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说课稿第二课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7 09:02:16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第二课时)

第2步.请学生朗读第?自然段,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一句话,紧扣“关键词、抓住其中的“?”字,让学生感受?!

第3步.采用了师生讨论/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适时引导学生感受?。 第4步.请学生体会之后再次朗读。 第一板块:?

我将采用扶正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自主感悟,思考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可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三环节:总结延伸、回归整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为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全文,思考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作者/人物的哪些„值得你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可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入,升华学生情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环节:作业拓展,延伸学习。

为了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布置以下作业: 1.摘抄本文的好词美句并背诵积累。 2.推荐课外阅读

【本环节的设计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像是一份微型教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而且使全文的脉络清晰整齐。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就不作具体陈述。

【总之,我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推荐第2篇:《东方之珠》第二课时说课稿

《东方之珠》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金田小学的王晓琼。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东方之珠》一文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地使用教材,及时反馈信息。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说教材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文中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清晰。先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置与三大景观,再具体从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四个方面展开介绍,最后再总的赞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三、说学情

本篇课文可是说是集美图和美文于一体,香港这座美丽的城市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熟悉。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家长文化素质的影响,使学生知识面狭窄,为了使他们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于是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采取了旅游的形式,在初步了解香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课文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感受、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会用“倾听”、“闪耀”口头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的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其中,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当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得到欢乐、得到满足,让课堂始终充满情趣和童趣。基于以上新课程理念精神,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在情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所有学生都乐学、善学。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用香港的风光旅游课件、图片、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等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对话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充分参与,尽情展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体验优美语句,再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主、探究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法教法的选择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以学定教,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使教学有效的前提。所以我的教学中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读为本,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勾画、思考想象、理解感悟„„让他们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

在整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学习,运用读、思、划、议、说等方法,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使 “教堂”变为 “学堂”。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欣赏配乐风光片,以香港美丽繁华的景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 2 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势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在读好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质疑,相机梳理“为什么称香港为东方之珠?”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教学。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这一环节,我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四大方面描写美丽繁华的香港。接着,再富含童趣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去香港“旅游”,学生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从2—5自然段中找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细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学生有重点地找,抓住了重点词句,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找得快,而且各有各的想法,回答不一,这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静品默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收获到小组里合作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去哪里?为什么想去?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感悟,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最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游览景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在感受浅水湾的迷人时,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轻读、慢想、细品,说说为什么想去浅水湾?并结合文中的词句说一说,从那儿感受到浅水湾的舒服?来帮助学生感知浅水湾的迷人,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相应的词句,读出舒服的感觉。然后通过练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浅水湾的迷人。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重视朗读的指导,紧扣关键字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浅水湾的迷人与舒服。】

2、感受海洋公园的著名时,让学生着重去勾划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句子,然后抓住文中的排比句“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生活体验,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播放海洋动物的表演录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浏览公园的欢乐,体会到游客的欢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所感受到海洋公园的那份精彩。让学生深切体会海洋公园的著名。

3、领略街市的热闹时,通过图片和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等词来感受街市上的繁华与热闹。并指导读好词,再引导有感情读句、段来深化情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来朗读,在读中获得言语的美感,在读中感受香港的美,在读中使自已的情感与文字之间产生共鸣。】

4、香港的夜景则更加迷人了,此段注重引导学生明白它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同时运用了“成了……”“像……”“如同……”这一连串的比喻句表现了城市的美丽,再次播放多媒体(夜景图)让学生感受香港的迷人的夜景,由衷的赞叹出“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最后教师深情叙述香港又重回祖国怀抱的文段,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祖国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校内外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是体现语文实践性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途径。我在巩固深化,学用延展中设置的几个环节,目的正如此。】

1、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①、充当小导游,介绍香港。

②、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③、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出一道题来考考自己的小伙伴。 ④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搜集更多香港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根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其板书设计为:

板书设计:

14 ”东方之珠“——香港

迷人的沙滩——舒服

著名的公园——精彩

繁华的街市——热闹

美丽的夜景——灯的海洋

以上就是我对《东方之珠》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推荐第3篇: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刘茂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这一目标我渗透在教学中,不放在最后总结。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画面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然后课件出示关于描写山洪、村民和桥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当洪水来临时的景象,既是对旧知的复习,更为下文学习老汉在山洪中的表现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父爱如山、沉作冷静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三、领会“桥”的真谛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在这场洪水中,老支书选择让村民走;在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群众走;在自己和儿子之间选择儿子走。谁,他都想到了,他唯独没想到的就是——自己,这样的老支书能不为全村人拥戴,让人为之敬佩吗?在人们的心中,老汉犹如一座巍然挺立的桥。现在,你们也应该知道为什么课文以“桥”作为题目了吧! 那你们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桥啊?

