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数学习题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0:1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习题课教案

课题: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 授课人:

授课班级:高一.十一班 授课过程:

一、导入:

习题:作者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字词,请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妙处 (1)层林尽染(2)漫江碧透(3)百舸争流

(4)鹰击长空(5)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习题导入引出课题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见愁 ——孟郊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

二、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范围

2、重点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

三、释题: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四、方法指导:

1、高考中炼字题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_______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3、炼字主要炼哪些字呢

一.动词

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比较好,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春风又绿江南岸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二.形容词(多为表颜色的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例: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乡梦窄,水天宽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三.数量词

在诗歌中,一些数量词恰到好处的使用,也会使得诗歌别致出彩。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副词

诗歌中副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例:阴铿“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副词”空”和“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表达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五.叠词

在诗歌中,一些叠词的使用,最具声韵效果,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

•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例题指引: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步骤: 步骤一: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一: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一: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结方法并板书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2)牛刀小试: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这样写答案:

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或烘托了……的意境{ 说效果}。

•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外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项目,不必牵强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第三步)

(第

推荐第2篇: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快速计算 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已学方法快速计算分数异分母加减法

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找到解题的最快方法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讲述解题的过程以及怎样解题的,教师总结学生的方

法,指出这样解题的好处,师生共同探讨怎么解题快捷准确。

情感目标:养成坚韧不拔的应对困难不气馁的精神和快速准确的解题思路和

过程。

重点难点:快速灵活的解题方法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 准备:平板道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题课 师:我们的目标是“快速计算”

一、引课

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引课

师: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求出下面算式的公分母

81 93

生:输入并且计算

生2:不需要输入,老师我能口算,第一个

师:用平板电脑的计算功能是不是很麻烦,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抛弃平板电脑把

师:同学们合上平板电脑把,用笔算和心算的方式来解决下面的题目。有没有信心啊?

哪位同学底气不足就首先来算算 二,延续公分母的题

师:首先我们看A组题目,快速求出公分母

53537581

751869364

我们按照座位轮流说出公分母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公分母是35,因为分母5和7是互质数 ,所以公分母用5×7=35 生2:公分母是18,因为分母18 是3的倍数,所以公分母是18 生3:我是用短除法进行心算的,脑子里面出现一个短除法的式子

4和6分解质因数后是2×3×2=12

所以公分母是12。 师:重复一遍简单的短除法,心算是很快的。 生4:……

师:课件出示1.分母互质数的可以直接相乘,2.分母是倍数的公分母就是倍数。 师:求出公分母之后有利于我们快速通分计算 生:随便出题

师: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把 三,简单点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师:我们来一起看A组题目,加减法计算

同学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的直接进行通分计算,一定要先观察如何用快速的算法即省时省力还准确。

53517561

 788418696师:提示注意分母与分母之间的关系,点指课件。 师:同学们在算完之后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怎样想的注意要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生1:第一题因为两个分母是互质数,所以公分母是56,分子这样计算5×8=40,56分之40-56分之21(是3×7得来的)等于56分之19 生2:第二题是因为分母8是4的倍数,所以公分母就是8,然后就这样计算8分之5不动加上8分之2等于8分之7..生1:第一题因为18 是6的倍数,所以通分的公分母就是18,18分之7不变加上18分之15等于18分之22,然后进行约分,最大公因数是2等于9分之11,化成带分数是1又9分之2 生4:这题先把9分之6约分称3分之2,然后3分之2和6分之一的公分母是6,因为6是3的倍数,通分计算6分之4减六分之一等于6分之3,约分以后是2分之一。

师:这些题目难不难啊, 生:简单,

师:我们是无所畏惧是六年一班,让我们把计算题的难度升级好不好啊? 我们来一起看看下一组题目

稍微复杂点的题目三个分数加减法

3511151852751



()

C组题目:



464126129899129师:每个算式都有3个分数相加减,我们同学要注意观察怎么计算比较简便 师:提示有相同的分母。然后计算, 并巡回指导

生1:这道题有两个是同分母的分数,我使用了加法交换律进行了计算,4分之3加上4分

生2:这道题我使用了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十二分之十一先减去十二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十,约分等于六分之五,再减去六分之五等于0 生3:这道题我可以把九分之八先减去九分之二等于九分之六,再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再加上八分之五,由于分母3和8为互质数,公分母就是24 三分之二化成分母为24分之16加上24分之15等于24分之31,不能约会了,化成带分数就是1又24分之7.生4:这道题我们根据减法的性质来计算比较简便,九分之七减12分之5打开括号变成了减9分之1,将九分之一移到前面去先减九分之七减九分之一等于九分之六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减去十二分之五,由于分母12是3的倍数公分母就是12,三分之二化成12分之9减去12分之5等于12分之6,约分等于2分之一。 师: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注意发现窍门,可以使用简便算法的,就要使用简便算法 师:课件出示:使用运算规律,计算计算简便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师:也要结合分母是互质数和倍数来计算

师:题目我们都能计算得又快有准,那么有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大脑加足马力,继续提升难度呢?当然要,因为我们是无所畏惧的六年一班。 五:复杂一点的题目 D组题目: B组题目:

113531455133



1.2+3+

2- 8448244852512师:看到题目我们先不要觉得他难,仔细看他们其实都很有门道的

师:第一题首先他们都有两组同分母的我们是否能使用运算定律来解题呢?

第二题我们观察有一组是同分母的另外两个都与这个分母是倍数关系。

第三题我们注意观察是不是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呢,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1.2等于1又几分之几呢?然后在看看有没有相同的或者是互质数的呢?指着课件说

第四题其实我们只要解决了5和12的公分母,那么把2转化成几分之几就可以了呢?

师:好,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开始计算,巡回指导

生1:第一题通过加法交换律我们把8分之5和8分之3相加,等于1,四分之三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需要约分等于二分之一加上1等于1又2分之一。 生2:第二题我通过加法交换律把4分之三前移然后用4分之3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约分得到二分之一,加上二分之一等于1加上八分之五等于1又八分之五,

生3:1.2等于1又五分之一加上3又五分之三等于4又五分之四,化成假分数等于4分之二十四在加上二分之一,因为2和5是互质数,通分后就是48553=化成带分数5又十分之三。 101010120482547生4:先看5和12是互质数,公分母是60 ,再把2化成--=

60606060六小结:我们要灵活应对各类题目,找到规律以便能快速计算

像分母为互质数,倍数,合理的运用计算规律,找到点窍门,来把题目算得又快又准

七:作业,赵氏习题

推荐第3篇: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教案要求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了解某一时间段教学情况或为促使学生落实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设定的教学过程。作为习题课教案应有: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选习题的目的;

2、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3、确定时间、安排(限时限量独立完成、相互讨论、堂上堂下先练后讲);

4、预设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提前作);

5、收集学生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习题讲评课重点解决的内容。习题讲评课教案

习题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习题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的确定(通过阅卷、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的盲点及学生存在的疑点(分清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

