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1 为本的,人的生存中的各种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唯一使命。

7、哲学是语言学(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水库,哲学应该透过语言来发现文化和文明的底蕴。

8、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观点。

9、哲学的本性无定论: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哲学的定义是无定论的,关于哲学是否能够有公认的定论也是无定论的,哲学讨论的许多问题也是无定论的,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

二、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困惑

1、困惑的本质: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元哲学问题)

2、困惑的缘由:问题的转换与方法的革新

1)近代以来,具体科学从哲学的分离、独立以及细化,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凸显出来。

2) 哲学存在的合法性的追问,也就是哲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追问,它既不再是总揽一切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也不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那它究竟是什么,

3) 哲学的发展史证明,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由于世界和人自身的体悟的差别对于哲学的认识也就存在着分歧,使得哲学的元问题成了问题。

3、哲学的终结及其启示

1) 现代西方哲学讨论哲学的终结, 有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质疑哲学存在的根据(合法性),其二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传统哲学的根基)的大背景下,试图重建合理形态的新哲学。

2) 马克思也曾经谈到哲学的终结,其意是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历史的反动,因此马克思同时也谈到了哲学的实现,并实际地构建了一个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三、反思哲学的基本思路

1、哲学起源于惊讶

2 惊奇:对世界充满惊奇,是哲学产生的根本前提,这种惊奇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生命的感怀;

怀疑:惊奇引发兴趣,兴趣引发怀疑,即对感官经验的怀疑,对认知理性的怀疑,对世界之为世界,并且是我的世界的怀疑

探求:有怀疑就会有观察、思考、探询、研究,哲学就诞生于探究、诞生于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渴望

2、哲学活于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从常识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哲学的使命;

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企图解决问题,哲学的历史就这样延续,但是哲学的魅力却主要不是哲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哲学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3、哲学自身的悖论

1) 公共性与私人性:哲学家思考的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种思考却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的,体现着哲学家个人的生命感悟。 2) 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发展史是一部理性发展史,理性意味着文明,另一方面,非理性长期被遮蔽,使得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生命的总体性被割裂和分解 3) 有限性与无限性:理性追逐的是无限,而无限又总是在有限之中

4) 理想性与现实性: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策划,就在于他的有理想,而现实既是理想的发源地,又是实现理想的限制性条件,哲学的活力就是不断地提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的方式)就是超越,并在这种超越中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哲学的歧异性?由什么是哲学我们能想到什么?

第二节:哲学何为

教学目的:了解哲学家的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对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 参考文献:

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罗伯特.罗兰.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

研究人和人性

1、

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自然转移到人,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明确宣告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从而开辟了哲学的人学路径(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孔子,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取了政治伦理的路向,墨学如此,道学如此,儒学更是如此,由孔子建构的仁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学,仁者,爱人也。

康德:康德是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受卢梭等人自由思想的影响,他创构了自己的哲学人类学,确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道德高于知识,为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他有意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把自由、主体性看成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是超验的东西,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入主体性哲学的话语之中。

朱熹:程朱理学自诩为“继往圣之绝学”,引佛入儒,使得儒、释、道三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与陆王心学共同把中国哲学的人学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则是其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

(3)海德格尔:存在之思(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消的那样一种思)——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存在者(哲学就存在者的存在求索什么是存在者。哲学通往存在者的存在之途)。

2、研究宇宙

(1)古希腊自然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万物的本原,一是宇宙的生成,他们拓展了对自然的本质及其秩序的思辨性理论,同时诉诸自然力量来理解自然事件,而非诉诸神灵或非自然力量的介入。 (2)近代科学之科学:部分保留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兴趣,但随着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哲学除对世界整体仍可发表意见外,在具体的领域已经失去了话语优先权,转而研究认识, 即研究科学之成为科学的条件和方法,如培根、笛卡尔和黑格尔等。

(3)现当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皆属此列,形成现代西方哲学之科学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产生特定意义的科学哲学,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的进展是不断的革命、新的范式或图像不断取代

4 旧有的范式或图像的过程,从而对科学的建制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强调科学的社会及其制度层面的结构,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

