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22: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计算课研究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高效课堂的倡导下,对计算课类型进行了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教研,现简单的总结如下:

一、还计算教学本来的面目。

新课程要求在活动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但使用不当常常使我们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单是在组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花去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进行。所以我们现在倡导的模式都是都是直接导入新课,揭示目标让学生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加以练习。

二、复述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意我们老师的讲解是不是清晰,对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够,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牢固,我们加大了在课堂中的学生复述环节,复述老师的问题,复述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复述别人的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要力,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的注意状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另外在学生自学中给予适当的自学指导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紧跟着自学完就检测考察,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很用心。

三、计算教学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练习,激发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单纯的计算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致使教学效率较低。所以我们针对儿童的特点,注意计算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改变口算的单调性、乏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与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关系密切。为此,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为重要。我们注重了学生的书写规范的习惯。小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书写不规范,他们在计算时,有的字写得模糊不清,如:6和0、1和

7、3和8;有的写得过淡,或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有的字迹潦草不堪,甚至将数据连为一体;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在课堂中对上黑板的同学进行了书写评价,长此以往,具有了良好书写习惯的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会降低很多。

四、注重教研,紧抓学困生的辅导。

我们加大教研的力度,及时教研寻找不足和问题,做的及时弥补。本学期我们一起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在以后的计算教学中要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必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基础,课堂中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

培训心得体会

箐口乡中心小学:杨翔 2014年5月25日

本学期,我校王仁国老师于2014年5月21日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了“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的校本教研培训。我受益匪浅!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任务呢?下面,就数学课中数感的培养谈一谈我们高段数学组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口算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我们数学组有老师还采用了课前2分钟交换出题解答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我感觉比较好。

2、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的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正确估算。

推荐第3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龙河中心学校 孙 宁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尽管新课程删掉了一些繁、难的计算内容,适当降低了计算要求,但计算教学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计算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算理算法

计算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道理。计算的算法是指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正确把握算法,让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计算。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正确理解算理,把握算法

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让学生把握抽象的计算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教学中要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算法的构建中去。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我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提示学生求“24×13就是求什么?根据我们已有的计算经验,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及小组交流,不难得出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先求3个24,再求10个24,最后把两次算得的

结果相加。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了算理,在尝试与探究中掌握了算法。

2.提倡算法多样,重视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组织学生正确分析比较、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肯定有创意的算法和比较便捷的算法。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个过程,算法的优化才是目标。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呈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再通过对比分析、合作交流,逐步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哪种方法有缺陷,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逐步趋近优化的基本算法。

二、加强口算和估算 1.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口算在小学阶段贯穿于计算教学的全过程,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因此,加强口算教学,有效地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小学低中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是最基本的计算内容,务必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在教学有关计算时如果需要一定的口算基础,教师必须在新授前对需要用到的口算进行适当的复习训练。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三位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几×几+几”的口算练习。口算训练以听算和视算为主,尽量少采用效率比较低的口答方式。 2.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它是一种近似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是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知道计算结果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常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取近似数进行估算,例如凑整估算、取中间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等,有时结合具体情况可以运用数的整除特征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估算。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一是培养计算前的估算意识。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算前估算,学生知道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为下面精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判断依据。二是培养算后的估算意识。计算后要多问:计算结果是否在 估算的范围?用估一估的方法看看结果是不是差不多?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另外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如果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在算前算后估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精心组织计算训练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都是随着知识积累和相应的训练而提高的,计算教学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突出计算要点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弄清算理和算法后,要及时针对新知要点进行练习。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要突出练习积的对位;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要突出练习进位和退位,特别是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在组织练习时,一方面要讲究效率,多练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组织集体练习,尽量少用

口答,因为口答只有少数几个人积极参与,多数人观望,效率比较低。

2.加强比较辨析

在学生完成基础性专项练习后,教师可多出一些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求同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质,通过求异分清相混相异的知识。例如三年级教学混合运算后可出如下一些题组:

