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

发布时间:2020-03-03 15:1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

早报记者 林玲 整理 责任编辑 宋威 2005-1-14 12:35:56 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引发的学界大讨论使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程回顾显得必要。从八十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开始探讨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措施、方针和政策。国有企业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承包,继而租赁、托管、股份制,直到提出实行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条艰辛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始于农村,最初是在农村进行联产承包改革,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城市里推进企业改革。当时的企业全部是公有制企业,分两种,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当时的改革也集中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也就是国有企业开始试验目标管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几种形式的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目的主要是搞活国企,并没有进行到产权层面。

当时,市场经济还没有被接受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企业被认为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支柱,只能巩固加强,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也难以触动。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致力于在不改变企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搞好每一个现存的国有企业,减少其亏损、增加其盈利,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差不多是可以实现的最佳选择。

所以在先期进行试验的企业,效果较为明显。但是,由于这种试验是停留在经营层面,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当时在整个国家范围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必须明确,在这种经济格局中,要重点控制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企业,“放开”哪些行业、领域和企业,也就是说,要“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调整的具体目标也变得逐步清晰,从1994~1995年期间提出的“抓大放小”这样一个比较粗线条的划分,发展到了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四个重点控制的领域。

1992年后,市场经济已经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经济比重高低不再被认为关系到基本政治制度的存亡,私营经济被承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转型和股权多元化不再是禁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在十六大后,出现了专门代表国家出资人的机构———国资委,将产权改革作为国有资产改革的主要方向。 附: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时间表

□1978年至1983年,扩权让利,力图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1983年至1986年,“利改税”,着力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987年至1993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意在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九十年代中期至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抓大放小”。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开始了产权层次上的改革。

有关经济专家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分为三个阶段:

1992年以前,城市企业扩权试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个阶段,虽然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实行了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不同改革,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是外部“政策调整型”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制度创新,触及企业产权结构,这是企业内在的“企业制度创新型”改革。尽管这场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但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处于第三阶段,走向上升时期。

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企改革

经营场地产权证明

重视产权与分配的国企改革新思维

从健力宝兴衰看国企改革

从惊蛰到惊蛰

某公司产权托管经营协议书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从EMS降价看国企改革之路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使用人才到经营人才

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
《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