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1: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课堂恶搞现象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

对恶搞的危害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平时的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 关键词:历史课堂恶搞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这几年,网络技术的勃兴为支撑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课堂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悄然从网络中产生的“网络恶搞”现象逐渐流行于青少年群体,并有了许多“现实版”。“恶搞”本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滑稽的方式来解析,以博众人一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近来,恶搞“新作不断”,流行歌曲、热门节目、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都被恶搞,甚至连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教材课文都未能幸免。恶搞现象和恶搞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网络世界,开始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因为深受部分青少年学生推崇而渐渐向课堂教学渗透。笔者认为,课堂上出现的恶搞现象是我们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学生健康人格与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对策来防止恶搞向课堂和学生思维领域的侵蚀。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五年来的见闻和思考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历史课堂恶搞现象举例

根据笔者亲身的见闻和与身边同行交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恶搞现象基本有以下三种:

1、对历史教材插图的信笔“涂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恶搞方式,也发生在多数学生身上。笔者曾对自己所教某个班级进行调查,全班50人竟有42人的教材插图均遭此不同程度的“厄运”,比例高达84%。而在被涂鸦的各种插图中,最多的是历史人物的画像或照片。有此行为的学生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臆想对人物插图进行“装扮”,如给历史人物添加发须、眼镜,改换人物服装样式,

1或为人物增添某种器具等,更有甚者已将人物改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识原图。笔者所知有这样一个学生,竟对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产生了浓厚兴趣,将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图片几乎都改成了希特勒造型,真是令人吃惊。这些插图的“装饰版”也有少数带有学生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多数是搞怪、滑稽的造型。除此之外,也有在某些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作品的插图上恶搞。各种涂鸦手法多体现出荒诞、戏谑的味道。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随意曲解。如果说涂鸦还带有学生个体很强的主观色彩,则随意地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多是从网络恶搞和市井文化中照搬而来。例如,近两年在网上颇为流行的把雷锋的英年早逝说成是因为帮人帮得太多而累死的、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说成是因为炸药包上粘上了双面胶、把黄继光英勇堵枪眼说成是因为摔了一跤等离谱的玩笑,都被一些初中生接受而“登临”历史课堂。在笔者所教的初200

7、2009级两届学生中,讲到这些人物时均有学生引用此类恶搞“经典”而在课堂上或课外大放厥词,甚至还有学生竟信以为真地来向笔者咨询,真是荒谬大焉!看来,以前那种认为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这种思维方式今天还很有市场,只不过今天的恶搞者连史实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都敢“忽悠”了。另外,给历史人物取绰号也较常见,如把施琅叫成“蟑螂”,把尺带珠丹叫成“尺带猪肝”等。

3、对历史作品和历史作业的恶意搞怪。在笔者讲授李白的诗歌时,要求学生随意地背诵一些名篇,竟有学生随口冒出了改造后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引来全班哄堂大笑。在笔者再三追问下,该生才说出缘由,他并非不知道这首诗的原文,只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改造版”后觉得很新鲜,才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像此类改造眼下已蔚然成风,有些诗句被篡改后还含有不健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尤其是历史试卷时,把一些自己没有的掌握的知识节外生枝地填上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把春秋大思想家老子的名字写成自己的名字、在宋代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进手机和MP3等现代产品。

二、历史课堂恶搞原因试析

虽然课堂恶搞目前并非所有学生的普遍行为,但据笔者观察如不加控制则有扩大的趋势,在其背后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作祟:

1、恶搞文化本身的内涵特点具有迷惑性和诱导性。“90后”青少年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以此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青春期。多年来,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而恶搞颠覆传统和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恶搞手法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能较好地释放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中学生正是被恶搞文化的这些特点所吸引,不自觉的从恶搞旁观者变成了其中一员而且乐此不疲。

2、此种行为多发生在平时被教师看作调皮或叛逆性强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总是不守规矩,不讲游戏规则,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和挑衅性。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再加之一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更是把精力放在网络冲浪和过早地深入市井生活诸事上。他们把从外界得到的和自创的恶搞“作品”带进课堂,无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彰显自己“博学”、聊博他人一笑而已。

