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完整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该流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创作特点:(1).主才情,不拘音律。(2).歌颂男女之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辞优美,从剧本立意构思到曲词风格仿汤,并有一定成就。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人称“公安派”。

主张:(1).“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2).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反对拟占蹈袭。(3).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4).浅律化的流弊。

10.竟陵派:一锺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是湖北竟陵人,故名。

主张:1.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看重像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11.复社: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社团。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危机。

12.梅村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以“诗史”自勉。

13.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主张: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词历来为诗余。第三,艺术上提倡词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词体。 14.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5.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16.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7.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1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9.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20.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2.>: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 简答题

1.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深化表现在:

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2.明代文学争论的特点:

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鲜明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

二、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中的规范。

3.文学争论与创作的关系:

一、明代的文学争论,在分立门户、相交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的相互渗透、救弊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二、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应,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4.三国演义中的三绝:(1)曹操: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具有两面性:a、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b、善于识人用人;c、很有军事指挥才能;d、奸诈残暴,喜用权术(2)关羽:忠义的化身。勇武刚强,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对刘备和蜀汉忠心耿耿(3)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料事如神预事如见。忠于蜀汉,为报答知遇之恩,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但书中对其“智”刻划过火,以至“近于妖”。

5.>主旨: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拥刘反曹”、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6.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的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连船、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等等,把战争写的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7.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个性。

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浑身是胆的赵云、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8.《三国》影响:

一、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关系重大,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们视作它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比较。

三、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

四、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各个领域从中得到启示。

9.《水浒》中忠义的内涵:“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精神;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这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忠义”的复杂性: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包含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种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10.同而不同的英雄形象:在具体手法上常常故意塑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在比照中突出其个性特点。

11.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的表现:

一、作者再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道把垂杨柳,武松徒手打虎,花荣射雁等等

二、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市井细民中周旋。

三、再用浓墨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刻雕琢,逼近生活。

四、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2.《水浒》影响:

一、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二、它和《三国》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赏鉴习惯。

三、但它比《三国》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生活、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的使用了白话,多方面的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13.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等。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曾八次参加乡考,但都没有中举人。

14.>: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1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成就: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在明代中叶的三大戏剧中,《宝剑记》和《浣纱记》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反映,而《鸣凤记》则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在《鸣凤记》为代表的反严系列戏之后,崇祯即位之初还出现过一次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那正是《鸣凤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斗争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16.汤显祖简介: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7.汤显祖思想:主要表现为“至情论”。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影响:(1)。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本。(2)。摄于汤剧的深广影响,许多封建卫道士对剧作家进行了人身攻击和肆意谩骂。(3).“临川四梦”都是案头场上两善其美的佳作。

18.〈牡丹亭〉:以《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杜丽娘与丫头春生、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特色,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1).以情反理。(2).崇尚解放个性,突破禁欲主义。(3).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

19.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0.〈西游记〉中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具有猴的习性,会七十二般变化,但往往还要露出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有勇有谋,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具有凡人的弱点,这些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21.多角度、多色调的描写形象:注重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生活中,对角度的刻画其复杂的形象。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烦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为。但它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非出于本人感官的贪求。

22.〈金瓶梅〉世俗人情画: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其悲剧性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传统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表现了底层民众的艰苦,揭示了16世纪商人的艰苦崛起;〈金瓶梅〉中关于性的描写。

23.金瓶梅为什么具有里程碑意义:(1)。它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寄意于时俗“。小说将视角转向普通的社会、平凡的琐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标志着我国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2)。以前的《三国》、《水浒》热情歌颂了先民的君主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则着意在暴露,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3)。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这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人物转移。其次是注重多色调、立体化的刻画人物性格。(4)。它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度,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5)。它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在口语化、俚语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24.论”情与理“的矛盾:在肯定情欲时,往往描写人的自然本能,有过许多直露的秽笔而遭到人们的诟病;另一方面又不适当的强化文学的教化功能,大谈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散发着陈腐的思想气息。

25.理欲之辩:王阳明的心学原是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清初思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甚至诋毁李卓吾,但实际上却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起来。理欲之辩就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精神延伸为社会解放的思想,有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社会制度方面的批评、探讨。

26、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好的):启蒙思潮的出现,清初有学者认为好的作品应是反对晚明的张扬个性、自娱自乐,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提高了诗的地位,维护了诗的正统地位,推动了诗风的转变。

27.清代文学的特征: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新型文体的飞跃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到清代已经经过数度变迁,数度形态各异的辉煌,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积累。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举凡以往各代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现象。

28.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29: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一方面表现现实世界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余波,委婉讽谏,对乱世贼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的交流,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实现了长生的愿望。 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境化作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长生”消除了现实的“长恨”。

30.才子佳人小说:这类小说是晚明拟话本中婚恋小说的新变。 清初的这类小说叙才子佳人才色相慕,终成连理,是超世俗情欲的,追求理想的配偶,却严守礼教规范,并往往与才子的功名遇合纠缠在一起,题旨、意趣与晚明小说是不一样的。 代表人物是张匀《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的一角,由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求偶则婚的庄语,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

31.《聊斋》狐鬼世界的构建 用传奇法以志怪:蒲松龄多是有意识的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创造,各种便有所寄托、蕴意。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已成为主导的创作意识。

32.狐鬼花妖的人情化:狐鬼花妖进入人世间,这种幻化、变形不是神秘的,而是艺术的构思。《聊斋》里的狐鬼花妖形象,也是用作关照社会人生的。他们多是善的、美的,给人带来温馨、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缺憾。如《阿秀》中的狐女为赢得刘子固的爱情,幻化成为刘子固所爱的阿秀,在美与爱的竞争中却为刘子固对阿秀的痴情感动,意识到阿秀之真爱,便转而帮助刘子固与阿秀结合,让所爱者爱其所爱,这都超越了人单纯的情爱,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层次。

33.多种小说模式:《婴宁》有故事情节,可称作性格小说。《绿衣女》散文式小说。 《聊斋》里作品类型的多样化,既表明作者仍然因袭了旧的内涵无明确界定的小说观念,所以其中也有简单记事的短片,但也表明作者又有探索性的创造,增添了不专注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

34.小说诗化的倾向: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诗句,诗意,也表现于许多篇章程度不同的带有诗的品格特征。叙事吸收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如《白秋练》,叙写的是爱情的波折,而自始至终以吟诗为情节。

35.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丑态:以周进、范进为代表的文人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到了八股举制,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1)。《儒》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如周进贡院痛哭、范进中举傻笑。(2)。通过描写淳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如匡超人由淳善变为恶劣文痞。(3)。把批判科举同批判理学、礼教相结合,是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如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4)。把批判科场同批判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养出的不是贪官污吏就是土豪劣绅。

36.讽刺艺术的新成就:(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2)。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锋利的讽刺。(3)。具有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真实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加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讽刺手法:1.对照法:堂皇言辞与卑鄙龌龊行为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2.夸张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37.《桃花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桃花扇》创作的成功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如实写出人物的基本面貌这其中也反映出孔尚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较其他传奇作家有着更自觉的意识,要将人物写活。他多才多艺,八面玲珑,表现一副政治掮客的圆滑嘴脸和老于世故的复杂性格。(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考试小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3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毛选第四卷

《中国文学史》书评

中国文学史_笔记

中国文学史3

中国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完整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完整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