3、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⑴肯定成绩(特别是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以鼓励为主 ⑵指出不足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⑶提升讲评的层次,有只讲答案到讲题意、思路、方法、错因分析提升到讲知识联系、归类、诱导创新;

⑷留有适当时间要求学生搞清错因,及时改正错题,整理有关的思路、方法、知识结构、联系;

⑸针对出错率高的习题另选相关内容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强化;

4、某些内容可体现在教师题卷上(题意分析、考点、学生普遍错误答案、知识联系等);

5、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有的放矢,做到分层指导。

推荐第4篇:圆周运动习题课教案

“激砺”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案 书写时间:20

11、

3、18 序号:9

课题:习题课(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量间关系问题的归类分析,逐渐适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课代表和学委对大家习题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我们现在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新知识传授:

一、三个量的比值问题

1、一台走时准确的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之比ω1:ω2:ω3=

如果三针的长度比分别为L1:L2:L3=1:1.5:1.5,那么三针尖的线速度之比V1:V2:V3=

2、A、B、C三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为S1:S2:S3=2:3:5,而转过的角度之比为θ1:θ2:θ3=3:2:2,求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向心加速度之比。

二、三种传动方式: 共轴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2)皮带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齿轮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两轮压紧、通过摩擦传动(无打滑),已知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E为大轮半径的中点,C、D分别大轮和小轮边缘上的一点,则,E、C、D三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4、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到达图中C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三、质点运动学与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问题:

5、如图所示,半径为0。1米的轻滑轮,若重物由静止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落,则当它下落的高度为1 m时的瞬时速度为多大?此刻滑轮转动的角速度是多少?

6、如图,皮带和两轮之间没有滑动,A、B、C三轮的半径依次为r

1、r

2、r3,当重物P 以速率V匀速下落时,C轮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少?

小结:归类处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训练:模块13页7--15; 课后作业:模块16-17页

激趣点设计

①明确研究对象,激发学习热情

②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注意细节,掌握解决含有倒数的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求解。

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完成第2题的求解过程,独立完成,体会成功。 ③温故知新,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④亲身体会齿轮传动,动手解决第4题 ⑤总结习题5,从刻板的习题走进日常生活

四、学习品质砺炼方法与措施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渴望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的方法

2、课堂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解决物理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方法,从实践经验上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课后限量作业,鼓励学生讨论研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况

3、激趣的效能

本节内容知识点的落实是重点,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①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因陋就简,让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起来。

②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我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第三节化学键 从容说课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是离子键。重点是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及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在电子式的学习里,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用电子式表示出AB型(如NaCl)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却并未讲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A2B及AB2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此时再指出错误所在。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最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补充了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一是和前面所学卤族元素中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相对照,扩充学生的知识;二是学生在初中就知道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通过形象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探究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由于氯气与氯化氢均为大气污染物,所以采取了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后面共价键的讲解中,用了拟人法,以集中学生精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了多种类型(如单质、AB型、AB

2、AB

3、AB4)的电子式的写法,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如Na2O

2、H2O

2、NaOH、NH4Cl)的电子式的写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由H2和HCl都是由共价键构成的,这两种物质中的共价键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引入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最后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比较作结,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本节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化学键的概念 4.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学难点 1.化学键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3)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第23-24页

三、化学键

1、定义

存在:实质:

对物质性质影响:成键粒子:

2、分类

讨论:从化学键观点认识化学反应本质?

1、为什么许多物质参与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如加热、通电或点燃)驱动?

2、物质构成的进一步研究—原子之间是如何作用构成物质的? (l)氯化钠形成过程(2)氯化氢分子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l)定义: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较 (3)存在

2、氢键

【独立思考1】

写出水分子的电子式______

,其中氢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氧原子____,(填“大”或“小”),氢与氧之间的电子对偏向____原子,此时氢原子几乎变成了________,与此时的氧原子产生了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为_________。

氢键的实质是_______

,形成氢键的物质为________

,如果升高温度,分子晶体变成气态时,氢键_____(填“能”或“不能”)被破坏。 【独立思考2】w.w.w.k.s.5.u.c.o.m (1)通过图片上各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哪些物质的熔、沸点出现了反常?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请你分析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碳族元素氢化物的变化规律是否也有反常现象?___________ 独立作业:

比较下列熔、沸点高低并且说明原因。

(1) H2O和H2S____原因________

(2) HF和HCl____原因________ (3) NH3和PH3____原因________

(4) CH4和CCl4____原因______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 (分值:100分;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A. Na+

B.

C.

D.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C ,O

B.P ,Cl

C.Na ,K

D.K ,I 4.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的是

A.Na202

B.NH3

C.KOH

D.CaCl2 5.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H2O

B.

BF3

C.CCl4

D.

PCl5 6.最近,科学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 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中只有共价键

B.C60和金刚石不是同素异形体 C. C60中含离子键

D.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1、.

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构成。

2、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元素组成,该类化合物 由构成。

3、分类

化学键

4、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和新化学键的。

5、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有;NH4NO3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6、CaF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NH3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7、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 原子;

离子

; 分子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 (略)

断裂;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OH-;

CH4、NH3、H2O、HF 。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 (略)

断裂;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CH4、NH3、H2O、HF 。

、OH-;

推荐第5篇: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 解读目标,明确范围 (二) 预习交流,人人过关 (三) 梳理考点,形成体系 (四) 变式训练,展示提升 (五) 达标检测,反馈评价 (六)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解读目标,明确范围

一节习题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数学思想,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解读目标的方法有:可以是教师自己直接给出学习目标,或者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也可以找一名学生来读目标,再令其找出目标中的关键词。

二、预习交流,人人过关

要想上好习题课,就要把基本知识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不能单纯的只讲概念,而应在实际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即“基本知识习题化”。做到题题不重复,题题有目的、题题有深意,习题安排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娓娓道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所要复习的内容精编、精选习题。

三、梳理考点,形成体系

梳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 。就是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在习题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四点: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本节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习题要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变式训练,展示提升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也就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提高数学题目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综合运用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充分理解数学本质属性的作用.这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变式训练,激活数学思维。 1.概念的变式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因而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多方面呈现概念的外延和触及一些“貌似神离”的情况,以便突出概念的内涵,使学生能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概念。 2.公式、法则、定理等的变式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公式、法则、定理中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规律,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3.题目形式的变式训练

题目形式的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同时练习那些在知识、方法上有关联,而在形式上又不同的题目组成的题组,使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及重要的数学思想加深领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

变式题的教学,先让学生议练,教师在知识的转折点上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点拨,在思路上为学生扫除障碍。

4.解题方法的变式训练(以变促能,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置“一题多解”类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五、达标检测,反馈评价

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检测,还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因此,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要紧扣当堂的知识点进行检测,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点,并能够学以致用。课堂达标检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在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像在赛跑;而在目标不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像在散步;两种课堂教学的效率差别很大。 2.精心设计 达标检测的设计要做到量少而精,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3.适时及时有效

