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18:04:4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的数的读、写、组成、比较等各个知识点。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与比较

三、教学过程

1、读数复习:

提问学生:你认为读数要注意什么?

追问:“10000”怎么读?为什么读作“一万”?

“ 6006”怎么读?四位数中间的两个0怎么读?

2、写数复习:

老师想把9920记录在黑板上,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写?

边倾听边板书: 千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9 9 2 0 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都有一张数位顺序表?

一起来复习一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完整数位顺序表。

3、其它复习:

提问:除了读数、写数,你还能介绍9920这个数的哪些知识呢?

① 组成。

答:它是由9个千、9个百、2个十组成的。

问:这两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师结:哦!数字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② 计数单位。

答:万位上的记数单位是万,千位上的是千„。

师结:是的,不同数位上的记数单位是各不相同的!

③ 口算。

答:9000+900+20=9920 师结:根据数的组成可以口算整千、整百、整十数。

④近似数

答:9920≈9900或10000。

师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看作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万数。

⑤ 数数。

答:9920的相邻数是9919和9921。

问:谁听得出他是怎么数的?(1个1个数)你还会几个几个数?(2个、5个、10个、100个、1000个„)

要求数数练习:(开火车数)10个10个地从9920数到10000;1千1千地从10000倒着数到1000。 ⑥ 大小比较。

答:9919﹤ 9920﹤ 9921。

问:你能找到更大四位数吗?复习9999,1000,10000特殊数。那么六个数呢,你能按一定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吗?拿出卡片比大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89﹤ 5199﹤ 6006﹤ 6080﹤ 9920﹤ 10000。 10000﹥ 9920﹥ 6080﹥ 6006 ﹥5199﹥ 589。 问:你排得最快,有什么窍门吗? 引导全班学生小结复习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二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 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 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二、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 )×( )+( )

(2) 20以内能被3整除的数有:

3、

6、( )、( )、( )、( ) (3)当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口算

4×( )= 16 ( )×5 = 15 3×( )= 12 ( )×4 = 20 2×( )= 10 ( )×9 = 81 5×( )= 45 ( )×4 = 32 6×( )= 36 ( )×5 = 30 5×( )= 25 ( )×4 = 36 35÷5 = 82÷9= 51÷7 = 84÷9 = 46÷6 = 36÷4 = 31÷5= 13÷2 = 7÷7 = 41÷6 = 56÷7 = 29÷3= 9 ÷5 = 29÷3 = 24÷5 = 48÷6 = 43÷5= 54÷6 = 49÷5 = 79÷8 = 35÷7 = 72÷8= 7÷8 = 21÷4 = 23÷6 = (5)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4÷3=

52÷9= 46÷6=

第三课时 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

二、教学重点 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课时 质量单位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三、教学过程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两分硬币重1() 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 一头牛重300() 一瓶金龙鱼油重1000() 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 一只蚱蜢重6()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200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200克 1000克铁()1千克棉花 3.填一填

1千克=()克 500克+500克=()千克 2千克=1500克+()克

4千克50克=()克 2500克=()千克()克 500克+2900克=( )克=()千克()克 4.解决问题

(1)一只小狗9千克,一只山羊和两只小狗一样重,一只山羊多重? (2)妈妈买了1千克冰糖,煮咖啡用了200克,做绿豆汤用了500克,还剩多少克?(两种方法解答)

(3)爷爷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

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 30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千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 2 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克重。

1、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有(

)和(

)做单位。

2、1千克=(

)克。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

)单位。

4、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第五课时 图形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进一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3、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 ·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 )现象。

4、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第六课时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1、简单的统计表

问: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答: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答: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推荐第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读〈匆匆〉有感》——小升初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12 09:23:12 来源:网络 作者:考生

【打印】 【评论】

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深受感悟,思绪万千。《匆匆》使我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

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是的,露珠儿干了,有再晶莹夺目的时候;太阳落山了,有再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天空被乌云遮蔽

了,有重现光明的时候......可我们手中的日子呢,却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复返!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回想一下,我又何曾不是这 样每天都快速地把作业在学校写好,放学把书包一扔,不是看电视,就是玩耍。父母看见了多次批评,可我却说写好了,书上的内容也记得。可当试卷发下来,却是处处挂“红灯”。我也就

像朱自清先生写的那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珍惜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分几秒,他也会过得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光阴,他也会一无所获,过得空虚。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主要看你怎样掌握,怎样分配。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洋里的水,只要你能挤,总能挤出。”

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玩耍的人们啊!快睁开你的双眼,不然,时间将在你身边消逝。

点评:

1.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自己读《匆匆》这篇散文后的感受,通过这篇散文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道理。文章引用原文,加以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

活展开深刻论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2.小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浪费”进行了一番彻悟,并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尾发出真挚的呼唤,感情充沛饱满。

《我和老师》——小升初满分作文展示

发布时间:2008-05-10 10:17:15 来源:最新五年小考满分作文大全 作者:考生

【打印】 【评

论】

人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世上还有张老师好。”

那还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张老师接了我们这个班。她给我们总的印象是:30多岁,短发、圆

