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

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8)

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9)

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15)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

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 (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

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

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 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 补充

4、当代教育学发展(12)

5、教育学研究方法(13)

第二章:人、教育、社会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 (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p34)

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

[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

[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

[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p36)

2、一致性表现:(p36) [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 [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教育)(p38)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地位(p38)

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身心发展)的作用(p39) 补充:

1、人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p34)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34)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p35) 书上:(p39—49)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遗传、成熟)、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加速个体发展功能

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

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p49)

内部: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能否尽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外部: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

1、经济功能: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条件(p49—53)

2、政治功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p54—56)

3、文化功能: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p57-58)

4、教育与科学技术(补):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p23)

5、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 联系: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各功能之间有矛盾性(人们对教育功能的期望不同,希望发生功能的方面就不同)

特点: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

经济: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5—66)

政治: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67--70)

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71—72)

补充:(26--27)

学校文化概念、核心、特点 校园文化概念、核心 学生文化特征

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响应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3)

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73—75)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91) 利用教育规律: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3、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116) 补充: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对新一代的期望)(46)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47)

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7)

5、教育目的的意义: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47)

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7)

7、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需要(48)

8、教育目的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48)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

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117)

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124)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

(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

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130—141) 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

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51)(142)

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143) 补充

4、素质教育(52—53)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144--146)

第五章、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1、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148)

2、教育改革理论: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151)

3、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舒尔茨是奠基者。(156)

4、人力资本理论的双重效应:(157-161)

(1)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2)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改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3)促进国家和经济界对教改的干预(4)投资和效应的研究规定了教改的重点(5)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正面) (1)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未能科学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教育经济功能过分夸大,其它功能遭到漠视,教育目标极为功利,成为培养经济人。(3)过于强调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致使政府超越现实需要,扩大教育规模,导致教育供给大于需求。(负面)

第二节、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教改目的不仅是局限于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修补,还要从整体上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187)

教育学课件7

数学教育学课件

教育学课件4

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教学案例

《学记》原文和译文 教育学课件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与课件

教育学13章检测题及答案课件资料

教育学

教育学课件
《教育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