(1)及时进行反馈。评析时要抓重点、抓典型,分析透彻,从认知结构上把错误纠正过来,以免学生一错再错。

(2) “当堂达标”环节增强了师生的效率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学生学会分析错因,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拿出来让学生一起分析,掌握分析的方法。并让学生用文字来记录思维的过程。

4.达标检测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首先要坚持不懈,每节课都要做这些训练。持之以恒。不能遇到问题半途而废。其次,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

(2)方法:集体检测法。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检测。

做法:学生先自我检测,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以便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达成补偿教学。

5、各小组算出平均分后进行汇总本节课得分,评选出前三名,进行奖励加分(

5、

3、1)作为下次课的起始分,对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奖励免写今天巩固性作业1次的奖励卡,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结尾时用

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小结,并进而学会如何做好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 2 果,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布置作业----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总之,数学习题课既有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能使学生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得以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数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延伸,使数学课堂正正成为思维体操的舞台。

推荐第6篇:数学习题课教学小记

数学习题课教学小记

提到习题课,旁观者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教得怒火冲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正如温校长所说的,任何一学科的教学都分为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两部分,那么如何带着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呢?一共分为五段: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

展示、总结归纳,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习题课中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主动性。

首先,我们要给小组内的四个成员分配好相对独立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促使他们必须积极角色互赖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四人一组,组员角色分配:

组长——负责在小组在学习中的组织者和发言时的主持人;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

纠正员——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讲述结论和答案时的任何错误;

点评员——负责向全班同学展示或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在上习题课时,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这一章节重要的,也可以是学生没有理解的),然后学生独立思考三到五分钟,紧接着由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讨论时各个组员各负其责,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要角色定位,做好自己的事,这个环节大约五到八分钟(同时在此过程中由老师临时指定一个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其思考过程,由组长指派),第四步是全班展示时间,由各组自愿上台对黑板上的过程进行讲解说明或纠正补充,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由组长和点评员同时上场,

第二个:先由点评员展示或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第三个:组长发问:“我组已经展示完毕,请问其它小组对我们的解答有什么异议吗?”

第四个:若没有,直接进入”总结归纳“环节;若有,其它小组可以上台纠错,并由纠错者进行讲解;

最后由由展示小组的组长对刚才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法总结,并提出应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不完整的由其它小组补充。同时老师给出规范的解决这一类题的格式和基本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提升。

推荐第7篇: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篇1: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 k一5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

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Ek?12mv 2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112mv2?mv12,就可以写成 22 W?Ek2?Ek1 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121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 22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后反思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一、动能

1.定义式:

2.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形式的能,它是标量.

二、动能定理

1.表达式:

2.意义:表示合力功与动能改变的对应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否是求解“力、位移与速率关系”问题. (3)若是,根据W合=Ek2-Ek1列式求解. 与牛顿定律观点比较,动能定理只需考查一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的方便之处;动能定理还可求解变力做功的问题.习题1、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

3习题

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 2×10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习题

3、

将质量m=2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

2陷入泥中h=5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g取10m/s)

习题

4、

在h高处,以初速度v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

2-7-2 力,求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

习题

5、如图4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篇2: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动能定理》(一)教案(含答案) 9 动能定理

(一)

题一:一汽车起动后沿水平公路匀加速行驶,速度达到 vm 后关闭发动机,滑行一段时间后停

止运动,其 v—t 图象如图所示。设行驶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大小为 F,

摩擦阻力大小为 f,牵引力做的功为 W1 ,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为 W2 ,v m 则(

A.F:f =4:1 B.F:f =3:1 C.W1:W2=4:1D.W1:W2=1:1 题二:在水平面上,一物体在水平力 F 作用下运动,其水平力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及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由两个图象可知,10 s 内 ()

A.水平力F做的功为40 J B.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 C.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 D.合力功为0 题三:用平行于斜面的力,使静止的物体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由底端向顶端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

运动到斜面中点时,撤去外力,物体刚好到达顶点,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则外力的大小为()

A.1.5mg sin?B.2mg sin? C.2mg(1+sin?)D.2mg(1-sin?)

题四:在水平桌面左端放置一小物体,质量为1 kg,桌面摩擦系

数为0.5,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恒力F = 10 N作用下沿直线向右端滑行,已知桌面长度为22 cm,则要将小物体运到桌面的

2右端,力F至少要做多少功?(取g=10 m/s,sin37°=0.6,cos37°=0.8)

题五:在“极限”运动会中,有一个在钢索桥上的比赛项目。

如图所示,总长为L的均匀粗钢丝绳固定在等高的A、B处,钢

丝绳最低点与固定点A、B的高度差为H,动滑轮起点在A处,

并可沿钢丝绳滑动,钢丝绳最低点距离水面也为H。若质量为m的人抓住滑轮下方的挂钩由A点静止滑下,最远能到达右侧C 点,C、B间钢丝绳相距为L??LH,高度差为h?。参赛者在103运动过程中视为质点,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可认为不变,且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与滑过的路程成正比,不计参赛者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滑轮(含挂钩)的质量和大小,不考虑钢索桥

的摆动及形变。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 (2)若参赛者不依靠外界帮助要到达B点,则人在A点处抓住挂钩时至少应该具有的初动能。

第9讲 动能定理

(一)

题一:AD 题二:ABCD 题三:B 题四:0.8 J 题五:(1)Ff?Ek0?10mgH 2710mgh (2)9L 篇3:动能定理习题课【高中物理】

动能定理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1.复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

2.灵活运用动能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

3.利用动能定律求变力的功。

二、重点难点:

1.物理过程的分析。

2.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及各力做功情况分析。

三、教学方法:

练习、讨论、讲授

四、教具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乒乓球在与地面反复的碰撞过程中,所通过的总路程如何计算最方便呢?这个问题虽然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可以解决,但过程较复杂。

我们在踢足球时,如何求解踢球过程中,我们的脚对足球所做的功呢?人的脚在与足球接触中这个力是变化的,我们无法直接用公式W=Fscosα来计算对足球所做的功。如果能知道力对足球所做的功跟足球动能变化的关系,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跟物体动能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动能定理就给出了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

提问1: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提问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是标量式还是矢量式?

(学生回答:W合=EK2-EK1,是标量式)

提问3:如何理解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一遍)

动能定理可以由牛顿定律推导出来,原则上讲用动能定律能解决物理问题都可以利用牛顿定律解决,但在处理动力学问题中,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解,则要分阶段考虑,且必须分别求每个阶段中的加速度和末速度,计算较繁琐。但是,我们用动能定理来解就比较简捷。本节课就研究动能定理解决某些动力学问题的优越性。

(二)进行新课:

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例题

1、如图1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老师再给予点拔) 图1 AB段的阻力、BC段的摩擦力共三个力做功,WG=mgR,fBC=umg,由于物体在AB段受的

阻力是变力,做的功不能直接求。根据动能定理可知:W外=0,

所以mgR-umgS-WAB=0 即WAB=mgR-umgS=1×10×0.8-1×10×3/15=6(J)

归纳小结: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

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2.应用动能定理简解多过程问题。

例2:如图2所示,斜面足够长,其倾角为α,

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为S0,以初速度V0沿斜 P 解析:物体在从A滑到C的过程中,有重力、

图2 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

求:(1)滑块将向上作什么样的运动?

