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用精算的思维去体验估算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1: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精算的思维去体验估算 ----对小学估算的一点看法 兰溪市马涧镇横木中心小学 翁序飞

内容摘要:估算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数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小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特征,依据数学新课程理念,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能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具有实用价值,因而,新课程比较重视估算。 关键词:个性思维;估算;新课程理念;数感

所谓估算,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估算有其自身的特点:(1)估算可以有误差,但误差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一定范围的。(2)估算不是盲目瞎猜,而是有根据地推算。(3)估算应采用口算的形式,也就是在允许的范围内算法越简单越好。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要具备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性,分析误差时必须必须以理解运算意义为前提,估算与计算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小学生估算实质是头脑中有简单的精算,只是没有完全计算出具体的结果,如果没有精算为前提,就谈不上估算,那是瞎猫碰死老鼠。

一、估计不是盲目瞎猜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这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估计的做法值得商榷。

教师从讲台上拿起一把小棒,问学生:“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手上大约有几根小棒?看谁猜的准!”一个“猜”字,让学生十分踊跃的参与进来,有的猜20根,有的猜35根,有的猜100根,还有的猜52根、78根、63根„„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课堂上热闹极了,一发而不可收,学生们毫无顾忌、随口不停地说着自己猜的数,老师是就在黑板上一一写出这些数。最后这位老师用数数的方法宣布了最后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来数一数,

1、

2、

3、„„39,一共有39根小棒,哪些小朋友猜的与39根接近呀?请站起来。”老师迅速做出表扬:“你们的估计水平可真高。”“耶„„”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欢呼声。那些猜的数因接近准确答案而受到赞扬的孩子兴高采烈,而那些没有猜对的孩子有的不以为然,有的则一脸惘然。接着,这位老师又重新拿了一把小棒继续让孩子们猜一猜,继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

众所周知,猜谜语还要根据谜面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谜底,数学估计更不能让学生想说多少就说多少。其实估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并不是瞎猜,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判断。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善于用方法去把握物体的数量,他们的估计能力几乎是一张白纸。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给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那么学生对“估计”的认识和表现就只能停留在“瞎猜”、“乱猜”的层次了。

这位教师在教学时,面对学生在估计小棒数量中出现悬殊答案的结果,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走出“瞎猜”、“乱猜”的死胡同。没有让学生充

分暴露其思考的过程,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理由或依据,因此造成了学生一味说出不同的数来应付的场面,丝毫没有智慧的影子,只将“估计”二字流于形式。虽然这样,学生看起来表现的十分积极,而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他们会有什么收获呢?

也许老师在设计这个练习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从而曾强数感。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们的答案纯粹是瞎猜出来的,他们根本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更领会不到估算的策略与方法,那么他们的估计能力怎么会有所提高呢?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估算产生一种误解,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其实在学生估计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给与一定的指导,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的思维从无序转向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估计,从中体会估计的真正意义,提高估计的能力。

二、以精算为轮廓再估大一点还是估小一点

在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被除数估大还是估小的问题。例如:一共有260张卡纸,每4张做一个灯笼,大约能做装多少个灯笼?学生在估算练习时,出现了预设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马上列出算式:260÷4。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面露喜色,看的出,他们心中都有了答案,我就顺水推舟,“大约能做多少个灯笼呢?”学生们答案不少,其中有60、70、65三种。

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提取学习研究的素材,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探究学习素材、分析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现在学生的答案比较集中地出现在“60、70、65”,不就是最好的研究素材吗?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发表一下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相互交流、探讨,一定能揭示本题的隐含内容——估大还是估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于是,我就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1:“我把260看成240,240÷4=60,大约能做60个灯笼。?”很多同学听完都点点头,表示认同,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

学生2:“我把260看成了280,280÷4=70,大约可以做70个灯笼。” 只见学生1马上反驳道:“不能做70个,如果做70个,就需要280张卡纸,题目中说只有260张卡纸,所以大约做60张更符合实际情况。”

顿时课堂内学生分成赞成和反对两方,双方学生争辩不休。渐渐地,偏向60的人数多了,大家似乎都意料到,答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所以60更符合实际情况。

做灯笼是估小的,其他呢?为了让学生全面接触各种类型的估算,出示第二题,不过数据依然没有变化。“如果煤场有260吨煤,每车只能运4吨,大约需要运多少车?”

