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第7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背景: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科学。小学生对于声音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科学课上我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是鲜活的,是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本课重视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声音的产生》是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感知声音

师:今天老师要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播放课件)

师:说一说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小狗叫 ,小孩的哭声。

生:我听到流水声。

生:我听到沙沙的下雨声。

生:我听到海浪声。 生:我听到汽车喇叭声。 生:我听到小鸟的叫声。 „„„

师:关于声音,你想了解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能产生声音?

生: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

生:为什么狗叫的声音高而小鸟的声音低呢? 生:声音的特点是什么?

生: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声音?

生:水多水少为什么产生的声音高低不一样呢?妈妈回答不了我的问题? „„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取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所闻所感以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听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2)制造声音(学生用手鼓掌、学猫叫、打响指、唱歌、跺脚、拍桌子„„)

(3)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于碰撞产生的。

生:声音是因为东西摩擦产生的。

……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自由表达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恰、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舞台,在交流中,我还注意对学生的观点,不做更多评价,多给鼓励,重在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二)验证声音的产生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到底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大家任选物品,注意:用眼睛仔细看看、用手轻轻摸摸这些东西在发出声音时与没有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分组研究

生:我们小组在拨弄橡皮筋时能看到橡皮筋在跳动,听到噔噔的响声。

生:我们小组在敲打鼓时用手摸到鼓面上,鼓面在晃动。

生:我们把尺子压在桌子上,露出一半,用手一压,尺子就会上下跳还听到了声音。

生: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它的振动,弹吉它时弦在颤动并发声,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吹柳条哨时,嘴能感到它的振动,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

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还研究了铁片琴,发现敲动时能发出声音,铁片会振动。

生:我们在弹皮筋琴时,它的弦在振动。吹柳条哨时嘴唇振的发麻,敲音叉时,它在振动,敲鼓时,鼓上的米粒在跳动,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

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在吹这个瓶的时候,能听到声音,感觉嘴唇有点振动(瓶内放一个小球)。

师:你们在吹瓶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里面的小球在颤动,如果吹大了,小球会弹出来。

师:吹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小球怎么动?

生:用力小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小,用力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

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

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认真观察。)

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

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

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

生:锣不振动了。

师:试试看,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师:实验前同学们都假设了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有的说是由于摩擦,有的说是碰撞,有的说是敲击,有的说是由于振动,摩擦、碰撞、敲击等是声音产生的方式,而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振动,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

(活动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1、重尊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寻找制造声音的方法,给予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又动脑的机会;然后通过有结构的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亲身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寻找发声物体的变化原因,使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而后又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寻找其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发声物体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探究活动所得到的结论如果是正确的,就能经得起反复的推敲、论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不是单一的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是多种物体共同振动产生的,使学生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的同时,也使本课所探究的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2、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3、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应强硬地灌输科学知识,而应让他们亲自去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尽管科学探究重视探究过程,淡化探究结果,重视发展目标,淡化认知目标,但学习科学是为了亲近科学,更是为了运用科学。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巩固和强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