题组一:35+5×20 63÷3×8 35+5-20 63-3×8 题组二:80-30×2 72÷12×2 (80-30)×2 72÷(12×2) 题组三:100-25-65 100-(25+65) 135-(63+37) 135-63-37 题组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题组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题组三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减法的一个基本性质。 3.培养计算智慧

学生的计算智慧主要体现在算法的自觉迁移与类化和算法灵活简便两个方面。因此,教学时在学生把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可出一些综合性、变式性、灵活性、拓展性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一练、试一试,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横向、纵向等方面的比较,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学生养成要求简算时才去用简便方法计算,在平时的四则计算中也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养成优化算法的习惯。

总之,我们时刻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多动脑,多思考,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教学充满情趣,才能让它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

摘 要:在进行小学课堂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计算过程中的准确度。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数学教学 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80-01

在多年的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反映,孩子在考试的测验过程中在做计算的测验时总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计算失误。每次得到这样的反映,就会使我产生一种责任感。而也恰恰是这种本能产生的责任感使得我对小学生在进行计算题的运算过程中导致失误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失误案例进行全面的研究过后,发现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准确程度,而在众多因素当中,对于计算方法没有达到全面掌握而导致的错误的比例很小,而另外很大部分的影响因素是由于小学生在进行计算过程中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而当下我国对与小学课堂的要求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计算要准确并且合理,而在二者之中计算合理的前提条件就是结果的准确。正因如此,为了达到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过程中的准确程度,本文做出以下的总结。

1 增强思想教育的力度,激发学生们增强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想法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小学生在得知自己的计算结果不正确之后,总是以自己的粗心为理由。对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态度摆正,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以粗心当作借口。在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在考试结束之后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对由于自身计算错误而损失的得分进行统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寻找错误并且对影响错误的具体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分析出,在实际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往往都不是由于自身的计算方式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在考试过程中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答卷过程中没有注意字迹是否工整以及没有认真进行检查所导致的。在对学生们进行提高准确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计算准确率较高的学生的作业以及答卷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并且让成功率较高的学生介绍自身做题过程中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改变学生们将粗心作为失误借口的思想,从根本上加强计算的准确程度。

2 加强计算方式的教学力度

在思想上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计算方式的教学力度,教育学生们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提升计算的准确程度。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方式的科学程度直接对计算的准确程度造成影响。比如学生们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正确率普遍较低,那么就要教育学生,在实际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下面的计算顺序,在开始运算的时候应该将思想与精力进行集中,并且要深入的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算的方法,并且准确的进行应用,根据运算的法则对每个步骤进行核对,如果出现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在整个过程完成之后确定结果。而且为了使学生们可以完整的将计算的顺序记清楚并且在实际进行运算的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可以将运算的流程做成口诀或者顺口溜的形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运算的方法。在实际对学生们的计算方法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以上的方式将计算的流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们,再通过科学合理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可以熟练的进行使用。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掌握好学生们接收知识的节奏,再实际进行计算练习时,对习题的选择一定要达到少而精的程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并且可以加强学习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

3 加强对学生们学习习惯的训练

如果想要有效的加强学生们的计算技巧,一定要加强学生们计算习惯的训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以下习惯的训练。

3.1 加强学生们对题目进行校对的习惯训练

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都要将题目抄下来再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将抄下来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校对,达到不抄错不遗漏的标准。

3.2 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保障计算准确率的前提条件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实际做计算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题目内的数字以及计算符号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清其中存在的联系。还要分析出计算的顺序。最后要思考运用哪一种计算方法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对题目进行分析,并且判断出是否可以利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以提升解题的效率。

