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3 08:33:0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了。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篇2:《杨修之死》读后感】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篇3:《杨修之死》读后感】

战国时期,魏国的才子杨修很有名气,可惜美中不足。他为人“恃才放旷”,在做某事之前,不顾及其他人的立场和面子,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因此,他屡次冒犯操,最后落了个杀头的下场。

杨修之所以“恃才放旷”,是因为他有才能,所以不把人放在眼里。每次从他自己身上惹出的祸,都能够解决,而且解决的天衣无缝,所以,他敢说、敢做。但是,现在有的人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一技之长,还整天说不应该说的,做不该做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人。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教室外的一群人就开始向教室内流动,刚走到门口,他就把门一关,用力抵住。这时门外的人,就像水管里的水被堵住了一样,进退两难。外面的人就开始向里面挤了,这样很可能造成事故发生。还好,最后他把门打开了。

他还经常说他人的坏话,就连老师也难逃此劫。

我们要学习杨修,拥有才能,但是要学会去尊重他人。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完美的人!

【篇4:《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推荐第2篇:《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剖析杨修死因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推荐第3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参考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杨 聪】

〖“深度体验”式语文的三重品格〗

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两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显然是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然而,我想说,如果我们通过《杨修之死》传达给学生的是这样一些信息,我不知道他们长大后会给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小说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显然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是格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仍然站在韬光养晦的文化立场来审视杨修,那么杨修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这种缘于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

林语堂早在《中国人之聪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之聪明,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盖老奸巨猾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语堂先生可谓一语中的,直击“韬光养晦”之痛处。

因此,我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最后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其意在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笔者在执教《杨修之死》时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体验文本,我紧紧抓住“历史小说”这一文体特征,介入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杨修并非全是文中所写的那样,于是追问:作者为何这样写?其意在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中走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说故事的表层去探究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层思想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再介入作者的身世(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从而让学生明白:罗贯中写杨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写自己,在杨修身上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悲 ,人才遭弃之痛。

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意在引导学生对杨修形象进行重新定位,理解杨修真实坦荡笔立天地的理想人格。杨修没有被世俗的活命观遮蔽了双眼,而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你能说杨修的情怀不是诗性的吗?“诗”有着太多的内涵,真实纯净张扬理想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如果理解了杨修,就能浸润和激活他们的“诗性情怀”。

【重庆市忠县石宝中学 刘 芳】

〖提问──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金钥匙·阶梯式提问〗

有时候几个问题联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材料是后面问题的原因,后面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这时用阶梯式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对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

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提出几个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杨修是谁?谁杀了杨修?杨修犯了何罪?学生认真看完一遍课文后,轻而易举地答对了。我跟着发出关键一问?杨修的“惑乱军心罪”能成立吗?有学生依据“今乃借惑乱军心罪杀之”极力否认。为了让学生明确曹杨二人均有责任,我又问了二个问题:如果杨修投入刘备军中,会死吗?爱才如命、唯才是用的曹操为何因一个口号引发的小事杀了才智过人的杨修?学生随即投入了紧张的阅读和讨论中,最后终于明确了:是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合力杀了杨修!这几个问题层层铺开,环环相扣,随着一个个“扣子”的解开,学生对文章内容便彻底明白了。

【湖南省浏阳市关口中学 任小红】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容量巨大〗

宽带网的广告语“光的速度,海的容量”一点也不错,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需资源可以用成语“呼风唤雨”来形容,要啥有啥。教学《杨修之死》则可以将画面切换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剧情中,再现三国时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的塑造含义。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突破时空的界限。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 弓延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协作互动学习〗

基本方式有小组协作互动、大班协作互动。方法是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调控、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建构。教师还要设法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师生、生生彼此都在交流和撞击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引发创新灵感的火花,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比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是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这个学生新颖的观点,对所有同学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启发,进而使大家加深了对“杨修之死主要是性格上的弱点所引致”的认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深化拓展互动〗

丰富课后练习内容,通过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学习空间,达成学生最终的意义建构。如学完《杨修之死》后,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围绕该课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参考题目可以是《我看杨修之死》《假如杨修在刘备手下》《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 许平】

〖跳起创新生活的“华尔兹”·创新课堂教学〗

佛家有诗云:些微方寸千般态,几许灵根百样花。语文教学何尝不如此,每一课的教学,都会因教师的不同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而异,因环境不同而异。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是为了这一课,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是流动的水,如果学生“动”起来了,那么课堂内外,那一次次预约的精彩,那一次次不期的邂逅,那一次次悄然的融合,那一次次澎湃的碰撞,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杨修之死》,我们开展了“闯三国迷宫”活动。这活动其实就是各组来个“三国知识大比拼”。活动共设五个项目,分别是猜灯谜,说成语,听唱腔猜戏名,歇后语大观,人名地名知多少。闯迷宫开始,首先是猜灯谜,我出题:“中华强盛,打《三国演义》里的一人名。”话音刚落,第4组的徐华同学“霍”地站起来,大声叫道:“华雄。”徐华出口就中,为第4组先拔头筹,其组员很是兴奋,而其他组同学的脸掠过一丝失落。到猜名时,我叫各组派代表上讲台,站在各自的地盘,面对黑板,听题写答。“曹操出生地,在现在的哪个省?”有人写浙江,有人写北京,有人写四川,有人写云南,有人写广东,有人写河北。台下,许多人在急匆匆地翻书。忽一人大呼“安徽、安徽”,于是台上的6人赶紧用手涂擦,都写上“安徽”„„这堂课紧张激烈,活泼有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四川省泸州市天立国际学校 杨 骥】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教学流程巧空白〗

课堂教学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逻辑过程的操作顺序。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踏花归来马蹄香”,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就是教学流程上的“留白”。

在《杨修之死》的拓展延伸中,我给学生这样设计:

结合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该怎么做?请深思。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重用。

学生深思后,在本课的知识学习之外,更学会了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白果初中 王悠也】

〖谈谈怎样上活语文课·巧用悬念〗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一是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卷入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

【天津市蓟县东二营乡中学 胡艳超】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辩论观点,抛砖引玉〗

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教《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一中学 王凤英】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巧用·发问要活〗

利用矛盾激活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种种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不以“才”字为线索(“才”──有才与忌才──乃是一条性格线,直通教学重点),而偏以“死”字为轴心(环境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扩大了讨论空间和训练容量。当探讨逐渐趋于“身死因才误”(杨修有才与曹操忌才乃杨修死因)结论时,一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曹操一向爱才重才,为了留住关羽不惜一个个大将被杀却不肯将其伤害;徐庶有才,进曹营后虽一言不发也未遭杀戮。由于曹操广泛罗致收纳人才,曹营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说曹操是因为忌恨杨修有才而将其杀害是说不通的。这个将怀疑直指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十分具有挑战意味!对此,教师当机立断,顺势把讨论推向一个新的矛盾漩涡:曹操到底忌才还是爱才?如系爱才,那么爱才的曹操为什么杀死有才的杨修?杨修身死是因为有才吗?„„经教师如此一番点火煽风,推波助澜,课堂讨论异常活跃,不惟作为教学重点的人物性格瓜熟蒂落,而且事实上等于完成了作为训练重点的故事复述,效果很好,而且是多方面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 陈明珠】

〖运用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培养文言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教者应该合理运用与文言文相关联的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利用各种渠道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明清时期的半文半白通俗小说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文言知识。文言文中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法和语法均能在这类小说中发现他们的踪迹,此类文,语言通俗易懂,联系上下文能揣摩所含生僻词的含义,又因为故事性较强,能激发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因而重视此类文的教学及课外名著的广泛阅读,对文言文的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

下面以《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一段文字略加分析: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在这段文字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言文知识,如:人称代词,吾、汝、君;代词,之、其;连词:而;否定副词,勿、非;其他还有“左右、切勿、佯、乃、恶”等词汇。此类文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一些基本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文言文理解水平的提高。

其次,成语教学中也包含着较丰富的文言知识,通过对成语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成语都包含着古代故事(叶公好龙)或出自古代故事(比肩继踵);二是成语中保留着大量文言词汇的意义,如;举国欢庆(全);莫名其妙(说出);狐假虎威(借助);三思而行(承接关系的连词);三是成语中也反应了文言文中的常见语法:如何罪之有(疑问代词“何罪”作宾语前置);岁不我与、时不我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最后,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感情的诵读,因为诵读是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有声再现;另一反面,诵读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情感,培养语感。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理解的体现,如“苔痕上阶绿”不能读成“苔痕上/阶绿”,而应读成“苔痕/上阶/绿”,因为句中的上不是表方位的,而是表示“爬上(台阶)”的意思,是动词。

文言文教学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继承,在教法上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命脉,体现新课改精神,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让灿烂的祖国古代文学之花在当今社会繁花似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第三中学 韩秀华】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初探·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让学生分析了杨修的性格:他恃才旷放,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最终遭到杀身之祸。接着我提出思考:“从杨修之死中,我们青少年该明白些什么呢?”有的同学说:“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有的人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的倾向”。我顺势引导学生:“做人应有健康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给予他人帮助,学会与人相处,不能耍小聪明,不尊重他人,这样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我深深地感到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深刻反思,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 吴丽霞】

〖以趣激情 以情激思 以思焕创·通过问题争辩诱发兴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如《杨修之死》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曹操的人物形象时,不能把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抓住焦点问题引发讨论,通过“园门阔”、“一合酥”、“梦中杀人”、“试才干”、“作答教”几件事来认识曹操的阴险虚伪的形象。而杨修死后曹操厚葬杨修,是因杨修的分析和预见正确,为自己杀修而后悔,还是掩饰自己的杀修之心的阴险虚伪呢?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都会闪烁。

【湖北省汉川市高级中学 王良芬】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四法·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分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在教《杨修之死》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课题是什么结构?(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是什么?(死)杨修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死?他的死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的内容和核心,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西湖中学 凌维维】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总结·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把学升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失声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例如在上《杨修之死》时,我问学生,杨修的死,你认为责任在谁?学生争论纷纷,有的说责任在曹操,因为他太妒贤忌能,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有的说责任在杨修,因为杨修太恃才放旷,好卖弄自己的才华,是咎由自取;有的说是因为杨修卷入到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了„„争论得非常热烈。正是因为这种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潜在的灵活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都能良好的体现出来。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育人的目的是“令其独行,不再翼护”,只有当学生在灵活的学习中逐步达到高素质,这样的目的才能达到。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二中学 孟凡丽】

〖语文教学中的“活水”〗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或采用复述、讲故事、讨论等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起来。

《杨修之死》中的人物性格多有争执,我们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加以讨论,各抒已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可集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及口语表达活动。这样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崔晓光】

〖让阅读教学“个性”飞扬·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

中国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应在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这是张扬个性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需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出,在美国教师引导下,学生得出了许多个性化的认识。如:后妈也是好人;朋友很重要;没有爱不可怕„„使文章的主题呈现出多样化。

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林黛玉”,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决不能置学生的个性体验于不顾,造成对文本作单一化理解,进行所谓的“定势解读”“终极阅读”,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只能读到“一个哈姆雷特”。相反,应努力促使阅读中经常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个性化的审美视角。

讲《杨修之死》时,我放弃了早已定论的人物评析,让学生大胆发言,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曹操、杨修。结果很让我惊喜:身为主簿,即使猜透了主帅的心思,也不该私自收拾行装,惑乱军心,杨修确实该杀;曹操对杨修的狂妄作为一忍再忍称得上是宽怀大度„„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你会收获许多意外的喜悦。

