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4: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十分喜欢听戏,偶尔还会赶场子去听几场。我也曾坐在台下身临其境的听过几场,不过印象不深。后来,爷爷奶奶在家也天天听,我就跟着一起听。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听一整场,也算说明了戏曲的巨大魅力吧。到了大学,听同学说学校开了一门介绍戏曲的人文课,而且讲的很好,于是我就选修了这门课程。 以前在家就听一些京剧和河北梆子,其他的因为方言等原因,根本看不懂。对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几出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曹操与杨修》了。我学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自然就把这出戏当成了《杨修之死》的舞台版。但是,这出戏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小说是有贬低曹操倾向的,所以杨修之死就被写成了曹操因为嫉妒和猜疑刻意为之的了,丝毫没有表现出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戏剧则很好的突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平时所作所为导致的。他根据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私自立刻下令加大门框;而且他还一错再错地因为曹操在酥盒上的一个“合”字,就和众将士一人一口将酥分吃;这两件事还可以勉强将之归为聪明人的劣根性作怪——有小聪明的人总是免不了想要显露下。然而,他实在不应该更夸张地去揭穿曹操的“梦中杀”,这绝对不是耍小聪明的时候,相反地,杨修这种做法完全是有点蔑视曹操身份,质疑曹操的领导权的味道了。如果仅仅是到这个地步,杨修最多也只是不被中用,不至于真的被曹操处死,但他还不满足给曹操拆台阶,竟然插手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殊不知权力的交接是历代统治者的软肋!告密曹丕反被其诬陷;私自指导曹植;为曹植作答这三件事毫无疑问地将杨修推至悬崖边上,至此,唯有杨修一死方可安曹操之心。杨修这般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正好遇上了虽然渴求人才但疑心更重的曹操,所作所为无不招致对方的

嫉恨。他揣度曹操心意,每每必中,却又不懂得谦虚内敛,终惹上杀身之祸。而我们来看曹操,尽管他有多么不想杀杨修,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锋芒毕露,处处不给自己留下情面的下属,曹操是不得不杀他啊!这样的结局,多半是因为杨修本身的虽聪明绝顶但是骄狂之至。毕竟,在杨修败于赤壁一战之后,他是很想招揽人才,东山再起的。当初伴随一句“半壶酒一囊书飘零四方”而飘逸出场的翩翩才俊,如今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虽然故事是个悲剧,但是绝对不妨碍这出戏在戏曲史上成为一朵奇葩。在这出戏的精彩的段子里,我最喜欢,最欣赏的还是最后一场。这出戏中固然不缺乏悲情伤感的画面,我却觉得只有这最后一场,才算得上是极悲极苦。因为这一场中,杨修断然没有像通常临死之人一样苦苦反抗,而是心平气和地和曹操摊牌。正是“人之将死兮,促膝谈心”,他们的话句句出自肺腑。谈话最后,两人从大笑转为大哭,这哭声与笑声背后掩映着怎样的悲凉,不甘与无奈啊!他们两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的,而正是这种明白却不道破,不甘却无奈,不想却不得不的情愫使这段戏当之无愧地成为整出戏的亮点。

我在课上第一次听这出戏后的感受,总的来说还是以震撼为主。原来杨修之死还有如此的悲情,彻底颠覆了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这出戏的唱词也十分精彩。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杨修在辞别妻儿、将赴断头台时所唱的大段唱段——“休流泪,莫悲哀,百年好,也终有一朝分开,杨修一死无挂碍,后事拜托你安排,我死不必把孝带,我死不必摆灵台,我死不必棺木载,我定要马革裹尸返京街。”这几个“我死不必”的叠句,以情带句,以字带腔,杨修此时想要传达的已经不是苦苦挣扎的心态了,相反地,这几句词勾勒出了杨修临死之际的祥和安静,与世无争地相托后事。或许字字句句里还是可以窥见杨修的不甘,但这样的不甘又有什么用呢?遇到这样的时代,杨修无能为力,只能继续唱着“休将我的死讯传出外,也免得世人笑哇,他们笑我呆,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我远游未归来。”杨修苦心想要辅

曹操与杨修剧本

《曹操与杨修》教案及教后记

《曹操与杨修》教案及教后记

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

三国观后感(评曹操)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