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物理光反射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7:4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物理活动课教案

物理活动课教案--回声测距

活动内容

测定学校教学楼到操场边崖壁的距离

活动目的

1、练习使用电子秒表记时。

2、加深对回声测距原理的理解,了解回声测距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电子秒表12只,温度计12只,电子表教学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1、复习提问

(1)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2)回声是怎样产生的?人耳能区分出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至少是多少?

(3) 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人离障碍物距离至少是多少?怎样计算?

(4)操场边的崖壁距教室超过 17m,能清楚地听到回声,能否利用声学知识测出教室到崖壁间的距离?怎样测?

学生讨论回答:需要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v,用秒表测出原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根据计算。

2、要较准确地测定时间

可用电子秒表计时。发给每4人一个电子秒表,教师利用挂图结合实物讲解使用方法。然后教师统一口令,每人轮流计时3次,练习使用电子秒表。

3、实地测量

(1)带领学生到教学楼前走道上,由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大喊三次,各组记下喊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差。要求各组每个学生记时三次,求出时间的平均值t=(t1+t2+t3)/3

(2)各小组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气温,确定声速的大小,若在15℃左右,就用340m/s,若气温在25℃左右,选用346m/s。

(3)根据算教学楼到崖壁间的距离。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为熟练掌握电子秒表和温度计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推荐第2篇:物理德育教案

物理德育教案

于光辉

这学期初我上一节物理公开课,内容是“压强”,最后特别精选了一个事例,说的是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由于草地很松软,当战士踩上去时草地承受不了这个压强很容易下陷,就会使战士前进困难,甚至牺牲了生命,问:如果你是一位红军战士会如何做去减小这个危险呢?让学生围绕这个例子应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从而对知识得到巩固及深入理解。这节课上下来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也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好评,最后有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例子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呀,当时上课引用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它的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放松一下,根本没往爱国主义教育上去想。这番评价让我有所触动,这些年的教学中是否少了点什么,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忽略了。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逐渐无意识的把德育与智育分开进行,认为德育一般是在学生行为有错时才进行,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校会、班会等政治性活动时进行,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学都忙不过来,又有何时间去考虑德育呢?而且也不太好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呀。就是有这种思想使得老师们忘了,忘了“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纵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它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从各学科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挖其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

通过这节课,可以给物理老师们一个启示,对以往的每节备课、设计的每一篇教案,好好反思,斟酌着如何把德育放入其中,如何让德育在物理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如何发挥物理特有的特点去实施德育。下面是几点粗略的做法: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多介绍些相关的物理学科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物理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和引导他们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追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物理教学经常要用例子来讲解物理理论知识,把抽象事物变直观让学生易懂。但不能只用家庭、校园中的事物,应多结合国内、外的实事,例如:“抗洪救灾”、“全国共战非典”、“我国航天飞船成功升空”、“磁悬浮列车的开通”……这些事件中都可巧妙的找到很多物理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更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就会去积极关心国家的发展,认识到今天自己更好的学习就能为国家明天的进步出一份力。

第三,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好好的把握这个环节实施德育。由于实验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到实验室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使用仪器实验时又应遵守仪器的操作规程,而且几位同学共同操作一套仪器,就须大家互相协作去完成实验,这样又好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一番自觉纪律、集体主义、以及劳动教育。由于实验的进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可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促进工作生产的发展,所以就会辨证客观的看待世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碰到的难题能坚持不懈地去探究。

第四,学了理论知识,就要应用,但不要只是重点放在如何去解答那些逻辑性强的计算题上,还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多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这转样不仅使知识的理解变为浅现易懂,而且更要去改变我们原有的一些错误观点,特别是迷信思想的打破,例如;“天狗吃月——月食现象”、“鬼火——由于磷的着火点很低”、“天上有雷公和电母——闪电打雷是带电云层的相互碰撞磨擦”……通过这样让学生肯定科学,科学能解释自然界一切现象,客观认识世界是“唯物”的,不要被“唯心主义”所控,此外,还可开展“不花钱”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家中的“废品”去制作发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变废为宝的发明精神。

第五,把学习的理论让学生进一步去升华,提升到思想的境界,这是我最近看了一则教案范例才产生的灵感,范例是这样的:

老师问:学了摩擦力的知识,请你谈谈有什么收获? (学生有很多种答案,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答的) 学生答:我知道了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不要把事情绝对化,当然摩擦力也是这样,有时对人类是有好处,可有时对人类又必须要克服掉它,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在积极中要想到不利,在挫折中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这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特别”精彩,他把物理知识上升到从生活中去理解,从哲学道德的高度去看待,深深触动了我,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这不正是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深入发展吗! 以上是通过一节物理评课后的反思,对德育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我个人认为只要抱着一种理念: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中不要怕麻烦,时刻想到如何把德育巧妙地放入教学中,不仅德育得以很好的实施,而且必定作用于教学,想想,面向思想品德高的学生教学,效果能不提高吗!

推荐第3篇:试讲教案物理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

2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

10m/s

2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推荐第4篇:物理《加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教师此时总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一子弹在穿入木块前速度为600m/s,穿出速度为200m/s,历时0。2s,问在模板中的子弹加速度?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推荐第5篇:初二物理动能教案

初二物理动能教案

时间:2016.3.3 地点:

初二(2)教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2、知道动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能概念的形成过程、动能与相关因素间关系的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用科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感受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和猜想、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和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滑车、斜面、木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

二、讲授新课

1、动能概念的建立

下面请同学们看三个情景。子弹击穿木块,流动的水推动水轮转动,流动的空气推动帆船航行。

刚才的子弹、空气和水是否具有能量?

回答。

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运动的。

根据它们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能命名为:动能。

(板书课题: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如奔驰的骏马、飞行的小鸟、游动的鱼、地球、月亮„„

2、探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什么空中飘落的树叶对我们没有伤害? 结合生活实例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能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

演示实验步骤1:观察两次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分析过程:两次不同质量的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小车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演示实验步骤2:让同一个小车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车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辆小车,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得到的结论解决几个问题:

A.同学们能否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小小的馒头为什么会伤人?这则新闻对你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什么启示?

B.交通部门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为什么同一路段不同车辆限速不同?

3、动能的利弊

利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益的动能,努力防止某些动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感受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的活动卡:

一、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实验次数12质量相等速度木块被推的远近

二、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次数12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2.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1、飞船减速着陆时,飞船的动能_________,当跳伞者匀速着陆时候动能 (均填“增加”,“减少 ”,“不变”。)

2、金茂大厦主楼高88层,人乘坐电梯匀速直达主楼顶层,在上升过程中电梯中的人的动能_____________,洒水车在水平道路上匀速行驶作业,它的动能 (均填“增加”,“减少 ”,“不变”。)

3、一头牛和一只鼠以同样的速度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牛的动能_______鼠的动能。(填“大于”、“小于”、“等于”)

4、“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5、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

推荐第6篇:高三物理单摆教案

第三节 单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单摆。

(2)理解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来源及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3)知道单摆的周期和什么有关,掌握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并能用公式解题。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影响周期的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教学教具: 两个单摆(摆长相同,质量不同)。

(-)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单摆?

