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2: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

一、台湾文学

(一) 台湾文学概述

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 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1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2) 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

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女性文**流:女性文学思潮指女性作家以女性题材和女性意识进行创作的文**流,“母题”仍是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觉醒。女性文学从50年代开始,一直是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创作力量,从林海音、琦君到60年代的郭良蕙、琼瑶等女作家的创作,构成台湾文学的亮丽风景。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分述

(1) 赖和 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人幼习汉文,1909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令人敬仰的仁医。赖和对台湾新文学有开创之功,因此有“台湾新文学”之父之称。他于1926年1月在《台湾民报》上发表小说《斗热闹》之后,到1935年底十年间,共创作小说篇目29篇,发表16篇。赖和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面貌。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日本殖民者的谴责和抗议;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劳苦大众的关心与同情。赖和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地位是崇高的,被称为“台湾的鲁迅”和台湾文学的“奶母”。

(2) 杨逵 原名杨贵,曾用笔名杨达。台南新化人。少年时代,他耳闻目睹日寇铁蹄下台湾民众血流成河的种种惨象。1932年,他首次以“杨逵”这一笔名写成白话文小

2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说《送报夫》,经赖和之手刊载于《台湾新民报》。杨逵的创作涉猎甚广,小说、戏剧、评论、散文,以小说成就最高。日据时期,他的小说写于“七七事变”前的主要有《送报夫》《蕃仔鹅》《模范村》,另有写于1942年的《父与子》《萌芽》。这一时期他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但大部分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这一主题,重在惊醒民众,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3) 吴浊流 原名吴健田,祖籍广东蕉岭县,1990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个性刚强,在日据台湾时期仍然坚持使用母语,终其一生,作品中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吴浊流的创作始于旧体诗,散文亦有涉猎,有大量的杂感、游记、评论。他的小说创作以台湾光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功狗》《泥沼中的金鲤鱼》《先生妈》等。他自194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胡志明》(后易名为《亚西亚的孤儿》),到1945年脱稿,以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一部分史实作为背景,当时这是任何人都不敢写的史实。这部小说选取以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为背景,透过主人公胡太明的人生经历,展现出阔大的历史画卷。人称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可以说是代表着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最高成就。但由《亚细亚孤儿》所引发出来的“孤儿意识”,在今天经常被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用来作为“台独”的一种依据,这当然是歪曲和篡改了作者吴浊流本意的。

(4) 白先勇 (1937-),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63年赴美留学。他是台湾极富才情的小说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早在台湾大学念书时,他就与同学欧阳子等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早期作品多以两性与青春为题材,主要作品有《玉卿嫂》《青春》等。中期创作为赴美国留学以后创作的两部短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是作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后期创作为1971年以后的作品,有长篇《孽子》,短篇《夜曲》,并改编旧作为电影和戏剧。他的小说总体特点是融汇中西,兼收古今,极富古典美,又具现代感,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是白先勇小说的突出特色。

3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5) 林海音 (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苗栗县人,出生于日本大阪,1923年举家迁往北京。出版小说有《烛芯》、《城南旧事》《冬青树》《生活者林海音》等。作为影响一代文学风气的作家,林海音对于台湾女性文学的开拓,对于当代台湾文学的培植,构成令人怀念的“纯文学岁月”。

林海音以纯女性化方式的写作,所蕴含的则是对妇女命运的整体思考。对于旧时代的女性,林海音主要讲述她们在民国初年的婚姻故事,意在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对于那些与自己同时代的女性,林海音所描写的人生故事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大陆,女性婚姻命运的沉浮维系海峡两岸。拥有台湾和北平双重故乡的林海音,以英子的儿童视角回望《城南旧事》,20年代老北平的民俗风情固然给英子留下深刻印象,但更牵动她情怀的是城南胡同里的秀贞、妞儿、兰姨娘、宋妈这些被压抑被损害的女性,是她随父亲去世而消逝的童年。作品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情结,见证了它作为怀乡文学的感情浓度与纯正品质。

(6) 聂华苓 湖北应山人。1949年到台湾,任《自由中国》文艺主编,她自称“东西南北人”,生长于中国大陆,写作于台湾,她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沧桑和世事变化,对流浪的中国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主要作品有《三生三世》《台湾轶事》《三十年后》等。

(7) 张我军 (1902-1955),原名张清荣,笔名一郎、野马等,台湾台北县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倡导、奠基者、现代诗人、小说家。1924年10月,独自返台担任台湾民报汉文学编辑,开始用白话文发表一系列评论性文章,挑起新旧文学的论战。张我军的文学理论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继承,并结合台湾实际予以超越和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文学革命之历史趋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强烈的中国意识。他的新诗代表作有《乱都之恋》《沉寂》等。《乱都之恋》代表着从文言走向白话的启蒙之作,但词句浅白,表情直露,缺少回味余地。然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巧上,

4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乱都之恋》都有摧枯拉朽的文学史价值,它毕竟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指台湾新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二、香港文学

(一)香港文学概述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按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点: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向往” 的双向选择;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学。

(二)代表作家极其作品分述

(1)梁羽生 (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2)金庸(1924.3.10—),本名查良庸。创作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金庸小说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

5 对外1班 景福妮 2012221695 漫画等产品。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公认的盟主,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其作品艺术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大,至今无人能与其比肩。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了《好望角》期刊。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治。另外,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3)夏易 生于香港,太平洋战争后回到内地就读昆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选修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讨论与习作》。她的小说倾注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倾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憎恨剥削者,并将小说变成“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香港小姐的日记》、《红冰》等十七部;短篇小说集有《恋爱三十题》、《决不演悲剧》、《橙色的诱惑》等,另外还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4)阮朗 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作用、鼓舞作用、振奋作用。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袭》、《黑裙》、《弹簧刀下》等。另外,他在《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他的作品的很显著的特点。

台湾文学

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社会科学

对联与对联文学

书法与文学

美学与文学

对联与对联文学

数学与文学

我与文学

文学与人性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