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说》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6: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说》教案

(本课计划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问题、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重点字词句。第二课时就文中的问题、思想进行提问)

第一课时

马说——韩愈

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马?什么样的马才叫好马?好马跟一般的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速度、喂食,以好车、奶牛为例)?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马的课文。

二、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 ,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他在文学创作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指哪八个)

三、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文体:传、记、表、铭,等等)(师说、龙说)

故事简介:伯乐

三、写作背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心里不平静就表达出来,武人动手、文人动笔。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正文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祗:同“只”,只是。

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食马:同“饲”,喂养马。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四、学生速度、通览,记下自己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

五、媒体朗读(听完后提问:“担”的读音)

六、学生带着问题分组朗读:每一段主要讲什么:

七、简单分析各段字音字意、段意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第二课时:

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提问:第

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八、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另外再思考一个问题:古时候人才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政治、历史地理进行思考。(封建制度、科举制度、交通不便)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