提示: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图2

物理上的单摆,是在一个固定的悬点下,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系住一个一定质量的质点,在竖直平面内摆动。所以,实际的单摆要求绳子轻而长,摆球要小而重。摆长指的是从悬点到摆球重心的距离。将摆球拉到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单摆振动类似于钟摆振动。摆球静止时所处的位置就是单摆的平衡位置。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1)平衡位置: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点时,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和悬线的拉力F平衡,O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单摆的回复力F回=G1=mg sinθ,单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单摆位移X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的大小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点,与位移方向相反,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即物体在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F =k x(k=mg/L)为简谐运动。所以,当θ≤10°时,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

条件:摆角θ≤10°

说明:位移大时,单摆的回复力大,位移小,回复力小,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单摆的位移为0,回复力也为0。思考:平衡位置时,单摆所受的合外力是否为0?

单摆此时做的是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向心力,单摆也不能例外,也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单摆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何而来?)。在平衡位置,摆球受绳的拉力F和重力G的作用,绳的拉力大于重力G,它们的合力充当向心力。所以,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受到的回复力为0 ,但是所受的合外力不为0。

(3)单摆的周期

单摆的周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可能和摆球质量、振幅、摆长有关) 单摆的周期是否和这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减小对实验的干扰,每次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一个物理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首先,我们研究摆球的质量对单摆周期的影响:那么就先来看一下摆球质量不同,摆长和振幅相同,单摆振动周期是不是相同。 演示1:将摆长相同,质量不同的摆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现象:两摆球摆动是同步的,即说明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不会受影响。这个实验主要是为研究属于简谐运动的单摆振动的周期,所以摆角不要超过10°。接下来看一下振幅对周期的影响。

演示2:摆角小于10°的情况下,把两个摆球从不同高度释放。

现象:摆球同步振动,说明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振幅无关。刚才做过的两个演示实验,证实了如果两个摆摆长相等,单摆振动周期和摆球质量、振幅无关。如果摆长L不等,改变了这个条件会不会影响周期?

演示3:取摆长不同,两个摆球从某一高度同时释放,注意要θ≤10°。

现象:两摆振动不同步,而且摆长越长,振动就越慢。这说明单摆振动和摆长有关。具体有什么关系呢?荷兰物理学惠更斯研究了单摆的振动,在大量可靠的实验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得到:单摆的周期和摆长l的平方根成正比,和重力加速度g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公式:

这个公式的提出,也是在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的前提下,条件:摆角θ≤10°。由周期公式我们看到T与两个因素有关,当g一定,T与成正比;当L一定,T与成反比;L,g都一定,T就一定了,对应每一个单摆有一个固有周期T。

例 1:已知某单摆的摆长为L,振动周期为T,试表示出单摆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g. 例 2:有两个单摆,甲摆振动了15次的同时,乙摆振动了5次,则甲乙两个摆的摆长之比为_________。

推荐第7篇:高二物理《回旋加速器》教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二物理《回旋加速器》教案

一、引入新课

[师]在现代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人们往往利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各种原子核,以观察它们的变化规律.怎样才能在实验室大量地产生高能量的带电粒子呢?这就要用到一种叫加速器的实验设备.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吧,它就是我国于1989年初投入运行的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它能使正负电子束流的能量分别达到28亿电子伏.[生]加速器究竟是怎样产生高能带电粒子的呢?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让我们以探索者的身份,从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一起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吧!

[生]根据动能定理带电粒子获得的动能Ek=

1

2mv=qU.2[师]回答正确.由此看来,在带电粒子一定的条件下,要获得高能量的带电粒子,可采取什么方法?

[生]带电粒子一定,即q、m一定,要使粒子获得的能量增大,可增大加速电场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师]但是,在实际中能够达到的电压值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太高,因而用这种方法加速粒子,获得的能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达到几十万至几兆电子伏.我们能否设法突破电压的限制,使带电粒子获得更大的能量呢?

[生甲]我想是否可以多加几个电场,让带电粒子逐一通过它们.[师]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图.大家认为这种设想有道理吗?

[生乙]我认为有道理.这样一来,每个电场的电压就不必很高.尽管带电粒子每次得到的能量不是很大,但最后的总能量却可以达到Ek=nqU,只要增加电场的数目n,就可以使粒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师]说得对.采用多个电场,使带电粒子实现多级加速,的确是突破电压限制的好方法.

- 1

们一般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很明显,实施这种方案的关键,在于合理地设计金属圆筒的长度.那么,各圆筒长度之间究竟应符合怎样的关系才行呢?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讨论.通过以上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了一台加速器的雏形了,这样的加速器我们把它称之什么加速器呢?

[生]直线加速器.[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注入器部分,就是一个全长200多米的直线加速器.这类加速器固然有其优点,但它的设备一字儿排开,往往很长.于是,我们自然会想到:能否寻找一种既可使带电粒子实现多级加速,又不必增加设备长度的方法呢?

[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师]如果只用一个电场,带电粒子经过加速后还能再次返回,那就好了.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粒子自动返回呢?

[生]外加磁场!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特点,可使它重返电场,再次加速.[师]好,这的确是个巧妙的设想.这也正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种加速器——回旋加速器.2.回旋加速器

[师]投影出示图,如左下图所示.设位于加速电场中心的粒子源发出一个带正电粒子,以速率v0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如果它在电场和磁场的协同配合下,不断地得到加速,你能大致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吗?请每位同学都动手试试.

[生]作图.[师]巡回指导,并请一位同学把画出的轨迹投影在屏幕上,如右上图所示.[师]同学们都已把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画出来了.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从画出的轨迹看,是一条半径越来越大的许多半圆连成的曲线,这是什么缘故? [生]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r=

mv,随着粒子不断加速,它的速度qB越来越大,因此半径也相应增大.[问题2]为使带电粒子不断得到加速,提供加速电压的电源应符合怎样的要求?

[生]要采用交变电源,且必须使电源极性的变化与粒子的运动保持同步.具体地说,正粒子以速度v0进入磁场,当它运动半周后到达A1时,电源极性应是“A正A′负”,粒子被电场加速,速度从v0增加到v1.然后粒子继续在磁场中运动半周,当它到达A2′时,电源极性又及时地变为“A负A ′正”,使粒子再次加速,速率从v1增加到v2„

[师]回答正确.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场的作用是使粒子加速,磁场的作用则使粒子回旋,两者分工明确,同时它们又配合默契:电源交替变化一周,粒子被加速两次,并恰好回旋一圈,这正是确保加速器正常运行的同步条件.[问题3]随着粒子不断加速,它的速度和半径都在不断增大,为了满足同步条件,电源的频率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吗?