3.3 训练学生们认真计算以及工整书写的习惯

在答卷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要求的格式进行书写,而且字迹要工整美观。

3.4 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验算的习惯

在计算结束后进行验算可以进一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将验算当作习惯来进行培养。

4 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计算水平

计算水平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加强目的性以及计划性,日积月累的积累计算的经验才能慢慢增长的,在实际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4.1 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在训练数值较大的加减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进行练习的就是进位和退位的方法。要求学生们在实际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熟练的掌握这一计算方法,而其中的难点就是连续的进位或退位。在?练小数之间的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小数点对其的原则。一些可以运用简便算法计算的问题就要重点训练计算定律的运用。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将重点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4.2 训练学生们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简便算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计算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计算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各种计算定律。所以说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4.3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新.识得“计算”真面目--计算在小学数学中的价值分析与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8):56-60.

[2] 张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改进策略的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7).

[3] 李文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赣县区莲塘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

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启,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总之,改革需要勇气,继承同样需要勇气。计算教学不能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是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更富有活力。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及要求和重难点: (见《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内容分布及教学要求》) 以“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活动来理解,并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能正确进行计算。而在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和变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计算教学的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各册计算教学要求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来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整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末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要求小数点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分数计算必须是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同样是必须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还是减法的简算。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起点,开展计算教学。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需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计算,笔算也能促进口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须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它更是对口算、笔算的一种验证,而简算又是优化的体现。

四、计算教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雅诺夫斯卡亚曾经说过:解决数学知识就是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渗透转化思想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我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计算呢?”这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0。”另一个同学又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1。”接着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

10、乘100。”这时我接着说:“同学们喜欢计算的都是比较简单地、能够口算的,老师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你们能不能不笔算写出结果呢?”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23×99,学生看了题目以后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把99转化成100-1的差,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了这种转化思想,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把不喜欢算的转化成喜欢算的。我想,正是有了思想方法做基础,学生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再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每支铅笔0.8元,3支铅笔多少元?0.8×3等于多少呢?(这个知识没学过的)有学生就说了:0.8×3其实就是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我可以列为加法算式:0.8+0.8+0.8=2.4;另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做:0.8元就是8角,8×3=24

角,24角就是2.4元。数学上象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比如:计算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等等。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形既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数为目的;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低年级学生对纯粹的计算是没有兴趣的,这就要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加强对学具的合理应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数形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给35+20和35+2 设计了两个“半成品”,问学生珠子拨完了吗?再让学生自己拨一拨,强调拨在哪一位上,为什么。最后在拨珠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地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之前,虽然学生已经总结出抽象算法,也进行了初次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比较,但是从这里学生的发言看,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理解抽象算法的算理,所以这里不脱离计数器,而是就计数器的拨珠过

程启发那些尚不能理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算法的过程。50+34 和5+34 ,较上题有所改变。这次是让学生自己画算珠,这样在层次上比上个题有递进。这样牢牢以计数器为助手,突破教学的难点是十分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即是通过“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发现如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依旧不变,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测:可能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那么这到底正确不正确呢?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验证,说明是正确的,再让他们试着举出反例,结果发现举不出相反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利用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实质。

4、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乘法交换律。课堂伊始,先回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然后类比到“乘法交换律”,也可以使学生很快的领会新知识。同样由“加法结合律”类比到“乘法结合律”;再如教学“怎样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可以由“怎样求最大公因数”而类比推理得出。(都要用到短除式)

五、计算课典型课例:

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从两个角度、两条线来说说这节课。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

1、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

人教版P110页的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后来学习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已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重在引导,进而同化知识。

2、体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确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从“分数单位”入手来引导和点拨(教学难点)、明确算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而教学的关键是“通分”。

(二)、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

1、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确定教什么、学什么:

本节教材中的知识点即明线就是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暗线就是“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时,使学生立刻会想到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2、结合两个角度、两条线,确定如何教和学: (1)教师如何教? 第一环节: A、通分练习

和 和 B、口算:

21429275+ + - + 337711118823491327 通过上面的两组练习题让学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随即改变第一道题使它变成+算呢? 第二环节:

A、出示例题:与旧知比较,有什么区别?前面学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而这两个分数呢?是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教师重在点拨: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而

1414310143,该怎么计10呢?它的分数单位又是什么?由此理解“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B、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前面同分母分数我们是怎样计算的?那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进行通分,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C、计算法则的概括: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学生怎样学?

