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4: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南昌,现有瑶湖、青山湖和青云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00亩,建筑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缘起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三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2个本科专业;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1个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20个全日制本科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1.8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22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7人。此外,学校聘请了王梓坤、杨叔子、刘应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从1999年开始学分制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杨文军同学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1枚;欧阳鲲鹏同学参加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2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学校健美操队代表国家参加第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实现了中国健美操国际大赛中奖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周黎同学获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才能奖”;“蓝天”环保社团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示范社团,在“中国湿地使者行”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总局等单位的表彰,并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心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6次)、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

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一、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学校一贯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86年始,为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校规定,理科学生四年内必须选修2门以上的文科公选课,文科学生必须选修2门以上的理科公选课,以实现文理渗透;广泛开展“三字”(钢笔、毛笔、粉笔)、普通话、简单乐理知识、日常英语会话、三球(篮球、排球、足球)裁判知识等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师魂工程”、“团结杯大合唱、勤奋教师技能大赛、求实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新杯社团文化艺术”四大杯赛、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校园文化品

牌活动。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 一是加强学习和宣传。学校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全校组织开展了“以建立起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到来、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确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地位。

二是成立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于1999年9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校办、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全面规划和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 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研究等专项基金,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不断更新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40余项文化素质教育课题,发表了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论文220篇,出版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47部,其中我校钟志贤教授的文化素质教育专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2003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全国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是成立了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机构。学校成立了青年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等多个组织机构,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第二课堂

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

五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学校先后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的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办法》、《江西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江西师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江西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江西师范大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家教管理条例》、《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实施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活动奖励办法》等制度和文件,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是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学校先后推出“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双休日学术讲座、精品文艺项目赣剧《牡丹亭》、大学生艺术团、国旗班和女子军乐团等品牌社团、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大学生教育电视台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

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

七是形成了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通过实施学分制改革、举办素质教育实验班等,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含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三大平台,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四大运行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有力地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文化素质教育从实验探索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保证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

质量。

二、重视条件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学校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在教师队伍、经费投入、教育基地建设、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建设了一支稳定的、结构较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截至2005年11月,学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5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53人,占总数的49.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31人,占总数的45%。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广大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鼓励教师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参与或指导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在工作量计算方面,对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时给予倾斜,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计算教学、科研工作量;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或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专门给予奖励等。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教师都能以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学生“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工作为荣。此外,学校还采取“请进来”的做法,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成功人士走进校园,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提供成才指导。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十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每年划拨2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有30余万元用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每年投入的总经费达150余万元。

在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依托江西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积极加强与校外文化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设了白鹿洞书院、省博物馆等一批教育基地,八一起义纪念馆、省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白鹿洞书院、省博物馆等人文教育基地32个,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等科学教育基地28个,建设其他社会实践基地80个,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赴井冈山、瑞金等地实地考察;地理学院的学生定期赴庐山等地开展地质考察,赴鄱阳湖开展湿地使者行动;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则分布在全

省的风景区以及旅行社实习实训。

在阵地建设方面:学校规定,所有的教学场所和资源,免费并优先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负责管理的各级部门要为学生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在新老校区还专门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两处,引资建设学生科技训练基地一处,包括大学生电子科技训练室、电子电脑大赛训练基地等;建有青年文化广场2处,面积10000多平米;建设健身房、报告厅、展影厅、棋牌室等社团活动基地和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若干个;建设文化宣传长廊200多米;创办了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舆论引导、事务传达、信息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教育电视台,开设了“红场论坛”教育网站,建设了第二课堂网络阵地等。活动阵地的扎实建设,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素质教育扎实开展,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在“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学分制为管理机制,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基本平台,以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以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1999年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2000年举办文科、理科素质教育实验班,2003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启动“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2004年举办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199

9、2003年、2005年三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等。学校确立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育人,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实现了由偏重知识的教育向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转变。

二是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及精品教

材,确保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1999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主要专业课、专业提高课和实践性教育环节五部分组成,其中公共选修课由“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教育”、“文艺体育专项技能训练”、“师范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教育”四大模块组成,初步建立起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求全校所有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一门公选课或做一次专题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开设各个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积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周末学术讲座。在2003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三大课程模块有机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和校本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艺术、学术讲座等公共选修课及创新研究、社会实践、艺术技能等第二课堂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其中不低于12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6个第二课堂学分。从而构建了内容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使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还通过招标、立项、资助等方式,建设了《江西历史与省情》、《心理素质与人生发展》、《文学与写作》、《法与现代生活》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出版了《法与现代生活》、《教育法学》、《中国学术文化名著导读》、《美术鉴赏》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教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是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为人才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科学的运