脸,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张老师接课不久之后,我爸爸和妈妈闹矛盾,吵着要离婚。妈妈丢下我,住到姥姥家。爸爸一气之下也抛下我,离家出走。剩下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心里又难过又害怕,不觉泪水涟涟。正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张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把我带到了她的家里,和她的女儿小艳住在一起。她家里仅有一张桌子也让给我写作业了,把小艳赶到小床上写字。六一儿童节到了,看见同学们都穿上了新衣,去参加节日盛会,我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小鸿,”亲切的话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忙抬头,意外地发现张老师手里拿着一件款式新颖的衣服站在我面前,张老师含笑说道:“小鸿,来,试试这衣服合身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

己的耳朵,直到老师替我穿好衣服,我还傻呆呆地站着,心里热乎乎的。张老师拍着我的肩头说:“快去参加盛会吧!”我当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高高兴兴的开会去了。事后我才知道,这件衣服是张老师牺牲了三个夜晚的休息时间赶做出来的,这一针一线凝聚着张老师的爱心。

一次, 小艳和我都患了感冒,发烧、头痛,不能去上学了。张老师去医院买了药以后,就匆匆忙忙地上课去了。放学后有慌忙跑回家,陪着我们,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晚上,张老师让小艳一个人睡,她却同我睡在一起,以便时时照顾我。夜里我发烧烧糊涂了,哭着要妈妈时,张老师就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哼着,使我感到仿佛妈妈就在身边。病好之后,张老师又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我

补习功课,使我的学习成绩没有落下一步。

我在张老师的家里整整住了两年。在她家里,我得到了那失去的母爱,几经创伤的心灵慢慢地复苏了。直到爸爸、妈妈和好后来接我,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充满母爱的家。从这以后,我便对张老

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现在,我小学毕业了,听说张老师也调往外地。自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张老师。

张老师,您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好老师!

点评:

1.文章开篇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小作者通过描述“张老师”对自己母亲般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料,体现出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情厚谊。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情节真实感人。

2.小作者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得逼真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准确,将一位善良、

慈爱的老师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语言自然流畅,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给妈妈的一封信》——小升初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15 10:16:44 来源:最新五年小考满分作文大全 作者:考生

【打印】 【评

论】 亲爱的妈妈:

您好!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中,您默默地为我做着一个母亲所做的一切。却从来没有收到儿子给您的祝福,更没有收到过任何礼物。随着日历的翻动,转眼又到了您的生日,儿子

不会让您失望的。

说句心里话,在此之前我对您并没有什么好感,有时还非常恨您。俗语说:“严父慈母。”而您却相反,刚进毕业班您就和我“约法三章”:1.考试没考到90分以上就别想玩儿、看电视;2.每天练一个小时的笛子,写一张书法;3.每天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您布置的卷子和练习。以至于我的休息时间几乎都被您剥夺了,尽管您生活上关心我,但会被您的严厉所掩盖。因此,我常同你顶嘴,惹您生气。

直到看了爸爸给我找来的一张妈妈剖腹产小孩儿的光碟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原来一个人来到世上要给妈妈带来那么多痛苦。不要说十月怀胎的艰辛,就是剖腹产这一过程也不是每个人能承受得了的。医生一刀在妈妈的肚子上划下去,然后慢慢地把孩子从母亲肚子里拉出来。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此时我才真正理解我们小孩儿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的含义。

我现在常为当初自己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而感到羞愧。以前我总认为您文化不高而看不起您,生怕同学知道您是我的妈妈,但是今天我要说,您在我心目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忘不了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时不时要打针吃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您却总是不厌其烦地送我上医院,我今天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离不开您的悉心关照。

很快又是你是生日,我会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束鲜花献给亲爱的妈妈您,同时我也会努力学习

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此致 敬礼!

《我的小闹钟》——小升初优秀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20 09:18:13 来源:网络 作者:考生

【打印】 【评论】

前几天,我的闹钟坏了,一连好几天早晨都没有响!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个新闹钟,好不容易,

妈妈答应了。

妈妈带着我走到钟表专卖店。一个个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钟表陈列在玻璃窗里。突然,我的眼前一亮,看见了一个带有卡通人物——机器猫的小闹钟。

小闹钟的外壳是用塑料制成的。机器猫穿着蓝色的外套,脑袋圆滚滚的,像一个雪球。它的身体胖胖的,好像一个大气球。他的脸上镶嵌了一双黄豆大而且会转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注意我。它还有一个滑稽的红鼻子,看上去像水灵灵的红樱桃!它那半圆形的嘴巴,淡红色,特别大。它的

样子让我觉得既傻又呆,但是又不乏可爱!

它的颈上系着一个鲜艳的蝴蝶结,颇有绅士风度呢!它有一个大肚皮,鼓鼓的,钟就安在肚皮上。钟面上有12个卡通数字,每个数字都是立体的,有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时针和分针不停地走着,

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

这小小的闹钟功能可多了!不仅会准时发出悦耳的歌声提醒我,只要一按它头上的小圆点,它便会显示出时间和日期。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是我严厉的老师,时时刻刻提醒我做最好的自己;又是默默支持我的好伙伴,我向它倾诉心事时,它总是洗耳恭听!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最忠实的支持者!