在明确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后,必须先通分。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解答,格式准确。注意做题的书写格式,特别是通分的过程很重要,可以在验算本上完成,然后直接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然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组长对答案。也可全班进行,几位同学板演,发现细节问题,及时纠正。

六、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如: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常规,巧算的策略。如50÷9×18,就不能按法则先算50÷9再算乘法,可以先算50乘以18,再除以9。这也是我们平常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造成的。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见题就算,缺乏对题目进行全面的策划。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

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即:“熟练”、“比较熟练”、“会”。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新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

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应加强估算。

计算有很多类型,如:口算,列式计算,脱式计算,估算,竖式计算等等。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如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加强估算教学。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14元”的„„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要重视估算,必须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为实际应用作参考,如用估算去验算其它计算结果。

4、应重视口算。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重笔算,轻口算,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对口算训练更少。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口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内容,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多数学生选择从高位算起(口算加减法),这与笔算中的以个位算起又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在这里犹豫不决,对两种算法不能作一个较为合理的协调,于是对口算训练不力。其次,口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乏味,没有激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少数优秀学生,不愿参与这样的口算训练,甚至破坏课堂纪律,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而选择少训练口算。再次,口算训练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形式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要知道,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试想,小学的相加减乘除,以及后继学习的乘方,开方,有哪种能离开基本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法)。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口算训练,笔算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同时口算训练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5、在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应注意适时优化。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

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是通过例题,讲一种最佳算法,学生明白算理,并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

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强调算法多样化,是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48+2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想出了六种算法,(1)48+27=40+20+7+8=75,(2)48+27=48+20+7=75,(3)48+27=40+27+8=75,(4)48+27=48+2+25=75,(5)48+27=45+3+27=75,(6)列竖式计算。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问:“小小发明家们,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不甘示弱的小朋友于是就想出毫无意义的第7种、第8种┉┉一节课下来,那些后进生,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我们倡导算法多样化,更应强调计算的最优化。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6、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计算教学十大误区: (1) 重应用,轻计算。 (2) 重情境,轻实效。 (3) 重法则,轻算理。 (4) 重结果,轻过程。 (5) 重笔算,轻口算。 (6) 重多练,轻精练。 (7) 重“算”,轻“计”。 (8) 重多样化,轻优化。 (9) 重计算,轻估算。 (10)重知识构建,轻习惯培养。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

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

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 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五、要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有的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积累起来,分析、辨别出错的原因,针对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1、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与学生一起分析、

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如: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2) 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

(3)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 (4)计算时不打草稿。

(5)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2、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

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如何使他们改正过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次改了,下次还可能出现,甚至屡改屡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批改作业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标上符号或批上批语或打上“?”。

2、举行小型竞赛。规定时间、题目,做完后马上对答案,让计算出错的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也表扬认真找出错误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3、给学生讲清“计算”的意义,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讲计算的故事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计算错误的笑话及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损失等,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设计相应的趣味练习,如:针对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小树生病了,请你赶快帮帮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安庆市华中路第三小学 杨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相比较而言,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而现在却很少提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课标调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正是这重要的一环,恰恰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地方,也偏偏是学生们最不愿意学习的知识。 一方面,对老师来说,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一目了然,运算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时优化。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

计算内容基本都是独立成章,先学加法、减法,再学习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只要是一进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师生之间就只有练、练、练,很少有关于算理的探讨、交流,只有学生练习熟练与否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优生练习熟练后的心浮气傲,一种是学困生动笔就出错的心惊胆战。

6、评价方式的滞后 新课程标准在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后,制定了新的评价标准。而在上级部门组织的测试、平时的检测中仍然在使用老课标的评价标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感到非常困惑,这种困惑带来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

