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复旦大学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医学院新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六、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开拓实习与就业渠道

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生源的逐年增多,学期在先后与市24家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一批就业市场,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良好基础.本学期继续加强产学研教学领导小组,完善教学领导小组工作条例.补签校企合作协议书.

七、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由市教委批准的护理实训基地ii期建设项目——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在本学期全部完成,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安装、调整过程中,这次建成的ii期项目,以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为主,高科技因素含量多,同时也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室,为两个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八、14届就业和14年招生工作 xx年级毕业生310人,截止本学期开学就业率已达93%,签约率70%,学生毕业前将在两次返校中完成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如:发放《临床护理实践》教材,要求每人完成临床实习总结、自我鉴定等,4月下旬参加毕业考试。计划至学期结束(6月底)xx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签约率达80%以上。14年招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学院将配合学校,顾全大局、认真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

九、筹备成立计算机教研室

依托学院初步形成的护理专业的品牌优势,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外,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将在本学期进行筹备与规划。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目标 ....................................................................6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8

一、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

二、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10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复旦的国际影响力 ........................13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14

五、调整优化校园布局,服务保障学科发展 ................................15

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17

七、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19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编制,是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学校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1)“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大力巩固和拓展学科优势,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公共服务,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士8692人,专业学位硕士(含非学历教育)11923人。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承接重大科研任务,加强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编写“‘理论新视野’——十七大报告理论学习”丛书六册;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和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40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共210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新增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3个,与上海市联合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5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交叉研究创新团队6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6项,获第

四、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48项,其中一等奖7项,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继续位居第一;谷超豪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上海市科技功臣,4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入选“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

人,其中全时引进的占83%,从海外引进的占73%,包括19位非华裔外籍教师;27位教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加强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新进校青年教师事业发展起步支持计划”和“青年教师出国培养计划”。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推进校、院(系)人力资源两级管理,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制度。

——国际合作继续深入。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至2010年底,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20余个,开设全英文硕士研究生课程项目13个、全英文本科项目1个,以及一批学分课程和短期进修课程。着眼于提高生源质量,改进外国留学生选拔机制,优化生源结构,长期外国留学生从2005年的2511人增至2010年的3805人;攻读学位的比例提高到71.1%,其中研究生从2005年的228人增至2010年的689人;留学生的来源国增至120个左右,来自欧美和非洲的比例有所上升。在校学生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度学校派出交流学生1686人,比2005年度增加一倍多。建立北欧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成立复旦-耶鲁发育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合作研究中心。每年引进长期专家近百名,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孔子学院8所。

——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继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竣工的校舍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其中2005年以后新建并竣工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完成修缮项目3800余项;新增1000套左右青年教师周转性用房;附属医院的新建、改扩建和修缮项目有效改善了医疗、科研和教学条件。继续丰富图书馆馆藏文献,着力增加中外文电子期刊种类。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持续完善,教学科研区基本实现无线校园网全覆盖;不断开发和优化应用系统,信息化校园基本建成。设立文化建设基金,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类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荣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顺利开展上海医科大学成立80周年、华山医院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进一步弘扬“正谊明道、严谨求实”的上医传统文化和精神。组建复旦大学校友总会,设立复旦大学海外基金会和海外基金会(香港)。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06年9月召开中共复旦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十一五”

期间学校发展的蓝图。党委分别制定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工作规则,建立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深入推进领导班子科学民主规范决策。根据院系党建实际情况,调整设立了22个基层党委,组建了19个学生党总支。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全校统一战线工作、离退休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辅导员和导师队伍建设,实施本科生“党员成长计划”和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的层次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分布存在“碎片化”现象,难以有效形成合力,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与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对创新平台的培育和支持不够,跨学科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不够明确;通识教育尚未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选课机制有待完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待继续改进,本科教育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理顺;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模偏小,教学科研支撑人员队伍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优秀年轻人才储备不足,部分学科队伍青黄不接;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不够明确,部分学科和院系的空间过于分散,枫林、邯郸校区办学空间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二级单位的设置不够规范,校院两级的职责比较模糊,权责不够统一,学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二级单位办学活力不足。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3)“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复旦大学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责任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知识创新网络加速形成。在全球知识经济体系中,大学已经成为人才、信息、知识、技术、产品和资本持续性跨境流动的重要媒介,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环境正在形成,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研究圈”,上海也初步成为一个篇三:复旦大学十二五规划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编制,是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学校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1)?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大力巩固和拓展学科优势,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公共服务,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办学结构;推进通识教育,完善六大板块的核心课程,加强书院文化建设和学生学业指导;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拓展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承接重大科研任务,加强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编写?‘理论新视野’——十七大报告理论学习?丛书六册;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和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40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共210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新增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3个,与上海市联合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5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交叉研究创新团队6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6项,获第

四、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48项,其中一等奖7项,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继续位居第一;谷超豪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上海市科技功臣,4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入选?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 ——国际合作继续深入。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至2010年底,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20余个,开设全英文硕士研究生课程项目13个、全英文本科项目1个,以及一批学分课程和短期进修课程。着眼于提高生源质量,改进外国留学生选