(2)求滑块第一次到最高点时经过的路程?

(3)求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为多少?

解析:(1)滑块在滑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其机械能不断减少;又因为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所以最终会停在斜面底端。

(2)在整个过程中,受重力、摩擦力和斜面支持力作用,其中支持力不做功。设其经过的总路程为L,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S0?sin???ngcos??L?0?12mv0 2 得L?mgs0sin?? ?mgcos?12mv0 (3)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与(2)中所求相同。

思考:

1.若物体初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此题应如何解答?()

2.若物体初速度方向向上,滑块所受摩擦力大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变化?

3.若未给定初速度方向,但给定滑块所受摩擦力大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本题应如何去分析?

强调:答题一定要仔细审题,题中条件变了,物理情景会发生本质变化,对此审题定要慎重!

(三)巩固练习:

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k

(1)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思路点拨:先据题意作出过程示意图,分析受力及运动情况,然后据动能定理列方程即可。 略解:(1)设 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h,则由动能定理得:mg(H-h)-kmg(H+h)=0 (2)设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S,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kmgL=0 归纳小结: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使问题简化。

(四)课堂小结:

(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2)应用动能定理简解多过程问题: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使问题简化。

(五)课外练习:

(1)对放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物体,施与水平拉力F,使它从静止开始运动时间t后撤去外力F,又经时间t停下来,则:

A.撤去力F的时刻,物体的动量最大;

B.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等于F;

C.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为F2 t2/4M D.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F2 t/4M。 图 3 (2) 如图3所示,人拉着绳的一端由A走到B,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上升,已知A、B两点的水平距离为S,求人对物体做的功?

(3) 如图4所示,,箱高为H,箱中有一竖直的固定杆,

杆长为L(L<H=,它们的总质量为M。另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穿在杆上,球与杆间有不变的摩擦力,当小球以初速

图4 度V0 从底部向上滑动时,恰好到达箱顶。那么在小球沿杆上升的过程中,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m(2gH?V02)(参考答案:1.ACD,2.(3-1)mgS; 3.Mg?) 2L

推荐第8篇: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王良良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数学科学是如此,对于学校数学,问题也是它的心脏。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因此数学习题课作为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对策,解决未知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着这个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

3.例题选择要有典型,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教学反思《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4.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

5.例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题的挖掘,课本例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精品,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问题分析:

1.传授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

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

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

数学习题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平罗回民高级中学 王化智

数学习题课是解题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知识点运用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2、例题选择要有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

3、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

4、例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题的挖掘,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问题分析: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体能力。

3、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达到多题一解。

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达到一发多用。

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转化,在比较中体会不同题之间的关系。

2012年10月

推荐第10篇: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吴圯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数学科学是如此,对于学校数学,问题也是它的心脏。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因此数学习题课作为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对策,解决未知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着这个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

3.例题选择要有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4.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

5.例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题的挖掘,课本例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精品,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问题分析:

1.传授波利亚《怎样解题》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

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

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

(2008-12-26)

第11篇: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平衡状态,求平衡力;已知受平衡力,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能联系实际体会二力平衡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重点和难点]

1.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区分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3. 两对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以及三力平衡。

[教具和学具]木板、钩码、滑轮、、细线等。

[课前准备]

1.自主复习知识框架并补充完善,查找自己的问题。

2.完成评价手册二力平衡的习题,并自主的订正。

3.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引入(2分钟)

1、总结什么是平衡状态

提问:悬浮的直升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提问:打开伞运动一段时间的跳伞运动员在未着地之前可以近似认为什么运动?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回答: 静止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平衡状态

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回顾什么是平衡状态

二、习题判断平衡状态(5分钟)

例1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的状态的是( d )

a 从树上下落的树叶b 静止在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c平直轨道上慢慢停下的火车d沉在水底的石头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d )

a竖直上抛到最高点的小球b荡秋千荡到最高点的同学

c绕圆形花坛匀速跑步的同学d匀速下沉的石块

点评:最高点的小球有一瞬间的静止,但小球只受重力,下一秒小球不再静止。总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回答为什么选d.

a 运动轨迹不是直线b 相对静止,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运动状态发生变化d静止

a

c

d

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学生回答: 小球在做减速运动b运动轨迹不是直线 虽然速度不变,但方向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什么是平衡状态 通过拓展题让学生理解瞬间静止不能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要在某

三、二力平衡条件(时间3分钟)

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例3 评价手册第4题拓展e选项

例4 评价手册第13题

动画演示 根据三要素两个完全相同的力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e 作用在2个物体上

学生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通过拓展的选项,让学生更加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已知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分钟)

例:起重机吊着2t货物,在下列情况下,钢绳所受拉力为2×10 n,那么此时货物所处状态不可能是( )(g=10n/kg)

a 货物停在空中b 货物匀速上升c 货物匀速下降d 货物加速上升

小结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学生上黑板对货物受到的力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受力分析能力,从而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已知运动状态判断是否受平衡力(5分钟)

评价手册第11题

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正从地面腾空而起的“长征二号”火箭b竖直向上抛的石子

c沿光滑斜面滚下的小球d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评价手册第7题

用绳子把一个重为10n的物体吊在空中,当物体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当物体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

此题还有一种情况,拉力仍是10n,你能说说是什么情况吗? 学生回答,进行自主评价或互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在学生掌握受平衡力处于平衡在状态后,帮助学生理解逆思维通过拓展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在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六、区分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6分钟)

评价手册第5题

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时,受到的平衡力是( )

a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b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与物体的重力

c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d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4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个选项的力 让学生掌握画图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某同学说:马拉车,车也在拉马。马给车一个力,车也在给马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当抵消,所以马应该拉不动车,车也应该拉不动马。而实际情况马能拉动车,请你帮他分析下。

学生进行回答,自行进行如何进行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

七、二力平衡扩展(15分钟)

评价手册第10题

评价手册第15题

评价手册14题

讨论:

评价手册第16题

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厢里不动的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吗?

你的依据是什么?

补充习题11题: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和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整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若有摩擦力只有一个摩擦力没有2个摩擦力。若摩擦力的存在,水平方向物体受的不是平衡力,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由此推断物体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状态

2、我的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可以不等

还有一个摩擦力 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

3、若想得出正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改进装置? 减小摩擦力

4、为什么选取卡片?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勾码对卡片的拉力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情况,并联系实际情况解决二力平衡应用通过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本实验带动上节课实验的复习。通过选取仪器的不同,回顾上节课为什么要选取卡片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手册17题.