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加强算理的教学。

1、充分运用学具,加强直观教学。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弱,抽象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72÷6,学生很难理解6除不着1,2落下来,变成12继续除„„教学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在写的过程中与到一些困难,写出十位上商1以后不知道再如何去做,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小棒.拿出72根,每10根一捆,余两根.想办法把它平均分成6份.学生动手操作:7捆平均分成6份,每份1捆,余一捆,然后再怎么分呢?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把一捆拆开与零的2根合在一起变成12根句能继续再分了,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致很高,这时及时回到问题:在竖式上如何表示呢”刚才的问题应仞而解.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我

是这样做的:36+87,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8捆加3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11捆合在一起全部得出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先算十位得11,再算出个位以后不能直接写了,必须把十位的数字重新擦掉,再写上正确的结果。教师提出问题:“想个什么办法就不用这么麻烦呢?”学生讨论得出笔算加法计算法则的第三条:从个位算起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则.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数域的扩大或计算中新的矛盾出现,它可以断地发展和充实。如百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后来学习万以内退位减法,由于被减数和减数的数位增加了,原来的法则已经不够用,所以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便发展为: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当万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出现连续退位减法的情况时,如:5000-638,退位的次数增加,被减数变化的幅度增大,而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法则,对如何指导连续退位的计算却没有文字说明。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让学生根据需要对原有计算法则做了必要的补充: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如果前一位上是0,就向前两位或者前三位连续退1作10,直到和本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为止。

(三)、注意算法多样化

1、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计算。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大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标新立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放手。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低估。请看学生是怎样计算“7+6”的: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

×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 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五、要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有的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积累起来,分析、辨别出错的原因,针对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1、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如: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2) 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

(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

(3)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 (4)计算时不打草稿。

(5)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 …

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如何使他们改正过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次改了,下次还可能出现,甚至屡改屡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批改作业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标上符号或批上批语或打上“?”。

2、举行小型竞赛。规定时间、题目,做完后马上对答案,让计算出错的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也表扬认真找出错误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3、给学生讲清“计算”的意义,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讲计算的故事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计算错误的笑话及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损失等,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设计相应的趣味练习,如:针对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小树生病了,请你赶快帮帮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

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上好计算课心得

东城小学—梁建萍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而口算又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口算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和技巧,形成口一定的口算习惯,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要求。下面我来谈谈对如何上好计算课的初步认识:

一、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在计算中,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缺一不可,在计算课中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方法是计算的程序化和模式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单纯机械的练习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原理,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只是一种模仿,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算理和算法的教学。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算法掌握牢固,计算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如《除法竖式》教学竖式的写法与以往的教学不太一样,她先出示了一小段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疑问,在解决疑问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整百数乘一位》教学中让学生看着算式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就是几个百和一位数相乘,算法就是百位和一位数相乘,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分数乘分数》一节课中多次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感悟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也就是,分母与分母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可以约分的约分。每节课上的很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掌握算法。

二、要让学生弄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

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1、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如:36-135÷9学生知道先算除法,可没有把“36-”照抄下来。或把36 的位置颠倒了写成15-36.还有36-135÷9 =135÷9 =15纯粹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2、学生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 75÷(25×4); 240-15×6+10,240-(15×6+10)。

三、关注计算课中的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课中还要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一种理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对同一个计算、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去发现算法,再让学生展示各自的算法,然 1

后通过班级集体和老师的力量对呈现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和优化,使学生感悟算理,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算法,最后把获得的算法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四、要让学生弄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和运算符号进行简便运算。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五、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1)、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2)、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3344÷869844÷494343÷4311600÷58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一题,商应该是三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240-15×6+10读作:从240里减去15乘6的积,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5

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120×(10÷5)

②80+60÷1280+60-12

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采取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4