问题一出来,学生马上注意力集中到把260看成240还是280的问题上来。因为有问题一的铺垫,很多学生都不盲目的猜测,而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估计值。

学生3:“这个问题应该把260看成280,如果看成240,答案就是运60车,实际上60车是不够的,因为一共有260吨煤,60车只能运240吨煤。”

学生4:“对啊对啊,不能少派一些车,如果估计少了,到时候不够可麻烦了!”

学生5:“那万一多派车去,造成浪费了呢?” „„

学生的交流总是会很精彩,只要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的交流空间、精彩的探究素材,学生一定能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全班同学都对这个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化大向小,以小估大

《估计与测量》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数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认为学生直接估测较大数量的物体,缺乏经验和知识储备,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个性思维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解决估测问题。依照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景,化大为小、以小做大,以合理多样的思路进行探索。

首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四年级6个班学生要进行黄豆发芽实验,每人发100粒,大约一共需要30000粒黄豆,学校买了10千克黄豆,够不够?”

面对老师摆在桌子上的一大袋黄豆,同学们马上就放弃了全部数一数的念头。前后几人不约而同地议论开了,有的组学生方案基本形成:有的组学生开始向老师要工具,有的组自己在找工具,有的组要求老师先称一些给他们研究„„

“为什么要先称一些给你们研究啊?”师明知故问。

“这么多黄豆要知道大约有多少粒,够不够用,数出来太麻烦了,只能先知道少一些有多少粒,再算一算。”

“你都同意吗?”

不等老师说完各组代表就上来领1000克黄豆。接下来,各组有各组的招术,有秤的先称出少量的黄豆研究;没有拿到的就腾出空文具盒量一量;有的干脆用手抓„„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热闹的实验估测有序地进行着,各个小组同学积极估测,很快有了结果,终于到了亮相的时候了。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用秤称出100克,数出100克有305粒,1千克黄豆的粒数:305÷100×1000=3050(粒),10千克黄豆的粒数:3050×10=30500(粒) 够了!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先数出100粒,用秤称一称有30克,10千克黄豆的粒数:100÷30×(1000×10)≈33000(粒) 够了!

第三小组:我们用文具盒量出1千克黄豆大约5盒,1盒黄豆我们几个人一起数一数,合起来一共大约有590粒。1千克黄豆的粒数:590×5=2950(粒),10千克黄豆的粒数:2950×10=29500(粒) 相差一点。

第四小组:我们什么工具也没用,只用手抓,抓一把大约65粒,1千克大约有50把,65×50=3250(粒),10千克黄豆的粒数:3250×10=32500(粒) 够了!

第五小组:我们把1千克分成相同的两份,每1份再分2份,这样分了3次,1千克黄豆一共分成8小份,最后每一份数得490粒,1千克就有490×8=3920(粒),10千克有39200粒。

„„

同学们想出各种办法估测10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有的用秤称一称从质量进行估测;有的用手抓一抓,从体积入手进行估测。“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你

们有没有发现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先估少的,再算多的。”“先1千克估出来,再估计10千克有多少粒?”真是水到渠成!这种先估少的、再算多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为化大为小、以小估大。

教学实践表明,富有挑战性的开发式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学生面对“10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的问题,找到“以小估大”的策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估算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蕴藏着丰富的估测潜能,我们用心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创造平台,学生定能显示出旺盛的学习活力。

四、估算用多种精算算式在头脑中短暂表达

“曹冲称象”称石头的6次数据:

328、3

46、30

7、37

7、39

8、352(单位:千克),请学生估算大象有多重。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先是自己想办法进行估算,随后吴老师和全部同学一起交流估算的方法。有的学生把6个数都看成400,400×6=2400,往大处估,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命名为“大估”;有的学生把6个数都看成300,300×6=1800,往小处估,顺势取名为“小估”;有的学生将大估、小估结合在一起,300×3+400×3=2100,称之为“大小估”;有的学生用350×6=2100,并一致同意命名为中估;还有一些学生用330+330+310+380+400+350,并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比较准确的“大估”。此外,还有一个算式300×7=2100,老师缓缓走到黑板前,指着这个算式略带疑惑的问道:“这是谁写的呀?人家明明是6个数,你却弄出来7个数?”

