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7: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谢忠保

广东加入国际互联网始于1995年。起步时,全省仅有20多个网站,绝大部分挂在中国电信网上,人们知之甚少。1997年猛增到上千个,现在更达到1.6万个,占全国站点总数的11%,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已经打出了一些知名的品牌网站,如163免费电子邮局、21cn、湛江碧海银沙、汕头信息港、顺德“两家一花”等。据统计,目前登记注册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8 0万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东省的共青团工作也开始步入信息化的轨道。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江门、佛山、阳江共8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团委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一些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学的团委也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尝试在网上开展共青团工作。县级团委建立网站的为数不多,南海市所建立的“南海共青团”(http://)网站,开办较早,运作得较好。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按照这个比例,广东约有71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这个数字占广东省15~35岁青少年总人数(2626万)的2.7%。尽管相对人数较少,但是绝对数字已经足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青少年群体了。

一、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于2000年4~5月份,在全省的学生、职业青年、农村青年、团干部等不同青年群体中,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39份,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 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性别男女

52.8%47.2%

文化初中及以下 高中大 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程度5.1%32.9%17.9%43.0%1.1%

年 龄 11-14岁 15-19岁20-24岁 25-30岁 31-35岁 36岁以上

1.4%18.6%45.6%28.0%5.0%1.4%

职 业企业公司 机关事业 教科文卫 农民 学生

职工单位干部工作者

40.0%10.5%4.1%1.8% 42.5%

婚姻状况已 婚未 婚

13.1%86.9%

政治面貌群 众 共青团员中共党员

8.8%75.5%15.7%

“网龄”:

被调查的青少年“网龄”并不是太长。这439名青少年当中没有上网的人数为151人,占总数的34.4%。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网龄”都在2年以下,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在近两三年内才突飞猛进地发展,青少年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网龄达到

3、4年以上的只占3.9%。 上网时间:

青少年上网时间一般每天平均不会超过2小时,极少有人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或以上(1.2%)。进一步分析表明,网龄越长的人上网的时间越长。

上网地点:

一般集中在四个地方,最多是在家里(81.5%),其次是在学校的机房(36.8%),第三是在工作单位(29.1),第四是在学生宿舍(25.3%)。其它一些地方包括:网吧、公共图书馆和

亲朋好友的地方。

上网费用:

自费上网的占40.6%,公费上网的占17.9%,既有自费又有公费上网的占21.6%。大多数人(88.1%)平均每个月的上网费用保持在100元以下,极少数人(1.6%)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上。

经常上的网站:

广东本地网上得最多,有87.8%的人经常上本地网;大陆其他地方的网站相对于港台及国外的网站又较受年轻人欢迎,前者上网人的比例为73.2%,经常上香港网站的占18.9% ,上国外网站的占16.6%,而上台湾网站的人最少,只有3.4%。

阅览信息:

阅览得最多的信息是文化娱乐类(45.7%),其次是时事新闻类信息(25.0%),经济类信息(12.7%),科研学术类信息(10.0%),其他信息占6.6%。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而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经受网络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会增强平等待人、待己的观念。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这次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16.6%)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过多的信息也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 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调查中,70.6%的青少年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 55.8%的青少年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的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我们的调查,有34.6%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4.9%的人承认“经常”去看(实际人数可能大于这个数字)。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

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4、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而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德性的创新。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上紧急救助的动人事例屡见报端,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一位职业青年的妻子剖腹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医院治疗没有效果,他就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时隔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网民的电子邮件,有的是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有的是职业医师,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向他提供解决方法,即使一些门外汉也热情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获得帮助。后来他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与医院探讨出治疗方案,解除了他妻子的痛苦。

网络互助性的生成有多层次的原因:首先,一些网站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民,就想方设法为来访的青少年提供各种真诚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各大网站之间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不断花样翻新,为互联网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环境。其次,在网上给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满足大多网民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学生网民说:“当我给一些新手提供了帮助以后,他们会十分恭敬地对你,称你‘大师’,那种感觉很好。”还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性会广泛传播,助人者影响受助者,受助者大多会再充当助人者,这种良性循环就造就了网络的互助性。

另一方面,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去重视。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其次也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5、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单一的技术崇拜。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建设领域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这个领域里,较少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和进入障碍,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十几二十岁就出类拔萃,成为业界高手的人大有人在。一些在校学生甚至“休学创业”,进入红火的IT行业。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总是被看作受教育者,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青年人在这里拥

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取决于网络本身对技术及创新能力的高要求。IT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其高技术、高收入,他们的职业声望已经在众多职业中名列前矛。在广州大学生四位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思想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打天下。从青少年对“黑客”的认识上可以略见一斑。7.6%的人认为黑客是“侠客”,22.0%的人认为黑客是“能人”,而多达39.7%的人对其认识模糊,认为“说不清”。我们并不希望出现单一的技术崇拜,而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是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四统一”要求之一。另外,技术道德、职业伦理对技术本身的发展也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就不可能把技术应用到合乎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上来。

三、互联网给青少年工作带来的新课题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生活在现时代的青少年一代,将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会区别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而成为新的“网络世代”(the net generation)。网络世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给我们青少年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带来新的课题,我们应该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1、如何建设青少年的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war of eye balls),意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迫切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占领网络阵地方面作出努力。在思想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

青少年网站的建立已经成为必要,关键是如何运作。目前,从团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层次的团组织建立了工作性的网站,这还只是团的系统内部网站,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大。在上网的青少年当中,只有9.9%的人访问过共青团系统的网站,23.5%的人“听说过,但没访问过”,而多达66.6%的人“没有听说过”。有的网站甚至因为缺少网民光顾,而出现“空壳运转”的现象。因此,建立青少年网站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青少年的“眼球”,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增加吸引力就是要加强服务力度,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如何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化特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改善了青少年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会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化将更多地充满“同喻”色彩,他们更多地是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老师、家长的社会权威地位逐渐削弱,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主导作用必将受到威胁和挑战,他们的主导地位将变为辅导地位。在网络时代,正确思想理论的“灌输式”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但思想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

因此,就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3、如何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它既可能对其进行补充、创新,也可能对其进行偏离、反叛。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整个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建议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在进行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模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

4、如何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据这次调查,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当中,18.8%的人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网络组织。网龄越长的人,参加组织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

网络虚拟组织具有分散性和边缘化特点,它与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有许多本质的不同。从理论上讲,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或仅仅根据相同的爱好和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形成“讨论组”之类的“团体”,这样由电子信息网络而产生了种种新的社会群体和关系。各种虚拟的或电子的共同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甚至府组织机构的政策产生作用。

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处于无规范的运行状态,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以有效的方式介入网络组织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并不是不可以为我所用的。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管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活动。

5、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颗毒瘤。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如: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电脑滥用,也称“非法访问”;电脑情报盗窃;电脑经济盗窃;电脑破坏;电脑失效制作;电脑欺诈;制作、出版、传播非法作品;电脑软件侵权;电脑泄密,等等。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哉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

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重要作用。就青少年群体自身来说,他们也大力呼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这次调查中,就有76.2%的人同意“政府应该加强网络法规建设”的说法,81.2%的人认为“网络犯罪应该受到惩罚”。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青少年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青少年工作成效。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研报告(推荐)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毕业论文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毕业论文

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亿金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
《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