如图所示,一只氢气球下拴着一个小木盒,盒内装有一些物体。当整个装置总重为5n,气球匀速下降,已知空气的阻力为1n且不变。

(1)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方向为_______;

(2)如果把盒中去掉2n重物,整个装置恰好

匀速上升,则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____,方向为_________。

动画演示,气球运动情况。

总结 向上的所有力大小等于向下的所有力的大小 分别理解气球的运动轨迹,对气球进行分析 弄清2次因为运动方向不同,摩擦力的方向不相同 在理解实验3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解决拓展题,已知物体平衡状态,受3个力作用,求其某个力

反馈练习(3分钟)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下面举例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球所受到重力和球所受到的摩擦力b球所受到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c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分析。

注意 不再受脚给足球的力

竖直方向上受平衡力 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出下节课知识(2分钟)

回到前面的实验,把木块上重物拿去,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使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引出下节课将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地位,既处于新授课后的复习,又是一节习题课,并为下节知识做铺垫。

第12篇:乘法公式习题课教案(材料)

平方差公式

(一) 课堂学习检测

1.计算:(1)(x+y)(x-y)=______; (2)(y+x)(x-y)=______; (3)(y-x)(y+x)=______; (4)(x+y)(-y+x)=______;

(5)(-x-y)(-x+y)=_______;(6)(x-y)(-x-y)=_______;(7)(-y+x)(-x-y)=_______.2.直接写出结果:

(1)(2x+5y)(2x-5y)=_______; (2)(x-ab)(x+ab)=______;

22(3)(12+b)(b-12)=______; (4)(am-bn)(bn+am)=_______. 3.下列各多项式相乘,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的有( ).

①(-2ab+5x)(5x+2ab) ②(ax-y)(-ax-y)③(-ab-c)(ab-c) ④(m+n)(-m-n)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若x+y=6,x-y=5,则x2-y2等于( ). (A)11 (B)15 (C)30 (D)60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5-m)(5+m)=m2-25 (B)(1-3m)(1+3m)=1-3m2 (C)(-4-3n)(-4+3n)=-9n2+16 (D)(2ab-n)(2ab+n)=4ab2-n2 bb6.(3a2)(3a2).

2

2 7.-(x+y)(-x+y).

8.(3x+0.5)(0.5-3x).

10.(

2m3n3n2m)().34439.

2x3y3y2x 23 11.(xn-2)(xn+2).

1712.应用公式计算:(1)103×97;(2)1.02×0.98;(3)109

76

13.当x=1,y=2时,求(2x-y)(2x+y)-(x+2y)(2y-x)的值.

1

综合运用 14.(3aa)(3)______; (-3x-5y)(-3x+5y)=______. 2215.(a+2b+3c)(a-2b-3c)=(_______)2-(_______)2;

16.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整式: (1)(x+5)(______)=x2-25; (2)(m-n)(______)=n2-m2; (3)(-1-3x)(______)=1-9x2; (4)(a+2b)(______)=4b2-a2. 17.下列各式中能使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

1111(B)(m2n3)(m2n3)

2525(C)(-2x-3y)(2x+3y) (D)(4x-3y)(-3y+4x) 18.(a+3)(a2+9)(a-3)的计算结果是( ). (A)a4+81 (B)-a4-81 (C)a4-81 (D)81-a4 19.(a+2)(a-2)(a2+4). 20.(x+1)(x2+1)(x-1)(x4+1).

21.(2a+3b)(4a+5b)(2a-3b)(4a-5b). 22.(2m+3n)(2m-3n)-(3m-2n)(3m+2n).

23.(x+y)(x-y)+(y-z)(y+z)+(z-x)(z+x).

拓展研究

24.已知x、y为正整数,且4x2-9y2=31,你能求出x、y的值吗?试一试. (A)(x2-y2)(y2+x2)

完全平方公式

课堂学习检测

1.直接写出结果:

(1)(-a+b)2=______;(2)(x-5)2=_______;(3)(3m+2n)2=______;

222(4)(2a)______;(5)(5a)25a_______b3151. 252.多项式x2-8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

112123.x2(x)______x______.xxx2

2 4.下列等式能够成立的是( ). (A)(a-b)2=(-a-b)2 (B)(x-y)2=x2-y2 (C)(m-n)2=(n-m)2 (D)(x-y)(x+y)=(-x-y)(x-y) ab5.计算()2的结果与下面计算结果一样的是( ).

221111(A)(ab)

2(B)(ab)2ab (C)(ab)2ab

(D)(ab)2ab

24242226.若9x+4y=(3x+2y)+M,则M为( ). (A)6xy (B)-6xy (C)12xy (D)-12xy

17.(x3y)2.

329.(xy)2.

4311.(-4x3-7y2)2.

328.(ab)2.

23

10.(3mn-5ab)2.

12.(5a2-b4)2.

2213.用适当方法计算:(1)(40);(2)299.

12

14.若a+b=17,ab=60,求(a-b)2和a2+b2的值.

综合运用

15.(1)x2+______+25=(x+______)2; (2)x2-10x+______=(______-5)2; (3)x2-x+_______=(x-_____)2; (4)4x2+______+9=(______+3)2. 16.计算(a+b+c)2=_______.17.若x2+2a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______.18.下列式子不能成立的有( )个.

(1)(x-y)2=(y-x)2; (2)(a-2b)2=a2-4b2; (3)(x+y)(x-y)=(-x-y)(-x+y); (4)1-(1+x)2=-x2-2x; (5)(a-b)3=(b-a)(a-b)2. (A)1 (B)2 (C)3 (D)4 19.下列等式不能恒成立的是( ).

(A)(3x-y)2=9x2-6xy+y2 (B)(a+b-c)2=(c-a-b)2

11(C)(mn)2m2mnn2 (D)(x-y)(x+y)(x2-y2)=x4-y4

241120.已知a5,则a22的结果是( ).

aa(A)23 3 (B)8 (C)-8 (D)-23

21.(a+b+2c)(a+b-2c). 22.(y-3)2-2(y+2)(y-2).

23.(2a+1)2(2a-1)2. 24.(x-2y)2+2(x+2y)(x-2y)+(x+2y)2.

25.当a=1,b=-2时,求[(a111b)2(ab)2](2a2b2)的值. 222

26.一长方形场地内要修建一个正方形花坛,预计花坛边长比场地的长少8米、宽少6米,且场地面积比花坛面积大104平方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拓展研究

27.若a4+b4+a2b2=5,ab=2,求a2+b2的值.

28.若x2-2x+10+y2+6y=0,求(2x-y)2的值.

29.若△ABC三边a、b、c满足a2+b2+c2=ab+bc+ca,试问△ABC的三边有何关系?

4

第13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熟悉解法中的每个步骤。

能使用一些常用的技巧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方程(含小数系数的,含

多重括号的,含字母系数的)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准确的运用一般方法(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结合题目的特点,选用合理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分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四组,每组完成相同的题目,并选1人作为队长上黑板解题,统计每组正确和错误的情况,队长正确记20分,队员正确每题+5分,错误每题-5分。

x3x

12。5x120x(7x3) 2y43x1x1

4 4。1 3.y3261.