2m[生]不需变化,因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周期T=,与运动速率无关.

qB

[师]说得对.对于给定的带电粒子,它在一定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周期是恒定的.有了这一条,我们就可免去随时调整电源频率以求同步的麻烦,为回旋加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早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就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从而使人类在获得较高能量的粒子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为此,劳伦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问题4]观察挂图,回旋加速器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D形盒、强电磁铁、交变电源、粒子源、引出装置等.[问题5]两个空心的D形金属盒是它的核心部分,同学们能说出它的作用吗? [生甲]这两个D形盒就是两个电极,可在它们的缝间形成加速电场.[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乙]它还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使带电粒子在金属盒内只受洛伦兹力作用而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6]两个D形盒之间的缝宽些行不行?

[生]如果缝很宽,粒子穿越电场所用的时间就不容忽略.而这个时间是要随粒子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化的,从而使得粒子回旋一周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变化,这就破坏了同步条件.如果是窄缝,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可以不计,就可避免不同步的麻烦.[师]说得很对.看来同学们对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和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问题7]带电粒子的最高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甲]与加速电场的电压有关.由公式Ek=qU可知,电压值大了,粒子获得的能量也大.[生乙]与D形盒的半径有关.D形盒的半径越大,粒子回旋加速的次数就越多,粒子具有的能量也越大.[生丙]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有关.根据公式R=

mv可知,B值越大,粒子回旋半径越小,qB回旋加速的次数就越多,从而获得更大的能量.[师]同学们能发表不同的见解,这很好.究竟谁是谁非呢?在回旋加速器的最大半径和磁场都确定的条件下,带电粒子能达到的最大速率为vm=

Bqr,则相应的最高能量为mB2q2r212Em=mvm=.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给定的带电粒子来说,它所能获得的最高能量与D形2m2电极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磁感应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加速电压无直接关系.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如果尽量增强回旋加速器的磁场或加大D形盒半径,我们不就可以使带电粒子获得任意高的能量吗?实际并非如此.例如:用这种经典的回旋加速器来加速粒子,最高能量只能达到20兆电子伏.这是因为粒子的速率大到接近光速时,按照相对论原理,粒子的质量将随速率增大而明显地增加,从而使粒子的回旋周期也随之变化,这就破坏了加速器的同步条件.为了把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以适应高能物理实验的需要,人们还设计制造了各种类型的新型加速器,如同步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等等.这些加速器可以把带电粒子加速到几十亿电子伏以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质子同步加速器,能使质子的能量达到1 000 GeV.我国1989年初投入运行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使电子束流的能量达到2.8+2.8 GeV.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直线性加速器的加速原理Ek=nqU.2.回旋加速器的主要构造:D形盒、强电磁铁、交变电源、粒子源、引出装置.3.回旋加速器的加速条件:交流电源的周期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 45 -

推荐第8篇:初二物理教学教案

初二物理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复习并深入掌握初二上册所有知识点

预习初二下册知识点

教学方法:

单节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章知识点总结串讲

二章章末习题课

三章难点难题答疑

四章知识点记忆检查

教学内容:

声学知识点总结串讲

声学习题课

光学知识点串讲1(折射反射色散等)

光学知识点串讲2(透镜成像规律)

光学习题课

力学知识点串讲1

力学知识点串讲2

力学习题课1

力学习题课2

初二上册知识点测试

学生难点难题答疑课

学生情况: 杨奇俊:聪明但懒散、物理学习习惯不严谨、知识点记忆不够、难点在透镜成像规律和受力平衡 张真:物理学习习惯不严谨、读题和公式运用存在问题、知识点记忆不够、难点在透镜成像规律和力学 龚王芳:零基础零习惯、上课几乎从没听过讲、对物理几乎为零了解、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但认真乖巧懂事

备注:

1: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学生接收能力不同、适当选取合适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并,并适当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进度

2:要求学生上课前自己阅读要讲解章节的内容,并勾出需要记忆的重点,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3:要求学生记忆当天所讲知识点,老师第二天对知识点记忆进行检查

推荐第9篇:高一物理《动量》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学会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的判定。 2.难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三、教具

1.气垫导轨、光门和光电计时器,已称量好质量的两个滑块(附有弹簧圈和尼龙拉扣)。

2.计算机(程序已输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下面再来研究两个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统,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二者发生相互作用前后各自的动量发生什么变化,整个物体系统的动量又将如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以两球发生碰撞为例讨论“引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推导。 画图:

设想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匀速运动的球,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速度分别是v1和v2,而且v1>v2。则它们的总动量(动量的矢量和)p=p1+p2=m1v1+m2v2。经过一定时间m1追上m2,并与之发生碰撞,设碰后二者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此时它们的动量的矢量和,即总动量p\'=p1\'+p2\'=m1v1\'+m2v2\'。

板书:p=p1+p2=m1v1+m2v2 p\'=p1\'+p2\'=m1v1\'+m2v2\' 下面从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出发讨论p和p\'有什么关系。

设碰撞过程中两球相互作用力分别是F1和F2,力的作用时间是t。根据动量定理,m1球受到的冲量是F1t=m1v1\'-m1v1;m2球受到的冲量是F2t=m2v2\'-m2v2。

- 1F2t。 板书:F1t=m1v1\'-m1v1 F2t=m2v2\'-m2v2 ② F1t=-F2t ③

将①、②两式代入③式应有 板书:m1v1\'-m1v1=234 -

推荐第10篇: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曲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讲解、归纳、推理法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daodoc.com/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1、知道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曲线运动

(1)放录像,展示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用CAI课件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放录像: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daodoc.com/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用CAI课件模拟实验: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

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daodoc.com/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六、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七、板书设计:

运动轨迹是曲线时间相等,互不影响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速度方向对应于该点的切线方向当F合与V有一夹角时做曲线运动

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daodoc.com/

第11篇:八年级物理变阻器教案

《变阻器》 教案

白水镇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连接方法。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电流表一只,变阻器两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么影响的?

