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17:49: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编码:研究类型:中图分类号: 摘要:什么是阅读能力?制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有那些?怎样阅读试题中的材料?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精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求证、研究能力;日常学习中应当怎样学习历史;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应当博览图书,涉猎处理时意外的书籍,包括政治、文学、地理、美学、自然科学等,做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对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阅读能力精读课本史料阅读方法杂家负面影响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西安市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和灵活程度的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到学习力历史比较吃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材料阅读题上畏难情绪严重,那么,是什么制约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历史阅读能力?它是学生在阅读历史史料(文字、图片、表格、地图、柱状图、曲线图表等等)时,是否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要求(考试试题的要求或者学习中的疑问)有效而全面地提取历史信息,并将所提取的信息根据要求进行整理、组织、科学的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

其次,要清楚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我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原因很多,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生对课本的精读训练,很多时候没有将课本当做阅读材料来讲解,尤其是忽视对阅读文字的学习,这是对教材极大的浪费。例如初中八年级下册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最后一目“中世纪的花朵”第一段阅读部分的内容就是一则很好的材料,其内容包含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地域、位置、形成方式、城市的主要功能、在这些城市形成后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城市斗争,教师可以很好的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知识点,同时还可以与东方中国古代城市做一一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原因,认识东西方由于经济的差异而引起在城市建设、社会矛盾方面的不同。 (2)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阅读的过程首先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其包括构成历史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的身份、历史事件的过程、结果、信息提供者的观点、材料的来源、立场等。 第二是将各种信息整合,依据信息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方法:如综合法、分类法、归纳法、排列法等,找出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信息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并依据所学知识、概念、理论,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上述的阅读的步奏很多学生好像不太清楚,教师当中也有一些模糊(我在日常听课、讨论中了解的)。

第三,对于学习历史应当从哪些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宗教、种族矛盾等等)或者那些知识点(如时间、人物、原因、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等)去掌握,很多学生到了初中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这是很让人担心的,因为它会影响到学生的今后的学习,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自身对历史信息(史料和史论)的质疑、调查、求证以及研究的能力欠缺,对所教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不足,影响到了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以及一些史料的解密,人们对以前既有的观点逐渐有了新的解读,甚至是质疑,如对1950---1952年的土改是否正确?在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1949年12月,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他认为中国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农村劳力大量剩余。应当节制生育、优生优育,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会将劳力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工业化。平分土地后,土地细化,难实行机械化,且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没有致富的可能,对土地长远投资缺乏热忱,土地将退化。再者,土地改革后,由于失却了地主富农的累进赋税,将给国家税收带来困难。他认为,当时共产党的文件和政要的讲话,都引用莫须有的调查,认定不到乡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至80%的土地(这些数据在我们现行的历史教材中依然刊印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9页)。经过多次重复而被误认为事实的虚言,令董愤愤不已。他指出,根据民国时期土地委员会在16省,163个县,175万多户农户中举行的调查结果,35.6%的农户拥有五亩以下耕地,24%农户拥有五至十亩,13%农户拥有十至15亩,一千亩以上的大地主只占0.02%①。这一调查和他在四川,江西等农村的考察近似。如今可查的数据,包括土改时期的调查,都证明了董的观点。“质疑”在历史发展中的缺失和无力,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政策上的巨大失误、财产上巨大损失和发展机遇的错失,让人扼腕。 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当时中国大多数地主富农是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必发挥其作用而非打倒;他们的财产和土地不可侵犯,他们应当受到尊重,而不是被羞辱,被残酷地斗争。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共的理论家往往将地主丑化、恶魔化,其实,中国的优秀人才,许多来自地富家庭。地主中有为富不仁的,只是少数,这对海外学者,不过是常识;然而在国内,地主就是“黄世仁”那样的大坏蛋,将阶级斗争观点绝对化导致土改中斗地主扩大化,将地主的土地,房屋,生产工具及私人物品统统没收,分给贫农和无业游民,令有些收取不义之财者获得暂时的好处,却令他们失却了良知,这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颠覆。在此过程中一种非常不好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刻入中国人的心理:一个群体可以以一种所谓的正义的合法的名义没收、剥夺另一个群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甚至性命,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这场运动中荡然无存。权利应是至高无上的,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犯罪是合理合法的,法制观念在中国国家层面和普通人的思想中是非常淡薄的。这场土地革命也强化了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而忽视了改良对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

对某一历史现象科学认识体现在反思与求证这种历史现象是否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曾经评价“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基于“圈地运动”对英国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推动的科学的认识,董时进主张用技术手段改进农业,如推广良种,兴修水利,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美国式的农场,实现机械化、化学化,这是他基于对英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认识基础上的科学观点。看今天中国不是这样吗?