黑板上的队长的 题目可以请其他组的 同学给予评定,有利于同学自己发现错误。

主要存在的问题:去分母问题,去括号问题。

二、在分组竞赛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例题分析。

1.1.88x1.33x5x0.4 1.220.

3先请同学来讲下解题思路,如果讲的好就请同学来写,如果讲的一般可以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这样比较容易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题的主要问题是去分母的选用合理的数字,并且注意到分子也有小数系数,去怎么样的数比较合理。

解:分母化整数:

1880x1.33x50x4 1223可以设问:第2部分是否也要去扩大?

去分母:1880x6(1.33x)4(50x4)

去括号:1880x7.818x200x16

移项:

80x18x200x7.81816

合并同类项:262x26.

2系数化为1:x0.1

这个题目 同样可以提示 第2部分 可以利用分数性质进行分母和分子的扩大 这样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小数的运算,可以适当提高正确率。

1111

例2: x33330

2222这题主要着重提示学生 要重于观察,关于去括号,是由里想外还是由外向里,应该根据具体的题目特点,给于具体分析。本题应该是由外向里简单。

补例:

(考虑找个由向外的给予比较)

例3:解关于x 的方程,3x8aax24

解字母方程的关键是要把字母看成已知数来解

解:移项:3xax8a24

合并同类项:(3a)x8(a3)

系数化为1:x8(a3)8

(3a)可以考虑1题结果中仍然是有字母的方程,这样也许不会给学生产生错觉。

例4:

解:原方程化为:(x)()()()

1整理得

xxxxx1

( 提高学生兴趣) 261220x2x2x3x3x4x4x5x1,

55解得

x,

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有1题是不含x的需要拆项处理的,这里也是利用同一方法解决。

三、在学习了一些新的解题方法后我们进行第2轮的竞赛

7x25x17x11 3460.4x0.9x50.030.02x2.

0.520.031.3.13431x12x 432423xaa5x1的解,求(5a1)2(5a1)2 464.若x=2是方程

(这一题目要求比较高,主要也是考虑承前启后,为后面的应用做些铺垫)

题目的讲评还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来指出问题并加以讲评,这轮竞赛的评分标准和前轮一样,分数高的要及时给于表扬,低的同样要给以鼓励。

四、课后小结:正确选用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特殊方程的特殊处理,含有小数系数的方程,含有多重括号的方程, 含有字母方程的解法。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谈谈,这节课所学到的解方程的经验和方法。

第14篇:指对数运算习题课教案

课题:指对数运算习题课

2018.9.25 教学目的

学生能够:

(1)能够应用指数与对数的基本化简公式; (2)能够熟练应用对数的换底公式与对数恒等式.教师要求:

(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熟练应用指数、对数相关运算化简公式; (2)能够对某些式子进行多种变形,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公式的特点和技巧.教学重点:

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了解对数的定义,熟练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会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恒等式、对数换底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运算过程中,选择有利、恰当的公式解题。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

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课堂教学:

题型

一、指数幂对数的运算

161 (23)(22)4()2

1、4936434280.25(2018)0

1 log6.25lg

2、2.5100

lne21log23lg42lg54(2)4

题型

二、对数互化和换底公式

11已知3a5bc,且2,求c的值。ab

学生练习:

1100a5,10b2,求2ab的值。()

11 2)已知(c,a0且aloga2logb4

且2ab3,求c的值。

1,b0且b1,链接高考:

2015浙江高考12 若alog43,则2a2a

52016浙江高考12 已知ab1,若logablogba,abba,2

则a,b.

课堂方法小结

第15篇: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第一,对习题进行全面解析,找出学生易错点、失分点、重点与难点。 第二,对各题进行得分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掌握学生考试状况和知识巩固程度。

第三,选择30%的必讲题,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找准题突破口,并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第四,对普遍性问题类题目,先帮助学生找到规律性方法,再次对类似题进行强化。

第五,让学生进行错题分析和纠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握这五点,写出的习题课教案一定是适用型教案。而且对新老师来说很有必要。

高中生物实验教案怎么写

根据实验的内容有以下: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具

4.实验步骤

5.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即做实验时特殊的实验要求)

6.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或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7.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一些备注

第16篇:差倍问题,习题课教案

教学内容: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差倍问题的技巧

2、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灵活性,体会解题技巧对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的一般规律,并学会抽象出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今天我来看看在母亲节给妈妈选购礼物的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显示1、母亲节到了,小红买了康乃馨和一些兰花送给妈妈,小红买的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康乃馨比兰花多6朵,小红买了康乃馨和兰花各多少朵?)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问题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康乃馨比兰花多6朵(板书学生找出的数学信息)

师:它要求我们求出来的是什么? 生:康乃馨和兰花各多少朵(板书)

师:现在我想用数学方式将我们找出的数学信息表示出来,你们想想可以借助什么来表示?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师:他说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线段图来表示,那该怎么表示呢?我要请另外的同学帮我们表示出来谁能够帮我们用线段把康乃馨和兰花都表示出来(板书:康乃馨

兰花)--学生上台表示

师:你们都是这样表示的吗?现在谁告诉我我们表示的是哪条信息?

生: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

师:那还有另外的一条信息该怎么表示?你们看老师是怎么表示的(板书),我这样表示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说我这样画的理由是什么? 生:

师:你的表达真清楚,你们都听清楚了了吗?老师首先把康乃馨中和兰花一样多的排开剩下的就是康乃馨比兰花部分多少朵? 生:6朵

师:现在这样表示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求出康乃馨,兰花的朵数了吗?现在动笔在下面做一做,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做法?开始(2分钟,下去指导)

师:你来告诉我你的答案,你是怎么做的 生:

师:答案对吗?你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有和他不一样做法的吗?也请你把解体过程写在黑板上 教师分析两个同学的解题方法

师:我们刚刚用了两种不同解题方法,都得到了我们的想要的答案,我们看下一个题目

(2、小丽也买了一些花给妈妈,小丽买的花是小红的4倍,小红买的花比小丽买的花少36朵,小丽和小红各买了多少多花?) 一起大声的把题目读出来,这个问题,你们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开始

师:你想出了多少种不同的方案? 生:两种

师:你把他列在黑板上,有没有人想出别的方法,有谁能上来补充一下吗?

师:加上之前我们说的那两种方法,老师想出了四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种方法和第四种方法是什么样的吧 师:这四种方法都得出来同一个答案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不知一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你们应该学会用发散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找到最简单的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且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我们遇到的同一类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一步步引导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板书:条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

两数的差---------------------------差

解题:求两数各是是多少

师:像这样已知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差倍问题”。(板书差倍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题目都属于差倍问题,经过前人的经验,他们找出了解决差倍问题的一般思路,我们一起来看到XX同学的解题步骤,你们知道这个这个2代表什么吗?

