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师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08:47 来源:教师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申报人:卫长源

一、对研究问题的实情性分析: 永兴小学处在地道的农村,其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基于我校地处农村,调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良的学习习惯确实很多。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马虎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错字、漏字、落下运算符号、随意改变运算顺序、点错小数点等等现象时有发生;数学课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上课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回答问题的语句不完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天职,它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功课的基本保证。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还要有一套培养学生习惯的科学指导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策略方案,因此本课题具有极高的课题开发价值,我们将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2、数学学习习惯是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养成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的数学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数学活动的特殊倾向。

3、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由于全部都生活在农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长期跟祖辈生活在一起,因祖辈溺爱过多,缺乏管教,监护无力,学习不自觉,数学学习习惯差。

4、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经过自己的反复练习,从而形成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研究起始时间: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10——2013.12)

1、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2、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1——2014.10) 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确定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定期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完成阶段报告。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11——2014.12)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精心设计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收集掌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5、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做法,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2013年9月5日

推荐第2篇: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方案

郭莉芳

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设计者:郭莉芳

课题名称: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但一味的只传授现成知识,在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中按“验证式”组织教学,过份强调了全体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小课题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选择一些可用所用知识、现有仪器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小“热点专题”作为一种载 体,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发现开展小课题实验教学,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 练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品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方面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哈佛大学举行的 纪念演讲中,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Teaching ofScience as Inquiry)。“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 者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实验教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 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对帮 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方面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高中全体学生,主要是自己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课题实验教学”的程序内容包括主程序和辅助程序两部分,主程序是在 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课题让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辅助程序有图书情报检索 和小论文的撰写等。课题的难度宜由浅入深,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挫伤他

们的积极性,主程序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选题关键,其它三步也是缺一不可的。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选题,即提出问题

第一, 专业性选题。第二,社会生活中选题。

2.分析选题,决定研究方向,论证方案制定计划

选定题目后,即开始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预期目 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结合题目存在的问题,构思设计试验方案,并与学生一起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得到的结论,再修改进一步论证

3.实验或论证

方案获通过后,若需要实验的,排出时间表,确定相关仪器、药品进入试验 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做好记录

4.结题

实验完毕,随即指导学生总结成果,写出有理有据的课题研究

报告,做出作品或完成小论文或写出调查报告,附设计制作构思及其说明。

七、小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总结、论文、课堂实录、教育效果等。

3、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

“小课题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1.自主与引导的关系。2.过程与结果关系。3.个体与全员关系。

“小课题实验教学”预期结果:

1.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初步训练了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3.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质。4.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学习。6.可带动其他同学对化学生活的关注与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推荐第3篇:教师个人小课题管理细则

教师个人小课题管理细则

为加强我市教师个人小课题管理,促使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进行,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与效益,促进我市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特制定本管理细则。

一、内涵界定和特征

教师个人小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课题,即教师个人申报并独立承担完成、解决个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问题的课题。

其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自由选择权;实践性:针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独特性: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灵活性:自己调整修订研究的进度和方法;实用性:来自教师的需要,切合实际需要。

其选题特点为:小: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单: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单纯具体;近:研究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真: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

二、课题的管理机构

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教师个人小课题管理的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简称“教科规划办”),负责具体工作,包括教师个人小课题的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督促检查、鉴定和评奖等。市直学校由市教科所直接管理,其他委托县(市、区)教科室进行日常管理。

三、课题申报

1.教师个人小课题每年申报一次。时间为每年3月30日之前。 2.教师根据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主选择确定选题进行申报。 3.课题以县(市、区)、市直学校为单位限额申报,不得突破。 4.对市各级各类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提出如下要求:

(1)省重点中学、市直学校、实验学校每年可报3-5项,其他学校在同一年度申报课题至多为2项;

(2)同一申报人在同一年度申报课题限一项;

(3)申报人若尚在主持省市级课题而未结题者,不予受理;

(4)申报人在近4年主持过省、市级课题,未经课题管理部门同意而擅自终止者,不予受理。

5.课题申报时填写《教师个人小课题申报表》(含问题的由来与分析、初步的经验与资料积累、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过程设计、预期的成果),并交纳课题申报评审费。

6.各县(市、区)、市直学校教科所应组织课题申报者进行课题申报指导,并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择优按配额集中上报。申报者个别上报不予受理。

7.申报课题经市教科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后,由市教科规划办下文给县(市、区)、市直学校教科室,由县(市、区)、市直学校教科室通知课题承担者。

四、课题过程管理

1.每年4-5月,市教科规划办召开“教师个人小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或课题群研讨会,组织培训指导,并布置有关工作。

2.教师个人小课题重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并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以下有关研究材料的电子稿

(1)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一份(每年7月中旬前); (2)课题研究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份(每年9月底前); (3)课题研究的教学(活动)案例一份(每年12月底前)。

邮件主题和文档名称一致,按下列格式写:立项编号+姓名+学校+课题题目。上交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情况将作为课题结题评奖的重要依据。

3.市教科规划办每学年组织1-2次立项课题中期检查,加强课题指导。4.市教科规划办不定期组织同类课题研讨会,提供有关文献资料和信息。

五、课题结题管理

1.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要求按时结题,不得延期。2.课题结题必须有完整的书面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一般分为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两类。

3.教师个人小课题完成后,每年3月30日向市教科规划办理结题手续: (1)向市教科规划办提供鉴定课题成果材料: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一式四份;附件中需包括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工作过程表、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

(2)交纳课题鉴定费;

(3)由市教科规划办组织专家鉴定评奖。

4.经市教科规划办鉴定后,颁发教师个人小课题结题证书。

推荐第4篇:龙游县教师个人小课题立项名单

龙游县2017年度教师个人小课题立项名单

立项号

题 目

X17001 续写法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 X17002 普通高中校园足球训练策略的研究

X17003 基于微课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有效度提升策略研究 X17004 图形教学在生物解题中的实践研究 X17005 让合唱教学走进常规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X17006 高三生物选考复习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X17007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情境设计策略的研究 X17008 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有效性研究 X17009 高中生物学习中记忆策略的实践研究

X17010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 X17011 班级互助学习小组的有效“分组、分层”实践研究 X17012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精选精练的实践研究 X17013 以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 X17014 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写字技能有效性的研究 X17015 依托阅读文本,提升高中英语概要写作实效性初探 X17016 翻转课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X17017 新高考英语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X17018 微课在初中信息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X17019 高效课堂中使用“导学单”的研究

X17020 新课改下初中社政课堂扬长教育的实践及应用 X17021 机器人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X17022 利用实验导入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X17023 数学“动手实践”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X17024 提高八年级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有效性的研究

X17025 “思维导图法”在中考历史与社会复习中应用的研究 X17026 浅谈初一英语教学中如何突破学生的畏惧心理

X17027 提高八年级学生从英语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研究X17028 通过拓展性情景口语提升初二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X17029 基于自制学具来提高七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参与度的研究

X17030 七年级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图表提高复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X17031 语文课堂有效落实朗读指导的研究 X17032 初中生舞台表演拓展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X17033 利用地方资源开展手工花卉创意制作的研究 X17034 巧用生态园地开拓科学课程资源

X17035 依托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 X17036 基于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以诗解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X17037 “朗读者”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X17038 基于“导学案”的初中英语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 X17039 人机对话训练对提高初中生听说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X17040 七年级文言文入门趣味学法的研究

单 位 龙游中学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龙游二高 横山中学 横山中学 横山中学 横山中学 横山中学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华外 龙游三中 龙游三中 龙游三中 龙游三中 龙游三中 龙游三中

负责人 胡晓慧 徐成梁 王铃铃 吴颖芳 徐 静 熊 星 吴伟军 徐金旺 许剑云 叶含仙 赵克洋 刘堂春 雷顺才 蓝赛芳 陈 颖 谢 明 周 侨 朱晓婷 张 磊 潘 倩 方秀珍 吴丽项 张东晨 姚莉莉 邓 迅 李茂秋 徐曼涯 徐文静 周韩琦 张 莉 傅冰清 黄 顼 邵晓婷 方 磊 陈秋香 孙 俊 郑 燕 汪 雯 陈叶彬 缪初萌

X17041 如何提高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主性 X17042 《舞动青春》广播操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X17043 农村初中九年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问题解析与解决策略的探索

X17044 农村初中舞蹈排练优化实践与研究

X17045 加强农村初中口语交际观点的表达训练的研究 X17046 借力微课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提高自主操作能力的研究 X17047 自然界中植物酸碱指示剂的初探

X17048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X17049 “自主—合作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运用中的调查与研究 X17050 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研究

X17051 巧用网络资源提高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X17052 多渠道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X17053 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拓展课开设的研究 X17054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安全课堂的研究 X17055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的研究 X17056 科学实验教学中关注过程的实践与研究 X17057 历史与社会学科培养实践素养的研究 X17058 “一读二听三整理”名著教学体系的研究

X17059 小组合作词句结合在初中英语背诵环节中实施研究 X17060 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X17061 初中生耐久跑学习倦怠与矫正对策的研究 X17062 基于“时事”的社会综合性爱国教育策略研究 X17063 基于科学学科特点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周末作业有效性管理策略的研究

X17064 提高初中生体育课中对田径类项目的积极性研究 X17065 农村初中合唱队建设的初探研究 X17066 文学拓展课之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X17067 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堂--IRobotQ3D虚拟机器人社区搭建 X17068 科学实验中注射器和点滴管的妙用研究

X17069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阶段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研究 X17070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X17071 初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X17072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策略与探究 X17073 基于实验提高师生认识水平的研究

