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8: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

我试图在教学中进行语文语感教学法,现在我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灵魂深处去,就要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学语文,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途径就是语感教学,有了语感就有了感悟,有了语感就有了触动,有了语感就有了共鸣,有了语感就有了进入灵魂深处的记忆,这记忆又会产生语感进而丰富语感,语感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使命,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所说“本族语本身包含着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什么是语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 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不同,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就更不能完全依赖有关“形式”的知识,而必须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自动而又迅速地作出判断,对语文现象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一种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文感、象感、意感和情感等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不强,学习和运用语言就会费时费力,甚至词不达意。

文感,即从语言文字入手,全面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气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风格神韵等。

象感, 即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知文章的材料,即组成文章基本内容的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实际的材料,感知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勾勒、反映的种种生活现象。

意感, 即明了语言文字的意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以及用语言文字组合起来的“象”的意义,包括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指作者流露或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包括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 语感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直觉性,即表现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和验证的具体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别人的言语, “知其义,究其义蕴”,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旨,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正缘以此,语言大师萨亚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

语感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训练语感除了教师的点拨、解惑、讲解外,主要靠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 “训练”,一端是教师的“指导”——“训”,一端是学生的“实践”——“练”;训而练之,练而训之,螺旋式地循环往复,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积累语言的种种表象材料,最终建立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

(一) 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读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扩大学生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使语感的培养得到延伸和实践。

周作人先生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说:“我的国文都是看小说来的。”一个“看”字正说出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一个人如果没有贮存一定的语言材料,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的语言外,重视阅读课外书刊,搜集各个领域的材料,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做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如概括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写自己阅读的感想等,可长可短,形式不拘,兴致所至,即时书写。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积累大量资料,提高了分析能力,作文时就可厚积薄发了。

(二)情感经验的积累与丰富,是生成文学语感的催化剂。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是主体对待客体态度的体验,这样可以形成人脑的记忆内容,即情感记忆,情感记忆不断丰富。毋庸置疑,一个情感体验深刻的人,他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也是深刻的,他所采撷的生活表象也必然体现他的情感价值取向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有人说:“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苏姆·朗格《艺术问题》)情憾经验构成了“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是文学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当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情感图式同客体产生情感共鸣时,这其中也就包含了主体对客体作出的情感价值判断,而情感的价值判断又受到主 体的世界观、思想方式、个人品格气质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情感判断中必然有理性思维的积淀。例如,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主体只有在了解了词人此时的际遇并对词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才可能深入地体悟、判断这一“梦”,一“酹”中的情感内涵;其中有倍受压抑的激愤与苦闷,有徒伤老大的无奈,有报国无门的自伤自怜,有遭受打击后的消沉悲哀,更有几分超脱与旷达。如此深厚的情感容,仅靠译“语”成“象”是无法体味得到的,没有情感经验的催化,没有情感判断的渗入,也是难以感受净尽的。

(三)适当运用渲染语为语感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于漪老师讲到他教学成功的奥秘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这说明,运用激励渲染,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渲染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的用以渲染课堂情绪,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简语。优秀的渲染语富于简洁性、针对性、感染性、鼓动性和时效性。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根据学情科学设计和巧妙运用这一语言手法,为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两句简语,工整、明快、严谨,激励渲染的力量非常强,可充分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调动集体情绪,突出课型特点,加速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实用文阅读更重情感体验;文学写作是创造,鉴赏也是创造,从这一原理出发,文学作品教学就更应该采取在自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方法,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让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的情况融为一体,阅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热情地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因读书量不多,因阅历浅薄,生活体验的局限而难进入角色的困难,运用适当的渲染语,引导他们较快地投入作品的情景之中。

(四)有感情有表情的诵读,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读书法”。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

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同时,强调手脑并用,用心发现。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绝不可等闲视之。书本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读书人的参悟,非强拉所能至也。因此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

(五)联想、想象、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叶老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正如他所说“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情感,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

(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好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所谓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课文语言何以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好处。例如《阿房宫赋》,尽管学生读得认真,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也不一定能想像出阿房宫的形貌、气势,也就为品味作品的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像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雕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样的名子。如果我们恰当地演示一些图片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较容易地进行表象组合,形成接近于作品的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作品语言,从而就为其进行深入地体味分析语言地表现力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奠定感性基础,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六)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一信息元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便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将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观察可以将影像聚于大脑,听也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金岳霖先生》,学生默读后,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你眼中的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归纳金岳霖先生的形象,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时,讲完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重现这个重点问题,使知识重点又一次刺激大脑并反馈出来。解答某一问题,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角度和根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听与说、读与说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七)求同和求异思维的方法,从某一角度出发,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同异并存的。我们借助这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减少一些思维障碍,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为了让学生认识某一知识特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同点来思考。对《海燕》描写大海景物的理解,先要回忆《白杨礼赞》,那黄绿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由此推出《海燕》中写大海、狂风、乌云,是点明了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另外,读书是为了指导人生,而生活又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将两者结合,提高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欣赏《杜少府之任蜀州》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经历说出送别场面:依依不舍,无边的叮咛,两手执看泪眼,这些场面不可取。学生具备这些生活阅历,再从相反的角度设想,那么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便水到渠成。教会学生求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感受新的东西。

(八)积累与写作相结合 写作是积累的反馈,是作者平时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经过作者内化后迸发出的火花。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学生在课内外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必须观察具体事物,记录事物的特征,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感物风动,故形于色\",事物的特点是从种种表象中显露的。观察事物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观察中,要学生不能毫无取舍地记录生活。有时记一个细节,有时记事件的梗概,有时仅记一句话或几个字。见到一个人,不是记这个人的姓名,而是记这个人的脾性,决不放过有价值的一颦一笑。每日记一事一物,细水长流,汇成江海,到达质的飞跃。尽管有时写出来令人觉得幼稚,但充满生活气息,是难得的素材。

曹雪芹并不是语文教育学家,他对语文教学没有作过专门的立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香菱学诗的叙述中,领会到他对语文学习的主张。《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诗句,无不细心揣摩、反复体味、熟读成诵。有了这番底子后,香菱便学着做诗。黛玉也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旁点拨。果然,半年时间不到,香菱的诗就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受到了众姐妹的夸奖。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广泛阅读、涵泳体味、熟读成诵、反复练习。只要多读多看,“细心揣摩”,语感就强,再学着去写,边写边琢磨、修改,语文水平就会提高。

总之,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不是逻辑化的理性,而是理性的直觉。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趣味最有魅力,最让人心旷神怡又最为简单易学的学科,把语文课真正上到学生灵魂深处。

方法都是大家常用的,只是抛砖引玉。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四环节教学法教学反思

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
《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