生:两个数的倍数差

师:对,这个2应该是由3-1得到的,也就是康乃馨的3份减去兰花的一份,得到他们的份数差(板书:倍数-1) 师:6代表的是

生:两数的差(板书:两数差÷(倍数-1)) 师:求出来的是? 生:兰花的数

师:也就是较小的那个数,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一份数,最后是?(板书:两数差÷(倍数-1)=较小数—一份数) 生:用一份数×倍数得到较大的那个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几份数(一份数×倍数=较大数---几份数)

师:这就是差倍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师:下面我们我去测试一下看看大家都掌握的怎么样?(PPT展示:1饲养场里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2只,已知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倍。白兔、灰兔各养了多少只?) 师:先来判断一下,它我们今天学习的差倍问题吗? 生:是的

师:他告诉我们了白兔和灰兔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告诉了我们他们的差,求他们分别是多少?你们能快速的算出白兔和灰兔的数量吗?现在开始做,看谁多的又好又快 师:告诉我白兔多少只 生:40只 师: 灰兔呢? 生:8只

师:对了吗?(PPT检测答案)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下面来一个更难的挑战。(甲、乙两个粮仓各存粮若干吨,甲仓存粮的吨数是乙的3倍。如果甲仓中取出260吨,乙仓中取出60吨,则甲、乙两个粮仓存粮的吨数相等。甲、乙两个粮仓各存粮多少吨)

师:这个题可比之前的题复杂些,这个题和我们的差倍问题有点不一样,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们之间的差,想想你们能做出来?要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哦,现在动手试一试吧 师:现在谁做出来了(分情况如果有同学会做,请同学上来分享解题步骤,如果没有人会,教师讲解知道)

师:他告诉我们甲乙两个粮仓的倍数关系,如果知道他们之间的差,那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解决差倍问题的方法来求解,同学们想想怎样可以得到甲乙粮仓的差呢? 师:谁有想法?

生:甲乙两个粮仓相差200吨粮食 师:你能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是200吨吗? 生:(教师边引导学生) 师: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生:听懂了

师:现在你们能快速告诉我甲乙粮仓的粮食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种类型的问题也属于差倍问题,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数的差但通过观察可以求出他们的差,把他转化为差倍问题来解决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差倍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差和他们的倍数关系,分别求这两个数,这就是差倍问题,我们学习差倍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其实在我们数学解题过程中,类似于差倍问题的还有很多,需要同学多多的去发现去总结规律,你们愿意当一个善于发现的小小数学家吗?

生?愿意

师: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板书:

差倍问题

条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

两数的差---------------------------差

问题:求两数各是是多少

解题思路:两数差÷(倍数-1)=较小数—一份数

一份数×倍数=较大数---几份数

第17篇: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集体备课教案

第 4周第 4课时2013年 3月 14日年级 七 主备人 李春花

附:习题及讲解

一、基础过关: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A.∠1=∠4B.∠1=∠3C.∠2=∠3D.∠1=∠

5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A.∠1+∠2=180°B.∠2+∠3=180°

C.∠3+∠4=180°D.∠2+∠4=180°

5.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A.30°B.60°C.90°D.120°

(4)(5)

6.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7.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

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二、综合创新: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

∠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

1.A2.B3.D4.D5.B

6.180°点拨:∵AB∥EF,∴∠B=∠CFG.

∵BC∥DE,

∴∠E+∠BFE=180°.

∵∠GFC=∠BFE,

∴∠B+∠E=180°.

7.解:平行.

∵AB∥CD,

∴∠BAD=∠CD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E、DF分别是∠BAD、∠CDA的平分线,

∴∠EAD=11∠BAD,∠FDA=∠CDA. 2

2∴∠EAD=∠FDA.

∴A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证明:∵∠AMB=∠DMN,又∠ENF=∠AMB,∴∠DMN=∠ENF,

∴BD∥CE.∴∠BDE+∠DEC=180°.

又∠BDE=∠BCN,∴∠BCN+∠CED=180°,

∴BC∥DE,∴∠CAF=∠AFD.

点拨:本题重点是考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9.解:∠C=150°.

理由:如答图,过点B作BE∥AD,则∠ABE=∠A=1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E=∠ABC-∠ABE=150°-120°=30°.

∵BE∥AD,CF∥AD,

∴BE∥C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C+∠CB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180°-∠CBE=180°-30°=150°.

10.解:(1)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

则∠1=180°-∠B=180°-135°=4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180°-∠D=180°-145°=3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CD=∠1+∠2=45°+35°=80°.

(2)∠B+∠C+∠D=360°.

理由: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得∠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2+∠D=360°.

即∠B+∠BCD+∠D=360°.点拨:辅助线CF是联系AB与DE的纽带.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

第18篇: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习题课教案

高等数学课 讲 教 案 主讲人

课 题 第七章习题课

目的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使用教具

提问作业

备课时间

查 阅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章的知识要点,掌握有关计算。

本章的知识要点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有关计算的熟练掌握。讲练结合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抽 查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知识归纳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向量代数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问题

1)坐标系的建立;2)卦限的划分;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向量:

1)定义及记法;2)模;

3)方向角与方向余弦;4)单位向量;

5)负向量;

6)零向量; 7)向量在轴上的投影;8)向量的坐标表示

3、向量的加减法及数乘运算: 1)向量的相等;

2)向量的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向量的减法:aba(b); 4)数乘运算;

5)加减法与数乘的坐标表示;

6) 线性关系:a与b共线;a,b,c共面.

4、向量的数量积(点积、内积)

1)定义;2)投影公式;3)坐标表示式;4)性质;5)运算律.

5、向量的向量积(叉积、外积)

1)定义; 2)坐标表示式;3)性质;4)运算律;5)几何意义.

6、向量的混合积

1)定义;2)坐标表示;3)性质;4)几何意义.

7、二重积.

