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简答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5: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文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教学。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顺利的高质量额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全面发展人的要求。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体力是智力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认识的间接性;第二,认识的交往性;第三,认识的教育性;第三,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主。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时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简答、选择)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自探索、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前者发展智力,忽略知识。而后者发展知识,忽略智力。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在一个教学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推动他们积极的 学习知识。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和形成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思想。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简答、论述)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动作用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

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功能。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要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四项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相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向结合。

教育方针

1、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2、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

3、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4、促进公平。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的基本策略。

5、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梳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a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 b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内容、目的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1面向结果的教育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2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 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教育年限。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理念的现代化。

6、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

学科中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以分科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

社会中心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社会活动。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教育实践的意义。

1、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评价发展进程中最早出现也是最完备的评价理论模型。泰勒原理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目的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目标评价模式及容易操作又容易见效,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应重结果,更应重过程。 4.教学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人。

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变课程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改变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均衡化和综合性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考试制度。

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利用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即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有用个人影响集体。3班级民主管理,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确定共同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由于班级是按年龄、程度编排,由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对全班进行教学的,各门学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轮流交替地进行,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它都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形式。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对全班学生进教学,这保证了在整个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班级授课制是分班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体组织形式。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因此集体成员彼此之间在学习上、思想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利于开展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了德、智、体等方面的课程,由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可以受到完整的教育,学到系统的知识,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主要功能有: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必须使三个目标有机结合才能是班级不断进步。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集体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成长起来的。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如何有效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a准确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b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 染学生

c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d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能力,教师期望和情绪等。

2、学生因素:如果学生好学上进,乖巧守纪律,则师生之间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交往,课堂气氛也达到理想状态。

3、师生关系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4、课堂环境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的外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室内条件等。

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的措施。

1、能够王学生知道老师洞悉老师的一切

2、教师能够同时兼顾处理不同的教学事件3能使分段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4始终维持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5能营造生动获批多样额教学情境6责罚学生能够避免涟漪效应。

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原因:1引起老师注意2引起同伴注意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和活动 处理原则:1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提升学生自律能力为目的3对学生的关爱为基本出发点4因材施教,体现公平。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班主任从哪些方面管理班级工作?

1、一个好班级具有以下特征。1坚定的方向和目标2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3正确的集体班级作风。

2、组织和培养班级应该做到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级的和次年队伍3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良好的班风。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的管理有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额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会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4、对教师的期望。

如何建立教师威信

1、崇高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途径

2、教师的仪表和生活作风习惯是影响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较大影响4珍惜自然威信有助于自觉威信的形成

A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规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B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他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C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各级各类的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B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目标 C持续性:高中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D层次性:课程目标可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E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课程目标

F时间性:随着事件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关注每一位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

格养成

5、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课程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因素。具体包括: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B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C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11、简述教学的作用

A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他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B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他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12、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外,还受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备课b上课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d课外辅导e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0、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d学校教育 内部条件:a认识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的程度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德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2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b学生道德信念的行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B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度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2、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A说服法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e修养法f奖励与惩罚法

31、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朱忠良豪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知己

32、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B开展微格教学C进行专门训练D反思教学经验

4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A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B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 C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D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E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班级授课制的弥补方法:

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或个别指导的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具体措施如下: a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b压缩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c增添辅导老师,提高师生互动的机会 d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内在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教育学简答

教育学简答

教育学简答

教育学教学法简答

教育学历年简答

小学教育学简答

教育学简答+4[推荐]

教育学与教学法简答

高等教育学简答新

教育学简答精编

教育学简答
《教育学简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