X17074 中职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任务分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X17075 促进小学五年级学困生数学发展的实践研究 X17076 微课在小学语文二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X17077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X17078 第二学段学生借助草稿本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实践与研究 X17079 小学高段数学新授课渗透模型思维解决计算问题的研究 X17080 小学Scratch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X17081 “小组积分”在数学课堂中的激励策略研究 X17082 小学微电影与人物写作教学相整合的实践研究

华岗中学 华岗中学 溪口初中 溪口初中 溪口初中 溪口初中 溪口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小南海初中 湖镇初中 湖镇初中 湖镇初中 湖镇初中 湖镇初中 湖镇初中 寺后初中 寺后初中 城南初中 塔石初中 塔石初中 塔石初中 塔石初中 塔石初中 模环初中 模环初中 模环初中 模环初中 模环初中 龙游职校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徐伟平范 京 黄 雲 吕 丹 郑 玲 王鸿运 谢荣南 柴丽君 翁丽娜 吴成庆 续雨卿 张圣春 吴志鹏 张 颖 纪 婵 李冬君 凌素芳 徐晓梅 朱菁菁 曹凌燕 钱连华 钟树清 邱朝阳 夏 青 王晓希 蔡四化 徐 波 颜 琴 遽伟华 严君梅 陈灵媛 许 坤 徐建伟 赵 婷 胡凌辉 胡 蓉 饶璐琳 袁 洁 叶 宁 谢艳玲 张丽娜 刘庆莹 X17083 小学低段体育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实验小学 范 婷 许施譞 X17084 部编教材一年级“识字加油站”小组合作识字的实践与研究 实验小学

X17085 临摹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X17086 基于小组合作制下学习操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X17087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X17088 小学科学“准确表述实验结论”的策略研究 X17089 一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

X17090 提高六年级后20%学生简便计算能力对策的研究 X17091 借助家校互动平台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X17092 以《电》单元为例探究初中科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 X17093 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

X17094 录屏式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演示环节中的应用探究 X17095 巧借体育家庭作业之臂,撬动小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X17096 趣配音在小学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应用的实践与研究 X17097 激活和修正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研究 X17098 小学低段数学“慢”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X17099 花球啦啦操教学中进阶式学习方式的实践运用探究 X17100 新体系下小学音乐教学人力资源的策略研究 X17101 《凤梧雅苑》课程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X17102 绘本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X17103 小学六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应用教学改进对策的研究 X17104 小学低段音乐“期末游考”形式的研究

X17105 小学高段音乐课堂有效体验音乐元素的实践研究 X17106 教师课堂评价对一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度影响的研究 X17107 图文应用题读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X17108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X17109 关于提高图示记录在低段科学探究中的运用的研究 X17110 计算教学中点子图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X17111 巧借同一地方性主题资源,服务品德真课堂的实践研究 X17112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渗透探索

X17113 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X17114 借助律动教学法提高低段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 X17115 小学低中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

X17116 部编教材一年级巧借家长助学语文策略的研究 X17117 一年级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X17118 小小说版块式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X17119 绘本“生活情境识字”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X17120 “字理识字法”在小学低段语文中的实践运用 X17121 一年级“整字”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X17122 小班化背景下二年级“诱读”策略的实践和研究 X17123 提高中段学困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X17124 量“生”定制,开展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西门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桥下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詹施晨 姜美丽 林 颖 刘虹贝 陈 玲 张宏福 张 杨 郭小芬 吴玲梅 任玲玲 杨 盼 何 洋 潘红琳 祝慧燕 费安恬 林 苑 童利贞 陈 莹 甘卫星 金 璐 毛 莹 潘家悦 王 勤 吴甜莉 吴 芸 夏小佳 姚 李 俞瑶璟 周辰璐 周 旖 朱晓静 郑丽霞 夏 翠 唐月锋 余凌云 陈秀红 夏建英 支建芸 郭琴仙 楼国红 X17125 小学中段数学利用“认知冲突”营造“可教学时刻”的策略研究

X17126 高段数学基于“每周数学星评比活动”降低解题失误的策略研究

X17127 “长作业”在第二学段统计教学中运用策略的研究 X17128 在小班化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X17129 培养低段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教学研究 X17130 一年级自理启航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X17131 利用小组功能升级提高学生作业效率的研究 X17132 农村小学数学将《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渗透于小组积分制的尝试

X17133 有效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书写习惯的实践研究 X17134 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读题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X17135 农村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 X17136 小学二年级后进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培养 X17137 培养低段学生数学作业检查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X17138 巧用简笔画助力学生英语课堂的研究

X17139 小组捆绑式评价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X17140 小学科学长周期实验在拓展课中的创设和评价 X17141 关于小学低段学生跳绳补差教学策略的研究 X17142 借助线描画教学提高大班幼儿绘画能力的研究 X17143 提高小学健美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X17144 小组合作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镜头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X17145 农村小学体验式音乐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X17146 农村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小班晨间户外活动的探索研究 X17147 微视频在小学写字教师配备不足学校应用的探究

X17148 有效使用《小学数学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 X17149 新入园幼儿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X17150 浅谈低段学生从绘本阅读到悦读的研究 X17151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作业的应用研究

X17152 基于“姑蔑一条街”的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设计研究 X17153 探小学低段数学小组合作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X17154 小学高段提高习作水平的策略研究

X17155 化解小学高段数学“男生危机”的策略研究 X17156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手工类拓展课程的教学研究 X17157 巧用“七彩箬卡”,加强低段学生规范字的实践研究 X17158 牵手“趣味英语”拓展性课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 X17159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在幼儿园实施特色游戏活动教学研究 X17160 加分兑箬币,激发三年级学生背诵默写积极性的研究 X17161 利用“七彩箬卡评价”提高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X17162 拓展思维识字课程,提高低段学生识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X17163 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X17164 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策略研究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阳光小学 寺后小学 寺后小学 寺后小学 寺后小学 寺后小学 寺后小学 上圩头小学上圩头小学上圩头小学十里铺小学十里铺小学十里铺小学罗家小学 罗家小学 罗家小学 官潭小学 官潭小学 官潭小学 官潭小学 小南海小学小南海小学小南海小学团石小学 团石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箬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王春燕 叶奇群 钟罗芬 宁军琴 姚晓丽 方美燕 张文雅 王丽萍 吴 宁 翁丽丽 俞 丽 何 笑 应汪娓 梅 丽 马小晨 黄灵瑜 夏 锋 陆 程 傅腾飞 张 宁 余 婷 余 哲 郑群球 周洪峰 余 蓉 方 芸 操凯明 傅 婧 徐 威 曹 蕾 汪 欣 雷 雯 杨 柳 余 欢 赖 群 陈巧云 黄梦晴 周理丹 张根花 詹 珊

X17165 早读转变为低段语文教学“小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X17166 借助“小卡”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X17167 基于教材提升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 X17168 情境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X17169 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

X17170 PQ4R学习策略在小学高段英语阅读应用研究 X17171 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策略研究

X17172 图谱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X17173 废旧材料在大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研究

X17174 小学六年级语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的有效利用研究 X1717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互动反馈的策略研究 X17176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资料袋”有效利用的策略探究 X17177 小学低年级学生辨识形近字的能力培养研究 X17178 自然拼读法(phonics)突破小学生英语拼读困境的实践研究X17179 提高一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 X17180 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和探究 X17181 以小古文迷你课堂活动为载体提升小学高段学习小古文能力的研究

X17182 农村小学高段英语Read and write“读写一体”教学策略的研究

X17183 利用小班化的评价优势培养小学中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积累习惯的策略研究

X17184 四年级学生组长引领下良好“草稿”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X17185 配套学具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 X17186 小学中段语文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X17187 六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使用的策略研究 X17188 小学低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 X17189 “英语趣配音” 增强三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长度和频度的策略研究

X17190 学生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X17191 基于“模块游考”背景下的的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X17192 利用课堂练笔提高三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 X17193 小学高段语文师生同题习作方法初探 X17194 抓取略读课文内容信息的策略研究 X17195 科学探究活动中玩出名堂的策略研究 X17196 初探移动学习终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X17197 个人画册对提高学生美术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X17198 巧用课中操进行拼音教学的实践研究 X17199 利用拓展性课程资源,有效引导学生把习作“写清楚”的实践研究

X17200 利用错题集提高学习待进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 X17201 让小班幼儿学会分享的实践研究 X17202 小学中段“批注式阅读”的实践研究

X17203 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兰塘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下库小学 七都小学 七都小学 七都小学 七都小学 七都小学 七都小学

俞 晨 陈 玲 黄巧翘 郑晓娟 徐梦艳 翁梦晨 柳 屹 林施思 王 韫 陈 晓 巫丽霞 邓 芸 胡宁婷 黄亚荣 柯越敏 蓝 芳 雷怡丹 林 翠 毛丽萍 童利辉 吴燕飞 徐燕芬 张晓丹 赵芳瑛 郑 静 兰 芳 劳 轩 陆 杭 严玲玲 徐航倩 晏剑刚 沈 毅 吴喆彬 柯 学 马 丽 项 黎 徐风怡 吴丽芳 练 婷

X17204 利用绘本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X17205 基于个体发展的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研究

X17206 巧用“修改卡”提高四年级作文水平的实践与研究 X17207 提升五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X17208 运用作图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研究 X17209 “小老师”在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X17210 小学品德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

X17211 小学五年级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X17212 借Let’s talk板块内容拓展三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

X17213 利用绘本阅读,提高一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研究 X17214 一年级语文自制识字卡片的研究

X17215 小学高段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X17216 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X17217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课外作业的创新研究

X17218 正确利用电视资源,探索另类语文学习途径的实践研究 X17219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有效拓展的研究 X17220 小学低段语文口头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X17221 利用体育游戏提高小学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实践研究X17222 部编教材一下“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效小组合作的实践研究X17223 关于建立“接地气”的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X17224 矫正小班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X17225 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X17226 三年级语文阅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能力的实践研究 X17227 徜徉于课文和绘本之间 撘建农村小学英语低中段学生主题写话桥梁