二、曲面、平面与直线

1、曲面与方程;

2、空间曲线;

3、球面与柱面方程;

4、平面方程:

1)一般方程;2)点法式方程;3)截距式方程;4)三点式方程

5)*法式方程:xcosycoszcosp0.(,,为平面法向量的方向角,p为原点到平面的距离)

5、直线方程

A1xB1yC1zD101)一般方程(交面式) 

AxByCzD022222)标准方程(对称方程,点向式)

xx0yy0zz0 lmnxx0l3)参数式方程 yy0m (是参数)

zzn04)两点式方程 xx1yy1zz1 x2x1y2y1z2z

16、两平面的夹角

cosA1A2B1B2C1C2ABCABC212121222222

7、点到平面的距离

dAx0By0Cz0DABC222

8、两平面1,2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ABC

1∥2n1∥n2111

A2B2C2 1⊥2n1⊥n2n1n2A1A2B1B2C1C20

9、两直线的夹角

s1s2l1l2m1m2n1n2 cos

222222s1s2l1m1n1l2m2n

210、两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lmn

l1∥l2s1∥s2111

l2m2n2 l1⊥l2s1⊥s2l1l2m1m2n1n20

11、点到直线的距离

ix0x1l2M1M2s dsjy0y1mlmn2kz0z1n2

12、两直线共面的条件

 l1,l2共面M1M2(s1s2)0x2x1l1l2y2y1m1m2z2z1n1n20

13、直线和平面间的夹角:

nsAlBmcn sin222222nsABClmnl∥s⊥nsnAlBmCn0

lmnl⊥s∥n

ABC

二、二次曲面的标准方程

x2y2z21)椭球面: 2221;

abcx2y2z22)单叶双曲面:2221;

abcx2y2z23)双叶双曲面:2221;

abcx2y24)椭圆抛物面:222z;

abx2y25)双曲抛物面:222z;

abx2y2z26)二次锥面:2220.

abc第二部分 例题分析

例1 在什么条件下,下列式子成立:

 ① abab ② abab ③ abab 解:(略)。

 例2 已知向量a,b,以a,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中和a所在边垂直的高线向量.解:(略)。

2222 例3 证明(ab)(ab)2(ab),并给出几何解释。 解:(略)。

 例4 设aik,bi2jk,ci2jk,求

① ab,ba ② a(bc),(ab)c ③ a(bc),(ab)c 解:(略)。

例5 证明

① a(bc)b(ac)和c垂直;

② ap,aq,ar三向量共面.解:(略)。

例6 已知向量p和q及x轴均垂直,其中q3i6j8k,p2,求p.解:(略)。

例7 已知两定点F1,F2相距为2a,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4a,求动点轨迹.、解:(略)。

例8平面过原点o,且垂直于平面1:x2y3z20及2:6xy5z230,求此平面方程。

解:(略)。

2x4yz10例9 将直线的一般方程l:化为对称方程和参数方程。

x3y50解:(略)。

例10平面过z轴,且与平面2xy5z0的夹角为解:(略)。

,求此平面方程。 34xz10例11 试证:直线l1:与l2x2y30解:(略)。

3xyz40相交。 :y2z80y3x5y4x7例12 直线过点A(3,5,9),且和两直线l1:及l2:相交,求此

z2x3z5x10直线方程。

解:(略)。

x3y5zx10y7z及l2:相交,且和231541x2y1z3l3:平行的直线。

871解:(略)。 例13 求与已知直线l1:A1xB1yC1zD10例14 要求直线l: (1)与x轴平行;(2)与y轴平行;

A2xB2yC2zD20(3)与z轴重合;(4)经过原点。

解:(略)。

例15 指出下列方程所示之曲面

(1)x2y2x2y222z0

(2) 99z21 解:(略)。

例16 画出x2yz2和x2z24y的图形。 解:(略)。

三、作业

第19篇: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会应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3、区别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重点:

1、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会应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区别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一、自学指导: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判定是什么?

3.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是什么?

二、尝试练习: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2) (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

A.互相垂直 B.互相平行 C.相交 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

A.∠1=∠4 B.∠1=∠3 C.∠2=∠3 D.∠1=∠5 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 A.∠1+∠2=180° B.∠2+∠3=180°

C.∠3+∠4=180° D.∠2+∠4=180°

三、当堂检测:

1.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

A.30° B.60° C.90° D.120°

(4) (5) 2.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3.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四、综合创新: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

第20篇:恒定电流·简单电路习题课·教案.

恒定电流·简单电路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内容:(1)掌握简单电路的简化方法——电势法;(2)能够应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简单的混联问题。

2.通过对电路的简化,培养学生掌握等效的方法。通过电路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应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简单的混联问题。 2.难点:用电势法画等效电路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串、并联的特点,请同学们做两个小题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主要知识。

练习:已知电阻R1和R2串联,两端电压U,则R1两端的电压U1=______,R2两端的电压U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已知电阻R1和R2并联,电路中总电流是I,则R2支路中的电流I1=______,R1支路中的电流I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给学生5分钟时间做,并请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做。) 核对答案,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现在我们来看两个电路(电路图投影在屏幕上),图中三个电阻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图1中R1和R2串联后再与R3并联,图2中R1和R2并联后再与R3串联。 教师:很好,上面这两个电路又叫混联电路。如果已知R

1、R2和R3,则:I1/I3=______,U1/U3=______,P1/P3=______。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做,并想一想什么方法简单。)

教师:图1中,I1/I3=I12/I3=R3/(R1+R2),U1/U3=U1/U12=R1/(R1+R2),P1/P3=I1U1/I3U3=R1R3/(R1+R2)2

图2中,I1/I3=I1/I12=R1R2/R1(R1+R2)=R2/(R1+R2),

/(R1+R2)2R3。

教师:在实际应用的电路中,大多是既包含串联电路又包含并联电路的混联电路。熟练运用前面我们讲过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就可以对混联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2.电路结构的分析

分析电路的组成和结构,准确判断出各部分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必要时要学会用“等效”的观点,将电路改画为标准的串、并联电路,对电路的正确计算起到很大作用。

教师: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种电路简化的方法——电势法。 板书:纯电阻电路的简化方法——电势法

教师:简单的纯电阻电路,无论表面上看多复杂,最终都可以简化为电阻串、并联或两者混联的方式。所以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是识别和简化电路的基本出发点。简化电路的主要根据是:

Ⅰ.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从电势上看,沿电流方向每经过一个电阻电势要降低。

Ⅱ.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从电势上看,各支路两端电势分别相等。

Ⅲ.导线理想化,认为是“有电流、无电阻”,所以导线上各点是等势点。 下面举例具体说明应用的步骤和方法。

例 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压U=10V,电阻R1=5Ω,R3=R410Ω,R2=10Ω,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求电流表的示数。

分析:首先,找出电流的分叉点——节点,并标上字母。找到电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电路中没有标电源的正、负时,可假设一端的电势高)如图中所示。(投影,用红笔在电路图上标出)显然,A点电势最高,D点电势最低,将A、D两点画在两边,在其间画电阻。其次,分析各点电势,找等势点。因为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可看作导线,它两端的电势相等,即B点和D点等势,所以B、D可合为一点。第三,按照电势的高低,把电阻接在其间,先画从A到D的电阻R2,再画其他的电阻。简化后的电路如图4所示。(投影电路图)从图中容易计算出电路中的总电流是2A,电流表测的是流过R2和R3的电流之和,流过R2的电流是1A,流过R3的电流是0.5A,所以,电流表的示数是1.5A。

3.巩固练习

如图5所示电路,已知电压恒定为16V,R1=R4=R5=24Ω,R2=R3=12Ω,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试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教师:先把电阻的关系用等效电路图画出来。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等效电路图。

教师:再把电表填入图中,如图6所示。

教师:由电路图,再根据串并联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计算结果。(I1=1/6A,I2=1/3A,U=14V)

数学习题课教案模板
《数学习题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