我们的阅读教学正进入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崇尚个性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去掉影响学生的“清规戒律”,使他们不再“带着镣铐跳舞”,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近坐着,走近自我,进行充分的阅读,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个性飞扬!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二中 黄辉霞】

〖语文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调控策略浅探·使预习作业便于操作的策略〗

辩论。例如在教《杨修之死》前,教师先把论题“杨修该不该死”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文,整理论据,做好辩论的准备。表演和辩论活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意义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深入研读了课文的内容,认真探究了人物的性格,因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川省宜宾市观音镇中心学校 黄 勇】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管见〗

处理自读课、课外自读课时,要敢于放手,善于安排。忌全面讲授或置之不理。要把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作为学生能力“养成教育”的“脚本”。初中第五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是篇自读课文,学习重点是: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教者应顺应课本编写意图,将其安排成讨论课,要求学生讨论下述句子:“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愈恶之”“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修尸收回厚葬”。最后教师对有代表性的讨论意见稍作点评即可。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活动课的设计与指导。因为活动课可以有效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在活动中理解生活。活动课的安排不受课型限制。

推荐第4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1、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 引导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联想想像法

教学设计:

导语:“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仰望历史的天空,有的星辰如恒星一般永恒璀璨,有的星辰却如流星一般一划即逝,追寻这些星辰之光,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星空之旅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课《杨修之死》。 一.预习检查,说一说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具有鲜明的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通过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暴政的愤怒抨击,对仁政的热烈歌颂的思想 。

二.说题解文,探究思考 迅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杨修是何许人也?他跟曹操是什么关系?曹操对他印象怎样?并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杨修字德祖,是曹操的行军主簿。他是曹操的下属,之间关系不太好。曹操对他的印象是甚忌之,甚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修,最后终于杀了他,可见君臣关系不融恰。

2、据史书记载,杨修家族可是四世三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尉一类的大官,杨本人也是极有才华,是当时的“名士”之首,在当时文臣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在本文中他到底做了什么事,竟然使曹操不顾一切的要杀了他才肯罢修呢?

①私解鸡肋事件

②门内添活事件

③分食一盒酥事件

④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⑤密告曹丕事件

⑥教曹植出城

⑦替曹植作答教

上面的七件事,哪一件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文中怎么说?那么如果没有了这件事,杨修会不会死呢?那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借,肯定的,因为曹操杀杨修有一过程,前面他和杨修的关系变化中可见一般,杨修早晚得死。他死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恃才放旷”是他的爱好,“数犯曹操之忌”是他的表现。我们常说,“个性决定命运”,这话看来在杨修身上找到了证明。下面请同学们在文找一找表现杨修个性的句,并说一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归纳:正面描写 动作和语言描写

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懂收敛,鲁莽,轻率。

侧面描写

夏侯惇曰 人皆不知其意 丕慌告吴质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植对答如流 操兵败厚葬杨修

对比衬托: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有人说杨修之死纯粹是他自己找死,怨不得别人,也有人说是谁叫在他曹操手下当差,假如他在刘备手下谋职,那会有另一番作为。那么曹操就杨修之死到底要负到少责任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文中重新解读一下曹操这个人物。找一找文中描写曹操的句子。课文外的练习题二

归纳: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我这里有一个疑问,本文中的曹操是个大坏人,难怪就京剧中的曹操是一个大白脸,但我们曾学过他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请一个同学背一下)里面的内容怎么看曹操都不像一个坏人,此外还有陈林,荀或的事为证,那么这里是否是矛盾的呢?

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倾向,这一点,我们前面讲过。事实下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的三国时期,对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人民战乱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归纳:如果说杨修恃才放旷,平时在无关痛痒的生活中耍一点小聪明,曹操还能一忍再忍,但杨修不但不收敛,还得寸进尺,竟然干涉起曹操的家族内政去了,而且让曹操再选接班人时很是苦恼,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特别是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制度下,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早晚的,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也不会放过他,曹丕接班之后对曹植的待遇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

1、假如你能回到过去,你会为杨修写一个什么样的墓志铭呢?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愿后人引以为鉴

2、杨修之死能给我们青少年哪些生活启示呢?

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相当有害的。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推荐第5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内的“相关资料”部分,并解说。)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3.

三、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推荐第6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虚伪奸诈、老谋深算,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题材类小说,取材于史实但又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因此不受史实限制。研究本文应注意作者表现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4、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1、导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板书:标题) 过渡:我们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同学们对《三国演义》和他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全书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而成。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借叙述魏蜀吴在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4、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时间:公元219年夏

地点:阳平关外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候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候渊报仇。当时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5、人物简介: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马超:字孟起,西凉太守马腾之了,其父为曹操杀害。他为报父仇曾进兵长安,大破曹军。后投靠汉中的张鲁,最终归降刘备,为蜀汉五虎将之一。

夏候惇:字元让,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勇猛刚烈,深得曹操器重,但恃勇少谋, 曹操继王位后,被封为大将军。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因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后终因行为放任而被疏远,曹丕继位后,受到很大打击,一再变迁封地,最后受封在陈郡,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4.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长子。博学多闻,善于骑射。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即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5.魏延:字文长,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后投刘备,屡建战功,被封为汉中太守。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死后遗计除掉了他。

6.庞德:字令明,原是马超的心腹校尉,后归附曹操。他英勇善战,在樊城大战中射伤关羽,后因关羽使用水攻,被俘不屈而死。

朝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份,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事前拟好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这篇文章的语言半文半白,

疱(páo)官 (bǐng)禀请 簏(lù) 谮(zèn)害 麾(hui)下 惇(dūn) 绰(chāo)刀 佯(yáng)怒 谁敢阻当通“挡” 却密使人分付门吏通“吩”“咐”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9):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10--12):曹操兵败厚葬杨修。