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分配律

201×42=(□○□)×42=□×42+□×42

98×65=(□○□)×65=□×65○□×65

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错练习。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 如,80×5÷80×5=1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并且在计算中获得良好的数感。

第11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加强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加强

渠县宝城镇第一中心小学

罗鑫

如今,在小学高年级段我发现有部分同学计算能力不是很好,很简单的计算题都要依靠计算器,否则就会做不来或者出错。所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前提——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关键——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 “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1

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核心——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 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根本——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

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

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

二、三位数的除法,\"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才会用我们所学知识、用正确的方法为祖国培育更多的接班人。

第12篇: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

多年来,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就是计算题过不了关。”每当听到这句话时,一种本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也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多次分析。通过对大量的错例综合分析后,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极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对教学作了以下总结反思。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让粗心大意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如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⑴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⑵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和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这些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二、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操作过程。

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操作过程就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之一。比如错误率最高的四则混合运算,就应使学生掌握以下策略:仔细抄题→认真审题→正确运算→步步检查、及时纠正。正确结果从何来,良好习惯是保证。

上述操作过程先让学生知道,再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行。在训练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数量不能太大,练习量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进行细心运算,并能体验到全对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师自己要改进批改作业的方法。

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在批改方法上,我作了如下一些改进措施:批改时将错题用红笔圈出,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且印象深刻,今后不会再错。

四、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班级中的学困生往往是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的,因为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出现的很多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等到问题越积越多,教师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十分困难了。而我是这样做的:

⑴运用教师以前教学中获取的反馈信息,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作防范。

⑵指名板演,加强课间巡视,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⑶做好练习后的讲评,开展交流,多向反馈,集思广益。

综上所述,经过我多次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第13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数学,现代社会的高技术实质是数学技术,数学是高技术的关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2、数学教学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口算、笔算、估算水平。做计算时的作业习惯,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2)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 (2) 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 (3) 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

2.计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原则: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底,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学生的现状,并作出具体的分析,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

2012年1月-——2012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八、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第14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3月30日,暨计算教学课例及讲座在真龙镇中心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也是提高及格率的措施之一。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三、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四、学生间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目前,每个班中都存在着一部分后进生,都让教师一一辅导,对于农村教师而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做到,所以,我选择班内优秀的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一帮一地辅导,每天做3~5小题,由小老师批改,出现错误有小老师讲解。这样既解决后进生畏惧老师的心里,又让小老师占在学生的角度讲解,后进生容易接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小老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学年过去全班的计算能力整体得到了提高。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榕右中心校 杨飞 2018.4.2

第15篇: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心得

东城小学---杨永峰

在给学生“减负”的教育大背景下,作为数学老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深究的问题,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计算历来被公认为最枯燥无味的知识,然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它的重要作用又常常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它简单但又容易出错,一直以来是围绕数学老师们的难题。怎么办?我认为将复杂的计算简单化,便不失为经验之谈。

在课改以前的教学中,有老师以为,计算教学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反复“练习“,只要能做对就可以了。常听一些老教师这样说:“熟能生巧”,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了,计算学习只要多练、多做,弄得滚瓜烂熟,自然就找到了一些窍门,学习成绩也就能跟着提高了。但是,“熟能生巧”果真能作为计算学习的普遍规律吗?计算教学真的不必要再费工夫去理解其中的算理?教学中也只是一带而过就行了吗?其实,理解算理和抽象的算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在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按照计算的法则去进行计算并不困难,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在很多的模仿和机械地套用后很快就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这仅仅是教会了学生计算而没有形成运算。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运算”的意识,自主地去发现计算的法则。对于数学来说,熟能生巧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了,西方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大多也都认为理解最重重。事实也说明,只有被理解的数学概念,技能和原理,再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才能保持永久的记忆,才能使“巧”转变成“熟”。

