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中避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和“课件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很有生活情趣的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 “乐以教和”的道理(即“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并主张音乐应该平民化、大众化。这篇文章被作为略读课文选入教材,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叙事类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和同学们几天的学习和相处,发现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不够好,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到10人,基础一般的约10人,基础和学习习惯很差的不下15人。有5名男生和2名女生连起码的拼音都不会,有约10名男生从小学五六年级就经常不交作业。相比之下,女生稍好于男生。而且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还不太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所以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理清叙事文的记叙顺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感。《山中避雨》作为其中的一篇,其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应该具有一致性,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2.理清思路,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3.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让学生先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且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堂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熟悉文章写作思路; 3.通过学生合作探讨,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乐以教和”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文中真挚的感情;

2.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和谐美,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本文通过比较,突出主题、拓展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领会语文的各种美感。

(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并加强合作交流。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和学生一起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一)了解作者,掌握字词,掌握记叙的六要素。

(二)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初步了解文章“乐以教和”的主题。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一)深入理解课文“乐以教和”的主题。

(二)本文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比较的深意;

即理解作者音乐平民化、大众化的主张。

(说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才有学习的方向;老师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信马由缰。)

教学过程两课时,每课时各由三部分组成,即“自主学习”部分、“课堂探究”部分和“课后拓展”部分。下面我只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所学过的“故事梗概”和“两条线索”,引入新课。然后再明确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复习]

4、本文的两条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叙事线索:

山中遇雨——各人反应——作者借琴——

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抒情线索:

作 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

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转忧为喜 ——喜极而歌——难分难舍

5、课文的故事梗概。

前天(时间),我(作者)和两个女孩(人物)在西湖山中(地点)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起因)。两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而我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并借来胡琴,兴趣盎然地拉起来。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个女孩儿,还引来了三家村的许多青年,他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了(经过)。最后,当我们“离去三家村时”,竟是那么的“依依”了(结果)。

3 (说明:对故事梗概的复习,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记叙的六要素”的巩固。)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

(一)深入理解课文“乐以教和”的主旨。

(二)本文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的深意,即理解作者音乐平民化、大众化的主张。

三、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要求学生尽可能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 如(多媒体展示):

6、请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女 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

和歌来唱(欢乐) ——依依惜别

三家村:

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 青年们和唱 ——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变化的原因:“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

【课堂探究】

具体设计以下3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大屏幕展示)

7、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哪几次提到“趣味”? 有什么作用?

8、“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9、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4 (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在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师生确认后,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几次提到“趣味”作用;“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的原因;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比较的作用以及“有意思”的涵义。让学生代表回答后,再大屏幕展示三个问题的结果。)

7、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哪几次提到“趣味”?有什么作用?

明确:共四次提到“趣味”,第

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自己感受的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8、“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三家村里的青年人都来了,他们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所以说:因为避雨荒山,让作者感受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乐以教和!

9、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其“有意思”。“有意思”一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使文章意脉一贯而下。

“有意思”包括三方面内容: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

5 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精彩语句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主张——音乐应该平民化、大众化!)

【课后拓展】

(多媒体展示)

10、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有过让你非常难忘的歌曲吗?为什么会难忘呢?跟大家说说你的音乐故事吧!(100字左右)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将对课文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接起来,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和链接生活。)

六、说课件设计

由于这篇文章是叙事性记叙文,学生又才上初一,还不太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件(板书)要突出以下内容:

一是要突出作者和字词;二是要突出“记叙的六要素”;三是要突出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四是要突出文章“乐以教和”的主题。

整个板书共由17张幻灯片组成(其中第一课时9张,第二课时10张,第二课时的包括第一课时的2张,用来复习导入新课),第二课时的课件我刚才已经展示过了。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你们。

附:第一课时说课内容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一) 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感兴趣,你就得抓住他们的心。)为此,我计划采用下面的方式导入新课:

第一步:谈话式引入。先让学生谈谈听音乐的感受,然后从大众化的“广场舞”说起,吸引学生兴趣。

第二步:激趣导入。用传言“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治疗癫痫”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由于农村的学生手上没有资料,只能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P14)和“学法”(P 5)了解作者情况,然后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相关情况。

【(多媒体展示)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先让学生读课文,将不会读的生字词做好记号,查字典在课文中注好音,然后老师用大屏幕展示主要要注音的字词,师生共同正音,并用多媒体展示结果。字词的掌握,老师要反复提醒学生要养成看注

7 释的习惯。)如:

1、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多媒体展示)

寂寥(liáo) 嘈杂( cáo )( zá ) 冗长(rǒng)

....弄堂(lòng) 陶冶(táo )( yě ) 乐以教和( yuè )( hé )

.....

2、解释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趋之如归:(P14,注③ )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

家一样。

怨天尤人:(P15,注① )埋怨天,责怪人。指遇到不如

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P16,注① )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

奈何。

萍水相逢:(P17,注⑥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逢。 乐以教和:(P17,注⑧ )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

和谐相处的。】

【课堂探究】

先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思考、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明确。具体问题是:

1、什么是线索?记叙文的六要素又是哪些?

明确:线索就是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有两条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两线并行,请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让学生充分发言后,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叙事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应——作者借琴——

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抒情线索:作 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

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转忧为喜——

喜极而歌——难分难舍】 【课后拓展】

让学生根据叙事、抒情这两条线索,并结合本文记叙的六要素,用100字左右写一个故事梗概。(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记叙的六要素”的掌握。老师要提醒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话和课文中语句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读课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8 【如(多媒体展示):前天(时间),我(作者)和两个女孩(人物)在西湖山中(地点)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起因)。两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而我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并借来胡琴,兴趣盎然地拉起来。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个女孩儿,还引来了三家村的许多青年,他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了(经过)。最后,当我们“离去三家村时”,竟是那么的“依依”了(结果)。】

说明: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部分为多媒体显示的内容

山中避雨

山中避雨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3山中避雨

《山中避雨》教案设计

山中避雨 阅读答案

《山中避雨》的教学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