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病理实验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6:2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病理实验总结

实验一

绪论

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病变主要位于肾皮质的近曲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官腔狭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满布均质红染的微细颗粒.

低倍

高倍

②肝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大的空泡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低倍

高倍

③肉芽组织: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狭窄且不规则,较多的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梭形或分枝状,核椭圆形或梭形。多少不等的炎细胞和少量胶原纤维。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混合血栓:淡红色和深红色交错排列

2.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萎缩变形,周边区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3.急性肺淤血:肺泡壁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粉红色水肿液

4.慢性肺淤血:肺泡壁充血水肿,腔内少量水肿液,红细胞和大量心衰细胞

实验三 炎症

1.蜂窝织性阑尾炎:弥漫性化脓性炎

2.肺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实验四

肿瘤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乳头状上皮,血管结缔组织轴心

2.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增生的上皮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形成不规则的癌巢。癌巢中央可出现角化之鳞片,形成同心圆状

3.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有癌巢,无同心圆

4.直肠腺癌:乳头状,菜花状,结节状,可见坏死或溃疡,管状腺癌,粘液癌

5.平滑肌瘤:梭形细胞编织状,呈束状排列,核杆状

6.平滑肌肉瘤:梭形细胞,异型性明显

实验五

心血管,呼吸实验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渗出物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和红染细网状的纤维蛋白(纤维素),使肺泡实变。

2.小叶性肺炎:肺泡壁有充血及炎细胞浸润;病灶周围,部分肺泡过度充气,肺泡壁变窄,甚至断裂。

3.风湿性心肌炎:在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周边围绕数量不等的风湿细胞;风湿细胞体积较大,圆形、卵圆形,胞浆丰富,略嗜碱性,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核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

4.高血压脾细小动脉硬化: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内可见淡红染玻璃样物质,中膜平滑肌细胞减少,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小梁动脉管壁内可见纤维组织弥漫增生,内膜普遍增厚,导致小梁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实验六 消化系统疾病

1门脉性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有假小叶取代;假小叶周围纤

维组织增生、包绕。 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及坏死,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或有出现两个以上中央静脉,纤维间隔内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

3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点灶状)。疏松化,气球样变。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肝窦明显扩张充血;肝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肝细胞再生结节。

实验七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传染

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主要由增生之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呈环状或半月状围绕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肾球囊闭塞。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高倍)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增宽,血管扩张充血,炎性渗出

3.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血管套袖,软化灶,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现象,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4.粟粒性肺结核

推荐第2篇: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题: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

实验目标: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1分钟的心跳跳动的次数以及脉搏跳动的次数;

2、认识心跳与脉搏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橡胶管、钟表

实验设想:一个人一分钟内心脏跳动多少次、人的脉搏速度是怎样的?心跳和脉搏有什么规律?

实验探究过程:

1、把橡胶管连在两个漏斗颈上,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用听诊器与同学互相听心跳的声音,记录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3、与同学互相摸脉搏,记录一分钟脉搏的次数;

4、边听对方的心跳边测他的脉搏,观察心跳与脉搏跳动有什么关系。

现象观察:人的心脏跳动一次,人的脉搏就搏动一次

实验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

1 实验课题:测肺活量

实验目标:

1、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实验器材或药品:气球、卷尺、塑料瓶、直尺、吸管 实验设想:人的肺活量都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二、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6、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现象观察:每个人的肺活量不尽相同。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2 实验课题: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

实验目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水盆,水,塑料瓶

实验设想: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实验探究过程:

一、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二、观察人体血管图。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3.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三、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当我们模拟心脏跳动时,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3 实验课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实验器材或药品:带刻度的平衡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设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臵,看看在不同位臵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臵,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现象观察: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衡尺仍保持平衡尺,这说明杠杆省力与否与着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4 实验课题: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目标:

1、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可以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2、能够识别生活中应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析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实验器材或药品:轮轴套装,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轮轴有什么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一个轮轴实验装臵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2、换一个大一点的轮,记录下更大的伦用多少钩码可以是轮轴保持平衡,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如果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由此我们也认识到轮轴也是一种机械。

5

实验课题:用定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定滑轮,了解定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如何把货物运到高处? 实验探究过程:

1、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

2、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现象观察:

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实验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改变用力方向。

6 实验课题:用动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动滑轮,了解动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动滑轮;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动滑轮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动滑轮提升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够省力,但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7 实验课题: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目标: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滑轮组,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

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滑轮组;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滑轮组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8 实验课题:研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弹簧秤、小车、光滑的木板、木块 实验设想:“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木板搭造一个斜面,在相同高度下,用测力计提升不同物体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2.再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相同的物体,测量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现象观察: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结论:斜面的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9 实验课题: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知道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不同,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小木块 实验设想:

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过程: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的力与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然后改变斜面的不同坡度继续进行试验,做好记录为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

现象观察:

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

实验结论:斜面能够省力,而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0 实验课题: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实验目标:知道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改变其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实验器材或药品:硬纸、砖块、厚书等重物 实验设想:物体的承受力真的与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大小差不多的纸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2、用胶水粘好后竖直放在桌上;

3、将书本、砖分别放在相关的纸筒上,比较它们的承重力。

现象观察: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系。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11 实验课题: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目标: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车,钩码,纸,木块

实验设想: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纸圈成一圈后松开,做成一个拱形,用木块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2、用两本书分别抵住两边的拱脚,使纸拱不会塌下来,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3、用较多的书抵住脚拱。再测量能够承受多少个木块。 现象观察: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结论:将纸做成拱形后它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而且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12 实验课题:做简单的框架

实验目标: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实验器材或药品:吸管、胶带、剪刀

实验设想: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三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三角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2、用四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四边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3、在四边形框架里面加两根斜杠,再试一试稳定性。与不加斜杠时的框架比一比,哪个坚固。

4、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5、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斜杠试一试稳定性。

6、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直杠试一试稳定性。

7、比一比,

4、

5、6的不同情况哪种更坚固。

现象观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最稳固、最不容易变形的框架。

实验结论:制作框架时,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加稳定。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会更大。

13 实验课题:研究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实验目标: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透明物体、光源、白纸、铅笔 实验设想:猜猜看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过程:

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臵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现象观察: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实验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

14 实验课题: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标: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实验器材或药品:白纸,橡皮泥,铅笔,温度计 实验设想: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

3.每到下课的时候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

4.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现象观察: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短→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15 实验课题: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标: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或药品:手电筒,三张小孔纸板,屏 实验设想: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臵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2、把手电筒放臵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

3、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

4、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观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6 实验课题: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刀,纸盒,铝箔纸,胶布,钉子 实验设想: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2.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3.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4.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现象观察:当孔比较小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到达屏幕的不同的部分,而不会在屏幕上相互重叠,所以屏幕上的像就会比较清晰。 但小孔小,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不明亮。 当孔比较大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在屏幕上重叠,屏幕上的像自然也就不清晰。但小孔大,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比较明亮。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

17 实验课题: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导线,电池,小灯泡 实验设想: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保证小灯泡根据需要亮或灭;灯座的两个金属片分别接在小灯泡尾部的锡点部分和金属壳的螺丝部分;电池盒的作用是装电池,先将电池的尾部的负极压在簧片上,再把正极压入电池盒内。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组成。

18 实验课题:做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标: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

实验设想: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实验探究过程:

1.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现象观察: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实验结论:连接到没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亮,连接到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不会亮。

19 实验课题: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串并联) 实验目标: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回形针,图钉、木板

实验设想:出示二个小组组装的并联和串联的不同电路由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二节电池小灯泡的亮度即相差很多?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比较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并接法连起来。比较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现象观察: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板书:电池串联电压是两节电池之和,二节电池并联电压和一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的小灯泡比串联电路的亮。

20 实验课题: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标:检测区分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路检测器,钥匙,木梳,纸板,橡皮,回形针等待检物品

实验设想: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二、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3.边实验边记录。

现象观察:生活中,人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地方。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钥匙、回形针、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纸板、木头等。

21

实验课题:磁铁能吸哪些物体

实验目标: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

实验设想: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实验探究过程:拿磁铁依次靠近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材料,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实验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材料制成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不是铁材料制成的。

22

实验课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目标: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白纸,细铁屑 实验设想: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一张纸上面放上细铁屑。

2、把磁铁放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看看能否吸住回形针。

3、记录观察的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实验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白纸,也能吸铁。

23 实验课题: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

实验目标:认识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学会正确运用“磁力” 进行表述。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回形针

实验设想: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把磁铁分成四段,标上A/B/C/D/E,用磁铁的各部分去吸回形针记录各部分吸引回形针的个数。

现象观察:磁铁两端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最弱,科学家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

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磁铁上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4 实验课题: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明白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水槽,泡沫

实验设想: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实验探究过程: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它们相互接近,观察结果。 用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的情况,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的情况,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B和C排斥,B和D相吸,A和C相吸,A和D排斥。

实验结论:当两块磁铁的磁极接近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现象,吸在一块儿我们就叫做互相吸引,推开去叫做互相排斥。

25 实验课题: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实验目标: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条形磁铁,铅笔

实验设想: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

实验探究过程: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S极与S极排斥;N极与N极排斥;S极与N极吸引;N极与S极吸引。

现象观察: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6 实验课题:探究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实验目标:知道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大头针,电池,粗细不同的导线,粗细铁钉

实验设想:怎样使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回形针?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同一个电磁铁,改变电池个数的多少分别来吸引回形针,比比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2、用导线匝数不同(铁钉粗细相同、电池个数一样多)的电磁铁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用铁钉粗细不同的电磁铁(导线匝数相同、电池个数要样多)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导线匝数有关。

实验结论: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导线匝数多,磁力大,导线匝数少,磁力小。

27 实验课题:制作铁钉电磁铁

实验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试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学生动手制作铁钉电磁铁。接着引导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他由哪几部分构成?(铁芯、线圈两部分)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带有绝缘层的细导线紧密绕在铁钉上,至少30圈;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2.用自制电源接触回形针,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是利用电流获得磁性的装臵。

28 实验课题: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研究电和磁的关系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强、线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你觉得电和磁之间有关系吗?电路中放入电池灯泡会亮,如果把磁铁接在导线上能让灯泡发亮吗?磁铁不能让灯泡发亮。如果把导线接近指南针会怎样?电能不能产生磁?怎样证明电能不能产生磁?(如果指针偏转说明能产生磁。指针没动说明没磁性。)

实验探究过程: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现象观察:电能产生磁,没电就没磁。

实验结论: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9 实验课题: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目标: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测,得出电磁 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线圈绕向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指南针

实验设想: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不偏转 (2)导线接上电池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偏转

现象观察: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实验结论: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0 实验课题:岩石的观察记录

实验目标: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同的岩石标本、放大镜、烧杯、钉锤、滴管、稀盐酸

实验设想: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认识要从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2.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3.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现象观察:

岩石的结构比较复杂,同学们在观察时可以利用放大镜来判断岩石是层状的,还粒状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

实验结论: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块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较软,薄层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较硬,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31 实验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实验目标: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常见的岩石标本

实验设想:我们来看一看地质学家是怎样描述岩石的?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等;

2、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

4、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5、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6、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实验结论:岩石不都是粗糙的石块,表面光滑、色彩鲜艳、纹理美丽的鹅卵石、雨花石也是岩石,只是由于风化、流水的冲击摩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她的模样。

32 实验课题:观察、描述矿物(条痕、软硬、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实验目标: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矿石标本,钥匙,小刀,放大镜等

实验设想: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 状、片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和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

2、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对矿物进行分类。

现象观察: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

实验结论:在识别矿物时,清楚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的矿物具有相同的色彩,知道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一部分同学能适当举出例子。

33 实验课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地球仪,电灯等

实验设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假如太阳和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实验室窗户适当遮挡。

2、在地球仪的中国北京贴上小红旗。手电筒代表太阳,六名同学围成圆圈,圆圈中间站一同学手中擎起地球仪。

3、假设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并模拟,做好记录。现象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34 实验课题:太阳运动与影子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继续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竹篾,电筒,橡皮泥,铅笔 实验设想:太阳每天从什么方向升起?在什么方向落下?阳光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过程:1.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3.固定电筒位臵,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现象观察:太阳的位臵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35 实验课题:模拟月相变化

实验目标: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集体模拟,同时学生能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的运行位臵以及初一的月相;利用模拟实验,清楚观察到月相,明白月相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或药品:月相盒套装

实验设想:月相怎样变化?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过程:

1、把塑料球的一半用黑墨水涂黑;

2、在地面上画上直径一米和0.5米的两个同心圆,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圆心上;

3、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臵上,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现象观察: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向右;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向左。

实验结论:观察到塑料球的西半边先看到,而且越来越大,直至整个满月的出现,然后再是东半球亮,然后越来越小,直至什么也看不到。

36

推荐第3篇:实验课教案5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教案 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MATLAB校正设计

指导教师:孙红鸽、吴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通过对系统性能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设计校正器模型;

2、学习通过matlab仿真,在时域和频域内对校正效果进行验证

3、学习通过通过模拟实验台搭接电路和校正器模型验证校正效果(增加)

二、实验仪器

仿真实验设备与软件: (1)计算机 (2)MATLAB软件 模拟实验设备与器材: ⑴ 控制理论实验台 ⑵ 示波器 ⑶ 信号源 ⑷ 阻容元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实验指导书内容同。

四、教学内容

1、原理讲述(任课教师讲述)

2、实验内容及要求

1).对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性能要求进行校正器模型的理论设计(要求课下完成); 2).Matlab仿真。

(1)观测校正前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2)观测校正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3)对比(1)、(2)中的结果分析校正器性能,在保证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并根据实验台实际参数进行校正器模型调整。最终确定校正器模型。 3).模拟实验。

(1)根据给定的系统模型和实验台实际参数搭接校正前的系统模拟电路。 (2)根据最终确定的校正器模型搭接校正器模拟电路

(3)用上位机软件观测系统时频域性能进行分析,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对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在以上内容部分包括了理论、仿真、模拟电路三部分,由于时间限制可能会有所取舍,建议在实验室里时,以模拟电路搭接为主,理论和仿真部分课下补全。(实际操作有点脱离本次试验大纲,但是为了让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以后预计按此进行修订,本次算是实验改革试验吧)

五、实验教学组织

1、先讲原理。

2、实验内容介绍。

3、提醒常出问题的地方:

程序编写应在M文档完成,

程序运行方式(两种:拷贝选取点击右键;拷贝到程序窗口运行。), feedback命令的使用,程序中“;”的使用等。

Figer()命令的使用以及多个图形在同一窗口显示的实现 参数的获取,分析

模拟部分问题较多,如运放坏、实际电阻电容值达不到标称值,加校正器后放大倍数的改变等。

4、实验报告要求:

A、统一使用chbcc-1软件中提供的实验报告模板,所有需要保存的图形均采用截屏键(视图最大化)。 B、实验报告每人交一份纸质稿同时提交电子稿 C、实验报告每组除实验数据相同外,实验结论及实验总结应有自己的见解。若同组内实验报告完全相同只给一半分数。

D、若非同组出现相同数据或实验报告完全一致,则所有相同者此次实验报告均为零分(特别强调)

E、若非同班内出现完全相同数据,则本门课程实验为零分。(特别强调)

六、实验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原理的应用和能力的锻炼

2、难点:根据系统要求设计校正器模型

bode图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校正器模型的设计

七、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模拟电路中试验参数受到实验台限制,参数搭配取近似值。

2、通常将开环函数当做负反馈闭环函数使用。

3、图形正确,分析不到位,理解有难度

八、实验参考数据(例子)

本次实验数据,可以根据学生编制的程序运行出现。 例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o(s)K

S(0.5S1)性能要求:Kv25,35,c10rad/s

1.MATLAB仿真部分

1.1根据实验四和实验七进行系统校正前的仿真时频域分析 由Kv25,确定K25,取K25 频域分析:

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程序:g0=tf([25],[0.5 1 0]);bode(g)

绘制出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如图9-2所示:

图9-2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由图9-2中可知系统的性能不满足性能要求,需要校正。 时域分析:

输入程序为:gf=feedback(g0,1);step(gf) 校正前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9-3所示:

图9-3校正前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1.2将理论计算出的校正器模型引入,进行校正后的仿真时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程序:gc=tf([0.4 1],[0.05 1]);g=g0*gc;bode(g0,g)

绘制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如图9-4所示:

图9-4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由图中可知系统的性能均满足性能要求,校正器模型合理。 时域分析:

输入程序为:gcf=feedback(g,1);step(gcf) 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9-5所示:

图9-5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显示的参数可见,系统性能得到了改善。 1.3对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校正器模型。

仿真确定校正器模型为Gc(s)0.4S1

0.05S11.4校正器模型修订,根据实验台上可提供的电阻电容值对初定的校正器进行调整使得最终的校正器模型既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又能够在实验台上实现。

上面确定的控制模型可以在实验台实现,故不需要调整。 2.模拟部分

2.1根据给定的实验模型搭接校正前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9-6所示:

图9-6校正前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Kv25,结合实验台实际数据图中取Rf1=510K,C1=1uF,R1=20K 2.2在实验台上按照上图连接电路,用“THBCC-1”软件观测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图9-7所示:

图9-7 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图9-7中读取ts=4.1s,δ%=∆Y/Y1=1.71/5.75=29.7% 2.3搭接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控制系统的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如图9-8所示:

图9-8 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

根据校正器模型传递函数,图9-8中取:Rc1=400k,Rc2=510k,Cc1=1 uF,Cc2=0.1uF。 在实验台上搭接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图,并引入原系统,则校正后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9-9所示:

图9-9 校正后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2.4用“THBCC-1”软件观测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9-10所示

图9-10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图中读取ts=1.8s,δ%=∆Y/Y1=0.07/5.75=1.2% 3.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9-

7、9-10进行分析。

4.适当调整校正装置的性能参数,重复上述实验,分析相应参数的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九、实验结果检查方法

1、程序没时间检查,只看实验图形,结果错误要求学生自查程序,更改后查验;

2、实验图形完全正确,根据实验内容随机提出问题,回答正确者加分。

十、课堂实验预习检查题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及原理图

3、计算公式

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表格

6、注意事项

推荐第4篇:数据结构实验课教案

数据结构教案

实验一:线性表的顺序表示与实现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2.掌握在顺序表上进行的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分别建立顺序表,并输入初始数据;

2.对顺序表分别编写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函数。

三.实验重点:

顺序表的建立及操作。

四.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要分别完成建立、插入、删除、查找、修改五种功能。 3.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五. 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顺序表 :

1.定义头文件和顺序表的存储结构类型等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0 #define null 0 #include #include #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define listincrement 1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elem; int length; int listsize; }sqlist;

1 2.编写构造空顺序表的函数 status listinit(sqlist *l) { l->elem=(elemtype *)malloc(list_init_size*sizeof(elemtype)); if(!l->elem)

return overflow; l->length=0; l->listsize=list_init_size; return ok; }

3.编写对顺序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status 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elemtype *newbase,*q,*p; if(ilistlength(*l)+1)

return error; if(l->length==l->listsize)

{ newbase=(elemtype *)realloc(l->elem,(l->listsize+listincrement)*sizeof(elemtype));

if(!newbase)

return overflow;

l->listsize+=listincrement;

} q=&(l->elem[i-1]); for(p=&(l->elem[l->length])-1;p>=q;--p)

*(p+1)=*p; *q=e; ++l->length; return ok; }

4.编写对顺序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status list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elemtype *p,*q; if(il->length)

return error; p=&(l->elem[i-1]); *e=*p; q=l->elem+l->length-1; for(++p;p

*(p-1)=*p; --l->length;

2 return ok; }

5.编写对顺序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if(ilistlength(l)) return error; *e=l.elem[i-1]; return ok; }

6.编写对顺序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status locateelem(sqlist l,elemtype e) { int i; for(i=0;i

if(l.elem[i]==e)

return i+1; return 0; } 7.编写实现两个线性表的归并操作的函数 void mergelist(sqlist la,sqlist lb,sqlist *lc) { int i,j,k; int la_len,lb_len; elemtype ai,bj; i=j=1; k=0; listinit(lc); la_len=listlength(la); lb_len=listlength(lb); while(i

{

listinsert(lc,++k,ai);

++i;

} else

{

listinsert(lc,++k,bj);

++j;

} } while(i

while(j

{ getelem(lb,j++,&bj); listinsert(lc,++k,bj);

} }

8.销毁线性表、清空线性表、判空、求表长等 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l) { if(l->elem) free(l->elem),l->elem=null; return ok; }

status clearlist(sqlist *l) { l->length=0; return ok; }

status listempty(sqlist l) { return(l.length==0); }

status listlength(sqlist l) { return l.length; }

9.打印线性表

4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printf(\"\\nlist: \"); for(i=0;i

10.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i; int n; elemtype a; sqlist l,la,lb,lc; clrscr(); listinit(&l); listinit(&la); listinit(&lb);

printf(\"please input list number\"); scanf(\"%d\",&n); printf(\"\\n\");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i+1,a); } print(l); printf(\"\\nlist length:%d\",listlength(l));

getelem(l,4,&a); printf(\"\\ngetelem(l,4,&a),%d\",a);

listdelete(&l,3,&a); printf(\"\\nlistdelete(&l,3,&a),%d\",a); print(l);

printf(\"\\ninput list la\");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a,i+1,a); } printf(\"\\ninput list lb\");

5 for(i=0;i

scanf(\"%d\",&a);

listinsert(&lb,i+1,a); } mergelist(la,lb,&lc); print(la);print(lb);print(lc); }

6

实验二:链表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1. 掌握单、双向链表的存储结构;

12. 掌握在单、双向链表上进行的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操作。

二.实验内容:

4.分别建立单、双向链表,并输入初始数据;

5.对两种单、双向链表分别编写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函数。

三.实验重点:

单向链表的建立及操作。

四.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要分别完成建立、插入、删除、查找、修改五种功能。 6.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五. 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单链表 :

1.定义头文件和单链表的结构体类型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LNode {

int data;

struct LNode *next; }LNode, *LinkList;

2.编写构造单链表的函数

void InitList_L(LinkList L) { LinkList p,q; int i,b,j=0; p=L; printf(\"请输入链表中元素的值,用-1表示输入结束:\\n\"); do

7 { scanf(\"%d\",&b); q=(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q->data=b; p->next=q; p=p->next; j+=1; } while(b!=-1); p->next=NULL; p=L;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

13.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Insert_L(LinkList L,int r,int e) { LinkList p,s;

int q=1,i,j=0;

p=L;

while(q>=1&&q

{

p=p->next;

++q;

}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e;

s->next=p->next;

p->next=s;

p=L; while(p->next!=NULL)

{

p=p->next;

j+=1;

} p=L;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的链表为:\\n\");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j-1);

printf(\"***************************************\\n\"); }

14.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Delete_L(LinkList L,int r) { LinkList p,s; int q=1,i,e; p=L; if(rk) { printf(\"删除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s=p->next; p->next=s->next; e=s->data; k=k-1; printf(\"删除的结点的值为:%d\\n\",e);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的链表为:\\n\"); p=L;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15.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void GetElem_L(LinkList L,int r) {

9 LinkList p; int q=1,e;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e=p->data; printf(\"第%d个元素的值为:\\n%d\\n\",r,e); printf(\"***************************************\\n\"); } }

16. 编写对单链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void UpdateElem_L(LinkList L,int r) { LinkList p; int q=1,n,i;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printf(\"请输入修改后该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p->data=n;

printf(\"修改第%d个元素的值后链表为:\\n\",r);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n\"); } }

17.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n=0; LinkList l;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InitList_L(l); while(n!=-1) { printf(\"请选择对链表进行何种操作:\\n输入1表示对链表进行插入操作\\n输入2表示对链表进行删除操作\\n输入3表示对链表进行查找操作\\n输入4表示对链表进行修改操作\\n输入-1表示操作结束\\n\"); printf(\"***************************************\\n\"); scanf(\"%d\",&n); printf(\"***************************************\\n\"); switch(n) { case 1: printf(\"请输入在第几个结点之前插入新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Insert_L(l,m); break; case 2: printf(\"请输入删除第几个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Delete_L(l,m); break; case 3: printf(\"请输入查找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GetElem_L(l,m);

11 break; case 4: printf(\"请输入修改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UpdateElem_L(l,m); break; } } printf(\"操作结束!\\n\"); }

双向链表

1.定义头文件和双向链表的结构体类型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DuLNode { int data; struct DuLNode *prior; struct DuLNode *next; }DuLNode, *DuLinkList;

2.编写构造双向链表的函数

void InitList_DuL(DuLinkList L) { DuLinkList p,q; int i,b=0,j=0; p=L; printf(\"请输入链表中元素的值,用-1表示输入结束:\\n\"); while(b!=-1) { scanf(\"%d\",&b); q=(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q->data=b; p->next=q; q->prior=p; p=p->next; j+=1; } k=j-1; p->next=NULL; p=L;

12 printf(\"***************************************\\n\"); printf(\"创建的双向链表为:\\n\"); for(i=1;i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该链表的结点个数为:%d\\n\",k); printf(\"***************************************\\n\"); }

3.对双向链表进行插入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Insert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s; int q=1,i,n; p=L; if(rk) { printf(\"插入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next; q++; } s=(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printf(\"请输入插入的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s->data=n; s->next=p->next; p->next->prior=s; s->prior=p; p->next=s; k=k+1; p=L;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的链表为:\\n\"); for(i=1;inext;

13 printf(\"%d\\n\",p->data); } printf(\"插入一个新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7. 写对双向链表进行删除操作的函数 void ListDelete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s; int q=1,i,e; p=L; if(rk)

{

printf(\"删除的位置不正确\\n\");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s=p->next;

p->next=s->next;

s->next->prior=p;

e=s->data;

k=k-1;

printf(\"删除的结点的值为:%d\\n\",e);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的链表为:\\n\");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删除一个结点后链表结点的个数为:%d\\n\",k);

printf(\"***************************************\\n\"); } }

8. 编写对双向链表进行查找操作的函数

14 void GetElem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 int q=1,e;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e=p->data;

printf(\"第%d个元素的值为:\\n%d\\n\",r,e);

printf(\"***************************************\\n\"); } }

9. 编写对双向链表进行修改操作的函数 void UpdateElem_DuL(DuLinkList L,int r) { DuLinkList p; int q=1,n,i; p=L; if(rk)

{

printf(\"第%d个元素不存在\\n\",r);

printf(\"***************************************\\n\"); } else {

while(q>=1&&q

{

p=p->next;

q++;

}

printf(\"请输入修改后该结点的值:\\n\");

scanf(\"%d\",&n);

printf(\"***************************************\\n\");

p->data=n;

printf(\"修改第%d个元素的值后链表为:\\n\",r);

p=L;

for(i=1;i

{

p=p->next;

printf(\"%d\\n\",p->data);

}

printf(\"***************************************\\n\"); } }

10. 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n=0; DuLinkList l; l=(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InitList_DuL(l); while(n!=-1) {

printf(\"请选择对链表进行何种操作:\\n输入1表示对链表进行插入操作\\n输入2表示对链表进行删除操作\\n输入3表示对链表进行查找操作\\n输入4表示对链表进行修改操作\\n输入-1表示操作结束\\n\");

printf(\"***************************************\\n\");

scanf(\"%d\",&n);

printf(\"***************************************\\n\");

switch(n)

{

case 1:

printf(\"请输入在第几个结点之前插入新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Insert_DuL(l,m);

break;

case 2:

printf(\"请输入删除第几个结点:\\n\");

scanf(\"%d\",&m);

printf(\"***************************************\\n\");

ListDelete_DuL(l,m);

break;

case 3:

printf(\"请输入查找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GetElem_DuL(l,m);

break;

case 4:

printf(\"请输入修改第几个结点的值:\\n\");

scanf(\"%d\",&m);

printf(\"***************************************\\n\");

UpdateElem_DuL(l,m);

break;

} } printf(\"操作结束!\\n\"); }

17 实验三:栈、队列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栈、队列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栈、队列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Hanoi塔函数计算的程序,掌握栈在递归中的作用; 2.编写循环队列的进队、出队、初始化等函数。 (2选1)

三.实验重点:

对栈、队列的存储结构的理解。

四.实验难点:

循环队列操作函数的编写。

五.实验要求:

1.用C语言编写程序源代码;

2.源程序必须编译调试成功,独立完成。

六.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七.实验步骤:

Hanoi塔程序的编写 1.定义头文件: #include

2.编写move函数: void move(char x,char y) {

printf(\"%c-->%c\\n\",x,y); }

3.编写Hanoi塔函数:

void hanoi(int n,char a,char b,char c) {

if(n==1)

move(a,c);

else

{

hanoi(n-1,a,c,b);

move(a,c);

hanoi(n-1,b,a,c);