(是一座用生命架起来的桥; 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用爱心架起来的桥; 是的,那是一座精神桥,在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抉择诠释了大爱如山)

三、感悟结尾,

感悟结局的悲壮。播放低沉的背景音,我深情的看着板书说“五天以后,山洪退了”等内容,并辅以补白,加深结局的悲壮色彩。独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你有什么感想?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五、拓展思维。

老汉是小说中的一个党员,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优秀的党员,你知道的有那些?【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向身边的人学习老汉的精神。

六、课后练笔想象写话: 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老支书的墓前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温馨提示:

1、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

2、适当的加入环境描写。

我的板书设计比较随意,通过学生自己对老汉的认识、理解去概括。

推荐第4篇:《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赵州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精读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围绕“设计” 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参”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 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图片、动画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1、兴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回忆

其次,课件出示了学习过的词语,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先让同学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请自读课文,完成填空。通过以练代讲的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的教学,整体感知→围绕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1)承上导入: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这座世界闻名、历史悠久的石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 (2)找中心句: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本段的大意了,那你能告诉老师,这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吗?(赵州桥非常雄伟)

(3)理解中心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图片,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利用设问:想一想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过渡句的使用。从而理解本段都是围绕“美观”来写的。

通过展示桥上的精美图案,让学生感受桥的美。

第四自然段教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借以说明赵州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赵州桥》,在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桥,下课后,大家可以搜集和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有兴趣的,还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眼就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好的抓住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

推荐第5篇:《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18.雷雨》说课稿

野芦沟完小张蕾

第二课时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8课《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其中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进而理解感悟课文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不同的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 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说教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 - 1 -

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

【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多形式的朗读感悟,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品读与想象交融,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自主学习,猜谜语导入。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分组学习。

(一)每个小组先选择好最喜欢的一部分课文内容,然后按照学习提示进行学习交流。

(二)点击课件上的学习提示,出示。

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

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三)分小组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品读感悟。

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科课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品读感悟,体会感情。引导学生学习画卷一雷雨前的景色及特点。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坐。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字词,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指导朗读等,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自主学习雷雨中、雷雨后

的景色及特点。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

3、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美。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要读得稍慢一些。“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四、点拨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

让学生想象说话,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雷雨过后,蝉又叫了,叫什么?青蛙也叫了。你们听——

小青蛙也叫得可欢啦。让我们听听他们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出示补充的小诗、自由读、齐读)

五、达标检测

让学生用心观察,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一个自然现象,进行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洁、条理清晰,分别整理并板书: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晴空万里 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空气清新

2014.04.10

推荐第6篇: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导语:不自信的表现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老想引起别人注意,一种是生怕被注意。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月光曲》。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推荐第7篇:《嫦娥奔月》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嫦 娥 奔 月

——主题阅读课说课稿

西河中心学校 张丽娟

一、前后联结说教材

静阅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思绪飘至孩提时代,偎在妈妈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觉得,月中女神伫立桂树旁深情凝望后羿,是一种让人想流泪的美,是一种凄凉的美。现在,当我用心灵再次阅读《嫦娥奔月》时,心里流溢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份不竭奔涌的深深的敬意!女英雄嫦娥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是一种旷世持久的美。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故事集锦‛,其中有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课文以素朴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感人,插图美轮美奂,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使古代文化经典化作及人物形象如汩汩清泉,进入学生的血液,滋养学生的灵魂。

二、三维整合说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韵味及内在情感。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文感悟,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美丽善良、勇敢机智。

情节、环境、人物,是神话故事的三大要素,而人物又处于三大要素的核心地位。吸纳文化精髓、明确人物形象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上述目标2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提炼优化说教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紧密结合课文特点,运用情境渲染法、朗读感悟法、想象说话法、情景表演法、诉说情怀写话等,紧紧围绕‚读与悟、说与写‛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读悟结合、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人物形象引入学生的心中,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

