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 徐阳

更新时间:2011-10-9 8:47:28

课题负责人:钟翼观 徐 阳 郭小明

一、课题的背景

在全国基础性教学课程改革形势下,我省于2008年下半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来看,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教材、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中介环节,是对教学过程构成要素进行的系统策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与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有利于落实新课程,便于深入课改。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三,有利于提高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思想。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上水平,上档次。第四,有利于解决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难题。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就是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师要从“理论化的课堂”回归到“生活化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设计,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1、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2、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因素的前提下,探索一条合适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构建具有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的个性等诸多方面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1)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 (2)从以教为本到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3)从学科知识讲授到情境建构教学方式设计的研究; (4)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设计观的研究;

2、课堂教学设计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1)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有效探究教学的研究; (2)自然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有效探究教学的研究; (3)探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启发设问的研究。

3、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的研究。 (1)社会资源的开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试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组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课题开题,组织学习相关理念,开展调研和动员工作。建构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并应用于实践。深入研究,收集材料,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反思、修正,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

2、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第一阶段实施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总结,并依据不同学科特色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研究,突出解决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展全校性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典型案例比赛,积极推广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推进新课程改革。

3、第三阶段(20010年9月—2011年9月)结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特点,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功能的研究,以及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总结和提炼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推出新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新观念

1、破“知识本位”立“注重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 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会、会学、乐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摒弃以学科知识点、考点等知识传授为唯一目标的设计思想,教师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传道”。我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传播正确的人文思想、培育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更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要落点。我们要求教师们再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感召学生,在培养学科兴趣和价值观的同时,引发思考、展开科学探究,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将这三个目标进行细化,挖掘目标内涵,寻找目标载体,促进目标达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们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领会新课程教材设置的目的,打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引导教师们制定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层次的要求,符合既定目标与生成目标结合的要求,并能使这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能使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达成;能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达成;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欲望的达成。构建起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性格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三年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大教师都能适应这种教学设计思想的改变,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再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深广度和系统性,更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证明,当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落实好三维目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

2、破“以教为本”立“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思想;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的教学设计思想。学校评价一堂课不是以教师是否达成知识目标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主要标准。

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因此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说明白,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却无力表明对所学知识是真正理解。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科研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依主体价值判定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特点:(1)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自然科学教学设计注重三个环节:首先,提出课题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以学科史及现代科学成就为铺垫。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对于人文学科教学设计注重的三个环节是:首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由学生分组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如各种影视素材,图片素材等。其次,结合教材课题和各种资源分组研讨,提出问题、提出见解。再次,课堂上分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这种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增加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践证明,设计本位的确立,使教师备课设计的思想更加明确了,考虑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们与学生的交流更多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涌现了更多的学生喜爱的教师。

3、破“单向灌输”立“情境建构”的教学方式设计

实施新课程教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其教学宏观要求,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操作来实现?这是一个困扰课堂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课题研究实践中,因此而提出课堂教学设计的微观要求。以教学情景促进教学情境发展,增强教学的目标和可控性。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实在的情形,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特点。而情境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情景,是实在的情形对学生产生刺激的现象,借此以“引发感觉的兴奋”;情境,是学生在实在的情形中的活动状态,借此以“激发思维的活跃”。“情境”比“情景”包含着更多的情形。换句话说,情景服务于情境,而情境依赖于情景。这意味着,情境包容情景,“境”中有“景”。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在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反映,教学情景的构建对这种反映的产生有着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设计的微观目标就是要解决选择什么情景,形成怎样的情境,情景与情境之间如何发展?情景的构建随着知识有效形成而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情境的形成,教师的引导是激发学生这种变化的关键。

教学情景,教师引导,教学情境三个环节构成一个课堂教学活动步骤,一个课堂教学由多个教学情景与多个相关教学情境构成,课堂教学由多个课堂教学活动步骤逐步展开,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表现便是教学宏观目标的体现。

