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西安市83中 王晶

2010~2012年西安市83中 王晶等老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校本教研尝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目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采取行动

1、制定研修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4.解决问题和延伸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引领、课中研读、课下激励四个阶段。

(五)评价效果

(六)总结启示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声讯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文本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至高无上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的积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放飞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

鼓励经典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时,法国在全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就掀起一股“重读雨果经典作品”的热潮。近些年来,美国教育机构也一直致力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及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考试”。同样,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阅读和了解《红楼梦》对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十周的教学时段里安排有两本名著导读的内容,《红楼梦》是必修三要求的必读名著。必修三的第一课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改区高考题已明确涉及名著阅读内容。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

2 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部分高中学生读不了、不爱读、读不懂《红楼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的第一课。长期以来这一课的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大难题。

因为《林》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在寒假期间我们一对此课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布臵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教师在假设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备课,开学第一节课开《林》,在教学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架空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完成寒假作业。

首先从教师层面看,《林》是寒假之后的第一课,教师上课面临的难题是大多数同学没读过《红楼梦》,没预习课文,而此课篇幅长,内容多,教参建议教学用时为三课时,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加三个课时教学依然难以展开讲透,细节把握不到,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没兴趣,读不懂,读不下去。而开学第一天,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预习课文都很难,更别说参与教学了。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此书?如何让学生耐下心来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怎样进行《林》的教学才最贴近学生实际?最有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随着我校教学研究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之风日益浓厚,我们以校长深入我年级一线任教并引领教研为契机,认真领会校本教研课题小处切入,问题来自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成

3 果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和目的,树立了探索研究的信心。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很多,对《红楼梦》内容及阅读方法的研究更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从教材教法入手,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把研究的着重点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上。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针对性地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目的、教材剪裁和添加、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带动《红楼梦》阅读。也就是尽可能使此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红楼梦》,对《红楼梦》达到基本的阅读,进而上升到鉴赏的程度。

(三)采取行动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完成阅读作业,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我组开始研讨学生为什么爱不读此书,

4 如何让他们读的问题。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于校长亲临我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受到启发,眉目清晰,确立了通过《林》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基本上能阅读的研究课题。为此,小组多次研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研究方法及明确具体人员分工。(附2:研究计划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

小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附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心态、阅读进度、阅读困难、阅读收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的主要困难,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附

4、调查报告)研究如何通过《林》一课的教学,最大限度的针对学生阅读现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完成《红楼梦》基本阅读。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首先依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集体研讨教学目的,课型设计,教材教法。然后每人拿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在组内交流研讨。最后汇集各人思维亮点,教法亮点,打造精品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逗引学生阅读的目的。(附5:原《林》教学设计1;附6:《林》教学设计修改讨论稿及相关音像资料)

4.解决问题和延伸

⑴再次明确的基本阅读要求,对教学后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多数学生达到基本阅读要求。

⑵成立阅读鉴赏小组,鼓励深入研究,展示阅读成果。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调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真实的阅读心态。

2、学生阅读进度如何?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4、阅读《红楼梦》后

5 有何收益?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法对高一年级学生53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达100%。

调查分析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整体状况,了解到学生对阅读在主观上并不排斥,但在实际阅读中也确实存在障碍,主要是:

1、难度大。《红楼梦》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大量诗词、典故、术语成为阅读的首要障碍,大多数学生感到阅读很艰难,读不下去。

2、篇幅长。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这对习惯以快餐式阅读的当代中学生和整天奋战在数理化题海中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首先就难以有时间的保证,因此,即使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3、《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一时半会难以理顺,很多同学读不了几回就有繁冗混乱之感,缺乏耐心再读下去。

4、《红楼梦》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这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困难.

5、多年来,社会普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有些家长一看学生读小说就反对,认为是看闲书,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家长反对,学生就顺理成章放弃阅读。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使学生耐下心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而课堂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以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林》

6 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解决这一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课程应该是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也应该是随着学生实际情况而动态变化。既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体验就是“没兴趣”“读不懂”,我们就有必要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我针对《林》的课堂教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要求,又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

2、教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3、怎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阅读原著。

通过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构想,即《林》一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课上、课中、课下四个阶段。 课前准备:

1、放寒假前,布臵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或看相关视频。明确要求必读《红楼梦》前五回。