} }

4.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m; printf(\"请输入需要移动的盘子数:\\n\"); scanf(\"%d\",&m); printf(\"%d个盘子通过B从A移动到C的过程如下:\\n\",m); hanoi(m,\'A\',\'B\',\'C\'); }

循环队列操作函数的编写

1.定义头文件和结构体类型等: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QSIZE 10 typedef struct { int *base;//存储空间的起始地址,即数组的首地址,即数组名

int front;//顺序存储,即地址,所以用下标表示元素,front是第一个元

//的下标

int rear;//rear是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 }SqQueue;

2.编写初始化函数: int InitQueue(SqQueue &Q) {

Q.base=(int*)malloc(MAXQSIZE*sizeof(int)); if(!Q.base)

return 0;

else

{

Q.front=0;

Q.rear=0;

return 1;

} } 3.编写进队函数:

void EnQueue(SqQueue &Q,char e)

19 {

if((Q.rear+1)%MAXQSIZE==Q.front)

printf(\"队列满\"); else

{

Q.base[Q.rear]=e;//Q.base表示数组的地址也即数组名;Q.rear表示引用结//构体类型变量Q中的一个成员rear ,也即是数组中下标为rear的元素

Q.rear=(Q.rear+1)%MAXQSIZE;

} }

4.编写出队函数:

void DeQueue(SqQueue &Q) {

char e; if(Q.front==Q.rear)

printf(\"队列空\\n\"); else {

e=Q.base[Q.front];

Q.front=(Q.front+1)%MAXQSIZE;

} }

5.编写显示功能函数: void Display(SqQueue Q) { int i;

if(Q.front==Q.rear)

printf(\"队列空\\n\"); else

{

i=Q.front;

printf(\"队列中的元素如下:\");

do

{

printf(\"%c\",Q.base[i]);

i=(i+1)%MAXQSIZE;

}

while(i!=Q.rear);

} } 6.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20 {

SqQueue Q;

char r;

int i=0;

InitQueue(Q);

while(i!=-1)

{ printf(\"请选择对队列进行何种操作:\\n 输入1表示进行入队操作\\n 输入2表示进行出队操作\\n 输入-1表示不进行任何操作\\n\");

printf(\"********************************************\\n\");

scanf(\"%d\",&i);

printf(\"********************************************\\n\");

switch(i)

{

case 1:

printf(\"请输入要入队的元素的值,输入#表示结束:\\n\");

printf(\"****************************************\\n\");

scanf(\"%c\",&r);

while(r!=\'#\')

{

EnQueue(Q,r);

scanf(\"%c\",&r);

}

printf(\"****************************************\\n\");

Display(Q);

printf(\"****************************************\\n\");

break;

case 2:

DeQueue(Q);

Display(Q);

break;

} } }

21 实验四:树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二叉树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二叉树的各种操作函数,包括建立、初始化、添加、删除、查找等;

2.编写对二叉树进行三种遍历的函数;

3.编写8皇后的模拟计算程序。

(3选2)

三.实验重点:

二叉树的各种操作及遍历的函数。

四.实验难点:

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函数的编写。

五.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1.建立、初始化二叉树;

struct tree

//声明树的结构 {

struct tree *left;

int data;

struct tree *right; }; typedef struct tree treenode; typedef treenode *b_tree;

//声明二叉树链表

//插入二叉树的节点

b_tree insert_node(b_tree root,int node) {

b_tree newnode;

b_tree currentnode;

b_tree parentnode;

newnode=(b_tree)malloc(sizeof(treenode));

//建立新节点的内存空间

newnode->data=node;

newnode->right=NULL;

newnode->left=NULL;

22 if(root=NULL)

return newnode;

else

{

currentnode=root;

while(currentnode!=NULL)

{

parentnode=currentnode;

if( currentnode->data>node)

currentnode=currentnode->left;

else

currentnode=currentnode->right;

}

if(parentnode->data>node)

parentnode->left=newnode;

else parentnode->right=newnode;

return root; } }

// 建立二叉树

b_tree create_btree(int *data,int len) {

b_tree root=NULL;

int i;

for(i=0;i

root=insert_node(root,data[i]);//调用insert_node函数,参数为空指针

//root和数组中元素data[i] , //insert_node函数的返回值赋给

//create_btree函数中定义root,并作为 //create_btree函数的返回值返回

return root;//返回值为root }

2.编写对二叉树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函数,包括、添加、删除、查找等;

3.编写对二叉树进行三种遍历的函数; //二叉树先序遍历

void pre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pre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preorder(point->right); //递归

23 } }

//二叉树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in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inorder(point->right); //递归

} }

//二叉树后序遍历

void postorder(b_tree point) {

if(point!=NULL)

{

postorder(point->left); //递归

printf(\"%d\",point->data);

postorder(point->right); //递归

} }

//主程序 void main( ) {

b_tree root=NULL;

int index;

int value;

int nodelist[20];

printf(\"\\n please input the elements of binary tree(exit for 0 ):\\n\");

index=0;

//读取数值存到数组中

scanf(\"%d\",&value);

while(value!=0)

{

nodelist[index]=value;

index=index+1;

scanf(\"%d\",&value);

}

//建立二叉树

root=create_btree(nodelist,index); //主函数调用创建函数,参数为数组名和

//长度,创建函数的返回值(返回的本身

24

//是root)赋给主函数中定义root,并作//为参数传给inorder函数

//先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pre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pre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中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in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in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后序遍历二叉树

printf(\"\\nThe postorder traversal result is :\");

postorder(root);//主函数调用inorder函数

printf(\"\\n\"); }

4.编写8皇后的模拟计算程序。

25 实验五:图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图上进行的各种操作。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图的各种操作函数,包括建立、初始化、添加、删除、查找等; 2.编写建立最小生成树的程序; 3.编写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程序。 (3选2)

三.实验重点:

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四.实验难点:

编写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程序

五.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

计算两点间最短路径: 1.义头文件等 #include #define vex 3//定义结点的个数

#define max 10000//设定一个极大值

2.编写主函数 void main() { int D[vex][vex][vex];//定义一个三维数组,用来一次一次的迭代,按

//FLOYD算法求出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int arcs[vex][vex]={0,4,11,6,0,2,3,max,0};//邻接矩阵

int i,j,k;

for(i=0;i

//空间进行初始化

for(k=0;k

for(i=0;i

for(j=0;j

26

if(D[k-1][i][j]

D[k][i][j]=D[k-1][i][j]; else

D[k][i][j]=D[k-1][i][k]+D[k-1][k][j];//求出每次迭代最小

//值,最后一次即为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printf(\"图的邻接矩阵为:\\n\"); for(i=0;i

for(j=0;j

{

printf(\"%d

\",arcs[i][j]);

}

printf(\"\\n\\n\");

}//打印邻接矩阵 printf(\"\\n\");

printf(\"表示各点间最短路径的矩阵为:\\n\");

for(i=0;i

{

for(j=0;j

{

printf(\"%d

\",D[vex-1][i][j]);

}

printf(\"\\n\\n\");

} }

27 实验六:排序

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查找树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应用;

2.掌握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的算法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编写二叉查找树的生成及应用程序;

2.编写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的程序。

三.实验重点:

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思想

四.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C语言编译环境的计算机。

五.实验步骤

插入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main() { int i,j,k,t,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for(j=i-2;t

printf(\"%d

\",a[i]); printf(\"\\n\"); }

快速排序:

28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quickSort(int a[10],int i, int j) { int A=a[0]; while(i=A && i

while(a[i]0)

quickSort(a,0,i-1); if(i+1

quickSort(&a[i+1],i+1,9); }

void main() {

int i,j,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printf(\"%d \",a[i]); printf(\"\\n\"); }

冒泡排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10]; int i,j,t;

printf(\"input 10 numbers :\\n\"); for(i=0;ia[i+1])

29 { t=a[i]; a[i]=a[i+1]; a[i+1]=t;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for(i=0;i

选择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main() {

int i,j,k,t,a[N];

printf(\"Please input %d numbers:\\n\",N);

for(i=0;i

scanf(\"%d\",&a[i]);

for(i=0;i

for(j=i;j

if(a[j]

{

t=a[j];

a[j]=a[j+1];

a[j+1]=t;

}

k=a[i];

a[i]=a[j];

a[j]=k;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for(i=0;i

printf(\"%d \",a[i]);

printf(\"\\n\"); } 30

推荐第5篇:电工学实验课教案

电工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二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实验三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五

日光灯线路的连接

实验六

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七 三相负载Y.的接线方法 实验八 三相负载Δ的接线方法 实验九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 实验十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

1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图绘制

一 实验目的:

1理解电路中电位及电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数据证明电位具有相对性而电压具有绝对性。 3学会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电位差是不变的。它不因参考点电位的变化而改变。

FI 1R1510I 3AR21KI 2B+12V510R3+6v--R4300三 实验内容:

E510DC

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调为E1= 6V 。E2=12V,接入电路中。 2 以图中A点为电位参考点,分别测量B C D E F 各点电位值及相邻两点间的电压值,Uab Ubc Ucd Ude Uef Ufa .2 以D点为参考点。分别测量以上2中数据。 四 注意事项:

测量时万用表黑表笔与参考点相连,红表笔与待测点相连。

2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直流电压表、电流表和数字万用表测支路电压、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二 实验原理:KLC即∑I=0 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为零。

KVL即∑U=0 任一回路,各元件电压代数和应为零。

FS1I 1R1510I 3AR21KI 2BS2+12V1-S1R4R3510+I I-S2S36vS3300D三 实验步骤:如图

E510DC 1. 熟悉电工试验台上各元件性能及稳压电源使用方法;将直流稳压电源调为6V,12V。注意切换开关位置;

2.熟悉数字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各量程掌握电压并电流串的测量方法。

3.用万用表测各电阻值,并记录。

4.任意设定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选定电路中的任意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

5.选定电路中的任意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6.数据记入表22.四:注意事项 :

1。严禁带电测量电阻;防止并联电阻存在;注意仪表极性,量程;

2。记录数据时注意正负号;

3 实验三 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2 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6v+Is=US/R0Us-Ro Us=IsR0-RLR0=R0IsRo RL+二 实验原理:

电压源模型 电流源模型

1 实际电源摸型:一个电源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电路模型来表示,及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其中电压源模型为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联构成,R0 = 0 。电流源模型为理想电流源与电阻并联构成R0 = ∽

为理想电流源。 2 电源模型的外特性:

电源模型的外特性:指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间的变化关系。 即 U = F(I)

(1) 电压源模型的外特性 :伏安关系式,即U = U —I R , 作的曲Us Uoc IO O Is RIs线称外特性曲

I s 线如图A。

U

A

B

4 (2) 电流源模型的外特性 :即U = I R — I R , 作的曲线称外特性曲线 ,如图B ; (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同一个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外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可以等效替换。等效(互换)的条件为:US=IS X R0,电阻一致。

注:A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B 理想的电压源与理想的电流源不能等效互换。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定电压源的外特性;

+mA-mA+6vV+R1200+R1-Ro 1512006v--R2470R2470

按图连接线路 Us = 6V

R1=20,R2=O—470 可调电阻。调节R2由大到小变化,测出R0 = O或R0=51 两种情况下的U I 值。记入表3—1中。

2.测定直流电流源与恒流源的外特性:

mAIs+Ro -

RL V 470/2W 5m A

按图连接线路,R0 =1K Is = 5mA R0= R0 = 1KΩ。

与 RO = ∽ 两种情况下 .调节RL 0—470Ω

数据记入表3—2中。 3.测定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按图3—5连接线路,先记录A图中V I 值,而后调节B图中恒流源,使B图中V I 数据和A图中数据相等。记录恒流源输出IS,验证IS=US / R0。的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四 注意事项:

1恒流源负载禁止开路,电压不可超过20V。 2 换接线路时,必须关闭电源。 3仪表接入应注意级性和量程。

6 实验四 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 目的: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 原理:在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线性电路中,通过任一支路的电流或两端电压等于每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在单一电源作用的电路,若激励信号增加或减小K倍,电路的响应也将增加或减少K倍,为齐次性

FS1I 1R1510I 3AR21KI 2BS2+12V1-S1R4R3510+I I-S2S36vS3300D三 实验步骤:如图

E510DC 1. 将直流稳压电源调为6V,12V。注意切换开关位置;

2. 将S3开关拨向300Ω电阻,E1单独作用时,去掉E2,S2拨向短路测;E2单独作用时,去掉E1,S1拨向短路测各支路电流;及各元件电压,测E1, E2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电流I1 I2 I3 ,及各元件电压值。数据记入表4 – 1。

3. 将开关S3拨向二极管侧,重复2的内容,数据记入表4-2。 四:注意事项 :

1。注意仪表极性,量程; 2。记录数据时注意正负号; 3.E1单独作用时,E2不要短路

7 实验五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一 目的:掌握有源两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并验证该定理的正确性。

二 原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两端网络,对外电路而定,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和电阻和串联来代替R1R2AU0C10mAVRLR4R3R0RL。

12V

三 实验步骤:如图;

1 按图连线路,将电压源调为12V,电流源调为10mA可变电阻箱接入电路中RL,测UOC,ISC得到RO记入表中5 - 1;

2有源两端网络外特性的测定,调节电阻箱改变RL,数据记录表5-2 3 验证代维南定理:将稳压电源调致U0C;1K 电位器调致R0数值,两者串联等效,再接上负载电阻箱,按步骤2测其外特性。数据记入表5 – 3。

4.用零示法测VOC。按图接好线路,在RL端接一可调稳压源,调整稳压源使安培表读数为零,电压表读数即为UOC 四 注意事项:

1 接线注意电源+-;

测量注意仪表量程;

2 改变线路时注意关掉电源

8 实验六 日光灯线路的联接及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日光灯线路的接线方法 2 学会功率表的使用及接线方法

3 掌握测量交流电路元件等效参数的方法。 二 实验步骤:如图

*A*WL220VVRLS

1按图连结线路测W、U、I。VL、VR 2讨论:VR+ VL≠220V(交流) 为什么? 三 注意事项:

1 因电源为220V(交流) 接线注意安全 2 功率表注意电流串,电压并的原则。 3 电流表电压表注意量程

实验七 功率因数的提高

一 目的: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掌握感性负载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方法及原理;

ISI1RULICUICIC二 实验原理:

如图:K断开时,总电流 I = I1 ,COSΨ1=P/UI1

IL

K闭和时,总电流

I = I1+IC COSΨ=P/U(I1+IC)

∵I < I1 ∴COSΨ > COSΨ1

三 实验步骤:如图

*A*WSL220VC2C3SRLC1 1.按图连结线路;电压调为220V。电容分别为0、2.2

4.7 6.9UF时,测量Pw、UV、IA、IL、IC值,数据记入表8 – 1。 2.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四 注意事项: 1.功率表的接线方法; 2.

注意仪表量程;

实验八 三相负载Y星接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三相负载Y连接方法,

2. 验证三相负载对称情况下,Y接法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3. 充分理解三相五线制供电,中线的作用。 二 实验原理: Y形接法如图;

ASS BFULALSCFULAAN 对称负载,线电流 = 相电流IL = IP ,线电压UL = √3 UP In = O, 中线可以省去。不对称负载,中线电流≠O ,无中线时三相电压不对称,三相负载不能正常工作,故中线不能省去。 三 实验内容:

1. 将线电压调为220V,把三相灯负载接成Y形,分别测量UAB UBC UCA,UA0、UB0、UC0,IA、IB、IC、I0、及中点电压。 2. 了解中线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不可带电接线,

2. 严格遵守先接线、后通电;先断电、后拆线的操作要求。

实验九 三相负载Δ接法

一 实验目的:

1. 握三相负载Δ连接方法

2. 掌握三相负载对称情况下,Δ接法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原理:

三相负载Δ接法时,线电压UL = UP ,

负载对称时,三相电压、电流对称,IL = √3 I P 负载不对称时,三相负载电流不对称 IL ≠√3¯ IP 三 实验内容:

SAS BSFU1LAFU2LDS1-3DS2-3AFU3LCNADS3-3

将线电压调为220V,把三相灯负载接成Δ形,负载对称和不对称时,分别测量Uab Ubc Uca ,Iab、Ibc、Ica、、及Ia 、Ib、Ic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可带电接线,

2.严格遵守先接线、后通电;先断电、后拆线的操作要求。 3.防止短路事故。

12 实验八 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相负载Y.Δ的接线方法

2验证三相负载对称是Y.Δ接法时,各自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相电流方向的数值关系; 3熟悉三相四线制中线的作用; 二 原理:

1.三相负载Y形连接时,对称负载

IL = IP I0 = O 中线可以省去。 UL = √3UP 不对称负载;电压不对称, I0 ≠ O 中线不能省去。

2.三相负载Δ形连接时,UL = UP ,对称负载 IL = √3IP

不对称负载; IL ≠√3IP

三 实验步骤: 1. 2. 3. 将电源调为线电压220V(交流)

将三相灯负载接成Y,测UL、UP、IP、IN 将三相灯负载接成Δ,测UL、IL、IP 根据灯亮暗程度,注意电线的作用。 四 注意事项噶: 1注意安全。

2 Δ接法防止短路。 ∽

13 实验九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

一 实验目的: 1. 2. 3. 4. 熟悉电动机的铭牌数据并记录 熟悉电动机结构及各引线端 测量电机绕组与外壳的绝缘电阻 练习正确接线,直接起动及反转

二 原理:

见原理图:

A B CSWFUFRSB2SB1KM2KMKMKMFRM3

熟悉电动机的各项技术指标

掌握使用兆欧表的方法测量电动机绝缘电阻,熟悉电路图,用刀闸直接起动电动机

14 三 实验步骤:

1熟悉接触器。按钮。热继电器。电机等控制元件的构造,并记录其型号,规格。

2检查接触器。按扭的常开。常闭。触点是否正常 3按图连接线路

4启动电机。看是否运转正常。 四:注意事项: 1. 严禁带电操作

2. 测电机绝缘电阻时应将兆欧表引线端接触良好 3. 合电源刀闸时,应检查无误,并使刀闸接触良好4 。按电机铭牌所注额定电压和接线方式接线(Y△)

实验十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连接。

2加深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及线路中“自锁”和“互锁”环节的作用。

A B CSWFUFRSB3SB1KM1KM2KM1KM1KM2SB2KM1KM2KM2FR二 原理:见原理图。三 实验步骤:

M3

1 按图连接线路,接成点动控制,再加自锁和互锁。使电动机正。反转运转正常。 四 注意事项:

1严禁带电操作

2连好线路要认真检查,防止短路。

推荐第6篇:数据结构实验课教案

授课教案

(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总学时: 课程类别:

任课教师: 开课单位: 职称: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64

数据结构 B13040009A 总学分: 专业课 李素若 计算机工程学院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2班

4 授课进度第3周,第6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一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14日(9 2

月13日)

.掌握线性表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其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1 2 .掌握线性表顺序存储结构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移动操作。

教学

目标

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特点

教学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的基本算法 重点

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的基本算法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输入一组整型元素序列,建立顺序表。 1 2 .遍历该顺序表。 3 .在该顺序表中进行顺序查找某一元素,查找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实现把该表中所有奇数排在偶数之前,即表的前面为奇数,后面为偶数。 4 .判断该顺序表中元素是否对称,对称返回1,否则返回0。 5 .输入整型元素序列利用有序表插入算法建立一个有序表。 6 .利用实验6建立两个递增有序表并把它们合并成一个递增有序表。 7

二、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voidCreateSqList(SqList*L) { intn,i; do{ printf(\"请输入数据元素的个数:\");

scanf(\"%d\",&n);

if(nelem[i])); L­>length=n;

} 2 .参考程序为:

voidPrintList(SqListL) { inti;

for(i=0;i

intFindelems(SqListL,ElemTypee) { inti;

for(i=0;i

return0;

} 4.分析:从顺序表表头开始扫描,当数据元素为偶数时就从该数开始往后查找,一旦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找到奇数,则将该偶数与此奇数交换。顺序表中所有数据全部扫描结束后,所有奇数就排列 在表的前端。参考程序为:

voidChangeVal(SqList*L) { inti,j,temp;

for(i=0;ilength;i++) { if(L­>elem[i]%2==0) { for(j=i+1;jlength;j++) {

if(L­>elem[j]%2!=0) {

temp=L­>elem[i];

L­>elem[i]=L­>elem[j]; L­>elem[j]=temp; break; } } if(j==L­>length)break; } } } 5.参考程序为:

intYesNo_Symmetry(SqListL) { inti,j;

j=L.length­1; for(i=0;i

return0; } return1;

} 6 .参考程序为:

voidInsert_OrderList(SqList*L,intx) { inti,j;

for(i=0;ilength;i++) if(L­>elem[i]>x)break; for(j=L­>length­1;j>=i;j­­)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L­>elem[j+1]=L­>elem[j]; L­>elem[i]=x; L­>length++;

} voidCreate_OrderList(SqList*L) { intn,i,input; do{ printf(\"请输入数据元素的个数:\"); scanf(\"%d\",&n);

if(n

while(n

Insert_OrderList(L,input); } } 7 .参考程序为:

SqList*Merge_OrderList(SqListA,SqListB) //将有序顺序表A和B合并到有序顺序表C中返回 { inti=0,j=0,k=0;

SqList*C=(SqList*)malloc(sizeof(SqList)); C­>length=0;

while(j

C­>elem[i++]=A.elem[j++]; else C­>elem[i++]=B.elem[k++];

} if(j==A.length)

while(kelem[i++]=B.elem[k++]; if(k==B.length) while(jelem[i++]=A.elem[j++]; C­>length=i; returnC;

}

— 3— 授课进度第4周,第8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二单向链表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21日(9 2

月20日)

.掌握线性链表的操作特点,即指针是逻辑关系的映像。 1 .掌握动态产生单链表的方法。 2 3 .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教学

目标

1.掌握动态产生单链表的方法。

教学 2.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重点

1.熟练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特点,即指针赋值的先后次序。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随机产生或键盘输入一组元素,建立一个带头结点的单向链表(无序)。 1 .遍历单向链表。 2 3 .把单向链表中元素逆置(不允许申请新的结点空间)。 .在单向链表中删除所有的偶数元素结点。 4 5 .编写在非递减有序链表中插入一个元素使链表元素仍有序的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建 立一个非递减有序单向链表。

.利用实验5建立两个递增有序单向链表,然后合并成一个递增链表。 6 7 .利用实验1建立的链表,实现将其分解成两个链表,其中一个全部为奇数,另一个 全部为偶数(尽量利用已知的存储空间)。

二、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LinkListCreateListH(void)//头插法产生带头结点单链表 { intc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while(scanf(\"%d\",&ch)==1)//输入数据类型错误时结束单链表的生成 {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ch;

s­>next=head­>next; head­>next=s; } returnhead;

} LinkListCreateListRand(void)//利用随机函数产生带头结点单链表(头插法) { intch,i;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srand((unsigned)time(NULL));

printf(\"PleaseinputCreateNnmbers:\"); scanf(\"%d\",&ch);

for(i=0;i

s­>data=rand()%50;//随机产生0~49之间的数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s­>next=head­>next; head­>next=s; } returnhead; } 2 .参考程序为:

voidPrintLinkList(LNodeL) { LinkListp; p=L.next;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printf(\"\\n\"); } 3.参考程序为:

voidInverse_set(LinkListhead) { LNode*r,*m=NULL,*p; p=head­>next; while(p!=NULL) { r=m;m=p; p=p­>next; m­>next=r; } head­>next=m; } 4.参考程序为:

voidDelEvenLinkList(LinkListhead) { LinkListq,p; p=head­>next; q=head;

while(p) { if(p­>data%2==0) { q­>next=p­>next; free(p);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p=q­>next; } else { q=p;

p=p­>next; } } } 5 .参考程序为:

voidInsertIncr(LinkListhead,ElemTypex) //将结点插入递增的单链表 { LinkListq,p,s;

s=(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s­>data=x; q=head;

p=head­>next;

while(p&&p­>data

p=p­>next; } s­>next=q­>next; q­>next=s;

} LinkListCreateListIncr(void) //通过调用插入有序链表函数生成递增单链表 { intc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s;

head­>next=NULL;

while(scanf(\"%d\",&ch)==1)//输入数据类型错误时结束单链表的生成 InsertIncr(head,ch); returnhead; } 6 .参考程序为:

LinkListLinkListCat(LinkListhead1,LinkListhead2) { LinkListh1,h2,h;

LinkList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head­>next=NULL;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h1=head1­>next; h2=head2­>next; h=head; while(h1&&h2) { if(h1­>datadata) { h­>next=h1; h=h­>next;

h1=h1­>next; } else { h­>next=h2; h=h­>next; h2=h2­>next; } } if(h1)h­>next=h1; if(h2)h­>next=h2; returnhead; } 7 .参考程序为: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typedefintElemType;//元素类型 typedefstructL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LNode*next; } LNode,*LinkList;

voidPrintLinkList(LNodeL) { LinkListp;

p=L.next;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 printf(\"\\n\");

} voidDecoLinkList(LNodehead,LinkListhead1,LinkListhead2) //将单链表head拆分奇数链head1和偶数链head2 { LinkListh,h1,h2;

h=head.next; h1=head1; h2=head2; while(h) { if(h­>data%2==0) { h2­>next=h; h=h­>next; h2=h2­>next; } else { h1­>next=h; h=h­>next; h1=h1­>next; } } h1­>next=NULL; h2­>next=NULL; } main() { LinkListhead;

LinkListhead1=(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LinkListhead2=(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head=CreateListIncr();

PrintLinkList(*head);

DecoLinkList(*head,head1,head2); PrintLinkList(*head1); PrintLinkList(*head2);

}

— 5— 授课进度第5周,第1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三栈的存储及基本运算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9月28日(9 2

月27日)

.掌握栈这种数据结构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1 2 .了解和掌握递归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

目标

.掌握栈的两种存储结构 1 .栈的基本运算 教学 2 .了解栈在递归函数中的作用 重点 3 .掌握栈的两种存储结构 1 教学 2 .栈的基本运算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采用顺序存储实现栈的初始化、入栈、出栈操作。 1 2 .采用链式存储实现栈的初始化、入栈、出栈操作。 3 .写一个程序,将输入的十进制数据M转换为八进制数据M8,将其调试通过。在此 基础上修改程序,实现十进制数据M向N进制(2或8或16)的转换。 ( 1)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实现栈。 ( 2)采用链表结构实现栈。

二、实验指导

.参考程序为: 1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Stack_Size100 # defineOK 1 # defineERROR 0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Stack { ElemTypeelem[Stack_Size]; inttop;

//用来存放栈中元素的一维数组

//用来存放栈顶元素的下标

} SqStack;

intInitStack(SqStack**s)//初始化顺序栈 { ( *s)=(SqStack*)malloc(sizeof(SqStack));

if((*s)==NULL)returnERROR; (*s) ­>top=­1; returnOK;

} intEmptyStack(SqStacks)//判断栈空 { if(s.top==­1)

{ printf(\"stackisempty!\\n\"); returnOK; } returnERROR;

} intGetTop(SqStacks,int*e)//取栈顶元算 {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e=s.elem[s.top];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returnOK;

} intPush(SqStack*s,inte)//入栈 { if(s­>top==Stack_Size­1)

{ printf(\"stackisfull!\\n\"); returnERROR; } s­>top++;

s­>elem[s­>top]=e; returnOK;

} voidPrintStack(SqStacks)//打印栈中数据 { inti;

for(i=0;i

} intPop_Stack(SqStack*s,int*e)//出栈 { if(EmptyStack(*s))

returnERROR; *e=s­>elem[s­>top]; s­>top­­; returnOK; } voidmain() { intcord,e,x,y; SqStack*s; do { printf(\"\\nMainMenu\\n\"); printf(\"1­­­­CreatStack\\n\"); printf(\"2­­­­GetTopElement\\n\"); printf(\"3­­­­Push\\n\"); printf(\"4­­­­Pop\\n\"); printf(\"5­­­­Print\\n\"); printf(\"6­­­­quit\\n\"); scanf(\"%d\",&cord);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switch(cord) { case1:

InitStack(&s); break; case2:

if(GetTop(*s,&y))

printf(\"StackTop=[%d]\\n\",y); break; case3:

printf(\"Pleaseinputpushelement:\"); scanf(\"%d\",&e); Push(s,e); break; case4:

if(Pop_Stack(s,&x))

printf(\"Popstack=[%d]\\n\",x); break; case5:

PrintStack(*s); break;

case6:

return;

} } while(cord # include # defineStack_Size100 # # defineOK 1 # defineERROR 0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stack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stacknode*next; } StackNode; typedefstruct { StackNode*top;/*栈顶指针*/ LinkStack; }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InitStack(LinkStack*s)//初始化栈 { s­>top=NULL;