• 全文叙述属顺叙

本文的回忆部分是插叙。 教学目标 能够简述故事梳理情节 能够从细微处品评人物 分析概括杨修曹操性格特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速读文章)

(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 杨修死因:鸡肋事件

生活之事 :园门阔—心甚忌之 一盒酥 ——心恶之 梦中杀人—愈恶之

政治之事 :藏吴质—愈恶之 试才干——亦不喜植 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

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请大家说说对杨修的初步印象?,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 恃才放旷

非常有才华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揣摩。

过渡: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 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生凑和:“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现在请让我们看大屏幕: 【幻灯片展示】

破解门中“活”

破解一合酥

破解“鸡肋”口令

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

破译操试子才干

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处事果敢,料问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幻灯片展示】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 (杨修以何罪名命赴黄泉,被押上断头台的 ? (惑乱军心)

漏泄言教

,交关诸侯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

若没有这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 依据: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 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_________ 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现在我们想把文章拍成电视小剧,如果让你当导演,请你给杨修的扮演者指导一下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来体现杨修的“放旷”。

生18:让杨修的扮演者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19:杨修的扮演者应该迈着方步,环顾四周,在其他人面前来回地踱。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 【幻灯片展示】

杨修的表现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曹操的态度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问:抓住了曹操的心理描写,而且这种恨是逐步升级的,最后把杨修杀掉。那文章又为什么安排曹操先杀掉杨修,后作出解释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方法,因为文中所写的事件都是发生在“鸡肋”事件之前,后文又谈到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所以是插叙。这样可能会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有几个词可以看出来是插叙。在“改门”事件这一段,第一句有 “原来”一词,可以猜测出要么是插叙要么是倒叙,还有在杨修教曹植作答一段,最后有“曹操既杀杨修”一起连起来看应该是插叙。这样写可以使情节跌宕起伏。

★如果平铺直叙,文章显得有些平淡,运用插叙,可以使情节跌宕起伏,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你认为他的死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探究,你觉得根本原因有哪些呢?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才华,狂妄轻率。(恃才)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因为曹操多疑奸诈、虚伪残忍、妒才忌能。(忌才) 其三: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杨修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处理政治斗争的能力,在政治思想上与曹操不同。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 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 易中天《品人录》

对于杨修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所以,易中天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对于杨修的死因,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对此一争高下,而是要学会能够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学会如何来认识、解读人物。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28: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生30: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生30:我说的是在曹操这样的上司面前不能太张扬,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忌才。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

我们做人应该张扬个性,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师板书:独立不特立) 拓展思考

从杨修之死我们得到什么人生的启示?

• 做人要谦逊

不可恃才放旷

更不可狂妄自大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1、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审时度势

2、对于杨修之死,同学们一定深感惋惜,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说。下面就请同学们依照这一句式跟杨修说几句话:杨修,你才华横溢,聪颖过人,可惜身死因才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七、板书设计

(恃才)

(忌才)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鸡肋事件

恃才放旷

改建花园门事件

心忌之

妒贤嫉能 才思敏捷

分食酥饼事件

心恶之

残忍歹毒 卖弄才华

杀近侍事件际

愈恶之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教植斩吏事件际

操大怒

刚愎自用 无视军纪

教植作答事件

欲杀之

阴险狡诈 目中无人

厚葬杨修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生32: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师:你是一咏三叹。

生33: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师:你有杨修之才,短短时间就拟了一幅对联,而且包含了两个成语。 生34: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师:不错不错,启迪后人要多用眼少用嘴。

生35: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老师把在备课中的思索感悟形成了文字,并作了配乐朗诵。现在我想把她献给同学们——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音乐声止,宣布下课。

历史上的曹操: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

精兵法,善诗歌。

鲁迅语: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C、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为什么不杀夏候惇?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候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情。

推荐第7篇:杨修之死

一、整体把握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这个插叙部分其实是课文的核心,很值得品味细读。 最后紧承杨修被杀说到次日出战蜀军。曹操此举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给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这个结尾颇有讽刺意味。

二、问题研究 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并记住内容的要点,然后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基本要求是学生能用当代口语来叙述这个故事,切忌文白夹杂,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第一问和第二问是一个整体,每述一事毕都要接着说曹操的心理反应,不要把这两问分开来答。述事不是讲梗概,要力求详尽。说心理反应,不能死背书上的话,如“忌之”“心恶之”等,要作点具体分析乃至加进自己的想像,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态。

2.这个小题具有开放性,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关键是在讨论前应有充分的准备:一要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的意图;二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学生粗知曹氏政权接班人斗争的概况。 参见“课文研讨”。 补充说明:讨论一般限制在课文范围内。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可以延伸到历史上的曹操其人,这样两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作者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来描写曹操的,从而正确地评论杨修的死因。

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 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合即可。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推荐第8篇: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读后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

杨修,好一个奇才!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从人情看,对他我是不爱也不恶,可我似乎应该感激他。

杨修不识时务,最后决定了他的被斩。在这个人的社会中,其实有很多累人的地方。杨秀让自己不被一些事所累,他没有刻意压制自己本领的表现,而是随自己的心思。但他的这一点让他不适合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他应该生活在一个纯真的社会中。虽然这样一来,他的一些才能便展现不出来,但他可以完全地活出杨修的所有。

完全地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拘无束,我也希望,可是--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时失去了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了一切,看开了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

杨修,好一个奇才!

杨修,好一个奇才。

推荐第9篇:有关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1.他提醒我们不要太想出风头,要懂得审时度势,切忌恃才放旷,懂得怎么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所作为!