2、利用qq或其他网络环境,创建班级群,在群里建立《红楼梦》阅读资料库及班级论坛,开展交流互动。

3、设计《阅读情况调查表》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准备。 课上引领: 第一课时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寒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点评分析,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2、开展“《红楼梦》知多少”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学习必修三《名著导读》内容,初步感知作品。

4、布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思考。 (此环节是进入课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过渡) 第二课时

7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1、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形成讨论问题。

2、将问题归纳梳理,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上,鼓励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 注:学生阅读生成及我设计的研读问题:

1、贾府的建筑及陈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及全书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并总结其特点)

2、贾府的礼仪。(引导学生研读全书中贾府礼仪及当时社会的礼仪风尚)

3、贾府人物的服饰及造型。(服装质地、款式、发型、佩饰)

4、贾府里的人物关系图谱。(结合课后图标研究)

5、林黛玉进贾府行踪。(到哪里?见了谁?如何称呼?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6、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什么形象?

8、王熙凤的处世方式。(从这一课延展到全书)

9、研读《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从本课推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课中研读:

1、结成学习小组后,老师明示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限定时间,开始文本研读。

2、要求学生们围绕本小组选择的问题查阅原著(允许读简缩本、白话本、或看电视剧、连环画);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及时观帖、评帖,掌握学习动态。

3、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安排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将研读成果写成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

(此环节改变了灌输式教法,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充分

8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在课下完成,时间大约2—3周。)

第三课时

展示读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情况的基础上,回归课文教学,依据重难点,精选几个小组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着重选择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人物、情节、环境)相关的三个方面话题进行详细研究,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两周的问题研究,学生对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课堂教学是有的放矢的,课堂成了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后激励:

1、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作品深入研读、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

2、将学生优秀的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由点及面,带动学生广泛关注经典,阅读经典。) ⊙这样构想的创新意义

《林》这一课涉及面广,生字多,难度大。牵扯到建筑、陈设、礼仪、服饰、饮食、诗词、人物及人物塑造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按传统教法,至少要四课时。但传统教法的弊端是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无趣。我充分研究了学情,改变教法,根据学情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践行了新课程理念。

〃改变了教学目标

原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体会本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新目标:

1、通过名著导读和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红楼梦》内容。

2、通过讨论,寻找课文看点,激发兴趣,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大意。

3、通过分组,展开深入研读、网上讨论、发帖跟帖,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文及原著阅读。

4、通过成果交流回归课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妙。

9 (名著节选教学,目的在于以课文为抓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能读懂”,“《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进而树立想读、敢读原著的信心。从知识上扩大了课容量,使此课的教学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

〃更新了教学思路

原教法: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及写人方法。

新思路:第一课时为引入课,第二课时成立阅读小组,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学案交给学生;课下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最后回归课文,在课上展示研读成果,达成目标。

〃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教参建议本课教学为3课时,事实上,传统教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般4-5个课时都难以完成。

新教法从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授课的贯例,第二课时把研读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停下来,给学生一个研读过程(2周左右),之后再用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从空间上打破了在教室上课的常规,阅读在课下进行,成果在网上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激励优秀生对作品深入研究、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将优秀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制定不同程度学生阅读方案,研究调动、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要求的可操作性方案。使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达到基本要求:情节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关系大致清楚,主要人物事件、性格有所了解。设计检测题进行考察。

《林》的教学,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目标是调研学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研讨、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读不了原著的学生大体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

10 要人物及其关系;使不爱读的同学产生了兴趣,进而达到粗略阅读水平;使有兴趣、读得懂的同学受到了激励,进而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原著。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课堂教学带动名著阅读有意义的尝试。

(五)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展开研讨激发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下活动:

1.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首先在同学科范围内进行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不同年级教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演示研讨;又将此课题在大学区教研活动中汇报。不断地研讨评价使课题日臻完善。

2.对课题的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主要的研究阶段在2010年,2011年我校成为“十一五”全国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学校投资32万建立网络教室,我们有参加了“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此课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

3.专家的引领、评价:对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我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在学校中,基于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属于校本教研,比如公开课、学科课外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是我们深刻认识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研”。

4.发表成果:依托此课题研,课题组的教师发表了6篇论文,课题获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奖。

总结启示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读经,近年来,校本教研之风蓬勃兴起,教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自己理论水平得

11 以提高;教学经验和教训得以总结反思;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同事合作得以加强;教学成果得以展现。所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案例、6

语文校本教研展示课总结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1

校本教研(三年级英语教学案例)

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上口三中校本研修典型案例

案例展示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