行机制

2003年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通过选课制、弹性学制、质量监控和评价制、提高选修课比例等方式,实施学分制管理;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适应分流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通过分流培养、自主选课、分层教学和导师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菜单式资源;通过开放课程资源、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科专业、教师等方式,为

学生提供开放型教学环境。

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了文化素质教

育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建设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空间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围绕一个宗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突出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七大实践平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自治机构),构建了完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特色。

1、校园文化精彩纷呈

校园文化在“素质拓展”教育中最活跃也最具感染力,是增强学生人文修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积极建设校园文艺团体,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校国旗班、校女子军乐团多次作为英雄城的形象代表应邀参加全省各种重要会议、活动,社会影响突出;校威风锣鼓队参加在江西宜春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农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获得广泛好评;在全国第二十届佳邮评选等重要活动中,校礼仪队充分展示了江西青年的良好形象;以校大学生艺术团为基础和核心建立的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种重要文艺演出活动,如2004年“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文艺晚会,2005年江西省国庆文艺晚会等。通过这些文艺团体和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宽了学生的社会接触层面,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

识。

(2)积极开展校园文艺作品创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学校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和挖掘。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下,学校创作并推出了一批富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如校话剧团现代实验话剧《赣文化与21世纪之梦》、《文化大京九——路》演出获得成功;以音乐学院学生为主体创作的《苏区谣》在中央电视台《金苹果》栏目中播出;校威风锣鼓队创作的《井冈闹春》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学校还演出了新版赣剧《牡丹亭》,在唱腔、舞美、灯光等方面大胆创新,所有伴唱、伴舞、领唱、伴奏都以在校学生为主体,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并作为高校精品剧目受邀参加200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在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及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审美修养有了较大提高。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形式。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提供机会,平均每年开展如周末大舞台、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女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辩论大赛、“团结杯”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各类校级文化艺术活动上百项;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项目设计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创新、推进高雅文化的建设,如校学生会策划的“同是人间四月天”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理电学院学生会策划的“大学生电影艺术节”,文学院学生会策划的“校园原创诗歌朗诵会”,商学院学生会策划的“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大学生辩论团策划的“比较式学术辩论赛”、学生京剧团策划的“学生京剧团专场演出”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深受广大同学欢迎。在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活动月月评”中,学校有8件活动成果入

选,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

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一批批优秀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如龚令仪同学(音乐学院1998级)2001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足球形象大使,白晓同学(文旅学院2001级)获得2004年全国校园歌手银奖,李凡同学获得2004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铜奖,等等。在全省、全国的文艺赛事中,学校也是捷报频传,如在2001年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2005年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8个一等奖中的6个;在2005年全国文艺展演活动中获得2个金奖。学校因此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2、社会实践卓有成效 社会实践是沟通课堂与社会的重要中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

的社会视野等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社会实践的学生参与面。学校每年暑期有组织地成立校总队、校直属队、院直属队三大社会实践梯队,并鼓励学生就近就便开展个体实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平均每年组织60余支(2005年达82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全国农村乡镇开展实践活动,每年有万余名同学利用假期在广大的乡村进行社会实践锻炼。2005年6月,学校召开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各学院统一有组织参加校(院)社会实践的人数当年应不低于全院总学生数的6%;涵盖个人社会实践在内的学生参与率每年应不低于全院总学生数的85%。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而有效开展。

(2)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坚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见习、就业创业、科学研究等结合,积极加强与社区、中学、农村青年中心等社会组织、团体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基地与平台。至2005年,学校建成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上百个,促进了社会

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3)重视社会实践项目的建设。学校注重服务地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广泛发动学生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开展好各项常规服务活动,如文化辅导、文艺演出、理论宣传、科技咨询、家电维修、电影放映、师资培训等。此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如2004年开展了四大亮点活动:“我们的文明——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免费文化辅导班,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建立心理档案,湿地使者保护行动;2005年坚持社会实践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农村青年中心以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红色之旅”实践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实践服务等亮点活动,赢得了社会的

广泛好评。

自2002年以来,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3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16次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3、学术科技活动硕果累累

学校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

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科研氛围。学校建设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科技创业中心为代表的多个校级学生科研基地;扶持学生科研(校级)立项2002年至2004年总计498项;创办了校级学生课外学术刊物《学述》,定期选编高质量的学生学术作品,并鼓励学院编印学术类学生刊物达几十种;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设学术科技讲座,并对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这些措施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浓厚了校园课外学术科研