} intEmptyStack(LinkStacks)//判断栈空 { if(s.top==NULL)returnOK;

elsereturnERROR;

} intGetTop(LinkStacks,int*e)//取栈顶元素 {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e=s.top­>data;

} voidPush(LinkStack*s,inte)//入栈 { StackNode*p=(StackNode*)malloc(sizeof(StackNode));

p­>data=e;

p­>next=s­>top; s­>top=p;

} intPop_Stack(LinkStack*s,int*e)//出栈 { StackNode*p;

if(EmptyStack(*s))returnERROR;

p=s­>top; *e=p­>data; s­>top=p­>next; free(p); returnOK;

} voidPrintStack(LinkStacks)//打印栈中元素 { StackNode*p=s.top; while(p) { printf(\"%d\",p­>data); p=p­>next; } } voidmain()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ntcord,e,x,y; LinkStacks; do { printf(\"\\nMainMenu\\n\"); printf(\"1­­­­CreatStack\\n\"); printf(\"2­­­­GetTopElement\\n\"); printf(\"3­­­­Push\\n\"); printf(\"4­­­­Pop\\n\"); printf(\"5­­­­Print\\n\"); printf(\"6­­­­quit\\n\"); scanf(\"%d\",&cord); switch(cord) { case1:

InitStack(&s); break; case2:

if(GetTop(s,&y))

printf(\"StackTop=[%d]\\n\",y); break; case3:

printf(\"Pleaseinputpushelement:\"); scanf(\"%d\",&e); Push(&s,e); case4: break;

if(Pop_Stack(&s,&x))

printf(\"Popstack=[%d]\\n\",x); break; case5:

PrintStack(s); break;

case6:

return;

} } while(cord

— 5—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Conversion(SqStack*S) { intN,n1,t;

printf(\"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n\");

scanf(\"%d\",&N);//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

printf(\"输入要转换的n进制数字(

2、

8、16):\\n\"); scanf(\"%d\",&n1);//输入要转换的进制

while(N) { Push(S,N%n1); N=N/n1; } printf(\"该数转化为%d进制数为:\\t\",n1); if(n1==16) { while(!EmptyStack(*S)) { Pop_Stack(S,&t); if(t==10){printf(\"A\");continue;} if(t==11){printf(\"B\");continue;} if(t==12){printf(\"C\");continue;} if(t==13){printf(\"D\");continue;} if(t==14){printf(\"E\");continue;} if(t==15){printf(\"F\");continue;} printf(\"%d\",t);

} } else PrintStack(*S); } voidmain() { SqStack*S; InitStack(&S); Conversion(S); } (2)

voidConversion(LinkStack*S) { intN,n1,t;

printf(\"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n\");

scanf(\"%d\",&N);//输入一个十进制数字

— 6—

教学过程及内容

printf(\"输入要转换的n进制数字(

2、

8、16):\\n\"); scanf(\"%d\",&n1);//输入要转换的进制 while(N) { Push(S,N%n1); N=N/n1; } printf(\"该数转化为%d进制数为:\\t\",n1); if(n1==16) { while(!EmptyStack(*S)) { Pop_Stack(S,&t); if(t==10){printf(\"A\");continue;} if(t==11){printf(\"B\");continue;} if(t==12){printf(\"C\");continue;} if(t==13){printf(\"D\");continue;} if(t==14){printf(\"E\");continue;} if(t==15){printf(\"F\");continue;} printf(\"%d\",t);

} } else PrintStack(*S); } voidmain() { LinkStackS; InitStack(&S); Conversion(&S); }

— 7— 授课进度第8周,第14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四队列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0月19日(10 2

月18日)

.掌握队列这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 1 2 .在简单情况下会使用顺序结构的实现队列,熟练掌握循环队列的使用。 .在复杂情况下会使用链表结构的队列,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3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循环队列的使用。

教学 2.在复杂情况下会使用链表结构的队列。 重点

1.链队列的使用。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采用顺序存储实现循环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操作。 1 2 .采用链式存储实现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操作。 3 .编写一个程序,使用两个链队q1和q2,用来分别存储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20个 10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然后每行输出q1和q2的一个值,即奇数和偶数配对输出,直到任 一队列为空为止。

二、实验说明

.循环队列类型采用如下结构: 1 defineMAXSIZE100//最大队列长度 # typedefintElemType; typedefstruct{ ElemTypedata[MAXSIZE]; intfront,rear;//队头、队尾指针

SqQueue; } .链队类型采用如下结构: 2 typedefstructQNode { ElemTypedata; structQNode*next;

QNode,*QueuePtr; } typedefstruct { QueuePtrfront; QueuePtrrear;

LinkQueue; }

三、实验指导

1.参考程序为:

intInitQueue(SqQueue**Q)//初始化循环队列 { * Q=(SqQueue*)malloc(sizeof(SqQueue)); if(!(*Q))

return0;

*Q)­>front=(*Q)­>rear=0; ( return1;

} intQueueEmpty(SqQueueQ)//判断队空 { returnQ.front==Q.rear;

}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intQueueFull(SqQueueQ)//判断队满 { return(Q.rear+1)%MAXSIZE==Q.front;

} intEnQueue(SqQueue*Q,ElemTypee)//入队操作 { if(QueueFull(*Q))

/队列满 return0; /Q­>data[Q­>rear]=e;

Q­>rear=(Q­>rear+1)%MAXSIZE; return1;

} intDeQueue(SqQueue*Q,ElemType*e)//出队操作 { if(QueueEmpty(*Q)) return0; else { *e=Q­>data[Q­>front];

Q­>front=(Q­>front+1)%MAXSIZE; return1; } } 2 .参考程序为:

intInitQueue(LinkQueue*Q)//将Q初始化为一个空的链队列 { Q­>front=Q­>rear=(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Q­>front==NULL)

return0;

Q­>front­>next=NULL; return1;

} intQueueEmpty(LinkQueueQ)//判断队空 { returnQ.front==Q.rear;

} intEnQueue(LinkQueue*Q,ElemTypee)//入队操作 { QueuePtrp;

p=(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p)

return0;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p­>data=e;

p­>next=NULL; Q­>rear­>next=p; Q­>rear=p; return1;

} intDeQueue(LinkQueue*Q,ElemType*e)//出队操作 { QueuePtrp;

if(QueueEmpty(*Q)) return0;//若队列Q为空队列 p=Q­>front­>next;

*e=p­>data;

Q­>front­>next=p­>next; if(Q­>rear==p)

Q­>rear=Q­>front;//若Q只有一个结点 free(p); return1;

} 3 .参考程序为: intmain() { LinkQueueq1,q2; inti=0,j=0,num; InitQueue(&q1); InitQueue(&q2);

srand((unsigned)time(NULL)); while(i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 DeQueue(&q1,&i);DeQueue(&q2,&j); printf(\"%3d%3d\\n\",i,j);

} free(q1.front); free(q2.front); return0;

}

— 4— 授课进度 授课题目 第9周,第16次课(2学时) 授课日期

016年10月26日(10 2

月25日)

(教学章、节实验五二叉树(Ⅰ) 或主题) .掌握二叉树的存储实现。 1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2 教学

目标

.掌握二叉树的存储实现。 1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教学 2 重点

1.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思想。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1.数据域为字符的一棵二叉树用广义表形式输入,创建一个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 树,并按广义表的形式输出这棵二叉树。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完成这棵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的递归算法。 2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完成这棵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 3

二、实验指导

.参考代码为: 1 # defineMaxSize100 voidCreateBTNode(BTree*b,char*str) //广义表形式输入二叉树,按二叉链表存储二叉树 { BTNode*St[MaxSize],*p=NULL; inttop=­1,k,j=0;

charch; *b=NULL; ch=str[j]; while(ch!=\'\\0\') { switch(ch) { case\'(\':top++;St[top]=p;k=1;break; case\')\':top­­;break; case\',\':k=2;break; default:p=(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p­>data=ch;p­>lchild=p­>rchild=NULL; if(*b==NULL) *b=p; else { switch(k) { case1:St[top]­>lchild=p;break; case2:St[top]­>rchild=p;break; } } } j++;

ch=str[j]; } } voidDispBTNode(BTNode*b)//广义表输出二叉树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f(b!=NULL) { printf(\"%c\",b­>data);

if(b­>lchild!=NULL||b­>rchild!=NULL) { printf(\"(\");

DispBTNode(b­>lchild);

if(b­>rchild!=NULL)printf(\",\"); DispBTNode(b­>rchild); printf(\")\"); } } } 2 .参考代码为:

voidInOrder(BTreeT)//中序递归遍历 { if(T) { InOrder(T­>lchild);/*中遍历左子树*/ printf(\"%3c\",T­>data);/*访问根结束*/

InOrder(T­>rchild); } } 3 .参考代码为:

voidInOrder1(BTreeT)//非递归中序遍历 { SqStack*S;BTreeP=T;

InitStack(&S); do{

/*从树或子树根出发往左到叶子*/ while(P){ Push(S,P); P=P­>lchild; } if(S­>top!=­1){/*P为NULL要么是叶子,要么是没有左子树*/

Pop(S,&P);

printf(\"%3c\",P­>data); P=P­>rchild;

} } while((S­>top!=­1)||P); }

/*中根遍历右子树*/

— 2— 授课进度第11周,第2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五二叉树(Ⅱ) 或主题) .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1 2 .二叉树线索化及遍历。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9日(11 2

月8日)

教学 目标

1.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教学 重点

1.二叉树的常用算法。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求二叉树的宽度。 1 2 .求任意二叉树中第一条最长的路径长度,并输出此路径上各结点的值。 .输出二叉树中从每个叶子结点到根结点的路径。 3 4 .建立前序线索二叉树,并实现前序遍历。

二、实验指导

1.参考代码为:

intBTWidth(BTNode*b)//求二叉树宽度 { struct {

/结点的层次编号 intlno; /BTNode*p; //结点指针

Qu[MaxSize];//定义顺序非循环队列 } intfront,rear;

//定义队首和队尾指针

intlnum,max,i,n;

front=rear=0;//置队列为空

if(b!=NULL) { rear++;

//根结点指针入队 Qu[rear].p=b;

Qu[rear].lno=1; //根结点的层次编号为1

//队列不为空 while(rear!=front)

{ front++;

b=Qu[front].p;

//队头出队 //左孩子入队 lnum=Qu[front].lno; if(b­>lchild!=NULL) { rear++; Qu[rear].p=b­>lchild; Qu[rear].lno=lnum+1; } if(b­>rchild!=NULL) { rear++; Qu[rear].p=b­>rchild; Qu[rear].lno=lnum+1; } }

— 1— //右孩子入队

教学过程及内容

max=0;lnum=1;i=1; while(i

while(i

/求每层的结点数 n++;i++; /} lnum=Qu[i].lno; if(n>max)max=n; } returnmax; } else return0; } 2 .参考代码为:

intBTNodeDepth(BTNode*b)//求二叉树b的深度 { intlchilddep,rchilddep;

if(b==NULL) return(0); else { lchilddep=BTNodeDepth(b­>lchild);//左子数的高度 rchilddep=BTNodeDepth(b­>rchild);//右子树的高度

return(lchilddep>rchilddep)?(lchilddep+1):(rchilddep+1); } } voidLong(BTreeT) { if(T!=NULL)//在T不为空的情况下

{ printf(\"%3c\",T­>data);//访问节点

if(BTNodeDepth(T­>lchild)>BTNodeDepth(T­>rchild))//判断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Long(T­>lchild); else Long(T­>rchild); } } 3.参考代码为: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voidPrintStack(SqStack*S)//使用线性栈辅助操作 { inti;

for(i=0;itop;i++) printf(\"%3c\",S­>elem[i]); printf(\"\\n\");

} voidAllPath(BTreeT,SqStack*S)//输出二叉树上从根到所有叶子结点的路径 { charch; if(T) { Push(S,T­>data); if(!T­>lchild&&!T­>rchild)//如果左指针和右指针同时为空,才说明该节点为叶子节

PrintStack(S); else { AllPath(T­>lchild,S); AllPath(T­>rchild,S); } Pop(S,&ch); } } 4.参考代码为:

BiThrTreepre;

voidPreThreading(BiThrTreep)//先序线索化 { if(p) { if(!p­>lchild)

{ p­>LTag=Thread;

p­>lchild=pre; //前驱线索 } if(!pre­>rchild)

{ pre­>RTag=Thread;

pre­>rchild=p; //后继线索 } pre=p; if(p­>LTag==Link)

PreThreading(p­>lchild);//左子树线索化 if(p­>RTag==Link)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PreThreading(p­>rchild);//右子树线索化

} } BiThrTreePreOrderThreading(BiThrTreeT)//先序线索二叉树 { BiThrTreethrt; if(!(thrt=(BiThrTree)malloc(sizeof(BiThrNode))))

returnNULL; thrt­>LTag=Link;

thrt­>RTag=Thread;//建头结点 thrt­>rchild=thrt;//右指针回指 if(!T) thrt­>lchild=thrt;//空二叉树 else { thrt­>lchild=T; pre=thrt;

PreThreading(T);//先序遍历进行先序线索化

pre­>rchild=thrt;pre­>RTag=Thread;//最后一个结点线索化 thrt­>rchild=pre; } returnthrt;

} voidPreOrderTraverse_Thr(BiThrTreethrt)//先序遍历二叉树 { BiThrTreep;

printf(\"先序遍历结果为:\"); p=thrt­>lchild; while(p!=thrt) { printf(\"%3c\",p­>data); while(p­>LTag==Link) { p=p­>lchild;

printf(\"%3c\",p­>data); } p=p­>rchild; } printf(\"\\n\"); }

— 4— 授课进度第13周,第24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六哈夫曼树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23日(11 2

月22日)

.理解哈夫曼树的特征及其应用。 1 .在对哈夫曼树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构造哈夫曼树,并用构造的哈夫曼树进行编 2 码和译码。

教学 目标 3.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应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哈夫曼树构造。

教学 2.哈夫曼编码和译码。 重点

1.哈夫曼树构造。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1.哈夫曼树问题。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通讯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 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进行预先编码;在接受端将传来的数据 进行解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即可以双向传输的信道),每端都要有一个完整的编/译码 系统。试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一个哈夫曼的编译码系统。

基本要求; (1 )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为n(即字符的个数),逐一输入n个字符和相应的n个权 值(即字符出现的频度),建立哈夫曼树,进行编码,最后输出并存于文件hfmtree中。

2)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编码文件hfmtree,对键盘输入的正文进行译码。输出字符正 (

文,再输出该文的二进制码。

3)测试数据。 (

用表2.1中给出的字符集(n=27)和频度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哈夫曼树。

表2.1用于测试的字符集合频度

并实现以下报文的译码和输出:“THISPROGRAMISMYFAVORITE”。

2.思考题:利用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的原理编写一个算法,n个自然数之间经过加 减运算后结果最小的值是多少。注意:只能进行加减运算,且最后结果和运算的中间结果不 能为负。

二、实验指导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typedefstruct unsignedint unsignedint {

weight; parent,lchild,rchild;

} HTNode,*HuffmanTree; typedefchar **HuffmanCode; typedefstruct{ unsignedint s1; unsignedint s2;

} MinCode;

MinCodeSelect(HuffmanTreeHT,unsignedintn);

HuffmanCodeHuffmanCoding(HuffmanTree*H1,unsignedint*w,char*ch,unsignedintn) //求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将哈夫曼编码写入文本文件 {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unsignedinti,s1=0,s2=0; HuffmanTreep,HT; HuffmanCodeHC; char *cd; unsignedintf,c,start,m; MinCodemin; FILE*fp;

if((fp=fopen(\"Huffman.txt\",\"wt\"))==NULL) { printf(\"CannotopenfileHuffman.txtanykeyexit!\"); exit(1); } if(n

HT=(HuffmanTree)malloc((m+1)*sizeof(HTNode)); for(p=HT,i=0;iweight=*w;p­>parent=0; p­>lchild=0;p­>rchild=0; } for(;iweight=0;p­>parent=0; p­>lchild=0;p­>rchild=0;

} for(i=n+1;i

HT[s1].parent=i;HT[s2].parent=i; HT[i].lchild=s1;HT[i].rchild=s2;

HT[i].weight=HT[s1].weight+HT[s2].weight;

} HC=(HuffmanCode)malloc((n+1)*sizeof(char*)); cd=(char*)malloc(n*sizeof(char*)); cd[n­1]=\'\\0\'; for(i=1;i

if(HT[f].lchild==c)cd[­­start]=\'0\';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elsecd[­­start]=\'1\';

HC[i]=(char*)malloc((n­start)*sizeof(char)); strcpy(HC[i],&cd[start]); } free(cd);

for(i=1;i

} MinCodeSelect(HuffmanTreeHT,unsignedintn) //求权值的最小值和次最小值 { unsignedintmin,secmin; unsignedinttemp; unsignedinti,s1,s2; MinCodecode; s1=1;s2=1;

for(i=1;i

} for(;i

s2=i; break;

} for(i=1;i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s2=i;

} code.s1=s1; code.s2=s2; returncode;

} voidTranscodeing(intn,char*Char_Code,char*Huffman_Code) //从文本文件中读取哈夫曼编码,并字符编码转为哈夫曼编码 { FILE*fp;

charstr[215],ch[50]={\'\\0\'}; HuffmanCodeHC=NULL; inti=0,len,j,k;

HC=(HuffmanCode)malloc((n+1)*sizeof(char*)); if((fp=fopen(\"Huffman.txt\",\"rt\"))==NULL) { printf(\"CannotopenfileHuffman.txtanykeyexit!\"); exit(1); } while(!feof(fp)) { memset(str,0,sizeof(str)); fgets(str,215,fp); if(str[0]==0)break; len=strlen(str); ch[i]=str[0];

HC[i]=(char*)malloc((len­1)*sizeof(char*)); memcpy(HC[i],&str[1],len­2); HC[i][len­2]=0; i++; } fclose(fp); i=0;k=0;

while(Char_Code[i]!=\'\\0\') { for(j=0;j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free(HC); } intmain() { HuffmanTreeHT=NULL; HuffmanCodeHC=NULL; unsignedint*w=NULL,i,n;

charch[50]={\'\\0\'},Huffman_Code[1024]={\'\\0\'};

charChar_Code[]=\"THISPROGRAMISMYFAVORITE\"; printf(\"Inputn:\\n\"); scanf(\"%d\",&n);

w=(unsignedint*)malloc((n+1)*sizeof(unsignedint)); w[0]=0;

printf(\"Enterweight,character:\\n\"); for(i=1;i

Transcodeing(n,Char_Code,Huffman_Code); printf(\"%s\\n\",Huffman_Code); free(w); return0; }

— 5— 授课进度第14周,第26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七图的遍历(Ⅰ)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1月30日(11 2

月29日)

.掌握图常用的邻接矩阵存储存储结构。 1 .掌握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上的两种遍历图的方法,即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 2 先遍历。

教学 目标

1.图的邻接存储结构。

教学 2.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重点

1.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如下:

#defineMaxVerNum100//设置邻接矩阵的最大顶点数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设置边上权值为整型 typedefintEdgeType;

typedefstruct{ VertexTypevexs[MaxVerNum];//图的顶点信息表

EdgeTypeedges[MaxVerNum][MaxVerNum];//图的邻接矩阵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MGraph;//图的邻接矩阵表示结构定义 }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图的邻接矩阵,并进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二、实验指导

.参考代码为: 1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MaxVerNum100//设置邻接矩阵的最大顶点数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整型

//设置边上权值为整型 typedefintEdgeType;

typedefstruct{ VertexTypevexs[MaxVerNum];//图的顶点信息表

EdgeTypeedges[MaxVerNum][MaxVerNum];//图的邻接矩阵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MGraph;//图的邻接矩阵表示结构定义 } typedefenum{FALSE,TRUE}boolean; booleanvisited[MaxVerNum];//顶点访问标记向量 structlinkqueuenode { intdata; structlinkqueuenode*next; } ;

typedefstruct { structlinkqueuenode*front; structlinkqueuenode*rear; linkque; } voidInitQueue(linkque*q)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next=NULL;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q­>front=p;q­>rear=p;

} intQueueEmpty(linkqueq) { inti;

if(q.front==q.rear)i=1; elsei=0; return(i); } voidEn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data=x;p­>next=NULL; if(QueueEmpty(*q)) { q­>front­>next=p; q­>rear=p; } else { q­>rear­>next=p; q­>rear=p; } } intDe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if(QueueEmpty(*q)){printf(\"queueisempty!\\n\");return(0);} else { p=q­>front­>next; *x=p­>data;

q­>front­>next=p­>next; if(p­>next==NULL)

q­>rear=q­>front; free(p);

return(1); } } linkqueQ;

voidCreateMGraph(MGraph*g)//建立图g的邻接矩阵表示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 inti,j,k,w; intflag;

printf(\"创建:有限图选0,无向图选1\\n\");

scanf(\"%d\",&flag);

printf(\"请输入顶点数和边数(格式为:顶点数,边数)\\n\"); scanf(\"%d,%d\",&g­>n,&g­>e);

printf(\"输入顶点的信息,每个顶点以回车作为结束:\\n\"); for(i=0;in;i++) { getchar();

scanf(\"%c\",&(g­>vexs[i])); }

/将邻接矩阵数组初始化 for(i=0;in;i++) /for(j=0;jn;j++) g­>edges[i][j]=0;//图的遍历算法初始化该值为0 for(k=0;ke;k++) { printf(\"输入顶点号i,顶点号j,权值w(非网图权值为1):\\n\"); scanf(\"%d,%d,%d\",&i,&j,&w); g­>edges[i][j]=w;

//构造无向图 if(flag)

g­>edges[j][i]=w;

} } voidDFSM(MGraph*g,inti)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j;

printf(\"%c\",g­>vexs[i]);//访问序号为i的顶点 visited[i]=TRUE;//将序号为i的顶点设置访问过标记 for(j=0;jn;j++)//扫描邻接矩阵的第i行,做以下操作

if((g­>edges[i][j]!=0)&&(!visited[j]))//寻找序号为i的顶点的未访问过的邻接点 设序号为j) (

{ printf(\"­­>\");

DFSM(g,j);//以序号为j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 voidDFSMTraverse(M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图的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visited[i]=FALSE; DFSM(g,start);//对图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BFSM(MGraph*g,intk)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以序号为k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j;

InitQueue(&Q);

printf(\"%c\",g­>vexs[k]);//访问序号为k的顶点 visited[k]=TRUE;//将序号为k是结点设置为已访问过 EnQueue(&Q,k);//将序号为k的顶点入队 while(!QueueEmpty(Q)) { DeQueue(&Q,&i);

for(j=0;jn;j++)//寻找序号为i顶点的邻接点,并做如下处理

if((g­>edges[i][j]!=0)&&(!visited[j]))

//若序号为i的顶点有未访问过邻接点 { printf(\"­­>%c\",g­>vexs[j]);//访问序号为j的顶点 visited[j]=TRUE;//设置序号为j的顶点访问过标记 EnQueue(&Q,j);//将序号为j的顶点入队 } } } voidBFSMTraverse(M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开始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BFSM(g,start);//对邻接矩阵表示的图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main() { MGraph*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申请图g的邻接矩阵表示空间 CreateMGraph(g);//建立图

DFSM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图的深度搜索遍历 BFSM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图的广度搜索遍历 }

— 4— 授课进度 授课题目 第15周,第28次课(2学时) 授课日期

016年12月7日(12 2

月6日)

(教学章、节实验七图的遍历(Ⅱ) 或主题) .掌握图常用的邻接表存储存储结构。 1 .掌握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上的两种遍历图的方法,即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 2 遍历。

教学 目标

1.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

教学 2.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重点

1.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下的两种遍历。

教学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实验内容

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如下:

#defineMaxVerNum100//定义最大顶点数为100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边表表结点结构 typedefstructNode{ intadjvex; structNode*next; } EdgeNode;

typedefstructVNode{//顶点结点结构

VertexTypevertex;

EdgeNode*firstedge; } VNode,AdjList[MaxVerNum]; typedefstruct{ AdjListadjlist;

//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intkind; //有向图为0,无向图为1 } ALGraph;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图的邻接邻接表,并进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 历。

二、实验指导

1.参考代码为: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MaxVerNum100//定义最大顶点数为100 typedefcharVertexType;//设置图的顶点信息为字符

//边表表结点结构 typedefstructNode{ intadjvex; structNode*next; } EdgeNode;

typedefstructVNode{//顶点结点结构

VertexTypevertex;

EdgeNode*firstedge; } VNode,AdjList[MaxVerNum]; typedefstruct{ AdjListadjlist;

//顶点数和边数 intn,e;

intkind; //有向图为0,无向图为1 } ALGraph;

typedefenum{FALSE,TRUE}boolean; booleanvisited[MaxVerNum];//顶点访问标记向量

— 1—

教学过程及内容

structlinkqueuenode { intdata; structlinkqueuenode*next; } ;

typedefstruct { structlinkqueuenode*front; structlinkqueuenode*rear; linkque; } voidInitQueue(linkque*q)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next=NULL;

q­>front=p;q­>rear=p;

} intQueueEmpty(linkqueq) { inti;

if(q.front==q.rear)i=1; elsei=0; return(i); } voidEnQueue(linkque*q,intx) { structlinkqueuenode*p; p=(structlinkqueuenode*)malloc(sizeof(structlinkqueuenode)); p­>data=x;p­>next=NULL; if(QueueEmpty(*q)) { q­>front­>next=p; q­>rear=p; } else { q­>rear­>next=p; q­>rear=p; } } intDeQueue(linkque*q,int*x) {

—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structlinkqueuenode*p;

if(QueueEmpty(*q)){printf(\"queueisempty!\\n\");return(0);} else { p=q­>front­>next; *x=p­>data;

q­>front­>next=p­>next; if(p­>next==NULL)

q­>rear=q­>front; free(p);

return(1); } } linkqueQ;

voidCreateALGraph(ALGraph*g)//建立图的邻接矩阵表示 { inti,j,k; intflag;

EdgeNode*s1,*s2;

printf(\"创建:有向图选0,无向图选1\\n\");

scanf(\"%d\",&flag);

printf(\"请输入顶点数和边数(格式为:顶点数,边数)\\n\"); g­>kind=flag;

scanf(\"%d,%d\",&g­>n,&g­>e);//输入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printf(\"输入顶点的信息,每个顶点以回车作为结束:\\n\"); for(i=0;in;i++)//初始化顶点数组 { scanf(\"%c\",&(g­>adjlist[i].vertex)); g­>adjlist[i].firstedge=NULL; } printf(\"输入构成边或弧:顶点号i,顶点号j:\\n\"); if(flag==0)//有向图 { for(k=1;ke;k++) { scanf(\"%d,%d\",&i,&j);

s1=(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1­>adjvex=j; s1­>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s1; } }

— 3—

教学过程及内容

else { //无向图

for(k=1;ke;k++) { scanf(\"%d,%d\",&i,&j);

s1=(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1­>adjvex=j;

s2=(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s2­>adjvex=i;

s1­>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s1; s2­>next=g­>adjlist[j].firstedge; g­>adjlist[j].firstedge=s2; } } } voidDFSAL(ALGraph*g,inti)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EdgeNode*p;

printf(\"%c\",g­>adjlist[i].vertex);//访问序号为i的顶点 visited[i]=TRUE;//将序号为i的顶点设置访问过标记 p=g­>adjlist[i].firstedge; while(p) { if(!visited[p­>adjvex]) { printf(\"­­>\");DFSAL(g,p­>adjvex); } p=p­>next; } } voidDFSALTraverse(AL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图的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DFSAL(g,start);//对图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BFSAL(ALGraph*g,intk) //对以邻接表表示的图,以序号为i的顶点为出发点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 4—

教学过程及内容

EdgeNode*p; InitQueue(&Q); printf(\"%c\",g­>adjlist[k].vertex);//访问序号为k的顶点 visited[k]=TRUE;//将序号为k是结点设置为已访问过 EnQueue(&Q,k);//将序号为k的顶点入队

while(!QueueEmpty(Q)) { DeQueue(&Q,&i); p=g­>adjlist[i].firstedge; while(p) { if(!visited[p­>adjvex]) { printf(\"­­>%c\",g­>adjlist[p­>adjvex].vertex);//访问p­>adjvex的顶点

visited[p­>adjvex]=TRUE; EnQueue(&Q,p­>adjvex); } p=p­>next; } } } voidBFSALTraverse(ALGraph*g,intstart) //对以邻接矩阵表示的图,从最初顶点start出发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inti;

for(i=0;in;i++)//将所有顶点设置为未访问过 visited[i]=FALSE; BFSAL(g,start);//对邻接矩阵表示的图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printf(\"\\n\"); } voidmain() { ALGraph*g=(ALGraph*)malloc(sizeof(ALGraph)); CreateALGraph(g);

DFSAL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 BFSALTraverse(g,0);//从顶点0出发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

— 5— 授课进度第16周,第30次课(2学时)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实验八查找 或主题)

授课日期

016年12月14日(12 2

月13日)

.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1 2 .掌握二叉排序树、AVL树的查找、插入、删除、建立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3 教学

目标 列表的查找、建立。

.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算法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1 .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教学 2 重点 列表的查找、建立。

1.掌握散列存储结构的思想,能选择合适散列函数,实现不同冲突处理方法的散

教学 列表的查找、建立。 难点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

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

方法

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 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 教学

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

手段

﹝﹞,挂图﹝﹞,模型﹝﹞,其他﹝﹞ 讨 论、思考 题、作业

[ 1]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素若,陈万华,游明坤主编.数据结构习题集及上机指导.北京:中国水利水 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

参考

电出版社,2014.文献

推荐第7篇:六年级实验课教案

电铃响丁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池、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 学生准备:导线、电池盒、小铁片等。

三、教学形式

采用实际操作实验,教师归纳总结

四、过程:

一、制作电磁铁

1.教师提问:电铃每天为我们敲响上下课的信号?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工作的吗? 2.教师介绍,在电铃结构中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芯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 3.教师展示制作方法及过程要点。

讲解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制作电磁铁线圈要始终朝一个方向缠绕,不能来回缠绕;线圈两端各预留出5厘米~10厘米的漆包线,作为连接电路的导线,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避免松散。

4.(学生拿出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 5.教师提示:

(1)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 (2)然后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3)电磁铁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输人和输出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6、小结: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 成磁能的装置。电磁铁吸起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

二、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

1.讲述:

同学们,你们刚才都制作了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多,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少。说明什么?