X17228 小学数学低段规律问题的案例研究

X17229 小学语文中段“小老师”讲作业环节的实践与研究 X17230 小学中年级数学趣味预习的实践研究 X17231 石佛小学口风琴教学现状分析及研究 X17232 以微型日记为依托,提高农村小学高段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X17233 “简笔画”在农村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X17234 农村小学低段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 X17235 落叶创意作品制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X17236 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X17237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推磨对学•互惠共赢”课堂研究 X17238 培养学生实验步骤规范的研究

X17239 以拓展性课程促进农村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X17240 小学高段数学导学单中问题串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X17241 农村小学三年级除法竖式计算能力提高的研究 X17242 培养农村小学高段背诵习惯的实践研究

七都小学 士元小学 士元小学 士元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塔石小学 雅村小学 雅村小学 雅村小学 雅村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 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泽随实验学校汪伶俐 林建香 段乾耀 吕 靖 刘小军 季 琳 徐晓娟 袁嘉英 金 纯 张颖阳 廖 霏 张荷丽 江小娟 王琳君 王莉卿 童亚雯 邱英丽 吴佳明 叶春艳 郑春景 纪旻欣 陈李霞 朱敏琪 杨金燕 汪鸿雁 龙 婷 杨丽欢 李志凤 倪佳佳 吴晓韬 劳晓婷 孙万成 彭旭艳 孙 玲 王 璐 吕美华 徐 斌 叶胜男 俞琳琳

X17243 针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研究 X17244 农村小学高段儿童诗创作指导的策略研究

X17245 “微型日记”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X17246 农村小学琵琶民乐传承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X17247 小学高段作文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究

X17248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探究

X17249 巧用“拓展性课程”,丰富学生习作语言的实践研究 X17250 培养学生及时订正语文作业中错题的习惯研究 X17251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日记的撰写引导与实践的研究 X17252 小学英语有效作业设计和评价的研究

X17253 让课堂评价语成为学生积极发言的重要催化剂的实践 X17254 巧设个性化课外作业,增强高段学生英语学习实效性的探究X17255 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探究 X17256 小学中段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习惯的策略研究 X17257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探究 X17258 新背景下大班幼儿体育游戏中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X17259 农村小学语文一年级写话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X17260 大班幼儿趣味剪纸活动的有效指导研究 X17261 小学英语“教学做合一”教学的实践探究

X17262 小学高段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X17263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中段学生提高打字速度的策略研究 X17264 运用圆桌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X17265 “圆桌”教学助力“百分百”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X17266 运用“圆桌模式”激发低段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 X17267 利用图示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良好常规的研究 X17268 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X17269 内向型学生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

X17270 积分奖惩制度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X17271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之“微语言”的策略研究 X17272 农村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X17273 互动式教学对于提升小学低段数学学习能力的探究 X17274 小学中段英语课外作业优化研究

X17275 课堂小练笔在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X17276 小学数学中段学生“问题解决”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X17277 婺剧《雪里梅》选段进入幼儿园的实践与研究 X17278 农村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趣味发声练习的运用探究 X17279 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大班教育中的运用 X17280 培养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

X17281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易错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X17282 一年级小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研究

X17283 小学六年级英语在chant中记忆单词的探究 X17284 小学高段美术作业习惯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X17285 小学低段语文易错字归因及对策的研究

泽随实验学校 横山小学 横山小学 横山小学 横山小学 横山小学 下宅小学 下宅小学 下宅小学 下宅小学 下宅小学 模环小学

模环小学 模环小学 模环小学 模环小学 詹家小学 詹家小学 詹家小学 马叶小学 马叶小学 马叶小学 马叶小学 马叶小学 马叶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小学 溪口中心幼儿园灵山小学 灵山小学 灵山小学 灵山小学 灵山小学 庙下小学 庙下小学 庙下小学

邹 薇 高 珮 伍惠卿 方 芸 余 琳 余秀秀 姜 晶 汪 萍 王君燕 夏 晶 谢 苑 周 晓 李梦佳 王 萍 杨郦琳 王 彬 程云梅 赖妍嫄 邵惠琴 曹晨成 王海燕 金小燕 李泽文 徐文君 张晓展 傅梦云 吴佳丽 王文怡 高媛媛 程 成 林 煜 蓝晓瑜 杨 情 刘晓庆 曾 倩 张 驰 张 妍 刘 盈 余亚萍 毛和玉 雷巧君 徐佳佳 郑秋萍

X17286 小学音乐教育影响“五类生”学习与行为的实践探究 X17287 “畲族民间体育”引进体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X17288 提高三年级语文书名课堂作业效率的策略研究 X17289 培养低段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 X17290 指导低段学生合理构图初探 X17291 提高一年级朗读训练有效性研究

X17292 培养山区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语文家庭作业习惯的实践研究 X17293 在游戏教学中培训农村小学低段识谱能力有效策略的研究 X17294 “微创新”视角下小学低段语文假期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X17295 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 X17296 中度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的个案研究 X17297 “图文字”在培智生活语文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X17298 幼儿园小班家长助教促进主题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与研究 X17299 以园文化为依托引导小班幼儿自主阅读的实践研究 X17300 教师观察援助策略在大班幼儿晨间体锻中的运用研究 X17301 新教师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研究 X17302 幼儿园戏曲拓展性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X17303 小班幼儿快乐入园活动设计的研究

X17304 借助“绘本阅读”推进中班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X17305 培养小班幼儿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沐尘小学 沐尘小学 梧村小学 梧村小学 梧村小学 梧村小学 大街小学 大街小学 北辰小学 北辰小学 泽雅学校 泽雅学校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翠光幼儿园 红树林幼儿园 迪士尼双语幼儿园迪士尼双语幼儿园林 莉 罗黎恩 杨丽丽 叶 群 庞梦婷 胡 焱 吴小莉 蒋艳媚 陈 倩 雷建军 许利华 许殳鸣 叶 瑛 马丽娟 王 芳 林 丽 金向军 李 欢 欧阳慧 陈 滢

推荐第5篇:个人小课题研究论文

微课题研究论文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

赵镇初中

李建军

在本次教学节活动中,初中生物组围绕着如何有效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为主题进行研究与实施展开,对教师们启发很大,触动很大。在评课活动中,老师就怎样有效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互相切磋积极探讨,从而对如何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一堂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才能上得有实效呢?

一、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要解决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激荡、事业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特点。

1、首先是要体现出“语文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区别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在于要突出“语文”二字的特色,语文是其根本,所以这种课一定要上出它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活动”的正途。学生借助活动素材达到相应的语文知识训练目标,学习到的是语文知识能力。否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跟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合并了。

2、其次 “综合”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背景中训练学生多种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总结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3、“实践活动”就是区别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课,功夫应该在课外,课内仅限于活动展示的作用。

二、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更多时候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这几种类型:演戏型,甩手型,上课型。要么将课程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地“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句分析课,枯燥乏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可谓是低效甚或是无效的教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光靠教师讲授知识,但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授”,这里的“授”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后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至少需要四个课时来完成四个环节:开题、指导、展示、总结评价,甚至更详细。

1、开题课

第一节课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课题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开题课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提倡依据兴趣相近者、主题相近者自由组合。例如胡跃超老师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成新闻组、图片组、文学组三大组,分工明确。

2、指导课

第二节课主要是教师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面对着庞杂的资料信息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会结合研究主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完成研究任务。处理信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同时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献给母亲的歌》中,新闻组搜集了三则有关母爱的新闻素材来展示,文学组则通过解读一首平凡的小诗来赞颂母爱,图片组选择几幅照片将母爱定格于瞬间,可以说三个小组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

3、展示课

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和学习质量的显现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彭老师、胡老师上的这两节都是展示这一环节,展示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反馈交流,共享经验,老师组织、指导、评价。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成果要体现课改精神,更体现语文味。

4、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总结评价阶段也是小组同学是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应当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和知道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发展以及存在的不足。

在活动评价过程中,最好把学习的评价权放给家长、同学,激励学生在大环境中进步,增强学生自信,达到大面积、全方位进步、提高。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一蹴而就,老师们要慎作安排,要周密思考,注重细节,要恰当的分组,明确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由浅入深由动手到动脑,提升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的情感认识上来,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了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推荐第6篇:课题结题报告

2016课题结题报告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2016课题结题报告2016课题结题报告。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2016年结题报告)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2016课题结题报告

第1篇: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xx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

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

2016课题结题报告

第1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的:

1、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有以下几点:

1、《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漠然,认识理解片面单一,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便是一种好的渠道。

3、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

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from 2016课题结题报告来自 end#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组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应的信息,准确把握课题的走向,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此方法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的组织管理与成员分工:

课题领导人:杜天才(石嘴山市第四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学升(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翟德顺(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李晓东(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管理工作,为完成课题提供所需的人、财、物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

指导教师:朱春香(石嘴山市教研室音乐教研员)课题组成员:马青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小组,研究文献资料,构想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

(1)研究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模式,提交相关论文。(2)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交相关教学案例。

(3)对前段研究工作进行小结,对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和方法,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

(1)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的研究成果展示。

(2)撰写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知道选择欣赏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从而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课堂焕发生命力。2016课题结题报告文章2016课题结题报告出自wk-78500000587887.html,此链接!。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很多注。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题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多了。

(二)教师自身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六、感悟体会:

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们提高了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1、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师本身科研意识有待增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教学理论,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

2、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化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鉴赏者、同时也是收获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3、音乐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音乐信息、处理音乐信息、发展音乐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焕发出更大活力。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的研究还仅仅是一种尝试,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尽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过迷惘和叹息,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历程,就是在告示我们去研究怎么教。

第2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xx年8月至20xx年4月,我们大兴中学语文组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对中考作文升格途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有效训练及按部就班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3篇: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加入幸福教育联盟以来,我校语文组积极开展了教研沙龙,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对先进行识字教学还是先课文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省时高效。针对这一问题的先后顺序上发生了歧义,为此引发了争论,觉得这是一个有待研究证实的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此微型课题组。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阅读学法指导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是依托课文来识字?还是着眼于阅读课文?