四、‚四点导读‛说流程

(一)‚导读‛板块:‚月‛字嵌入,引导激趣。

教师导语:‚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它有时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代表着忧愁、凄凉,有时又代表着离别、思念……它就是‘月’字。在古代人的眼里,月亮充溢着神秘的色彩,于是,月亮便成了世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尤物,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个关于月亮的美妙故事——《嫦娥奔月》。‛富有诗意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导疑‛板块:解读‚奔月‛,诱导质疑。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本环节,我采用引读、误读的方法,先让学生们感受嫦娥奔月的画面美,读出嫦娥奔月的语言美,进而质疑还写了嫦娥的什么美。

具体环节:

(1)引读:提到‚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会出现一幅画。师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在教师的引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嫦娥奔月画面的美,进而通过朗读表现。

(2)误读:教师范读,故错读:飘飘悠悠——飘悠,碧蓝碧蓝——碧蓝,然后指名交流有什么区别,进而适时进行写法指导:恰当运用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语句更灵动入情。

(3)质疑:‚美‛的内涵:现在我们将这段话放回文中再体会,‚嫦娥奔月‛仅写了画面的美么?还写了嫦娥的什么美?

(三)‚导悟‛板块:‚美‛字当头,指导感悟。本环节,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然后全班交流展示。自学提示为:默读课文第二段(3到7小节),走进文字,触摸嫦娥‚美‛的内心,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这个环节是文章的重点环节,是全文的重点及中心表达所在,当然也是孩子们读、悟、说、写,展示交流、表现自我的舞台。

1、美丽善良的嫦娥 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孩子们会先从这句话入手: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我相机课件出示这段话,然后将切入点放在了理解‚接济‛上,因为我认为,理解了‚接济‛,也就走进了美丽善良的嫦娥。在这一小环节中,我主要让孩子们想象说话,说一说嫦娥会怎样给乡亲们物质上的帮助。最后小结板书:美丽善良。

2、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嫦娥

本环节涉及的课文内容,语言生动,环节跌宕,人物鲜明,不失为精读感悟的好片段。

首先,认识逢蒙,读出‚奸诈‛:第五自然段中描写逢蒙的部分,我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意ppt显示的变色词语,把握好语速语调,力求表现出逢蒙的‚奸诈贪婪‛。

接着,想象说话,演出‚机智‛:面对贪婪奸诈的逢蒙,嫦娥会如何机智地与他周旋?通过演,孩子们不仅能了解逢蒙,走进嫦娥的内心,感悟嫦娥的勇敢机智,更能在演中激发表演欲,增强自信心。

最后,出示片段,再读感悟:(嫦娥吃了仙药,突然……)我又相机提问: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嫦娥奔月的凄美,读出嫦娥的无奈、不舍与义无反顾。紧接着小结板书:勇敢机智。 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情深义重、不舍离别的嫦娥

爱情的离别孩子们体会不深,但亲情的离别都有体会。这一环节,我从‚离别‛入手,先让学生想象自己与父母的离别,体会不舍与悲伤,然后联想恩爱的后羿与嫦娥,读出后羿见不到妻子的悲痛与不舍。在指导朗读中,我先从配乐入手,将孩子们带入悲伤的意境,同时引导:‚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在配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言语的‚刺激‛下,学生会对后羿的不舍和嫦娥的勇敢有更深刻的体会。

‚诉说情怀,畅谈内心‛这一环节,是基于以上情感的积淀而设计,也渗透了‚读写结合‛教学理念,让孩子们 体会嫦娥的内心会在默默地想些什么呢?后羿有什么话对离别的妻子诉说?乡亲们又会说什么?相机进行写作指导:在描写人物时,可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法结合。

(四)‚导创‛板块:比照启思,拨导创新。‚比照启思‛有创新: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传说因流传年代久远,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在《淮南子》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种说法:因为嫦娥嫌人间的生活太清苦了,当西王母送给后羿一枚仙药后,嫦娥便独自一人偷吃了这枚仙药。结果到了月亮上,她才发现,月亮上更加孤独小学语文‚四点导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寂寞,她后悔万分。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和书上的故事相比,比较偷吃与吞吃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创新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嫦娥,体会神话故事的内涵,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突破课文内容,受到熏陶。

‚配乐朗诵‛有新意:本节课,以配乐诵读苏轼名篇——《水调歌头》结尾,意在升华情感,‚留住‛嫦娥,企盼团圆。

‚作业超市‛人性化:

1、述——将《嫦娥奔月》的故事讲述给父母朋友听。

2、读——《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读一读另外三个神话故事,感受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

3、吟——月亮因为嫦娥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思的物象,许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月亮的千古绝唱,课下找到吟诵。

