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农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19:41: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理工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学 院 __ 车辆工程_____ 学 号 ___11204090136__ 姓 名 ____周海波______ 任课教师 ____胡 剑_____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__2015年11月____

深入了解中国“三农”问题并解决现状期望未来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现在的一大问题,积累了多达到半个世纪城乡矛盾,在今天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的更加突出和尖锐。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

“三农”问题

挑战

城乡矛盾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其原因

“三农”问题即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的问题被归纳到了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被题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三农”的问题更是成为了全党的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广大的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了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到了1984年,中国的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农村集体有了积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的非农业就业和收入提高,大幅度拉动了城市工业品的需求,是中国的改革迅速转向城市,中国经济也处于黄金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的改革和政治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政治**相互影响,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在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的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发展经济就太小了,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也得靠农民的集资和摊派解决,农民问题再次凸显。同时企业改革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使很多工人下岗,城市经济增长缓慢,就业机会减少。“三农”问题再次突出:农民负担加重,农民亏本,非农业就业机会提供不足使打工成本迅速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浮出水面。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从2004年算起,这已经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低十一个年头。同时,除了主要的农产品全面增长,其余的副产品也在增长。目前,尽管粮食和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三农”问题仍是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而言,现状如下:

1.农业问题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农民的东西卖不出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1)人口多,耕地面积少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矛盾。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共有耕地18.27亿亩,但人均耕地也就1.4亩左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7%。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也是耕地面积较大国家的1%。

(2)农业产业水平低。农业产业化作为新生事物,主要是当前是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方面是有限的土地聚集了太多农业人口,短时间大量的劳动人员很难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要使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资金要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进来,而资金要流入就必须至少有分享社会平均利润,但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产生不了社会平均利润,资金难以流入。同时市场不够完善

(3)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较低。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并且进入门槛较低,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与以往有着区别,是将“三农”的发展目标有解决温饱为主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的收入问题将会突出;农产品提供的主要矛盾将由总产量矛盾转向总量基础上的结构和质量矛盾,核心是如何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2.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村发展缺乏公共财产的制度性保证。主要有以下四点:(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2)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其他负担依然较为沉重;(3)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坚冰难破。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发展远落后与城市,分化太明显了;(4)缺乏适应市场的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3.农民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附着在农民身上的身份标签逐渐淡化、消除,农民这个概念将逐步还原为原本的职业称谓。在此进程中,农民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几个个方面:

(1)农民的土地问题

农民在土地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三是财产权益保障不力,主要是征地过程中侵害了农民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的征地规模过大,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行征地,补偿太低。

(2)农民的收入问题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连续的增长,但收入基础比较脆弱,增收渠道还有待增加,保障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还比较紧巨。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三)“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突破缓慢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实行的居住登记制度不同,其目的是把城乡人口的分布和劳动力固定起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按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是一种“城乡分治、一国两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城镇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造成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及流程

(一)首先了解“三农”问题的政策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基础的稳固,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就会比较主动。解决当今的农民问题,就是要使农业、农村‘农民跟上现代化整体步伐,使亿万人民更好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建立起坚实的农业基础、和谐的农村社区、小康的农民群体、一体的城乡制,最终消除工农城乡差别,防止农业萎缩、农村凋蔽、农民掉队、城乡更加失衡,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凝聚力量、减轻震荡。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主要有“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四点: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拓展农民增收渠道;3改善农村生活条件;4完善农村发展制机制。

(二)其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

解决“三农”问题虽难,但我们只要选准路径,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个难题是可以逐步获解的。在不同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不同的。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应当根据我国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来做出科学的选择。现阶段的“三农”问题,是工业化中期的“三农”问题。我国工业化中期的“三农”问题与工业化先行国家工业化中期的“三农”问题有重大差异,主要表现是在长期实行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制度下形成的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结构转换不同步,大量人口留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缓解,以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并成为难解的结。我们应该从农业层面寻找破解“三农”之策,就是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非农层面寻找破解“三农”问题之策,就是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除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等政策外,“三农”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壮大县域经济及其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联动发展。

(三)接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给农民国民待遇,以农民数量减少和收入增加、农业竞争力增强、农村社会发展为政策目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路径,在壮大县域经济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一思路涉及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是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二是在宏观层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即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这是长期要坚持的方针;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路径解决“三农”问题,这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不同步的具体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众多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镇化。

(四)最后用现代农业理念破解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新观念,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来加以解决。现代农业是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农业,其核心是农业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破解农业问题,核心是要增强一国农业竞争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两种路径。

一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每年还将新增大量劳动力,即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顺利而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据测算,到2020年农村人口仍有约6亿人。在这种就业结构中,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将有所扩大但规模仍很小,每个农户经营半公顷土地的局面将在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大公司的规模经营仍是无法相比的。同时,如果少数农民实现了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农民无地经营,亦即规模经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集就业和收入于一体的问题,这会使经济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之前,土地规模经营是难以实现的。可见,依靠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这是非主要的选择,应当另辟途径。

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产业链整合在一起,并与发达的市场网络连接,解决分散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后续收益,其非市场安排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又可以使农业获得产业链的平均利润,进而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打造成龙型经济,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换言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现代产业理念解决农业问题的现实途径。

三、农民的新期待

(一)农民的形象认识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农民即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一部分富余的销售者。同时由于传统的农业收益低,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党的十七大为媒体及其社会了对农民认识和宣传指出了方向。同时,农民将不是一件身分的象征,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

(二)十八大 农民的新起点、新期盼

十八大报告明确的强调了解决“三农”的问题,并且把这一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有三点:1.拓展增收渠道。主要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与城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分配,增加财产收入;扩大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发挥组织效率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农民工培训,发挥技能工资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推动城乡一体化。一是靠党的政策,二是靠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巩固高家庭的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才会使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善,这还是得益于我国实施统筹城乡的发展方针,为了缩小差距,未来还需加大力度的投入力度,来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同时,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村稀缺元素的市场价值分配跟有利农民。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适应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的人口流动和分化的实际,建立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加大土地流转,完善家庭承包制经营制度。主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海发 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夯实基础——对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有关农村改革问题的理解

【2】张谈.对“三农”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