发现写这个算式的男孩跃跃欲试,老师目光投向他:“还是请我们的‘创造者’自己来说一说吧!”

这名同学大声说:“表面上看有6个数,但是我把每个数取走300后,又把剩余的零头凑在了一起,差不多又是1个300,我想,7个300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吧!”

老师感叹道:“你真是与众不同啊!本来6个300,你却得出了7个300,还讲的这么精彩!”

这个同学不但在估,还调调、凑凑,又得出一个新的300,真的很好。我们都乘6,他却乘7,乘的很有道理!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估算实质是头脑中有简单的精算,只是没有完全计算出具体的结果,如果没有精算为前提,就谈不上估算,那是瞎猫碰死老鼠。

五、估算的精准性

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能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因而,新课程比较重视估算。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估算方法的掌握,防止胡猜瞎估的同时,我认为还要重视估算的准确性,使估算达到尽可能准确。

例如:“学校想为老师购买9台电风扇,每台价格是198元,王老师带去1900元钱,请你估计一下,所带的钱够吗?”

学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按照一般的估算方法,他们会有以下三种估计结果:

生1:我认为够了。198×9看成200×9结果是1800元,比1900元少。 生2:我认为不够。198×9看成200×10结果是2000元,比1900元多100元,还不够。

生3:我认为不够。198×9看成198×10结果是1980元,比1900元多80

元,也不够。

以上三种方法,先请同学们算一算,看一看,谁估算的更正确。

生4:我计算的结果是1782元,生1估算的正确。下面的同学也显得很兴奋,都说生1估得正确。也有部分学生和生

2、生3一样一脸不服气与茫然,其中生2站起来说:“我的估算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最后结果会出现问题呢?”生3也站起来说:“我的估算方法也是对的啊,为什么结果是错误的呢?”

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开始了,小组讨论后,就有几组同学纷纷想回报讨论结果:

生5:198×9看成200×10等于2000元估多了,因为198变成200,9变成10,被乘数多了2,也就是多了10个2,乘数变成10,多了1,也就多估了1个200,两部分加起来多估了200多。

生6:198×9看成198×10结果是1980元,也是多估了,因为乘数8变成10,多了1,也就是多估了1个198.这时,生

2、生3都点点头,表示接受。就估算来说,生2和生3的方法及结果也是正确的。因为他俩估算的完全合情合理。关键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不能机械的只考虑‘把两个因数都变成整十数’的方法,而应根据具体问题选着策略,这样误差会小一点,就能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特征。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要具备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性,分析误差时必须必须以理解运算意义为前提,估算与计算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具有实用价值。虽然估算和近似值都不是精确值,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所谓估算,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估算有其自身的特点:(1)估算可以有误差,但误差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一定范围的。(2)估算不是盲目瞎猜,而是有根据地推算。(3)估算应采用口算的形式,也就是在允许的范围内算法越简单越好。

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转向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估计,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估算方法的掌握,防止胡猜瞎估的同时,要重视估算的准确性,使估算达到尽可能准确,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真正地培养学生数感,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作者:钱希有

[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作者 : 张万祥 万玮

[2]《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吴正宪 周卫红 陈凤伟

用情感去体验,用心灵去歌唱

用生命去体验“军人”二字

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互联网思维去让公司年会更有意义

小学估算与精算能力的培养学习日志

《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研修笔记

创意设计与思维体验

多元体验思维渐进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社保精算

用精算的思维去体验估算
《用精算的思维去体验估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