的氛围。

(2)积极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求实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30多项;积极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省电子电脑制作大赛、全团调研竞赛等校级选拔赛,并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的活动制作室,配备专家指导组等。从2002年至2005年,校“求实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数量持续攀升,2005年“挑战杯”竞赛前收到学生申报立

项作品达400余份。

在历年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学校取得了较好成绩,自参赛以来,学校连续6次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优秀组织奖,并在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江西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国家二等奖;在2002年、2003年全团调研竞赛中,先后夺得江西学生唯一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还是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中江西高校唯一成员单位。

4、创业教育初见成效

2002年以来,适应新形势要求,学校开始在“素质拓展”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2003年6月,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2004年5月与南昌市劳动局合作成立“江南创业教育管理学院”,并与南昌市劳动局联合主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咨询日”;2005年3月,“江西省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学校挂牌成立并与学校“创业教育中心”合署办公,成为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基地的唯一试点单位。学校依托相关专业组建了8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5、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学生社团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不仅是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已成为推进学生专业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平台。

(1)强化建设。坚持校级学生社团依托各学院或相关单位的专业优势建设,挂靠管理,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通过制订《江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发展予以政策保障,保证学生社团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学校还不断加强学生社团的阵地建设,保障各个社团正常活动的场所。

(2)分类指导。按照“全面活跃、重点扶持”的原则,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好了一批名牌社团,发挥示范作用。如蓝天环保社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在全省高校9个示范社团中位列第一,自2002年来,三次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等组织联合主办的湿地使者行动,从全国30多所高校社团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第一名两次、第二名

一次。

目前全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64个,成员万余名。学生社团开展的一些精品活动,如学生社团建设月、社团活动日、社团艺术节等,深受学生欢迎。2004年3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视察学校,对学校学生社团的活动高度评价,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并合影。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影响下,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在2002年、2004年“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学校外语爱好者协会会员,外国语学院2000级学生李佳玉、2002级学生艾黎莎先后获得第二名、

第一名。

6、志愿服务深入持久

志愿服务是学校教育学生服务社会、感知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1)促进志愿服务与专业素质锻炼的有机结合。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组织发动学生参与敬老助残、扶贫帮困、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千名师大学子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暑期免费文化辅导”等社会反响热烈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使学生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自身专业素质。

(2)重点建设三大品牌项目。一是“研究生西部扶贫支教接力计划”。作为江西省唯一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学校先后选派三届共13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志愿者赴贵州望谟县支教,以突出的工作表现赢得当地政府和各界群众的广泛好评,志愿者们被誉为“江西的白求恩”;二是“大学生西部开发计划”。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参与西部开发计划高校,先后挑选80多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赴新疆、广西、海南志愿服务,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三是“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试点实施“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支教实习工程”的指示精神,为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积极支持江西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于2004年8月开始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每学期在师范专业中选拔了1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赴一些基础教育薄弱、师资短缺较为严重的农村中学进行一学期的支教实习。“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同时也是学校坚持“五结合”(即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拓展途径,加强社会实践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此外,学校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先进事迹报告会”、“西部计划咨询会”、“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表彰会”等活动,让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面向师生畅谈实践服务经历及体会,强化活动的纵深影响,激发学生的服务热情。 目前,全校现有23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南昌市建立了27个社区服务站,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以全国百支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教育学院“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奖章获得者、城环学院97级学生徐进军等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我

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

7、勤工助学成效明显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锻炼,运用知识价值的生动体现,是学生感知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强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每年向全校贫困学生提供公共场所管理、工作助理、卫生保洁等各类勤工助学岗位1000余个,同时加强对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的建设,调动各类组织机构拓宽岗位渠道,平均每年为学生提供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等岗位2000余个,从校外为学生带来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2003年、2004年,学校先后承办了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暑期勤工助学洽谈会,提供各类岗位1000余个。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学生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树立了自尊、自强、自信的健康人格。

8、学生自治机构助人成长

以校院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为代表的学生自治机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信心以及开拓学生干部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重视学生自治机构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校、院、班(寝室、社团)多级学生自治机构体系,把学生自治机构纳入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重视提高学生干部依据学生自治机构章程独立开创工作,赋予学生干部较大的工作空间,通过学生干部竞聘上岗、策划组织大型活动、规范日常工作、广泛社交活动等等途径锻炼学生干部,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实践

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

在学生自治机构的锻炼经历,让很多学生干部迅速成长起来,个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先后涌现了以全国建昊奖学金获得者、文旅学院1998级学生陈军,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教育学院1999级谢小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在

全校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以七大实践平台为基本途径的“素质拓展”教育在学校蓬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素质拓展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

