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风筝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课 《风筝》 总课时 2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二、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三、学习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三、整体把握: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待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

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

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0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

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四、板书设计

人物

描写词语

描写方法 弟弟

多病

瘦得不堪

外貌 瘦弱

天真

张着小嘴 活泼

呆看着

出神

神情

惊呼

跳跃

动作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背诵解释。

2、朗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是如何刻画弟弟的形象的。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作者通过外貌(包括神情)、动作刻画弟弟形象的人物描写方法。

2、课文首尾段的写作用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批判意义:由作者自我的反省引发出的对教育的反思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一)讨论活动:讨论话题

话题①: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

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话题②: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明确:第五节中的“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

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

话题③: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先读首尾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明确: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结尾写“我的心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正给我非常地寒威和冷气”。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景衬情,这也正是首尾写景写感受的用意所在。所以说,本文的意蕴和主旨是非常丰富的。 总结归纳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主旨。

本文通过对“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要补过而不能的经过叙述,批判了一些人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童心的粗暴行为,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天的热烈向往和憧憬。 (二)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课外背诵一两首鲁迅的诗歌。

板书设计 现象:撕风筝

本质:封建礼教的迫害(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 情感:沉重、悲哀、厌恶

向往、憧憬、追求(首尾以景衬情

五、教学反思: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 教案
《风筝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风筝优秀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