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5: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例谈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善问”、“巧问”的重要性。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的解释则启示我们对问题的探究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然而现时课堂问题设计和实施,却存在诸多问题: 1.课堂提出问题多而杂。有过统计,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60次左右,因此课堂显得零碎,有满堂问之嫌。2.提问没有探究性,其中86%属封闭性问题,只有14%属开放性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不利于思维习惯的养成。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怎样设计才能有利于组织教学,才科学合理。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从教师提问走向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主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知识的产生、发展、巩固和应用,都应有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了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们试图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以“主问题”设计来构建课堂教学环节。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二、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

“不读书,我们的语文将会自陷绝境;读书,我们的语文能够绝处逢生”。 教师在教课之前首先应该做到精细阅读课文,去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读懂文本所体现的主旨: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只有在教师精细阅读文中才能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再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主问题”所研究的是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所追求的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设计一个主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乡在二十年前后分别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归结出故乡在景物面貌方面、故乡人物方面、“我”和故乡人物的关系方面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师生沿着这一主问题研究课文,既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进而就自然地归结了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置于课文理解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进入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全国报刊协会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上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宝玉挨打》。

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关剧情,然后可以先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其后再接触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

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用张爱玲和王蒙等几位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颇具新意的评价来激趣导入,然后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研究题目”设计了主问题:为何挨打?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精彩评点(教师先做了一个评点示例)就显得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何其精美的一节语文课!没有声、色、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渲染,也没有热闹非凡的辩论、说唱、表演,只是紧扣住题目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精妙点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何等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的一节课!

2、置于课文理解的进行阶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文中,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以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品孤独,赏景语,思考:在小康的这趟孤独之旅中,还有哪些环境与他相伴?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小说的环境描写”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能够从如下方面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暴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置于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就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四、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语言的角度入手。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学生一定会从“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的深入分析中外显语言的信息。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它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也能够把学生快速引进文本,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艺术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