二、引入课程

调一调收音机的音量旋钮,声音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调一调电视机的亮度旋钮,亮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 变阻器

三、新课教学

(一)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符号 出示并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符号。

(二)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三)探究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思考下面的问题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2.设计实验电路,思考下面的问题

- 1

第12篇:物理曲线运动教案(推荐)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曲线运动 行星运动综合复习

二.曲线运动经典例题分析

(一)平抛运动初速度的求解方法 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是: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只要求出水平方向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就能求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可列出时间的有关方程。

例1:图1是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后在白纸上作的图和所测数据,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此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

图1

分析与解:

例2:如图2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相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cm。如果取,那么:

(1)闪光频率是 Hz。

(2)小球运动中水平分速度的大小是 m/s。 (3)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是 m/s。

图2 分析与解:从图中知,A、B、C三点在水平方向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均为3L;所用时间相等均为t,,而t可根据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求得。

(2)(3)

,其中

为竖直方向上经过B点的瞬时速度。

所以

例3: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只在竖直板面上记下了重锤线y的方向,但忘了记下平抛的初位置,在坐标纸上描出了一段曲线的轨迹,如图3所示,现在曲线上取A、B两点,量出它们到y轴的距离,可以求得小球平抛时初速度为 。

,,以及AB的竖直距离h,用这些

图3 分析与解:设初速度为v0,则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有得

(二)有关转动的几个实际问题

同一球体或同一转盘绕同一轴线转动,各点角速度大小相等。宜选用的向心加速度公式为:;宜选用的向心力的公式:。 例4:放在赤道上的物体I和放在北纬60°处的物体II,由于地球的自转,它们的( )

A.角速度之比为B.线速度之比为C.向心加速度之比为D.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都等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由,即

分析与解:物体I和物体II都在地球上,角速度于物体II的转动半径因,

则答案:BC

,物体I的转动半径例5:如图4所示,已知,它们距轴的关系是体与转盘表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转盘的转速逐渐增加时( )

A.物体A先滑动 B.物体B先滑动

C.物体C先滑动 D.B与C同时开始滑动

,三物

图4 分析与解:三物体绕圆盘转动,是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物体滑动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即,即说明三个物体哪个先滑动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只跟半径有关,半径较大的先滑动。

。答案:B 点评:有关转动问题,应注意隐含条件,同一转轴的物体上各点角速度大小相等;同一皮带,与皮带接触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三)平抛运动的应用

分析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分解为水平和竖直的分运动,水平方向上由于没有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由于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做自由落体运动。

例6: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出h。将甲、乙两球以v

1、v2的速度沿同一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条件中有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A.同时抛出,且C.甲早抛出,且

B.甲迟抛出,且 D.甲早抛出,且

图5 分析与解:如图5,乙击中甲球的条件,水平位移相等,甲的竖直位移等于乙的竖直位移加上h。即

由②得再结合①得 答案:选D 例7:甲乙两人在一幢楼的三楼窗口比赛掷垒球,他们都尽力水平掷出同样的垒球,不计空气阻力,甲掷的水平距离正好是乙的两倍,若乙要想水平掷出相当于甲在三楼窗口掷出的距离,则乙应(不计一楼窗口离地高度)( )

A.在5楼窗口水平掷出 B.在6楼窗口水平掷出 C.在9楼窗口水平掷出 D.在12楼窗口水平掷出

分析与解:设乙在n楼窗口与甲在三楼窗口掷出的距离相等,一层楼高为h,则三楼

高为2h,n楼高为,有 ①

又甲、乙同在三楼时,甲掷的水平距离正好是乙的二倍,有

联立①②解得 ∴ 答案:选C 例8:如图6一农用水泵的出水管是水平的。若仅有一钢卷尺和一直棍,怎样估算水泵的流量。

图6 分析与解: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水管的水的体积

经过时间t,从出水管流出的水的体积水管的横截面积

。为水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S为出

。只要用钢卷尺测出出水管的直径D,即可求S。

v0可通过测量射程x和水泵的高度h,求得联立可得

只要测出管口的直径、射程x和水泵的高度h,即能得出流量Q。

例9:张明在楼梯走道边将一颗质量为20g的弹子沿水平方向弹出,不计阻力,弹子滚出走道后直接落到“2”台阶上,如图7示,设各级台阶宽、高都为20cm,则他将弹子打出的速度大小在 范围,打出弹子时他消耗的体能在 范围。

图7 分析与解:弹子从D点开始做平抛运动,当速度较小时落在C点。此时为弹子打出的速度最小值。

由,

解得,打弹子消耗的体能为 当速度较大时落在B点,此时为弹子打出的速度最大值。 由解得答案:,

,打弹子消耗的体能为

;~

三.万有引力定律章节部分易错问题例析

(一)关于万有引力表达式中的r和向心力表达式中的r 例1:两颗靠的较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以两者的连线上某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不会由于万有引力作用,使它们吸在一起(不考虑其他天体对它们的影响),已知两天体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为L,求它们运转的角速度。

分析:同学们在习惯了万有引力解题定势,即万有引力表达式

提供向心力

的r和向心力表达式

、、

后可能会形成一种的r始终是同一个物理量,殊不知中的r为m、M两者间的距离,而、中的r为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两者含义并不相同。在解此题时学生由于忽略两者区别导致如下错误:

设m

1、m2的运动轨道半径分别为r

1、r2,则得

② 联立①②③三式解得

正确答案:m

1、m2间的万有引力分别提供两者的向心力,从而建立如下等式

联立④⑤⑥解得

(二)关于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星球的向心加速度

例2:(2002年上海卷)一卫星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 度为g1,行星的质量M与卫星的质量m之比比径

,行星的半径R1与卫星的半径R2之

r,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与行星的半

之比。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2,则在卫星表面有: 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上述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

分析:同学们对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星球的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没有从本质上搞清楚,从而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凭感觉下结论,认为题中所提供的“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2,则在卫星表面有:”这一句话是正确的,从而得到“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结论是正确的错误判断。

正确解答应该是首先弄清楚重力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区别:题中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应理解为忽略自转时其对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与表面物体质量的比值,假设卫星表面有一物体质量为m0,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2,则有 ①

而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应是行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行星运转的向心力)与卫星质量的比值。则有:。由此可见题中所列等式“”的错误就在于将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当成了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理清了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后,对于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1可这样求解 ②

联立①、②两式并结合题中已知条件可得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2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g1的0.16倍。

(三)关于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例3:由第

一、第

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值可知,人造地球卫星在贴近地表时的第一宇宙速度最小;而由公式

可知,环绕半径r越小,其线速度v越大,即贴近地表的环绕速度为最大,这是否矛盾?

例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 分析:同学们在解答上述关于宇宙速度、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的类似问题时,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诸如将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理解为同一种速度;不能判断随着运行轨道半径的增大,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情况;或者产生象例题3中那样的困惑。

要解决上述问题,同学们必须真正理解透彻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的概念。运行速度是卫星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得运行速度可知:随轨道越高(即运行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而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上将卫星发射出去的速度。虽然轨道越高时运行速度越小,但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增大势能,所以要想将卫星发射到离地面越远的轨道上时,在地面上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就越大。例如要挣脱地球引力,需要的发射速度为,而若要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为。所以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越大,离地面的高度越大,其运行速度反而越小。只有当卫星贴近地面飞行时,其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才相等,此时发射速度最小,而运行速度却最大,即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也是使卫星能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四)关于卫星的稳定运行速度和动态变轨速度

例5:有两艘宇宙飞船均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前一后,若后面的飞船突然加速,问能否追上前面的飞船?若不能请进一步分析后面的飞船加速后是向外飞还是向里飞?