3、多数恶搞“作品”来自互联网却又激活了部分学生的此类思维。2005年,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那时,“恶搞”还只是零星的现象。而后,网络上却掀起了“恶搞”浪潮,直至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也成为“恶搞”对象,使“恶搞”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时尚逐渐走向浅薄和粗鄙。这种能够给人带来新鲜和刺激感的娱乐手法迅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取向的脆弱和易变很容易让这种不良的时尚文化占领他们的头脑,侵蚀他们的心灵,从而触类旁通,恶搞逐渐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和青少年群体。网络真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知识载体,又是不良文化滋生的新型温床。网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战场的战略意义日显重要,对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扬长避短也逐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4、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和信仰教育的缺位给恶搞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旧有的历史教育体制下,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长期被压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可喜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强调“识记与理解”、“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历史教育新体制,为历史教育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价值观教育和信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当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素质教育也非易事,这还需要

我们多加努力和探索。但德育功能一日不到位,课堂的完美就不可能实现,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有“残疾”的,从而为有毒有害文化的滋长提供了空间。

三、历史课堂恶搞的危害甚巨

不客气的说,恶搞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文化,尤其是向课堂教学渗透的恶搞现象。部分教师在对待一些看似零星的恶搞现象时采取了轻描淡写和付之一笑的态度,殊不知我们对其危害认识不清,任其扩散,势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背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其一,课堂恶搞颠覆历史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蔡元培史学论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辩其是非,究其失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它告诉我们,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或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的目的是弄清历史真相,并从中找出内在的发展规律。所以从历史学研究对象即完全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历史学的目的即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这两点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的严肃性在于史实不容歪曲、不容臆断、不容胡编乱造和肆意肢解。而恶搞恰逆行其道,以娱乐和戏弄的手法对待历史科学,变神奇为腐朽,让受教育者分不清真假,辨不明是非,占据他们头脑的,是被丑化的历史人物,是虚假的历史事实,是模糊的历史形象,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真善美完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二,课堂恶搞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颠覆理想信念。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感染、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对历史道德的内化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和树立崇高正义的理想信念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的终极任务和目标。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就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恶搞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了反面人物,根本没有理想信念可言,恶搞的结果就是告诉人家不要有理想信念,根本不需要,

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一个方面。

四、应对课堂恶搞的对策

课堂恶搞的现象看似平常,也并非严重扰乱教学秩序,师生多数对其采取付之一笑的态度,但笑过之后,恶搞的负面影响却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身上,让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并提早预防,在平时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坚决将恶搞陋习拒之千里之外。

1、加强和突出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以之感染学生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历史课不仅有智育和德育功能,也具有美育功能,而且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美的教育也是可行和必要的。冯一下教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对历史课的美育功能有详尽介绍。历史教育的美蕴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历史人物、历史景象、历史事件、历史作品等无不包含美的因素,教师应通过美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历史美的存在和伟大,使历史课堂成为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用历史和历史课堂的美吸引学生,内化为人格素质的组成部分,并让追求美的事物和理想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2、在历史教育中大力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历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渗透时有自身的优势,有丰富可资利用的资料。每一堂历史课应落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三言两语的说教就能凑效。

3、尽量做到课堂生活丰富多采。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使之集中注意力,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言行在教师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和减少恶搞现象出现的频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向往和兴趣,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

4、还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世界。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就有专门关于网络技术应用的介绍,笔者在进行该课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将课文小字中提到的《网络文明公约》制成小卡片赠予每位学生,告诫他们对网络世界要擦亮眼睛,头脑清醒,并组织了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他们的头脑中要立起一道防堵恶搞陋习和思维的铜墙铁壁。

总之,课堂恶搞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探索出历史教育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3年

汤翠英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对城管现象的思考

对企业迁移现象的思考

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的思考

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的思考

对几种日常教育现象的思考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现象与思考

新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网络恶搞作为媒介新景思考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