点评:

小作者的观察能力比较强,她能用心地观察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并用优美、生动、流畅的词句把小闹钟的特点详细地描述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闹钟的喜爱。

童年趣事

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那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抱着爸爸给我新买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妈

妈正在厨房里为了做菜忙得火热朝天。

忽然,听到妈妈喊一句:“儿子啊,没有味精了!你帮我到公园门口的小超市买一包味精回来好不?”我在看书,正看的起劲,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好。妈妈塞了20元钱到我手里。我还沉浸在书里,一手拿住书,另一手拿住钱,穿好鞋子就边看书边走到了小卖部门口。”

我照妈妈的话,用极高的童音对着小卖部里面的阿姨说:“阿姨,要一条围巾。”

里面的那位阿姨很是奇怪:“现在大热天的买什么围巾啊?”

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妈妈要我买的。”

那位阿姨就拿了一条便宜的17元的围巾给我,找回我3元钱后,我看着书回到了家里。

刚进家门,妈妈就高兴地欢呼:“噢,味精来了,味精来了。”

我说:“妈啊,你大热天的买围巾干什么?”

妈妈说:“做菜要用啊!做菜不给味精味道就差很多!”

我心里暗暗默念:以后如果我会做菜了,一定每次都要给一条围巾......就把那条围巾递给了妈妈。

妈妈拿到围巾,顿时傻了眼:“我要你买的味精,你买围巾回来干什么?”

我大惑不解:“就是你要我买围巾回来的啊!”

这时我忽然想起妈妈吩咐我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全是书,当然会听错。便说:“......不好意思......我

看书太认真......听错了......”脸涨得通红。

妈妈开心地笑了,把我搂进怀里...... 这件事再回想起来,还能让我开怀大笑......

点评:

1.文章讲述了童年时做的一件糊涂事:“我”出门帮妈妈买东西,结果错将“味精”听成“围巾”,闹出了笑话。整个故事叙述具体完整,结构清晰,中心明确。

2.虽然故事中的错误犯得有些离谱,但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一心钻进了书本里,所以竟然连一点儿最基础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反应过来。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对话真是而又趣味十足,尤其是“我”牢记“围巾可以调味”时的心理活动更是让人捧腹。

3.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晰明了,事件发展自然流畅,文章妙趣横生。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小升初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19 09:42:21 来源:网络 作者:考生

【打印】 【评论】

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张贴着许多格言警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句“有志者,事竟成”了。这句话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我总是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我的日记

本的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那是去年参加奥数竞赛初赛前的一段日子,每天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攻克许多题目。早晨,很早起来做数学题;白天,也有听不完的数学讲解;晚上,继续做题是很正常的。如此下来,三天以后,我感到十分疲劳,终于有一天,我忍耐不住了,便对妈妈发火:“参加什么奥数竞赛,累都累死人了。”妈妈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宝贝,你不是一直说„有志者,事竟成‟吗?你要想入围决赛,那就得吃苦、就得努力啊!”是啊,从那以后的几天里,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复习……参加初赛以后,不到三个星期,我就兴奋地得知自己入围了决赛,可接下来决赛前的集训也是很枯燥艰苦的。不过,由于我时常用“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来激励,最终我终于取得了决赛的一等奖……

现在,我信奉着自己最喜欢的这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它必将时时激励和鞭策我不断地

努力和奋斗,并引导着我不断走向成功……

点评:

1、这是一篇10分优秀的考场作文,小作者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喜欢的一句格言,并讲了在这句格言的不断激励下取得成功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

2、作文在构思上先是开篇点题,由“校园里有许多格言警句”,引出“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然后精心选择一件能突出主题的事件,生动地讲了这句格言对自己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悟到“有志者,事竟成”对自己今后人生的引领。整篇文章可以说构思精巧,很值得一读。

《假如我是一条鱼》——小升初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16 09:31:45 来源:网络 作者:考生

【打印】 【评论】

假如我是一条鱼,一条池塘中的小鱼,我绝不会被钓上岸去。我要和我的铁哥们儿一块自由地嬉戏,钻到岩缝里去藏起来,好好睡一觉,然后找个地方边品尝微生物边晒太阳。做一条自由的鱼儿。

假如我是一条鱼,一条小河中的鱼儿,我绝不会糊里糊涂地就上了饭桌。我要找小虾妹妹玩儿。如果有孩子下河游泳,我就轻轻地啄他们的小脚丫,看他们惊叫着逃上岸去,然后怡然自得地一甩尾巴,

游走。做一条顽皮的鱼儿。

假如我是一条鱼,一条湖泊里的大鱼,我绝不会被套进网里。不幸被网住,我还要率领各位大鱼小鱼用小而风力的牙齿把人类的网咬破。或者和众鱼一起钻到石头底下,让人类吃个“空城计”。再看着人类的脚和破烂不堪的网往岸上移去,“哈哈”地笑着吐出几个泡泡。做一条足智多谋的鱼儿。

假如我是一条鱼,一条大海中微乎其微的鱼儿。我绝不会当被大鱼“啊呜”一口,却连塞牙缝都小了的大傻鱼。我要钻进亲爱的珊瑚姐姐的怀里,看着大鱼从身边傻乎乎地游过去,得意到把珊瑚姐姐当做蹦蹦床,跳上去又跳下来。然后和兄弟姐妹们到处旅游,随心安家,再躲进新认识的珊瑚中,逃避大鱼的