2.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三、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1.谈话:

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很大?你们小组再研究一下,一会儿我们再来一次,你们有信心找到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吗?

2.小组实验,汇报方法。

3.对于你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什么情况下磁力比较大?什么情况下磁力又比较小?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连接的电池多少是否有关系?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导线绕的圈数多少是否有关系?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5.师生小结:

实验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和线圈匝数有关系,串联电池多、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板书 串联电池多 线圈匝数多)

6.谈话:

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使它能吸起很多大头针,应该怎么做?

7.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1)你们制作的电磁铁吸起多少大头针?

(2)你们是怎样做的?用了多少节电池?线圈匝数是多少?

8.讨论: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串联电池多、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三、认识电磁铁的应用

1.讲述:

上节课后,让同学们查找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广泛的应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查找结果:

(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等)

3.讲解:

人们还利用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的特性制成了电铃。在电铃这个装置中,有一个弹簧片,能使导线中的电流时通时断;这样,电磁铁就时而有磁性时而无磁性,于是就一下一下地吸引连着铃槌的铁片,使它带动铃槌不断敲打铃。由于敲打的速度很快,就发出连续的铃声。

(2)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利用电磁铁可以制作电磁起重机。电磁起重机主要由一大块铁心和缠绕在铁心周围的线圈构成。通电后,可以吸起很多铁块、铁管、铁板等;断电后,可以自动将这些铁制的物体放下。电磁起重机多用在炼铁厂和搬运铁器的地方。

(4)出示电话听筒图和扬声器图片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电铃响丁当》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很开心,教材的编排我觉得很好,而且总给学生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而且探究任务难度适中,课堂教学中给人其乐融融之感。

这课的教学分成很清晰的三个环节:一是了解什么是电磁铁,二是了解电磁铁与磁铁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吸引铁和有南北极两个性质;三是了解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可以变化的,主要与电池的连接方法与线圈的缠绕方法有关。

探究实验中,关键要让学生关注变量和常量的一些注意点,基本上学生还是陶醉在自己的猜测与实验中。

值得提出的是,在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小组是存在无法改变的现象,即,改变电流方向后,仍旧与指南针的一头发生吸引现象,而且这种情况不止一个小组,起初我以为可能是小组实验中不够仔细,变量发生变化的同时,其他条件也发生变化,但我也去尝试了一下,发现去是有这样的情况,后来,我猜测可能是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是指南针发生的作用,因为新买来的电池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推荐第8篇:实验课教案(优秀)

实验课教案

课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时

1课时

(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懂得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知道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 重点难点: 密度知识的应用和自编习题的训练。

(三) 教具、学具:铁丝、天平、刻度尺、铅笔、瓶、烧杯、量筒、水

(四) 教学过程:

1、由生活、生产实际引入密度可用来鉴别物质、求质量、算体积、选用不同密度的材料,科学研究中还能通过测密度发现新物质,100多年前,瑞利通过测气体密度发现了氩气。

2、密度公式的变形

m基本公式:ρ=

表示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v变形公式:m=P V

表示 物体的质量等于它的密度乘它的体积;

V=m

表示 物体的体积等于它的质量除以它的密度。

3、例题分析:

课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量的计算;

4、实验思考:

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 ② 启发学生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器材; ③ 由学生进行实验,然后交流评价。

5、自编习题:

要求:注意文字叙述和数据要符合实际,语句通顺。

6、作业:

① p117作业5第1题

② 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立方米,金属的密度是多少?这是一块什么金属? ③ 自编两道习题。

推荐第9篇:病理实验 各种切片介绍

1.肾小管水样变

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体积大,染色淡红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内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 2.肝脂肪变性

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肾小管玻璃样变

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球形颗粒 4.脾动脉硬化(玻璃样变) 低倍镜:脾动脉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 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 5.脾梗死

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 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 6.肉芽组织

低倍镜: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步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

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成梭型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 7.慢性肺淤血

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8.慢性肝淤血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9.混合血栓

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 10.肾贫血性梗死

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梗死灶周边部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高倍镜:坏死的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模糊,胞质红染,肾小管数目明显减少,残留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 11.肺出血性梗死

肺泡轮廓可见,肺泡壁细胞坏死,核消失,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的红细胞 12.会厌白喉、

低倍镜: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表面附着粉染的假膜 高倍镜:假膜由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炎细胞构成 13.心肌脓肿

肉眼可见心肌组织内圆形淡蓝色区域为脓肿

镜下可见脓肿灶内心肌纤维破坏消失,积聚以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脓肿周围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并有炎细胞浸润。 1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蜂窝织炎 低倍镜:阑尾各层内有弥漫的炎细胞浸润,腔内有炎性渗出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浆膜面有炎性渗出物,血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各层浸润的炎细胞为中性粒细胞,浆膜面渗出物由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组成 15.异物肉芽肿

低倍镜:主要由多核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成分构成,为结节状的病变

高倍镜:病变部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散在分布较多的异物多核巨噬细胞,边缘区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16.纤维肉瘤

低倍镜:瘤细胞束状排列成人字形,羽毛性或鱼骨状结构,间质胶原纤维较少。分化差者,瘤细胞弥散排列,间质纤维少,血管丰富

高倍镜:分化好者,瘤细胞长梭型,核肥大,染色质较粗,可见核分裂像,细胞大小较一致;分化差者,瘤细胞呈短梭型,圆形或不规则型,有巨瘤细胞,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17.鳞状上皮乳头瘤

低倍镜:肿瘤呈乳头状,实质为增生的鳞状上皮,间质为血管及纤维组织,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瘤细胞分化成熟,排列近似正常鳞状上皮,可见角化,基底膜完整 18.子宫平滑肌瘤

低倍镜:瘤组织呈圆形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分化较好,大小形态一致,呈编织状排列。

高倍镜:瘤细胞类似正常的平滑肌细胞,核呈长杆状,两端顿圆 19.乳腺纤维腺瘤

低倍镜:有增生的腺管和纤维组织,有管周型,管内型和混合型

高倍镜:增生的上皮为立方或者杆状,两层,未层为肌上皮,异型性较低,内层为腺上皮 20.食管鳞状细胞癌

低倍镜:可见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高分化的癌巢中可见层状红染的角化珠,低分化者不可见

高倍镜:高分化癌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和细胞间桥,癌巢中间的角化珠内可见角化不全的蓝色细胞核碎屑。低分化的癌细胞分化差,癌巢内细胞极性,层次不明,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像,五角化珠与细胞间桥,间质有炎细胞浸润

21.胃腺癌

低倍镜:分化好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排列不规则,多层排列。分化差者,癌细胞形成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突破粘膜层向深层浸润

高倍镜:癌细胞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排列紊乱,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2.淋巴结转移腺癌

低倍镜:正常淋巴结结构尚存,部分淋巴结破坏,于淋巴结边缘窦及皮质,髓质内可见多量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癌性腺体,

高倍镜: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3.骨肉瘤

低倍镜:癌组织由大小不等,异型性显著的癌细胞构成,可见肿瘤性类骨质形成

高倍镜:癌细胞多为立方形,多边形,梭型,排列不规则,核大,深染,部分可见核仁,异型性明显 24.畸胎瘤

低倍镜: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所衬覆,可见皮肤的附属结构 高倍镜:各胚层来源的组织基本分化成熟,无明显的异型性。 31.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 theumatic myocarditis 低倍镜: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心肌纤维排列疏松,血管周围可见由簇细胞构成的梭型或椭圆形病灶,即风湿小体

高倍镜:小体中央有少许红色絮状物质,为纤维素样坏死,其外部见许多风湿细胞,体积较大,梭型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有细丝放射至核膜,似枭眼,纵切像毛虫。外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心肌间质形成具有特征性的Ashoff小体 32.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of aorta 低倍镜:主动脉内膜部分增厚,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有玻璃样变。内膜深层见一片浅依红色无结构样坏死物,为粥样斑块。其中有许多呈斜方形,菱形和针样空隙,为胆固醇结晶

高倍镜:可见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中膜肌层不同程度的萎缩,外膜疏松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内膜表面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 内膜深层为大量坏死物,并可见胆固醇结晶 内膜底部和边缘科技那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 中膜不同程度萎缩 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部分增厚,半月形向管内突出,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玻璃样变,下位依红色无结构粥样斑块,中膜平滑肌萎缩。 34.肺气肿

低倍镜:部分肺泡管和肺泡囊,肺泡腔明显扩张成囊状,细小支气管壁增厚

高倍镜:肺泡间隔变薄,断裂,相互融合成囊状,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细小支气管管壁可见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肺泡扩张融合,肺泡间隔断裂 细小支气管慢性炎细胞浸润 35.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

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高倍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纤维素,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诊断要点:肺泡腔内大量的纤维素和红细胞渗出 灰色肝样变期

低倍镜:肺组织固有结构存在,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胸膜表面有纤维素渗出

高倍镜:肺泡腔扩张,其内充满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肺泡间孔扩张,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素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网连接

诊断要点: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 36.小叶性肺炎

低倍镜:肺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弥漫三载的灶性病变,肺泡腔扩张. 高倍镜:病灶中心可见细支气管,粘膜上皮部分脱落坏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周围肺泡腔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病灶内肺组织周围固有结构破快,形成小脓肿.病灶间肺泡代偿性扩张. 诊断要点:肺内弥漫散在的化脓性病灶,病变细支气管及所属肺泡腔内的渗出物为中心粒细胞 可见正常的肺泡和代偿性扩张的肺泡 37.矽肺 低倍镜:肺组织内可见矽结节以及弥散性间质纤维化

高倍镜:矽结节内可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以及胶原纤维.后三者呈同心圆状排列

诊断要点:矽结节形成,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38.肺小细胞癌

低倍镜:肺组织大部分区域被破坏,局部出现体积较小的瘤细胞

高倍镜:肿瘤细胞体积较小,一部分如淋巴细胞大小,核圆形,染色较深,胞浆小.一部分呈短梭型,核深染,一端较细,一端较粗,呈葵花籽样,另一部分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 诊断要点:肺组织内见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细胞,瘤细胞体积小呈巢状排列,部分呈燕麦状

39.慢性萎缩性胃炎

低倍镜: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变小,可有囊性扩张,数目减少

高倍镜:粘膜上皮有明显的上皮化生,固有层间质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 40.慢性胃溃疡

低倍镜:两侧为正常胃组织,中间为溃疡部,凹陷缺损病灶深达肌层

高倍镜:从上到下可见四层结构 渗出层:中心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坏死层: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质 肉芽组织层: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多,少许炎细胞浸润 瘢痕组织层: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发生玻璃样变

诊断要点:胃黏膜局部组织成凹陷缺损,其底部从上到下可见典型的4层结构 41.亚急性重型肝炎

低倍镜:肝组织出现大片坏死,有坏死区和出血区

高倍镜:肝索竭力,肝细胞溶解,呈现弥漫性的大片坏死,并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42.门脉性肝硬化

低倍镜: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大小不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假小叶组成,周边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再生

高倍镜:假小叶有以下特点,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可见肝细胞再生;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者有两个以上中央静脉,部分假小叶可见会管区 43.肝细胞肝癌

低倍镜:癌细胞排列成小梁状,类似肝细胞索,小梁间为血窦。癌细胞染色较深

高倍镜: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酸性,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分化差者异型性明显,常有多核和巨核瘤巨细胞 44.霍奇金淋巴瘤

低倍镜: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被大量瘤细胞取代.瘤细胞成分多样化,可见多核巨细胞. 高倍镜:瘤组织中有一种特殊的多核瘤巨细胞,体积较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嗜双色性或嗜酸性.核大,多见双核或多核,染色质沿核膜排列,使核膜增厚,核内有一嗜酸性大核仁.核仁便捷光滑整齐,周围有一层空晕,成为r-s细胞,双核的rs细胞两核等大排列,都有大而红的核仁,称为镜影细胞.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46.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低倍镜:病变弥漫累积及几乎所有的肾小球,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肾间质充血,有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肾小球内血管内皮细胞核系膜细胞增生,少量中心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官腔狭窄闭塞,很少见红细胞,呈贫血状态.肾小管尤其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部分肾小管可见蛋白及白细胞管型.肾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炎细胞浸润.47.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低倍镜:多数肾小球可见到新月体和环状体形成. 高倍镜: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如新月状,重者包绕整个血管从,构成环状体.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因受新月体压迫儿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也萎缩,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也扩大.间质纤维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48.慢性肾小球肾炎

低倍镜:病变弥散,肾小球数目减少,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球相对集中,部分代偿性肥大,扩张.间质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 高倍镜:受累肾小球萎缩,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或消失.周围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可见各种管型.肾间质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内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官腔狭窄. 诊断要点 大量肾小球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存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集中现象.

49.急性肾盂肾炎

低倍镜:肾组织中片状分布的炎性病灶,肾盂粘膜充血水肿.有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部分肾小球和肾小管坏死,为中心粒细胞或脓细胞所替代.有些肾小管管腔内有大量脓细胞和坏死的组织碎片及细菌菌落.肾间质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50.慢性肾盂肾炎 51.肾透明细胞癌

低倍镜:癌细胞呈实性团块状,条索状,腺管状或乳头状.间质少,血管丰富. 高倍镜:癌细胞由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种类型,按照不同比例分为透明细胞型和颗粒细胞型,混合型。透明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轮廓清楚,胞浆透明清亮,细胞核小,深染,位于细胞中央或边缘.53.葡萄胎

低倍镜:胎盘绒毛肿大,绒毛间质高度水肿,并形成水泡

高倍镜:绒毛间质高度水肿,间质内血管减少或消失.绒毛表面细胞滋养层细胞核合体滋养层细胞增生活跃,有的形成团块.合体细胞胞浆红染, 54.绒毛膜癌

低倍镜:癌细胞由两种细胞组成,无绒毛,无间质,无血管,侵入子宫平滑肌层,伴有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一种癌细胞与细胞滋养层细胞相似,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而淡染,核大而圆,核膜增厚,核空泡状.另一种癌细胞与合体滋养层细胞相似,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胞浆丰富红染,核长椭圆形.两种癌细胞多少不等,彼此紧密镶嵌,组成部规则的团块状或条索状. 55.子宫颈原位癌

低倍镜:子宫颈上皮全层不典型增生与癌变,基底膜完整,间质无浸润

高倍镜:增生上皮异型性明显,核浆比例失常,核大小不等.核分裂像增多,多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56.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低倍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粘液上皮,胞浆含清亮粘液,核位于基底部,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染色质纤细,无明显核仁,无核分裂像,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 高倍镜: 57.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低倍镜:肿瘤形成囊腔,囊壁内为乳头状增生,囊腔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高倍镜:乳头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核大多位于中央,染色质纤细,核仁缺损不明显,无病理核分裂相 58.单纯性甲状腺肿

低倍镜: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呈立方上皮或柱状,间质充血,上皮细胞受压扁平.滤泡增生,大部分滤泡可显著扩大,内积多量浓厚的胶质,滤泡大小有明显差异 59

60.甲状腺腺瘤

低倍镜:瘤组织与正常甲状腺之间有包膜分隔,瘤组织与包膜外的甲状腺组织截然不同. 高倍镜:瘤组织由许多小滤泡构成,滤泡圆形,由单层小立方上皮围绕而成.6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低倍镜:大部分为癌组织,一侧可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两者间有不完整的纤维间隔存在. 高倍镜:癌组织围绕纤维血管中心轴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分支较复杂,有三级以上分支.癌细胞矮柱状或立方状,染色质少,透明或毛玻璃样,无核仁,间质中常有啥立体出现.包膜及血管亦被上述癌组织 62.肺结核

低倍镜:肺组织内可见多个结核结节,中央部为干酪样坏死. 高倍镜:干酪样坏死灶周围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核朗格汉斯巨细胞,外周有大量成纤维细胞

诊断要点:肺组织内有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由干酪样坏死灶,朗格汉斯细胞,类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组成 63.淋巴结结核

低倍镜:淋巴结组织中有多数散在的结核结节,部分可见干酪样坏死,无结核区可见正常的淋巴小结和窦,索结构

高倍镜:结节中有朗格汉斯巨细胞和干酪样坏死物,周围为环形或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外层为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核纤维细胞围绕.66.细菌性痢疾

粘膜上面有假膜覆盖,假膜由大量坏死组织和纤维素组成.粘膜上层及腺体大片消失,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有大量炎细胞浸润 67.阿米巴痢疾

低倍镜:肠粘膜发生液化性坏死,形成无结构的淡红染物质.周围粘膜见充血出血及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溃疡底部和边缘可见残存的坏死组织,周围炎性反应不明显. 高倍镜:坏死组织和活组织交界处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圆形,直接打,核小而圆,胞浆略嗜酸性,其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坏死组织碎片.

推荐第10篇:生物化学实验课授课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及主要连接方式;

2、呈色反应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纲要

1 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2 肽键的数目不同,产生双缩脲反应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在淡红色与紫红色之间

3 一切蛋白质都有双缩脲反应

4凡含有游离a-氨基酸的蛋白质,胨,多肽及氨基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除外)均可在中性溶液中与茚三酮共热呈现兰紫色反应,即茚三酮反应

思考题:

举例几种代表性的蛋白质呈色反应?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1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凝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观察各种理化因素对蛋白质性质的影响

2、分析和掌握变性、沉淀、凝固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教学内容纲要

1、重金属盐类(铅、铜、银、汞等盐类)可与蛋白质的游离羟基生成不溶的蛋白盐沉.

2、蛋白质溶液加热,增加分子碰撞,当分子动能达到凝固温度临界值时,其冲动力使键断裂破坏分子内部立体构型,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性质,溶解度减小,而形成不可逆的沉淀

3、蛋白质水溶液中加酒精至相当浓度时,酒精使蛋白质胶体粒子脱水,从而降低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而产生沉淀,若迅速加水,稀释减低酒精浓度,沉淀可复溶。但如酒精接触时间过长,引起蛋白质变性,则沉淀不能复溶。 思考题: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2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了解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

2、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虽然大多数的氨基与羧基以肽键结合,但总有一定数量自由的氨基和羧基,以及酚基、巯基、咪唑基等酸碱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解离电质。

2 调节溶液的PH,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为零,以兼性离子存在,此时溶液PH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思考题:

等电点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3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怎样鉴定淀粉酶具有

专一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酶的高效性、特异性及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了解抑制剂的特殊性质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纲要

1、证明淀粉酶是具有底物特异性的酶,只能作用特异的底物---淀粉,淀粉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酶促反应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即在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

3、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均使酶的活性下降。思考题: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4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双缩脲法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类似,也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2、血清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3、血清中蛋白测定的应用 思考题:

血清中含有哪些蛋白?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5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1、考马斯亮蓝(Coomaie Brilliant Blue)测定蛋白含量存在着两种不同颜色形式,红色和蓝色。此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后颜色由红色形式转变成蓝色形式,最大光吸收由465nm变成596nm。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蛋白质和染料结合符合比尔定律(Beer’s law),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染料在595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得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量。本法测定范围为10~100μg蛋白质。

2、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BCA方法的基本原理?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6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血糖的因素。

2、掌握分光光度法进行血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法。教学内容纲要

1、葡萄糖在加热的有机酸溶液中能与某些芳香族胺类,苯胺,联苯胺,邻甲苯胺等生成有色衍生物

2、利用葡萄糖在醋酸溶液中脱水后,与邻甲苯胺缩合,生成青色的Schiff碱 思考题:

邻甲苯胺溶液配置方法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7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中胆固醇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醋酸酐法和邻苯二甲醛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教学内容纲要

胆固醇的测定临床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类:

1、固醇化的氯仿式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酐-硫酸试剂,产生蓝绿色。

2、

固醇的醋酸、乙醇式异丙醇溶液中加入高铁-硫酸试剂产生紫红色。 由于胆固醇颜色反应特异性差,直接测定往往受血液中其倔因素干扰,所以精细的方法是先经抽提,分离及纯化等步骤,然后显色定量。实验采用醋酐-硫酸单一试剂显色法。本法测定100ml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值为125~200mg。

醋酐能使胆固醇脱水,再与硫酸结合生成绿色化合物。。

胆固醇及其酯在硫酸存在下与邻苯二甲醛作用,产生紫红色物质,此物质在550nm有最大吸收,可用比色法定量测定。胆固醇含量在400mg/100mL之内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将样品中的胆固醇抽提出来获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灵敏稳定。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胆固醇可以转化为哪些生理活性物质?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第11篇:课题实验课教案2

课题实验课名称:《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人: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纪威泊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揭示质量守恒定律。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课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2、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B、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理解。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很好素材。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创意】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充分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时,应借助课件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定律。

3、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化学事例来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通过1~4单元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变化,初步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以及化学式有关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等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

2、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教学中应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实验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够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现有教材无论从趣味性、时代性、逻辑性和个性设计方面都不尽理想,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满足,教学目的自然难以完成。但作为一线教师,对待教材(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机械地拷贝教材,被动地适应教材,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这一层面上,而应该用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一下几方面原则,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猜想假设

学生在得到问题后,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一定会进行充分的猜想与假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好品质,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5总结规律: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知识系统化,板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呢?

6解释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1:了解知识结构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

从知识结构来说:质量守恒定律是承载下一部分知识系统也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重要一节,教材选择了氧气作为本节课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拉瓦锡探究实验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在化学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氧气和红磷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设计符合逻辑,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充分体现学生地自主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设计有弹性,既兼顾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注重个体实际 教学设计兼顾全面发展,是指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得。注重个体实际,则是要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这是教育学改革的新概念。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而且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1:提出问题

复习引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有新物质生成.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还初步了解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 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 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切入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 活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 .(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 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向空气压缩点火仪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塞子.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平衡,记录质量.然后,取下,快速施压,将白磷引燃,观察现象,反应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氯化铁溶液,在橡皮塞上插一胶头滴管,管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到氯化铁溶液里,观察现象,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钠 + 氯化铁 → 氢氧化铁 + 氯化钠 NaOH FeCl3 Fe(OH)3 NaCl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100ml烧杯中加入约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 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丝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后将铁丝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 Fe Cu SO4 Fe SO4 Cu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碳酸钠溶液,在小试管中装有氯化钡溶液,用镊子把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把烧瓶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再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钠 + 氯化钡 → 碳酸钡 + 氯化钠 Na2CO3 BaCl2Ba CO3 NaCl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反应中有哪些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提醒:白磷取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合作等.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3:发现规律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A 组 B 组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讲述: 刚才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实验研究法.化学家们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发现了许多重要规律.刚才你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若你们是生活300年前发现这一规律,那又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几百年前,但我们可以抓住今天,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活动4:分析与解释

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课件演示铺垫: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提示可从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微观分析入手) 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 元素种类是否变化 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五不变,两变.活动5:结论的再验证

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 是否有特殊性呢 (学生预测) 实验探究: 方案五 碘与淀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少量碘酒的小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淀粉的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右盘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倒置,使碘酒中的碘与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方案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使小试管中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和小试管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6:规律的总结与再认识 讨论:实验结果

1.方案五: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这里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方案六:反应后,质量减轻了.问题:实验2会出现质量减轻的这一现象,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分析判断依据.交流:学生交流观点.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体系内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则天平就可能不衡.注意表面现象与实质.讨论:若空气点火仪漏气或反应后把塞拔下,敞口一会儿,再称量,质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较课本P90,P91中的两个实验装置的优劣(是否封闭及对实验有无影响).若P90图5-1中的气球反应后被拔下,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化学反应,只要是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就守恒.活动7:运用与提高习题训练略 活动8:归纳与总结 学生小结: 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 2.经过实验探究活动,我的收获及感受有: 3.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的点评及建议是: 板书设计:略 课堂作业:P96,3 课外拓展: 1.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反应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2.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预习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4.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有什么实验方案,请课外讨论,也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说明:仪器用品及多媒体投影内容略去

[实验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3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12篇:一双手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教案(学科: 语文 )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圈点读书的能力。

3、情感目标:林业工人对造林作出的贡献。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作者对一双手的描写,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文章综合运用的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自主圈点、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诵读课文,收集研究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掌握下列词语:惺忪xīngsōng 老茧jiǎn 瞬间shùn 垧shǎng 搓cuō 火燎燎liáo 惊讶yà

2、朗读课文,谈谈你初读课文的感受。

3、根据以下要求,请学生用圈点读书法阅读课文。请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描写手的语句。 提问:①作者描写了一双什么样的手?