教师引导一般是以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破“静态预设”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观。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即文本课程,还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即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即制度课程,还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课程,即过程课程;课程也不再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建构过程。相应地,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发和创造课程的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机智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现场的教学情境,巧妙而自然地作出相应的变化。”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具有“预设”与“生成”互存的创造性工作,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取舍与对教学的“预设”或对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意外情况机智地把握新信息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教学资源。

生成性目标是非预设的,是在教学情境中,伴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产生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是难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又是能够产生这样的目标,而且这种生成目标是教学所渴求的,它是师生智慧的展现,是师生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目标的实现,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更好地建构知识,也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获得升华。

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全人”的理念。教师心中要有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要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是以知识为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因此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探究为核心”。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研究探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以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学科特色,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特色

文科教学中突出人文特色,通过人文特色搭建探究教学平台,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将文章作者、文章背景等作为探究点,让学生通过各种资源独立获取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现出来。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获取和阅读,加深了对各类文体的理解,更加亲近作者及其生活的年代,枯燥的生硬记忆变为生动的理解和领会,教师适时赋予时代的烙印,结合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或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小说情境,引导学生抒发感受,使晦涩的古文、绝美的诗句、优美的散文、深刻的杂文、精美的小说片段等,变得更加亲近、和谐、彰显文学的魅力,使学生更加乐学、乐思,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美。在英语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诵读,我们教师们将异国的风情融入教学,通过学生对异国风情的百度,通过对相关影视材料的观赏,对异国语言特色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接受更加自然,同时增长了对异国人文的认知。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再是那种简单的疯狂英语,而是更加理性、更加亲近。政史地的教学,也改变了简单的记忆和说教,一部历史电视剧可以作为课题探究的热点,从历史背景的真实性探究,到现实社会的政治意义的探究,再到地理位置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探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获取相关资源的能力,培育了用相关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

总之,在探究人文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寻答案,将课堂教学变成探究和发现的场所,摒弃那种简单记忆的文科教学,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人文特色,更加丰满。

2、让探究式课堂教学彰显自然魅力

自然科学更加理性、抽象,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自然的魅力,通过课堂教学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方式。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相关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发挥自然科学的特色。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发思考和探究;结合航天科技发展探究其中的力学问题,生活中的光现象、光电转换,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电磁效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动车和高铁的运动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等都成为物理学探究的情境。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生活中化学知识应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等,都是化学学科的特色,都是探究的发祥地。数学教学中打破原有给人枯燥的感觉,学以致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住房面积的计算,火箭运动速度的计算,彩票获奖几率的推算,存款利息和贷款利率的计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生命的探究,对疾病起因的探究,对膳食营养的探究,生物物种的探究等等,都显示了生物学科的魅力。 生命的魅力、自然的魅力、物质的魅力、数字的魅力,都是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是我们引发探究、实施探究的结合点。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3、由问题设置引发探究,在探究中激发问题

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的呈现情景。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才有了探究的可能,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来进行学习。因为没有学习情景的学科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词典,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能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探究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三)整合资源,让课堂教学设计更加丰满。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科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实践中我们提出,高中各学科教学要做到:遵循《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立足本地实际,结合学科特色,整合融为一体。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关注人文历史,在乡土文化中开发各学科课程资源。萍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地处湘赣交接地,是我国早期工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安源煤矿一百多年的历史,铸造了江南“煤城”,萍浏醴工运和秋收起义,让萍乡写进了历史。在开发与研究中,课题组选取了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拍摄成照片,整理为文字,在电脑里建成“资源库”,实行分类存放,适时调用。把这些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对教材资源进行透彻的感悟,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内核,在了解和掌握当地历史沿革及地理变迁的基础上,进而促使“生活处处皆学习”这一理念的运用。

2、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学科课程资源。萍乡的煤炭、钢铁、电磁、硅酸盐工业,萍乡的吴楚文化、历史名人、萍乡的傩文化,等等。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农业、工业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3、关注学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学科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课本剧、美术展览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淀丰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

实践中我们组织各学科编写了一套结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在丰富我们得课堂资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意识,并在“资源”的开发和参观中培养了能力。

