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台湾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9:4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虎坊桥,我眼中的儿童视角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大师陈伯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1]无疑的,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算得上是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本文将以《虎坊桥》为例,了解林海音的儿童视角。

关键词:虎坊桥

儿童视角 ·

一、《虎坊桥》概况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三岁随父母返台,五岁来到北京,在这儿度过了她的金色年华。并于1961年7月,写下《虎坊桥》一文,通过老乞丐、照相、出红差、大出丧、卖假当票以及春天的花事等六件事情勾画了英子的童年一角,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小英子清澈的双眼,呈现了二十年代北京的人生图景。

二、“体面”的胖乞丐

儿童视角,是指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2 ]

一个肮脏的老乞丐并不稀奇,但是一个又脏又胖的老乞丐却着实难见。因此,这个乞丐进入了英子的视野,小小的英子不懂得为什么一个胖子做了乞丐?一如《城南旧事》中,永远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分不清海和天。小小的心灵装载着好奇,尽管觉得恶心,英子还是不由自主地观察着这个胖乞丐。知道他唾沫的用途,知道他有一个没盖子的砂锅和两个不同的口袋,知道他打执事赚钱,甚至通过宋妈知道他原是一个有钱人家。“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哪?”[3]是呀,如果老乞丐要了饭、攒了钱、知道学好,为什么他还是如此又脏又破的形象?是钱不够吗?显然不是。因为老乞丐需要维持他的“体面”,一个乞丐的体面!由此,一个不劳而获,肮脏懒惰的丑恶人性豁然呈现。

在这则事件中,作者运用叙述视角的转换,利用宋妈的介入,成功地引出英子的问题。但是,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是作者真的不知道吗?显然不是。作者以英子的视角还原事件的本真,似乎极力避免自己成人身份的代入。这里的“不懂”,是英子不懂。在之后的几则事件中,作者同样以这样的儿童视角描述英子的所见所感。有人说,“作者对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总是点到为止,然后让英子纯真的思绪和眼光,继续引领读者探索理想快乐的童年生活,削弱了份伤感,多了份雅致。”[4 ]诚然,英子的童年并不单纯,相反,它充斥着沉重的社会性。有时看到这句话,总是在反复问自己:“故事的深刻性,当它有一个成人在背后操控时,这双澄澈的眼是否依然可以倒映事实?一个孩子眼中的事实!一个提线木偶的感受,真的属于孩子吗?还是作为成人的作者出于对艺术的需要?”这种矛盾的想法充斥我的内心,在以下的阅读中更为深刻。

三、所谓“热闹”

点到为止的故事,往往最为残忍地撕破人性的面具,尽管使文章留下雅致,散发的却是腐化后的恶臭。

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如此热闹的大街,永远少不了看“热闹”的人,而“出红差”显然满足了人们这种凑热闹的心理。

“热闹”指犯人,也指群众。犯人与群众相互呼应着、叫喊着,没有人之将死的悲痛,没有血腥场面的恐惧,反而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5] “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人吗?他们也喊好吗?”这场景,连身为年轻人的我都难以理解,更何况是小小的英子!

热闹,当然并不只有“出红差”,在虎坊桥大街上,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大出殡,也是难得的“热闹”呢!呵,为出丧人家摆上祭桌,得孝子一个叩头道谢,便感到拥有无上荣光,没有伤怀,没有哀悼,只有无限的羡慕——为了所谓的“死后哀荣”。 是动荡的时代,造就了如此麻木不仁的人性吗?还是如此卑劣的人性自古有之?作者用英子无邪的双眼记录下世间的一幕幕,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理性的思维,客观冷静的叙述事实,没有愤慨,没有批评,只是简简单单的“呈现”,仅此而已。因为英子是一个孩子,它不具备这种深度认知,而这种不经意的“呈现”,犹如静湖中的一粒石子,直沉湖底,陈其本质。

到此,我是否可以理解:儿童视角是一种写作手段,一种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介质,一种使文章趋于完美、纯净的包装。没有一种儿童视角,可以还原真正的童真,独具意义的童真,是否都存在一些超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内容,而这内容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性的杜撰,或是作者成人思维的赋予。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感觉英子是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或者是一个向读者探求本真的探路石的原因吧!

总结:美好的童年,丑陋的人性,混乱的年代。通过孩子别样的观察,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质。儿童视角是隐藏于背后温和而微弱的控诉,将丑恶挥发在外,独留满纸的温馨、明丽。

注释:[1] 陈伯吹《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上海《文艺学报》1956年6月号

[2]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 罗相娟《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3] 原文《英子的心:虎坊桥》林海英著 傅光明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年1月 [4] 童言看世界——《城南旧事》与《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对比(http://blog.sina.com.cn/xuancaoyanbo)

[5] 原文《英子的心:虎坊桥》林海英著 傅光明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年1月 [6] 原文《英子的心:虎坊桥》林海英著 傅光明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年1月

[6]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和大陆的文学互动

台湾大众媒体文学书评之研究

台湾“沈从文文学之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改后

台湾签证

台湾企业文化

台湾之行

台湾女装品牌

台湾留学

台湾游记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