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4: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二、赏读课文(翻译+启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

①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③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④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⑥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⑦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⑧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今:数词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了解)

(懂得)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它的)

(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第并翻译。

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 3.背诵并默写。

4.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 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者教案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