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无论什么人面前都逞能,锋芒毕露,忘乎所以。在奸诈的曹操之类的人面前,还是收敛点好。

恃才放旷不得善果。对领导的意思要适当的懂了装不懂。这样才能显出领导有水平。再说你什么都明白了,功高盖主,对领导的地位有威胁。有才不是错,不知道收敛就是你的不对。

这是外面都有的!!!!!

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当然领导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过当然,领导如果说错咯,做错咯。也要及时说。不过有时和领导说话也要婉转一些。因为如果说话太直接,领导不怎么喜欢这种秘书哈。不过,也不要恭维领导,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不要让别人说闲话,还有有时领导心情不好说了你,把气发在你身上,你有时候要忍着,

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有关杨修之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推荐第10篇:《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户县蒋村初级中学

邢 珂

《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说学生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往往会使学生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突出人文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习本文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杨修的遭遇,思考为人处世时不应过分张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与学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经典名著的选段,我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自己去挖掘内涵,寻找真实的体会,能有自己的课堂所得。

重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导入,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在学生中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归纳杨修死因时,我特地提到了易中天先生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要求学生课外观看。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课前预习法。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探究死因,理解人物性格。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将采用这一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篇幅虽长,但我采用长文短上,预定在一课时完成,具体包括七大板块。

1.情境导入

有曹操爱惜人才的故事引出,曹操杀杨修的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整体感知

(1)在课件上放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展示预习成果。 (2)填表格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3)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并结合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最后根据以上思考,让学生复述课文,训练其概括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思路清晰,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问题探究

(1)师生概括杨修、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对于“恃才放旷”与“聪明”的比较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这样能促进学生对杨修性格的理解,为下面深入理解杨修的死因打下基础。

2)深入探究杨修的死因。

各抒己见,阐述看法,允许有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据,推理严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演义小说的正确方法。)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呢?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呢?

既然杨修有才为什么会招致一个爱才之人的杀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杨修人物性格的理解,思考为人处事不应过分张狂的道理,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课堂小结

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所讲解的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思路清晰。

5、作业布置

写一篇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的文章,不少于600字。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到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做到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使学习成为螺旋上升的学习。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1篇:杨修之死 2

《杨修之死》教案

设计 张绪强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六、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九、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第12篇:《杨修之死》教案

曹操手下主簿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为人所称道。但是汉中之战曹刘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曹操进兵无益,退恐人笑,踌躇之际,随意传出“鸡肋”夜间的口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第13篇:《杨修之死》教案

第18课 杨修之死

罗贯中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重点难点: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曽学过的有关三国的作品导入。

二、资料助读。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庖官páo 鸡肋装yáng..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 佯.大簏察sì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lù 伺....恃才放旷shì 酥sū 阜fù 覃zèn(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3)重点句翻译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③人皆不晓其意。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 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上此教学内容放在小组竞赛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第二课时

一、导入:以《观沧海》导入,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二、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三、概括故事 (1)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点拨:鸡肋事件、改修花园事仲、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语破奸心)、藏吴质事件(告发曹丕)、试才干事件(教植斩吏)、代作答教事件。(厚葬杨修)(

2、)面对杨修所做的这些事,曹操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2)复述课文。任选其中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三、理清文章结构

(3).第一个小故事按时间顺序是第几个?(第7个)为什么用插叙?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倒叙)找出插叙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插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4至9段)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四、板书设计:

鸡肋事件——操杀修

改建园门——甚忌之

分食酥饼——心恶之

语破奸心——愈恶之

告发曹丕——愈恶之

教植斩吏——操大怒

代作答教——操大怒

失利葬修 第三课时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

, 我是从

读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二、讨论

探讨杨修的死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_,因为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我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教师趁机点拨:杨修之死仅仅只是曹操的原因吗?“不!”有学生看着书说,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有人认为是杨修太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太自以为是,太骄傲……这时教师概括学生讨论的两种意见:(1)杨修恃才放旷,终招杀身之祸;(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是因其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然后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杨修之死是第一种原因,教师因势利导:何谓“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用现在的话讲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有学生说我们班就有这种人。教师引导:对!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的人。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只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而只是认为是其性格不好。那么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应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作业:写一篇文章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第14篇:《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嫩江县第二中学校

孙永凤

《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二、说学生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往往会使学生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突出人文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2、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矛盾冲突,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做人要谦逊自持。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五、说教学与学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经典名著的选段,我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自己去挖掘内涵,寻找真实的体会,能有自己的课堂所得。

重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的视频作为导入,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在归纳杨修死因时,我特地提到了很多文献中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通过鲁迅的名言和学习过的曹操的古诗,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区别。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探究死因,理解人物性格。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将采用这一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篇幅虽长,但我采用长文短上,预定在一课时完成,具体包括七大板块。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视频片段导入,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惑乱军心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的将学生引入文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事件特点。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做人要谦逊自持。

(三)资料助读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背景简介:曹操在当时独霸北方,表面上官居丞相,实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亲自率军在汉中攻蜀,作为谋士的杨修随军前往。结果曹军久攻不克,进退两难。

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斗争已久,曹操一度有意于立曹植为世子,但此时曹丕已得势。

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时间:公元219年夏。地点:阳平关外

设计意图:扫除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背景障碍,便于学生理解杨修的死因。

(四)整体感知

1、在课件上放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朗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和顺序。设计的问题: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总之,用问题形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思路清晰,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分析形象

师生概括杨修、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杨修:根据文中杨修恃才放旷的七件事,分析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每件事情后曹操心理变化去分析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或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这样能促进学生对杨修性格的分析。

1、各抒己见,阐述看法,允许有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据,推理严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演义小说的正确方法。)

2、补充材料:关于“杨修之死”的不同观点。达到了深入探究的目的。

(七)拓展延伸

利用文献和曹操写的诗句,了解历史中的曹操形象 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区分现实中和小说中人物的区别。

(八)课堂练习

1、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评价曹操。

2、设若杨修被绑赴断头台时,你就在场,你会说

唉(哼„„),

杨修你太 !