大嘴巴。做一条大胆闯江湖的鱼儿。

假如我是一条鱼,一条鱼缸里的金鱼。我绝不用上饭桌,也不用到处躲藏危险。一天到晚看几张熟悉的人类的脸,再也看不到阳光、泥土、家人。万一主人心情不好,几天不喂食,就连生命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做一条懒得、笨的但又魅力的金鱼?NO!我不做这样一条漫无目的的鱼儿。

点评:

1.采用排比段的形式,展现出不同环境下、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的鱼。小作者用“绝不会”表明了自己脱离苦难、寻求幸福快乐的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一段运用反语,否定了设想,别具一格。文章构思

巧妙,材料独特,让人耳目一新。

2.文章充满了大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文字诙谐幽默,充满了童趣,语句流畅自然,

条理清晰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爷爷是在有一年春天时候来的。刚一来就到四合院,爷爷就在院中央种了一株梅花。爷爷告诉我,梅花开的花会很美。从那一天起,我就有事没事都跑到那株梅花前,盯着看,盼着它开花。

夏天到了,院中的月季开了,牡丹也开了,到处都花香四溢,唯有院中央那株梅花,没有任何要开花的迹象。我忍不住跑去问爷爷。

“爷爷,为什么梅花不开花呢?”

爷爷告诉我:“孩子,不要着急,很快就可以看到了。”

夏天很快地就过去了,迎来的是天高气爽的秋天。在这个季节里,菊花露出了它的小脑袋,不过,院中的梅,仍然连一个花苞都没有,我又跑去问爷爷。

“爷爷,都已经秋天了,梅花是不是死了?要不然怎么还不开花?到冬天,那么冷,梅更不可能开花了。”爷爷这次没有说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就这样,在我的期盼中,秋天也过去了。

这年不知为什么,冬天异常的冷。院里的所有花草都枯死了,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一天清晨,我望向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我叫了声爷爷,没有人应答。爷爷去哪儿了?我穿上鞋,跑到院子里,看到爷爷正站在那株梅花前。天啊!梅花竟然开了!那淡粉色的花瓣如同雕刻在上面一样,真的好美!

爷爷看到了我,朝我招手。我走了过去。“叶子,你知道为什么梅花会这么美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你以前总是问我,梅花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现在知道答案了吧?梅花只有在冬天才会开花!正因为梅选择了在寒冷的冬天开花,它独自克服了艰苦的环境,所以才会开出最美的花。叶子,你要记住,以后做人,要像梅花一样,要勇于迎接困难,要敢于挑战困难,要努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成为人上人。”

因为当时小,不能完全理解爷爷的意思,只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这个寒冬里,好像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梅花。

又一年梅花盛开的季节,爷爷走了。这时的我已经长大了,理解了爷爷当年的那一番话。我会努力地成为爷爷所说的人上人,像梅花一样,在寒风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本文来自作文库原创:http://www.zuowenku.net/625883.shtml)

推荐第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

(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 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 )一杯牛奶重300( )

一个西红柿重250( )一个鸭蛋约重60( )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 )一个大冬瓜重10( )

一头牛重420( )小明体重28( )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

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

2.1千克=( )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 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推荐第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环保课程教学计划

郑井小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一、组建“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二、组建“环境教育”任课教师队伍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三、教学措施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五、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08 3 年9月

推荐第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12个纸质的桃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不知大家回家都认真记忆了没有?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做一些小测试和小游戏。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4×3=2×5=3×3=

2.填空。

2×()=43×()=64×()=8

()×3=12()×4=205×()=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接龙游戏,看谁说的快又准。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蛤蟆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五只蛤蟆五张嘴,十只眼睛二十条腿;

六只蛤蟆六张嘴,十二只眼睛二十四条腿。

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回答的很好,而且个个都是听话的孩子,回家认真的复习了我布置的作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进行下去,看谁是真正的小赢家。

二、合作探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问题:你们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吗?还记得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小猴子看到了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给谁吃!有12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按以上的要求,现在我们动手分一分手中的桃子。

(2)交流: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利用乘法口诀3*4=12得出可以分给四只猴)

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显化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问题:某动物园里共有5只老虎,现要将他们放在5只笼子里,问每只鸟笼里放几只鹦鹉?

答案:5÷5=1引导:想5和几相乘得5,因为一五得五,所以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

练习题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12÷4=3

想:4和( )相乘得12。

(四)十二,所以商是3。

5÷5=1

想:5和()相乘得5

一五得五,所以商是1。

推荐第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总

 线段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8 的乘法口诀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9的乘法口诀 99乘法口诀表 关于9的乘法应用题的整理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乘、除法竖式 不连续进位加 连续进位加 加法的验算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连加 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 时、分的认识 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五单元测试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二)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秒的认识 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测试题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2,3,4的乘法口决 5的乘法口诀 第3册第三章-表内乘法应用题 6的乘法口诀 表内除法---第一种分法 表内除法---第二种分法

(一) 表内除法---第二种分法

(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3册第四章-表内除法应用题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教案-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 数学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五单元测试题 数学教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 数学教案-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数学教案-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不连续进位加 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数学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数学教案-时、分的认识 数学教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二) 数学教案-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 数学教案-千克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测试题 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位数的读法 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位数的读写法