(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3)手“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指就像一根老甘蔗。 (4)手“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 (6)手坚硬耐搓。

(7)这双手的贡献――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②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粗糙、大、坚硬。

总的特点:奇、丑。

三、品味人物精神

请仔细阅读课文,划出人物言行的语句。

1、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美吗?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2、请你和同桌朗读记者与张迎善的一段对话,要求读出其中的感情。

四、归纳写作方法

1、文章除了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还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分析19自然段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 (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3、概括写作方法 A、烘托;

B、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C、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D、想象。

E、侧面介绍

五、拓展延伸

张迎善同志无比热爱祖国的造林事业,如果他被推荐为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组委会为他写一段颁奖词。(80字左右)

要求:

1、能至少使用一个成语或四字短语;

2、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如果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就更好了。

六、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xx的手》写一篇作文。

要求:可以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字数不少于500字。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附:板书设计

(所见)丑

美(所闻)

张迎善是一个

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厚---大

绿色宝库

第13篇:组内实验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文字,师朗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指名说听后的感受。(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板书:我

怀念

母亲

3.这段话是一个叫做史铁生作家写的。

4.小结:是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童年的天空,因为有了母爱,才如此多姿多彩;童年的岁月,因为有了母爱,才如此令人难忘。而对于著名作家史铁生来说,母亲的爱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齐走进秋天,深情怀念母亲那如山一般深沉厚重的爱,用心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板书完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史铁生

1.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史铁生的资料。2.师小结,课件出示。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21岁时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3.走进史铁生的内心

导言: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灾难呀!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板书:暴怒无常)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把自己画好的句子读一读,并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4.汇报交流

句子对比赏析: A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把面前的玻璃敲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把手边的东西扔向四周的墙壁。”

B组:“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不,我不去。”我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说着:“我活着没有劲。”

5.小结: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生读)

三.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导言:然而,儿子无数次的砸、摔、捶,却深深地刺痛了母亲的心。请你们到文中找一找,母爱在哪些细节中流淌。 1.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学

●到文中找一找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的句子,并画下来。

●.把自己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母亲央求“我”看花。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小结: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两位学生读)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升华拓展,探讨对母的怀念

1.导言: 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她希望“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希望“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因为我和妹妹都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2.师朗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师生接读。(师——“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菊花,到底有何用意? 师小结:●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带我去看菊花,是希望我坚强地活。●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

6.史铁生读懂了母亲,他曾在文章中写到——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7.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深地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今天的史铁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过后老师再读一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8、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假如又是秋天到了,妹妹又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了,他又想起了母亲,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生在音乐中真情表白)

2、小结:愧对母亲,感谢母亲!不一样的言语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声啊!母亲的爱影响了我一生,母亲的“好好儿活”成就了我一生,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在史铁生眼里,母爱就是北海那开得泼泼洒洒的菊花,母爱就是那句再朴实不过的“好好儿活”。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很多,也许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她,冷落了她,但她却能够伴随我们一生,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五.课外实践。

没有母爱的人生是残缺的,拥有母爱的人生是幸福的,而拥有母爱时不去珍惜母爱的人生是遗憾的,甚至是可悲的。相信我们每个同学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都会意识到这一点,都有很多的感触。

课件出示:必做题:用我们的一生去爱我们的父母。 选做题:

1.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或故事。

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3.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它作品。

第14篇:期末病理复习题教案

06级病理学复习题

绪论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A型题(1-20) 1.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atrophy(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 A.脂肪组织 B.骨骼肌 C.脑 D.心肌 E.肝脏 2.虎斑心最明显表现在心脏的★

A.室间隔 B.右心室 C.左心室前壁 D.左心室后壁 E.左心室乳头肌 3.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

A.核碎裂 B.胞浆嗜酸性变 C.线粒体肿胀 D.自噬泡增多 E.胞质嗜酸性增强 4.不伴有细胞增生(hyp Erplasia)(数量性肥大)的肥大器官常是 A.乳腺 B.心脏 C.肾 D.扁桃体 E.前列腺 5.化生是指★

A.肾盂粘膜粗糙增厚 B.宫颈口出现息肉 C.皮肤创口长出疤痕 D.神经元死亡后出现胶质结节 E.支气管黏膜出现鳞状上皮 6.肝细胞的脂肪变所形成的细胞内空泡其主要成分是 A.脂褐素 B.胆固醇 C.脂蛋白 D.类脂 E.中性脂肪 7.中枢神经系统的坏死常为★

A.脂肪坏死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凝固性坏死 8.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

A.核内包涵体 B.核分裂像 C.核溶解联系 D.核固缩 E.核碎裂 9.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

A.干酪样坏死 B.肾梗死 C.心肌梗死 D.肝细胞嗜酸性小体 E.乙型脑炎的软化灶 10.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A.凝固 B.坏疽 C.梗死 D.脂肪坏死 E.栓塞 11.属不可逆性的病变是

A.水样变性 B.线粒体肿胀 C.脂肪变性 D.内质网扩张 E.核碎裂

二、X型题

12.肉芽组织功能包括

A.保护创面 B.机化坏死物 C.填补组织缺损 D.演变为疤痕组织 E.抗感染 13.萎缩的心脏在肉眼上常表现

A.体积缩小 B.心肌呈褐色 C.心室内膜呈虎斑状 D.乳头肌变粗 E.冠状血管呈扭曲状 14.易发生化生的组织为

1 A.关节软骨 B.宫颈粘膜 C.支气管粘膜 D.胃粘膜 E.中枢神经组织 15.可发生坏疽的器官或组织是

A.阑尾 B.脾 C.肺 D.子宫 E.皮肤 16.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多见于★

A.心脏 B.肾上腺 C.肝脏 D.神经元 E.肾脏 17.组织、细胞发生坏死时,其形态改变多样,包括

A.核固缩、碎裂和溶解 B.炎细胞漫润 C.胞质嗜酸性增加 D.细胞结构、轮廓立即消失 E.基质和纤维裂解

18.湿性坏疽的病理特征包括★

A.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B.伴全身中毒症状 C.高度水肿 D.恶臭味 E.呈污黑色 19.常引起液化性坏死的疾病有★

A.肝阿米巴脓肿 B.乙型脑炎 C.肺脓肿 D.化脓性脑膜炎 E.脑梗死灶

三、名词解释

萎缩肥大坏死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坏疽 瘘管窦道

四、填空题

1.坏死时细胞核的变化有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

2.脑组织缺血时常见 液化性 坏死,肾、脾、心肌缺血时常见 凝固性 坏死, 结核菌感染时常见

干酪样 坏死。★

3.肉芽组织成分包括 毛细血管 、

纤维母细胞 和 炎性细胞 。★

4.组织坏死后形成的缺损包括 糜烂、溃疡、空洞、窦道 和 瘘管 。

五、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心脏萎缩的判断标准是心脏表面血管的走形改变。 2.胃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3.淋巴结结核时的坏死本质是一种凝固性坏死。

六、问答题

1.简述细胞、组织损伤的常见形态学改变及其特点。 2.简述肉芽组织的组成及其功能。 3.判断组织坏死的病理学标准是什么? 4.比较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之病变。 5.叙述瘘管和窦道的区别?(中否) 6.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区别。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充血淤血槟榔肝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

二、填空

1.动脉性充血主要表现是 小动脉及毛细血管 扩张,血管内充满 红细胞 。

2.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 小静脉 和 毛细血管 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 的血管内含血量 增多,称为 静脉性充血 ,又称 淤血 。

★ 3.静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和器官体积 增大 ,颜色 暗红 ,代谢和功能 降低 ,温度 降低 。 ★ 4.淤血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实质细胞 萎缩、变性、和 坏死 等后果。

★5.心力衰竭细胞是肺泡腔内的 尘 细胞,吞噬了 含铁血黄素 ,使 胞浆内出现褐色的颗粒 转变为的吞噬细胞。

★6.慢性肝淤血,镜下见 肝窦 扩张, 肝细胞 萎缩和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肝内 纤维结缔组织 增生,形成 淤血性的 肝硬化。

7.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血管内,血液中某些成分 析出、凝集;血液凝固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 血栓 。

8.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 9.透明血栓主要由 纤维蛋白 构成,常发生于 微循环 。

10.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称为 栓塞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 拴子 。

11.来自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常栓塞于

脑、

脾、肾 及 四肢 等处。 12.引起肺动脉栓塞的栓子,常来自 右心、体静脉 。 1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 肝脏 栓塞。

14.栓子的主要类型有 血栓、脂肪、气体 和 羊水 。

15.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经破裂的 静脉窦 进入母体 的血液循环 而造成栓塞,称为 羊水栓塞 。 16.根据梗死灶的颜色的不同将梗死分为 贫血性梗死 和 出血性梗死 。

17.梗死灶的形状决定于该器官的 血液分布的形态 ,肾、脾、肺等梗死 灶呈 楔形 ,肠梗死呈 节段状 ,心肌梗死呈 地图状(不规则形) 。

三、A型题

1.动脉性充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局部温度升高 B.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C.局部呈鲜红色 D.组织器官重量增加 E.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2.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时

3 A肺泡腔内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B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肺泡腔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D吞噬脂质的吞噬细胞 E吞噬黑色素的吞噬细胞 3.门静脉回流受阻,可引发下列哪个脏器淤血 A.脑 B.肝 C.肾 D.肺 E.脾 4.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脏器是 A.脾 B.脑 C.肝 D.肺 E.肾 5.槟榔肝是指★

A.肝细胞肿胀 B.肝细胞脂肪变性 C.慢性肝淤血 D.肝硬化 E.肝细胞萎缩 6.构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

A.血小板 B.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纤维蛋白 E.单核细胞 7.脂肪栓塞易发生于

A.输血时 B.外伤骨折时 C.静脉注射时 D.潜水作业时 E.分娩时 8.血栓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机化 B.溶解 C.吸收 D.钙化 E.再通 9.潜水员从深水中快速升到水面易发生

A.氮气栓塞 B.脂肪栓塞 C.异物栓塞 D.空气栓塞 E.血栓栓塞 10.下列哪项不属于血栓形成的结局

A.溶解吸收 B.钙化 C.再通 D.机化 E.排除血管外

★11.肺动脉栓塞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

A.大片肺出血 B.中毒性休克 C.肾功能衰竭 D.急性右心衰 E.急性左心衰 12.左心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引起

A.门静脉栓塞 B.脑动脉栓塞 C.肝静脉栓塞 D.肺动脉栓塞 E.股静脉栓塞 13.来自门静脉的栓子随血流运行,首先栓塞于 A.肾 B.肠 C.肝 D.脑 E.肺 14.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A.脑、肝、肾 B.心、脾、肾 C.肺、肠、肾 D.脾、肺、肠 E.心、脑、肺 15.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A.脑 B.肝 C.肾 D.心 E.肺 16.脾梗死灶切面的肉眼形状常为

A.锥形 B.楔形 C.三角形 D.节段性 E.长方形

★17.下列那项不符合肺淤血的镜下所见

A.内见粉染水肿液 B.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C.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

4 D.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蛋白及中性粒细胞 E.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四、问答题

1.简述慢性肺淤血与肝淤血的区别。

2.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有何联系?(中否)

第四章炎症

一、多选题

㈠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符合题意) 1.化脓性炎症以下列哪项为特征★

A.血清渗出 B.血浆蛋白渗出 C.纤维蛋白渗出 D.中性粒细胞渗出 E.血清、血浆蛋白及纤维蛋白渗出

2.急性炎症组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性白细胞 D.中性白细胞 E.巨噬细胞 3.蜂窝组织炎发生在

A.肺 B.心 C.皮下组织 D.肝 E.脑 4.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A.细胞的变性、坏死 B.炎性充血、水肿 C.变质,渗出,增生 D.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E.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和体温升高 5.下列哪项不是化脓性炎的特点

A.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 B.伴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 C.脓液的形成 D.大量组织细胞增生 E.是一种渗出性炎

6.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A.头晕、呕吐 B.腹胀 C.肿块 D.咳嗽、咳痰 E.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7.关于炎症以下那一项是错误的

A.蜂窝织炎以大量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B浆液性卡他指浆液性炎 C液体的渗出与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

D化脓性炎指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及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E炎症时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8.炎症时液体渗出到间隙称

A.炎性水肿 B.漏出液 C.炎性积液 D.淤血性水肿 E.组织液 9.绒毛心是★

A.卡他性炎症 B.化脓性炎症 C.浆液性炎症 D.纤维素性炎症 E.假膜性炎症

5 10.白细胞朝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

A.白细胞趋化作用 B.白细胞浸润 C.白细胞游出 D.白细胞识别作用 E.白细胞吞噬作用 11.下例炎症哪一种不是增生性炎症?★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伤寒 C.肉芽肿 D.结核病 E.大叶性肺炎 12.深部脓肿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形成一个一端为盲端的排脓管道称为 A.溃疡 B.空洞 C.瘘管 D.窦道 E.脓腔 13.寄生虫病灶中最常见的炎症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4.肉芽组织和肉芽肿的区别在于

A.是否为慢性炎症 B.是否导致纤维化 C.是否由急性转化而来 D.组成成分不同 E.是否与感染有关

15.慢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动脉性充血 B.炎症细胞浸润 C.组织增生 D.炎性水肿 E.机化

(二)X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急性炎症局部疼痛的主要因素是:

A.局部组织变性坏死 B.渗出物压迫 C.局部充血及血流量增多 D.炎症介质的直接作用 E.细胞增生压迫神经末梢

2.一般地,急性炎症表现包括★

A.血管收缩 B.血管扩张 C.中性粒细胞浸润 D.组织细胞坏死 E.炎性水肿 3.慢性炎症时涉及的细胞有★

A.淋巴细胞 B.类上皮细胞 C.浆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肥大细胞 4.纤维素渗出物见于

A.风湿性心外膜炎 B.脑膜炎 C.腹膜腔细菌感染 D.白喉 E.大叶性肺炎 5.浆液性炎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可表现为

A.炎性水肿 B.水疱 C.门脉高压时的腹腔积液 D.关节腔积液 E.卡他性炎

二、名词解释

渗出趋化作用肉芽肿痈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三、填充题

1.结核菌感染时以__淋巴细胞_和_单核细胞__浸润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以_中性粒细胞_____浸润为主,寄生虫感染时以__嗜酸性细胞__浸润为主。 2.发生在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症又称__绒毛心___。 3.肉芽肿大致可分为__感染性_____和__异物性___两类。

6 4.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类型有__表面积脓___、__脓肿___、__蜂窝织炎__。

5.根据炎症病变特点急性菌痢属_纤维蛋白性__炎症;乙脑属_变质为主的_炎症;流脑属_化脓性__ 炎症。

6.纤维素性炎症发生在粘膜时称__假膜性炎__炎症。

四、问答题 1.脓肿形成的过程 2.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区别。 3.比较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第五章肿瘤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34) 1.与恶性肿瘤特性相符的病变是

A.异型性 B.不发育 C.不典型增生 D.发育不良 E.化生 2.对肿瘤错误的描述之一是

A.癌比肉瘤多见 B.肉瘤多发于青年人 C.癌的淋巴道转移要比肉瘤多见 D.凡称为瘤的都是良性肿瘤 E.恶性肿瘤多侵润性生长 3.肿瘤良、恶性的判定主要依据是

A.病人预后 B.生长方式 C.生长速度 D.细胞分化程度 E.核分裂像 4.诊断癌最直接的依据是★

A.中老年人 B.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C.细胞异性,多见核分裂像 D.肿瘤间质丰富 E.增生的异型性细胞呈巢状排列 5.诊断肉瘤最直接的依据是★

A.青年人 B.血窦丰富 C.肿瘤间质少 D.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多 E.间叶起源细胞发生异型性

6.非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是

A.乳头状瘤 B.血管瘤 C.脂肪瘤 D.淋巴管瘤 E.平滑肌瘤 7.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转移至

A.肝 B.肺 C.骨 D.肾 E.脑 8.癌前期病变是指

A.早期发生的组织癌变 B.癌的早期病变 C.不典型增生 D.有潜在癌变能力的良性病变 E.原位癌

9.原位癌即★

7 A.早期癌 B.未突破基膜的癌 C.癌前期病变 D.原发病灶的癌 E.未发生转移的癌 10.原位癌与早期浸润癌的主要区别在于★

A.肿瘤大小 B.边界清晰程度 C.基膜是否受侵犯 D.淋巴管有无瘤栓 E.有无浸润血管 11.易见到角化珠的癌巢可确定为★

A.分化好的鳞癌 B.基底细胞癌 C.移行细胞癌 D.分化差的鳞癌 E.分化差的腺癌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2.肿瘤增生表现为

A.细胞生长旺盛 B.可侵犯周围组织 C.生长与整个机体不协调 D.形成肿块 E不同程度分化 13.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有

A.异性性增生 B.不典型性增生 C.染色质深染 D.不对称核分裂 E.去分化 14.癌的特征包括★

A.上皮来源 B.细胞排列成巢 C.质地较坚硬 D.多循淋巴管转移 E.预后最差 15.肉瘤的特征包括★

A.间叶组织来源 B.富于分散排列的瘤细胞 C.多循血道转移 D.预后较癌者为好 E.容易浸润肌肉组织

16.肿瘤血道转移最常累及的脏器是★ A.脑 B.肺 C.肾 D.肝 E.脾 17.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可表现为

A.疼痛明显 B.肿大 C.质软 D.切面灰白色 E.固定不活动 18.关于癌前期病变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

A.不是癌 B.早期癌 C.有癌变倾向的病变 D.不一定变癌 E.一定变癌

三、名词解释

肿瘤异型性原位癌鳞状上皮癌

四、问答题

1. 试述炎性增生与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 试述肿瘤组织的异型性? 3. 试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 癌和肉瘤的区别?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符合题意)

8 1.高血压代偿期心脏病变为(中否)

A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B左心室明显扩张 C心肌出现弥漫性纤维化 D左心室乳头肌明显增粗 E左心室肌收缩力加强

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在★(中否)

A细动脉 B小动脉 C大、中动脉 D小静脉 E大、中静脉 3.高血压病主要累及★(中否)

A细小动脉 B细小静脉 C大中动脉 D大中静脉 E毛细血管 4.高血压心脏的主要改变是★(中否)

A心肌间质有肉芽肿形成 B心肌有梗死灶 C左心室有疤痕形成 D左心室心肌肥大,心室壁增厚心脏缩小 E以上都不 5.良性高血压病晚期会引起★(中否)

A继发性固缩肾 B肾水变性 C原发性固缩肾 D肾凹陷性瘢痕 E肾盂积水 6.高血压脑出血常见的血管是★(中否)

A基底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大脑中动脉 D大脑前动脉 E豆纹动脉 7.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是★(中否)

A小脑 B内囊及基底节 C蛛网膜下腔 D大脑皮质 E脑室 8.风湿性心内膜炎

A瓣膜赘生物内有细菌 B受累瓣膜以三尖瓣为主 C受累瓣膜易穿孔 D瓣膜赘生物牢固相连 E赘生物位于房室瓣的心室面

9.关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描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瓣膜硬化 B瓣叶互相粘连 C腱索增粗缩短 D瓣膜增厚卷曲 E瓣膜穿孔 10.下述哪种成分是粥样斑块中所不具备的? ★

A胆固醇结晶 B纤维结缔组织 C中性白细胞 D泡沫细胞 E坏死物质 11.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

A大、中动脉 B细、小动脉 C细、小静脉 D大、中静脉 E毛细血管 12.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流旋涡形成 C血流缓慢 D内膜损伤 E以上都不是 13.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动脉分支是哪个? ★

A右冠状动脉主干 B左冠状动脉主干 C右冠状动脉内旋支 D左冠状动脉内旋支降支

(二)X型题(每题有多个答案符合题意,漏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良性高血压时血压持续性升高是因为★(中否)

左冠状动脉前 EA小动脉壁发生玻变 B细动脉发生玻变 C细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D小动脉内膜因纤维增生而增厚 E小动脉内膜因弹力纤维增生而增厚 2.典型的风湿小体由下列成分构成★

A阿少夫细胞 B上皮样细胞 C纤维素样坏死 D纤维母细胞 E淋巴细胞 3.有关风湿病正确的论述是

A常有细菌性栓塞小脓肿 B常有皮下结节 C常有动脉炎 D常导致关节畸形 E常有环形红斑 4.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病变有★

A出血 B化脓 C溃疡形成 D血栓形成 E动脉瘤形成 5.动脉粥样硬化症有以下特征★

A可形成夹层动脉瘤 B腹主动脉最为严重 C内膜下脂质沉着伴有纤维组织增生 D病灶可伴发溃疡、钙化 E病灶可伴发出血和血栓形成

二、判断改错题

1.凡是血压超过140/90mmHg者,统称高血压。(× ) (中否) 2.高血压病主要累及病人的细小动脉。(√ ) (中否) 3.高血压主要引起全身大、中动脉硬化。(× ) (中否) 4.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 (中否)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生在细、小动脉。(× ) 6.心肌梗死常发生于左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即左冠状动脉左旋支供血区。(× ) 7.急性风湿性心脏病时瓣膜上赘生物容易脱落引起栓塞。(× ) 8.急性风心病时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本质上是白色血栓。(× ) 9.风湿性心包炎形成绒毛心,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间形成粘连而导致缩窄性心包炎。(√ ) 10.风湿性心肌炎时在心肌间质有风湿小体形成。(√ ) 11.风湿病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

三、填空题

1.高血压常见死因有_脑溢血___、__左心衰___、___尿毒症______。(中否)

2.高血压可分为__机能障碍期_______、___血管病变期___、__内脏病变期___三个时期。★(中否) 3.引起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主要是__高血压病___、和__慢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___。★(中否) 4.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可分为脂纹与脂斑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 期四个时期。★

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有_粥样溃疡、__血栓形成、_斑块内出血、斑块硬化、_动脉瘤_。 6.风心病最常受累的瓣膜是__二尖瓣__,其次是_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________。★ 7.风湿病按病变过程可分为_变质渗出期_、_增生期_、_瘢痕期_三期。变质性病变以_粘液样变;纤

10 维蛋白样坏死_为特征;增生性病变以_形成风湿性肉芽肿_为特征。★

四、名词解释

高血压病(中否)原发性固缩肾(中否)向心性肥大(中否)心绞痛 心瓣膜病心肌梗死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A型选择题

1.在下列肺部疾患中,哪种属于纤维素性炎★

A.支气管扩张 B.大叶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小叶性肺炎 E.病毒性肺炎 2.下列哪项描述不是小叶性肺炎具有的特征★

A.肉眼观,实变灶散在分布在肺组织内 B.小叶性肺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C.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D.小叶性肺炎好发于老人、儿童、久病卧床者 E.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炎症 3.某4岁男孩。发热咳嗽多日,近日因气急、紫绀入院。血象检查:白细胞19.6×109/L中性0.85;X射线检查:两肺下叶散在灶状阴影,左下叶有片状浓淡不匀阴影。该小孩可能患有 A.小叶性肺炎 B.病毒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大叶性肺炎 E.支气管扩张症 4.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大叶性肺炎

A.病变累及一个大叶 B.纤维素性炎症 C.可发生肺肉质变 D.常发肺脓肿 E.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

5.某25岁男性,酗酒后突然起病,寒战,体温39.5℃,三天后感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密实阴影,其可能患有

A.急性支气管炎 B.小叶性肺炎 C.病毒性肺炎 D.肺脓肿 E.大叶性肺炎 6.大叶性肺炎的肉质变是由于

A.中性白细胞渗出过多 B.中性白细胞渗出过少 C.红细胞渗出过少 D.红细胞渗出过多 E.纤维蛋白原渗出过多

二、X型选择题

1.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有★

A.代偿性肺气肿 B.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C.病灶小,可散在累及两肺 2.下面描述哪项不是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A.属化脓性炎 B.好发于青壮年 C.肺肉质病是并发症之一 D.常累及肺段或肺大叶 E.病变胸膜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三、名词解释

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

四、填空题

1.大叶性肺炎是以_纤维蛋白_____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可分为4期:_充血水肿期_、_红色肝样变

11 期_、_灰色肝样变期_和_溶解消散期_。★

2.小叶性肺炎是以_细支气管_为中心的_急性化脓性炎症_炎。★

五、问答题

1.试述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及其并发症。 2.试用大叶性肺炎的基本病变解释其临床症状。

3.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在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上有何异同?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填空题

1.门脉性肝硬化镜下病变特点 是形成假小叶_。★(中否)

2.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_脾大脾功能亢进_、__胃肠道淤血、水肿_、_腹水__、_侧枝循环形成_。

二、名词解释(中否) 肝硬化假小叶

三、A型题(中否)

1.腹水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置时凝固,混浊且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一种原因引起? A.门脉高压 B.右心衰竭 C.腹膜炎 D.饥饿或蛋白丧失 E.以上都不是 2.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是:

A.慢性酒精中毒 B.营养缺乏 C.毒物中毒 D.病毒性肝炎 E.脂肪肝

四、X型题:(中否)

1.关于肝硬化假小叶的病变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细胞再生结节 B.小叶内缺少中央静脉

C.小叶内中央静脉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D.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 E.小叶内出现汇管区

五、问答题

1.试解释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中否)

一、A型题

1.终末期肾的大体表现为( ) A.大白肾 B.大红肾 C.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D.继发性颗粒固缩肾 E.疤痕肾 2.终末期肾最常见的原因是( ) A.肾结核 B.高血压病 C.肾肿瘤 D.慢性肾小球肾炎 E.肾小球血管硬化 3.急性肾小球肾炎肉眼变化主要呈现( ) ★

A.大白肾 B.蚤咬肾和大红肾 C.多发性小脓肿 D.多囊肾 E.固缩肾

12

二、X型题

1.可引起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包括( ) A.肾盂肾炎 B.高血压病 C.肾结核 D.肾动脉粥样硬化 E.肾小球肾炎 2.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

A.少尿 B.血尿 C.高血压 D.氮质血症 E.水肿

三、名词解释 颗粒性固缩肾

四、问答题

1.引起‘颗粒性固缩肾”的主要疾病有哪些?试述‘颗粒性固缩肾”的病变及主要的临床表现。

第十四章传染病(中否)

一、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符合题意) 1.结核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 )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输血 D.皮肤 E.接触 2.最容易传染他人的肺结核病是( ) ★

A.浸润型肺结核 B.支气管内结核 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D.局灶型肺结核 E.结核球 3.浸润型肺结核好发部位在( ) A.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 B.肺尖部 C.右肺下叶 D.肺门部 E.锁骨下区 4.肺门淋巴结结核的恶化进展可造成( ) A.颈淋巴结结核 B.肺粟粒性结核 C.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D.结核性胸膜炎 E.结核性腹膜炎 5.下列哪项不是继发性肺结核的特点?( ) ★

A.反复发作,病程长 B.病变好发于肺尖 C.新旧病变交杂 D.常经淋巴道播散 E.可形成慢性空洞 6.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包括( ) ★

A.慢性厚壁空洞 B.支气管播散病灶 C.肺门淋巴结结核 D.肺广泛纤维化 E.肺胸膜广泛增厚和粘连

7.下列哪一项与浸润型肺结核相关( ) ★

A.肺下部簇状增生为主病灶 B.锁骨下干酪性坏死灶伴渗出(病灶周围炎) C.肺膜下直径1Cm左右 D.肺炎性增生为主病变 E.累及一个肺叶的干酪样坏死灶 8.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包括( ) ★

A.结核球形成 B.支气管播散病灶 C.空洞周围纤维组织明显增生 D.肺膜增厚 E.慢性厚壁空洞

二、多选题(将所有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错选和漏选均不得分) 1.结核病转向愈合时的表现( ) ★

13 A.吸收消散 B.钙化 C.病灶周围炎 D.纤维化或纤维包裹 E.通过支气管将干酪样坏死物排出 2.结核病时,下列哪些情况可含有结核杆菌( ) ①较小的干酪样坏死灶纤维化 ②纤维包裹、钙化 ③坏死不很完全的外周区 ④渗出性病变 3.结核病时,下列哪些情况可含有结核杆菌( ) ①浸润型肺结核 ②结核瘤 ③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④局灶型肺结核纤维化

4.结核病的基本病变转向恶化时可表现为( ) ★

A.病灶周围渗出、坏死 B.溶解播散 C.吸收消散 D.淋巴道播散 E.干酪样坏死

三、填空题

1.显微镜下结核结节由 干酪样坏死物 , 类上皮细胞 , 朗罕氏巨细胞 和 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所构成。★

2.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的愈合方式有_开放性愈合__,__形成瘢痕_和_广泛纤维化__。

四、名词解释1.原发综合征2.结核球

五、问答题

1.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肉眼病变特点有哪些?可由哪些类型转变而来? 2.简述原、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第15篇:病理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不考形态了。*****

细胞生长和分化受到调整的结果,是正常细胞 和损伤细胞之间的一种状态。

2适应分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3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可以使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4生理性萎缩---胸腺的青春期萎缩;卵巢、子宫、睾丸的更年期后萎缩

病理性萎缩:① 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例如:糖尿病、结核病及肿瘤等引起全身肌肉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腔狭窄,脑组织缺乏足够血液供应,引起脑萎缩。

② 压迫性萎缩: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如:尿路梗阻时肾盂积水,压迫

周围肾组织,引起肾萎缩。

③ 失用性萎缩:可因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代谢低下所致。如:四肢骨折后久卧不动,可引起患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④ 去神经性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如:脑或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⑤ 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缺血坏死,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6老化与损伤性萎缩:神经与心肌细胞萎缩,病毒细菌引起慢性萎缩,例如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慢性肠炎的小肠粘膜绒毛萎缩。细胞凋亡引起阿尔兹海默病。

骨折后的肌肉萎缩:多因素——神经性、营养性、失用性、压迫性。

5萎缩病理变化: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细胞器大量退化,细胞胞质内可以出现脂褐素颗粒。

细胞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器官功能下降。

:6脂褐素: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

7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肥大通常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8生理性肥大:

①代偿性(功能性)肥大(compensatory)---举重运动员的上肢骨骼肌肥大。

②内分泌(激素)性肥大:妊娠期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 病理性肥大:

①代偿性(功能性)肥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大。

②内分泌(激素)性肥大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肥大。 9肥大的病理变化: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肥大深染,肥大组织与器官体积均匀增大。 肥大的细胞内许多原癌基因活化,导致DNA含量和细胞器数量增多,结构蛋白活跃,细胞功能增强。

功能代偿作用是有限度的

10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增生,甚至造成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增大。

11增生:定义: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增生多因细胞受到过多激素刺激以及生长因子与受体过度表达所致,也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关。

通常受增殖基因、凋亡基因、激素和各种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精细调控。 12生理性增生

---代偿性增生:部分肝切除后残存肝细胞的增生

—内分泌性增生:女性青春期乳房小叶腺上皮以及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 病理性增生

---代偿性增生:创伤愈合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 ---内分泌性增生:功能性子宫出血(雌激素增加-内膜腺体增生过长-出血) 13增生的病理变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大。

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组织器官分别表现为弥漫性增大或形成单发或多发性增生结节。

引起病理性增生的因素去除后,增生停止。

增生过度,失去控制。可能演变成为肿瘤性增生。

14增生与肥大的关系: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但原因往往类同,因此两者常相伴存在。 细胞本身的增殖特性决定单纯肥大还是伴有增生。

子宫、乳腺: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目增多的共同结果。 心肌、骨骼肌: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15:肥大----细胞内DNA含量和细胞器数量增多,蛋白合成增多.

