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杨修之死

发布时间:2020-03-04 03:0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整体把握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这个插叙部分其实是课文的核心,很值得品味细读。 最后紧承杨修被杀说到次日出战蜀军。曹操此举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给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这个结尾颇有讽刺意味。

二、问题研究 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并记住内容的要点,然后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基本要求是学生能用当代口语来叙述这个故事,切忌文白夹杂,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第一问和第二问是一个整体,每述一事毕都要接着说曹操的心理反应,不要把这两问分开来答。述事不是讲梗概,要力求详尽。说心理反应,不能死背书上的话,如“忌之”“心恶之”等,要作点具体分析乃至加进自己的想像,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态。

2.这个小题具有开放性,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关键是在讨论前应有充分的准备:一要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的意图;二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学生粗知曹氏政权接班人斗争的概况。 参见“课文研讨”。 补充说明:讨论一般限制在课文范围内。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可以延伸到历史上的曹操其人,这样两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作者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来描写曹操的,从而正确地评论杨修的死因。

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 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合即可。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 2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杨修之死原文 之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