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8: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缪爱明

提要:“主干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认识它的特点、作用,有助于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把握设计方法,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和创造阅读文本。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主干问题 设计

一、为什么要设计主干问题?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提问设计的不到位,让一堂课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浮泛浅表。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主干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干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让语文课堂多一些品读、感悟、玩味、思考和涵泳。从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和他们思维的转折处;从教的角度来看,最佳时机一般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教学内容的疑难处,教学内容的精华处,教学内容的矛盾处,教学内容的深奥处时等。

二、什么是主干问题?

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特点如下:①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有价值的问题,是这堂课非解决不可的问题。②它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③可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主干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引领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或讨论、辨析、评说等一系列活动。

对于后两点,各举一例:教学《孔乙己》,可以围绕着“笑”字提出一连串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是围绕着“笑”字“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再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的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路”和“希望”的关系:“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地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 讨论、辨析后,学生可知: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个“路”和“希望”关系的主干问题,可以引起一系列活动的。

三、主干问题的作用有哪些?

1.简化教学程序。主干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板块,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 教学《祝福》,首先以祥林嫂的死为切入点,教师提出问题:祥林嫂是如何死的?是什么加速了祥林嫂的死?元凶是谁?不仅把文章的整体抓了起来,而且提起学生的兴趣。

2.深化教学内容。“主干问题”使提问精粹,有利于形成“读、问、议、讲”等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深化教学内容。应当说,主干问题教学特点为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提供了一片良田沃土。教学《老王》时,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基础上,我提问:①老王是不幸的人,那请问作者是个幸运者吗?为什么?(*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下干校劳动改造,被批斗,所以他们也是不幸的。)②作者明明处境不好,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他知足常乐,他们的幸运也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而言,这反映了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也反映了作者的善良。)③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他大瓶鱼肝油。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④可是作者仍然觉得对老王愧怍,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用“愧怍的是„„”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参考答案如下:“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太看重金钱)”“愧怍的是关心老王不够,人家临死之前拖着病残之躯还要来感恩,可是我没有想到人家的病情那么重了,也不知道老王姓什么,他的眼睛到底是怎么瞎的。(关心不够)”“愧怍的是与老王交往还缺少一颗平等之心,总以为老王是个车夫,我是顾客,他有求于我,我不欠他的。他把我们当作了朋友,可是,我一直是用怜悯的心来看他。(欠平等之心)”“愧怍的是没想到老王这么快就离开了人间,想报答他的情和他的恩,可是已经晚了。(报恩情已晚)”通过以上讨论,学生终于体会到:本文的主要人物不是老王,而是“我”;本文的主旨不应该着落在“老王”身上,而应该立足在“我”身上。本文借助于叙写“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彰显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精神,也是作者对“文化大革命”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的个性化解读,是对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现代关系的深情呼唤。

3.优化教学效果。从教学过程来看,主干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听取点拨,参加讨论,从而使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时,笔者问道: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一撞”(不愿改嫁),“二捐(怕死后两夫争执),“一问”(有无灵魂、地狱),说明她是封建礼教的顺从者还是反抗者?教《项链》时,让学生讨论:“作者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是不是造成路裁瓦夫人悲剧的原因?”在同学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出几名代表,各抒已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带着钻研探讨之牛劲,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前进,学生在自觉独立地分辨正误,积极大胆地探究质疑,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主干问题如何设计?

1.抓住教学重点进行问题设计。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干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譬如《听听那冷雨》用凝练典雅的语言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念之情,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独具美感。据此,我设计的本文的“主问”就是:你能从课文中欣赏到哪些“美”?

2.抓住教学难点进行问题设计。这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3.抓住文眼进行问题设计。如《荷塘月色》一文,“心里颇不宁静”句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钥匙。作者因“不宁静”而去荷塘排解,然而宁静而优美的月下荷塘,也仅仅使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超脱,暂觉自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没也没有,”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仍未解脱排除。作者忆念江南采莲,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内心的不宁静自然仍不能排解;而古今对比,莲花依旧,世态全非,作者无可奈何只好回到黑暗的现实中来,其感情之曲折,思路之清晰,可通过对“颇不宁静”几字设问讨论,自然理出头绪来。

4.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问题设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

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5.抓住文章标题进行问题设计。一篇文章,其内容、结构及线索,甚至作者的思路、取材角度等往往包含在题目之中。《奇妙的克隆》问学生们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克隆?②克隆的奇妙表现在哪里?③你在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把克隆的奇妙性告诉读者的?这三个问题包含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等诸多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把复杂的课文变得简单明了,保证了课文学习的完整性。

6.抓住比较手法进行问题设计。教完《阿房宫赋》后,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文作者发议论的事实是什么?②三文的主题有何不同?③三文的议论方法有何区别?教《鸿门宴》一文,让学生从范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句的比较设疑中感悟其内涵的区别。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前句是范增召项庄,指示其舞剑,伺机击刘邦于坐时说的。时间副词“且”意味着:今日若不击杀刘邦,明天就会惨败在他的手下。主语“若属”意在正告项庄:成为阶下囚的,首先是你等部将。范围副词“皆”强调了到被俘那一天谁也跑不了。在此范增机智地用上了“激将法”,同时也表现出范增当场急切焦灼的心理。后句是范增得知刘邦逃走,项王却无动于衷时说的,换上时间副词“今”句意大变,败局已定,用不着将来了,主语改为“吾属”,意在正告项王:我们已是阶下囚了,包括你项羽在内,结合前句“竖子不足与谋”,可看出,范增是在指桑骂槐,“吾属”句表现出范增此时万般无奈的沮丧和按耐不住的愤怒。一篇长长的课文,从两句子的比较提问讨论中,也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人物刻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王德勋《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 2.《课堂提问设计艺术初探》,刘宏坪《中学文科教学月刊》2001年第5期。 本文原载于2010年第3期《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