心肌:刺激---肥大(代偿)---适应---平衡----失代偿 增生----细胞内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刺激---增生---(去除刺激)----增生停止---平衡

---(持续刺激)----继续增生---肿瘤形成

1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比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化生是由该处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储备细胞等干细胞发生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横向分化,干细胞分化)的结果。

本质上,环境因素引起细胞某些基因活化或受到抑制而重新程序化表达的产物,是组织、细胞成分分化和生长调节改变的形态学表现。 17化生类型:

有多种类型,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一般由特异性较低的细胞类型取代特异性较高的细胞类型。

上皮组织的化生原因去除后可恢复,间叶组织的化生大多不可逆。 18上皮组织的化生

1、鳞状上皮化生: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涎腺、胰腺、肾盂、膀胱和肝胆发生结石或维生素A缺乏,被覆柱状上皮、立方上皮或移行上皮都可化生为鳞状上皮。

2、柱状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粘膜上皮组织。简称肠化。

假幽门腺化生: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

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可发生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化生。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被子宫颈管粘膜柱状上皮取代,形成肉眼所见的子宫颈糜烂。

19间叶组织的化生:

间叶组织中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化生或软骨化生。多见于骨化性肌炎等受损软组织,也见于某些肿瘤的间质。 20化生的生物学意义:

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减弱粘膜自净能力 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可引起细胞恶变,某些化生属于与多步骤肿瘤细胞演进相关的癌前病变。

21上皮-间质转化: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组织重建、慢性炎症、肿瘤生长转移和多种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损伤: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引起的细胞及间质的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损伤的方式和结果,不仅取决于引起损伤因素的性质、持续时间和强度,也取决于受损细胞的种类、所处状态、适应性和遗传性等。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凡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大致也是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可分为外界致病因素、机体内部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缺氧,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失衡,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心身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医源性伤害(医院获得性感染、药源性损伤)

3细胞可逆性损伤

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4细胞水肿: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初期:线粒体、内质网肿胀;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

极期:气球样变(细胞肿大明显,胞质基质高度疏松,细胞核也可肿胀)

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 5脂肪变: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

光镜下: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大者可充满整个细胞而将细胞核挤至一侧 6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虎斑心:慢性中毒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有时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可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心肌细胞脂肪变性。重度者可致心脏破裂,引发猝死。 7脂肪变的机制:

肝细胞胞质内脂肪酸增多 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8玻璃样变:玻璃样变 (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 状蛋白质蓄积。

玻璃样变是一组形态学上物理性状相同,但化学成分、发生机制各异的病变。

9玻璃样变的机制:

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合成的先天遗传障碍或蛋白折叠的后天缺陷,使一些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异,导致变性胶原蛋白、血浆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的蓄积。 10玻璃样变的病理变化(天空):

①细胞内: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位于细胞内。

Rusell小体—浆细胞:RER内免疫球蛋白

Mallory小体---酒精肝: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玻璃样小滴 ②细小动脉壁:(细小动脉硬化)

缓进型 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见于肾、脑、脾。

机制:血浆蛋白质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使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压升高、受累脏器局部缺血。

③纤维结缔组织:

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结缔组织增生,为纤维组织老化的表现。

特点: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胶原纤维增粗变宽,其间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肉眼呈灰白色,质韧、半透明。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间质、斑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及各种坏死组织的机化。 11黏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 淀粉样变(Amyloid degeneration,Amyloidosis) 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碳酸钙及少量铁、镁等物质,显微镜下呈蓝色颗粒状至片状。 12病理性钙化的类型:

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此时体内钙盐代谢正常。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脏瓣膜病变及瘢痕组织等,可能与局部碱性磷酸酶增多有关。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摄入过多、肾衰及某些肿瘤,常发生在血管、肺和胃的间质组织。 13病理性钙化的病理变化: 镜下:呈蓝色颗粒状至片块状

肉眼:呈细小颗粒或团块,触之有沙砾感或硬石感。

大片病理性钙化,可导致组织和器官变形、硬化和功能障碍。

另一形式:在胆囊、肾盂、膀胱、输尿管和胰腺等部位,形成由碳酸钙和胆固醇等构成的结石。

第四节 细胞死亡

1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是涉及所有细胞的最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主要有两种类型: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

细胞经由何种方式死亡,一方面有赖于外来刺激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及受累细胞ATP缺失程度,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细胞内基因程序性表达状况。 2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大多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

基本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常同时累及多个细胞。

3细胞坏死的标志:核浓(固)缩,核碎裂,核溶解.4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基本类型3)

2)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

4)干酪样坏死

5)脂肪坏死

6)坏疽

5凝固性坏死:蛋白变性凝固且溶酶体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最为多见,多见于心、肝、脾、肾等器官,常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化学腐蚀剂引起。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较明显。

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 组织轮廓尚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6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物质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 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如脓肿, 脑软化。

镜下特点: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7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常见的坏死形式。 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同,故得名。 见于变态反应疾病如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急进型高血压、胃溃疡

发生机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的胶原纤维肿胀崩解、结缔组织免疫球蛋白沉积或血液纤维蛋白渗出变性有关。

8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病灶脂质多, 黄色, 如奶酪。

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原有组织结构残留,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9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也属于液化性坏死的范畴。

脂肪坏死后,释出的脂肪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钙皂。 10坏疽:组织坏死+腐败菌感染

干性:四肢末端-动脉阻断,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凝固性坏死)

湿性:多发生于外界相通的脏器,如肺、消化道、子宫,如肠梗阻。也可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气性:属湿性坏疽,肌肉深层的开放性损伤+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捻发音): 11坏死的结局:(填空)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瘘管(fistula):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空洞(cavity):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3)机化与包裹

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包裹(encapsulation):如坏死组织等太大,难以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

4)钙化。属营养不良性。 还有个转移性钙化

第二章 损伤修复

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或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

3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

4按再生能力强弱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5不稳定细胞: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6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

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

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等属于稳定细胞

7永久性细胞:永久性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

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称为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

这类细胞包括:

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8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上皮组织的再生:被覆上皮再生

腺上皮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

形成单层上皮,分化为鳞状上皮。

粘膜,如胃肠粘膜的上皮缺损后,邻近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起初为立方形,以后增高变为柱状细胞。

2腺上皮再生:腺上皮虽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腺上皮缺损后,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

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

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被破坏,难以再生

:3肝细胞有活跃的再生能力,肝再生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肝在部分切除后,通过肝细胞分裂增生,短期内就能使肝脏恢复原来的大小;

②肝细胞坏死时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再生的肝细胞可沿支架再生,恢复正常结构;

③肝细胞坏死较广泛

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转化为胶原纤维

再生肝细胞难以恢复原来小叶结构

4纤维组织的再生:在损伤的刺激下,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为

成纤维细胞

幼稚的成纤维细胞胞体大,分裂增生能力强

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

逐渐转变为纤维细胞。

:5毛细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生芽方式来完成的

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

进一步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一条细胞索

在血液的冲击下形成管腔

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

进而彼此吻合构成毛细血管网

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空

隙较大,故通透性较高: 毛细血管还会不断改建

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 血管的平滑肌等成分

血管外未分化间叶细胞分化而来

6外周神经受损时,在下列条件下可以再生:

1.与受损神经相连的神经细胞存活;

2.断离的两端距离

7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生长因子

抑素与接触抑制 抑素与接触抑制

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能抑制细胞增殖 举例:前列腺素,肝素,干扰素,

表皮抑素(抑制基底细胞增生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1纤维性修复过程: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

织及其他异物,填补组织缺损

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

2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3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作用: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肉芽组织结局

结局: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4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组成: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 作用:

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缺损长期地填补、抗拉力 )

2.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第三节

创伤愈合

1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 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愈合快、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

2.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

3一、二期愈合比较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组织缺损 小

大 感染 无

有 创缘 整齐

不齐 创面对合 严密

开放 愈合时间 短

长 疤痕 小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全身因素

1.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

老年人愈合慢,与血管硬化,血液供应有关

2.营养:严重的蛋白质缺乏,肉芽组织及胶

原形成不良,伤口愈合延缓

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

2.局部血液循环

3.正常的神经支配对组织再生有一定的作用

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

4.电离辐射能破坏细胞、损伤小血管、抑制

组织再生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1、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依赖完善的局部血液循环以提供氧和营养物,并维持内环境稳定。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的充血、水肿、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或梗死的发生。

3、影响因素:局部因素、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4、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为人类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均涉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维持正常血循环条件

⑴心、血管结构功能正常(包括完整性,eg:动脉瘤,静脉曲张)。 ⑵血量恒定水平(战伤失血管)。 ⑶血液为液态(高血脂)。

⑷凝血──抗凝血系统完善。

⑸正常神经—体液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神经,血管紧张素,肾素等)。 3病理过程

㈠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心血管系统功能代谢紊乱的结果 ㈡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异常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 血管内成分溢出血管

水肿—水分在组织间隙中增加

积液—水分在体腔内积聚

出血—红细胞溢出血管 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

充血—动脉血量增加

淤血—静脉血量增加

缺血—血管内血量减少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栓塞、梗死

5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arterial hyperemia)。是一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类型:(1)生理性(动脉反射性扩张):

运动──肌肉血管充血;

妊娠──子宫;

饭后──胃肠血管充血;

激动、害羞──面红耳赤(血管充血)

(2)病理性: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6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瘀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淤血(congestion),又称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是一被动过程 ,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原因:局部因素

1、静脉受压 (妊娠-髂静脉;梗阻-肠系膜)

2、静脉腔内阻塞:血/瘤/气栓形成 全身因素

3、心力衰竭:

心功能↓─心收缩力↓─心输出量↓V回流↓

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肝淤血(全身性淤血) 7病理变化与结局

小V和cap扩张充血,暗红色(紫绀)、温度↓、组织或器官体积↑、重量↑、代谢↓、机能↓。

⑴小V和cap内压↑─→血浆外渗─→淤血性水肿 ⑵缺O2─→cap通透性↑─→RBC外渗─→淤血性出血

⑶缺O2─→代谢障碍,中间代谢产物堆积─→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⑷缺O2─→细胞崩解产物刺激,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淤血性硬化 ⑸血流淤滞,RBC粘集促进─→血栓形成

8肺淤血:由左心衰引起,左心腔内压力增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 急性: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出血。

慢性:除了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更明显,还可见肺泡间隔变厚,纤维化。 肺泡腔内除了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心衰细胞。 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叫心衰细胞。 9慢性肝淤血:肉眼(右心衰竭或肝静脉回流受阻)

由有右心衰竭引起,肝静脉回流心脏受阻,血液淤积在肝小叶循环的静脉端。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

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表面光滑,包膜紧张(肝区疼痛,压痛),暗红色,质实。表面及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状如槟榔切面,故有“槟榔肝”之称。

急性:中央V及肝窦扩张淤血充满红细胞。严重时可有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小叶周边及淤血区附近肝细胞由于靠近肝小动脉,缺氧程度较轻,可仅出现脂肪变性。

慢性:肝小叶中央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多个肝小叶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见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镜下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甚至坏死消失。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胞质可见多个脂肪空泡。

后期,结缔组织增生,肝体积缩小,而发生淤血性肝硬变(心源性肝硬变)。

10出血:定义:心脏或血管内的血液流出到体腔体表、粘膜表面、组织间。 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内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外出血

11破裂性出血:血管机械性损伤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

静脉破裂, 毛细血管破裂

漏出性出血:血管壁的 损害,血小板减少功能障碍。凝血缺乏。

11病理变化:血液流出后蓄积在组织间隙──血肿 血液流出后蓄积在体腔中──积血 组织或皮下微小出血点──淤点 组织或皮下出血点稍大叫紫癜 组织或皮下较大出血点──淤斑 鼻出血——鼻衄 呼吸道出血——咯血 子宫大出血——血崩 消化道──呕血

泌尿道──尿血

粪便──便血

1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和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3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最重要,最常见)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14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的沉积与凝集---血液的凝固(内源与外源)---血小板粘附形成不规则索状或珊瑚状突起,称血小板小梁,血小板小梁间由网有大量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填充.血小板血栓是不可逆的,是血栓起始点。

15-血小板粘附形成不规则索状或珊瑚状突起,称血小板小梁

16血栓类型及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17血栓结局: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 18机化——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再通——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形成裂隙,新生的血

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表面形成新的血管相互吻合沟通,重建血流

钙化:血栓未能软化,又未能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着。 19影响:有利:

⒈止血;

⒉防止细菌及其毒素扩散、蔓延 不利:

⒈堵塞动脉─→缺血、坏死

阻塞静脉─→淤血,水肿;

⒉脱落造成栓塞

⒊瓣膜病: 20栓塞:在循环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21栓塞的运行

⒈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肺动脉系统栓塞

⒉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脑、脾、肾及下肢动脉栓塞。 ⒊来自肠静脉栓子,可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系统。

⒋交叉栓塞:右心栓子或腔静脉栓子通过(房室缺损)到达左心。 ⒌逆行栓塞:下腔静脉—肝肾髂静脉分支

21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99),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 22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

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塞

⑴肺动脉栓塞:因肺有双重血供,小栓子没事,大栓子可引起猝死。

⑵动脉系统栓塞: 阻塞脑、脾、肾的动脉,引起缺血、梗死。

23,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长骨骨折,脂肪小滴入血─→右心─→肺栓塞─→左心─→脑栓塞。 24气体栓塞:

(静脉破裂)空气栓塞─→锁骨下V(颈V)─→右心─→肺动脉栓塞─→猝死 25羊水栓塞:

少见但后果严重,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而死亡。 发生机率1/8万,发生后80% 病人死亡

分娩─→宫内压↑─→羊水─→破裂子宫静脉窦或子宫颈静脉─→母体血循环

26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液供应中断,侧枝循环没能及时建立,而导致该组织或器官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27梗死原因:血栓形成:最常见

动脉栓塞:肾、脾、肺梗死

血管受压闭塞:肠套叠、扭转—肠系膜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输入血量减少—动脉缺血—肠梗死

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 27梗死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28贫血性梗死:常发生在侧支循环不丰富,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心、脾、肾。梗死灶含血量少,灰白色,呈锥体形,(切面为楔形或扇形),边界清楚,尖端向内,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带。脑梗死,心肌梗死。脾、肾梗死

29出血性梗死:条件严重脏器淤血,脏器组织疏松。 病理特点:梗死区有出血、呈暗红色

①肠出血性梗死:多见于肠套叠等

②肺出血性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伴严重淤血

第四节炎症 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所致局部损伤而发生的防御性为主的病理过程。

2炎症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最常见)

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传染 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紫外线,放射线)

化学性因素(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坏死组织分解的产物,某些产物堆积,如尿素) 组织坏死 变态反应 异物 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组织损伤

渗出——血管反应、渗出 增生——细胞数目增多

4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多见于急性炎症,实质、间质细胞均可发生,结构改变伴代谢和功能障碍,变质程度取决于致炎因子和机体反应

形态学: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

实质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

璃样变性、凝固性、液

化性坏死

间质细胞:粘液变性、纤维素样

坏死 代谢方面:分解代谢增强——

局部酸中毒

组织渗透压升高

炎症介质释放

5渗出:定义: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渗出液。

最重要的防御和抗损伤性反应,包含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 6渗出液的作用:* 有利:渗出液可稀释中和毒素及代谢产物,减轻毒素对局部损伤 为局部浸润的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 渗出物内有抗体、补体成分,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渗出物中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阻止细菌扩散,并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炎症后期成为修复支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有害: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

7增生:在至炎因子的作用下,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可限制炎症扩散,修复损伤组织。 上皮细胞、腺体、肝细胞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8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末梢血白细胞数目变化 9炎症的意义

1、机体重要的防御反应:

局限致炎因子,阻止病原微生物蔓延全身。

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可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

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修复损伤阻止、恢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2、潜在的危险性:

伴严重变性、坏死时,影响受累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大量炎性渗出物累及重要器官,可造成严重后果 增生性反应也可造成严重影响 诱发某些肿瘤。 10炎症的分类:

急性炎症以渗出病变为主,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几天—一个月 慢性炎症以增生为主,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11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反应

1.细动脉短暂收缩 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等的释放有关)

3.血流速度减慢

(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

12炎性水肿:在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 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流体静压升高

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胶体渗透压:对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盐平衡起主要作用。(白蛋白)

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失血的人,除补给电解质溶液外,还要输给血浆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浆,以恢复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力。

13白细胞渗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白细胞渗出/游出。 渗出到血管外白细胞称炎细胞。

炎细胞由于趋化作用而进入到炎症局部组织间隙内,称炎细胞浸润。

主动过程,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

包括:白细胞的边集和滚动,白细胞的黏附,白细胞游出,白细胞趋化

14白细胞的边集和滚动: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白细胞边集。

随后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黏附于内皮细胞,称白细胞滚动。 选择素selectin

内皮细胞—E选择素 CD62E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P选择素 CD62P

白细胞—L选择素 CD62L 15白细胞的黏附:内皮细胞、WBC表面粘附分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 16白细胞游出:白细胞WBC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游出。 17白细胞的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18炎症介质:定义: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某些化学活性物质称炎症介质或化学介质。 19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血管活性胺:组胺、5-羟色胺(5-HT),储存在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在急性炎症反应时最先释放。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白细胞三烯(LT)、脂质素(LX)、,参与炎症和凝血反应。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磷脂类炎症介质,具有激活血小板、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引起支气管收缩等作用。

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肽类物质,主要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TNF、IL-1等。 化学趋化因子: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是刺激白细胞渗出以及调控白细胞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的分布。 活性氧和一氧化氮 白细胞溶酶体酶 神经肽:P物质等

20血浆中的炎症因子: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三系统相互关联

21急性炎症的类型:

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

22浆液性炎症:定义: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血浆成分为主,含蛋白质(白

蛋白),少量白细胞、纤维素。 部位: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液、皮肤 病变: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

烫伤——水泡

后果:大部分病例——吸收,不留痕迹和后遗症。如蚊虫叮

咬。

少数病例——浆膜腔大量积液,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23纤维素性炎症:概念: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是血管

壁损伤严重,通透性显著增高引起。 光镜:大量片状、红染、质地均匀红染的纤

维素交织呈网状,间隙中有中性粒细胞及

坏死细胞的碎屑。

病因:细菌毒素(白喉、痢疾、肺炎球菌)、

内、外源性毒素(尿素、汞中毒) 部位:

1、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症: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炎症,其渗出的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假膜。因此,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

2、浆膜: 胸膜;心外膜。 绒毛心(Cor Villosum):发生于心外膜上的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心脏不断博动,致使纤维素在心外膜上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称为绒毛心。 24化脓性炎症:基本概念 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脓液(pus)——化脓过程中形成脓性渗出物,肉眼呈灰黄色或黄绿色,浓稠或稀薄浑浊的凝乳状液体。(包括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

脓细胞(pus cell)——化脓性炎症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脓球 pus Ball) 病因:

葡萄球菌(疖、痈);链球菌(化脓性兰尾炎);脑膜炎双球菌(化脓性脑膜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25化脓性炎症的分类:

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

26表面化脓和积脓:积脓(empyema)——表面化脓发生在浆膜或胆囊、输卵管的粘膜时,脓液则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腔内蓄积,称为积脓。

27蜂窝织炎:概念: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为特征。 部位(疏松组织):皮肤,肌肉,阑尾。 病原菌:溶血性链球菌

机制: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溶解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维素→细菌易扩散( 炎症弥漫)。

病变:发炎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

原有的组织不发生显著的坏死和溶解;

炎症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28脓肿(absce)

概念: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发生部位:皮肤和内脏。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制: N(蛋白溶解酶)

金葡毒素→组织坏死→液化(脓肿形成)

血浆凝固酶使纤维蛋白原→纤维素(局限病灶) 肉眼:脓液粘稠(黄色、浆糊样——有纤维素之故) 结局:小脓肿——吸收消失

大深部脓肿——切开排脓引流,疤痕形成

29皮肤

疖(furuncle):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

痈(carbuncle):多个疖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形成多个互相沟通的脓肿。

内脏:肝、肺、脑、肠间脓肿

在皮肤或粘膜的化脓性炎时,由于皮肤或粘膜坏死、崩解脱落,可形成局部缺陷,即溃疡(ulcer)。

深部脓肿如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可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窦道(sinus)。

瘘管(fistula)是指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 30出血性炎症:

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RBC,称为~。

如: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鼠疫。 31急性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1、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三)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扩散

3、血道扩散:

(1)菌血症(2)毒血症(3)败血症(4)脓毒败血症 菌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毒血症

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为毒血症。

败血症

毒力强的细菌进入血中不仅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可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同时还在一些器官(如肺、肾、肝等)形成多个脓肿。

32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①炎症灶中渗出的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②主要是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

③炎症病灶有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形成炎性息肉(粘膜)或炎性假瘤(肺)。

33慢性肉芽肿性炎:定义:在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结节较小,直径一般为0.5~2mm。

34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类型:

1、感染性肉芽肿:某些细菌感染,其经典的例子为结核病、麻风和梅素。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和血吸虫病。

2、异物性肉芽肿:如手术缝线、石棉和滑石粉等。

3、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核性肉芽肿

组成: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

35以结核结节为例,从结节中心向外,肉芽肿的成分依次为:

干酪样坏死:

上皮样细胞

多核巨细胞(几十到几百排列与细胞周围呈马蹄形或环形)

淋巴细胞:

成纤维细胞: 36异物性肉芽肿:的中心为异物,周围是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形成结节状病灶。

第五章肿瘤

1肿瘤的构成:肿瘤的实质:肿瘤细胞

意义:判断肿瘤的分化、进行肿瘤组织学诊断的重要

依据

肿瘤的间质:血管、结缔组织、炎细胞等非特异性成分

意义:支持营养肿瘤实质 2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肿瘤的分化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 意义:高中低分化、未分化肿瘤

高分化、分化程度高、分化好

3异型性***:概念: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

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细胞异型性 结构异型性 意义: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结构异型性:

空间排列方式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差异。

丧失正常的排列规则或极性以及与间质关系 紊乱等

举例:鳞状细胞原位癌

4细胞异型性:

1、肿瘤细胞体积大

2、肿瘤细胞多形性,瘤巨细胞

3、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质比增加)

4、核的多形性(大小、形状、染色)

5、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增多

6、病理性核分裂象 5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良性:“瘤”:腺上皮—腺瘤;平滑肌—平滑肌瘤

2、恶性:

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癌”

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肉瘤”

(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淋巴管、骨、软骨组织)

混合来源的——“癌肉瘤”

6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

7转移的途径:概念: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它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8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方式膨胀及外生性生长。

继发变化是很少坏死,出血。

不转移。 术后 很少复发。

对机体影响较小,压迫阻塞 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方式浸润及外生加浸润,无包膜

常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常有转移,术后常有复发

对机体影响较大,破坏器官,出血、坏死、感染、恶病质。 9癌前疾病(病变):概念: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

1、大肠腺瘤

2、乳腺纤维囊性病

3、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皮肤慢性溃疡

6、粘膜白斑

10原位癌:通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的浸润,也称为上皮内癌。

从异型性增生到原位癌的过程叫上皮内瘤变。 11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组织来源上皮组织,发病率较多见,为肉瘤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

大体特点灰白色,干燥,质地较硬。组织学特点癌细胞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转移方式多经淋巴道转移。

瘤:组织来源间叶组织,发病率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灰红色,鱼肉状,质地较软。组织学特点肉瘤细胞弥散分布,实 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

转移方式多经血道转移。

12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

上皮组织恶性瘤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尿路上皮癌。 间叶组织良性肿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软骨瘤。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

13副肿瘤综合症:由肿瘤的产物与异常免疫间介反应引起的内分泌,神经,消化等系统的异常。

第七章

心血管 一

动脉粥样硬化 1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吸烟:

4.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5.遗传因素:

6.其他因素:

2高脂血症: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是判断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指标。

3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继发性病变。

4脂纹: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镜下:内膜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部位:左前降支、

右主干、

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6特点:半月形病灶,

I级:

25%,

II级: 26%-50%,

III级:51%-75%,

IV级: ≥

76%

7心绞痛:临床表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

:8心绞痛类型: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

9心绞痛并发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1类型和病理变化:良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2良性高血压:机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3内脏病变期:

心:左心室壁增厚向心性肥大 晚期:左心室失代偿性,心肌收缩力降低,逐渐出现心腔扩张——离心性肥大

原发性颗粒固缩肾肉眼:双侧对称性缩小,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切面皮质变薄。

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

脑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内囊

大脑白质、桥脑、小脑 视网膜

4风湿病: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5风湿小体:心肌间质内的风湿小体多位于小血管旁,梭形,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围以风湿细胞,少量淋巴细胞。

:6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期增生期或肉芽肿期瘢痕期或愈合期 7风湿性心内膜炎:

急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心内膜炎 :

急性心内膜炎:毒力强的化脓菌,金葡、溶链

亚急性心内膜炎:毒力弱的草绿色链球菌

第八章呼吸

1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表现为肺泡内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 2典型病变进展过程可分为四期

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3充血水肿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较多的浆液性渗出液 红色肝样变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 灰色肝样变期:毛细血管受压,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 溶解消散期:恢复正常 先铁锈色痰,后浓痰

4小叶性肺炎: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病变,又称支气管肺炎,咳浓痰

:5病毒性肺炎: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干咳 6支原体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干咳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1阻塞性通气障碍 小气道的炎症及纤维化

2、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弹性降低

3、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 弹性蛋白酶 镜下:粘膜上皮病变: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再生的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腺体病变:粘液腺增生,浆液腺粘液化

3.管壁病变: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平滑肌断裂、萎缩(喘息型者平滑肌束增生肥大),软骨萎缩、变性或骨化 临床病理联系:咳嗽、咳痰 白色粘液泡沫痰或脓性痰 有的痰量减少甚至无痰 干性、湿性啰音 哮鸣音

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肺气肿:是指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功能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

8肺泡肺气肿是阻塞性肺气肿 也称阻塞性肺气肿

病变发生在肺腺泡

根据发生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又分为腺泡中央型、全腺泡型和腺泡周围型肺气肿

9⑴腺泡中央型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囊性扩张,肺泡管、肺泡囊变化不明显

⑵腺泡周围型肺气肿 :又称隔旁肺气肿,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呼吸性细支气管基本正常 ⑶全腺泡型肺气肿 :病变累及肺腺泡的各个部位,严重形成囊泡性肺气肿

10病理变化(选择):肉眼: 灰白色,体积显著增大 切面海绵状或蜂窝状

肺弹性减弱而柔软,指压后的压痕不易消退 镜下:

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肺泡壁毛细血管数目显著减少

肺小动脉壁增厚及管腔狭窄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引起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肺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严重的脊柱弯曲、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纤维化等 3.肺血管疾病 :如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肺循环阻力增加):肌型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内膜下出现纵性肌束

无肌细动脉肌化 还可表现为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和机化、肺泡隔毛细血管数减少等

2心脏病变:心脏重量增加,心尖钝圆,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张,乳头肌和肉柱显著增粗

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肌壁厚超过5mm作为病理诊断肺心病的标准 镜下: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13病理变化:心脏重量增加,心尖钝圆,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张,乳头肌和肉柱显著增粗

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肌壁厚超过5mm作为病理诊断肺心病的标准 镜下: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14临床病理联系 :呼吸功能不全:呼吸困难、气急、发绀 右心衰竭:心悸、下肢水肿、肝肿大、腹水等 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脑水肿

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

肺尘埃沉着症:是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在肺内沉着,引起以粉尘结节和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常见职业病

临床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功能障碍 1肺硅沉着症:又称硅肺(曾称为矽肺),是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职业病 2病理变化:硅结节形成

肺组织弥漫纤维化

硅结节镜下:细胞性结节: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而成

纤维性结节: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胶原纤维呈同心圆或旋涡状排列 玻璃样结节:由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 并发症:1.肺结核病 : Ⅲ期>70%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第六届肺癌

1病理变化 :中央型:约占肺癌的60%~70%

周围型:30%~40%

弥漫型:2%~5% 中央型:位于肺门部,由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发生 呈息肉状、乳头状突向管腔或浸润性生长 可较早转移到肺门淋巴结

