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09:01:1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郧县谭山金燕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少一人

兄弟

推荐第2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初读古诗,读通顺,流利。

1.出示古诗,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生观察,说说自己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地方。

3.指名读古诗,其他人评议。

4.教师师范读古诗,学生倾听,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5.学生再次自由读一读。

二、理解诗意。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通常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晓诗意,悟诗情)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1.首先了解诗人王维。(课件出示)

2.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应该明白题目的意思。(课件出示课题及相应注释)抽生回答。(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3.要理解古诗的意思,通常可以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请你读读古诗,你觉得可以抓住那些关键字词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呢?

(1) 我们首先学习前两句。(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王维当年只有17岁,他一个人在异乡作客,异乡的人重阳节在干什么?而王维又在干什么呢?

“独”是孤独,寂寞的意思。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一个“独”字的背后隐藏这一幅幅王维形单影只的画面,他怎么不孤单、寂寞,怎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佳节是什么样的日子?(亲人团聚的日子)王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境,平时可能是五分的思念,每逢重阳节的时候都是十分的思念(倍思亲)读——

(2) 课件出示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一人”少的是谁(王维)

王维的兄弟和家人一起登上山顶,唯独王维不在,他会怎么想?(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

这就是兄弟情深啊,一家人登高,少一人,使得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遗憾。“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的呐喊,齐读最后一句。

三、总结全文

王维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深深的思念。于是王维写出了这首思乡的名篇。学生再次齐读。

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的和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老师还有一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送给大家,自己读一读。

推荐第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一、感受课题,歌曲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更想念亲人;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 3.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4你们预习的真好,其他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课前预习的好方法。重阳佳节本色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的品尝到漂泊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

4、听:听录音读准字音。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诵读断句

2、查找资料

3、理解诗解 4、体味诗情。 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穿越时光的隧道重返唐朝,看看少年王维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事来写这首诗的。请你再读古诗:逐字逐句的体会诗句,不明白的地方看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2.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每逢佳节倍思亲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联系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此展开了充分的想像。有的说,王维可能在旅店里,听见街上人们呼朋引伴相约去登高,而自己却孤独寂寞,十分惆怅,想起了遥远的故乡与亲人;有的说,王维也随着人流来到当地的高山上,看见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与兄弟们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登上家乡的最高峰的快乐情景,嘴角不由浮现出笑意。而这时一阵喧闹声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现出淡淡的乡愁,他极目向远处望去,可浮云遮望眼,他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到家乡,飞到亲人中间呀

5.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 读这两句。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3.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推荐第4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图片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夜书所见》,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配乐背诵《夜书所见》)《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夜书所见》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2、出示诗句,揭题、解题.

读诗题,解题。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2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自己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同样出门在外的家人也会想念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我们本诗的作者跟我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出门在外。当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自由读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直白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指名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

“倍”平时有五分想念,重阳节成倍的增加,有十分想念,甚至更多。说明很(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4 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原因?

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5 (指导学习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做什么?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根可以杀虫,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句意: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6 齐读全诗,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划停顿,读出感情。 8试着背诵。 三.拓展导学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老人们在这天或赏菊陶冶情操,或登山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一起努力,让老人们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四.反馈导学

1.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写的,这首诗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比一比,组词。

忆(

)倍(

)遥(

)遍(

)异(

)逢(

) 亿(

)陪(

)摇(

)篇(

)导(

)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1.回家后做一件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事情,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2.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推荐第5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经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的动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师: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么样呢? 生:想家乡,想亲人。

师:对,王维在九月九日生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闹的场面和兴高采烈的人们,便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

二、出示诗句,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课件图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他的家住在华山 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 为“山东”。)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通过课题的引导,引出诗人的生平介绍。

三、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为 “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 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很小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到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时写的。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①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师指导:(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过渡语: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亲:家乡的亲人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②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是哪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③师:“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⑤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过渡句: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谁干什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诗人) 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 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站

5、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 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他们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 我们都了解本诗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品味作者情感。 8 思维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远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他们会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____,____。”

