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8: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 逍遥游 自由

一、庄子的“逍遥”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

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所谓“至人”,就是道德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的人,“无己”是这种至高无上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反过来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能说是“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己。这就是说,人要达到逍遥,必须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不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排除“物”的干扰,为物所累,就不能逍遥。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

二、逍遥游对人生的启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之画卷,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之追求、展翅翱翔之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之是安于现状、没有追求之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之嘲讽,庄子斥

责曰:“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观点,并以形象之例子加以论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之肯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之否定,可见庄子积极之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之目标是不同的。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之人生是可悲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之重要性。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之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之现实主义者。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之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之最大价值。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之跨越打下基础。

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像鸿鹄那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注重积累,不为荣誉所困,潜心治学,方可达到真正的逍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逍遥。

三、“逍遥”的人生境界

从庄子思想出发,如果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必然具有去掉世俗杂念的过程。庄子的人生境界无物无我,达此境界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层层内在的精神超越完成。这个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达此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超越世俗的。

1、“逍遥游”是心灵之游。

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人间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世俗社会之间,整个世界幻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游心”集中体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2、“逍遥游”是飘渺之游。

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飘渺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玄妙的特征。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从学理的角度来讲只能算是一种理论构想,是人为设想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也有不少理论

家和实践家构想过雷同的理想社会。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幻化虚无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故而,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幻境、理想的殿堂。

3、“逍遥游”是自然之游。

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庄子使用“自然”来反衬“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四、总结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天地。他不但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同时也寄寓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冷峻思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对社会人生的理性分析和深切关照,表达了对社会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和觉悟,对荣辱、毁誉的选择,对尊严、理性的追求。“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

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的提炼。《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智慧的思维方式,他将老子的哲学之“道”转变为审美之“道”,在庄子那里,身体的解脱与心的希冀是以人向着天地本体——对道的体悟与认同为目标的,这也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庄子正宗》,马恒军 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庄子的思想世界》,杨国荣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逍遥之祖:与中国文化》,白本松、王利锁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虚已以游世:哲学研究》,韩林合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逍遥游庄子

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定稿)

庄子逍遥游教案

庄子逍遥游 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