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香城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 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 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八语上第六单元27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

(出示灯片 1,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我所了解的苏轼”;(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苏轼以其卓著的文学才华、体恤爱民的为官之道、坚强的人格魅力名垂宇内,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

(法国世界报曾组织专版报道生活在“第二个千年世界的12位英雄人物”,苏东坡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3、为了便于我们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请同学们通过大屏幕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出示灯片2)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苏轼的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别具一格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熟悉课文。

A、(出示灯片3)

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至少要朗读两遍以上。边读边想:

文章哪些句子在叙事、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议论呢?在相关的地方做上标记。

C、指名说出自己所做的标记然后分组朗读课文。 (一组叙事,一组写景,一组抒情议论)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通过前面的的反复朗读,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要求四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

1、(出示灯片4)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1)比一比看谁解释最合理。

(2)(出示灯片5)讨论翻译重点词句。(可开展小组竞赛)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前面我们大致梳理了文意,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1、(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6)

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他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板书:叙事:寻友

赏月)

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

(合作学习一,出示7)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 考交流。

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⑵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提示: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学生板书。

(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

(板书:写景:月色

空明)

3、(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8)看到这样写月而不见“月”字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

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

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

(板书:抒情议论:乐观旷达)

4、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进生活,运用文本

1、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合作学习二,出示灯片9)(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能否战胜挫折的关键。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要去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让我们记住梁启超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当挫折来临时,我们借用高尔基在《海燕》一文的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出示灯片10)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挫折面前应该有怎样的心态,现在我们再通过几则名言警句来加深体会,齐读名人名言,将你最欣赏的句子记录在摘抄本上。

3、(出示灯片11)结束了前面的合作学习,我们现在通过背诵课文,来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吧。

六、(出示灯片12)

结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一起说:“谢 谢老师,老师们再见!”)

七、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拓展延伸:制作读书卡片。 (出示灯片12)

2、课外作业:

①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②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寻友

赏月 写景:月色

空明 抒情、议论:乐观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香城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香城中学集体备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