4、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四)课题实践及成果

1、在实践中落实,在落实中反思。为切实抓好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我校在2009年上学期举行了全校性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参赛教师积极踊跃,通过评比活动,我们进行了表彰和反思,为新课改进行了有益的铺垫。2010年上学期我们举行了全校新课程教学比武课,用实战检验我们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虽然问题仍然不少,但是通过比赛和观摩,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并没有模式化,教师们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个人特色,创造出颇具特色的“个人模式”。三年来,我校推荐出各学科教师参加了各级新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比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梁建燕老师获2009年江西省首届高中化学教学能手比赛优质课二等奖获和2009年萍乡市高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姚卫峰、梁建燕老师获2009年江西省首届高中化学教学能手比赛教学设计一等奖;胡娇老师获2009年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录像课评比三等奖;周蓉老师获2008年获第十四届全省教师“三优”评比录像课二等奖;李琼获2009年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女子组二等奖;丁艳兰获2009年全市英语优质课比赛高中组二等奖;邹艳红获2009年萍乡市高中数学说课比赛三等奖;周蓉蓉在2009年全市中学思想品德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邓小英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获09年度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王建江老师《硫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获2010年度全国青年教师化学课堂设计大赛二等奖;李志敏获2010年全市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

2、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校各教研组教师积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教师不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正在不断的完善自我,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在课题实践中撰写出大量的优秀论文,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和实践指导。其中梁涛《运用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省物理年会2010年论文评比一等奖;贺运建《从“轻功”到物理原理》获省物理年会2010年论文评比二等奖;徐阳《着力课堂教学设计,探索新课改有效途径》获2010年省教育论文一等奖;姚卫峰《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获2010年省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邹艳红《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获2010年市数学论文比赛一等奖;朱巧玲《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究体现》获2010年市政治论文比赛一等奖;何敏之《试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超越》发表在《新课程》2010年1期;黎娟《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获09省数学年会论文一等奖和《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获三等奖;喻洁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梁琦论文《浅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对策》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和论文《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姚卫锋论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陈峰论文《化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杨婧论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李珊论文《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的研究》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周蓉蓉《打开心灵窗口》获09市外语年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建江《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全国中学化学研究会论文二等奖;张德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创新型教学》获第八届省中小学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国慧《开展探究式历史教学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获第八届省中小学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罗丽红《浅谈高中英语有效的课题提问设计》刊登《英语辅导报》2010年高中教师版第一期;吴豫萍《新课改下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思考》获省地理图像教学研讨会一等奖;颜鹏《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实现》刊登《科教新报.教学科研》2011年4期;邓晓英《浅谈如何挖掘用活寻常材料》获全国“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与实验教学论文成果二等奖;吴豫萍论文《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获省地理新课程论文评比二等奖;胡凤英《“大规模海水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获省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向正媛《新教材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省地理新课程论文评比二等奖;梁建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发表在《21世纪》杂志2009年第11期;王惠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获09年省中语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徐阳《突破新课程改革瓶颈,打造生命化课堂》获09年省特级教师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叶莉娟主持完成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生课外信息获取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黎小丽《谈地理课堂之和谐》在《科学课堂》08年12期发表;文莉《让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生命之花》获中语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彭文萍《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获中语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徐阳《教学设计融汇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体现课标精神》获省科研论文二等奖;李珊《浅谈新课程英语与信息技术》获省科研论文二等奖;李淼《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获第六届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廖志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设计》获省第十三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杨建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探》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钟丽萍《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王淑群《试论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李淼主持完成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方式对高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和思考

1、如何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改革,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变革。目前,教师们都经历了课改培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回归知识本位,讲的太多、灌输的太满,学生不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

2、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仍有抵触。仍然固守高考成绩这一底线,仍然抱着题海不放手,学生成绩的好坏对课改阻力仍然很大。

3、教学条件的缺陷依然是部分教师抵触课改的噱头,总认为是学生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其实质是教师不思进取,有些教师甚至成为了课改的绊脚石。

4、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现状却是,学校与社会互通较为困难,资金缺乏,所以再好的活动教学设计有时只能是纸上谈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高中政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