2.是识字学词.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打好识字、学词的基础,要培养识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语,而且不只会抄、会默,还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

3.研究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指导学法,并不断训练、运用和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训练学生,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其次才是读流利,读出一点语气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状态,以学法指导研究为核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2.通过学法指导的研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法指导研究,建构小学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通过阅读的教法指导研究,明确阅读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把握识字写字为重点,重视和落实朗读训练。探索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语文能力的基本策略。

四、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大大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策略研究

随文识字,有效地降低识字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二者的融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随文识字就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有了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能自己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它抛弃了传统识字方法的片面性与孤立性,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对于低年级的识字基础是十分有益的。随文识字包括以下三方面:

1、随文正字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年段教学中,必须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随文正音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孩子们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读准单个字音,再读准词语,再把词语放进课文读。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先听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生字的字音,然后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试着自己读课文,再与同桌合作,互相纠正、帮助,读通课文。接着我便将课文中的难点生字词司马光、大水缸、慌了、使劲、砸破提出来,多读几遍,突破了这个难点再往下学习。

2、随文记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科学,更会让孩子们厌倦学习汉字,失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降低识字的难度,鼓励孩子们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年级下期,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识记生字的方法,如联系生活、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猜谜语、编故事等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让孩子们一边学课文一边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把识记生字分散在看图、读题和学文当中。课的开始,我以给孩子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的方式出示了一幅乌鸦图,让他们猜猜图上的鸟儿叫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乌鸦!于是,我便把生字词乌鸦放在图片旁边,通过读词、看图,孩子们认识了乌鸦这种事物,再让他们想想用什么办法记住乌鸦两个字。一下子,孩子们的小手唰唰地举起来了。一个小孩说:小鸟的鸟去掉一点就是乌。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是呀,小鸟没有了眼睛,只能看到什么呢?

黑色的一片。对呀,就正如乌鸦的羽毛的颜色,所以乌就是黑的意思我说。那鸦字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呢?我继续问。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纷纷把小手举起。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牙字加鸟字就是鸦。有的则用猜字谜的方法:小鸟的旁边有一排牙齿。......真是有趣极了!看着孩子们兴味盎然的样子,我也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带进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里。2016课题结题报告各类报告。小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我把课题乌鸦喝水板书上黑板,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喝水及课题,并说说除了喝水,你还喝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喝茶、喝汽水、喝牛奶、喝咖啡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接着问:那喝茶、喝汽水、喝牛奶、喝咖啡都要用到什么呢?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就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想一想,孩子们很容易就把喝字记住了。

初读课文后,我把识字分散到各个句子中去,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意愿重组课文,学到哪个部分就学习相应的生字词。如学到句子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时,便学习相应的生字词怎么办,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我让孩子们想想怎样记住办字。可别小看他们小小年纪,他们想出的办法可谓是层出不穷,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力字旁边加两点就是办。有的说:我用减一减的方法记,苏字去掉草字头就是办。有的说:我用猜字谜的方法,力字旁边有一双小手。有的还说:小明太用力了,流下了两滴汗。要是识字是孩子们的一种负担、一种折磨,他们还会有如此活跃的思维火花,想出如此让我们惊喜的识字方法吗?

3、随文解字义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除了读准其音、认清其形,还得理解其义。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要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将字词放回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做动作、想象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学习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要让孩子们理解到处的意思,从而感受乌鸦急着找水喝的心情。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想象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找水喝,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说:乌鸦可能去过大山里找水喝。有的说:它可能去过树林里找水喝。有的又说:它可能去过公园里找水喝。是呀,乌鸦去过那么多地方找水喝,所以说乌鸦是到处找水喝,那找到了吗?我问。没有找到。孩子们齐声说道。那你猜猜乌鸦这时的心情会怎样?孩子们又噼哩啪啦地说开了,乌鸦会很难过,它会很着急,想快点儿找着水,它会很焦急没有过多解释,孩子们很轻松便理解了到处的意思,感受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再把词语回归到句子当中,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更深一层了。

又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学习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我要让孩子们理解邀请的意思,于是我便先向孩子们发出邀请:小朋友,老师要向你们发出一个邀请,认真听听老师是怎么邀请你们的。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好吗?孩子们都说好,于是我们一起把句子快乐地读了一遍。孩子们都注意到了邀请别人得有礼貌,要用上礼貌用语请,还要问一下人家好吗。接着我让孩子们用上刚才邀请别人的方法邀请自己的同伴一起读句子。这样一邀请,孩子们便理解了邀请意思。

随文识字的三个方面: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有效地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五、成效与反思

识字对于我校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件既快乐又轻松的事情,他们对识字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平时的检测得知孩子们识字的正确率达96%以上。认识的字多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带来很大影响,他们越来越喜欢看书了,班中90%的小孩拥有家庭小书柜,还常常与家长一起制作精美的读书卡呢。

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生活和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生活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使学生的识字活动快乐无穷、奥妙无穷,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激荡着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创造,从而提高识字的效果,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7篇: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学化学的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整体,加强对化学课程的一体化研究,对于落实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用一定的时间研读高中教材,高中化学教师也应研读初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提倡化学教师初高中教学“大循环”。

推荐第8篇: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越来越走向深化。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科技的发展在教育,而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师必须从传统中走出来,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便出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要求我们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交互,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又不应局限于课堂,得将课堂延伸开去,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种延伸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与协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于是,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课堂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现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延伸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堂以外都能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进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研究正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观点的实施,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好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手段必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这就体现了课堂上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同时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学习,以及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弊端,以及传统教育中学生综合素养低下而提出的。教育要跟上甚至超过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够积极的、主动的、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一种感兴趣的心态下主动的、全身心的求知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与传统有所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索的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互,并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信息的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交互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堂以外达到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会自主探索,会查找资料,会自主建构。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包括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信息素养等方面。

3、在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和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正确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探究。

4、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9月)

(1)、精心挑选与组建研究队伍。

(2)、进行课堂教学现状的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3)、加强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

(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已有课例录像分析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多媒体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并撰写成调研报告,制定实验方案。

(2)、确立个别班级进行早期实验研究,同时进行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

(3)、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体实验研究及验证性研究,完成全部子课题。

(4)、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5)、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和论文的撰写。

3、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0月)

(1)、进行研究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2)、整理案例、教学软件、论文等资料,并总结出经验和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向专家和领导汇报。

六、研究的措施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现实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综合素养的现状,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学生个体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我们在学校中、高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名学生就信息技术方面的的使用现状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8%的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他们对信息技术有着自发的热情,也喜欢老师用课件或网络给他们上课,所以我们平时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数学等其他课上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实践难以完成的知识点,用课件或网络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直观的、形象的方式让他们来真切的感受,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人很少,占调查总数的12%,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小学开始在学校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而由于学习时间较少,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很大的学习的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信息技术与自身的课程相结合,多以探究、合作的形式设计自己的教案,并利用网络,将课堂延伸开去,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只有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实施研究活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了使课题组成员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了各阶段的理论学习材料,并能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精读一册、一刊,精摘一本,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校利用每周半天时间专门给每一学科进行教科研活动,使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及时的利用网络进行评课和反馈,调整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少走弯路,我校还定期的邀请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和兄弟学校的领导到我校作学术报告,并深入课堂进行临堂指导。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研究与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善教师的学习方式;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正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学习和平时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一定要起好榜样作用。学校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不断组织教师外出进修、考察、培训。教师从外出学习中吸收名校、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课后在现实和网络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控和优化,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与此同时,我校更注重校本培训,我校对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素材收集及处理等多项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题研究能力。

(四)、积极构建学习、交流平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探究、协作、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习得知识、掌握技能,潜移默化地将以往“接受性”的学习向“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转变。教师通过自主建立和引进相结合,积极构建信息化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说、多写、多画、多唱、多做,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给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家长、同学、朋友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尝试过积极的网络生活;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爱护自己,充分发挥和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不仅在课堂,课外也同样可以学习,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地域的限制,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五)、加强课题管理,确保课题研究有序发展

为了确保课题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课题负责人认真组织实施,对课题的研究分段实施布署。于2006年9月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首期培训是将总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学习、研讨与交流,让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对本课题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个课题研究和怎样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第二次培训我们邀请了市教师进修学校陈荣芳主任,市教研室匡爱红、王聿轩主任参加,主要针对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能够比较有效地实施课题实验方案。会上,冯文华校长、陈荣芳主任、任国伟主任作了有关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要求。匡爱红主任作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及一些经验介绍,最后由何广付组织学习实验方案与本学期实验计划。我们还多次邀请了省课题组负责人冯文华校长、陈荣芳主任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他们每次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后,都与我们进行了交流,并对我们的下一段工作提出的指导建议。多次派出实验教师往丹阳、泰兴、无锡、南京等地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并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通过说课、上课、评课、教后反思等环节,将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力求从制度给予保证,措施上切合实际,方法上达到更优,经费上予以倾斜,观念上力求更新,确保课题有序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增强了教师的民主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已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主动地自主学习,师生关系从“上下”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建立了课堂学习新模式,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信息技术,并被之魅力所吸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了整合,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音乐素养、审美素养等综合素养。通过自主的探究、和谐的交流、平等的互动,改善了他们以往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并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并日趋成熟。