第四,关于董时进致信毛泽东的这段历史我们很少知道,因为我们很难得到这方面的史料。有人认为是康有为毁掉了变法。有人说荣禄和李鸿章是戊戌改革的鼎力拥护者。清廷灭亡的教训,是常见的话题。话题内容,最后往往不免被拔高到民心向背的层面上来。但民心的向背,与清廷的灭亡其实没什么必然关系。真正亡掉清廷的,是组织化的士绅,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弃清廷,远不能代表民意。这些观点有谁认可呢?这些颠覆性的史论可能有些人可能会反对,我在这里不置可否,有人认为这是谬论,那是因为他接受了教材中的论点,他看到的是他只能看到的史料。上述历史学家的“史论”的呈现,是因为历史学家掌握的史料比我们多。历史学家更接近真相。所以我认为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核心。我们你的阅读能力差,是我们见到的史料少,制约了你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王朝更迭

(4)教师应了解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知识,如地理知识:熟悉了解世界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地形地貌状况,对于认识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能成为唯一一个保留古老文明的国家,是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地形有关,中国东南是大海,西面、北面是高原和大漠,不易被外来文化冲击。而古代中国境内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北方游牧文明和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更迭。上图:“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王朝更迭”就能够说明问题。当气候温暖且稳定时,王朝稳定,南北矛盾缓和,当气候剧烈变动时,王朝政治不稳,南北之间的战争频发。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与自然灾害的联系,这些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②

总之,历史是一门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庞杂的学科,仅仅掌握历史知识本身是不够的,如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科内的所谓的“近亲繁殖”,这对于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应当博览图书,涉猎历史以外的书籍,包括政治、文学、地理、美学、自然科学等,做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而且你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是全面的、丰富多彩的,你才能够打开学生认知历史的思维枷锁。

(5)教师主动开发寻找和开发历史材料的时间、主动性、能力等等都欠缺,教师和学生平时所做的题和题型都是“熟题”。常做熟题会使学生和教师的养成思维定势或者惯性思维,不易全面的,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成绩非常不利的。 从客观的方面看,很多一线历史老师对西安市现行的历史教材都会诟病的。

首先,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是脱节的。高中的历史教材是专题史,这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很高,而初中历史教材从知识总量来看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高中的历史学习。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编写的的也是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仅仅通过课本的阅读,很难将许多历史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六年下来,很多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是混乱的,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失败。我认为历史教育应当“重史料”,把重点放在“史料”上,通过大量史料把历史真相还原给学生,教给学生在史料面前解释和认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不应当过于重“论”,应当罗列一些史学家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学习、批判。历史教育不应是灌输式的,而是批判式的,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英国在历史教育中推行“史证教学法”,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培养历史反思能力,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明辨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这一点我很赞同。

其次历史课本的编排不合理、不科学。如初三世界史先学习资产阶级革命,再学习启蒙运动(北师大版),这是不符合历史认知规律的,在学生的历史认知上会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学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会有疑问,联合国是怎么回事?当学习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学生会问工业革命又是怎么回事?这些疑问是因为初中教材安排上的错误造成的,应当先学习世界史再学习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中学习较好。高中的专题史教材更是将历史的时序打乱,给在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在历史思维能力中,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再次,在选材方面,应当注意不同历史时期各大洲、国家、地区、民族的相对平衡;尽量顾及人类社会的主要领域,即社会、科学或技术、经济、政治,以及哲学(或宗教或美学)方面的活动。要涉及人类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如领袖、人民、穷人、富人、男子、妇女和各族群的历史贡献。选材平衡了,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才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历史即:1.延续与变化;2.地理与历史的关系;3.政治和社会制度;4.宗教与跟人价值观;5.经济和技术;6.文化的多样性;7.全球的互动;8.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9.艺术与文学。在此基础上才有条件谈培养学生的全面的、理性的、科学的对历史认知

虽然现在历史教学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历史教学不能仅教教材,而应当用教材教,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原因有:

1、时间不允许。初中每周两节,高一高二也是每周两节,高三每周五节,学校规定初中是不允许有课外作业的,初、高中的数理化英的课业负担很重,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挤压的几乎没有,学生很难有时间从网络、课外书、电视、报纸中汲取用于补充教材的历史知识。

2、学生不够重视,历史占分比重小,入门门槛低,每个学生都认为好学,其实不然。

3、中考试题逐年加大,有高考化趋势,超越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

4、为应试编写的高中课本在没有通史基础的学生那里,学习起来是显得杂乱无章,很难让学生对历史有兴趣。 试想,没有对大量的鲜活的历史史实的感知、没有大量的有机联系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首先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是完善教材的不足,叙述教材留给学生学生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必须补上的)只有这样的工作完成了,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改进措施: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的能力的提高应当是全面的。

(1)要对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即通史是必须要熟知的。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主张重读大学教材,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平衡。

(2)博览群书,做一个杂家,这样你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是全面的、丰富多彩的,你才能够打开学生认知历史的思维枷锁。

(3)经常做中、高考题,把握考试的动向,辅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4)提高你的讲课的趣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是你的课堂有感召力,有吸引力,让学生上历史课不累、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①《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土改》(《炎黄春秋》2011年第四期)

②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 1973(2)226—256

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评价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生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