‚作业超市‛,意味着孩子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爱讲故事的孩子选择‚述‛,爱读书的孩子选择‚读‛,爱朗读的孩子选择‚吟‛。孩子们各选所需,各展所长,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下节课的作业交流课,相信孩子们定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推荐第8篇:麋鹿说课稿第二课时

麋鹿说课(第二课时)

乔威娣

评委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7 麋鹿。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五、说板书

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这篇课文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第五单元,文章从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四个方面介绍了奇特而珍贵的麋鹿,是一篇典型的状物说明文。主题上这篇文章与前一课的《草原》相呼应、体裁上与后一课《习作五:介绍家乡一种产品》说明文的写作相呼应。这些都是设计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学习过《变色龙》《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等状物说明文,有一定的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对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有所了解。 所以在第一课时已通读课文、初步了解了文章四方面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现有对说明文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阅读

二、三自然段,体会本文在说明方法、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2、品读传奇经历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读懂说明文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3、学着像讲解员一样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重点: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会讲解。

难点:体会本篇说明文在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重点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指名说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麋鹿的哪些方面?

板书:(奇特外形、独特习性、传奇经历)

学习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奇特外形、独特习性和传奇经历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对比阅读

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那么它的外形到底奇特在哪里呢?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本,找一找。

PPT出示: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 此外,课文还有哪里也有对麋鹿外形的描写?(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把写麋鹿外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交流:你认为麋鹿的外形奇特在哪? 整体感受——从麋鹿的体重、角、尾巴、蹄子、毛色各方面面体会麋鹿的奇特,同时关注各自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原来在第三自然段里也写到了麋鹿外形的奇特,齐读第三节。

既然课文

二、三自然段都写了麋鹿的外形奇特,我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 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麋鹿的外形奇特。(相机板书:概括—具体)我们以后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除了写外形的奇特,第三节还写了什么内容?——生活习性。

作者为什么要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交织在一起写呢?(明确:麋鹿的这些“装备”就是能够适应它的生存环境,放在一起写,更能表现麋鹿的奇特。写完了外形就写它生活中具体的作用,显得层次比较清楚。) 至此,你能学习讲解员的样子,将麋鹿的生活环境、奇特外形、生活习性介绍一下吗?指名学生讲解。

(三)传奇经历

默读课文5—7自然段,要求边读边圈画关键之处,找找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的。理清课文脉络,完成图表。

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地点、数量的变化来展现麋鹿的传奇经历的。按照时间顺序,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你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心情。(自豪、悲伤、惊讶、气愤、欣慰等)

关注传奇经历部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和关键词(几乎、3000多等) 补充拓展1: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是皇权的象征。他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生长在皇家园林里。就因为这样,所以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乃至销声匿迹。 补充拓展2:

明确:麋鹿的命运其实跟我们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国家兴盛,麋鹿数量就增加,国家衰落,麋鹿数量也随之下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20世纪,中英外交史上最有意义的两件事:一是香港的归还,二是麋鹿的回家。”我们要保护好这群回家的麋鹿。

齐读课文第一节。

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设计板书如下:

以上就是我对麋鹿第二课时的说课,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四季第二课时说课稿

四季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季》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识字

(一)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本首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课文共有四句话和四幅图,每句话配有一幅图,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学生从眼睛发现美,深入到心中留下美,语言洋溢美。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四季不同的美。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说话,写2个生字。

3、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练习朗读和写字教学。

2、教学难点: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及识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四、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在刚刚学完拼音知识,对拼音还没有一个巩固复习的阶段,就学习课文,在朗读、识字等方面才开始接触,学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唱读。还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弯弯”不太容易理解,结合实物图进行教学,直观明了;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和表演相结合,既有趣有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即赢得通往四季王国的门票这一途径,通过百花盛开、生字开花两个识字游戏来激发好胜心和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朗读感悟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学生就能进一步的感受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感受到语句的优美

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自由的模仿诗歌中景物的样子,通过表演加深印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于是,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从已知入手,欣赏四季的图片,再引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即课题“四季”。然而,游览四季王国需要门票,用闯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的好胜心和积极性,通过生字开花等游戏复现本课生字,这种情境的创设,简洁自然的引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四季的学习中,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指导,做到各有侧重。如:春天重点指导读出“尖尖”的感觉,;夏天着重读出开心的感觉,并通过“是”字进行拓展;秋天通过置疑让学生明白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冬天则重点指导表演。使学生在学习四节形式相同的诗歌时都能保持学习的兴趣。