3、杨修如何不死?

4、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在我们身上发生?

学生在练习中能更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并从人物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九)课堂小结

赏读,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节的分析是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赏析是小说的核心,又是本节课的重点。

(十)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本文节选章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到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做到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5篇: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仪陇县金城中学

蒋雪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与曹操的有关史实。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4、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

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音乐声中,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了解作者笔下另外两位人物的形象。(师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1、简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关于杨修和曹操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又是袁术外甥。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3、了解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会,原题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大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画出文中的疑难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佯惊问yáng

曹丕 pī

拈弓搭箭 niān

邺城 yè

绰刀 chāo 大簏lù

伺察sì

麾军huī

恃才放旷shì

高阜fù

谮害zèn (2)解释下列词语;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庖官:厨师。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曹植认为杨修的话很对。 丕如其言:如,遵照,按照;曹丕按照他(吴质)所说的。 但操有问:但,只要。

(3)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字词:

四、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概括几个小故事。

五、作业:

课后,同学之间互讲曹杨的几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细读课文,分析“真知”:

1、读一读,找出文中夏侯惇对杨修高度评价的一句话。“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2、理一理,说一说杨修的“真知”从文中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学生结合文中的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分析杨修的“真知”。

3、找一找,学生找出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句子,分析杨修的“真不知”。

三、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对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学生谈观点,说理由,老师归纳总结:

1、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2、杨修之死,过在曹操;

3、杨修之死,缘于政治。

四、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1、学生读课文,结合具体的事例和词句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学习作者以“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的写法。

五、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1、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2、杨修死后葬在华山脚下,墓碑上只有七个字:“汉主薄杨修之墓”。(幻灯出示杨修墓的照片)下面,我们给墓碑上写点文字,内容可以是对联也可以是打油诗也可以是一句话等等。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就要结束了,但是老师的心情也很沉重„„我也写了点文字,也考虑了很多人和事,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音乐响起,老师配乐朗读„„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做人莫学杨修恃才放旷,处事不效曹操阴险狡诈。

作业:(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板书设计:

罗贯中

———

真 知 ? ———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嫉贤妒能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狂妄轻率

虚伪多疑

第16篇:17、杨修之死

17、杨修之死

主备人: 石文艳

备课组成员:石文艳 曹良 目标分析:

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正确的评价人物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本课分为 2 课时完成: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10.8 授课时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杨修和曹操导入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三国演义的资料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交流相关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3.字音

庖官páo 鸡肋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大簏lù 伺察sì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 酥sū 阜fù 覃zèn

三、复述故事 女生代表复述:  开端 鸡肋事件  阔门事件 一盒酥事件 男生代表复述:  梦中杀人事件 吴质事件  邺门事件 答教事件  结局

四、男生、女生智慧大比拼——抢答

问题1.根据文中的六件事分析杨修性格特征。

以“读了„„,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 示例:

1、读了园门改阔,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恃才放旷。

2、读了众人分酥,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3、读了梦中杀人,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4、读了吴质事件,我认为杨修行动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5、读了计出邺城和为植答教,我认为杨修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其祸。问题2: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问题3: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我是从()读出来的。 (抓住人物语言)

问题4: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示例A:我认为曹操是因为嫉妒杨修聪明才智,所以才杀了人,可以说曹操、杨修二人都是聪明绝顶,才智过人却又不分上下,杨修身为曹操的部下,多次心怀好意,直言不讳,奉劝曹操,却犯了操的大忌,曹操身为丞相,理应宽恕这小小的过失,可他却将杨修杀害,未免有些小题大做,这无疑不表现出曹操的心胸狭隘,嫉妒杨修之心非常强烈,所以我认为曹操将杨修杀害主要是在嫉其才。

示例B:我不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曹操嫉才,从梦中杀人,分吃一盒酥等事件,都能看出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而曹操并没有因此去杀他,说明曹操杀他并不是因为嫉才,官渡一役,当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靠他时,匆忙的只穿一只鞋去迎接他,突出曹操思贤若渴的性格,因此我认为杨修之死并不是曹操嫉才而是杨修本身太过张扬个性,是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示例C :我认为杨修死的原因是曹操不能广纳贤言的,明白臣士的一片忠心。杨修帮曹植,教曹植答教条插手家事,而让曹操有了杀修之心。从曹丕与曹植的才能来看,曹丕的才能并不及曹植的,曹操也承认了曹植的聪慧,而杨修帮曹植也并非义气上的,而是理性上的。因为他明白曹植会让魏国更强大,一个国家的兴盛情况,在于君主能否广纳贤言,以曹植的才能立为世子,魏国会更兴盛,而曹操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并没有站在理性上而思考,所以我认为,杨修死的原因是因为曹操不能广纳贤言,理解臣士的一片忠心。(生鼓掌)

示例D:我认为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才会被杀,因为杨修屡次说穿曹操的心事,令曹操心生忌恨,从而通过借鸡肋事件杀之而后快,从某种程度上讲杨修是站在士兵的立场,是替士兵着想的,而曹操却深恶痛之,可见从杨修分吃一盒酥到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技俩,都可看出杨修的聪明才智和直言不讳。李世民曾把魏征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魏征能够提出他的不足,而不是随波逐流。而曹操也理应把杨修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是他却没有可见曹操的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所以我认为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杨修屡次说穿曹操的心事,令他心生忌恨,所以杀了他。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同学们的论述,我总结出杨修之死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是杨修之死内因,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是杨修之死的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问题5:一向爱才曹操为何要杀如此有才之人?(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分析曹操心理)

杨修本为曹营中的一大才子,在曹营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因此受到曹操的重用。但他却以自己的恃才放旷,多次戏弄曹操于众臣之下,但他却未被杀,且因为当时正值三国战争激烈时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曹操是个有心机的人,看道自己还要依靠杨修这样的旷世奇才,来出谋划策,完成统一大业,但杨修却不知收敛,变本加厉,最终使曹操忍无可忍,借鸡肋事件将其处决。

五、合作探究

1、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 示例: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六、归纳人物形象

曹操:阴险残忍、机变狡诈、虚伪、雄才大略、善于权术,自私自利、残暴、多疑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

七、布置作业

1.以《杨修之死》带给我的„ „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感悟。 2.查找、交流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历史材料,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第二课时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10.8 授课时间: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学习

1、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公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2、说一说:杨修死因,曹操自是心知肚明,但杨修却未必尽知,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请结合你对文本的揣摩, 为他俩设计一段对白。 例 杨修:“主公,我何罪之有哇?”

