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课件7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课程的各种学说;

2,理解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课程理念;

3,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其课程实施的途径。

教学重点: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本质的分析

(一)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 3.课程即”经验” 4.课程即“计划”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三)课程的特点: (1)客体性

(2)目的性 (3)经验性

(4)教育性 (5)系统性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

二、课程设计的取向

三、课程设计___目标的确定

四、课程设计___内容的选择

五、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制定课程目标时应注意:

1,范围2,有效性3,可行性4,相容性5,明确性6,通俗性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容性之外,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1,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2,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基本准则 1.连续性

2.顺序性

3.整合性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组织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组织的功能:

1,通过课程要素的有效安排,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使学习产生最大的累积效应,达到课程目标。

(二)课程组织的结构

课程组织结构是指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组织。 课程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的课程结构涉及课程如何展开,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 最常见、最一般的纵向课程结构为: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教材(教科书)

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探讨的是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即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即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1,序言,即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培养目标; 3,科目设置及要求;

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 6,考核要求。

制定课程计划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2,目标层次清楚。3,整体结构合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它规定各个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范围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是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

1,前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4,附录。

制定课程标准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体系,通过必要的增删和组合工作,确定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2,使学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3,研究本学科内部各部分内容之间纵向上的衔接,以及与其他学科横向上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4,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与材料、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使学生既牢固掌握知识,又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5,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响教材两类。 教科书的编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实现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统一。

3,使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相互结合。 4,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 请思考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受课程分类标准的制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型。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标准及相应的课程类型。

(一)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以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三)按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按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划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按课程的性质划分,课程分为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露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预先编制好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亦称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校园环境;

学校文化传统(如校史、校歌、校训等);

校内课外生活(如讲座、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展览); 民主管理体制; 教风、学风、考风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1,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3,影响效果的两面性。 4,影响效果的独特性。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皆有固有的逻辑和系统。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目前学科课程仍然是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一种主要课程类型。

优点: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缺点: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 活动课程的优点:

1,活动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2,活动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3,活动课程利用活动作用,促进问题解决,努力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应付校外生活的技能。 不足:

1,活动课程若设计不当,容易导致形式化和片面化。

2,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无法比较、评判其优劣。 3,从实施方面看,学校是否能提供宽广的活动空间、教师是否具备指导活动的能力等存在问题。

4,由于活动课程自身往往依学生兴趣、需要而定,缺乏严格的计划和逻辑体系,不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杜威曾写到:“学生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们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

请问体现何种课程类型?该类型课程有何特点? 思考:

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质的区别?

(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 (2)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3)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 (4)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弹性。 (5)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计划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科学化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认识和全新的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程。 综合课程设置的意义:

1,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2,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3,弥补了分科课程的不足。

必修课:是指有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对各阶段所有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共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训练,获得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选修课:

是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自愿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强化素质训练,发展个性特长。

请思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 从狭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无论广义的国家课程还是狭义的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地方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

而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 工具类学科:

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

这三门学科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而自身也有发展心智的价值,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而言,工具类学科在学习教育中的比例约占50%左右。 知识类学科:

主要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

这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无论对社会的延续还是对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该类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 技艺类学科:

主要是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来两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是在中学阶段,着重体育保健、艺术修养,以及生活、劳动方面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忠实观 2.相互适应观 3.创生观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方案的特征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 4.校外环境的特征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 1.自上而下 2.自中而上 3.自下而上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一)评价在课程中的作用: 诊断课程; 修正课程;

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 预测教育的需求;

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等。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1.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

2.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

3.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方面的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1.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又称定量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数字来描述、说明教育现象、课程实践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对象成效的方法。 2.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又称自然主义评价。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方法。

(四)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确定评价对象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自学)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第五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思想

科学知识的进步: 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 社会需求:

课程开设的顺序

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以及课程设置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1,培养目标

(1)国家意识

(2) 社会责任感 (3)健全的人格

(4) 民主与法治精神 (5)与自然界和谐相处(6) 终身学习的愿望 (7)信息素养

与能力 2,课程改革目标

(1)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革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观念 (3)改革内容繁、难、杂的现状 (4)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变评价重点、淡化考试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思考:1.什么是课程?它有什么功能? 2.试比较不同的课程类型的异同。

3.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

4.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有哪些弊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趋势?

5.为什么实施新课程或课程变革常常会有阻力?

教育学课件

数学教育学课件

教育学课件4

仲裁法课件 (7)

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

7月数学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教学案例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药理学试卷7课件资料

教育学课件7
《教育学课件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