1、首先,在春季的学习时,首先配图出示第一小节,请学生们自由朗读,接着提问“草芽是什么样的?”并配乐出示一组草芽图,给学生视觉的直观感受,学生也就明白草芽“尖尖”的特点,为之后的说话环节“还有什么东西是尖尖的?”做了铺垫。春天除了草芽之外,还有很多美景,观看春景图,定格在桃花图。春天到了,桃花盛开了,红红的,粉粉的,闻一闻,香香的。引导学生模仿文中说话“桃花(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柳枝图。让学生各个角度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带着美美的心情朗读这一节,采用指读、老师范读、齐读等。

2、接着夏季,也是自由初读,想象青蛙和荷叶的对话,带着小荷叶开心的心情再读,再出示“是”生字卡复现,指读、齐读,再用“ 是 ”模仿文中造句。

3、秋季先通过对比人和谷穗的样子,让学生明白弯弯和鞠躬的用法。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了,还有哪些特点?出示实物苹果、橘子,苹果(红红的),它笑着说:“(我是秋天)”地里的庄稼丰收了,还有各式各样的美味的水果,农民伯伯可自豪了,谁能自豪的读一读。主要采用自读、指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

4、冬季主要通过边读边扮演的方式感受体现小雪人的顽皮,先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再全班集体感受。

(三)分节朗读,熟读成诵

1、讲读完四个季节,询问学生最喜爱的季节?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选择4名各喜欢春夏秋冬的学生,分节朗诵。

2、把这四大组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连一起来读一读四季这首诗。

3、请学生们关上书,借助板贴,尝试背诵。

(四)读写结合

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认识并学习“竖弯钩”这种新笔画。

(五)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本次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布置的作业是选择你喜欢的季节,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2、四季

草芽(尖尖)

春天 荷叶(圆圆)

夏天 谷穗(弯弯)

秋天 雪人(顽皮)

冬天

本课的板书,我追求言简意赅,括号中的形容词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也为后期背诵起到了引导作用。

反思: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对自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站在了这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前执教,还会有点紧张。本节课有很多不足,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对于教材的讲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

1、秋天谷穗弯弯的处理不足,没有展现谷穗的谦逊的品格,朗读也没有到位;

2、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的语言以及过渡的语言还需锤炼。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多鼓励,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3、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提高。我会不断地学习、希望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推荐第10篇: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16 《桥》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课内容:

16 桥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 老汉 )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第11篇:《高山流水》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谈谈我对《高山流水》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传说: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难觅知音,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知音钟子期,两人相约来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来的是钟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知音”友谊,将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为“碎琴山”,并将“高山流水”这个乐曲的名称固化为成语,象征友谊。这段流传几千年的佳话让我们认识了一对忠贞不

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教育我们要珍惜友谊,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快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是抓住这些内容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写作方法的好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除了常规的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之外,我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态、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学生做到读句子,想画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读,边读边思,划词句批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的教学准备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通过自学完成生字词掌握、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实现感情朗读等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有:自学检测、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学检测、导入新课

此环节准备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以及熟读课文的情况。

1、听写“磅礴”、“渺”、“捺”四个字,检查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老师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设计检测“一见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诉”等;

3、按小节轮流读文,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回顾文章大意,并板书文章的四个小标题——难觅知音、偶遇知音、凭吊知音、纪念“知音”。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步骤既检测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读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又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同时基础知识的落实也为精读课文、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设计初衷:“偶遇知音”和“凭吊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一个表现出兴奋,另一个表现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的自然衔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准备在板书小标题后,直奔文章重点。

(一)偶遇知音激动万分

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导学课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那么“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交流。(择机板书“激动万分”)

①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啧啧赞叹”、“意味深长”以及钟子期的两句话,体会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评价后的言行举动,来体会俞伯牙偶遇知音的兴奋;

④为什么伯牙遇到能听得懂自己音乐之人竟如此兴奋?引导学生回头体会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指导学生读出“琴艺高超”的自豪和“始终”的遗憾。

⑤抓住“一见如故”进行拓展。什么叫“一见如故”?结识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伯牙和子期共处了日子里,他们会做些什么?