在现在的新教材中,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把学生从复杂枯燥的计算教学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的计算结果,而是更充分的发掘计算教学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时,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一个订奶的场景:“一份牛奶一个月28元,一年要花多少元?”在教材中列举了几种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方法:一种是估算和推理的方法:28x10=280,12比10大,那么28x12一定比280多,可能是300多;第二种是转化的方法,把一年的12个月分开算,先算半年的价钱,再算一年的价钱,把28x12转化成28x6x2;第三种也是转化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四年级学习的乘法的分配律,把28x12转化成了28x10+28x2,最后在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引出笔算的方法。学生可以借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把不太了解的问题转化成了自身熟悉的问题,并在一步步的探讨中逐渐地理解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方便。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主体意义上的真正发展。同时又增强了更深一进的记忆。

在计算教学中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度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例如在一年级教材“9+几”的教学中,先贴出一盒可以放10个桃子而只放9个的图片,再出示又买了4个(单贴4个桃子),问:共有多少个桃子?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结构上,他们会很快就能说出“9+4”,但不能很快说出得数,在这个时候,不能像高年级同学那样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去探索其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想办法并让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摆一摆,放一放。他们很容易地想出把外面的1个桃子放在盒子里,正好凑成了10个。再和外面剩下的3个合在一起就是13个。在以上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摆桃子的过程,理解了把9凑成10的道理,为学生计算较大数时奠定了基础。摆桃子作为理解算理的一种方式呈现目的是为学生计算方法的运用建立了表象,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归纳也是为以后依据这种特定的规则进行计算的。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的同时,还要做到计算仔细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自我检查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中一项看似简单实则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通过耳濡目染教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一点一滴逐步积累,经常培养才能得以形成。教师可举实例向学生说明,如果是科学家或制造飞机的工程师由于一时疏忽,又因为检查不严密,他们产生的错误将会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以此告诫学生,保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着要保障;同时做好细致的自我检查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要求家长检查签字的方法,改为学生自查签字,具体做法是:当天作业或练习完成后,自已检查,次数不限,但要求最后用笔写上“已自查,错误处,更正如下。”这样坚持下来,则一次比一次要求高,原来检查不出错误的逐步能发现错误,原来细心检查的同学在以后中能避免出错。

总之,我们要好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一些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多变地处理教材,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撞击出热爱的火花,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化复杂为简单,那么,计算的教学就会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6篇: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

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下载地址: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doc

第17篇: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结合自己平日的计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算法掌握牢固,计算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让学生弄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

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 如:36-135÷9 或 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 =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21 36-135÷9 =135÷9 (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15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

1 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 75÷(25×4); 240-15×6+10,240-(15×6+10)。

三、要让学生弄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和运算符号进行简便运算。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四、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

2 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1)、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2)、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3344÷86 9844÷49 4343÷43 11600÷58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一题,商应该是三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五、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240-15×6+10读作:从240里减去15乘6的积,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

如,0.46+(36-765÷25)×25 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3 ①120×10÷5 120×(10÷5) ②80+60÷12 80+60-12 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采取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4 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分配律

201×42=(□○□)×42=□×42+□×42 98×65=(□○□)×65=□×65○□×65 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错练习。

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 如,80×5÷80×5=1 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第18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双龙镇黄格小学:曾琴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灵活、自由,思维也变得更活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将是我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这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在做数学计算时,我们过多的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改革以后,删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但是学生计算的错误,却一直是小学教学中存在棘手问题。在教学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在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时,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也是学生失分最重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至于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计算能力薄弱因素 1.学习态度方面

(1)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比如“6”与“0”、“2”与“7”等等,写得无法辨认。

(2)经常会出现漏写、误写、漏看、误看、乱涂乱划等现象,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2)计算时,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行为习惯比较差,做题时很多同学桌上没有草稿纸,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写得乱七八糟,有的甚至把草稿打在桌面上或垫板上等,压根从思想上的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2.行为习惯方面