分析:不少同学在回答前一个问题时一般都能判断得到“不能追上前面的飞船”这一正确答案,理由是由

可知,飞船稳定运行速度v与圆周轨道半径r是一一对应的,当v变化时,r必发生变化,故后面的飞船加速后会脱离原轨道,无法追上前面的飞船。但在回答后一个问题“加速后,后面的飞船是向外还是向里飞”时,很多同学就会产生“飞船向里飞”的错误结论,理由是根据等式

,当增大时,必有r减小,所以,飞船向里飞,靠近地球,根据分析之所以得出错误结论,是因为不了解该式的适用对象是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物体),即是卫星的稳定运行速度,而飞船加速后(此时的速度称作变轨速度)它将离开原来的轨道,并非正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能再用等式

分析,而应根据所需向心力与所提供的向心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设飞船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向心力为,外力提供的向心力为,只有当时,物体做近心运动;当中,飞船速度加大时,由

知,

时,物体才做圆周运动;当时,物体做离心运动。本题增大。而此时的向心力仍,故后面的飞船加速后将由万有引力提供,即,有做离心运动而向外飞,减速向心。

【模拟试题】

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C.曲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D.曲线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改变 2.下列关于圆周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指向圆心 B.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不指向圆心 C.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 D.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是不变的

3.物体受到几个外力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撤掉与速度共线的一个力,其他力不变,则它有可能(

A.做匀速直线运动 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做曲线运动 4.如图所示,两轮用皮带传动,没有打滑,A、B、C三点位置见图示,则这三点的向心加速度的关系为( )

A.C. B. D.

5.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力反向,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不可能沿直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返回A 6.如图所示,把一个长为20cm,劲度系数为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一个质量为0.50kg的小球,当小球以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弹簧的伸长应为( )

A.5.2cm B.5.3cm C.5.0cm D.5.4cm

的弹簧,一端固定,作为圆心,

的转速在光滑水平面上

7.如图所示,一个内部光滑的圆锥桶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圆锥桶固定不动。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B紧贴着内壁分别在图中所示的水平面作匀速圆周运动,则( )

A.球A的线速度必定小于球B的线速度 B.球A的角速度必定小于球B的角速度 C.球A的运动周期必小于球B的运动周期

D.球A对筒壁的压力必定大于球B对筒壁的压力

8.长度为的轻质杆OA,A端有一质量为的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为2m/s(g取10m/s2),则此时细杆OA受到(

A.6N的拉力 B.6N的压力 C.24N的拉力 D.24N的压力

9.如下图所示,P、Q为质量均为m的两个物体,分别置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上,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均匀球体,P、Q两质点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① P、Q受地球引力大小相等

② P、Q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③ P、Q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④ P、Q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大小相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a、b为地球上两物体,a处于北纬40°,b在赤道上,c、d为地球卫星,c、d轨道都在赤道平面上,c为近地卫星,d为同步卫星,关于a、b、c、d的T,是(

A.

B.

,g、v正确判断C., D.,

11.宇宙飞船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 ) A.只能从较低轨道上加速 B.只能从较高轨道上加速

C.只能从同一空间站同一高度轨道上加速 D.无论什么轨道加速都行

12.如下图所示,3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C固定在轻质硬杆上,而且,现将该装置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使杆绕过O的竖直轴匀速转动,设OA、AB、BC上的拉力分别为F

1、F

2、F3,则

13.如图所示,在高为H的光滑平台上有一物体用绳子跨过定滑轮C由地面上的人以恒定速度v0向右拉动,不计人的高度,当人从地面上平台的边缘A处向右移动距离s到达B处时,物体的速度v = ,物体移动的距离d= 。

14.绕地球运动的二卫星,如图所示作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分别为T1和T2,此时相距最近,则两星再次相距最近所需最短时间为 ;再次相距最远所需最短时间为 。

万有引力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吴社英

高中物理新教材把“万有引力定律”单独设为一章,主要讲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其中该定律的具体运用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章虽然内容不多,概念较少,但在学习中,如果概念学不透彻,某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没有理顺,天体运动的物理过程分析不清,在具体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时,就可能只知道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缺乏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不同公式和问题中的r,含义不同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m1·m2中的r指的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于相距很远因而2rm·v2可以看做质点的物体,指的是两个球心的距离。而向心力公式F中的r,对于椭

rr3圆轨道指的是曲率半径,对于圆轨道它等于圆半径。开普勒第三定律2k中的r指的是

T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因此,同一个r在不同公式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

例1.如图1所示,两个靠得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须以相同的角速度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至于因万有引力而吸引在一起,已知双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为L,万有引力常量为G,求:

(1)双星转动的中心位置; (2)转动周期。

图1 解析:设双星转动中心的位置O距离m1为r,与两恒星中心的距离L不同,则:

F引F向m1r2m2Lr2

解得:rm2L

m1m2在求第二问时更应注意距离和半径的区别,对恒星m1有:

mm2G122m1r

LT得转动同期为:

2L3T2

Gm1m2

例2.飞船沿半径为R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某一点A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椭圆与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如图2所示,求飞船由A点运动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已知地球半径为R0)

图2 解析:本题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比较简单。对地球卫星绕地运行时所有卫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对于在圆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其轨道的半长轴

R3就是圆半径,所以,当飞船在圆周上绕地球运动时,有2k,当飞船进入椭圆轨道运动

TRR02k,由两式联立得飞船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周期: 时,有2T'3T'RR03T8R3

故解得飞船由A运动到B点所需的时间为t12RR03T8R3

二、向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

对于向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在地球表面的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不相等,各处的向心加速度也不同;(2)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处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向心加速度和该处的重力加速度相等。

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m离开地心的距离为r,在该处的向心加速度为a向,重力加速度为g',则由:

Mmma向mg'2r MmG2mgRG联立得:a向Rg'g

r2注: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处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重力完全提供向心力,所以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视重为零,物体本身受的重力即万有引力并不等于零。

例3.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内物体:(

) A.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受重力为零 B.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仍受重力作用

C.所受的重力是维持它跟随卫星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D.处于平衡状态,即所受合外力为零 解:略。

例4.用m表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该通信卫星所受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等于(