(一) 数学教案-连减应用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乘加 乘减 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 数学教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认识米 用米量 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数学教案-乘加 乘减 数学教案-第3册第三章-表内乘法应用题 数学教案-6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表内除法---第二种分法

(一)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 数学教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一) 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 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数学教案-线段 数学教案-2,3,4的乘法口决 数学教案-5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应用题的对比 数学教案-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连续进位加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连加 数学教案-表内除法---第二种分法

(二) 数学教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教案-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99乘法口诀表 数学教案-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 数学教案-第3册第四章-表内除法应用题 数学教案-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教案-8 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9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关于9的乘法应用题的整理 数学教案-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数学教案-克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四位数的写法 数学教案-三位数的读写法

(二) 课题:三位数的读写法

(二) 数学教案-加除、减除应用题 数学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数学教案-飞行表演 数学教案-认数复习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1.混合运算 数学教案-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数学教案-不连续退位减 数学教案-看一看 摆一摆 数学教案-进位加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教案-2的口诀 数学教案-五环旗 数学教案-统一长度单位 数学教案-笔算加法练习题 数学教案-统 计 数学教案-[时分的认识]教学设 数学教案-表内除法---第一种分法 数学教案-2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数学教案-小熊请客 数学教案-数一数 数学教案-拼一拼,算一算 数学教案-认识线段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小统计 数学教案-线段的认识

 数学教案-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除法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退位减法(连续两次退位) 数学教案-[应用题的对比]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秒的认识 数学教案-课题: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课题:7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米的认识 数学教案-《分桃子》 数学教案-角的认识 数学教案-:7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有趣的七巧板 数学教案-小兔安家 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 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

推荐第7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2、口算: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5个3 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 (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 等于24;6个4 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 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看来我的这一节课的目的已经 达到了,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

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第8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第一课时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齐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

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

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

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 × 5=5 × 8=7 × 9=9 × 4=7 × 3=6 × 8=9 × 5=8 × 8=7 × 8=3 × 6=9 × 9=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七()六十三二()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情景导入

谈话: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可高兴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第48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提示)

(1)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个?

(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探究

二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

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

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口诀:

(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

(八)五十六

推荐第9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相信同学们的乘法口诀背的很熟悉了,请同学们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口诀补充完整

1、补充口诀:

二七()六九()

()八五十六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36÷630÷518÷320÷412÷2

24÷615÷312÷3

3、出示65÷8=会做吗?提问,评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

7、

8、9的口诀求商(板书) 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

1、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及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二、教学例1:

1、观察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48页,他们在干什么?(过六一儿童节,老师指挥同学们在布置教室)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三个小组,分别做什么?彩旗、星星、气球)请同学们从远处观察并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读信息)教师出示信息(我们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提问)教师出示问题

2、提出并解决问题1:平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计算呢?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65÷8=

生:想商(说想法)并根据学生的想法板书口诀:七八五十六。 师:如果要挂成7行呢?

生:列式解答——想商(说想法)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下面你能根据第二组、第三组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吗?

(同桌进行探究活动。抽学生全班汇报)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49÷7=7(颗)七七四十九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27÷9=3(行)三九二十七

三、小结: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想一想求商的方法是什么? 你还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讨论后小结

1、计算除法时,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2、一句口诀可以写几道除法算式。(两道)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一句口诀就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呀,那我们赶快来算一算。(出示49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题:(男女组比赛)

师:参观完了节日的教室,我们收获满满,信心百倍。下面我们去野外玩一玩吧!(出示习题)首先来到了桃树下。

3、练习十一第2题:(三大组比赛)

4、练习十一第3题:(独立完成,开火车反馈订正。

5、实践性作业:智力大挑战

()÷()=7

推荐第10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乘除两步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9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以及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4、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4÷6=45÷9=63÷7=

18÷9=35÷7=24÷3=

2.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多少?

3.16里面有8个几?

4.56里面有几个7?

二、探究新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正是外出游玩的好季节,瞧!一群小朋友在美丽的公园里游玩,他们划了船,坐了碰碰车,玩得可高兴啦!(出示主题图)这就是小朋友到公园游玩的情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一幅图。

大屏幕出示例4前后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1、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发现湖中有11条条船。

生2:我发现有6条船上坐了人,每条船上坐4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生3:一群小朋友去公园游玩,每4人坐1条船,6条船可以坐多少人?列式为

4×6=24(人)。

师:说得好,算得也对!为什么不把“11条船”说到题目中去?

生:因为只有6条船坐了人,其余的船没有坐人,所以11条船这个条件是多余的。

师:在两幅图的中间,有一个箭头,这个箭头表示从第一幅图过渡到第二幅图,也就是把这两幅图看做一个整体。

师:从第二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我发现了每辆碰碰车只能坐3人,还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师:“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

生1:我们这么多人,就是图中画的12人。

生2:不对!不对!图中有个小朋友只画了一半,说明还有一些人没画出来,应该是那些坐船的24个小朋友。

师:说得好极了!因为第二幅图是从第一幅图过渡来的,所以应该是24人,根据两幅图的信息,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完善成:一群小朋友去春游,每4人坐一条船,需要6条船,这些人每3人坐一辆碰碰车,要坐几辆碰碰车?(生读一遍)

师:这道题能不能一步计算出结果呢?(生:不能)对!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题目,其关键是找出先算什么,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列式为:4×6=24(人)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条件“每4人坐1条船,需要6条船”想出的。

师:哦,你是根据“每4人坐1条船,需要6条船”想出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也可以这样想,要求出坐几辆碰碰车,必须知道这群小朋友有多少人和几人坐一辆碰碰车。 小结:都说得很好!在做两步计算的题目时,要找出先算什么,可以从已知条件去想,也可以从问题去想。

问: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列式为:4×6=24(人)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现在我们计算出一共有24人,那么这24人就变成了已知条件,这道题也就变成了有24人坐碰碰车,每3人坐1辆,要坐几辆碰碰车?会算了吗?