曹操:“你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三、精彩辩论赛

男生女生代表抽题,辩题:

杨修恃才放旷,遭到杀身之祸(正方)

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祸患(反方) 两组给选四名成员担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总结发言

两组主辩总结发言,总结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例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毫无心机

四、探究疑难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杨修建议工匠们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他发现杨修能参透自己心意,而曹操本就自负多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堵众人之口,表现出知错就改,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3、试一试:杨修的死,留给曹操的是悲痛?懊恼?遗憾?还是„„同学们,依你对曹操的了解,他会在杨修墓前(也可以在他自己心里)替杨修拟一幅怎样的挽联呢?

4、想一想:杨修这样死值得吗,如果你是杨修,你有办法保全性命吗?

名人轶事举例: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五、布置作业

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在我们身上发生?用

一、二百字写出你的措施。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17篇: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班级:2007届九年(5)班 上课时间:2009年11月23日上午第四节 教材:语文人教社版本九(上)第五单元 执教者:王炳章

单位:龙湾区永昌中学 上课记录:王茹芳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师板书课题。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再给大家

一、二分钟,把自己不懂的、不理解的方面在书上圈划出来,先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班级解决。

学生阅读课文,圈划文本。

师:谁来说说自己不懂的语句,词语?(没有学生举手要求释疑,但显然不是学生都懂了,而是学生不敢或不知道怎么提问。)

师:好,那老师来检查一下。

教师多媒体出示检查阅读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1)适疱官进鸡汤 (2)数犯曹操之忌 (3)人皆不晓其意 (4 )植然其言 生:“适”是恰巧、正赶上之意。 生:“忌”是禁忌、忌讳之意。 生:“晓”是通晓之意。 生:然:自然。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曹植自然按照他的话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不对。

师:那么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对的。

师:我们同学对文章中文言文字词还有不理解的地方。现在同学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地方? 生:第一段中“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代表什么? 师:谁来帮助他呢?

生:“鸡肋”是鸡的肋骨。

生:它不仅指鸡肋,还有其他意思? 师:等一下我们再说它的其他意思。

教师出示课件资料,要求同学们用简单话语概括文章内容。 生:杨修因屡次犯了曹操的忌讳而被曹操杀死。 师:几次犯了曹操的忌讳?

生:7次。他在很久以前就犯了。 师:哪里看出? 生:“原来杨修为人持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讳。

生齐读

师:“数”读“shuò”,是“几次、多次”之意。最后把杨修杀掉是什么原因? 生: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生再读

师:杀他的罪名是什么? 生(齐):惑乱军心。

板书:惑乱军心

师:惑乱军心从何而起? 生(齐):鸡肋事件。

师:鸡肋怎么同惑乱军心联系起来。

生:149页第二段中。杨修的理解是“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师:这是谁的理解? 生齐:杨修。

师 :曹操把夜间的口号叫做“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杨修的理解。曹操也是这么理解的吗?

生:是的。“曹操见碗中有肋,因而有感于怀。”这是由于“曹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

师:进不了,退又怕别人笑,鸡肋的味道怎样。 生(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师:当时的境况,和鸡肋很像。

课件出示当时的背景: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师:曹操杀杨修是借故,罪名是“惑乱军心”。之前事件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怎样?一件一件归纳出来,谁来说?

生:心甚忌之,心恶(è)之。 师:心恶(è)之嘛? 生:恶 wù

师:厌恶的意思,厌恶谁? 生(齐):杨修。 生:愈恶之。大怒。 师:还有谁补充?

生:大怒。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从数犯之忌中,我们看到了曹操的想法。他在忌讳什么? 生:忌讳的是杨修能看透自己想法。 师:举个例子。

生:从建花园中,曹操写了“活”。杨修知道了曹操的想法。把花园拆了从建。

师:曹操忌讳别人猜中他的心思。还有吗?从第六段看,还看住了曹操的什么心思?我们一起朗读第六段。

生齐读

师:何人杀吾近侍?刚才有同学把“侍”读成“待”,要区别开来。 生:让人以为他梦中好杀人。 师:让我们看到了他有什么性格? 生:多疑。 师:杨修的性格特点怎样? 生齐:恃才放旷。 师:什么意思?

生齐: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行为不加约束。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能否等同于“聪明”?

生:不能。“恃才放旷”含有“骄傲的意思”,不是“聪明”。 师:你们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大家看书,从语段中找杨修的恃才放旷体现在哪里?