A.0 B.mgR2Rh2

24C.m3Rg

D.mg 解析:在离地心为r处的a向Rg'g这个表达式可以当做推论公式使用,这样

r2解答就显得更加简便。通信卫星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

mR2gRFmg'm g2RhRhmRg2232由FRhmRh得:Rh2R2g224,则Fm3Rg,故正确选项是B、C。

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

教材中提到的第

一、第

二、第三宇宙速度都是指卫星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率。若地球表面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地球是个质量均匀的理想球体,则当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表面做匀

M·mmv2速圆周运动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得卫星的运行速度v2rrGMr(M为地球的质量),从式中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越高,其运行速度越小;卫星离地面越近,其运行速度越大。当卫星近地运行时,轨道半径rR(地球半径),这时其运行速度最大,即为7.9km·s1,因此,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为7.9km·s1,也就是说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那么7.9km·s1是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还是最小的发射速度?教材讲到:“虽然距地面高的卫星运行速度比靠近地面的卫星运行速度小,但是向高轨道发射卫星却比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引力做更多的功。”具体可以这样来分析: 当一质量为m的卫星以速度v绕质量为M的地球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如以无穷远处作为零势能点,则它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

Ek12Mmmv,EpG 2rM·mmv2M2,vG又因G

rrr2所以EkGMm,卫星的总能量 2rMmMmMmGG 2rr2rEEkEpG由以上推导可见,卫星飞得越高,其速度越慢,但是它的总能量却越大,这是发射高轨道卫星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故7.9 km/s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例5.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轨道上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C.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在近地点的速度

D.它又叫环绕速度,即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的卫星的速度都是第一宇宙速度 解析:该题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往往概念不清而出错。第一宇宙速度即7.9km·s1是一个特定的数值,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由上面的概念可知,卫星做圆周运动时,离地越高,其运行速度越小,并不是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的卫星速度都是第一宇宙速度。如果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1,而小于112.km·s1,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就不是圆,而是椭圆。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编者按:所谓近地圆轨道是指地球为理想球体,地球没有大气层的情况下紧贴地面的圆轨道。

第13篇: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课题第一节 功执教 教学

目标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演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p167)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二节 功的原理执教 教学

目标1 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 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知道功的原理。

难点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演示杠杆、动滑轮、滑轮组、斜面、木块、钩码、刻度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 二.引入新课

通过课文第一段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1)杠杆(图14-4)。

(2)动滑轮(图14-5),省力但没有省功。 (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p209)。 2.师生共同分析、结论: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功的原理(p210)黑字体,学生朗读2遍。 4.介绍斜面。

(1)依功的原理:fl=g h f=gh/l (2)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3)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 5.想想议议。 四.小结及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三节 机械效率执教 教学

目标1 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演示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1.960.050.0981.20.10.12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计算本实验η。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四节 实验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执教 教学

目标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重点会测滑轮组的η。 难点理解s与h的关系。 教具演示

学生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二.启发实验 1.阅读教材

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p213的表格)。 实验步骤:

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 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 四.教师巡查指导。 五.想想议议。 六.小结及测试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五节 功率执教 教学

目标1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演示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什么?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9.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 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第14篇:高考物理功教案

要点一 功

即学即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B.当作用力不做功时,反作用力也不做功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一定大小相等,正负符号相反 D.作用力做正功,反作用力也可能做正功 答案 D

要点二 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即学即用

2.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质量为M的长平板A,如图所示,平板上放一质量m的物体B,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今在物体B上加一水平恒力F,B和A发生相对滑动,经过时间t,B未滑离木板A.求: (1)摩擦力对A所做的功.(2)摩擦力对B所做的功.(3)若长木板A固定,B对A的摩擦力对A做的功.答案 (1)(mgt)

(2)(mgt)2M22mgFt22m

(3)0

题型1 功的正负判断

【例1】如图所示,小物块A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从地面上看,小物块 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 )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答案 B

题型2 恒力功的计算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1)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物体与斜面相对静止)

( ) A.0

B.μmglcosθ D.mglsinθcosθ

2 C.-mglcosθsinθ (2)斜面对物体的弹力做的功为 A.0

2 ( )

B.mglsinθcosθ D.mglsinθcosθ

C.-mglcosθ (3)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A.0

( )

B.mgl C.mgltanθ D.mglcosθ

(4)斜面对物体做的总功是 .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 .答案 (1)C (2)D (3)A (4)0 0 题型3 变力功的计算

【例3】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打第一次后,能把铁钉击入木块内1 cm.则击第二次后,能击入多少深度?(设铁锤每次做功相等) 答案 0.41 cm

题型4 传送带问题

【例4】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下端与水平传送带连接,轨道上的A点到传送带的竖直距离及传送带到地面的距离均为h=5 m,把一物体自A点由静止释放,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先让传送带不转动,物体滑上传送带后,从右端B水平飞离,落在地面上的P点,B、P间的水平距离OP为s=2 m;然后让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转动,速度大小为v=5 m/s,从同一高度释放的物体进入传送带,一段时间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从右端B水平飞离.g=10 m/s.求: (1)传送带转动时,物体落到何处?

2(2)两种情况下,传送带对物体所做功之比.(3)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所用时间之差.答案 (1)5 m (2)

32 (3)0.45 s 25

1.如图所示,木板OA水平放置,长为l,在A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现绕O点缓缓抬高A 端,直到当木板转动到与水平面成α角时停止转动.这时物体受到一微小的干扰便开始缓慢地匀速下滑,物体运动到O点,在整个过程中

( )

A.支持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mglsinα C.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答案 AC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

2.如图所示,物体沿弧形轨道滑下后进入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传送带以图示方向匀速运转,则传送带对物体做功情况可能是 A.始终不做功

( )

B.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D.先做负功后不做功 C.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答案 ACD

3.如图所示,定滑轮至滑块的高度为h,已知细绳的拉力为F(恒定),滑块沿水平面由A点前进s至B点,滑块在初、末位置时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滑块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绳的拉力对滑块所做的功.答案 Fh(11) sinsin4.(2009·昌平模拟)一质量为2 kg的物体(视为质点)从某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与地面 相碰后(忽略碰撞时间)又上升到最高点,该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如果上升和下 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相等,求: (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下落过程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3)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做的功.(取g=10 m/s) 答案 (1)1.5 m

(2)4 N

(3)-22 J

2

第15篇: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八年级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12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第16篇: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第17篇: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再次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演示法

四、教学实验仪器:

乒乓球、沙子、小桌子、模型小汽车、铜块、细线、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现象(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用扇子扇风,纸和乒乓球被风吹走)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风把纸和乒乓球吹走了。 师:那么风能把火车吹翻吗? 生:(一般)不能。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新闻片段。(风吹翻火车) 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太可怕了,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2、新课教学:

师:那么,我们带着疑问,走入今天的课堂。首先,请同学观察下面四幅图,分析一下这四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他们都在运动。 师:很好,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功的知识,这些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呢?像这样,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他具有能。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他具有更多的能。请注意,能够做功指的是他具有的本领,能不能确定他一定正在对别的物体做功呀?不能!!!像刚刚那样的四个物体,是由于运动而具有对其他物体做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称为动能。那同学们能不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具有动能的物体呢? 生:……

师:其实,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主要是看这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运动的公交车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视频)刚刚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公交车将小汽车撞飞出去了! 师:我这里也有一辆小汽车,(拿着道具模型)现在它也在运动,如果是这辆小汽车装上视频中的小汽车,会把小汽车撞飞出去吗?

