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税收分析思路[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0: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税收分析基本思路

一、税收分析思路的变化

(一) 变化一:从就税收论税收到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

(二) 变化二:从注重总量分析到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

(三) 变化三:在细化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弹性分析和税负分析

二、税收分析思路的深化

(一)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规律

(二)宏观上将弹性和税负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

(三)微观上引入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

(四)宏观上找问题,微观上查原因的分析思路

(五)以税收分析为龙头,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税收管理中的税收分析

(一)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探索在税收管理中税收分析发挥作用的机制

(三)深化税收分析的途径

讲稿提纲

一、

(一)第一个变化:从就税收论税收到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

总局税收分析思路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从就税收论税收转向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过去所做的税收分析主要反映税收收入的规模、今年比去年增长,完成时间进度情况,税收收入增减的结构、哪些税种增减、哪些地区增减、哪些行业增减,哪些企业增减。过去计划经济下税收工作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计划的观念根深蒂固,只要完成任务,报个数就可以了。至于税收增长是否正常,并没有做过深入的分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税收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各界对税收收入增长也产生了大量的新的问题,比如说税收收入为什么大幅度超GDP增长,超年初计划增长?这时侯用传统就税收论税收的分析思路根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促使总局开始用税收与经济对比的方法研究税收的增长问题。

(二)第二个变化:从注重总量分析到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

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最开始是简单的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GDP的分析,紧接着,总局将结构分析的方法引入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后来细化更细的结构分析。也就是既要对GDP进行结构分析,也要对税收进行结构分析,把总的税收增长分解为各税种收入增长,然后分税种以及分税种各品目与各自对应的经济税收分析思路的变化 税源增长(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大的结构分析

我们都知道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GDP由

一、

二、三次产业组成,对第一产业征收的税收很少,税收主要来自第

二、三产业。

收入法。GDP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组成。税收既通过流转税收参与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也通过所得税收参与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

支出法。GDP由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组成,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又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存货增加形成增加值,但不产生税收。再看外贸进出口,GDP核算的是进出口净额,一般贸易进口对核算GDP是减项,但体现在税收上是加项,进口增加了,进口税收就增长,而出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减,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所以贸易进口和进口环节税收对GDP和税收的影响是相反的。这是大的结构分析。

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

更细化的结构分析是将各税种以及各税目(行业)与相关经济指标进行逐一的对比分析。

什么是相关经济指标?

就是税法规定的税基所对应的经济指标。

如增值税是对增加值征税,增加值就是增值税的相关经济指标,企业所得税是对生产经营所得征税,企业利润就是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经济指标。消费税是对销售额和销量进行征税,销售额和销量就是消费税的相关经济指标。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征税,营业额就是营业税的相关经济指标。国内增值税可以再细分为工业增值税和商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可以按行业再进行细分,对应于各行业的利润。消费税按品目进行细化,对应于相应的销售额或销售量。营业税也应按品目细分,分别找到相应的行业的营业额。同样,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也按征税品目进行细化,找对应的指标,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对应经济指标就是股票交易额。等等。

(三)第三个转化:在细化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弹性分析和税负分析

从结构上将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解对应以后,如何应用呢?我们引入弹性和税负来分析判断税收的增长。弹性是两个指标增长之间的关系,税收弹性是指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税基)增长之间的关系。它的经济含义就是相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能够带来相关税收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我们强调税收与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是由我们具体的税收制度所规定的。税负是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税基)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的具体税制规定来看,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超率累进税率,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全额累进税率,其余税种主要实行比例税率,在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征管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税收增长与相关经济增长之间应该形成协调(稳定的)增长弹性关系。

进行弹性分析的主要目的

就是看税收增长与相关的对应经济增长是否协调,来判断税收收入的质量和增长情况,当出现不协调时,就要从经济的、政策的征管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行税负分析的主要目的主要用于地区间的比较和与法定税负的比较来判断税收收入的征收情况。

相应地就有各税种、各品目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弹性和税负。 比如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的弹性和税负(还可以细化为工业增值税各行业与其对应的工业增加值的弹性和税负)商业增值税与商业增加值或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批零贸易额)的弹性和税负,分行业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弹性和税负,消费税各品目与相关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弹性和税负,营业税中各行业税收与相关的营业额之间的弹性和税负。同样,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也可以按征税品目与对应的经济指标进行弹性和税负的分析。

在进行弹性和税负的分析时,因为我们用的是入库数,还需要考虑非即期因素,非即期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税收分析的因素。它是非本期经济产生的税收,如欠税、缓征税款、查补税款等,有些收入是前期经济产生的,但在本期入库,有些收入是本期经济产生的,但并未在本期入库。

二、税收分析思路的深化

(一) 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规律

总局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非常重视,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税收征管的本质问题。

税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是将法定的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什么是税源?