周围型:位于肺叶周边部,由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发生 呈结节状,可侵犯胸膜

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肺门淋巴结转移较中央型为迟

弥漫型:起源于末梢肺组织,沿肺泡管及肺泡弥漫性浸润生长 粟粒大小结节布满大叶的一部分或全肺叶,或散在多个肺叶

2肺癌组织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约占肺癌的60%以上 (2)腺癌:25% (3)腺鳞癌:10% (4)小细胞癌:10%-20% (5)大细胞癌:15%-20% (6)肉瘤样癌:少见

鳞状细胞癌:其中80%~85%为中央型肺癌 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有吸烟史

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腺癌:女性多见,多数为周围型

腺癌伴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较多见,又称瘢痕癌 预后不如鳞癌

镜下:分化好: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肉眼多为弥漫型或多结节型) 分化中等:腺管或乳头形成及粘液分泌

低分化:实心条索状,分泌现象少见,细胞异型明显。

小细胞癌: 恶性程度最高

多为中、老年人,有吸烟史

多为中央型,转移早,对化疗、放疗敏感

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Kulchitsky细胞(嗜银细胞),属中央型神经内分泌癌

镜下:癌细胞体积小,大小较一致似淋巴细胞,有些细胞呈短梭性或燕麦形,胞浆极少形似裸核

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3扩散途径 : 直接蔓延

淋巴道转移:为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血道转移:小细胞癌比鳞癌和腺癌更易发生血道转移;最常见部位是脑 4临床病理联系

病人咳嗽、痰中带血,胸腔血性积液和肺尖部肺癌引起的Horner综合症等

有些肺癌可有异位内分泌作用而引起副肿瘤综合征,小细胞肺癌可引起类癌综合症

第九章 消化

1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部位以胃窦为主

2病因

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

②长期慢性刺激,如烫食、饮酒、吸烟、水杨酸类药物等 ③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

④自身免疫损伤: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3类型和病理变化 浅表性 萎缩性 肥厚性 疣状

4慢性浅表性胃炎:

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或弥漫性分布

粘膜充血、水肿、淡红色,表面有灰白或灰黄色粘液性分泌物,有时可见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

位于粘膜浅层

水肿、点状出血及局部粘膜上皮坏死脱落 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 5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与自身免疫有关,多伴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及恶性贫血,病变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

B型: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变主要在胃窦部,多见

胃镜

粘膜灰色或灰绿色

胃粘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 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

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 镜下

粘膜萎缩,腺体减少

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小结形成 纤维组织增生 腺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胃窦病变区腺体上皮细胞被杯状细胞、肠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所取代 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和胃体病变区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临床病理联系

轻度的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隐痛等 A型患者常发生恶性贫血

有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可发生癌变

大肠型,不完全型的肠上皮化生可发生癌变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是以胃或十二指肠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20~50岁多见

本病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发生者称为复合性溃疡 皮肤黏膜深在性缺损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2粘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3胃液的消化作用

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5遗传因素

2病理变化

部位

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近幽门侧,胃窦部尤为多见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后壁 3镜下-四层** 第一层为渗出层,由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构成 第二层为坏死层,由红染的无结构坏死组织构成

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由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炎细胞组成 第四层为瘢痕组织层,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有时可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和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4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

2.并发症

(1)溃疡出血:10%-35%,潜血、黑便、呕血 (2)穿孔:5%,十二指肠壁薄易穿孔,腹膜炎 (3)幽门狭窄:3%,水肿、痉挛、瘢痕收缩

(4)癌变:1%以下,多见于胃溃疡 ,,十二指肠不癌变。 5临床病理联系

以上腹部疼痛、嗳气、返酸和呕吐为特征,尤以上腹部疼痛为主

疼痛呈钝痛、刺痛或烧灼痛,呈周期性,胃溃疡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为空腹痛

第四节 阑尾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无特定的病原菌,大肠杆菌、肠球菌、链球菌等

阑尾腔的阻塞:粪石、异物、寄生虫、痉挛等引起,导致分泌物潴留和血管受压,粘膜损害 2病理变化

1.急性阑尾炎:有三种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2.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为早期病变

以阑尾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较重

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轻度充血,失去正常光泽,腔内有少量渗出液 粘膜上皮可见一个或多个缺损,粘膜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粘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3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亦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镜下:阑尾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充血水肿及纤维素渗出 阑尾浆膜层有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 4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为一种重型的阑尾炎

阑尾壁发生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形成坏疽 肉眼:阑尾呈暗红色或紫黑色,质脆,常导致穿孔 5结局及并发症

急性阑尾炎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并发症或转变为慢性阑尾炎 并发症

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系膜血栓性静脉炎,栓塞性肝脓肿 阑尾积脓或形成阑尾粘液囊肿,假粘液瘤

6慢性阑尾炎: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也可急性发作

:7病毒性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8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性炎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 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

9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

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化 严重气球样变 2)嗜酸性变

胞浆水分脱失、浓缩,胞质嗜酸性增强 10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1溶解性坏死

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 2)凋亡 嗜酸性坏死

胞浆更加浓缩,胞核亦浓缩消失最后形成红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11根据坏死的范围及分布不同分为:

①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有炎细胞浸润

②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

③桥接坏死: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肝细胞的带状坏死

④大片坏死:几乎全小叶肝细胞均发生坏死

12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 13肝细胞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深染,有时可见双核

如肝细胞坏死而网状纤维支架存在,肝细胞可完全再生

如果肝细胞坏死重,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再生的肝细胞排列紊乱而形成再生的肝细胞结节 肝细胞结节-----肝硬化 14肝纤维化:多为不可逆

早期纤维化沿汇管区周围或中央静脉周围分布,或直接沉积在Die腔内 最终形成肝硬化

15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1普通型病毒肝炎

广泛的肝细胞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可见单个或灶性的肝细胞嗜酸性变,肝细胞胞浆内可见胆色素沉积

②坏死轻微,可见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的形成 ③汇管区内及肝小叶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④可见再生的肝细胞

⑤黄疸型坏死较严重,毛细胆管内可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上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

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同时还会引起多种肝功能异常 黄疸

结局:急性肝炎大多在半年内可逐渐恢复 少数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多为乙型和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即为慢性

以乙型肝炎占绝大多数,丙型及丁型也可转为慢性 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度慢性肝炎(点状坏死,轻度碎片,纤维组织增生) 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碎片,桥接坏死,纤维间隔形成)

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大范围桥接坏死,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肝硬化)

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光镜: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法:呈HBsAg阳性反应

电镜: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增生,其内可见较多HBsAg颗粒(表面抗原颗粒)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电击型或恶性肝炎) 少见,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肉眼:肝脏体积明显缩小,尤以左叶为甚 被膜皱缩,质地柔软

切面呈黄色(淤胆)或红色(出血),故称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镜下:肝细胞大片坏死 Kupffer细胞增生活跃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小叶网状支架塌陷,再生不明显

临床病理联系:临床上可出现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DIC、肾功能衰竭 结局:多数在两周内死亡

死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其次为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少数可发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是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 少数由急性普通型恶化而来 病程可达一至数月

肉眼: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包膜皱缩 质地软硬程度不一,部分区域为结节状

切面坏死区呈红褐色或黄色,再生结节因胆汁淤积呈黄绿色 镜下

既有大片状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

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融合及胶原化,形成较宽的纤维组织间隔 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小叶周边部小胆管增生,肝细胞和小胆管内有淤胆现象 陈旧病变区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

结局

本型肝炎如治疗及时,病变可停止

如继续发展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或死于肝功能衰竭

流脑渗出性炎,乙脑变质性炎 病毒性肝炎是变质性炎。

第八节 肝硬化

1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临床上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2按病因分类为: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和隐源性肝硬化等 按形态分类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割型 我国多使用结合病因、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法 主要类型有:门脉性(相当于小结节型)、坏死后性(相当于大结节型或混合型)、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肝硬化等

3门脉性肝硬化:属于小结节型肝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我国,HBV,HCV 2.慢性酒精中毒:欧美,乙醛 3.营养不良:蛋氨酸、胆碱类物质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四氯化碳、辛可芬等

4以上各种因素引起

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残存的肝细胞分布不均,排列不规则 肝细胞再生:由于支架塌陷形成不规则的肝细胞结节 胶原纤维增生,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 肝细胞坏死,网状纤维塌陷融合形成胶原纤维 星状细胞转变为成肌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汇管区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

肉眼

早期肝脏体积正常或稍大,质地正常或稍硬 晚期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包膜增厚,表面呈弥漫结节状,结节大小较一致,直径多在0.15~0.5cm之间

周围有灰白色的纤维组织包绕,薄而较均匀(与坏死后肝硬化对比)

5镜下——假小叶***

正常的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肝细胞排列紊乱,可发生变性、坏死和再生的肝细胞结节 小叶中央静脉偏位、缺如或出现两个以上

包绕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可见少量的淋巴或单核细胞浸润及增生的小胆管

6临床病理联系****

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

7门脉高压症:

门脉高压原因:①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肝血窦闭塞或窦周纤维化,使门经脉循环受阻(窦性阻塞)

②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使门静脉回流受阻(窦后性阻塞) ③肝动脉及门静脉之间异常吻合支形成,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流入门静脉,使门静脉的压力明显升高

8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一共九条4+5)

1)慢性瘀血性脾肿大

70%-85%,一般500g以下,少数可达1000g 镜下:脾血窦扩张充血,脾小体萎缩,脾红髓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可见含铁结节 脾功能亢进 2)腹水:漏出液

腹水形成的原因:①肠壁、肠系膜等处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管壁的通透性也升高

②肝细胞受损,肝细胞合成血浆蛋白的功能降低,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使血液内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水钠潴留

3)侧枝循环形成:①门静脉分支→胃冠状静脉→食管下段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曲张→呕血,甚至大出血导致死亡

②门静脉分支→肠系膜下静脉→直肠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直肠静脉丛曲张→便血 ③门静脉分支→附脐静脉→脐周静脉丛→一条经胸腹壁静脉入上腔静脉;另一条经腹壁下静脉入下腔静脉;脐周静脉丛曲张形如“海蛇头”

4)胃肠道瘀血、水肿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

9肝功能障碍

1)蛋白质合成障碍: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

(2)出血倾向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大,脾功能亢进 (3)胆色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性黄疸

(4)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肝掌,睾丸萎缩,女性月经不调等 (5)肝性脑病(肝昏迷):肝功能衰竭引起

10坏死后肝硬化:多在肝细胞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 形态学表现为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

11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毒性肝炎:多由亚急性重型肝炎发展而来 坏死严重的慢性肝炎也可形成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12肉眼:肝脏体积缩小,尤以左叶显著,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表面有较大且大小不一的结节,最大者直径可达5-6cm 切面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宽且厚薄不均

13镜下:

假小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纤维间隔较宽且宽窄不一 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较显著

14结局:坏死后肝硬化病程较短,肝功能障碍比较明显,癌变率较高,预后较差 门脉肝硬化与坏死肝硬化的区别是选择

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食管癌 胃癌 大肠癌 原发性肝癌

1食管癌

是由食管粘膜鳞状上皮或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2病理变化: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常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 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类:早期与中晚期的区别

1.早期癌:多为原位癌、粘膜内癌,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肉眼:病变处粘膜轻度糜烂或表面呈颗粒状,微小的乳头状 镜下:多为鳞癌

钡餐:食管粘膜基本正常或局部轻度僵硬

2.中晚期癌 :肉眼形态分四型: (1)髓质型:最多见 (2)蕈伞型 (3)溃疡型

(4)缩窄型

镜下: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腺癌次之

扩散 :1直接蔓延:附近器官,食管-气管瘘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为常见的转移方式

(2)血道转移 :以肝、肺转移最常见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食管癌多无明显症状

中晚期出现典型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

晚期由于进食困难,逐渐出现恶病质,最后因全身衰竭死亡

胃癌

是由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

病因

1.饮食与环境因素:日本、智利、哥伦比亚等高发 2.亚硝基类化合物 3.幽门螺杆菌

另外某些慢性胃疾病

胃溃疡、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

病理变化

根据胃癌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1.早期胃癌: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胃癌:指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粘膜下层达肌层或胃壁全层者

早期胃癌

根据早期胃癌凸出或凹陷于粘膜表面的程度分为以下三型

(1)隆起型 (2)表浅型 (3)凹陷型

镜下:以原位癌及高分化管状腺癌最常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 ,最少为未分化癌

中晚期胃癌(进展期胃癌) 肉眼形态学类型分三型 (1)息肉型或蕈伞型

(2)溃疡型:注意与良性溃疡的区别

(3)浸润型:革囊胃

以上三种类型的胃癌,若癌细胞产生大量粘液,使肿瘤呈半透明胶冻样外观时,称为胶样癌

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鉴别*****

良性溃疡(胃溃疡病):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一般小于2cm

直径一般大于2cm 深度

较深

较浅(早期)或较深(晚期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坏死出血常见

周围粘膜

皱襞向溃疡集中

粘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镜下

主要为腺癌,常见者为管状腺癌和粘液癌 少数为腺棘皮癌或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贲门) 扩散

1.直接蔓延 2.淋巴道转移:

为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晚期可转移到达左锁骨上淋巴结,常称为Virchow淋巴结 3.血道转移:多发生在晚期,可转移到肝、肺、骨、脑等

4.种植性转移:如在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称Krukenberg瘤 胃癌转移方式

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表现 上消化道大出血、梗阻症状

晚期出现腹水、肝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恶病质等

大肠癌

由大肠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肉眼形态分四型:

1.隆起型:好发于右侧结肠 2.溃疡型

3.浸润型:好发于左侧结肠 4.胶样型:比较少见 组织学类型 ①乳头状腺癌 ②管状腺癌

③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④未分化癌 ⑤腺鳞癌 ⑥鳞状细胞癌

以高分化管状腺癌及乳头状腺癌多见

扩散

1.直接蔓延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结肠癌均可转移到结肠淋巴结

(2)血道转移:晚期大肠癌可经血道转移到肝、肺、骨等处 (3)种植性转移

临床病理联系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有关:右半结肠癌很少引起肠梗阻,常在右下腹触及肿块;左半结肠癌易发生肠梗阻

观测血清中CEA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大肠癌术后是否复发和转移的指标之一

原发性肝癌

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及影像学检查,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病因

1.肝炎病毒:HBV、HCV 2.肝硬化:以坏死后肝硬化最多 3.酒精

4. 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素

病理变化

肉眼

1.早期肝癌(小肝癌)

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两个癌结节直径的总和在3cm以下的肝癌 多呈球形,边界清楚,切面均匀一致,无出血及坏死 2.晚期肝癌

(1)巨块型:多右叶,巨大实体肿块, 可见出血坏死及卫星结节,少合并肝硬化 (2)多结节型:散在的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癌结节,常伴肝硬化 (3)弥漫型:癌结节极小或无明显结节,弥漫分布,与肝硬化不易区别

镜下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混合细胞型肝癌

(1)肝细胞癌

最多见,由肝细胞发生

癌细胞呈梁索状、腺管状或实体团块状排列 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血管丰富

(2)胆管细胞癌

较为少见,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 癌细胞多形成腺管状结构,可分泌粘液 混合细胞型肝癌 最少见

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癌两种结构

扩散

1.肝内蔓延转移:沿门静脉分支

2.肝外转移: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肝癌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晚期可有肝区疼痛、黄疸及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的症状、腹腔内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等 血清甲胎蛋白(AFP)有一定诊断意义 不考形态了。*****

3 2 2 3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指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的脏器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由免疫性、血管性或代谢性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的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

遗传性肾炎:指一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如Alport综合征

一、原发病因和发病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抗原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本身的成分:肾小球基膜抗原、足细胞等

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DNA、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甲状球蛋白等 外源性抗原

生物病原体成分: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药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 外源性凝集素、异种血清等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是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病变

非肾小球抗原(包括外源性、内源性)和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下来引起肾小球的损伤

免疫复合物可定位于系膜区、内皮下和上皮下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肾小球抗原成分或植入在肾小球内的非肾小球抗原成分结合,在肾小球原位直接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1)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

抗体与肾小球基膜本身的抗原成分反应

免疫荧光法可见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沉积成连续的线形荧光

(2)Heymann肾炎

Heymann抗原: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及足突细胞基膜侧小凹细胞膜外表面 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3)抗体与植入抗原的反应

抗体与植入在肾小球内的非肾小球抗原成分结合,在肾小球原位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免疫荧光显示散在的颗粒状荧光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细胞免疫产生的致敏的T淋巴细胞可引起肾小球损伤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细胞和大分子可溶性生物活性物质

中性粒细胞:蛋白酶、氧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血小板

肾小球内固有细胞 纤维素及其产物

补体-白细胞介导的机制是一个重要途径

不同类型肾炎的损伤机制和参与的介质有所不同

二、基本病理变化

1.细胞增多

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等 2.基膜增厚

基膜本身的增厚或由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起

3.炎性渗出和坏死

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等

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有血栓形成等 4.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的嗜酸性物质堆积

严重可导致毛细血管管腔闭塞,胶原纤维增加,发生硬化 为各种肾小球改变的最终结局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可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构成的管型 肾间质可发生充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时,肾小管可萎缩消失,间质发生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血尿、蛋白尿及水肿,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等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甚至无尿,快速进展为肾功衰竭

3、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大量蛋白尿(>3.5g/24h) :选择性或非选择性

明显水肿: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钠水潴留水肿较严重,往往为全身性水肿,以眼睑和身体下垂部分最明显,严重者并可有胸水和腹水 低清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和脂尿:肝脏合成蛋白增加,GBM通透性增加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缓慢,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尿毒症等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的肾小球受累,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明显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非链球菌) 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往往病人有咽部或皮肤链球菌感染史 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某些病毒及寄生虫也可以引起本型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理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

镜下

弥漫性肾小球体积增大,主要变化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严重发生节段性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管腔内可有各种管型 肾间质:充血、水肿和少量炎细胞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预后: 儿童预后较好,少数转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炎 成人一般预后较差,转为慢性肾炎的比例较高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球囊壁层上皮增生,形成大量新月体 分类和发病机制

多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肾炎,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严重的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

根据免疫学和病理学分为三个类型 Ⅰ型: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在GBM内出现IgG和C3线状沉积

部分患者抗基膜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出现肺咯血,并有肾功能改变,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Ⅱ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免疫荧光显示颗粒状荧光,电镜可见电子致密沉积物 Ⅲ型:免疫反应缺乏型

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不能显示免疫复合物 部分病人可检出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病理变化

肉眼:双侧肾脏体积增大,颜色苍白 大白肾

镜下:

大部分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巨噬细胞组成,并可见淋巴细胞及纤维素渗出

早期的新月体以细胞成分为主称其为细胞性新月体;病变发展纤维成分逐渐增多,称其为纤维- 细胞性新月体;最后新月体纤维化,成为纤维性新月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变性;由于肾小球纤维化,其所属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甚至消失 间质: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后期有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预后:较差,与病变的广泛程度和新月体的数量有关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儿童的肾病综合征多由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成人多为继发性,如糖尿病、淀粉样物沉积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膜性肾小球病和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分别是引起成人和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1.膜性肾小球病(丁突)

主要病变特点是弥漫性GBM增厚,炎性改变不明显,上皮下有电子致密物,又称为膜性肾病

30-50岁,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大多数属于原发性膜性肾小球肾炎,部分继发于慢性乙型肝炎、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及汞中毒等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变与Heymann肾炎相似

病变部位通常没有炎细胞浸润和血小板沉积,但有补体出现

病理变化

肉眼:大白肾 镜下: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

用六胺银染色显示增厚的基膜,以及与基膜表面垂直的钉状突起

电镜: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细胞下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基膜增生伸出许多钉状突起插入沉积物之间

钉突(梳齿)逐渐将沉积物包埋于基膜内,使GBM显著增厚 沉积物逐渐崩解和消失,使基膜出现虫蛀状空隙 空隙被基膜样物质充填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或明显蛋白尿 预后

多数病人反复发作,对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显著 发展到晚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

在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故称其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病)

在电镜下可见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又称为足突病

由于本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故又称为脂性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病理变化 大体:肿胀,色苍白,切面可见肾皮质可见黄白色条纹 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多数脂滴 电镜: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免疫荧光和电镜均无沉积物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尿内蛋白主要为小分子的白蛋白,蛋白尿为高度选择性 本病多发生于2~6岁的儿童 预后:

大多数儿童对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良好 成人对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是弥漫性的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可以是原发性或继发性

原发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根据超微结构和免疫荧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发病机制

Ⅰ型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并有补体的激活

Ⅱ型常出现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血清C3水平的降低,并可检出C3肾炎因子

镜下: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并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丛呈分叶状

基膜不规则增厚,应用六胺银和PAS染色,增厚的基膜呈双轨状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轻度的蛋白尿或血尿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预后

较差,尤其是Ⅱ型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基质增多

多见于青少年,我国和亚太地区比欧美国家多见

本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可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

病理变化

镜下: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

免疫荧光法:系膜区内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是IgG及C3沉积 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轻度蛋白尿或复发性血尿 预后,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病理类型

病理特征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其他肾小球肾炎演变而来的晚期变化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及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很少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演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肉眼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镜下:

早期可观察到某种肾炎的残存病变

晚期肾小球的纤维化、玻璃样变, 以及相应肾小管的萎缩、甚至消失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

病变轻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也扩张,可见各种管型 细小动脉因继发性高血压而发生玻璃样变性和内膜增厚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综合征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高血压 贫血

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预后:很差,晚期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

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主要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性疾病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可由肾小球病变、血管性病变等引起 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病变主要由细菌感染、药物中毒等引起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一、肾盂肾炎

以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为主的炎症 多见于女性

临床上常有发热、腰部酸痛、血尿和脓尿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两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有两种:

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

病原以葡萄球菌为多见,两侧肾脏可同时受累

2.上行性感染

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

是主要途径

上行性感染

细菌在后尿道粘膜附着、生长,女性多见

细菌在膀胱内感染:插导尿管、膀胱镜检查、逆行肾盂造影;前列腺肥大、肿瘤或结石等引起下尿路阻塞

细菌自膀胱进入输尿管和肾盂:膀胱输尿管反流、肾内反流

粘膜损伤、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是导致肾盂肾炎的易感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和截瘫等、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利于肾盂肾炎

(一)急性肾盂肾炎

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最常见为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病理变化 肉眼

肾肿大、充血,表面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呈黄色或黄白色脓肿 切面肾髓质内可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可有脓肿形成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严重可积脓 上行性感染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血源性感染多为双侧性

镜下:

灶状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 肾小管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聚 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先累及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血源性感染:先累及肾皮质

并发症

1.肾乳头坏死

肾乳头因缺血和化脓而发生坏死

肉眼:肾锥体乳头侧2/3区域内出现境界清楚的灰白或灰黄色坏死灶 镜下:凝固性坏死,与正常交界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主要发生于糖尿病或有尿路阻塞的病人 2.肾盂积脓:严重高位尿路阻塞

3.肾周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炎症的全身表现

腰部酸痛;脓尿、蛋白尿、管型尿、菌尿、血尿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及时彻底治疗,大多数可以治愈

二)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炎症、纤维化、瘢痕形成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1.反流性肾病:常见,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肾脏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 2.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反复感染,肾脏病变可为双侧或单侧

病理变化 肉眼

两侧肾脏不对称,病变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多见于肾的上、下级)

切面可见皮髓质界限不清,肾乳头萎缩 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 肾盂粘膜增厚、粗糙

镜下:慢性非特异性炎

局灶性慢性炎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慢性非特异性炎都这样) 部分肾小管萎缩、坏死,部分肾小管扩张,可有胶样管型 肾盂粘膜及粘膜下组织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肾球囊周围纤维化,囊壁增厚,后期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细小动脉因继发性高血压而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迁延,常反复急性发作 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也比较严重

菌尿、蛋白尿;在急性发作时,出现脓尿和菌尿,并伴有急性肾盂肾炎的其他症状 肾小管浓缩功能降低,病人可有多尿和夜尿 低钠、低钾和代谢性酸中毒 高血压:肾缺血所致

晚期可引起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

第三节

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

一、肾细胞癌 ( renal cell carcinoma ) 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肾腺癌 多见于40岁以后,男性发生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吸烟、肥胖、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产品和重金属等 具有散发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

散发性:多见,发病年龄大,多一侧肾脏 遗传性:发病年龄小,多为双侧多灶性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 遗传性透明细胞癌 遗传性乳头状癌

分类、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和遗传学改变 1.肾透明细胞癌 多见,70%-80%

多为散发性,与VHL基因改变有关

镜下:透明细胞或颗粒细胞,排列呈片状、梁状或管状,间质血管丰富

2.乳头状肾细胞癌# 10%-15%

癌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有明显乳头结构形成

与VHL基因改变无关,可能有MET原癌基因的突变 多为多中心起源

3.嫌色性肾细胞癌# 5%

癌细胞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核周常有空晕 细胞遗传学常显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亚二倍体 其他类型:集合管癌、未分类性肾癌

肉眼

好发于一侧肾脏上、下两极,尤以上极更为常见

肿瘤一般为单个、圆形,大小差别较大,可有假包膜形成;切面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伴有灶状出血、坏死、软化、钙化或囊性变等 乳头状癌可为多灶和双侧性

肿瘤还可侵入肾静脉,沿着静脉管腔生长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上主要的表现为腰痛、肾区肿块和血尿三联症

肿瘤可产生异位激素和激素样物质,出现副肿瘤综合征 具有广泛转移的特点,最常见的血道转移部位是肺和骨 预后较差

三、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95%膀胱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多为尿路上皮肿瘤(移行上皮肿瘤) 50岁以后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吸烟、苯胺染料等化学物质、病毒感染、膀胱粘膜慢性炎症等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改变具有异质性,9号染色体的缺失、p53基因突变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

单个或多发,大小不等,乳头状、息肉状或扁平状并向深层浸润

世界卫生组织分类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肿瘤呈乳头状,细胞分化好

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与乳头状瘤相似,区别是上皮增厚,乳头粗大或细胞核普遍增大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细胞排列紧密,维持正常极性,但有明显的小灶状核异型性改变,术后可复发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多为浸润性

临床病理联系 无痛性血尿

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肾盂积水、肾盂肾炎甚至肾盂积脓等 晚期可淋巴道和血道转移

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密切的关系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 传染病发病的三个条件 病原体的性质、数量及毒力 宿主的反应性 外界环境因素

第一节

结核病

一、概述

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肉芽肿病,本病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为常见 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的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传染源

病原菌为结核杆菌,主要是人型、牛型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患结核病的牛 传播途径

绝大多数是由呼吸道传播 由消化道感染少见

极少数通过损伤的皮肤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妊娠及分娩等都是诱发因素

免疫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

同时人体对结核杆菌菌体蛋白及其代谢产物可产生IV型变态反应,伴有局部渗出与坏死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能否发病及其表现,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致病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和变态反应的高低

结核病基本病变与机体的免疫状态

病变

机体状态

结核杆菌

病理特征

免疫力

变态反应

菌量

毒力

渗出为主

较强

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增生为主

较强

较弱

较低

结核结节 坏死为主

干酪样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 浆液性炎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渗出液和巨噬细胞中可查见结核杆菌

渗出物可吸收消散,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见于细菌量少,毒力较低或免疫反应较强时 形成特征性的结核结节 肉眼:

灰白或灰黄色粟粒样大小结节,境界清楚,结节可逐渐增大、融合 镜下:

结核结节的中央常常有干酪样坏死*** 周围有大量梭形或多角形呈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其中夹杂着朗罕斯巨细胞 最外层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并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 坏死组织中常有大量结核杆菌

肉眼:坏死组织呈灰黄或浅黄色,均匀细腻,质实,状似奶酪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上述三种病变在人体可以先后发生,同时存在,往往以其中某一种病变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 1.转向愈合

(1)吸收、消散:为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合方式 ,经淋巴道吸收

(2)纤维化、钙化:增生性病变和小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逐渐纤维化,较大的坏死灶可纤维包裹、钙化

2.转向恶化

(1)浸润进展 :在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性病变,并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

(2)溶解播散

体内的自然管道(如支气管、输尿管等) 淋巴道 血道

二、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继发性肺结核病: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大题)

病理特征是原发综合征的形成,X线呈哑铃状

原发病灶多位于上叶的下部或下叶的上部,靠近胸膜,1-1.5cm、灰白色、实性,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 结核性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发生干酪样坏死

第16篇:病理

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1.(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2.描述梗死的病理变化。

2.(1)贫血性梗死: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②切面呈扇形;③边界清楚;④尖部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⑤梗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梗死边缘有充血和出血等。

(2)出血性梗死: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②有出血;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④边界较清;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形病灶。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②梗死区及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3.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3.(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4.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4.(1)栓塞的类型: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里衰竭而死亡;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核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5.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1)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高。

(2)对机体的影响:1)有利的一面:①防止出血;②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2)不利的一面:①血栓阻塞血管可引起组织的缺血、发生坏死;②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广泛出血等严重后果。