【课堂小结】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 课后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推荐第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2、出示诗句,揭题、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时间:重阳节 地点:外地异乡 人物: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思念家乡兄弟)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2、学习古诗内容(围绕“忆”)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自己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同样出门在外的家人也会想念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就像我这里教书,也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我们本诗的作者跟我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出门在外。当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当学生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的时候,教师凭借创设的情境,利用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另一个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带动全篇的教学。)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直白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

“倍”平时有五分想念,重阳节成倍的增加,有十分想念,甚至更多。说明很(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4 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原因? 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两句是我国最著名,最广为流传的名言佳句。所以我们来共同背诵这两句,作为我们平时的积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5、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做什么?看到他乡的人过重阳节,他会想到谁?做什么?哪两句诗叙述了想念的内容?

(指导学习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话翻译这两句。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6、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我们都了解的本事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 三 课堂小结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责备是爱,。。。。 四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试着读读,体会感情。 五 课后作业

以“妈妈(爸爸)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写信的时候练习过的)这次是更加深入。不少于150字。 先试着说一说。

推荐第7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诗题)

师:这里的山东怎么理解呢?

生:华山以东(学会看注解,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师:读了题目后,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忆山东兄弟”。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觉得题目中,哪一个字最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情?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说):“忆”! 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思念。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再次朗读题目,语调缓慢、低沉,强调出一个“忆”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整体读,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3.指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师范读,领读) 4.读诗讲究感觉,那么这首诗呢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孤独,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当你读杜牧(唐)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高鼎(清)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归。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友这种孤独的感觉,再来读。

5.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他多才多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再读古诗:诗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了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动笔画一画 。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4.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读。

④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在倍思亲的佳节,作者思念的兄弟,牵挂的亲人在家乡做什么呢?

3.指导诵读。: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3.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努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父老乡亲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因此写思乡的佳作数不胜数。比如李白曾经这样写过……马致远这样写过……现代诗人余光中也这样写到

结束语:孩子们,因为这句流传千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你和王维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唐·李 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张 籍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推荐第8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情感,体会王维思乡、思亲之情。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验王维思乡、思亲之情。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释佳节。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日?有什么习俗?(指名3人回答) 节日能带给我们很多欢乐、美好、所以又称作佳节。

2.了解重阳节:(板书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个佳节,知道这个节日叫什么吗?(重阳节)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下重阳节吗?

小结:古人掰着手指数数,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合,定为重阳。这一天人们头插茱萸,登上高山,一家人一起喝饮菊花酒,以此来祝愿家人健康长寿。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就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写的。(1)先齐读课题。

(2)认识“忆”。题目中有个生字“忆”,书写时注意右边是“横折弯钩”。请你查查字典,看看“忆”是什么意思?

(3)看看第36页下面的注释,题目中的山东是指哪里?(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 (4)题目是古诗的眼睛,谁能说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题目中的关键字是(忆)。我们称题目中的关键字为题眼。

二、认识王维,了解古诗的背景。

教师读王维的简介。

三、初读正确,读出节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读正确字音。

(可以轻声读、大声读)

2.同桌互相读一读古诗,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3.指名读古诗(注音),读正确。(3人)

提醒读音:逢 倍 插

4.读出节奏。

1 (1)古诗我们已经读正确了,谁能再挑战下,读出古诗的节奏?(2-3人) 点评:谁愿意再来读读,读得再„„

或者你读得抑扬顿挫,都能当小老师了。请你带着全班同学朗读。 (2)(出示古诗节奏,去拼音)同学先来划一划,再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交流指导

1.自主学习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同桌两个交流对古诗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

(1)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指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设: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背景补充。异乡就是外乡,别的地方;异客是说外地人,本课指王维。 ②理解“倍”

A “倍”是什么意思?说明王维( 非常、格外、特别)亲人?