拔机制,优化生源结构,长期外国留学生从2005年的2511人增至2010年的3805人;攻读学位的比例提高到71.1%,其中研究生从2005年的228人增至2010年的689人;留学生的来源国增至120个左右,来自欧美和非洲的比例有所上升。在校学生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度学校派出交流学生1686人,比2005年度增加一倍多。建立北欧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成立复旦-耶鲁发育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合作研究中心。每年引进长期专家近百名,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孔子学院8所。 ——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继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竣工的校舍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其中2005年以后新建并竣工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完成修缮项目3800余项;新增1000套左右青年教师周转性用房;附属医院的新建、改扩建和修缮项目有效改善了医疗、科研和教学条件。继续丰富图书馆馆藏文献,着力增加中外文电子期刊种类。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持续完善,教学科研区基本实现无线校园网全覆盖;不断开发和优化应用系统,信息化校园基本建成。设立文化建设基金,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类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荣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顺利开展上海医科大学成立80周年、华山医院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进一步弘扬?正谊明道、严谨求实?的上医传统文化和精神。组建复旦大学校友总会,设立复旦大学海外基金会和海外基金会(香港)。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06年9月召开中共复旦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蓝图。党委分别制定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工作规则,建立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深入推进领导班子科学民主规范决策。根据院系党建实际情况,调整设立了22个基层党

委,组建了19个学生党总支。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全校统一战线工作、离退休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辅导员和导师队伍建设,实施本科生?党员成长计划?和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的层次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分布存在?碎片化?现象,难以有效形成合力,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与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对创新平台的培育和支持不够,跨学科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不够明确;通识教育尚未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选课机制有待完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待继续改进,本科教育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理顺;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模偏小,教学科研支撑人员队伍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优秀年轻人才储备不足,部分学科队伍青黄不接;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不够明确,部分学科和院系的空间过于分散,枫林、邯郸校区办学空间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二级单位的设置不够规范,校院两级的职责比较模糊,权责不够统一,学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二级单位办学活力不足。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3)?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复旦大学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责任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知识创新网络加速形成。在全球知识经济体系中,大学已经成为人才、信息、知识、技术、产品和资本持续性跨境流动的篇四:复旦大学出版社版《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计划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计划 复旦大学朱明权

一、关于本教学计划的几点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本人所著《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出版社,2013年)为基础,根据本人教学经验编写,仅供使用者参考。 2.本教学计划假设的授课对象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的本科生。使用者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如国际新闻等)和层次(如硕士生等)作适当调整。 3.本教学计划假设授课对象已经或将要学习有关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课程,因此对此没有加以重点分析。如果授课对象没有机会学习这一方面的课程,使用者应增加有关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内容。 4.本教学计划假设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有效授课时间为18周(不包含考试、测验或答疑时间),每周两课时,共36课时。使用者应根据授课时间长短作必要调整。 5.本教学计划根据教科书的五章将课程分为五个单元,另外加课程介绍和总结: * 课程介绍1课时

第一章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1945-1955)8课时

第二章冷战的进行(1955-1980)8课时

第三章冷战的结束(1980-1991)6课时

第四章冷战后初期(1991-2000)6课时

第五章跨入21世纪之后(2000-2010)6课时 * 课程总结 1课时 6.本教学计划每一单元均包括“本章教学要点”,提出该单元教学中应当特别要解决的问题。 7.本教学计划每一单元的各章均包括:

(1) “本节讲授建议”,提出本节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的问

题,其他内容则可少讲甚至不讲,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即可。

(2) “本节讲授内容”,实际是根据教材的章、节、目的

标题编成。如上所说,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但是教师的讲授则须有所侧重。 8.本教学计划所附教学大纲可在适当修改基础上发给学生。 9.本教学计划所附ppt可在适当修改后于课堂上使用。

二、教学计划(正文) * 课程介绍(1课时) [讲授建议] 1.着重分析国际关系研究的内涵(政策、理论和历史的结合)。 2.着重分析学习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 3.着重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1945-1955) (8课时) [本章教学要点] 1.盟国首脑会议(包括开罗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2.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全球制度的确立和地区安排) 3.美苏冷战发生的原因 4.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内涵 5.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逐步形成

第一节 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与全球制度的确立 (2课时) [本节讲授建议] 1.着重分析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 秩序的安排。 2.着重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联合国的构成与宪章。 [本节讲授内容]

一、盟国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进程 2.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3.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全球制度的确立

1.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全球经济制度的建立 2.顿巴顿橡树园会议和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 3.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正式成立

第二节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2课时) [本节讲授建议] 1.着重分析波茨坦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特别是欧洲秩序) 的安排。注意提醒学生,波茨坦会议是在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之后召开的,当时亚太战场的战争并未结束。 2.着重分析美苏战略目标的冲突。 3.着重分析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杜鲁门主义提出的影响,以 及遏制战略的内涵 [本节讲授内容]

一、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 1.波茨坦会议

2.对意、罗、匈、保、芬和约的签订

二、美苏矛盾的迅速发展 1.美苏战略目标的冲突 2.美苏矛盾的迅速发展

三、遏制战略的酝酿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遏制战略的酝酿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3.凯南对遏制战略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

(2课时) [本节讲授建议] 1.着重分析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影响。 2.着重分析苏联在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建立与巩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东欧形成的东方阵营的特点。

3.着重分析美苏在德国问题上利益的冲突,以及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特点与结果。 4.着重分析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特点,以及西方国家的对策。 [本节讲授内容]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战后初期的西欧

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三、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出现 1.第一次柏林危机 2.德国分裂状态的加深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 1.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西方国家的对策

3.殖民体系在亚洲的最初崩溃

第四节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与中立主义运动 (2课时) [本节讲授建议] 1.着重分析东方阵营向亚洲的扩展以及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同盟体系的特点。 2.着重分析欧洲煤钢联营建立的意义,以及北约扩大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3.着重分析中国和印度、缅甸等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意义。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学习心得

复旦大学概况

复旦大学自治

童话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教学计划
《复旦大学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