教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二十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论文、案例、教学软件、教学视频等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各项评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何广付的《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发表于《镇江教育》2006年第三期,《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获第七届“面向新世纪”全国小学教学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课件《童心是小鸟》、《Leon26》分别获得镇江市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评比

二、三等奖。匡元军、朱国兵、郭如琴在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软件现场设计制作比赛中分别获得

二、三等奖;陈红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愉快教育》发表于《镇江教育》2007年第一期,《美,并快乐着》获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杨艳老师在江苏省“蓝天杯”赛课中获一等奖;祝瑞印在江苏省“蓝天杯”赛课中获二等奖;王玉梅在镇江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评课中获二等奖;何广付、匡元军辅导的学生在镇江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

二、三等奖;耿兴彬、杨艳在扬中市“风华杯”赛课中获一等奖并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称号,缪菊琴获二等奖;杨月梅在扬中市“秋实杯”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王秀萍、任国伟获

二、三等奖;陈红、马万红、何广付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分别获得

一、二等奖;耿兴彬、陈红老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分别获得

二、三等奖„„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在这之中,老师们也和课题一起共成长,有的已成为市级和校级的骨干教师,用老师们的话说“我们是在课题中成长起来的”。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带动了校本教研工作的繁荣昌盛。如今,一批“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茁壮成长并不断的发展壮大。

八、课题研究后的探索和思考

1、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除了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外还得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2、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应该是各学科之间的一个互相整合,学科要向综合化、多元化发展。

3、课题研究不应该只是研究成员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行为,研究成员只是课题研究中的骨干力量,并要做好以点带面的推广工作。

4、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新的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对于过去的方式和方法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研究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以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从而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本课题虽然已面临结题,但这决不是课题研究的终止,而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又一个新的开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们从中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正说明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因此我们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不负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2008年12月

推荐第9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

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推荐第10篇: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专业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为主干的新型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4.促使广大数学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5.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思考的案例专集。

三.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采用“说、讲、评、思、写”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说设计、讲课、评议、反思、写案例”等环节的研讨,达到既可以培训师资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包括:

①如何撰写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②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与情境创设的案例

③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内容的教学案例研究

④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对比的案例研究

⑤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⑥小学数学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个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07.3——2007.6):准备阶段。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筛选出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并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的数学教学。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申报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

3.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课题理论学习。1.2007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讲座。面对现实,学校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必须经历模式化过程。一是案例撰写模式化。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研究的实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为了便于把教学案例研究与教材纵向梳理相结合,按教学领域把教学案例研究划分成若干系列,从每个系列中选择若干典型课例。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至少参与其中一个系列的系统研究。三是案例研究专题化。2.大力学习了课程标准。我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校本培训。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07.7——2009.6):实验阶段。

1.案例生成。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以学校教研为平台,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设计,并组织观摩、研讨,对照新课程理念集体设计改进方案,然后再一次实施教学过程,并写成教学反思和体会。程序是:1.选择教学内容与研究主题。2.课题组集体讨论:(1)教学内容包含哪些师生活动,(2)案例主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对教学设计的建议。3.执教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4.进行课后研讨与反思。5.教学文本案例的写作。我们已经就主题图的应用、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对比研究、数字与编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比较等专题进行研讨,并取得成果。

2.案例研讨。将生成的教学案例结集汇编,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广泛的研讨活动。我校组织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选择优秀的案例参与市、县的案例评比。

3.案例积累。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每人至少要对5篇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地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其中的精华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包括自选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以期实验教师能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理念等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案例研究。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鸡兔同笼问题由六年级教研组组织专题学习,由胡国胜老师授课。

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一是收集整理名师的经历、案例、课例,观看名师的录像课,聆听名师的讲座等,作学名师的演讲。每年组织课题组观看全国和省优质课竞赛的教学视频,并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写案例分析报告。二是请名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指导实验工作。如我们请县教研室孙虎彪老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我们就名师的教学实录作案例研究,写学习随笔,作对比分析。以反思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2009.7——2009.11):评估阶段。

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类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请有关专家评估。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课题组注意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要求课题实验老师学期初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实验每个阶段完成实验小结;还鼓励实验教师撰写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

自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篇,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常规。

我校进行了系列学科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①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星期四是数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专题讲座、“百家讲坛”、课堂赏析、评议反思等为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和经验。

②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周星期四是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制定了规范和实施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研究为载体,集体探讨单元关键目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与测评模块,把能力评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观察、反思的过程中。集体备课重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考虑“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 。

③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让学科专家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在同一个课题下,各显才能,并在备课研究中纵览名家案例,博采众长,并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课程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加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④教师学习制度。a.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中均要求自学至少1本课改理论书籍,并需做笔记。b.经常开展学术沙龙研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c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d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e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明确师徒职责,通过师傅的导育人、导教学、导科研,促使徒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f开展了“学名师”活动。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风格、教学案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写出学习体会。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

3.案例研究训练了教师科研的思维习惯与方法。

① 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发现。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但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增添了表现的欲望,擦亮了发现的眼睛。

② 案例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5.案例研究培养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七.问题与反思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3、案例研究如何创新也是目前比较突出问题。教学案例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与教师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在案例研究和写作时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怎样快速有效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还存在实践操作的难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觉得,即使在课题结题后,也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第11篇: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至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全国中小学掀起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高潮。

如今在教育部、社会各届等的大力提倡、积极推动下,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全国各地开展得有声有色。

因是新兴学科,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始至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直沿用,本着纲要的要求,各地教材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去编写等,尽管依据《指导纲要》的规定,小学信息技术课应从三年级开课,而实际上我市各区很多学校都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目前全市统一使用的龙教版教材起点也是三年级,一二年级没有教材。尽管从全市08年统一使用省编教材起,我借助教研活动,借助常规视导,借助各级赛课,借助网络平台等进行教材辅导、同课异构、典型及优秀课例展示与交流、进行集体与个别交流、答疑等等。尽管我多方面做了努力,但因为教师流动性大、精力有限、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甚至有部分学校在学科教学上校内都未形成体系,各自为政。更有甚者,将三年级的教材用在一年级,造成学生重复学习,失去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基于以上,本课题的研究,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科特点出发,合理设置

一、二年级教学内容,注重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使我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序、更实效,于学生于教师都将具有深远意义。

1、于学生:避免学习内容重复、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于教师:减轻无效劳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没有依据、无序的局面。

3、实现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彼此成全,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而言,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依据整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主要理论支撑,以课堂为研究主场,解决如下问题:

一、二年级开设什么内容的问题(教什么?);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怎么教?)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

1、问卷调查法。结合课题研究,设计调查问题,了解区内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使用的教学软件、教学中存在的疑惑等。

2、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成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在课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3、个案研究法。实验教师以所在学校所任班级(一年或二年)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恰当的实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编写“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途径 本课题根据计划安排,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2012年8月—2012年9月)

选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阶段性研究目标、责任分工和预期成果。

第二阶段研究积累:(2012年9月—2013年5月)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在几所一二年级开设课程的学校中进一步选拔实践教师

3、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哈尔滨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生命化教育相关理念等指导课题成员的研究工作。

4、交流近些年的开课经验、梳理不足等。

5、课题方案的修改与完善。

(二)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从课堂教学入手,以课堂为课题实验的主场,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不断设计与改进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2、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初步明确一二年级开课基本模块,撰写指导意见;根据情况调整研究策略。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先进性。

3、进行阶段小结,及时总结反思,促进阶段性成果的形成。第三阶段总结梳理:(2013年6月—2013年7月) 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善教学指导意见,汇集一二年级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教学课件等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1、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XX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生命化教育相关理念等,结合学生及学科特点,编写出了《XX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在指导意见中将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位为:基础为本;素养为先;实践为重。课程的性质如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贯彻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宗旨。该指导意见的制定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对一二年级教学内容进行规范,使教师教学有据可依,将会改变我区一二年级教学没有依据、无序的局面;同时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依据自编的《香坊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自制与搜集了许多适合教学的课件等,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参考。

3、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体悟到理论学习是实践的指南,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教学内容才会使学生有真正的快乐,学生快乐了,教师的课堂才有生机、有活力,通过实验真正感受到生命在场,彼此成全的内涵。

4、课堂研究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他们养成了静下心来思考课堂的习惯,通过研究使他们跳出了“本位”,真正意识到教方法胜过教知识,课件的合理使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素养。

5、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本课题正视学生生命的存在,从他们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乐此不疲;学生在学习中发自内心的体悟到学以致用的道理与感悟到快乐学习的真谛;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总之,本课题研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自编出《香坊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并以此为实施教学的依托,本着整合的理念,以一些涉及其它学科的小软件为教学载体,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信息素养为宗旨,设置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同时理顺好与三年级教学的衔接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课题研究的最初目标,解决了

一、二年级开设什么内容的问题;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实现了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彼此成全,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值得在全区推广。

七、思考与展望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成果推广时,一定要做实,要切实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及时汇集基层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现区内共享。

第12篇: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从时代发展来看,“21世纪,人类将走向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前进动力和以学习能力为生存基础的崭新社会。显然为学生准备多少现成的知识总是不够用的,因此,要促进他们智慧才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缺乏学习方法、开拓创新以及缺乏科学素养的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确定了>这一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实施,目的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 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践中加深或拓宽与课本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方法,提高技能,加深对化学的理解与热爱,使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在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的转变,推进探究性学习。

3、构建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途径与措施。

4、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5、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

整合。

四、研究内容:

选题立足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化学实验的探究的指导

1.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的现象和本质。如:在初步接触化学阶段,通过蜡烛燃烧的过程来来讨论物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外部表现。

2.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如:设计实验探究两种或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等等。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如何从化学反应的条件、原料、化学反应的速率、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3.改进实验装置。改进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时,多采用列举实验不足之处的方法。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实验产物污染等,然后再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如,改进课本证明微粒运动的实验方案,减少氨气在教室造成的污染。

4.开展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的有利,需要学生在课外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另外,家庭小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探究的欲望。例如:用鲜花和果汁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家庭净水器,无壳鸡蛋的制取等。

(二)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如:氧气、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碳酸盐的检验,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的研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等。

(三)化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等。如:新颖材料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装修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健康绿色食品的开发如有机蔬菜等。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材料与资料共同认识..