税源从宏观上看,在税收制度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的经济活动量必然形成一定的税收的量,这个税收的量是法定的。这是宏观上的税源,即宏观上的纳税能力,有的国家称之为税收征管潜力。没有实现的法定征管潜力称为“税收流失”。

衡量一个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就是看其实现法定征管潜力的能力,即能否将税收流失最小化。同时,税收流失的最小化要考虑征纳成本,税收流失的最小化是应建立在征纳成本尽可能降低的基础上的。

税源从微观上看,在税收制度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一定的经济活动的量必然形成一定的税收的量,这个税收的量也是法定的。这是微观上的税源,即微观的企业的纳税能力。它既包括企业申报的显性税源,也包括企业未申报的隐性税源。

所以总局领导提出,税收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地使实征税收接近法定税收,使实际税负接近法定税负,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衡量的标准就是十六字: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 可以这样讲,总局领导对税收征管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税收管理的重心由过去的注重收入任务的管理转到税源管理,通过税源管理促进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源管理成为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

当税收征管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之后,就涉及我们用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去落实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因此,总局的税收分析由围绕收入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转向对税源的分析,转向如何反映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上。

(二)宏观上将弹性和税负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

体现在宏观上,就是总局领导将弹性和税负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一些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就很值得分析。要加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状况的研究,从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征管状况、统计因素等方面认真细致地分析。作分析,不能笼统地进行总量分析,还应该进行结构分析,包括行业、企业、税种(税目)等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要深入研究主体税种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增长之间的弹性关系。同时提出,税收分析不是为分析而分析,而是通过分析,使加强管理、提出的政策建议有针对性,为强化管理提供依据。 这里提到了几个概念,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各税种的税负和微观的企业税负。

地区税负是指地区税收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对比。这是一个总量指标。在运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产业结构、税种结构、税收政策、地区经济总量的运行质量。

除了进行总量指标分析外,还要进行更细的结构分析。 分税种的分地区税负 是对地区税负的细化指标。 分行业的分地区税负

是某个行业的各项税收与该行业的总量经济指标的比值。这也是一个总量指标。

分行业分税种的分地区税负

是行业税负的细化指标。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分类做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

分税种同行业的企业税负或比例关系

同样,弹性和税负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也有应用。

税负主要提供一种标杆,这个标杆可以是法定税负、也可以平均税负。

与法定税负比较,主要是看税收的征收情况,因为我们都知道征收率等于实际税收除以应征税收,也等于实际税负除以法定税负。

与平均税负比较时,如果税负偏低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税收征管和纳税人申报中的问题。

(二) 微观上引入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

体现在微观上,就是总局领导提出了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的具体的措施。

纳税评估主要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和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数据,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具体分析企业销售(营业)、库存、成本、实现利润、实现增加值等指标与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关系,摸清规律,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税和各税种相对于其税基的平均税负等评估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指出了纳税评估的目的,也就是说,纳税评估主要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它强调或者说实现了对纳税人申报的显性税源的管理向纳税人实际的税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税源的管理。

从对纳税人静态资料的管理向侧重于纳税人动态资料的管理,通过对纳税人动态资料的分析促进纳税人静态资料的真实性。

其次这段话同时指出了纳税评估运用的具体方法。 这个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基于分类的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对比分析法。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它既包括横向的个体特征与样本总体规律的比对分析,也包括纵向的个体特征与个体历史规律的比对分析,还包括个体特征与典型案例特征的比对分析。

所谓分类,是指按照区域、行业特点、规模、纳税信用等级、存续时间,征税方法进行分类。必须进行分类,某一类群体企业具备的规律性的东西不一样。

所谓统计,也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基于一定的样本量产生的规律性数据。我们常使用是均值、离散度(系数)、回归分析等。

比对的理论基础

同一行业的企业,它的工艺、进料、能耗、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有很强的类同性,利润空间、增值率应该差不多少,税收和税负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比如说平均的税负、平均的利润率、平均的增值率、平均的能耗产出比、平均的税收贡献率、平均的成本费用率等。

这里特别强调对行业再进行分类,主要是因为某一类群体企业具备的规律性的东西不一样,税款流失的风险也不一样,进行横向对比时,参照系的基准值包括均值和变动幅度值肯定是不一样的。

