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核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13:24: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核能教学反思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篇2: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反思

篇1:核能>教学反思

关于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效果然不同。

第一种方式:按照常规方法,看书加讲解结合灯片,整堂课就原子核的结构,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利用核能的优缺点等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讲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第二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灯片展示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再阅读课本,说出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两堂课令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原子弹的研制及爆炸”的效果灯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篇2:核能教学反思 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

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 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自由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了解的关于“核能”的问题提了出来。我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全班,让知道答案的学生去解答,整节课就在这样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我的整节课上得比较顺畅。学生在互动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到了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同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令我感觉到不足的是,我给听课者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学生还不够亲切。这会在和学生交流上产生一些影响,使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不够放开。今后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篇3:核能教学反思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

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继续工作中。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篇3: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反思

学生们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材料,体会到了核能的重要性。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我开始新课的教学。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极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听课的。得到如此较好的效果,我回顾我的课堂得到如下一些感悟。 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 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核能教学反思二:

关于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效果然不同。 第一种方式:按照常规方法,看书加讲解结合灯片,整堂课就原子核的结构,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利用核能的优缺点等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讲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第二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灯片展示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再阅读课本,说出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两堂课令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原子弹的研制及爆炸”的效果灯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

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核能教学反思三:

信是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的目的是让罗斯福重视核能这种能源。学生们通过阅读信件,体会到了核能的重要性。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我开始新课的教学。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极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听课的。得到如此较好的效果,我回顾我的课堂得到如下一些感悟。 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 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自由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了解的关于“核能”的问题提了出来。我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全班,让知道答案

的学生去解答,整节课就在这样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我的整节课上得比较顺畅。学生在互动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到了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同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令我感觉到不足的是,我给听课者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学生还不够亲切。这会在和学生交流上产生一些影响,使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不够放开。今后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核能是英雄还是枭雄

——对福岛核电泄漏的反思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陈浩

2014302540001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多,化石燃料也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开发利用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而核能进入了时代的主流,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因此,我们需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对核能进行深入的了解,高瞻远瞩,找出合理发展核能的方向,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核能开发安全前景 key words: nuclear energy,development,safety,prospects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福岛发生里氏9.0级地震,从而引发当地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受到辐射,数以万计的人接受核辐射检测,造成中、日、韩等多个国家的恐慌,各个国家对进口产品以及海关一度进入一级警戒状态,纵观核电站的发展史,出现的较大核事故不在少数,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是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日本此次事故相对比较小,但是所带来的危害仍然使日本民众不安,日本政府仍继续着核辐射后的核电站维修及善后的污染物的处理。这几起核事故的巨大灾难引发的后果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合理、安全地利用核能。

核能最大的用途就是生产电力,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短缺,石油、天然气与煤炭不仅仅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是巨大的污染源,有机燃料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以它们制造出多种产品,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仅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因此,石油等这些能源需节约使用。

据数据显示,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

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早开发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后继有机燃料。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吨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吨标准煤。自然界每吨海水或河水中均含有3克氘,所以,有朝一日聚变反应堆成功后,那将是人类核能发电史上一次重大飞跃。

在发电方面,对比与水利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的危害就比较小了。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按照尽力回收储存,不往环境排放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回收处理。往环境排放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从放射性排放角度看,核电也比火电小。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但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

这是核能的天然优势,但是同时核能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说是无法忽视的缺点,一旦这些缺点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核能还不能算是一个得以信赖的能源。

核能发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让人恐惧的是核辐射污染,核废料处理需要严谨,使用过的核燃料虽然体积小,但其具有强烈的放射性,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对环境生命产生致命的影响,而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消除,只能依靠放射性元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

离和激发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损伤。从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看,是核电设计、建设、设备供应、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等等相关过程的管理是确保核电安全的第一要素,而确保管理上的万无一失,比在技术上的解决要困难得多,风险要大得多,这必须引起管理者、建设者、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例如,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开发风能除占用土地之外,也产生噪音。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公众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日本核泄漏事件是人类的又一次大灾难,但目前为止核污染的范围仅仅控制在福岛附近海域,并未对其他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从整体上看,核能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发展核能对世界是有利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控制污染,在日后,核能的发展与使用需更加小心、谨慎,核能终究为一个长期的庞大工程,必须高瞻远瞩,全面考虑,保障核电站是绝对稳固的,前进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1-01 2.陈国云,范杜平,核能发电的特点及前景预测,电力科技与环保,2011-05 3.臧亚琴,柯惟力,全球的核能发电现状,硅谷,2009年 4.王乃仙,核能发电安全吗,光明日报,2004年 5.曹天元,人类的终极能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冯晓,核能与技术经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 7.世界能源资源发展现状,能源百科,2014-09-24 8.世界核能发电的现状与展望,环球能源,2008-11-11篇5:核能教案

核能教案

教案背景:在学校电脑室上课,每学生一台电脑(配有宽带)。

教学课题:核能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介绍能源家族中的新型能源——核能。主要内容有原子核、核能、裂变、聚变,以及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重点内容是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难点是裂变、聚变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核能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⑶通过利用网络来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⑷通过用网络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比较直观。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半节课便可以完成。教材中有关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概念学生头脑里一片空白。为了充分利用好一节课时间,很有必要在电脑室(配有宽带)开展教学。第

一、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

二、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利用“我国主要能源产区分布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能源主要产区。 2.引导:煤、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新能源吗? 3.通过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恐惧引入课题:“核能”。

二、进行新课 1.原子、原子核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 )→( )→( )→

)(带正电)

)(带正电)

)(带负电) )(不带电) 2.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3.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

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各投放一

③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观看“广岛原爆纪录片”。中国人民热爱

和平,但为了抵制核大国的威胁,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4.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我国科学家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制,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氢弹的威力大于原子弹。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搜索中输入“氢弹爆炸视频”进行搜索,打开“中国氢弹爆炸视频”⑤。

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的优点”,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的优点。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5.反馈;练习:

1.原子是有( )和( )组成的,原子核带( )电,电子带( )电。 2.核裂变是有( )在( )下( ) 3.可控的链式反应的应用是( )其核心设备是( )不可控的链式反应制成的武器是( )

4.核聚变的发生是( )和( )在( )下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三、板书设计

核能

1、原子和原子核

2、核能

3、裂变:中子轰击质量较大原子核

可控链式反应——核电站

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4、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

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核能》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章节,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设计

核能

核能

核能

《核能史话》教学总结

核能可持续发展

核能论文

三、核能 教学设计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182核能教学反思苏科版!

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