⑥总结学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对一见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知音”不仅是听懂音乐,更是“知心朋友”;对学法的总结,为下一环节自学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终重情重义

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与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但“月无常圆”,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到汉阳江边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听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来导学课文第三部分——“凭吊知音”。

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

1、自读文章8—12小节,用“——”画出伯牙的语言,在描写伯牙神态的词语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写伯牙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后是什么样的变现?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自学汇报……

2、教师点拨、补充:

我准备这样设计,处理伯牙摔琴这个句子:

①学生试读,通过读好“忽然”、“站”、“摔”、“粉碎”,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换做“扔”或“丢”行吗,换一下读读看;

③加上导语,导读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学生齐读)……c、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要琴何用呢?——(示意学生齐读)……

④为什么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呢?连个反问句道出了其中缘由。请大家齐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通过改写成陈述句,对比体验,并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从此,伯牙的琴无人能懂,伯牙的心无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对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对知音的敬重。岂止伯牙如此,子期对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书“重情重义”)(指引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伯牙对子期的敬重和对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充分感悟,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义,结局虽悲,但友情至真至纯,永存人间。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真心待人”是学习本文的首要收获,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学文后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获;

2、但是,千百年来,对伯牙摔琴之举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学生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我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针对伯牙摔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或批评、或劝慰,既能体现自己对伯牙的理解,又学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养。

如上是本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流程设计,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第12篇:《落花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落花生: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和分枝均有棱,叶纸质对生;叶柄基部抱茎,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先端钝圆形,两面被毛,边缘具睫毛;叶脉边缘互相联结成网状;花长约8毫米;苞片披针形;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开展,翼瓣与龙骨瓣分离,长圆形或斜卵形,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荚果膨胀,荚厚,6-8月花果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了深刻的如何做人的道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新词,用词及表达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0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本课时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难点是:初步了解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交流”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者。在学法上,本课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自主,合作,探究地来读懂课文,调动学生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4个步骤。

1,创设问题,明确重点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的这么多的话题,那么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呢?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2,整体感知,辨析重点

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并说一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学生积极发言后,我引导总结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记叙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为详写。

3,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道理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最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期间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和中心思想的体会和把握,从而感悟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4.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运用此写作手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脉络清晰,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收获了

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像花生一样 做有用的人

议花生:好处:味美 榨油 便宜

特点:埋在地里 不好看 很有用

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简明,脉络清晰,以主线形式将课文内容生动展现,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理解

第13篇:《雨点儿》第二课时说课稿

《雨点儿》说课稿

温清岚

《雨点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阅读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雨点儿》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目标:

1、复习12个生字。理解“数不清”,“飘落”,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三、教法学法

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本课我将要采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法将引导学生运用想像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8分)

在复习生字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轮读、同桌相互读、领读、比赛读等)还做个上台摘苹果的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字、学会了词语。

(这一环节我力求设计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25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要尽可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敢读敢说,大胆地表现自己,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读得很不错,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叫学生数数,看能不

能数得清有多少雨点儿。

我们先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数不清”:多得数不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数不清的吗?(星星、头发、雪花)

理解“飘落”:飘着落下来。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吗?拿出鸡毛、纸片演示,来理解飘落的含义。体会慢、轻的感受。自己读读这个词。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要是你就是雨点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看图指名说)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雨点儿们说了什么悄悄话。

2、学习二~四自然段

过渡:雨点儿要飘到哪里去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本翻到105页,读一读第二~四自然段。自己轻轻地读,要特别注意圈出来的生字宝宝,要把每一个的字音读准哦。

3、听大小雨点的对话。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些什么?小朋友可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哦。 (1)、大雨点儿在问什么? 指名读。评价。(朗读指导:这是一个问句,句子的末尾有个问号,读问句的时候声调要上扬)齐读。大家一起问问老师。学生问:你要到哪里去?老师答: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2)、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

“你呢”是什么意思?(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问题一样,所以它简单地说,你呢)

齐读小雨点儿说的话。 (3)、大雨点儿又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雨点儿带我们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淅沥沥、淅沥沥,小雨点来到了那里,我们一起来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动画)

(1)、小雨点儿到了哪里?(板书:贴图小雨点儿 有花有草 ) (2)、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这里更美了,是谁的功劳?(小雨点)(板书:更) (4)、你能把这句话美美的读一读吗? 同桌读,指名读,分男女读。

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的花怎样了?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说说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哪里?那里更怎么样了?(草原、校园、我们的家、(可以

奖小雨点儿。) (5)、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的花 ,草 。 小雨点儿还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的花 ,草 。

小雨点儿还来到了 , , 。(这个设计,是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2、大雨点儿到的地方

过渡:小雨点到过的地方,都变得更美了。百花齐放,青草碧绿。现在让我们去看看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1、这是一片沙漠,这里小草很少,非常的荒凉。没有花朵、没有小动物的陪伴,这片土地是多么的寂寞。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风把种子吹来了,大雨点儿也来了。渐渐地,雨停了,不久,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板书:贴图大雨点儿 没花没草 长)

2、经过大雨点的帮忙,没有花没有草的沙漠变漂亮了。谁能来读读这句话?