生:不能;

师:那这说明,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但是动能是不是都一样大呀?(不是)动能有大有小,那么这个动能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生:猜想:(质量;体积(乒乓球和小钢珠);速度)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想,那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验)请同学们自己先运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设计一下;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现在,老师拿出一个铜块,放在这张桌子上,同学们会担心,铜块撞伤你吗?(不担心)那我用一根细绳将铜块吊起来,放在你的头上,你担心吗?为什么呢?

生:可能会回答担心绳子断了,砸到头。

师:这个铜块是因为动起来让你觉得担心吗?不是!是因为这个铜块被举高了而担心。那也就是说虽然这个铜块没有动起来,但是因为被举高了也具有了做功的能力。那这种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就叫做重力势能。同样的,重力势能有大有小,我们根据动能的探究过程来探究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我这里有一盒沙子,在沙子上面,放上一张桌子,将一个铜块举高,松手,铜块将桌子砸进沙子中,桌子陷入沙子中越深,说明这个铜块能对桌子做更多的功,具有更多的能;反之,则不然。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通过学习,我们得出,物体由于运动或者被举高都会具有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而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那我这里有根橡皮筋,现在既没有运动也没有被举高,是不是就不具有能,不能对物体做功呢?看个小实验,用橡皮筋将纸弹出去,橡皮筋能将纸弹出去,说明此时此刻的橡皮筋也具有能,但是这种能不是因为运动也不是因为被举高,而是因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这种能,我们就叫做弹性势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堂上讨论了,只是给同学看看老师已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同学能够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也不是都一样的,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总的来说都是势能,我们把势能和动能的合起来称之为机械能。

六、课堂练习:

1、看图说出图中的物体各自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能。

2、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情景引入中风吹翻火车,滴水川石。。。。。。

七、课堂小结:(主要小结知识和实验方法)时间还很多的话,还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哪些启示:比如火车被吹翻,公交车撞飞小汽车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又比如滴水穿石,不能小觑大自然的威力等等

八、课后作业:

第18篇: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教案示例 ——物体的内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分子间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的运动形式对应着相应的能.在机械运动中,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使物体具有动能,由于物体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作用,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重力势能,那么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只与相对位置有关)也应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能量.

(一)分子的动能

温度

1.分子动能:组成物体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1)大量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尽相同,以中等速率者占多数.

在研究热现象时,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分子的动能,而是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2.温度

(1)宏观含义: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微观含义(即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注意】

(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

(2)温度反映的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尽相同.

(二)分子势能

1.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2.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类同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加.

3.决定分子势能的因素

(1)从宏观上看:分子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2)从微观上看:分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离r有关.

①一般选取两分子间距离很大(

)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逐渐靠近至 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斥力,当两分子间距离增大至 过程中,分子力也做正功,分子势能也减小.

结论:当两分子间距离

(三)物体的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2.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所组成.

3.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时,分子势能最小(且为负值).

(1)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物体的摩尔数、温度和体积三个因素决定.

(2)从微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间的距离三个因素决定.

(四)物体的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

1.能量的形式不同.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分别跟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内能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而机械能是由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其与它物体间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

2.决定能量的因素不同.内能只与(给定)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路物体的相对位置无关.机械能只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跟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与物体的温度体积无关.

3.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例1]有两个分子,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力和引力相等,使两分子从相距很远处((

时,两分子间的斥

)逐渐靠近,直至不能靠近为止 ).在整个过程中两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小

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根据动和能的关系,分子势能的变化是和分子力和功相联系的.分子力对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当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表现分子力等于零;当表现出的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从 处靠近,直至

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

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表现出分子力为斥力,在 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当

时分子力做正功,使分子势能减少,当当

时,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不难看出, 时分子势能最小。

正确选项为D.

[例2]若已知分子势能增大,则在这个过程中(

A.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

B.分子力一定减小

C.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分子势能增大,说明分子力一定做负功,或者说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选项A正确.我们知道,当减小;当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增大,分子力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减小,分子力增大,因题目未说明初始状态分子间的距离r是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对分子力和分子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选项C正确,B和D错误.

[例3]有甲、乙两种气体,如果甲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比乙气体内平均速率大,则(

A.甲气体温度,一定高于乙气体的温度

B.甲气体温度,一定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C.甲气体的温度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D.甲气体的每个分子运动都比乙气体每个分子运动的快

[解析]正确答案是C.A认为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大,温度就高,这是对气体温度的微观本质的错误认识,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仅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还与分子的质量有关.本题涉及两种不同气体(即分子质量不同),它们的分子质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两种气体温度的高低.故A、B错,C正确,速率的平均值大,并不一定每个分子速率都大,故D错.

[例4]用力拉着铁块在水平面上运动,铁块内能和机械能有没有变化?

【解析】当地面光滑时,铁块由受到外力后将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但势能保持不变,所以铁块的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等于外力对它所做的功.由于运动过程中,铁块所含的分子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不变化,因而铁块内能不变.

当地面不光滑时,铁块运动中时刻受摩擦力的作用,若所受外力等于地面摩擦力,铁块将匀速运动,机械能不变.若所受外力大于地面的摩擦力,铁块做加速运动,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其中一部分使铁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铁块的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小结】物体的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教案点评:

本节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教案围绕这些重点,对分子的动能、温度、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及其关系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例题分析,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9篇:高一物理第三章教案教案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 ②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 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的字母或数值。

三、力的示意图: 与力的图示相比,只要求在图中准确画出力的方向,表达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力即可,不要求准确画出力的大小。

四、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2)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等)和场力(如重力等)。

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产生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②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否与地面接触,都受重力作用。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情况均无关。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

计算公式是G=mg.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用kg;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六、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物体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内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 3.对于薄板状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位置。

七、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教案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四)实例探究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D、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二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D、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

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

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4、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链向上提起。当铁链刚好拉直时,他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ABCD绕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最多可升高

五、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2、弹力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

二、进行新课

1、弹性形变和弹力

指导学生实验,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 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 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2、几种弹力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教案

在掌握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思考弹簧和绳子产生的弹力方向,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教师引导学牛总结归纳弹力的方向。

3、胡克定律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感受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

三、课堂总结、点评

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了弹力的方向,才能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弹力大小的计算在今后也将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利用平衡条件及动力学规律,利用公式F=kx来计算。

四、实例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由于书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

力,其方向

高一物理教案

3、已知物体甲和乙之间有弹力的作用,那么 A、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形变 B、物体甲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但必定都发生形变 C、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D、物体中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4、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

5、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6、一弹簧秤由于弹簧老化而换用了一新弹簧。将弹簧秤竖直挂起来,当下面不挂重物时其指什恰好指在5N刻度处,当弹簧下挂上20N的重物时,弹簧秤示数为30N,当弹簧下挂上多重的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0N?