(1)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完计算后不检查或敷衍了事,用眼睛扫一眼,不会认真的检验已做计算是否完全正确。 (2)更有些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自己检查,就期盼到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到了考试时,检验环节依旧流于形式。

(3)一些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质量如何,做完就立即交卷。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

4.计算练习强度不够,不持久。

学数学不做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行,要持之以恒地练,否则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基本运算方法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学好数学,首先得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工作。那么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计算。计算中最基本的就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找规律解题等等。特别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这是以后的计算和运用及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对于一些计算,我们可以教与学生简便运算,比如97+54+3+46=?这到连续加的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分析题目,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去做.比如,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变为97+3+54+46=?就会很明显的计算结果了,不仅方便了计算,也节约了时间。

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

(一)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数学转盘,扑克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理解算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比如一年级时,要想学生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就需要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不会算或者不能正确计算就说明他对数的组成还没理解透彻,缺乏灵活变通或举一反三的能力。三年级时,在进行360÷6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60,算法就是先将360看成360,除以6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360看成36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360看做36,未必就真成了36。而是将360看成是36个10,用每个36除6,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计数器演示8+5=?的算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学具8和2凑成10,因此把5分成2和3。得到8+5=13,甚至更多的想法。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抓基础,口算、笔算共同提高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小学计算训练各个阶段都要抓,特别从低年级就要开始训练。抓好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表内乘除,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中高段要求学生会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和百分数的常见之互化,迅速反应常见各种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互化,到了高年级,圆周率参与的运算,成为孩子们计算失误的重要地方,此时1到9的计算值的记忆犹为重要,再如1到20的平方,1到9的立方的记忆,训练可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专门准备几个计算本,课前都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或心算(一般为10个题左右)。每天的家庭作业还包括20个计算题。这样天天坚持,学生的口算能力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口算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等特点。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但我们要注意教学中口算是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小学生的潜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激发,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8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8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可以用简便方法:任何一个两位数乘11,乘积是把两位数两边拉开,中间相加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五)、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8×15可以换成28×10+28×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抓住小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要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听课,认真读题。

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二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否能用简便算法),三算(认真动笔计算)。 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得到结果。而且要让学生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③学生要做到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述学生的运算思路,计算方法和步骤,防止错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演算时要用草稿纸的习惯,并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第19篇: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占桂香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

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

36-135÷9或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36-135÷9=

21 =135÷9(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

240-(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①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②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3344÷869844÷494343÷4311600÷58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一题,商应该是三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240-15×6+10读作:从240里减去15乘6的积,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

5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120×(10÷5)

②80+60÷1280+60-1

2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采取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

4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分配律201×42=(□○□)×42=□×42+□×42

98×65=(□○□)×65=□×65○□×6

5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错练习。

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 如,80×5÷80×5=1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第20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个人课题计划二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必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境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适契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2、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努力形成“大数学”、“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3、发展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待课题研究,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等,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平等性原则: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5、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新学的计算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中情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在课堂中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

(2)、在数学计算课中如何把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中的方法多样化教学

(1)、怎样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研究算法

(2)、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算理进行数学计算,找到多样化的算法

(3)、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验证,发现最优化的方法

3.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2)提出问题,尝试列式

(3)组内交流,探究算法 (4)组间交流,理解算法

(5)归纳小结,明晰算法 (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4.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究怎样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5.计算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设计。

七、研究措施

1.对小学数学计算课上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总结在计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教学资源的开发

(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场景资源的开发。

A、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

B、创设有趣的活动情景。

C、创设积极的游戏情景。

D、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

E、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

(2)、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资料

A、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资料。

B、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学习资料。

C、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资料。

3、在实施计算教学后的学生调查和案例分析

对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4、计算教学在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与总结

结合课题研究,在计算课上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的研究。教学后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3、个案研究法。根据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第二阶段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并探索“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实施阶段边实践,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写出教学心得及相关论文、案例。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优化研究过程。

3、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汇总资料,认真总结研究情况。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