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8: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带来了两位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放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衣服,由于他们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大小裁缝一起提出问题“怎么会不一样呢?”)

生1:因为他们的拃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

生2:用一样长的拃量。

生3:都用师傅的拃量或都用徒弟的拃量。

生4:可以用尺量。

师:对,要统一测量的标准。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师:(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尺?

生1:米尺。

生2:卷尺。

生3:学生尺。

生4:软尺。

……

师:我们平时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一般用我们手中的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请你观察一下学生尺上有什么?

生1:有0、

1、

2、3……等数。

师: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有一些线,而且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2.认识厘米。

师: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在实物展台上用手在尺上比画)能从你的尺上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动手在尺上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1厘米的?

生1:从0~1是1厘米。

生2:从1~2也是1厘米。

生3:从3~4也是。

……

生4:我发现靠在一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师:你的发现太棒了。在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5:我还发现两个中等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学生面露疑惑。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用两把尺进行演示)你的发现太神奇了。看来尺上有很多个1厘米。

师: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1: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的小橡皮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老师发给我们的小纸条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你们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小纸条的宽正好是1厘米。我们一起用手比一下小纸条的宽。(师生一起动手比一比)这就是1厘米。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尺上找到2厘米、5厘米。学生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在尺上找到了许多不同的2厘米和5厘米)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有几个1厘米接起来就是几厘米。

生2:从0到几这一段就是几厘米。

生3:可以用减法算出来。

……

师:当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量一量。

师:你能用尺量一量小纸条的长度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尺量,实物投影出示学生量的方法:

(1)从0量起。

(2)从尺子的最左端量起。

(3)从其他刻度量起。

(4)从0量起,但是没有与尺子对齐。

师:对这些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

师:小朋友们自己找到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你能将题纸第一题铅笔和线段的长度记录下来吗?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随时帮助纠正,集体订正。

4.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试着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并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总结出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学生独立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5.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一估周围较短物品的长度。

生:我的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

师:为什么用“大约”这个词?

生:因为差一点20厘米。

师:你的食指的长、手掌的宽、手腕的长大约几厘米?先估计,再量一量。

师:手腕的长度你是怎么量的?

生:用软尺来量的。

师:是的,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物体的不同采用最适合的测量工具。

三、实践应用

同桌之间互相量衣服尺寸,完成校服尺寸表,根据实际情况对领口、袖口的尺寸适当进行放宽。

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学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先出示了一段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马甲,由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他们做出的马甲不一样大,于是两个人产生了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呢?”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认识米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小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