生:24÷3=8(辆)(师:板书)为什么这样列式?(实际上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真棒!(重点强调: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单位名称和答语)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分步列式算出来的,大家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不少学生都顺利列出综合算式:4×6÷3=8(辆)(师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

问:算式4×6÷3是乘除法混合运算,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我们称为乘除两步计算。从刚才的计算中,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归纳: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如果没有括号应该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4×6÷3先算乘法再算除法,72÷9×2这个算式中呢?(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师:老师也有一种算法(板书递等式),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介绍递等式。)

板演递等式计算的过程:6×4÷3

=24÷3

=8(辆)

四、练习

1、师:小朋友玩累了,有一部分小朋友想喝水,老师拿来了18瓶水想分给这些小朋友,可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帮老师解决吗?(想)那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要求平均每人分几瓶?你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有几瓶水和有几个小朋友)你会解决吗?动手试试吧!

(2)独立尝试列式解决。(把各类计算方法板演到黑板上)

(3)交流讨论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

(1)18÷9=2(瓶)(2)3+3+3=9(人)(3)3×3=9(人)

18÷9=2(瓶)18÷9=2(瓶)

(4)18÷3÷3=2(瓶)

(5)18÷(3×3)=2(瓶)(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要求相关的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

2、合作研讨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师:同学们真棒,帮了老师一个大忙,可小朋友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1)大屏幕分别出示第1题主题图。学生先自己看图,口头编应用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一块植树节的宣传牌上左边画着4样树,右边也画着同样多的树,每棵树上有3个三角形,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2)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师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

(3)交流汇报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全班讲评(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列式,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归纳:

ⅰ、2×4=88×3=24ⅱ、4+4=88×3=24

ⅲ、4×3=1212+12=24ⅳ、4×2×3=24

ⅴ、2×3=66×4=24

师:玩了一天上午,小朋友们都饿了,准备去食堂,我们也跟着去看看,好吗?(好)走吧!(出示大屏幕)

二(2)班的同学们最聪明了,下面的问题你一定能解决:

3、食堂里红萝卜的筐数是西红柿的2倍,西红柿的筐数是桃子的4倍,红萝卜有16筐,桃子有多少筐?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

(2)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西红柿的筐数,再算桃子的筐数)

师: “红萝卜的筐数是西红柿的2倍”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想的?(就是红萝卜的筐数有2个西红柿的筐数,也就是把16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每份数就是西红柿的筐数,用除法计算)

(先算出西红柿的筐数:16÷2=8(筐),再求桃子多少筐?8÷4=2(筐)

综合列式为:16÷2÷4=2(筐)

五、探究拓展:

第62页的思考题

一根绳子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

六、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课堂反思: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照片,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体育课上分组等练习,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帮上体育课的同学解决分组问题等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们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

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 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教学例1:

1、老师拿起数学书。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

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教材3-4页例

2、例3及练习一1~5题。学习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10 .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师出示米尺。

11.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2.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请你用尺子量一量。(100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4题。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线段

第三课时 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课前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第12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06—2007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二(1)班有学生38人。这个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好学上进,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顽皮,对学习不太自觉。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又要照顾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认数方面:千以内数的认识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数感的培养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两位数加减和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加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表内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识)。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空间与图形领域确定位置(确定物体的方位、简单的路线图):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

第13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一页例1,“做一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一、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二、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三、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若干 放大厘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出示放大厘米尺纸条,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3题,量一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厘米大约有多长?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1) 认识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 (2)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和第5页“做一做”练习一第

4、

5、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纸条,绳子,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4、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二、认识米,用米量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一第4题 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

2、练习一第6题,指导学生完成。

四、扩展练习

练习一第5题,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4和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能用刻度尺画线段和量线段;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具学具: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1)黄瓜长28( )。

(2)一幢楼房高45( )。 (3)学校跑道长200( )。 (4)爸爸身高170( )。 (5)小明的裤子长80( ).

二、教学新课。

(一)导入环节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曲线。

2、再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桶是直的,另一 根是弯曲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直线。

5、分别用一本书厚书、一相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同学们都知道什么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那么围成这些图形的线,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们都叫“线段”。

(1) 设计让学生找一找线段的特点。

A、认识线段:下面这些都是线段。画线段。 B、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让学生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有线段?

