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作为现象对当前改革发展十分有害

发布时间:2020-03-01 16:38: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去年十月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官员主动“作为”,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今年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认为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

李克强总理严斥的“繁冗流程”,“拖沓”、“不作为”现象在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国企中也屡见不鲜。企业各级的审批流程过长,审批节点没有时间控制,研究来研究去,市场机会就在这层层审批中丧失殆尽。面对问题,存在大量“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的不作为者,绕着矛盾走,明哲保身,缺乏创新,不敢担当。更有甚者一些所谓对形势有“独到”理解的干部,借口不能乱作为,就索性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想有作为、愿意开拓的人反倒动辄得咎,甚至被扣上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集团公司林左鸣董事长最近在强调要加强“三严三实”教育时指出:“要通过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下决心纠正那种:发现问题不上心的,面对工作不作为,应负责任不担当的错误倾向。”

不作为现象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已有之。孔子谓“乡愿,德之贼也”即是批判此现象对社会进步之极大危害。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审批权下放,并将其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取消和下放了600余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旨在帮助一线改革者,通过权力下放激发一线的活力,力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良好局面。而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体制赋予国企诸多先天优势同时,但旧体制的残余也严重束缚了它的手脚,有人说国企经营如同“带着镣铐舞蹈”,究其原因,是不作为现象充斥其中,难以充分发挥组织活力和效率。(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一、不作为现象之根源

国有企业官僚色彩重。由于长期受政府主导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此官僚体系中,人们首要考虑的是上级机构的要求,而非市场的要求,市场信息在组织中传导缓慢,而要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则需更为漫长的时间。杰克·韦尔奇将此情况比喻为穿着厚棉衣的人,感受不到外界气温的变化。任何组织大了、流程长了都容易出现思想日趋僵化、行为缺乏弹性,但国企中官僚主义之弊尤为严重,这种眼睛向上的官僚习气必然导致不作为现象横行。

都说国有企业代理成本偏高。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者存在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代理关系,并且代理环节多,相应的规定和办事程序也多,由此难免形成存在较冗长的决策链条的弊病。但显而易见的是,上级审批者不管其能力高低、敬业与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绝对不可能比基层经营者、当事者和操盘者对项目更清楚。于是乎在层层上报审批的过程中,目的性和实效性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看似规范、以不变应万变的审批程序,而实际结果难以把控。乃至管理不到位和管得过死的现象同时并存,市场化的味道越来越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不作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国有企业经营者动力机制扭曲。国有企业特殊的所有权结构,造成企业与个体之间在利益和目标上的差异,组织内部无法形成自然本能的动力机制。经济人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抑或市场竞争传导的压力都难以有效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甚至在具体的事项上,想做点事的人还得求着不干活的人,否则想做点事都不可得。因为在这样的利益结构下,你做成了事情,对别人非但没有半点好处,甚至还会带来位置上的威胁。

国有企业集体决策落实不到位。由于每项决策各具专业性,而参与决策的领导由于位置、业务背景和相应责任不同,对要决策的问题不可能太深入,有的甚至对某些具体问题都是“外行”。于是在讨论决策过程中,要么争论不休、议而不决,要么是多数人附和真正具有发言权的领导,表面是集体决策,实际是少数人决策。在这样的决策流程中,决策正确了,是大家的功劳,失败了则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在这样的决策流程中,说“不”的人或态度模棱两可的不作为者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样的表态万无一失,风险最低。

二、不作为现象之危害

国企体制内行政逻辑压倒市场逻辑,市场化和改革创新没有成为内心真正的追求,“不作为”现象于是得以蔓延滋长。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不进则退,如果继续容忍、放纵这些现象,必会贻误改革良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

不作为现象将直接削弱深化改革的执行和落实。导致效率低下,工作大量积压,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影响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乃至出现总经理所言一些重大决策在“处长”层面阻挡而落不了地。

不作为现象将极大破坏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改革的关键在于勇气和决心,如果一个队伍中大量存在不作为、庸庸碌碌的不作为者,形成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组织僵化,队伍惰性增强、纪律涣散,将会极大破坏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不作为现象将滋生以权谋私、权力寻租。获得审批权就等同拿到了收费的通行证,手握权力的人不作为、乱作为,想作为的人反而要四处求人,寻租和腐败就会以各种名目堂而皇之地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将危害社会经济肌体健康,扭曲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不作为现象严重阻碍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创新能够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而不作为现象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为了处处讨好、得好,如何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市场变化密切相关的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官僚体系的不作为现象造成了梗阻,不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的协同能力,严重阻碍创新。

三、推进改革创新必须坚决破除不作为现象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然箭在弦上,能否革除积弊、命中“靶心”无疑是改革创新的关键。

无论哪个国家,国企改革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不仅会招致利益调整带来的非议,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动荡。我国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已然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共识。特别是发展混合经济,国有资产不是以存量而是增量形式,并以市场合理价格进入到社会市场体制范围,有助于解放生产力,搞活整个国家经济,将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在体制内不作为,无谓消耗内部资源,并不能让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反而降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更是一种隐性的“国资流失”。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政策和方法得当,国资流失可以很大程度得到防止,而且国资流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得到纠正和克服,加之法律体系和舆论监督体系日益完备,很难在中国重现二十年前苏联国资被低价强取豪夺的现象。毫无根据地夸大国企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以各种缺乏根据的理由不作为、不敢为,甚至因噎废食、停止改革步伐都是没有道理的。

国企要推进改革创新,必须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突破体制束缚,矫正国有企业经营者动力机制扭曲之现况,实现人力资本个人激励最大化与企业发展高度一致。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自我革命,缩短审批流程,事前确定基本原则和责任边界,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赋予创新团队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改革不可能不冒风险,创新艰难随时有失败的可能。创新失败并不可怕,鼓励和保障改革创新,激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并且包容改革的失败和试验的不成功,这是激励改革勇气之根本。同时必须坚决摒弃不作为心态,不作为现象在组织体系中,耗费国家资源但没有产出相应的治理绩效,甚至成为改革创新的绊脚石,实则为变相的、更大的腐败。其结果甚至可能毁掉国企这个党执政的重要经济根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农信社改革发展调研对策

城管人员行政“不作为”现象不容忽视

关于对当前离婚现象的调查报告(材料)

对当前大学生兼职现象的调查(推荐)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入党现象的思考[优秀]

对当前财政预算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土地违法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浅析当前道德滑坡现象

口服避孕药对身体有害吗?

不作为现象对当前改革发展十分有害
《不作为现象对当前改革发展十分有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