五是着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学校传统和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环

境。

学校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大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积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不断丰富、积淀、传承、发扬师大精神。如建立了校史陈列室,收集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新生一入校就组织其参观学习。校报、校园网、校园论坛不定期刊登关于介绍学校历史的文章或图片,倡导学生开展关于师大精神的大讨论。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校徽、校训征集大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校形象标识。在校园景观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学校建设了一批纪念性景观或标志物,早在1986年就在青山湖校区建成显微亭,立碑记载学校著名爱国学者姚名达先生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光辉事迹,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自发瞻仰凭吊;在青山湖校区,通过铭文对每一栋建筑的历史进行介绍;在新校区建立校址纪念碑,铭文记载学校的发展史,以学校首任校长胡先骕、著名学者蔡方荫、杨惟义等命名教学楼群,以学校历年搬迁地址命名路、桥,规划开辟专门园地建立青年林,以花、草、树、木、路、石等有形载体记载为学校取得巨大荣誉或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校友等等,学校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景观建设的点点滴滴之中,

形成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四、文化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学校的高度重视,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条件保障,丰富的活动平台,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多年来,学校系统而深入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绩显著,特色鲜明,其中一些项目因工作理念先进、措施得力、影响深远,走在了

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学校是:

——江西唯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国63所试点高校之一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江西高校唯一成员单位

——全国研究生西部扶贫支教江西省高校唯一派出单位

——全国首批应届毕业生参与西部开发计划单位

——全国首批SYB试点高校 ——全国率先试点实施教育部“师范生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的两所高校之

学校因各方面工作业绩突出,在全国、全省的重要赛事或荣誉评选中,取得了优

秀成绩:

——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是全国第10个获得该荣誉的高校,也是全国师范院校唯一获奖单位

——社会实践连续16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连续6届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国青年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学生社团——蓝天环保社团在2002年全国“湿地使者保护行动”获得第一名,在2004年全国“湿地使者保护行动”获得第二名,在2005年全国“湿地使

者保护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

——学生社团——蓝天环保社团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百个高校优秀社团、

全省高校9个示范社团第一名

——地理学院团委2005年被中央八部委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单位 ——教育学院“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0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百个优

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下,一大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全省的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004年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外国语学院2002级艾黎莎同

学)

——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传播学院

1999级邱炳龙同学等)

——2004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数信学院章启龙同学等) ——2003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传播学院2001级周黎同学) ——2002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形象大使”冠军(音乐学院1998级龚令仪同

学)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教育学院1999级谢小刚同学)

——2002年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第二名(外国语学院2000级李佳玉同

学)

——200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铜奖(音乐学院2000级李凡同学)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有1000余项、2500多人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或在全国、

全省各类大赛中获奖。

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突出的成效和成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均予以了专题报道。

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合作意识等的提高。据学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对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涯中,41.3%的毕业生认为收益最大的是提高了综合能力,认为学校的学术氛围“较好”;5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较好或比较好(认为一般的为37%),78%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好或比较好(认为一般的为19%);90.11%的毕业生、38.9%的在校学生对学校课外学术科技能力的培养满意或较满意,93.42%的毕业生、68.2%(一般:25.9)的在校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或较满意。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中,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声誉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分别高达97.5%,95.5%,93.6%,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五、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设想

经过长期的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在我校深入人心,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生到老师,每个人都向着高素质的目标努力提升着自己。学生提升着自己的素质,教师提升着自己的素养,学校提升着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没有止境的系统工程,成绩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在未来的建设中,学校将

从以下方向继续努力:

第一,加大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基地

围绕学校确立的“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固道德规范之基、强成长成才之能”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四个方面素质,引导大学生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之路,围绕学校确立的“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固道德规范之基、强成长成才之能”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浓厚营造文化素质教育氛围;积极吸收祖国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彰显“赣鄱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建立起文、史、哲、艺及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和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讲座;进一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相结合的力度,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深入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模式,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基

地。

第二,加大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规范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大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以及各种配套的音像、图书资料。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第三,加大交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巩固和加强与井冈山、瑞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庐山植物园、白麓洞书院,与江西省的戏剧团体、科协、博物馆、文学艺术协会等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深入发掘赣文化资源研究,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保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实践基地和协作单位的服务,一方面丰富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成果向社会辐射,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贡献聪明才智,使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

邀请全国文化素质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本校著名教授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进行指导,加强与全国各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交流与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将我校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研究成果与别人交流,实现教育经验的共享。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自北京大学教务部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学年第一学期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期计划0905(推荐)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

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申报推荐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第五届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