(二)新课探究

1、观察讨论:线段有哪些特点?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的两头有端点;

(3)引导学生量出线段的长度,因为有端点,所以就可以量它的长度。

2、动手操作

量出书中例4上面3条线段的长度,互相交流量的方法和量的结果。

3、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4、讲解画线段的方法: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5、练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我们学习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做教材练习一第

7、

8、

9、10题。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六、教学反思

第14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发言,提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

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15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二课时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6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时间:2008年11月15日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五、辅教工具: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

一、二题。

七、教学小结: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八、课外作业: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九、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十、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第17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 表内乘法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 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

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 第1题。

2、课堂活动 第2题。小组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 6=18(棵) 8 * 4=32(棵) 6 * 3=18(棵) 或4 * 8=32(棵) 因数 因数 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读出算式,说名称

3×7 2×5 6×4 3×4

2、摆一摆,说加法 算式、乘法算式。 每次摆4根小棒,摆3次。 每次摆2根小棒,摆4次。 每次摆3根小棒,摆5次。

3、看图写算式。

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二、发展练习

1、看图写算式。练习一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看图填算式,再读一读。练习一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4.看图填数。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三、游戏活动。

同桌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

每堆摆5个●,摆了4堆。——————5×4 4×5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6-9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7 2×5 6×4 3×4

二、指导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看左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再让学生看右图,弄清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尤其注意第3小题,使学生明白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连线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图意,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 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 4 2+2+2= 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 2+2+2+ 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 2的乘法 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 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 2×4 2×5 „„ 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

说说2×3 2×4 2×5 „„ 2×9的口诀。 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 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 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 和 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9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9页 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板书设计 1,2的乘法口诀

2+2=2*2=4 二二得四 2+2+2=2*3=6 二三得六 2+2+2+2=2*4=8 二四得八 2+2+2+2+2=2*5=10 二五一十 2+2+2+2+2+2=2*6=12 二六十二 2+2+2+2+2+2+2=2*7=14 二七十四 2+2+2+2+2+2+2+2=2*8=16 二八十六 2+2+2+2+2+2+2+2+2=2*9=18 二九十八

第五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 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

1、2个

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

1、2个1是

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 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 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1×3=3 一三得三 „„ „„ 1×9=9 一九得九

第六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记

1、2的乘法口诀。

2、会用

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

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一、基本练习

1、对口令,同桌游戏。①说算式,对口诀。 ②说口诀,对算式。

2、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2根,摆3次。„„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二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每空用的哪句口诀?

2、把口诀写完整,再读一读。练习二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反馈填空的情况。 ③自由读口诀。

3、算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口诀。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 在书上完成

4、分别把2乘1,2,3,„„9的积圈起来。练习二第5题。学生独立 在书上完成。 5.填写符号。第5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6.第6题。口算

7、解决数学问题。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读题,小组活动。 ②在书上填出算式。 ②全班交流。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发展练习

练习二第6题。小组活动,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四。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

3、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早早地来到美丽的校园,欢快地跳起绳,锻炼身体。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填表。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3个组、4个组„„9个组分别有多少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3×3=9 3×4=12 „„ 3×9=27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3的乘法口诀。 板书

4、根据前面编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3的乘法口诀吗? ①小组活动。编出口诀,组长记录。 ②反馈。汇报编出口诀情况。 板书: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 三九二十七

③提问:“三四”表示什么?“十二”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14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分别把3乘

1、

2、3„„9的积涂上颜色。教材12页 第2题。

3、游戏。教材14页 第3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 „„ 3×9=27 三九二十七

第八课时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 练习三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3根,摆5次。 每次摆3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 三七——— 二十一 ② 3×4——— 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 3×5 5×3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三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表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完整。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

3、口算。练习三第3题。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列出算式,填在书上。

三、课堂作业

2×3= 3×5= 5×4=2=

3×7= 9×3= 8×2= 3= 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 练习三5——11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3 7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巩固练习

1、对口令。① 三七——— 二十一 ② 3×4——— 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 3×5 5×3

2、练习三第5题。

把3乘1——9各数的积填在孔雀的羽毛上,用不同的颜色,看谁的孔雀最漂亮。

①学生填在书上。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①独立填在书上 ②全班交流。

③在学过的口诀中,有哪几句口诀只能写出一个算式?

2、练习三第7题。把同样重的鱼涂上相同的颜色。 ①学生先算得数再涂色。

②反馈。选择一组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 什么联系?

3、练习三第8题。看图填空。

① 教师指导看图,知道12分成2个6,也可以分成4个3。 ②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1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

三、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0题。 板书设计

第十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4.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学准备 一复习。 1.口算

3*2 1*5 2*4 3*3 2*6 3*4 1*9 2*8 2.列式计算。

2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4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列式计算。

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

(1)把每组的人数逐一加起来。3+3+3+2=11(个)

(2)先求出前3组共有几个小朋友,再加上第4组中的2个小朋友。3*3+2=11(个) (3)先把4组小朋友都看成每组都是3个,那就是12个小朋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第4组之友2个小朋友,多算了1个。再减去1个,即3*4-1=11(个) 2.引入课题。

(1) 引导学生观察3*3+2和3*4-1两个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 :乘加、乘减 (2)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学生反馈前两个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3)师生共同归纳: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习题。 同桌合作,交替进行。 师生互动。