五、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3、摩擦力

教学目的: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 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

1、静摩擦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点评:通过实验得到静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再得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重复实验,提问学生:木块移动时弹簧秤有无读数,得到滑动摩擦力概念。

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重复弹簧拉木块的实验,在木块匀速运动的条件下,观察弹簧秤读

高一物理教案

数。讨论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l)用弹簧秤分别拉一个,两个,三个木块(叠放),将每次的读数填在设计的表格中,分析比较: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成正比)

(2)分别在桌面,玻璃板和毛巾上用弹簧秤拉动木块。观察记录弹簧秤读数。(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大)

(3)在光滑桌面上和粗糙木板上分别拉动同一木块,并读数。

通过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概念,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得到滑动摩擦力公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了弹力的方向,才能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弹力大小的计算在今后也将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利用平衡条件及动力学规律,利用公式F=kx来计算。

四、实例探究

l、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那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和减小它们?试分析你骑自行车在加速行驶和减速滑行时,前轮和后轮受到路面所给的摩擦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用50N的作用力F将重10N的物体压在竖直 墙壁上,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存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

B.因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滚动摩擦力总是小于滑动摩擦力 D.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4、有一长条形木板,其质量为m,全长为L、现以一定的速度使木板在一水平桌面上滑行,已知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问当木板的三分之一滑出桌面时,木板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

五、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4、力的合成

教学目的: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 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合力和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力和分..力同时当成物体受的力。

二、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点,但这

高一物理教案

几个力的作用线延长后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所以,共点力不一定作用在同一点上,如图所示的三个力F

1、F

2、F3均为共点力。

三、共点力合成实验:

四、力的合成的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 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 _______就表示合力的_______和_______.这 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即平行 四边形是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 定则可简化为三角形定则。若从O点出发先作出 表示力F1的有向线段OA,再以A点出发作表示 力F2的有向线段AC,连接OC,则有向线段OC 即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五、共点力的合成

1.作图法(图解法):以力的图示为基础,以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严格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从与图示标度的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一个邻边的夹角,表示合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教案

2.计算法: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示意图,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3.两个以上共点力的合成

【例一】两个小孩拉一辆车子,一个小孩用的力是45N,另一个小孩用的力是60N,这两个力的夹角是90°.求它们的合力.

【例二】用作图法求夹角分别为30°、60°、90°、120°、150°的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它们的夹角是0°和180°时的合力.比较求得的结果,能不能得出下面的结论:①合力总是大于分力;②夹角在0°到180°之间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例三】三名同学一起玩游戏,用三根绳拴住同一物体,其中甲同学用100N向东拉,乙同学用400N的力向西拉,丙同学用400N的力向南拉。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课堂训练: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

) A.合力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B.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C.合力大小可能比两个分力的大小都大,可能都小,也可能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D.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一个分力的大小,小于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2.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5N和2N,则它们的合力不可能是( ) A.5N B.4N

C.2N D.9N

3.两个共点力,一个是40N,另一个等于F,它们的合力是100N,则F的大小可能是(

A.20N

B.40N C.80N D.160N 4.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的最大值为180N,合力F的最小值为20N,则这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

A.110N,90N B.200N,160N

高一物理教案

C.100N,80N D.90N,70N 5.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5N,F2=10N,F3=20N,则它们的合力( ) A.不会大于35N B.最小值为5N C.可能为0 D.可能为20N *6.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F,如果它们之间的夹角θ固定不变,而其中一个力增大,则( )

A.合力F一定增大 B.合力F的大小可能不变 C.合力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θ<90°时,合力F一定减小

*7.几个共点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中某个力F1停止作用时,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将向着F1的方向运动. B.物体将向着F1的反方向运动. C.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D.由于不知共点力的个数,无法判断物体的状况.

8.在长度、质量、力、速度、温度、比热等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有______,属于标量的有______.

*9.从正六边形ABCDEF的一个顶点A向其余五个顶点作用着五个力F

1、F

2、F

3、F

4、F5,已知F1=f,且各个力的大小跟对应的边长成正比,求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五、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5、力的分解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二)进行新课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二、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高一物理教案

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

【例一】在倾角θ=30º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① ② ③

高一物理教案

【例二】试判断:

(1)若已知两个分力F1和F2的方向, F

1、F2有唯一解吗? (2)若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另一个分力F2有唯一解吗? (3)若已知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F1,F2有唯一解吗?

【例三】已知某力F的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试分析:

1.F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的两个分力有唯一解? 2.F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的两个分力有两解? 3.F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的两个分力无解?

四、力的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的一般步骤:

1.建立xOy直角坐标系

2.将所有力依次向x轴和y轴上分解为Fx

1、Fx2……,Fy

1、Fy2…… 3.分别求出x轴和y轴上的合力Fx、Fy 4.求出合力F,大小FFx2Fy2 方向tanFyFx

【例】如图,从正六边形ABCDEF的一个顶点A向其余五个顶点作用着五个力F

1、F

2、F

3、F

4、F5,已知F1=f,且各个力的大小跟对应的边长成正比,用正交分解法求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课堂训练:

1.在一个已知力的分解中,下列情况中具有唯一一对分力的是(

) A.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B.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分力的方向 C.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D.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一条直线上

高一物理教案

2.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哪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 A.两个分力与F都在一条直线上

B.两个分力与F间的夹角都大于90º C.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的大小相同

D.一个分力与F间的夹角为90 º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4N的两个分力 B.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9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N的力能分解为3N和4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N的力能分解为4N和3N的两个分力

4.已知力的大小为10N,将此力可分解成如下(

A.3N、3N

B.6N、6N

C.100N、100N

D.500N、500N 5.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F1跟F成30º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为方向未知,则F1的大小可能是(

) A.

3F,33323F

B.F

C.F

D.3F 3236.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支持力 C.重力、下滑力和正压力

D.重力、下滑力、支持力和正压力

7.在水平木板上放一个小铁块,逐渐抬高木板一端,在铁块下滑前的过程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和铁块对木块的正压力FN的变化情况是(

) A.F和FN都不断增大

B.F增大,FN减小 C.F减小,FN增大

D.F和FN都减小

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第20篇: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3 1

2止的情况.

3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1

2

3

4

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物理光反射教案模板
《物理光反射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