同时这句话还体现了一种配比原则。

即投入与产出、产出与税收之间的配比关系。同一行业(强调分类)的企业各种消耗与产出、产出与税收之间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个企业各种消耗与产出、产出与税收之间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存在配比关系(内在关联关系)的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两个指标增减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具体指标设计也有所不同。 所谓纵向对比的方法,是指一个企业不同时期指标与该指标根据历史时期(比较稳定时期)数据测算的数据(即基准值或预警限值)进行比较,当超出一定区间时,可以作为引起注意的问题加以考虑。

(四)宏观上找问题,微观上查原因的工作思路

后来,总局领导又提出宏观分析要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形成了从宏观上找问题,从微观上查原因的工作思路。

通过宏观层面的税负和税收弹性变化原因,对不同地区、产业、行业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问题要深入到企业层面进行纳税评估,为强化管理提供依据。

对于税收分析工作,谢局长提出过三个转变:

(1)要从就税收分析税收向加强税收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转变。

(2)要从重视对完成收入任务进度、税收增幅等指标的分析向更加重视对宏观税负、弹性系数等征管质量指标的分析转变。

(3)要从对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一般性的宏观原因分析向深层次的、微观原因分析转变。

(五)以税收分析为龙头,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次税源管理专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以税收分析为龙头的税源管理联动机机制。

要重视强化税收经济分析。这也是税收经济观在税收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对税收分析工作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讲了联动机制,要努力创建一种良性互动机制,即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查找问题的原因,通过约谈、核查、稽查采取措施加以落实,再通过落实的结果反馈,促进税收分析和征收管理,研究税收政策调整,分析评估指标修订以及完善管理措施等。

第二方面讲了具体的税收分析方法。在具体分析方法上,既要关注收入总量增减的变化,更要重点分析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第三个方面讲了税收分析的内容和流程。既要有税收宏观分析,也要有税源的微观分析,要善于将一个地区税收增减的总体状况,分解剖析到具体税种、具体行业和重点税源等微观方面,及时发现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可以讲是对税收分析基本思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三、税收管理中的税收分析工作

(一) 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工艺流程、资金运转、财务核算等实际信息的缺乏掌握。税务部门的执法上下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一个是有限的征管力量和日益膨胀的征管压力之间的矛盾。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经济成份越来越复杂,经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纳税人数量不断膨胀,这时的税收分析必须靠制度,依托信息化,体现出科学化。

税收分析是新形势下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的重要手段。

税收管理的目的就是努力缩小实征数与法定应征数的差距,减少税收流失的风险。而税收分析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就是通过一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方法,锁定税收流失的高风险区域,增强税收管理的预见性,减少税收管理的盲目性,提高税收管理的针对性,使税收征管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提高征收效率,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提高税收征收率,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税收。

国外对税收分析也叫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分析。 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税款流失的风险。 税收管理包括哪些环节呢,现在普遍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税源(经济)---税基(申报的税源,包括户籍管理和各税种的申报情况)--征收----入库。过去总局税收分析和征收管理的重点是放在申报、征收和入库环节上的,从申报到应征到入库的环节,也存在税款流失的风险,如企业走逃或形成欠税,实际上也是一种税款流失,这些环节上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比较成熟(包括宏观,比如“六率”和微观的)。

随着总局领导将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税收管理的范围向前延伸,那么应该说这个阶段税收流失的风险更大,所以总局更为强调税源管理。这个环节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总局正处于完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说,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晴。

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税收管理是建立在税收分析基础上的税收管理。

(二) 积极探索在税收管理中发挥税收分析作用的机制

要确保发挥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

纵向联动和横向联动“两个机制”

税收分析不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的独立工作。在现在复杂的税收征管形势下,一个地区的税收管理员如果只知道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情况,不知道别的地区、同类型行业、同类企业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你可能看到你管的企业的收入每年都能增长,弹性也很好看,税负也年年上升,可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上级税务机关一定要发挥数据信息占有量大、税收人员分析水平和数据分析运用能力高的优势,为下级税务机关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确定方向,并提供良好的税收分析工作平台和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的“上级指方向,下级抓落实”的纵向联动分析机制。

有些地方这项工作做得很好,走到总局的前头。实际上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面、线、点的税收分析机制。通过税收与宏观经济税源分析,对税源全局或区域进行“面”的扫描,通过分行业和分税种的分析,对税源进行“线”的剖析,通过对具体纳税户的评估,对税源进行“点”的挖掘。

第二个机制是分析、评估,稽查的互动机制,这既是一个落实机制,也是一种相互制约机制,促进纳税人正常申报、防止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

(三) 进一步深化税收分析的途径

2006年全国计统工作会议在总结近几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深化税收分析主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税收的弹性分析(税种、税目、行业以至企业)、二是税负分析(宏观和微观) 三是税源分析 四是税收关联分析。