(四)化学实验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可以简单地分析和检测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如:淀粉的检测;常见纤维的鉴定等。

(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与社会相关的化学问题主要表现在能源、环境、材料三个方面。如:汶河水受到污染的调查;焚烧校园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雨水酸碱程度的调查等。

(六)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研究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生活为化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题来源。如:洗涤剂去污原理的探究,如何检验硬水与软水,如何除去水垢的探究等等。

(七)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研究

许多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还涉及到很多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能量、压强的变化就涉及到物理知识;而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的作用以及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生命现象就和生物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性课题还可以选择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个案追踪法

找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建立追踪档案,在自然常态教学条件下,用个案追踪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总体学习效率。

(二)行动研究法

用课题组公开课形式,随时切磋方法,达成共识,形成总结性文字材料,提高教学水平。

(三)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如校本课程

(四)观察法

教师观察学生实验的操作、现象、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做好记录。

(五)文献法

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开扩视野,提高探究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

在此阶段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请专家论证可行性;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月

在此阶段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调查探索阶段,开题,

启动课题实验,设定实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实验论文;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

的雏形。

(三)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对实验实施阶段进行总结、反思、归纳和提炼,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务必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首先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不能为探究而探究,而应为适宜探究的单元、课题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例如《同步学习》上的探究题,期中期末试卷、单元检测上的实验探究题,教材上的活动与探究等。有的探究题侧重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用,有的侧重于实验的设计创新,有的侧重于物质性质的研究,有的则是课本知识的对比和深入等等,探究的选题和内容的确定也都是开放式的。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由于时间有限,探究的重点必须要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宜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以引导探究型为主的不同探究类型、不同探究水平的教学过程的研究,设计不同的探究性课题进行教学。本课题将以教材为重点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尝试在课堂内进行探究教学。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思考哪些过程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哪些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启发,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哪些资料和器材。探究形式可以是整堂课,也可以是片段式探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力促进了课题的开展

课题组筹备了一年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情景素材,深挖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以身边的物质为切入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到了信息源。如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做的实验有魔棒点灯,水的净化,如何检验硬水与软水,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酸碱指示剂,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探究,制作无壳鸡蛋,如何除去水垢,化学冰箱与冰袋,指纹鉴定及检验加碘实验中的碘元素等等。从而做到立足教材而不拘泥教材,忠于教材而不盲从教材,做好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大大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的转变,推进了探究性学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还有多次外出学习,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一些案例,如校本课程案例包括探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积累了一些文字资料。我去年上半年还举行了校级公开课,并撰写了《空气》的教学实录。在县里举行的业务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县级教学成绩奖。课题组成员张家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七次获得县级教学成绩奖,是县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曾在市级复习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在研究期间由于实验教学突出,获得两次县级优秀教学奖,以下是课题组成员获奖或发表的论文

万洪军 《略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

张家安

《加强实验教学 提质减负促发展》

季超 《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由于还要赶课程进度,时间太紧,部分研究内容还没有落实,但研究目标基本实现。同时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指导不是阶段性的,不可能立马见效,因为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13篇:课题结题报告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生字回生”现象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建设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而且这1600—1800个字在小学课本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这个比例让人感受到在第一学段认识这1600—1800个字的意义以及任务重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不像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枯燥单调的识字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倦,失去学的兴趣。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当认识了250—500个生字以后,学生识字就出现了障碍——生字出现“回生”。主要表现在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笔画多的字难以识记,错别字因此而产生。每篇课文要认8-9个生字,会写10个,每天算下来要与20个字见面,面对这么大的识字量,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所学的生字没有再现、再认的机会,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其中以中下水平的学生最为严重,往往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就忘了前一课的,复习了前一课的生字,却又会忘了后面的生字。这样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学生潜意识里,把识字当做一种差事完成。

另外由于我们西街小学是洛南县重点小学,一年级每个班人数均在80人以上,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差,又特别贪玩好动,不能长时间专注于课堂,所以课堂上一半时间用来维持纪律,识字教学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不能面面俱到。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依旧按照程序化来教生字,先分析字结构、字形、笔顺、组词,使“识字与写字”分离,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生字,脱离了语境,脱离了生活,单调机械重复抄写,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生字的兴趣,所以识字效率极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高年级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减少“生字回生”现象,巩固识字率,使一年级的学生将这些比较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这就成为当下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切实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大问题。鉴于此,我们特选此

题目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识字量又特别大,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认的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得很好。但由于一学期识字量特别大,在校时间有限,不能经常复习,学生回家又不能自觉巩固,这些曾经熟悉的字往往印象不深,造成“生字回生”的现象。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减少这种“生字回生”现象的高效策略,提高识字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1、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年级上学期,儿童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管齐下,走优化识字教学之路,让学生高效率地识字,杜绝“识字回生”,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2、现实意义

我国的汉字不是简单的书写或记录符号,而是一幅幅、一个个故事,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人类最高智慧的杰作”(韩国专家语)。新课程标准中又提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写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写字。这样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地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3、创新之处: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如何解决学生识记枯燥的生字,减少“识字回生率”成为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分析识字教学中 “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寻求和探索小学低年级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3、通过研究,促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减轻学生识字的机械性。

4、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灵活应用识字的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目前教学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因素

2、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3、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策略。

4、研究识字教学模式的转化,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由“被动识字”变为“主动识字”。

5、研究作业的设计与“生字回生“之间的关联。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措施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具体实施步骤:

(一)、指导学生认识汉字,要给学生强烈刺激感,加强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认识。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汉字的第一印象。

(二)、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巩固汉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鼓励学生从身边商铺牌匾、路边广告、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

(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指导学生自创“识字乐园”、“识字百箱”等;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或写成卡片装进识字箱,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开展趣味识字大比拼,看谁的识字方法多

(四)、开展趣味性极强的活动,巩固识字。例如“编故事识字法”、“谜语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顺口溜法”等等,这样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五)、搞好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之外,利用时间组织学生朗诵美文名诗、优秀童话故事,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字,多积累字、并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写一句话,做到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生字。

(六)多元化评价学生识字,激励学生学习生字兴趣,巩固识字率。

七、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4月)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教研组集体提出困惑,研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召集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立项前的论证并确定研究课题。

3、填写立项申请书,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责任。

4、研究并编制课题实施方案。

5、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有关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信息。

6、对一年级学生各个班识字、写字做现状调查。

(二)、实施阶段:(20

13、5-——2013年8月) 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收集并整理相关课题研究必备资料,集中开展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以课程新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并贯穿本课题研究的始终。

2、通过学习理论、课堂实践、课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片断的有效性,诊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各个班制定实施有效识字教学计划。

3、通过名师示范课,探索优化识字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4、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方法。

5、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

6、教师展示优秀三笔字作品,形成识字氛围,给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做好楷模,减少“生字回生”。

7、结合典型课例研究,形成低段“生字回生”课堂教学的初步模式。

8、设计识字与阅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9、进行各阶段的调查、检测、分析。

10、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三)、深化、总结阶段(2013年9月——10月)

1、搜集资料。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识字教学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总结减少识字回生教学的新方法。

4、汇编识字教学教学的设计方法、案例、论文。

5、撰写课题报告。

6、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八、研究成果。(一)实践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本组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提高了识字教学课堂效率,减少了识字的回生现象。

1、在教独体字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乐意学,学得又很有趣味。

2、学习合体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体字的教学。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是“闻”。用肢解字形识字法来学,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自编谜语法,如学习“全”和“碧”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胆真大,敢把王子踩脚下”; “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碧”,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和“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编儿歌识字法,如:一人门里躲“闪”;两人土上蹲“坐”;颜色丰富就是“艳”;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再如在指导书写“心”字时,可把“卧钩”看成一个小锅,三个点看成是三条小鱼,可以编成这样的儿歌:一口小锅,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了锅外,一条留在了锅里。这样学生对“心”字的三个点印象特别深,再也不会把它们的位置写错了。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3、“经常见面”记得牢。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字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佳。可以把教完的生字来让学生进行识字大闯关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4、在教完某一单元后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采用多种手段,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种复现循环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鼓励学生互查识字情况;再用学过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造句,练习说话和写话。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安排写字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5、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书、广告牌、电视中等去找一找学到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字,只要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就能认识更多的字。

(二)、理论研究成果。

近一年来,本组教师能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注重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每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后进行反思,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效减少了大部分学生的“生字回生”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所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快乐识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识字的愿望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再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全年级的识字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总计 20余篇,上各种公开课,示范课30余节。进行大型的教师“三笔字”和学生的识字竞赛三次以上,取得了初步的科研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受学前教育程度的不同,我们想到了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进提高,结果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互帮互助。另外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较差,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第14篇:课题结题报告

《以探定教,因做定导教学模式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新,催人奋进!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高尚。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从小就应攀着这个“阶梯”,浸没在书香园地中成长,从中陶冶高尚的品性,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时下的语文教学一学期八个单元30余篇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开展好语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

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语文学科本身特质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它的人文性。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开展好语文阅读活动,用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陶冶下一代,才能符合语文本身特质之所需。

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开展语文阅读活动,除了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精神熏染外,还通过阅读自然科普著作,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已成为当代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

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缺少学习氛围,家长也不会为孩子挑选和购买课外书籍。学生普遍没有阅读习惯,课外知识贫乏,阅读理解能力很低。如何让孩子进行大量且持续的阅读,并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更有效地指导呢?我校制定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实验方案》,着手对学生阅读渠道和阅读内容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注重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积累与基奠,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储备充足的养分。