该怎么读?(朗读指导:兴奋,开心的心情读这句话。)

(四)、拓展说话(3分)

假如你是雨点儿,你还会到哪里去?雨点儿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雨后的景色多美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五)、练习(3分)

(六)、回顾全文,朗读课文(2分)

我们要好好地感谢雨点儿。让我们真心地对雨点儿说声:“雨点儿,谢谢你!”把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用朗读来表达,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具体的板书如下:

11、雨点儿

小雨点儿(贴图) 有花有草 更

大雨点儿(贴图) 没花没草 长

第14篇: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教师:刘艺琴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

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雨》。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笔下的雷雨景象吧!《雷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渎、默读等形式来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1、让学生自渎课文第

一、

二、三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从文中找出图一所描绘雷雨前的景物,抓住“压”“乱摆”“垂”“越来越”读悟,加深学生对雷雨景象的了解。

2、让学生观察教材图二,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景象: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打开窗户。

(1)从文中找出描绘图二的句子,读一读,师从中指导朗读。 (2)比较雷雨前、雷雨中的句子,弄清雨前、雨后的不同景色特点。

3、放手自学课文第

七、八自然段,(雷雨后) (1)学生自渎第

七、八自然段 (2)结合课文理解“彩虹” 问题: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

(3) 学生自渎后思考反馈: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蝉和青蛙叫起来了,蜘蛛又回到网上。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六、说板书

在板书这一块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后边汇报边板书如下:

雷雨前:乌云密布---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18、雷雨 雷雨中:雨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第15篇:《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李金梅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8课《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其中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雷雨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3、激发学生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

- 1的神奇与美丽。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自主学习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及特点。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

3、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美。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要读得稍慢一些。“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四、总结比较。

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

五、课堂拓展。

让学生用心观察,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一个自然现象,进行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洁、条理清晰,分别整理并板书: 雷雨前: 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雷雨中: 越下越大 渐渐变小

雷雨后 :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七、作业设计

本节课设计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活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 34 -

第16篇:《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穷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质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难点是学习通过特定的环境和心理描写表达美好的品质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结合本课特点,我准备采取以读促悟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迁移的训练,让读写结合落到实处。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魁”字。

2.谁说课文主要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学生汇报师板书: 桑娜 渔夫 恶劣环境

(二)研读桑娜内心,体会崇高品质

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要点: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桑娜美好品质的段落,,再想想作者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 生汇报,出示:出示第九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娜个词最能体现桑娜的心情?(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问平时是怎样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桑娜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生汇报,课件出示心理描写句子)

师:桑娜忐忑不安的想些什么?

师:再自由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她的美好品质?(够受、揍我、活该、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

师:齐读这段话后思考:你发现这段话还有什么特点?(省略号 作用:思维断断续续,说明桑娜心里很乱,思绪不安)

师:谁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桑娜的紧张、担心、思绪不安?(指名读文) 师: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心理描写)

三、创设情境进行仿写心理活动,拓展升华

师:在特定的环境下,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思想品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我们能不能运用这样的写法进行一个小练笔。 课件出示: 情景创设: 小练笔:扶不扶?

放学后,李亮骑着自行车回家,刚转过街角,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位老奶奶倒在

:——————————————————————————————————————————————————。后来老人因就医及时,身体很快康复,家属非常感谢李亮。 指名评价,老师再评,生重新说。

师:说的不错,可惜马上要下课了,请大家课后继续和同学分享你的想法。

四、总结课文

1.师:现在我们回到课前话题,5加2还等于什么?再看看课题,此时你认为穷人还穷吗?(好人、富人)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我们感受到了穷人善良的美好心灵,还让我们学会了在特定环境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心理描写方法。希望大家以后能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四、作业: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环境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五、板书设计:

9

桑娜 穷人

渔夫 善良 心里描写 恶劣环境

第17篇:《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

一、

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

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

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

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

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2.用彩笔画静态的或动态的翠鸟。

第18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1、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难点:

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法: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旅游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旅游导入到旅游情境设置。