B想象补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爸妈,离开兄弟姐妹和熟悉的家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是啊,平时王维也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偏偏又到重阳节了,长安街上十分热闹。看着别的家庭一家人团团圆圆,庆祝重阳节,他(更加)思念亲人。所以作者在思亲的前面加了一个“倍”字。

③释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诗? 出示答案,请同学抄在课堂作业本上。

④情感朗读。说的真好!这句诗表达了王维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谁来当当王维,替他读出这句古诗?(指名读)

⑤运用。同学们,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

假如你在外面,不能陪家人春节,你可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到了,卜老师已经到杭州来上班了。我给爸妈打电话时,也可以引用这一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还有什么时候,也可以引用这句古诗? (2)学习三四两句。

①王维想起了亲人,想到了家里的兄弟。哪几句写出了诗人的想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回答) ②你觉得作者在想象什么? 哪些地方不理解,需要老师帮忙? 预设:遍 每个人都插上了茱萸

2 ③老师也有个问题,“少一人”是少了谁?

这说明,不仅王维思念着兄弟,兄弟也在思念着(王维) ④想象补白。兄弟们想起王维时,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想象)

头上插着茱萸,哥哥想起王维在长安读书,已经两年没回家了。“王维,__________?”他(

)地说。“________________!”弟弟一边(

),一边(

)。“祝你金榜题名!”王维的朋友们喝着菊花酒,说,“早日回家团圆!”

⑤情感朗读。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1.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朗读古诗)

2.古诗我们学完了,你可以向你的同桌背诵一下吗?

3.拓展:古时候,人们在外学习、工作,由于交通条件较差,不能及时回家,所以经常写思乡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出示《泊船瓜洲》、《除夜作》,指名读,齐读。

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些思乡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会写字的学习。1.诗句填空。

2.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

①出示“忆、倍、插、佳”左右结构的字,重点示范“插”,注意笔顺。 ②出示“异”,上扁下长、宽。上面的字封口。 ③出示“遍、遥、逢”

七、复习

记忆 异乡 回忆 异常 逢年过节 重逢 佳节 加倍 事倍功半 遥远 遥控器 普遍 遍布 插翅难逃 插曲 作业:搜集3句思乡诗句或者一首思乡诗。

七、资料袋

华山在我国西部,高2000多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和南岳衡山并称作五岳。

3

推荐第9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信同学们都能背诵出这样一首古诗《静夜思》。(出示诗题)

生背古诗。

你知道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诗句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表达思念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好课题)

2、解题 ,了解作者

(1)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理解“山东”“忆”

(2)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看书中注释

(3)从题目我们知道重阳节这天王维没和家人团聚,王维身在何处,为何不能与家人团聚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维。(出示王维资料,学生自由读)

王维,唐朝诗人,他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5岁时王维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这首传颂千古的思乡佳作,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主合作,读通读顺,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读准生字新词,如果能读出一点儿韵味就更好了。(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读。

3、你觉得有哪些字不好读?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重点强调:逢、插、茱萸(字音、课件了解“茱萸”)

指导写“逢、插。(实物投影,反馈书写,红笔纠正)

⑵加上节奏,教师配乐范读。(朗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来会更有感情。)

(3)自己练读,指名配乐读。

三、细读品味,体会思乡

1、再回到诗题,这么长的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的,思念)板书

2、诗中哪句道出了了诗人的思念?说说你的理解。

3、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怎么理解?从“倍”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指导朗读。为什么每到传统佳节时诗人会更加思念亲人呢?

4、从哪知道他是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点理解“独”“异”,字典中的解释:(1)奇异、特别

(2)惊奇、奇怪

(3)另外的、别的

从这句诗里你又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孤独、寂寞、难过、失落) 是啊!孤独、寂寞、失落、难过,这千般愁绪,万般思念都凝成了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

5、同学们想一想,王维在外漂泊的几年间,仅仅是在重阳节时特别想念家乡的亲人吗?(春节、端午节时、中秋节时)

6、是啊!当辞旧迎新的爆竹在耳畔响起时,王维不禁感叹:(音乐响起)

当粽叶飘香,人们龙舟竞技时,王维再次感叹:

当中秋月圆,全家团圆时,王维依然感叹:

王维用诗、用最美的语言叙述着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让生活在一千年以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再读这两句。

7、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8、读着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画面。

生边读边想像。(配乐)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9、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一年又一年,依然是我一个人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情景,不禁大声地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五、拓展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名句,你们可以找来全诗读读,体会别样的思乡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推荐第10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示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

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1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查找并讲述重阳节的来历。

2、背诵全诗。【教学后记】: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二、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注意下列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三、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四、总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后记】:

第1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设计理念:

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校本教材《疯狂背古诗》为依托,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切体会“倍思亲”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因此写下了此首古诗。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第12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梓橦路学校

陈小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并学习古人吟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联系实际,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在吟诵中感悟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以及精深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吟诵。在反复吟诵中感悟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以及精深的意蕴。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搜集诗人和诗歌的相关资料。

一、意境渲染,激趣引入

1、简述古诗的特点、魅力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色彩 ,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都是诗歌的显著特征。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复习古诗,介绍吟诵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知道,大家已经背诵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古诗)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我们以前读诗的形式都是朗诵,但你们知道吗,古人并不是这样读诗的,古人读诗的方式是吟诵。吟诵更能体会诗歌优美的意蕴、完整的

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今天,老师就教大家用最古老、最质朴的方式来吟诵古诗。

二、介绍吟诵,初步感知

1、感受古诗吟诵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吟诵古诗的:(播放课件:古诗吟诵《静夜思》) 这种吟诵的方式,更能让我们品出诗美好的意境,感受到李白当时思乡、思亲的心情。

2、简述吟诵技巧

吟诵是讲究一定的规则的,总的规律是平长仄短。 讲解、板书:

平长—

仄短︱

入声(轻而短) ˉ ′

ˇ ‵

三、理解、品味、悟情,吟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初读感知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写下了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想不完的家乡情,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一首在秋季思乡思亲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自由读,感知内容,想象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图?

2、看画面,展开想象

(播放课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画面及音乐)

请同学们看屏幕,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名说说,师引导,相机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联系实际生活体会诗人情感)

3、学吟诵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学着用古人的方法来吟诵这首古诗 (1)看平仄 (2)听老师吟诵

听了老师的吟诵,你体会到了怎样一种情感?(倍感孤独,思乡思亲)诗中哪些字最能表达这种情感?(入声字)这些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要读得轻而快,我们用一条长竖线和一条短竖线来表示。 (3)多种方式吟诵

师领诵、生跟诵,论诵,男女赛诵,齐诵……

四、感悟意境,吟诵古诗《所见》

同学们,通过吟诵的方式,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古诗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刚才的吟诵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呢?下面,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1、看画面,回忆古诗

(播放课件《所见》画面及音乐)

画面上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景?是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呢?

2、出示古诗,师生一起标出平仄

3、学生试着自己吟诵(平长仄短,入声轻快)

4、教师吟诵

同学们,下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来吟诵这首古诗,(师吟诵)同学们,老师的吟诵方式,你们喜欢吗?请大家跟着老师吟诵吧。 多种形式吟诵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感受并学习了古人吟诵古诗的方式,吟诵,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了中国文化独特魅力。让我们在吟诵中感悟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以及精深的意蕴。

请同学们回家把今天学习的古诗吟诵给你的亲人朋友听。

经典诵读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的古诗教学,都是教学生朗读古诗,并喜欢对诗句进行逐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学生总是很难领悟。古诗蕴含着艺术美,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语言精炼隽永、内容深刻而又含蓄,古诗中的意蕴和美好感情,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古诗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古人读古诗的方式是吟诵,只有在吟诵中,才能品出古诗的韵味。因此,本堂课,我大胆地进行了古诗吟诵的尝试。从这节古诗吟诵课中,我得到很多启示,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孩子对吟诵兴趣浓厚。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令我十分欣喜,刚开始观看吟诵《清明》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也许是他们从来不知道古诗还可以这样读。在后来教孩子们吟诵时,孩子们一直都非常认真,这说明孩子们喜欢吟诵这种方式。