通过课题的开展,学生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能不断地纠正不良的课外行为习惯,涵养自己的品行,提升自身的修养,丰富课余生活,逐步培养自己做内心丰富的高尚的人。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性研究,教师们一方面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课外阅读管理与指导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提升了理论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

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经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四、研究目标

1.探索课内课外阅读的渠道和阅读内容,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校本课程。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阅读渠道的研究

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家庭合一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书香班级,共建书香家庭。

1、如何营造书香校园的研究。

2、如何打造书香班级的研究。

3、怎样共建书香家庭的研究。

(二)小学生阅读内容的研究

1、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杂志研究。

2、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文读本研究。

3、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读本研究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2、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书香班级”建设过程中的操作策略,关注教师的具体阅读指导行为。

3、个案法:观察记录在课内课外阅读研究实验中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文献法:查阅有关阅读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4年3月——2014年9月

1、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3、了解初一年级新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统计分析;

4、《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传本课题的意义,尽最大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

(二)实施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9月 A、整合学校、班级、家庭阅读资源。

1、营造书香校园。

发挥学校图书室、网络作用,整合阅读资源。

学校年年征订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各类杂志、报纸,学校图书室每年添置新图书。

开展学生一系列特色专题读书活动。 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

一年一届评比“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开展课内阅读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内阅读课教学教师课堂大比武、论文评比。

2、打造书香班级。

利用黑板报、墙报、队角、班级网页等形式,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

扩充班级图书角。

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读书计划。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如“故事会”“颂诗会”。

3、书香家庭的构建。

A、根据各自的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用书奖励他;当他寂寞时,让书本成为他的朋友;当他落后时,让书本鼓励他扬起前进的风帆。

经常带孩子到书店,与他一起选购高品位的课外读物。 增加家庭图书存量,年年订阅适合孩子的报刊杂志。 B、丰富阅读内容。

1.设置特色课程(语文阅读课),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有效阅读。2.以认知水平和促进发展为基础,精心筛选阅读内容,构建校本课程,开辟读书天地。

一是精选古典。将《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作为基础篇目。 二是筛选美文。将《语文经典读本》作为课内必读篇目,学校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阅读方面的校本课程作为课外必读篇目,将学校图书室、“开放书架”、网络图书,班级图书角和学生自购读物作为个性阅读内容,通过阅读积累,实现个性飞扬。

3.梳理经典性的阅读篇目,精心推荐课外必读、选读书目,搭建课外阅读平台。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分年级介绍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优秀小说等。

加强课内外沟通,课外拓展延伸阅读。一是在教学实践中,以课本为发端,加强课内外沟通,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贯通。

C.课题研究阶段性汇报。

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三)总结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展示。

八、实施策略

活化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

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为深化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利用大队部组织开展 “手抄报设计大赛”,引导队员展开想象,展望祖国的光辉前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了知识积累,拓宽了学习领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表演课本剧。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他们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活动主题都能体现时代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培养,普遍有所提高。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实验教师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接触自然,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1.树立榜样激发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组织“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名人名言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班级内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书推荐”,有“读后一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课间,随手就可拿起一本来翻阅。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4.师生共读激发兴趣。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对付某一天的课。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因此,读书,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通过读书,培养可以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让学校追求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境界。

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上述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在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的同时,还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学校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十、研究后的思考

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家长开展书香家庭建设等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积累的课外阅读知识如何合理、灵活地运用尚需进一步实践。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2015年12月

第15篇: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2009年11月提出课题申请,2010年3月8日分局课题开题会召开,我校课题成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高效课堂建构及推进策略”的子课题,属于局级课题。

二、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1、2009年11月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讨论确定我校课题题目,并对课题进行研究价值的论证,从而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2010年3月8日分局教研室批准我校课题为石油分局级课题并在机关中学开题。

3、课题开题后,学校召开各学科课题研究骨干教师会,确定课题研究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12——2010.4)

(1)从本校各学科的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召开开题会,培训参研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 成果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0.5——2010.12) (1)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验方法和途径。

(2)组织课题参研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经验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1.1——2011.4) (1)召开专题研讨会,了解分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2)将设计的目标、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在实验班级中实施。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并撰写阶段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1.5——2011.6)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2)研究整理资料,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会。 第五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1.7---2012.6)

继续完成第四阶段任务。我校认为课题研究成果还不够显著,因此与2011年6月向分局提出延期结题报告,分局批准可以延期一年结题。这一年继续深入研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步骤过程

1、研究目标

(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适用性,如何编排小组。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2、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分组,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

都能尽最大努力发挥其作用,所以小组的组建很重要。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具体安排就显得很关键,应考虑周全。现我们各年级基本以四人一组,每组都尽量安排一至两个学习扎实或组织能力强或爱表现的学生任小组长或副组长,以便在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并让基础好的学生帮稍差一点的学生,实现生帮生。另外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管理。 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适时培训小组长。小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其实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组长课前应将知识尽量的掌握扎实,以便课上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有时还要组织小组活动。所以,小组长的培训有时就很重要。(以初中数学为例)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例如:平方根中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一般学生自己找不全)和小组活动中细节安排(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中的量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及证明过程)、有时还有一些教具制作( 例如:角平分线一节中的角平分仪,由组长带领学生自己来动手做)。这些一般都最好先由老师来培训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在课前和课堂上为组员讲解,以便课上的探究过程更顺利、更有效。

为了尽快让班里拥有一批“能说会道”的有带头作用的学生,尽量尝试着将一些,动手性强,活动性强的内容由学生去讲、去组织,这种类似主持人教学的方法,对于锻炼学生能力效果也很好。

另外,小组中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规定每个小组都应有自己的名字和座右铭。每个组员都要为小组荣誉而努力加分,尽量避免扣分。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本着尽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通过尝试,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应本着以下几点:

①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很多学生同时遇到学习困惑时,这正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从学生的内心而言,他们都已经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学习需要;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这时学生间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②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时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之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 ③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想不出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

④在深化、拓展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尤为重要。倾听是交际的前提。交际不是单边的活动,它是双边的。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交流的机会。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情境、确立目标,让学生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交换信息,互帮互学、尽情的表达。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心里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和了解,逐步的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

发展。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有自卑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观察,我发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同伴们的认可。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除了在理论上加强学习以外,还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实践。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老师们的体会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求学生合作,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合作。

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②、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自己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能够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可以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3、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

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4、步骤及过程 (1)目标统一,内容细化

召开教研组会议,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研究计划。制定出课题研究目标、完成任务、达到什么效果等,由专人负责,做到“目标统

一、内容细化、相互协作、共同研究”。(2)实施研究,不断总结

在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并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 (3)、调查分析,积累成果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注意作出实验质量的对比分析,注意积累、不断完善,贮存有关数据,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3.培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5.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6.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探究”课题研究中,撰写的多篇论文、教学案例、讲课大赛都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局级奖。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

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第16篇:课题结题报告

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

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小学课题组

2016年11月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 课题立项时间:2014年12月 子课题批准号: ALA120002-290

课题组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小学 课题组负责人:吴爱荣 课题组联系人:张振坤

课题实施时间:2014年12月—2016年12月

第一部分

研究的背景

我校所处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地处黄河入海口,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乡镇,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却仅有2.3万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区域,我们这里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耕地达18亩,人均滩涂地66亩。我们的学生家长大多以种植为主产业,他们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美德。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近乎丢失了他们先辈的高尚品质。除了社会影响外,另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方面,长辈的溺爱:据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来“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有长辈们代劳,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孩子本身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心理上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哪怕自己会做的事情也想依赖家长。如果家长稍微迁就一下,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地希望得到帮助,久而久之变依赖成一种习惯。

- 2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再现,可谓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老师可与家长共同商讨更实际、更有效的培养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的美德,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最大合力。最后,通过农村当地实际对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美德的探讨与研究,总结出未成年人德育培养中——吃苦耐劳美德培养的思路与方式、方法,为未成年的品德养成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希望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让家校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使我校的文化体系能够更加丰富和深化。

重要概念的界定

1.种植: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我们课题所说的种植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的种植,主要是指根据我们的实际,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参加农田、家庭庭院的种植,以及我校“智趣农场”的花草种植等。

2.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家校合作可以泛指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一切可能的互动行为。家校合作是指在家庭及学校中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自己、他们的孩子和学校所在的社区获益的过程。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黄河清将家校合作定义为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

具体到我校课题,家校合作具体指: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继续征求家长意见,并引导学生做好家长的动员工作,实施“学校大手拉学生小手,学校大手拉家长大手,家长大手拉学生小手,学生小手拉家长大手”的系列“手拉手”工程,全面铺开课题的研究实施。

3.吃苦耐劳: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现在的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 45第一步,成立“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种植实践活动培育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美德”课题组,由课题组制定计划,在学校推广,以学校“智趣农场”为主要活动基地,以班级为单位,以种植盆栽花卉为起步点,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6年8月)

第二步,学校向全体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长自己的农业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在农业种植中的苦与乐,能否协助学校组织孩子利用节假日、周末,特别是暑假进行种植教育,还有家长建议的种植教育方法等。通过调查,学校课题组制定并深化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

第三步,学校派出专门教师参加国家课题组教师培训,参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组织管理课题实施,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继续征求家长意见,并引导学生做好家长的动员工作,实施“学校大手拉学生小手,学校大手拉家长大手,家长大手拉学生小手,学生小手拉家长大手”的系列“手拉手”工程,全面铺开“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种植实践活动培育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美德”课题的研究实施。

第四步,修改课题名称为“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全体课题参与人员通过总结阶段性研究,每个人都写出了研究论文,学校统一装订成册,做为阶段性成果。