3、研究社会

(1)社会批判:对社会整体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进行批判性考察,如法兰克福学派就以社会批判理论见长。 (2)社会建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为了建构,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它提出的“哲学王”即典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理论,有关其对资本主义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和本质、规律,以建构一个标志着人的自由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3)社会理想:每个哲学家都会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应然和实然、应有和现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哲学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内在源泉,如《太阳城》、《乌托邦》、《大同社会》等皆如此。

二、哲学的特点:

1、抽象性:哲学研究的世界一般,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语言的表述和理论的建构方面,哲学对本质问题的特殊爱好使它摆脱直接性和具体性,采取抽象思辨的方式,黑格尔称哲学就是反思;

2、超越性:哲学以观念的方式内在地把握世界,它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立足此岸世界,但却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而是试图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超越。

3、批判性: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批判,对自然的批判,对人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批判就是一种考察,以及在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理性原则所进行的判断;

4、非知识性:哲学离不开知识,包含知识的成分,但它本质上却并非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三 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5

1、哲学作为一种价值理性

(1) 价值理性的人性旨归:哲学崇尚理性,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但这种理性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它关注人、人性、人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尺度衡量世界,因此,它主要不是描述性的,而死评价性的。

(2) 价值哲学:尽管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现代才产生出来,但从哲学的根上讲,所有的哲学都是价值哲学

2、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理性

(1) 社会的良心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哲学是哲学家的工作,是哲学家诉诸心灵的工作, 是哲学家代表人类从事的工作,哲学家不向个人负责,不向权威负责,而是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

(2) 启蒙与净化:哲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时代精神的精华),却是特殊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支撑,肩负着对社会进行启蒙的历史重任,同时肩负着对社会进行文化净化的历史使命:哲学史表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斗鱼哲学的积极介入密切相关,如作为资本主义生存之基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法国启蒙主义注额加对时代精神真实状况的提炼。

3、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

(1) 哲学的实践指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生活与生活世界:表面上,哲学以其玄奥远离人们的生活,而实际上哲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哲学就是生活本身,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映现:更为重要的是, 哲学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即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分析思考:

1、哲学: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6

2、分析,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功利哲学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革命意义中,着重领会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通过独有的方法而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1、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1) 前提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社会前提: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及其现实解放运动 理论前提:世界哲学遗产,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 (2) 意义

本体论的革命:关于ontology这个词,以前我们译为本体论,现在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译为存在论,即关于on 的logos, 关于存在的 言说,研究存在的学问,不过我们也因该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这个词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来使用它。一般地讲,ontology所标识的,就是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因为它总是企图超越感觉和经验,为人们提供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形上之思,这一点尤其深刻地影响着哲学家们历史思维的方式和

7 对历史的认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在于用一种本体论代替了另一种本体论,也不在于逃避或者据斥了有关本体论的一切话题,而在于彻底改变了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立论根基,实现了由传统本体论向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很多学者认为,对人的未来的命运、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注,使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理论的核心,而历史的本质则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

历史辩证法的确立:人的存在是出发点。思辨的历史哲学“全部都是逻各斯中心论的logozentrisch,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虽然它们是主体性哲学,但主体却不是生生不息的人,而是一种绝对主体:自我或者理念。费尔巴哈倒是注意到了人,将人视为其新哲学的出发点,但那人却只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用人(个人)的存在来取代人,并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这就意味着人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取得了本体论的地位:人不是理性可以预设的、依附于某种抽象本体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存在,人通过存在来完善自身、领受自身,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和生产,就是实践,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人的观念只不过是人的存在的反射和回声。

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既是一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的必然要求,又是它的实际运思结果,这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就是:经验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批判性考察,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察法,或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既然派出了一切先验预设的可能,当然也就不能再行采用思辨和直观的形式。“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历史是人的存在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对象,以人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人的实践为对象,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高度上来批判性地考察此在(人们的生存状况、经验的历史),找到此在的存在论根

8 基,揭示存在的意义。

在存在论的视域下,历史是生成的, 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的存在的敞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 主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2) 支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经济决定论,从而使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退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到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1、哲学的基本观念: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规定者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问题,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 2)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哲学运动,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

人文主义:主要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几种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方法论基础:唯物主义

2、方法论内涵:

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历史辩证法:按照历史的辩证本性来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能肯定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理由如何?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参考文献: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 韩庆祥、毛卫平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1

马原教案

马原教案探讨

马原教案版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论文

马原教案
《马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