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华夏边缘》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华夏边缘》读书报告

前言

1997年,《华夏边缘》在台湾出版不久,就受到了整个华文学术界的关注,不仅成为台湾学界的畅销著作,也引得大陆学者纷纷注目。人们不仅关心一个台湾学者在台湾出版的著作中诠释的中国人是什么,而且更关心他是如何诠释的。由此可知,当时《华夏边缘》在大陆的流传是多么地曲折传奇,甚而有点神秘。时隔九年之后,2006年本书的大陆简体版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一、文章导读 (1)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人类学组主任及副所长,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1994至2003年间,在四川西部群山之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2至2007年多次到内蒙古及四川西北进行蒙古族、藏族游牧经济考察。 王明珂的代表作品主要有:

1、《楚乡千古为悲歌:项羽传》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

2、《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

3、《蛮子、汉人与羌族》台北:三民书局,2001

4、《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

5、《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6

6、《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二)作者写作背景

清代移民台湾的汉人因祖籍不同而有漳、泉州与客家等区分, 后又因省籍意识不同而有本省、外省之别, 这些背景构成了台湾的族群体系。

日本殖民时期, 台湾人的中国认同在殖民背景下使边缘特质不断被强化,成为台湾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国民政府迁台, 积极推动国民政府的 “中国正统性”,本省籍人士与外省新移民关系也因竞争而益发紧张。

独统之争后,在台湾去中国化的主体建构过程中, “中国性”的排除使台湾人的属性更形明显, 而外省人士的中国属性反成了“他者”的差异特质所在。台湾人本省人透过对“中国性”的失忆而构建台湾的新认同, 这样的失忆恰恰与外省人的中国认同记忆凝聚形成了对照。台湾面对的正是这种分裂的国族认同与隐晦的族群政治。

(三)王明柯对大陆民族学研究的评价

民族史的研究分为,溯源研究和边缘研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学传统:在其初始阶段常与国族建构脱不了关联——从历史根源来根基化民族、由语言分化分类来区分并系统化民族,以文化风俗来描述来典范化各个民族、并由现代化程度来分别汉族与少数民族。甚至可以说,在新的“民族” 概念下,找寻、分析“典范的民族文化”此一 学术活动也创造了典范的“民族”。

(四)王明柯民族史溯源研究的理论来源

王明柯采用了巴斯(Fredrik Barth)的族群定义,将“族群”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的语言、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

受益于族群边界理论的启发,王明珂针对民族史的研究,提出了用边缘研究来替代溯源研究的观点。他采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圆形”。以此视角出发,作者目的是要研究中国人,研究对象却是“中国边缘的人”,即以边缘为切入点,达到对核心人群的认知。族群边缘又是多重的,易变的,因此该书主要内容即在阐述华夏边缘界定的认同如何形成、扩张与变迁。

(五)对本书民族研究的简介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二、《华夏边缘》主要内容

本书绪论作者采用了 “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由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来解答‘什么是中国人’、为何我们自称是中国人” 。

本书第一部分对当代人类学族群理论的清晰梳理, 令大多数人类学的专业人士误以为这是一本地道的人类学作品。通过点评主观论与客观论以及根基论者(primordialists)与工具论者(instrumentalists)之间的争执,王明珂指出,将“历史记忆”这一概念带到族群研究中来,无疑是研究族群认同问题的上策,因为族群认同是建立在历史记忆之上的。

本书第二部分“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中,王明珂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论证了,华夏边缘的形成其实是一个资源争夺和维护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的生存格局。

本书第三部分“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中,原繁体版本的“华夏边缘的维持:羌族历史记忆”与“华夏边缘的变迁:台湾的族群经验”,被代之以新的内容“近代华夏边缘再造”与“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出现于大陆简体版中。

(一)作者核心观点

1.族群由族群边界来维持。

2.族群边界的形成与维持是人们在特定的资源竞争关系中为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的。

3.族群边界环绕的人群以“共同的族源记忆”来凝聚。

4.由于族群本质由“共同的族源记忆”来界定和维持族群关系中两个互动密切的族群经常相互“关怀”,甚至干涉对方的族源记忆。

5.一个族群内部也经常形成不同的次群体,相互竞争着到底谁对本族群的“过去”有诠释权。

(二)华夏边缘的形成

1.特定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是一群人设定边界以排除他人,或改变族群边界以容乃他人的基本背景。

