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下沉与浮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5: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五下《沉与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大街小学的李晓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一单元《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导学单,陶泥,金鱼缸,魔术土豆

一说课标。

首先,我从课程性质、内容标准、课程目标这三方面来说一说课标。

1、说课程性质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三个领域,分别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2、说内容标准

本单元涉及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物质世界这三块内容。各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科学探究内容标准中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的内容标准,又包含了物质世界领域内容,各部分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为一个整体。

3、说课程总目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来描述,既强调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要突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且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这一点在修订版教材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修订版教材中“科学知识”目标改述为“科学概念”目标,明晰了一般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性概念,易于执教者把握:另一方面,科学概念内含着孩子们对科学的概念、想法和看法,明确了科学概念的发展源于科学探究活动的理念。 结合科学学科的总目标,将三个维度的目标互相融合,提炼出《沉与浮》单元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本单元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有)

物质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种体积的液体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种体积的液体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的重量和体积,沉浮情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   

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物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科学探究目标(而这些科学概念都是由一系列探究活动得到的结论,本单元要完成的科学探究有)

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因素。 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教师要) 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认识到阅读,手机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 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二说教材

课标是导航,教材是载体。我们接着来说一说教材。先看看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编写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内容上, 突出兴趣激发,重视双向交流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提出一系列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动手实验,寻找问题答案,在实验中找到答案,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欲,又能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我以一个土豆先生学游泳的经历为故事,边讲故事边动手操作。这个故事是这样,土豆先生是积极学习游泳的男士,在学游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很大麻烦。有些时候,在沉在水里怎么也浮不起,有些时候又能在水面上来去自如,有些时候又悬浮在水中。土豆先生很郁闷,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帮助土豆先生找到原因,进而能早日学会游泳。

② 过程上,强调科学探究,注重能力培养

本单元中,一课就有一到两个探究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课,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单元中,要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习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学习实验操作等能力。如在学习泡沫块在水中的受到浮力这课基础上,在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所受到的浮力这一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导学单作为预习载体,以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前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修正。结合教学实际,为了有更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也有所考虑。在做用橡皮泥探究排开的水量,我将橡皮泥换成了陶泥。在研究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一课,我用水族箱替代普通的水槽,为达到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③ 结构上,设计循序渐进,实现整体设计

在本单元溶解内容设计中,逐步升入,从简到难,每一节紧紧围绕单元内容,从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因素以及溶解与蒸发结晶四个方面来展开学习,从而实现了本单元整体设计,这一点我将在稍后的教材立体整合模块详细讲解。

2、教材编排体例(接下来,具体讲一下教材的编排体例)

一册科学书包括目录和四个单元内容,而每个单元通过单元导读,课时体例、资料库三体编排。每个单元开篇有主题图和导语两部分,导语用提问的方式暗示了本单元的内容提要和学习要求,起到导学,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课时体例中正文开头叙述本课重点;一个小标题就是一次探究活动。文中除了文字形式,还有插图(帮助理解教材内容)、图表(整理活动记录)、对话框(启发思考)、有时会出现灰色文字方框(对科学概念要点进行准确描述),每一个单元最后会有一个资料库(丰富了已有知识,拓宽了本单元的内容)。

3、教材的立体整合(接着,着重讲解教材的立体整合)

横向看:该单元共有8课。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整个单元紧紧围绕溶解进行。从四个方面讲述溶解。第一部分为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为第

4、6两课,围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展开学习,两个探究活动得出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结论。第三部分是第五课,研究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搅拌,温度,颗粒大小是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第四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

控制变量法,力,

纵向看:在学习《溶解》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的上册《水和空气》,三年级的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两个单元对水这一常见的物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之后物质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仔细看小学阶段物质科学模块学习内容,不难发现,教材在学习了常见的物质之后再开展物质的运动和能量学习,从过程和方法技能上,由最初的观察、记录、简单实验逐渐提升到掌握对比实验技能,由记录表分析——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资料阅读分析,由具象到抽象,能力逐渐提升。

三、说建议

解读了课标、理清了教材、才能提出有实质性的教学建议。

1、教学建议

课标指出,科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根据课标及“小组合作”的基本教学模式,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情镜体验为本位,包括悟和引;以为探究活动为主线,包括做和展;以拓展迁移为归宿,包括结和用。

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以下几方面来讲述教学建议

①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通过一则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对已有经验认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探究。又例如《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专题通过照片对生活中喝饮料的经历回忆,引出气提溶解在水中的探究活动。在比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通过《生活中食盐的由来》的资料阅读,增加学生分离食盐和水的探究活动的探究欲望。

②注重探究,亲身经历实践活动

本单元每课都设计了符合孩子的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开设实验课。 ③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形成,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教学要重过程和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验中,注重学生科学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仪器的使用(本单元学生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能搜集真实的信息,渗透尊重事实的科学学习态度,并用简图、表格等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注重科学概念的整理。

4课后的拓展。

根据学习内容,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活动,激励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探究的成果可以以实验小报告等形式展现出来,分享给班里的同学,充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2、评价建议(兴趣是科学学习成功的关键) 合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话,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渠道地展开了多样评价。既关注过程,有关注结果。

教师层面主要是小组合作评价和达标性评价。本单元采用小组合作加分制的形式,在小组探究过程各个环节设立加分环节,侧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交流汇报等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定期评选出“合作星”“能力星”“记录星”“展示星”,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奖励。而教师达标测试评价,侧重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导学单上都设置当堂检测题,用于学生巩固知识,以其中一课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试题,让学生正真的能学以致用。

学生层面则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小组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合作,对近一段时间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评出每月科学之星并颁发奖状。

3、资源开发和利用(最后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我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作用。 首先教材资源教材,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些资源,运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资源优势。例如资料库的合理使用,我利用本单元的资料库的知识,合理穿插在教学设计中。

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开展科学手抄报展,趣味科技运动会,科技活动周,科普进小学,科技小论文征文,科技主题摄影展等一些活动,为学生创造科学知识运用和展示的平台。

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例如网络资源,高校科普自愿者资源,科技馆资源,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资源,只要用心发现,课程资源就在你我身边,等待我们开发与利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Thank you!

五浮 问题。

五、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浮与沉

浮与沉

渠道下沉

科学教案《沉与浮》

浮与沉教案

《沉与浮》说课稿

沉与浮案例

浮与沉教案

五下沉与浮
《五下沉与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五下沉与浮打印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