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9: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阅读下列案例,运用有关词语学习的理论,指出其中词语学习的类型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20%)

如“晶莹的泪珠”中的“晶莹”(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一词,教学时,虽以“光洁透明”之意加以讲解,但学生对其词义的理解仍不甚透彻。我便暂时“搁一搁”,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注意体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产生迁移,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

答:在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教学中“晶莹”这个词语时,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但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抽象的。了解到这个词不能孤立地下定义,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于是这位教师运用了实物和情景,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直接感知,从而获得具体的概念。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 教育理论要点:

具体概念学习,关键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而获得。 抽象概念学习,其关键特征往往要通过言语式的定义来揭示。在用言语提示定义概念的关键特征后,为充分理解这一概念,考虑到还需仔细选择一些肯定的例证来加以进步说明,而且这些例证应尽可能包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阅读下列案例,运用图式理论分析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措施,让学生习得了句子图式的哪些成分。(40%)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式,教师板书:“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教师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指出意思要一层深一层,关联词后面的“羞愧”、“悔恨”等词语可以调换。老师示范,换成:“听了五届人大召开的喜讯,我又高兴,又激动,比过年还快乐。”要求学生练习造句。学生造出这些句子:

船(航)模组制作的小飞机,又简单,又灵巧,比小鸟飞得还要高。

南京长江大桥,又雄伟,又壮丽,比彩虹还美丽。

新造的气垫船,又能在陆上走,又能在海上行,比神话中的神仙飞得还快。

“四人帮”又阴险,又毒辣,比狐狸还狡猾。

答:教师将“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进行板书,并作示范换词造句,利用图式来解释句子。绕开了一些语法上的争论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并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具体直观的找到了图式结构关键词。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以练习造句。 教学理论要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在不断接触图式例子基础上形成的,图式的例子要求至少两个,这样才有可能抽取出共同的特性。而且,图式的例子要经过精心选择或设计,以免形成不正确的概括。仅仅呈现两个以上精心设计的图式例子,只是图式形成的外因,其内因则是学习者要主动地对图式例子进行分析、比较、对照,形成一定的概括。只有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才能保证图式的习得。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这个句子图式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又、又、比、还”是常量。“听了伯父这句话”、“羞愧”、“悔恨”、“挨打挨骂”“难受”是变量。这几部分组成顺序是复句形式的。“什么事-—又——又——比什么还怎么样”。“什么事”这个变量对于填充其中的内容有一定限制(变量本身的约束),即是能动的人或动物或客体。变量之间的约束,主要是一种逻辑与事理上的要求。 “又-又-”所填内容是是形容之前所填变量的。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比什么还怎么样”顺序不能调换。它们之间有一层递进关系。变量部分在所填内容上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的,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约束。 和图式的形成一样,句子图式的形成也要在两个以上精心设计或选择的句子基础上,经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而最终得以形成。句子结构的教学往往是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文中已有句子图式的一个例子,这时还需要教师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

一、两个句子,或者自己设计两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句子图式形成的教学。句子教学中,既要举三反一,又要举一反三。

三、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本课程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解释,分析袁老师采用了哪些方法让学生习得了友爱的态度?(40%) 袁老师经常通过处理孩子们的具体问题来教育孩子。贝介仁小朋友不当心把教桌上的簿子打翻了。好几个孩子奔到办公室去“报告”。袁老师走进教室,看见贝介仁正紧张地收拾着簿子,就亲切地对他说:“你把簿子打翻啦,我来帮你拾起来。”其他的孩子感到很奇怪。但不一会儿,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拾簿子了。收拾好簿子,袁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做得很对,同学发生了事情,应该帮助他。”孩子们听说自己做得对,很高兴,同时感到幸灾乐祸地去“报告”老师是不好的。袁老师再问打翻簿子的原因,告诉贝介仁以后做事要细心。袁老师通过这类事例,逐步引导小朋友以友爱的态度对待旁人。

答:袁老师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实际行动,通过让学生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的方法改变了学生态度。如袁老师没有批评贝介仁小朋友。还去帮忙收拾掉在地上簿子的。同学看到了也去帮忙,这些情境中,学生习得了友爱的态度。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一定义表明,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实际的行为,但这种内部状态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这种内部的准备状态,会对个人的某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认知因素涉及对态度对象的认识。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与态度的组成成分类似,品德也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态度和品德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价值观的内化有四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 教学理论要点:

亲历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在这类学习中,个体要表现出一定的行为,而后个体为自己采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强化或惩罚。在学校情境中,学生要进行许多亲历学习。在亲历学习中,个体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受到了强化或惩罚,这种奖惩虽直接针对具体的行为,但不直接影响行为。个体受到奖惩后,会在头脑中对自己所受到的强化与惩罚进行思考,对自己以后如采取同样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从而期望以后采取这种行为仍会受到奖励或惩罚。当以后真的遇到类似情境,个体会在这种预期或者行为的准备状态驱使下表现出具体的行为。学生所形成的这种行为的准备状态就是他们从学习中习得的态度。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根据观察的内容不同,观察学习又可分为两类: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

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习得态度的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在实际的学习中,这两种方式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的。在亲历学习中形成了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如果在观察学习中能够得到证实,即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同的行为,受到了相同的强化或惩罚,则学生习得的态度就倾向于增强。在观察学习中形成的预期,如果能在亲历学习中得到验证,即学生用观察学习中习得的规范行事并得到预期的强化或惩罚时,则这种态度也倾向于增强。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可用来习得同一种态度,这两种方式协同发挥作用,不能彼此矛盾,否则会削弱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论文

语文三位一体教学法

语文情境教学法

语文古诗词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