二、吟诵过程中孩子更容易理解古诗。古诗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让孩子吟诵古诗,他们能对古诗有更好的感知,这种感知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孩子们通过吟诵,展开想象,并结合画面,便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在重阳节思乡思亲的心情。这就避免了逐字逐句地剖析诗句,让孩子觉得陌生难懂,让古诗支离破碎的情况,吟诵保持了古诗的完整性,并使孩子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受到了古诗的语言美,又留给了学生想象的余地。

三、古诗吟诵要纯粹,忌造作。对于古诗吟诵,要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引导孩子真正用心去体验,把吟诵古诗当成一种享受。不要带着其他目的吟诵古诗,不要把古诗吟诵当成一种表演,吟诵本是一种最质朴的方式,只有用一颗纯粹的心吟诵古诗,才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

四、课堂中存在的不足。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让孩子们吟诵古诗,这节课显得很稚嫩,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为了完成设计的教学任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孩子们吟诵还不太熟练时,我便开始让孩子们吟诵《所见》了,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分小班练习后并上台表演,孩子们纪律不太好,表演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古诗吟诵,破坏了古诗吟诵的氛围。另外,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我对孩子的评价性语言比较单一,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对于古诗吟诵,我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学习,让古诗词真正滋养孩子的心灵。

第1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词的意思。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3.情感目标: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了解重阳节这个节日并适当渗透思品教育,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和亲人,关爱老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指导导学生朗读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1、老师:同学们,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远离你们,在外地打工或做生意,你们会不会想他们呀?当你们想他们的时候会怎么做的呢?(打电话,上网视频聊天)

2、在遥远的古代,通讯交通极其落后,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只能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诗人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示课件)

二、揭题解题。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生读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都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试试?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师小结。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昨天就是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自古有敬老的含义。江南一带,出嫁的姑娘要在这一天回娘家探亲,孝敬父母和兄嫂:儿子要在这一天为老人置办过冬的棉衣,换上松软的被子。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为老人节。同学们平时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尤其是重阳节这一天,更别忘了给他们送上自己的祝福。)

师: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我们学习一下。

a、竖心旁表示什么?(表示跟人的心理有关)

b、组词(思念.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思念谁?(生回答)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

生:不是,是华山以东,是作者的家乡。

师:对了,是华山以东,这里指诗人的家乡蒲州。

师:好,现在谁能完整的说一下诗题吗?

生解说。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题的意思是重阳节这一天,诗人思念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诗题。

三、介绍诗人及其写作背景。 1.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展示课件)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今山西永济人,少年聪慧,九岁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能诗能画,通音律,写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

四、初读古诗,感知大意。学习生字。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展示课件)

师: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有些字可难记了,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师: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生字宝宝满意的离开了,我们把生字带回课文再读。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师: 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时光的隧道重返唐朝,看看少年王维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事来写这首诗的。请同学们分组阅读古诗,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诗意,不明白的地方看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五、检查交流结果,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学诗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所以他感到孤独,触景生情,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名读。(读这句诗的时候,速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倍”字是什么意思?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师: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求学的学生,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工作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外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有的说,王维可能在旅店里,听见街上人们呼朋引伴相约去登高,而自己却孤独寂寞,十分惆怅,想起了遥远的故乡与亲人;有的说,王维也随着人流来到当地的高山上,看见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与兄弟们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登上家乡的最高峰的快乐情景,嘴角不由浮现出笑意。而这时一阵喧闹声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现出淡淡的乡愁,他极目向远处望去,可浮云遮望眼,他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到家乡,飞到亲人中间呀)

指名读前两句。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

三、四句

师: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展示课件)(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相机理解出示重阳节的风俗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插茱萸、吃重阳糕,赏菊花喝菊花酒等活动。),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六、配乐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八.课堂练习(展示课件) 1.填字练习

逢 缝 倍 背 艺 忆

( )倍 技 ( )

