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关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8:31: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1 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三下乡”工作的号召,更好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锻炼机会,我在本次暑假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三农”问题,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了更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去到了我家乡的农村,通过对他们的调查,自己的实地体验,对农村现状“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体会到了老乡们的热情和他们的纯朴。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5号 调查地点:家乡

调查人员:全体团队(4人) 调查对象: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中等的人群) 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一些生活水平中等的家庭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的生产生活状况,体验他们的生活,同时询问他们现在生活状况与过去的的不同,从而得到结论,深化调查结果。

在这次关于农村“三农问题”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而且形势还比较严峻。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 第

一、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用机械拥有量75.9万台,农用机耕面占耕地在面积的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第

二、抗灾害能力差

解放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加起来占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也不断扩大,从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展1500平方公里,80年代以来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还有16万平方公里

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现在我国人口近14个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顶峰值。要保证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内400公斤,基本功满足消费需求,2010年约为5.5亿吨,2030年为6.4亿吨。

第四、我国可耕地少,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所以我们在搞科技进步和优化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为它是农业现代化资金积累的主要渠道;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形式;是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包括农村中镇、乡、村开办的集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企业等形式。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乡镇企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形式。

这次调查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多多实践,在实践中去体会、去学习。

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2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维持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投入。我国是农业大国,相应的文化教育更应该加强。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

(2)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一是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这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因此,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三下乡”工作的号召,更好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锻炼机会,我在本次暑假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了解农村的教育问题。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9日 调查地点:家乡

调查对象:农村儿童(家庭条件中等) 调查人员:全体团队(5人) 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一些农村儿童家庭的走访,及他们家生活水平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受教育情况,从而得到结论,深化调查结果。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管理问题,传统守旧,部门之见突出,现在的管理只重视行政管理和序惯性管理,缺乏对社会大背景的理解和把握,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整体构架,怕担风险,追求平衡的有序。机关工作人员、校长、学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心事素质大多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管理的方法也有很多问题:单向传达式,只注重信息的输出,不注重信息的反馈的线性管理;应对上级式,有很多时候他们做事情都是应付上级。 其次是体制问题,一切统一,与实际脱离,没有个性,更没有发展性。现在的教育大多还是升学教育,考核评价认可的还是只看升学率。对于农村贫困县来说,升学教育是脱离实际的教育,全年几千教职工,上亿的投入不可能只盯着几百个能升大学的学生。没有长效益(产出/投入)意识;现在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有钱的教育,加大了人为的不平等性。越穷越闭塞的地方教育越得不到发展。况且进修校、师范、中等学校收的钱并不是补贴了县教育经费;学生读书的目的都是“鲤鱼跳农门”,80%的落榜生,回到家里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文不能写,口不能说,连体力就没了,成了真正的废物;盲目性的管理,没有本质的突破,没有根本地改变,几十年如一日;大班化现象严重,60—80人一个班,无法体现人本性和教育性。

再次就是教材问题,现在使用的教材没有地方特色,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无关。小学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在就业上基本没有差别,劳动意识、致富意识没有从娃娃抓起。最后就是教育者问题了,教育者对自己没有革命意识,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尤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存在较多较大的问题。教师不能真正起到视导作用,尤其爱心不够,学习不够,奉献不够。

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和农村的孩子们相比我们拥有的很多,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时我们在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更加了解社会,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将来步入社会。

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3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地迁移;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因此浮出水面。然而;这些随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并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民工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两难”:一是随父母进城的子女;即“流动儿童”的教育难题;二是留在家乡的子女;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他们生活的城市社会的问题。因为;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一代;城市新公民。可怕的是;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不公平、受歧视。这些感受发生在他们交不起“借读费”、“赞助费”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时;发生在他们在读的民办学校被“抄家”强行关闭时;发生在无钱上学游荡在街头巷尾时;还发生在读公立学校受城里孩子欺负时„„;幸运的是;“流动儿童”毕竟是跟随父母流动;他们还能在父母的关怀庇护下找到童年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产。而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是另外一种境况。古训说:“父母在;不远行”。现在变成了“儿女留守;父母远行”。这部分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总的说来;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在这次“三下乡”社会调查中,我们就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6日 调查成员:全体团队(6人) 调查对象:农民工子女 调查地点:家乡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得到结论,深化调查结果。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基本状况:(一)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二) 师资。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三)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等。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其状况极不容乐观。(四) 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中;在学业状况上大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公立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较为明显。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学校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学只是停留在“识字教学”和“扫盲教育”的层次上。(五) 心理状况 外来民工子女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的极其悬殊的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的无能为力;这种强烈的落差再与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相结合;这很容易就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加强、认同上的危机;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据调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此外我们不能仅仅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了解社会,以便以后我们更好的步入社会。

“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暑期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推荐)

三下乡调查报告

有关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
《有关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