前面讲道了弹性和税负,以及纳税评估的一些方法。下面主要讲一下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

三是税源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税收分析工作思路,实际上前面在讲道弹性分析、税负分析,以及纳税评估时,它们都是对真实的税源状况进行分析时,解决信息不对称使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这个税源分析的分析思路和弹性分析、税负分析,以及纳税评估,前面已经多次重复和强调了。

进行税源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纳税能力估算和引入第三方数据。纳税能力估算是通过对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在研究各税种与税基关系的基础上,基准税基与基准税率相乘,用这个结果来与实际的税收征收数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判断税务机关的征收率(征管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征管的潜力和下一步加强征管的方向。

大家不要一想纳税能力估算就把问题想复杂了,前面我们讲了细化的结构分析,我们就要从最细的可以做的工作入手。比如我们在8月份的局务汇报中就将从有关部门获得的二手房交易额信息与现行二手房政策中按1-3%征收率征收的实际情况相乘,就得到了应该征收的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应该征收的情况,发现凡是采取有力征管措施的地方,这个应征数和实征数的差距就非常小,而有些地方这个差距就非常大,从不好的方面讲,反映出这些地方征收不力,但从好的方面讲看到了征管的潜力。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引入第三方数据,主要是指引进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数据,实现各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信息的比对分析,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说户籍管理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申报率,各地的申报率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9%,但是实际上在你的管区还可能存在很多漏征漏管户,这就需要与工商、民政等等部门的登记户数进行比对,需要协税护税的网络。再比如各个企业都要向统计局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财务数据,如果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这些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我们也做过这样的比对,与向税务部门报送的数据差异很大。通过第三方数据,能够使我们更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税源的真实状况。

四是税收关联分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工作思路。税收关联分析主要是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税收弹性和税负分析,以及纳税评估指标的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关联关系在分析应用时有三种情况:

一种关联关系是同样的或类似的经济指标,但分散不同的信息系统中(数据来源),要进行比对。比如企业财务核算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开具发票的销售额),再比如与房地产税收有关的信息,有地税机关契税直征机构采集的,有地税局征管系统采集的,有税收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采集的,有从政府部门和公共媒体获取的,涉及房地产所有税种的相关信息共同形成一个数据链,相互间可以进行比对和约束。再比如国、地税间关于纳税户的登记;

第二种关联关系是指标之间有逻辑关系,比如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对进、销项税金的对比分析,国、地税间就交通运输业发票开具和抵扣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海关完税凭证、农副产品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进行的对比分析。通过不同数据的相互分析验证,可以发现税收管理上的问题。

关联分析在税收分析中的第三种应用就是因素分析。也就是在分析时考虑影响因素。大的因素比如说税收收入是经济、征管和政策因素影响的。具体的因素分析,我用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的分析和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分析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在做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的对比分析时,我们就需要分别考虑哪些因素是影响工业增值税,哪些因素是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哪些因素是只影响工业增值税不影响工业增加值,哪些因素只影响工业增加值而不影响工业增值税。

我们都知道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新创造的价值量。

一般来讲,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 二是收入法。 我们再看工业增值税。

从定义看,固定资产折旧包括在增加值计算范围之内,与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就从购进和产出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购进:原材料购进。 然后看产出:存货、出口。

其它的影响因素还有所在地和分配体制,即税源与税收的背离;政策性减免税。以福利企业为例,其创造的价值包括在增加值中,但不提供税收;非即期因素。

在进行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对比分析时,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呢?

是不是汇总纳税?有很多大的企业集团按照税收征收方式是合并纳税;是不是查帐征收?查账征收方式与企业的实际利润直接相关,而核定征收形式则与企业的实际利润无关;什么样的预缴方式?企业如按当年各月(季)实际实现的利润进行预缴,则与同期利润弹性关联度较强。企业如按上年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分期预缴,则预缴时与同期利润没有关系;纳税调整额的变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利润总额有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一定规模的纳税调整额;汇算清缴因素。因企业所得税采用按月(或季)预缴,次年汇算清缴的方式,故按年对比企业所得税与相关经济指标时,应剔除所包含的上年汇缴入库数。

其它的因素还有如优惠政策、非即期因素,所在地等等。 税收分析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以上介绍的主要是一些思路性的东西,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发挥的空间很大,希望能给大家能有所帮助。

税收筹划思路

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

税收流失的角度分析与研究思路探讨

营业税税收分析

营业税税收分析

营业税税收分析

煤炭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思路[定稿]
《税收分析思路[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