( )

衣服 ( )诵 记( ) 相( ) 2 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家乡和亲人,亲身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少一人

兄弟

附:解说这样设计教学的用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想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讨论交流,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从教学效果上看,虽然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上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创设情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外出会想家的实际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但对这两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体会的还不够。这个问题告诉我,在今后教学诗歌时,一是强调课前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书籍,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好处的。

第14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唐四华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写的。

二、初读古诗

1、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配乐朗诵),注意倾听每个字的发音,体会诗的节奏。

2、下面请孩子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3、刚才老师看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想必能把古诗读顺了。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大家听听。

评生1:这么快就能把古诗读通了,你真不错。 评生2:你能读出诗的节奏,真了不起。、、、、、、、

三、精读理解

1、下面我们再读题目(齐读),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他乡的心情?

师:“忆”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忆”是回忆的意思。 生:“忆”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师:孩子们理解得很对。王维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在九月九日思念山东兄弟。

师:“山东兄弟”就是指王维的亲人。那你们对九月九日又有那些了解呢?

师:告诉你们吧,这里的九月九日是指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现在又叫老人节。古代的人,有在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王维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家乡的亲人。)

2、出示自学要求(出示课件)

(1)、孩子们这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挑战更大的难度---理解古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请你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词义,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小组的智慧,讨论交流古诗的意思。四人为一组,开始。 学生小组学习。

(2)指名说说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我单独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每次遇到节日时就加倍思念自己的亲人。)

(3)、师:作者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倍思亲)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由此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课件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4)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周围看见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带到朗读中去。谁来试试?(边走边指名读)

师评1:我仿佛看到作者那孤独的背影了。

师评2: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感受到王维是多么思念自己的亲人啊! 师:让我们化身成为十七岁的王维,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吧。 (齐读第一二行古诗)

师: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经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3、指导学习第

三、四行古诗

(1) 师:因为诗人独在异乡,所以每逢佳节就倍思亲。看到长安的菊花开了,他会想起家乡菊花盛开的样子,在这重阳节诗人会想起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生1:想到家里兄弟一起登高饮酒。

生2:想到自己的家人一起去欣赏野菊花,采摘野菊花。

师:可惜,在这欢聚时刻,诗人却独自一人在千里之外。于是他感伤地写下了这两行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件出示) 师:这两行诗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茱萸是一种植物,传说在重阳节这天插上茱萸登高,有避邪,祈求平安的寓意)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我知道兄弟们都头插茱萸去登高了,在这些人中独独少了我一个人)

师:此时此刻,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当成诗人的亲人,说说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1:儿啊,一人在外,要吃好,穿暖,保重身体啊! 师: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2:、、、、、、

师: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情感。谁愿意带着情感把整首诗读读。(出示背景音乐,指名读,老师相机评价) (还可以师生合作读,练习背诵)

四、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对于离开家乡,浪迹天涯的人来说,思乡之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是每一个游子心中唱不完的歌,写不完的情。很多诗人都写过思念家乡的诗,比如--(课件出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 师:其实现代作家也有很多人写过思念家乡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写的《乡愁》(课件出示)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去收集跟多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文章

第15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王维的介绍图片)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看这张画像,这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这首古诗的作者——王维。这首古诗写得非常得好,大家想不想了解下王维呢,王维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他诗作优美,还擅长图画,是当时的著名画手。所以王维的作品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王维的小故事:王维14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出示王维和兄弟分别的画面)在分别时,他的兄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王维这么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远离了亲人,这一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到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在外漂泊了4年,那与亲人分别后的王维会特别得想念什么呢?

(生:想家乡!生:想亲人!)

3、对!于是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书写课题)

4、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至两句话介绍介绍?山东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忆”是什么意思吗?