(二)、确定目标。

1、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仿写我们理想中的桃花源。

(三)教师引导游览

1、看到哪些画面

2、写景语句出示,思考这里景色及生活特点。得出结论桃花源景色美。

(四):自主游览

仿照前面做法,自己寻找画面和语句归纳总结桃花源人美。

(五)桃花源存在与否的讨论引入到主题探究即析梦。

(六)写梦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设想了这么一个美丽的环境,当然,他无法实现。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和美好的今天,但是我们一定也在不断地在憧憬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陶渊明用美丽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的环境,请你也来设想一下,你未来生活的美好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也写写,然后我们大家交流,给你们5分钟时间,可以像本文一样从景美和人美两方面入手。 请同学说,集体点评。

我们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梦想在遥远的东晋无法实现,只能作为一个梦的存在,但是我想我们同学的理想一定会在未来变为现实。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游梦

析梦

写梦

发现

进入

再寻

理想社会

憧憬我

忘路、忽逢

景美

桃林图、村落图

渔人再寻图

无法实现

们的“桃

人美

农耕图、鸡犬嬉戏图

子骥寻源图

精神寄托

花源”

黄发垂髫自乐图、热情待客图

第19篇:《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Fpg

《趙州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趙州橋》是人教版第五單元の第三篇課文精讀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の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の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の堅固、雄偉。圍繞“設計” 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の特點,再寫這樣設計の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の……有の……有の……所有の……”の句式,把欄板上龍の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の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縣、濟、匠”等10個生字。會寫“縣、設、參”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設計、參加、雄偉”等2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の段落。

過程與方法: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在讀中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瞭解趙州橋の建造特點。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の特點及其好處。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の指導,培養學生の自學能力和良好の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 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の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Fpg

Fpg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の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の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の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圖片、動畫の配合使用,實驗の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の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の學習方法,在扎實の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1、興趣導入。

“良好の開端是成功の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の情緒和強烈の求知欲,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の效果。 教學開始,設計這樣の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通過上節課の學習趙州橋給你留下了怎樣の印象?讓學生回憶

其次,課件出示了學習過の詞語,讓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達到鞏固復習の效果。

2、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指導學習方法。

先讓同學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趙州橋の?請自讀課文,完成填空。通過以練代講の方式瞭解課文の主要內容。

第二段の教學,整體感知→圍繞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の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1)承上導入: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座世界聞名、歷史悠久の石橋到底是什麼樣子の。默讀第二段,想一想這段話共有幾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 (2)找中心句:大家都已經瞭解了本段の大意了,那你能告訴老師,這段是圍繞那句話來寫の嗎?(趙州橋非常雄偉)

(3)理解中心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趙州橋雄偉堅固の詞語和句子,並結合圖片,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練習用“因為……所以……”の句式。 第三自然段の教學,利用設問:想一想第3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樣聯繫起來の?讓學生帶著疑惑去讀課文,讓學生體會過渡句の使用。從而理解本段都是圍繞“美觀”來寫の。

通過展示橋上の精美圖案,讓學生感受橋の美。

第四自然段教學:通過前面の學習,學生對第四段の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の感情。藉以說明趙州橋是勞動人民智慧の結晶

Fpg

Fpg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認識了《趙州橋》,在我國還有很多有名の橋,下課後,大家可以搜集和交流有關橋樑の資料。有興趣の,還可以瞭解家鄉の古建築或家鄉の橋樑。

六、說板書設計

我の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讓學生一眼就可以知道課文の主要內容,更好の抓住文章の脈絡,學習課文。

Fpg

第20篇:《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18.雷雨》说课稿

阿左旗实验二小 李 梅

第二课时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8课《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其中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中的自然景象特点。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 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说教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

【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

二、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六个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努力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区,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由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进行描写。

(3)、重点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充分感受雷雨前的“静”。采用‘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蜘蛛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预设1.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乌云”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重点指导‘压’,入情入境的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2.蜘蛛垂下来的理解,肯定有困难,用文字解释比较复杂,利用图片,加课件的效果,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蜘蛛是怎么垂下来快速逃走的。

预设3.用“——越来越——”说话,这个句式不是难点,而是对知识的复习,学生在以前接粗过这个知识点,相对容易,学生大多发言积极,比较有自信心。

(4)、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美。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要读得稍慢一些。“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5)、说话训练。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想象说话,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说话训练。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想象说话,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

(6)、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说一说:雷雨天,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进行适时地安全教育。 让学生找一找:查找资料,说说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多少种颜色,形成良好的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以锻炼学生的的观察及写话能力。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简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说板书没有板书完整,应该把雷雨前的景物板书出来的。以上的教学思路,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坐的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说课稿第二课时范文
《说课稿第二课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