1.炎症局部可有哪些临床表现?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1.(1)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2)病理学基础:①红:充血;②肿:炎性渗出或增生;③热充血和代谢增强;④痛:离子浓度、炎症介质和压迫神经;⑤功能障碍:组织损伤、压迫阻塞及局部疼痛等。 2.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2.(1)渗出液:①蛋白含量高;②细胞成分多;③浑浊,易凝固;④密度高;⑤见于炎症。 (2)漏出液:①蛋白含量低;②细胞成分少;③清亮透明,不易凝固;④密度低;⑤见于血液循环障碍

3.试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

3.(1)不同点:1)脓肿:①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局限性;③破坏组织、形成脓腔;④痊愈后易留瘢痕。2)蜂窝织炎:①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②常见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③弥漫性,易扩散;④痊愈后常不留瘢痕。 (2)共同点:均为化脓性炎。

1.简答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何相同和不同点。

1.相同点:均在心瓣膜上形成污秽的带菌血栓,严重者瓣膜可形成溃疡或穿孔。 不同点:见表。

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区别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细菌毒力 强(化脓菌) 弱(大多为草绿色链球菌) 血栓大小 大 小

血栓累及瓣膜 在多累及正常的心瓣膜 大多累及有病变的心瓣膜 血栓脱落及影响 栓塞引梗死 栓塞造成脏器梗死 病程 短 相对长

影响 死亡率高,可产生急性瓣膜病 治愈率高,也可产生慢性瓣膜高 2.试述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1)风湿性心内膜炎常累及心瓣膜,主要是二尖瓣,腱索和左心房内膜也可受累。病变早期,瓣

(2)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反复机化,结果心壁心内膜粗糙、增厚,尤以左房后壁为著,形成所谓McCallum斑。

(3)心瓣膜风湿病反复发作,可使瓣膜增厚、变形、短缩,瓣叶之间部分发生粘连愈着,腱索也可短缩增厚最终造成慢性瓣膜病,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3.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3.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即结缔组织黏液变性和纤维蛋白性坏死;②增生期(肉芽肿期),即由纤维蛋白样坏死物、Aschoff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的Aschoff小体;③纤维化期(愈合期)。 的可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黄色条纹。镜下为大量泡沫细胞。

(2)以后纤维斑块形成:为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也可为瓷白色。镜下,斑块表面为一

4.简答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主要合并症。

4.基本病理变化:早期(1)脂纹形成:动脉内膜肉眼可见帽针头大小的斑点及宽约1-2mm长短不一

层纤维帽可伴有玻璃样变性,其下可见不等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及大量细胞外脂质和基质,随着细胞的崩解,病变可演变为粥样斑块。

(3)粥样斑块: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粥糜样物,镜下,玻璃样变的纤维帽下含有坏死物、胆固醇结晶、钙化等。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外周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主要合并症有: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5.试比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的病变特点。

5.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无病变的瓣膜,赘生物体积巨大、松脆、含大量细菌,破碎后引起含菌性栓塞和继发性脓肿;②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有病变的瓣膜,赘生物呈息肉状或菜花状、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其深部有细菌团,赘生物脱落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6.简述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其后果。

.急性期:瓣膜肿胀,闭锁缘有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粘连紧密,不易脱落。后果:病变反复发作,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叶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短缩,导致瓣膜病。

瓣膜表现肿胀,后出现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反复发作的结果,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出现一排小的疣状血栓其主要成分为血小板和纤维素。小血栓机化不易脱落。 1.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的区别。

1.肿瘤性增生与炎性或修复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增生 炎性或修复增生

病因去除后 细胞持续增生 细胞停止增生

增生组织的分化成熟程度 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 分化成熟 与整个机体的协调性 增生具有相对自主性 具有自限性,受调控 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害无益 机体生存所需

2.异型性、分化程度及肿瘤良恶性的关系。2.(1)肿瘤的异型性为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肿瘤的分化(成熟)程度为肿瘤的实质细胞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程度;(3)肿瘤的异型性愈大,分化程度愈低,则肿瘤更倾向于恶性,反之则很可能为良性。 3.试述高分化鳞癌的结构特点。

3.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为鳞癌,因此它具有癌的一般特点,即肿瘤实质与间质界限清楚,实质细胞形成癌巢,间质围绕在癌巢周边。高分化鳞癌癌巢中的细胞仍具有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癌巢中心可见粉红染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的角化珠,细胞间有细胞间桥。 4.列表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差,异型性大

核分裂 无或少,无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 继发改变 很少出现 常伴有出血、坏死、溃疡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很少复发 常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局部压迫和阻塞 较大,可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坏死、感染、恶病质 5.试述转移瘤的形成及其特点

5.瘤细胞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称转移瘤,有以三种转移途径:(1)淋巴道转移: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之后可逐渐转移到远处淋巴结。肿瘤细胞首先到达淋巴结的边缘窦,以后生长繁殖可累及整个淋巴结,肉眼观,淋巴结肿大,变硬,切面灰白色。镜下,正常淋巴结组织结构消失,代之以肿瘤组织。(2)血道转移: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肿瘤细胞多侵入管壁较薄、压力较低的静脉,形成肿瘤栓子,之后随血液循环途径运行,侵入门静脉的首先转移至肝,侵入体静脉的经右心到肺,进入肺静脉系统的瘤细胞,可经左心播散到全身。转移瘤的形态特点是:多个散在分布的,边界清楚,结节大多分布在器官的表面,体积小,圆形,结节中央常出现出血、坏死。(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和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癌,这种转移瘤亦表现为多个散在结节。

第17篇:体育保健实验课教案.3

体育保健学实验

实验一 听诊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听诊能初步判别正常心音及心脏杂音;学会测量安静时呼吸频率并初步判别正常呼吸音及呼吸杂音

二、实验原理:心脏正常活动过程中,由于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一般情况下可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些健康成年人和少儿可听到第三心音。

正常的心脏以一定的频率有规律地进行搏动。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正常呼吸音在胸部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主要是由于呼气时声门裂隙较吸气时窄,使呼气时产生的声音较吸气时长且音调高。肺泡呼吸音主要在肺实质内形成,当空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壁由弛缓变为紧张状态,呼气时肺泡又由紧张变为弛缓,肺泡的这种弹性变化就产生了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强弱与呼吸运动的深浅、肺组织的弹性、胸壁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肺组织较多而肌肉较薄的部位(如前胸上部),肺泡呼吸音最强;肥胖者的呼吸音较弱;12-14岁儿童的肺泡呼吸音最为清晰,这是由于其胸壁薄而富有弹性所致。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

四、组织:2人一组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⒈听诊的方法:被检测者采取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听诊时将听诊器的接耳端塞入外耳道,听诊器弯曲管的凹面向前。然后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听诊区域。 心脏检测听诊区域:瓣膜区(心尖部即二尖瓣听诊区)。

肺检测听诊区域:颈旁即喉结旁和胸骨柄区及肩胛骨第

三、四胸椎水平处(气管分支处)可听到喉呼吸音或气管呼吸音。正常的肺泡呼吸音最强处在胸上部。

⒉听诊内容: ⑴心脏听诊

①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分辨有无杂音: ②安静时心率: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或卧15分钟后再进行,一般测15秒或30秒的心脏搏动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

⒊肺部听诊

⑴正常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听诊顺序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由前面向侧面,最后检查背部。 ⑵呼吸频率的测量: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10分钟,测量者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颈旁,待呼吸频率稳定后开始计30秒的呼吸次数并计算出1分钟的呼吸频率。

注意事项

⒈必须保持安静。室内要温暖。

⒉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检查器官发出的声音上。如听诊心脏时要暂时忽略肺的呼吸音,听诊肺部时则相反。

⒊测量时被测者必须保持平静。在测量呼吸频率时,被测者不作憋气及深呼吸。 作业:反复听诊辨析呼吸音及心脏搏动的声音。

实验二

心脏功能检测

一、实验目的:通过安静时和运动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变化对心脏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录音带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⒈测安静时心率和血压。

受试者静坐15分钟后连续测3次10秒心率取稳定值,再测血压。 ⒉30秒20次蹲起试验。

受试者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做蹲起动作时足跟不能离地,全蹲时两上肢前平举,起立后两臂下垂,如此反复20秒在秒内完成。 ⒊恢复期心率和血压。

最后一个蹲起结束时,受试者迅速坐下,测恢复期第

1、

2、3分钟的心率和血压,每分钟前10秒测心率,后50秒测血压。

五、实验评定指标计算:

1.安静时心脏功能评定;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 (正常范围:110-160,平均值为140。超过200,则为不良表现或过度训练或为疾病表现) 2.运动后心率上升的百分比=[(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100% 机能良好:运动后心率上升不多,血压中度升高,3秒内均恢复到安静水平。

机能较差:运动后心率比安静时上升达70%以上,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明显上升,3分钟内心率、血压均未能恢复到安静水平。

六、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⒈做蹲起时动作要规范,速度要均匀。 ⒉运动完成后应立即坐下或站立不动。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心脏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三

肺功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通过运动前、后肺活量和呼吸频率等的变化对肺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人体功能良好时,每隔15秒做一次深呼吸所呼出的气量基本相同,以此可以评定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当人体功能良好时,给予机体适量运动负荷后,肺活量值逐渐增加,并在运动后5分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使用器材:肺量计、消毒棉球、听诊器、秒表、节拍器等。

四.方法与步骤

⒈安静时肺活量的测定:每人测3次,每次间歇15—30秒,取最大值。 我国男子约为3500—4000ml;女子约为2500—3000ml。 按身高预测肺活量:(身高单位CM,体重单位KG) 男子:40H+30W-4400 女子:40H+10W-3800 ⒉30秒20次蹲起后肺活量测试:

测恢复期前5分钟的肺活量,每分钟测一次,共测5次。 3.屏息实验:深吸气、深呼气后能够耐受的最长时间。

五、实验评定:

安静时肺活量越大越好;负荷后5次肺活量逐渐增加或保持安静水平者为功能良好;运动后肺活量逐渐下降,第五分钟仍未能恢复者为功能不良。

屏息时间:深吸气后:男子:35~45秒;女子:25~30秒。

深呼气后:男子:20~30秒;女子:15~25秒。

运动员: 深吸气后:60秒以上、深呼气后:40秒以上。

注意事项

⒈负荷量大小及形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⒉负荷结束后立即测肺活量。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肺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四 心肺复苏术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在发生心跳、呼吸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分钟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驰,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驰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采取头后仰、抬举下颌,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畅,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很快就会出现坏死。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

三、使用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酒精棉球、镊子等。

四、操作方法及步骤

⒈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

⒉人工呼吸:

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到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子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⒊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将一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分钟,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3—4厘米。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人员赶到。

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1或4:1。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开放呼吸道注意手指勿压迫病人颈前部、颈下软组织,也勿使颈部过伸。 ⒉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避免胃大量充气。

⒊胸外心脏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肘关节要伸直,手掌根部离开胸骨定位点。 作业:复习巩固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并达到熟练掌握。

实验五 绷带包扎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加压固定,限制伤肢活动,减轻瘀血和肿胀。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环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圈覆盖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

⒉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盖前一圈的1/2或2/3。

⒊反折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并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⒋“8”字缠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⑴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⑵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处下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⒉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⒊绷带包扎要从远心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 ⒋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作业:复习巩固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六

固定和搬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和熟练操作损伤发生时以及骨折、关节脱位时的固定、搬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限制伤肢活动,减轻伤员痛苦。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三角巾、夹板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搬运的基本方法: ⑴单人抱持法:

急救者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住其大腿及 窝,将伤员抱起,伤员的一侧臂挂在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伤势轻、神志清醒但较软弱的伤员。 ⑵托椅式抱持法:

两名急救者相对而立,各以一手互握对方的前臂,另一手互搭在对方的肩上,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背部支持于急救者的另一臂上,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员。 ⑶卧式三人搬运法:

三名急救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第一个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三人行走要协调一致。

⒉固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⑴发现骨折后立即就地进行固定,尽量避免移动断端而加重损伤。 ⑵固定用的夹板长短、宽窄要适当,应能将骨折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

⑶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缠后再用,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垫好,以防局部压迫性损伤。

⑷绑傅夹板的宽带应先绑在近骨折处的上下端,然后分别绑上关节,结打在肢体的外侧。 ⑸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肢、趾端,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作业:复习巩固固定与搬运的基本技能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

实验七 运动按摩基本手法

一、实验目的: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实验原理: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步骤:

1、推法: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沉肩坠肘,掌根用力,虎口稍抬起,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进。

2、擦: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3、揉法: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做大面积的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

4、揉捏: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按压:在腰背部肌肉用双手并列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力量由轻到重,重后再轻,借助于身体重心的力量,用掌根按压。

6、叩打:包括切击、拍打、叩击等方法。

7、抖动:分别学习肌肉抖动和肢体抖动。拿肌肉或肢体末端做左右的快速颤动。

8、运拉:关节各方位的被动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9、搓:两手掌相对,肢体放在中间,做相向的快速搓动。

四、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首先要考虑操作时的体位。

2、注意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3、力量要由轻到重,沿静脉和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

六、作业:复习巩固各种手法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八

穴位按摩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取穴的方法,熟记常用穴位。

二、实验原理:在人体的一定穴位或经络上,运用点、按、掐等手法,使穴位受到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递到达脏腑及相应的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使用器材:穴位挂图、按摩床、人体经络模型,多媒体人体腧穴模型。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取穴方法:

⑴骨度量法(分寸折量法):将人体各部分为若干等份,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份为1寸。 ⑵指量法:又称“指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 ⒉结合模型查找常用穴位。

头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头痛、失眠、昏迷、高血压 印堂: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头痛、头晕、失眠、鼻病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头痛、感冒、眼病 风池:枕骨下两侧,平耳垂凹陷处

头痛、头晕、颈痛 人中:鼻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昏迷、急性腰扭伤 迎香:鼻翼外缘,鼻唇沟陷处

面瘫、鼻病 攒竹:两眉内侧的眉端 头痛、近视等 丝竹空:两眉外侧的眉端 眼疾、头痛 颊车:下颌角前0.5寸

牙痛、面疾 四白: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

眼疾、口眼歪斜 躯干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天突:胸骨上端正中凹陷处

咳嗽,气管炎,咽炎,呕吐等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发热、感冒、颈痛、中暑

天宗: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肩背酸痛、落枕 肾俞:第

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肾炎 大肠俞:第

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肠炎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等 肩贞:腋后皱褶上1寸

肩背酸痛、肩周炎 膻中:两乳头之间

胸痛、肋间神经痛 天枢:脐旁开2寸

胃炎、肠炎、腰痛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神经衰弱、肚腹疾患 上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肩髃: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肩外展90°时, 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在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处,本穴在前凹陷处

肩贞:腋后皱臂端上1寸处 肩周炎、肩背酸痛

曲池: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处上髁之间 肘痛、肩臂痛、上肢关节痛 内关:腕掌横纹上2寸,两筋中间 昏迷、胸痛、胃痛

合谷:第

1、2掌骨之间凹陷处 上肢痛、牙痛、头面痛 落枕:手背,第

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落枕、手指麻木 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 昏迷,中暑,休克 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向腕部3寸 急性腰扭伤

9 列缺: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头痛、颈痛、腕部痛

后溪:握拳,第五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头处

落枕、急性腰扭伤、手指痛 下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臀裂上端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腰腿痛,下肢瘫痪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铡1横指 下腹痛,膝痛、强壮作用 承山: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抽筋,腰腿痛 委中:窝横纹中央 腰腿痛,膝痛 涌泉:脚底心凹陷处,脚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 昏迷,中暑等

昆仑: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腰疼,踝疼,坐骨神经疼 太溪: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踝关节肿痛,跟骨痛,腰背痛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 膝痛

悬钟:个踝尖上3寸,腓骨后

踝关节扭伤 踝疼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尿频、神经衰弱等 血海:屈膝,髌内上缘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阴陵泉:屈膝,胫骨内髁下缘凹陷处与胫骨粗隆平齐 腹痛、水肿、月经不调、遗精等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六、注意事项:

⒈按实验要求认真操作,思想要集中,态度要严肃认真。 ⒉点穴时要发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动肩臂,力灌指端。

⒊操作前要先摆好患者的体位,点穴时用力要贯彻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

七、作业:进一步熟悉巩固常用穴位的位置及其主治性能。

第18篇:会计基础实验课教案[推荐]

实训课

第7.8课时

实训课题

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实训目的

运用所学知识,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序时账和明细账。 实训准备

学生准备:红黑笔各一支、教材一本;小夹子、浆糊、尺子、小剪刀。

教师准备:收款凭证10张、付款凭证20张、转账凭证30张。。 重点

记账凭证的编制 难点:

序时账和明细账的登记 教法:

讲练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出示PPT

复习记账凭证、账簿的登记规则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教师精讲,PPT演示 记账凭证的登记规则:

(一) 如何选择记帐凭证

●应借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收款凭证。 ●应贷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付款凭证。 ●应借应贷科目不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转帐凭证。

●应借应贷科目同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应选择 付款凭证 。 二)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核对答案,) P5第一笔经济业务: 1.审核原始凭证 2.编制付款凭证

3.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帐,结出余额,打上记账标记。第二笔: 1.编制记账凭证 2.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3登记原材料、应缴税费明细账 4.打上记账标记。

学生继续完成3-11笔业务。 学生相互纠错,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指名学生谈学习体会。

四、作业

复习《基础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账务处理程序。 教学后记

第19篇: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教学设想:

1. 课型设计:探讨研究课

2. 教师在此课型中,扮演导演者、指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围绕相关话题的讨论中,深入探究人物命运、主旨思想、相似人物的比较等项内容。从而在不同角度理解赏析《范进中举》一课的艺术成就。

3. 随课总结归纳探究成果,拟制探究性小论文论题。

4. 课时:4-5课时

教学进展: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布置探讨内容,抽签决定课题内容。然后按小组进行分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确定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方向,最终明确主讲人、撰稿人、朗读人等其他辅助人员。集体完成备课方案。并归纳整理成文字稿和电子稿。

探讨课题:

1. 背景知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 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探讨他

发疯的原因?

3. 比较胡屠夫前倨后恭的言行,分析他的心态性格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4. 写作特点探究:运用夸张、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

5. 主旨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 比较研究:《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

要求提示:

每组务必精心准备,可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凝聚集体的智慧。针对一个课题可多角度、多方位深入剖析、详尽阐述。务必追求精美。

二.学生课堂成果展示:(文字稿)

分两步:首先主讲人讲解课题内容。然后针对课题内容解答全体学生的疑惑。

1.背景知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里正是写出了吴敬梓与由“正经人”所组成的世界和他们的人生规范的冲突。在吴敬梓看来,在所谓“正经人”的世界里,人心为功名富贵和虚假的道德所掩蔽,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健康性,更失去了求知和求真理的热情,倒不如“和尚道士、工匠花子”生活得自然本色。他必须从这个“正经人”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才不致使自己的生命遭到窒息。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儒林外史》首先对科举大力抨击。

作为儒林群像的画谱,《儒林外史》的锋芒并不只是停留在科举考试上。小说中所描写的士林人物形形色色,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反映出士林人物在道义原则上的虚伪性。《儒林外史》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材的摧毁和它自身因此而丧失生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2.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探讨他发疯的原因?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以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

一.前后状况:

1.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女婿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胡屠户可以大骂范进,训斥得范进“唯唯连声”;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为“老爷”,是“天上的星宿”,奉承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

2.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好换米回家,左邻右舍没有人关心他。中举后,众邻居都来恭维,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

3.范进中举后,连举人出身做过知县得张乡绅也赶来拜会,不但口头上拉关系,套近乎,而且送来了“贺仪五十两”银子,送给范进“三进三出”的干净房子

发疯原因: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状况 家境贫寒、每日小菜饭、乡试无盘缠、卖鸡换米煮粥 众乡邻 奔走效力、殷勤送礼、张乡绅 登门拜访,百般拉拢

社会地位 现世宝、尖嘴猴腮、卑微、癞虾蟆、不三不

四、忍气吞声、卑怯畏缩 才学高、天上星宿、品貌好、贤婿老爷、喜极而疯、圆滑世故

3.比较胡屠夫前倨后恭的言行,分析他的心态性格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中举前,他骂范进“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对范进动辄训斥漫骂。他为人吝啬:范进进学后,他来贺喜,只带来一副大肠一瓶酒;范进向他借盘费去参加乡试,他不但不给,还痛骂范进一顿。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判若二人:他提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并打发报录人;他为了给范进治疯病,壮胆打了范进一下,不敢打第二下;他称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还一路上将范进滚皱了许多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他贪婪虚伪,见了范进给他的银子,口称不要,攥紧了银子的拳头却已缩了回去;得了女婿的银子后,立即骂自己的儿子是“该死行瘟”的。总之,胡屠户是个欺贫爱富、自私虚伪、趋炎附势的市侩。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手。作者安排这场拜访,用意何在?要点:张乡绅是胡屠户等人心目中的“天鹅”,让“天鹅”拜访范进,这才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

胡屠户两次祝贺范进的原因和表现的态度:

原因

态度

第一次祝贺

范进中了秀才/相公

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到范家祝贺,态度嚣张无礼,还教训了范进一顿,不把他放在眼内。

第二次祝贺

范进中了举人

带备厚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态度恭敬有礼,对范进阿谀奉承,事事照顾周到。

4.写作特点探究:运用夸张、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对比手法运用到位•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

•亲家母也来这里座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贩,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有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5.主旨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被严重扭曲人格的范进,虽然多年的科举考试一直考不上,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样一种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但他们到底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越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通过对《范进中举》的学习,以及对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地认识,让我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当然造成这种命运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社会逼他们这样做的,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所以他们极力步入科举之路,而在极力的步入科举之路后,他们又忘乎所以,忘记去改变这种制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忘记去改变这个社会,而且与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范进中举》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6.比较研究:《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范进和孔乙己的区别

相同点:两人都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都不会营生,脆弱无力。

不同点:

1、孔乙己比范进自尊和正直。孔乙己受别人讽刺羞辱时,或置之不理,以沉默反抗,或极力争辩,以至“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人格,表现出清高与孤芳自赏的傲气。范进对胡屠户的辱骂、训斥、必恭必敬,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自甘受辱,自卑自贱,没有了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孔乙己从不会求别人的帮助,也许出于读书人的自尊,从他从不拖欠酒帐就说明这点。范进要进城乡试,明知胡屠户会骂他,他还是去借钱,他中举后,张乡绅给他送房送钱,他欣然接受,“嗟来之食”和巴结逢迎的贿赂,他都来者不拒。

2、孔乙己比范进热情、迂腐,范进比孔乙己圆滑。

孔乙己不肯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宁可去偷也不寻找谋生的手段。范进饿极了,还会到市集上去卖鸡,尽管是一步一踱,东张西望的一副呆相,而孔乙己连这个都不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以“圣言”替自己辩护,不管别人听得懂听不懂,甚至对小孩也要“之乎者也”一番。范进说话会看对象,对胡屠户满口唯唯诺诺,对邻居说话通俗,对张乡绅则是文绉绉的知识分子酸味。孔乙己处处以自己识字为荣,小伙计看不起他,他偏要热心教人家写“茴”字,还要买弄四种写法。别人不理睬他,他还叹息。范进看不起乡邻,很少接近他们。孔乙己麻木的性格中还有清高的一面,还有要维护人的尊严的一面,在偷窃和好喝懒做的恶习之外,还有热情、正直、善良的一面。因此,另人同情,范进另人反感。

三.拟制探讨性小论文的论题:

针对课题内容所涉及的疑问,进一步拟制探讨性小论文的论题,做课后开拓性研究。

参考题:

1. 吴敬梓的身世奠定《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礼教、科举的谴责小说。

2. 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在《范进中举》一课运用列举。从《范进中举》一课中看中国的科举制度。小议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孔乙己和范进四.教师小结:

学生在每组发言后,针对本组课题有义务解答全班同学的疑问。教师此时可以做辅助讲解、适当引导和点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偶有失误也是正常的事情。可做笔录,在总结发言时,一一指出。

针对课堂上,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未能解答的疑惑,可布置探究性小论文的论题,把课堂内容伸向课外。激发他们寻求知识的欲望。

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会欣赏鉴别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和不同时期同一主题或类型的作品,提高自己鉴赏能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20篇: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中班手工制作《拖鞋》及反思

【收藏】【打印本文】【字体: 小 大】文章作者:吴弘怡 更新日期:2012年06月11日 浏览次数: 920

一、活动背景: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把各种材料经过简单的装饰、黏贴、折剪变成另一种好看或者好玩的东西,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活动过程中有些步骤幼儿不易模仿,在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完成作品,久而久之失去制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之一。结合年级子课题“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与我个人研究的小课题“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解决与指导策略”,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及主题活动内容,我选择开展“手工制作——拖鞋”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也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兴奋点,让幼儿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线条、图形或图案装饰鞋底。

2、引导幼儿根据喜好选择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纸条制作不同款式的鞋面。

3、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拖鞋的结构和装饰的特点,感受拖鞋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美。

三、活动准备:

1、PPT“拖鞋”,各色粗、细长条纸各一篮。

2、双面胶每组2卷,勾线笔、蜡笔、剪刀人手一份。

3、拖鞋模板每人一双,三种款式拖鞋范例各一双。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拖鞋的图片,初步感知拖鞋纹样、款式的特点。(1)出示拖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拓展幼儿的经验。

师:夏天我们可以穿凉鞋还可以穿拖鞋,而且夏天的拖鞋款式多样,现在请大家看几款拖鞋。

(2)师:这一双拖鞋是普通的款式但是很可爱,穿起来很方便,脚直接伸进去就可以了,仔细看一看左脚右脚鞋底的颜色、图案是怎样的?一模一样对称的。 师:看这一双的款式与前一双不同,是夹脚趾的,再看看左右脚鞋底的颜色、花纹也是怎样的?

2、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师幼共同讨论拖鞋的制作方法,引导幼儿设计拖鞋。(1)师:我很喜欢不同款式的拖鞋,于是我照着做了3双不同款式的纸拖鞋,想不想看?我自己感觉做得还挺漂亮,如果你们也觉得漂亮就拍手鼓励一下我谢谢!

(2)师:不过我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在做之前需要分清一双拖鞋的左右脚。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鞋底的花纹、颜色装饰得对称?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的鞋面做得对称?(以夹脚趾的拖鞋为例示范、说明。)

(3)师:我们把问题解决了,那如果现在请你们设计一双漂亮的拖鞋,你们行吗?请你们自己动手设计一双你喜欢的款式的拖鞋。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注意一双拖鞋的左右脚要分清,鞋底的花纹、颜色及鞋面都是对称的。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与众不同的拖鞋造型。对于装饰拖鞋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她)参照图片或范例,也可借鉴同伴的成功经验。

4、展示幼儿设计的拖鞋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师:大家设计制作的拖鞋都展示出来了,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做错的?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的鞋底花纹、颜色和鞋面是不一样的?有也没关系,我们来听一听做这双拖鞋的小朋友的想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在集体面前介绍,从设计到装饰要有序地表达。)

“手工制作——拖鞋”活动反思

裕元幼儿园 吴弘怡

鞋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随着季节的更换和方便起见,拖鞋更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班的幼儿很喜欢小制作活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幼儿特别有创意。制作“拖鞋”不仅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又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我组织了这个手工制作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直接的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不同款式的拖鞋图片,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拖鞋的构造由鞋面和鞋底组成,初步感知了一双拖鞋的对称性。第二个环节是出示三款自制拖鞋范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欣赏一双拖鞋各方面的对称性,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此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讲解、示范,让幼儿感知、学习制作拖鞋的技能。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进行制作,教师指导,这一环节中与幼儿一起解决了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以便幼儿后面更好的制作。最后的环节是展示、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也是以发现、解决问题为导线请幼儿欣赏、评价,从中幼儿发现了两个同伴左右脚搞错了,两个幼儿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感到后悔。还有

三、

四个幼儿左右脚鞋底花纹完全不对称,不过我并没有一下否定他们,而是请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其他幼儿来评判作品。

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把鞋面和鞋底粘贴在一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还进行大胆创作、改造,有的还在在鞋面上进行装饰。但一些幼儿在把鞋面贴在鞋底上时,位置把握不够准确,制作成的一双拖鞋的鞋面不够对称。有个别能力弱的幼儿由于粘贴技能、绘画技能掌握不好,所以制作的拖鞋模仿性强。如果在准备材料时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半成品给这些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让他们进行装饰,效果就会更好。总的来说,自我感觉幼儿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手工制作活动的,呈现的作品效果还是可以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经验、技能,体验了手工制作活动的乐趣。

病理实验课教案模板
《病理实验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