三、巩固练习。3*4+1 2*5-4 1-9+10 3*2-4 2*9+11 2*7-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时 乘加、乘减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9-20页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加、乘减式题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8+9 3*6-4 2*7+12 2*9-5 3*9-7 2*6+10 2.改写为乘加或乘减算式。 2+2+2-1 3+3+3+3+3+5 3+3+3+3+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根据图中所给你信息,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是可用开火车的形式。 3.指导完成练习四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四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5+5+5+2=17(台) 5*3+2=17(台) 5*4-3=17(台)

5.指导完成练习四第5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3、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喜欢小汽车吗?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算一算,填一填。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4辆车、5辆车„„9辆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4的乘法口诀。 板书

4、根据前面编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 四九三十六

③提问:“四四”表示什么?“十六”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2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22页 第2题第⑴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说算式——说口诀 说口诀—— 说算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时 4的乘法口诀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 „„

4×9=36 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 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1、熟记4的乘法口诀。

2、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4根,摆5次。 每次摆4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 四七——— 二十八 ② 4×4———四四十六

③四六二十四——— 4× 6 6×4

3、游戏。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2题第⑵小题 ⑴先填在书上。你是怎样想的? ⑵同桌对口令。

二、巩固练习

1、填空。练习四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写完整。练习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连线 练习四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 练习四第4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

5、圈一圈,涂一涂。

①分别把3乘1,2,3„„9积圈起来。 ②分别把4乘1,2,3„„9积 涂上红色。 6.解决问题。 看图弄清图意。 分析图中的信息。

对比练习:如果只剩下8张桌子,35个小朋友能坐下吗?为什么?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题。

四、思考题。

教材24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小朋友,这是奥运会会旗“五环旗”,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二、学习例1

1、一面旗子有5个圆环,2面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面呢?„„

2、5面旗子有几个圆环,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面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4、根据前面编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5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

5×9=45 五九四十五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

5、提问:①五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6页 第1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活动,对口令

2、游戏。教材26页 第2题。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

5×9=45 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 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5根,摆5次。 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 生——生 ① 五七——— 三十五 ② 5×6———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 ——— 5× 8 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练习六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练习六第4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2= 5×6= 6×5= 8×3= 5×9=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时 5 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 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1.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 。 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 。 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 。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 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 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7题。 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3×4= 6×5= 8×3=

4四、自由熟记口诀。 板书设计

×3=×9=

7 第十七课时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

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 (2)全班反馈。 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 全班或小组背诵 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 横着背诵

2.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1)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 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 (1)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 (3) 学生独立完成。 (4) 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2.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练习1.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 2.练习七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 3.练习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练习七第4题。 看图,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5.练习七第5题。 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 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 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6.练习七第6题。 看图,弄清图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7.练习七第7题。 读题,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第18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1页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1教学例1

(1) 认识米尺

(2) 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五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第二课时

第19篇:《观察物体》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科目:数学 教师:张灵燕 班级:聋二年级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德育目标: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正面照片。

再猜猜(出示洗衣机侧面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

出示洗衣机正面图。

从后面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当同学们看到前面就认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熊。小朋友们,喜欢这只玩具小熊吗?它可爱吗?

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玩具小熊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熊,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玩具小熊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

现在你又看到玩具小熊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

教师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闭眼想:在正面、侧面、背面能分别看到玩具小熊的什么?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一张照片,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具体的观察位置在哪儿?是在玩具小熊的什么面拍摄的?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站到玩具小熊的那个面吧!

活动二:跑动找位置

老师拿出很多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小熊照片,任选其中的一张,请学生根据照片想想拍摄的位置在哪儿,并快速的站过去。

刚才咱们不管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换了位置以后,都只能看到了玩具小熊的一个面。如果能让每个小朋友全面地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玩具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

四人换座位。 也可以把小狗转一转。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小亮他们也有一个玩具——恐龙,让我们看看他们看到的是恐龙的那一面吧。

课件出示摞书的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拿出课本,自己动笔来连连线吧!

课件同步出示图片,展示连线的正确答案,集体反馈。 三位小朋友正在观察一辆小卡车,他们所站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他们的位置上分别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呢?

四、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第20篇:《观察物体》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科目:数学教师:张灵燕班级:聋二年级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德育目标: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正面照片。

再猜猜(出示洗衣机侧面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出示洗衣机正面图。

从后面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当同学们看到前面就认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熊。小朋友们,喜欢这只玩具小熊吗?它可爱吗?

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玩具小熊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熊,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玩具小熊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

现在你又看到玩具小熊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

教师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闭眼想:在正面、侧面、背面能分别看到玩具小熊的什么?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一张照片,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具体的观察位置在哪儿?是在玩具小熊的什么面拍摄的?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站到玩具小熊的那个面吧!

活动二:跑动找位置

老师拿出很多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小熊照片,任选其中的一张,请学生根据照片想想拍摄的位置在哪儿,并快速的站过去。

刚才咱们不管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换了位置以后,都只能看到了玩具小熊的一个面。如果能让每个小朋友全面地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玩具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

四人换座位。

也可以把小狗转一转。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小亮他们也有一个玩具——恐龙,让我们看看他们看到的是恐龙的那一面吧。

课件出示摞书的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拿出课本,自己动笔来连连线吧!

课件同步出示图片,展示连线的正确答案,集体反馈。 三位小朋友正在观察一辆小卡车,他们所站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他们的位置上分别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呢?

四、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