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 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 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是万万不可少的。因为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孔子认为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主张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孔子多次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意义,比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孔子所提出的这种从业理论一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

高校教学原则与方法

论秘书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方法与技巧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论文编写原则与方法

绷带包扎原则与方法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