2.这种族群边界的设定与改变,依赖的是共同的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 3.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实际上是在资源竞争关系下一族群与外在族群间,以及族群内部各次 群体间对于“历史”的争论与妥协的结果。

3

(三)华夏边缘的两种变迁

1.第一种变迁:华夏心目中异族概念向外漂移的过程 案例:“羌”在各朝时期的地域分布。

“羌”并不是代代住在中国西疆的某一民族,而是代代在华夏心中一种对西方异族的概念。这个概念表达着“西方那些不是我族的人”。因此,由商代到汉代随着华夏向西扩展,羌人的概念也向西推移。

2.第二种变迁:华夏边缘人群假借华夏祖源记忆成为华夏的过程

案例:《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 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 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吴太伯故事:华夏族群边缘人群“寻得或假借华夏祖先以及华夏“寻回失落祖先的后裔”。来解释吴太伯后裔之说的由来。

三、对《华夏边缘》的评价

(1)舒瑜的评价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开创了一种介于史学和人类学 之间的“民族史边缘研究”方法,在他的论述中,“边缘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穿越历史的时空,王明珂所关怀的是“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他告诉我们: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从“华夏边缘”中去寻找答案,凝聚中国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华夏边缘的维持,而不完全依赖华夏内部的文化一致性。②正如他常用的一个比喻,即圆的形状总是由圆周的曲线来规定的,因此,正是边缘使得中心的存在成为可能,通过刻画“边缘”来凝聚“中国”。 (2)陈乃华的评价

本书是一本具有历史人类学问题意识的 “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著作, 运用人类学与历史学汇流的方式, 王先生探索过去的建构如何诠释现在的人群认同以及现在的人群认同中过去如何被建构, 并试图以集体记忆与族群理论的方法, 对历史实体论和近代建构论进行同时超越。

4 (3)李铱涵的评价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王明珂采用了一种历史学与人类学中介点的研究范式,尤其注重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传统的史学界把历史资料当做是一种客观存在加以考据,而王明珂认识到资料的主观性,因此引入了关于“历史记忆”与“失忆”的研究。这一点无疑是颇具人类学色彩的。同时,区别于传统的史学关注宏观正史的取向,王明珂也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历史,如对个人生活史的记述和解读,恰是反映了当代“新史学”的旨趣。

四、本书值得进一步探讨完善的地方

第一,他对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态度是模糊而暧昧的。一方面,他认为史料包含了人的主观认识与建构,是历史记忆的折射,因此借用文本阐释的方法来削弱文献史料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他的论述又是依赖于大量考古史料得证。比如第二部分描绘的华夏边缘得以形成的资源竞争和分配的生态场景,对人类生态考古知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第二,他“将历史记载视为人类资源情境下社会结群的一种表征”,但却忽略了历史记载中的权力关系问题:究竟是谁记载了历史?反映的又是谁的历史记忆?被历史代表和表述的大多数人的记忆又在哪里得以被发掘?所以说,即使王明珂做出创举,超越田野的时空性,但是历史记载始终是无法与田野报告人的陈述等同起来的。对于这点,王明珂在其后来更为系统化并获得更为广泛认可的作品《羌在汉藏之间》中,对文献解读和田野工作进行了更为恰当和完善的结合。

第三,该书工具论的痕迹很重,过于强调资源竞争、冲突与分配,却忽略了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占有主流地位的和同状态,比如和亲、封贡、互市、会盟等等。华夏边缘的认同、形成与变迁不仅仅是对于竞争场景的工具性应对,也发生于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明珂.华夏边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陈乃华.华夏边缘前后[E].西北民族研究,2008(2) 3.李铱涵.王明柯的贡献于不足[J].中华民族报2010.12.10 4.舒瑜.边缘也是“想象” [E].西北民族研究,2008(2)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C].华夏出版社, 2004.6.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7.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 8.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华夏边缘》

《华夏美学》读书心得

华夏大酒店实践报告

华夏

边缘游走

天堂边缘

边缘金融业务

重庆华夏园参观报告

《明日边缘》:择日再死

峭壁边缘 读后感

《华夏边缘》读书报告
《《华夏边缘》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