5、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6、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遍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录音,注意录音中字的发音,再听听语句的停顿

2、回忆录音,自读。指名2名同学读一读,比比谁好

3、出示生字新词(红色会写,蓝色会读)课下把要求会写的字写一写,现在学生齐读、分大组比赛读。

4、把新词放到古诗中,读一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5、本文写在九月九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大街上人头传动,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有的在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裳,有的在小摊前买零食,还有的围在一起在和亲朋好友们侃侃而谈。人们是多么地开心那!可是,此时此刻,王维却远离了自己的家,在别人的家乡做客,当他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到什么呢?诗中有两句话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教师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

6、接下来,我们用这两句诗,来填下空

7、自己再自由轻声地读读这两句古诗,说说你能体会到王维的什么心情?(孤独和思乡之情)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读到王维的孤独的?请用圆点标出来。

8、指名回答,同桌互相检查。

10、你是怎么从这几个字中体会到王维的孤独呢?(这几个字怎么解释?为什么能从这几个字中体会到王维的孤独呢?)同桌互相讨论。

(因为“独”指一个人、单独,突出了王维的孤独。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两个“异”字说出诗人在外地很孤单。)

11、教师引读:别人都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而王维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别人的家乡做客,他的心里是多么寂寞啊!你能读出王维的孤独吗?自己练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

12、此时此刻,王维会想些什么呢?(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他会觉得自己独自一人很寂寞,他会想到自己在家乡的美好时光。

13、你能把这种思乡之情送回到这两句话中读读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14、刚才,你们把“每”和“倍思亲”都读得很重,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字体现了王维强烈的思乡之情)教师引读:是啊,王维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感到特别孤单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就更加强烈

15、分大组比赛读,把自己当做是王维,比比谁最思念家乡。读出了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16、王维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在干什么?(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17、我们知道,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这一天大家都会爬山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出示茱萸介绍图片。(茱萸历代都被作为佩饰、辟邪之物,有多种药物用途。)

18、长安离王维的家乡这么远,王维怎么会知道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上了茱萸呢?他是真的看到了吗?是真的知道了吗?(不是,那是他在猜想)

19、“少一人”究竟少了谁?

20、是啊,在王维的家乡蒲州,王维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亲自为自己的儿子们佩戴茱萸,她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还有一个远在长安的孩子——王维没能回家团聚,不知道他的衣服够不够穿,他的身体是否安康。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王维的兄弟们想起和王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当他们站在山顶的时候,热切地盼望着王维能早日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登高望远,团团圆圆。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2、此时的王维呢,他最想做什么?(想马上回到家人的身边,和家人团聚)让我们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说出王维的心声吧。齐读全诗。

三、背诵古诗。

1、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千古名篇,里面蕴藏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配乐,出示图画)

3、全班齐背。四,写字 写写生字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第1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示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

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查找并讲述重阳节的来历。

2、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重阳节的来历

第17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

异客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第18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认3个字,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借助资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师范读。

生齐读全诗。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 发现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二、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4、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6、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课内检测:

(一).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二).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三)、我知道。(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

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2.山东是指(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四)、咬文嚼字。(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1.倍: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 3.遍:____________

4、逢:____________.5.忆:____________

6、遥:____________

(五)、登高望远。(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六),找朋友。(连线)

1.端午节

A.菊花酒

2.中秋节

B 月饼

3.重阳节

C 汤圆

4.元宵节

D 粽子

四、总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字词掌握较好,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第19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

初读课文。

1.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

指名读。

(2)

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

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

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第20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以读为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扣诗眼“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请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重阳节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的习俗。

师:根据你的感觉,题目中,哪一个字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 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掌握古诗节奏。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二)、强调生字读音,正音生字。

理解“茱萸”等生僻词

(三)、指名读古诗。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一个进步,离学懂课文更近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可以和同桌讨论,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实在不懂的,可以到讲台这里请求帮助。

四、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

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二)“独”

这身在异乡的异客会觉得自己怎么样?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思亲”

角色扮演:小王维,在这个本该是亲人团聚、登高望远的的重阳佳节,此刻你在想着谁?假如他现在就在你身旁,你会和他一起做什么?

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

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体会想象情景。

1、是呀!离家已有两年,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王维在回忆着什么?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异客 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