生:曹操只在盒上写上“一盒酥”,而杨修看懂曹操的意思,把酥给吃了。 师:曹操的手下谋士武将很多,他们知道这个意思吗? 生:知道。

师:知道,但他们没有像杨修这样做。

生:149页第四段“人皆不晓其意”,在众人面前说曹操,他面子上过不去。 师:还有第七段,大家也可以看出。

生:“径”字看出,曹植和曹丕都没有来告发,而杨修直接来告发,就直接导致了后来自己的死亡。

师:那说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植、曹丕争夺接班人之争中,他“直接”去告发,就没有考虑此事的后果。

出示课件资料: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杨修之死究竟是因“恃才放旷”还是因“曹操”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生:恃才放旷是杨修的主要死因,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而他自己却仍然纵容自己,没有收敛。 师:那么你认为是杨修自己性格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我们同学在今后的待人接物中要有所借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要礼貌待人。

生:我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他忌恨杨修的才干,加上杨修多次冒犯才杀死杨修。

师:你的想法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相似。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死杨修的。因为曹操作为一代专制君主,必然要采取愚民政策和专制统治,自己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让大家战战兢兢,而自己的心思不能让别人知道。但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于是找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我们这位同学将是未来的易中天,恭喜他。(受表扬的同学面露喜色)

生:我还认为杨修是多管闲事,卷入了曹植和曹丕的斗争当中。 师:那是卷入夺嫡之争中了。

出示课件资料:《三国志·魏书》: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师:对于杨修的死因,我们要有探究精神,同学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刚才出示的是《三国志》的内容,那是正史的看法,但易中天先生就敢于反驳。课外我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观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视频,了解更多的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究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能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作业为:课外精读《三国演义》的第72回,也可延伸阅读其他篇目。

第18篇:18《杨修之死》

18《杨修之死》讲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李妍

审阅:沛县河口中学语文教研组

20

11、1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 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资料助读:

①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②《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③《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都不陌生,现在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有歌曲引出《三国演义》。

2、简介《三国演义》及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字形

庖官p áo

夏侯憞dūn

鸡肋lèi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酥sū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心恶之wù

大簏lù

伺察sì

谮害zèn

麾军huī

阜fù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

班师:

恃才放旷:

谮害:

佯装:

绰刀:

.适庖官进鸡汤:

数犯曹操之忌: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言:

.. 植然其言: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在课文中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和杨修。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速度课文,说说导致杨修死亡的直接事件?曹操给予的罪名是什么?

2、详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从曹操与杨修两人间矛盾发生发展的8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4、杨修死了,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用“杨修之死,过在于

,因为

” 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如 何 阅 读 小 说?

1、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3、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曹操:(外因)阴险狡诈 老谋深算 疾贤妒能

教后感

第19篇:《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学生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三国演义》了。尤其是对曹操、诸葛亮、刘备这些典型形象,即使没看过原著的人,也会大致了解一些情况的。可是,对于杨修等曹操手下的谋士,就未必有人了解了。说起来惭愧,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也是在很多年前读过,现在说来,很多内容已经陌生了。在课前,我通过网络、原著查找有关杨修的相关资料,了解了“杨修之死”的真实经过及原因,力求为课文讲解打一点基础。

二、教学难点

1、《三国演义》是用浅近的文言写的,学生读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不过这也正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古文简洁准确的特点。

2、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夏侯惇、庞德、魏延等,没有系统地读过原著的学生,恐怕一时不会全部弄明白其相互的关系。

3、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和历史上曹操的真实情况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大部分学生应该是知道的。不过,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拥刘反曹”,把曹操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可能大部分学生就不知道了。

4、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是否真的像小说中所说,仅仅是因为杨修“侍才放旷,数犯曹操忌”呢?这个问题也牵涉到小说与史实的区别。

三、教学措施

1、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让学生充分地熟悉课文。读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法。本言语篇幅不长,用来朗读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2、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分析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而理清情节是分析的前提。本课在写人方面主要是通过几件与人物有关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想,这应该也是《三国演义》在写人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吧。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复述课文和概括主要内容弄混了。复述课文除了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是我遗憾地发现,我这个班的学生似乎不善于动脑筋思考。我让他们提问题,大部分学生竟然提不出来。

3、按照课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讨论杨修和曹操的性格时,杨修的聪明、侍才放旷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而曹操的虚伪奸诈则可能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并进行分析。这时,就有必要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一下。例如曹操对杨修的态度为什么从“心甚忌之”到“心恶之”再到“大怒”,最后要杀掉他。文中所记的六件小事有什么不同,这也应提醒学生留心思考。

4、对于杨修的死因,是紧扣小说来分析还是联系史实来分析,我觉得没必要搞成教授讲座或历史探究,毕竟我们是在学习小说。应当紧扣文本来分析。至于史实略有提及即可。

5、我认为古典小说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上,丰富人生经验上。本文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有二:一是情节多变,一波三折;二是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这与前文《智取生辰纲》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是不同的。

2014年10月11日

第20篇:《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以前积累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文言文字词,疏通文意,能流利灵活地复述课文。2.培养速读能力,提高自身语言素养。 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插叙的作用。 4.分析人物的性格。

5.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结构。体验插叙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多少的英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刘备;还有英姿勃发的周瑜。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来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

二、相关资料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

三、初步感知文本,提出相关问题:

1.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他?以什么罪杀他的?

(板书“矛盾”)

明确:杨修是在“鸡肋事件”中被曹操杀死的,曹操杀他的理由是“祸

2 乱军心”。

2.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曹操会杀杨修吗?文 中哪句话道出了原因?

明确:会,曹操认为杨修为杨修“恃才放旷, 数犯他之忌。”

(板书“恃才放旷”)

四、引导学生研读课文4-9段,提出相关问题:

课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事件

曹操反应

园门改“阔”

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心恶之

语破奸心

愈恶之

告丕密谋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已欲杀

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轻率狂妄

老谋深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引导学生对杨修死因进行全面总结

1.明确:杨修之死,原因有三。

3 一.过在自己。

二.罪在曹操。

三.缘于政治斗争。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那为什么他还这样做?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杨修之死给了你哪些生活上的感悟呢?

例:(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能力训练:小练笔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向曹操提出怎样的建议?

七、课后作业

请大家回去以后仔细的去阅览《三国演义》,好好的品味其中的韵味。

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