第五步,学校规划了核心课题、制订了教育大纲、编制了校本教材、安排了课程计划、建立了实践基地、展示了综合素养。教给学生相应的种植技术,举行“我是爸妈小助手”、“我能行”、“看谁做得好”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激发更多学生自发加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大军之中。学校建立了“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种植实践活动培育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美德”教育成果展,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第六步,编录《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课题组论文专辑与《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校本教材,总结并结题,编写《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结题报告。

- 7在“种植”劳动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种植”活动既进行“种植”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种植”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加劳动的喜好。

(2)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种植”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种植”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种植”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

①教师和家长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

②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 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

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和家长也给予肯定,决不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还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3)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种植”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在“种植”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和家长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和家长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做到摘要:

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

②指导“种植”实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种植”劳动实践,也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体力有差别,其性格、喜好、喜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种植”活动的主题确定后,我们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把握需要把握的“种植”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不求全责备。通过“种植”劳动实践中的细心观察、动脑思索和动手操作,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得到自然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寒暑假参加家庭土地劳动,并做好劳动记录。

我校的“智趣农场”的日常管理,全部由学生承担。学校的绿化带、花坛和草坪也不少,我们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在周末、假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如:体验种植棉花、小麦、玉米、地瓜、水稻等当地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过程。学校在不同时期还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典型事例

1.一次,一个孩子忘记带作业,课题组崔吉芳老师打电话问家长原因,她竟然一再道歉:“崔老师,对不起,都赖我忘记把作业装书包了。”“那***在干什么?”“他,他在看电视„„”崔老师很无语,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竟然依赖刚下地回来就为她忙里忙外的母亲为他装书包,而他„„“懒惰”使他失掉了一个做人子女的孝心。

课题实施以后,为了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学校专门开辟出一块场地,给我们做种植园,12位老师分组,每人负责一块试验田,一个班级,选取一种孩子感兴趣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从翻地、播种、浇水„„都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 101112己“种植”,通过“种植”学得技能,锻炼自己,从而培养“吃苦耐劳”美德。

4.总结出导致学生产生“不热爱劳动”的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长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

独生子女,小皇帝,家长的关照无微不至,只要搞学习,其他的事一律大包大揽,削铅笔、装书包„„更不用说“种植”类的劳动了。正是这种关照,使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对家长产生了依赖。使孩子优越感极强,滋生娇骄二气。

5.归纳出在家庭中进行“吃苦耐劳教育”的具体做法。

(1)期望合理,正确评价。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自己,凡事做两方面的心理准备。

(2)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平等尊重、交流沟通、互相关心、真诚坦率。 (3)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家长以身作则做表率。

初步结论

吃苦耐劳是指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美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赞美吃苦耐劳精神,吃苦耐劳也是孩子长大以后参加工作的必要条件,是爱岗敬业的基础和要求。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不可能事事圆满,生活之路不会只有快乐,经历苦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本义,善于苦中作乐才能达至成功彼岸!脚下的路,还有更多的累,你到底还能走多远?你到底能走多远,不是因你的腿有多长,也不是因你的力气有多少。脚下的路,是由你的意志决定的。这种意志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你不断成长成功成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你在成长成功成才过程中不断领悟和累积起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对于“吃苦耐劳”,也许大多数人会经历“避开苦——肯吃苦——能吃苦——找苦吃”的阶段。

吃苦耐劳意义深远。 吃苦耐劳是孩子长大以后从业的必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今后生活、学习能否顺利的关键。它是磨练超常素质的基础。大部分人都是在吃苦耐劳中成长成功成才。实践证明,吃苦耐劳能培养人们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毅力,能形成踏实稳重、不好高骛远的品质,能锻炼成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人。

吃苦耐劳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品质。吃苦,乃是一种资本。现

- 141516家长沟通,学校、家长、学生形成“松不开的拉手”,从而,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美德。

第六部分

问题与讨论

(一)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但是,我们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1.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致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虽然教师都明白“以‘种植’为载体,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美德”的重要性,也明白培养吃苦耐劳美德的很多方法,但对以“种植”为载体的理论依据还不是很清晰。

2.是即使有部分理论依据,理论也比较陈旧,比较浅层次;

(二)研究过程中总结还不够及时

我们的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虽然目前课题组教师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和同行们做一下讨论: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要研究的课题很多。我们搞《以“种植”为载体,家

- 18192021 -

第17篇:课题结题报告

低段数学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

立项编号:

课题负责人及执笔人:王尧珍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也说过:“数学数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学生必须拥有的数学能力之一。有效的数学阅读是低段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数学语言有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低段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理解能力弱,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差,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培养学生数学有效阅读的能力呢?

关键词 低段数学 有效 阅读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解决问题大量的错误主要来自“没看清题目”,作业一发下去,将题目读一遍,大多数学生都会订正。 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读得不好,教学还是功亏一篑。近来教学中,越来越感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数学阅读已经成为数学教学强烈的需求。数学能力的强弱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正是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多年的教学理解上,决定从研究有效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入手,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在课堂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数学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及的现象:在新课程标签下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课堂出现“无看书”现象;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出现“不会读”的现象;数学语言枯燥,学生不喜欢数学阅读,课堂出现“不肯读”的现象。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2.学生认知心理和数学自身特点的需要:

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结合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精心编写的,既考虑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编排上,增添了大量的图片、图文、图表、旁注、及思考的方法等,增设了“你知道吗”等阅读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一)重视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方案立项以后,我们首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使每位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我们精选了《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等相关理论学习专著,做到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

(二)立足课堂,抓好课内阅读

创设情境,激发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为此,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低段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刚开始老师可以通过先讲授,讲完后让学生打开数学书看看,找找老师刚才讲的是哪道题,智慧老人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通过看书知道了解题的方法,看到了老师课堂上用的有趣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可以提出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我都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学生感到非常的好奇,为什么老师如此神呢?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

此外,新教材增设了“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等内容,老师要合理应用,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学“认识前后”一课时,先让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看图,用上“前、后”说说乌龟和兔子又一次比赛时发生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兴趣。

2.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小学低段的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孩子还小,不愿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被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平时,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做题目时,只是粗粗看题目,而不是仔细读题目。例如:有这样一道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的○,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的那样画△。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学生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这样一找,有些画错的学生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正确的改正过来。因此,老师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大多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或者读是读了,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更谈不上正确解决问题了,同时也会影响解题速度。因此,老师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低段的学生依赖性很强,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特别是看到阅读量大的题目,就问老师或家长“这道题怎么做?”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求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要相信孩子能读懂教材,要鼓励孩子自己先通过读数学书,找一找这道题与数学书上的哪一道题类似,再想一想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而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老师指导学生做作业时,不要把什么都讲的明明白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读题,让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题目自主获取知识,才能将这一知识深深记在脑海里,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 3.读练结合,提升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探究有机结合,通过课堂的示范和训练,实现方法的迁移。课内和课外的不断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

(2)创设舞台, 促进课题组成员快速成长。自从本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为了使课题组教师有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观念,开阔了教师眼界,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加强提升。为了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极观摩,加强探讨,书写学习体会,自己设计一堂实践课,为更有效的开展后续的课题研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回归,逐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意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不肯读到自觉读,从不会读到会读,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教师方面: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开放而实效,从“无看书” 到“先看书”,从“先教”到“先学”, 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历实验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

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实践、大胆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惑:

1、因为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有限,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怎样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不主动运用,阅读意识还不够强,走马观花看大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怎样增加学生细心阅读的意识,培养对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3.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怎样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法?

5.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对于农村一线教师来说,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学习、进修充电时间很少,以至于理论积淀和反思能力都还处于低层次阶段;研究方法还做的不够严谨和精确,研究活动有时候还不够规律,研究工作存在不够深入现象。

五.参考文献

[1]

[2]钟启泉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李光树 : 《小学数学教学论》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8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 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

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

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

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

(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

七、

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 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 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19篇:课题结题报告

英语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平遥县第 二 中 学 校

雷 光

英语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平遥二中

雷光金

题: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雷光金(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 课题组成员:雷光金

侯邦智

李世芳

赵云亮

要:高中英语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学习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语教学正面临重大变革。现行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重死记、轻灵活。这种弊端造成了耗时多、费力多、收效微;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高中英语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就无法改变全民口诛笔伐的严峻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需要我们对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检验、总结,最后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实现“ 全面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过去和现在正存在着的僵化而低效、高分而低能、劳累而无味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一种灵活而轻松、简洁而高效、新颖而引人的教学模式,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

2.借助于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激励的状态中取得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因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英语兴趣相对不浓的学生,平时对他们降低要求,注重学习引导,激励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采用激励性措施让大部分学生从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使其对英语产生兴趣,进而乐学并及早跟上优生。

2.激励教育理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管理心理学认为,认得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收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倍到四倍。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的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容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学习靠兴趣,兴趣使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神向往,优先给予注意。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提倡趣味教学。

4.《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能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技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创设一个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主动地探究总结问题等。

具体目标:

1.能够探索出一套学生分组学习高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与实施方案。

2.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自主研究、合作交流,转变学生的习性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如何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2、如何微调英语课程?

3、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4、探索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5、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问卷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问卷调查、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网上交流、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 收集资料2013.9-----2013.10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研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审报工作。

研究方式:文献调查法。

负责人:侯邦智

2.第二阶段: 实验观察 2013.11---2013.12

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同题异构”实验听评课,并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

研究方式:实验分析法。

负责人: 雷光金 李世芳 魏丽丹 侯邦智 赵云亮

3.第三阶段 归纳提升 2014.1----2014.3

主要任务: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实施有效性的教育研究,请相关专家给予评定。

研究方式:访谈调查法

负责人:李世芳 魏丽丹

4.第四阶段 模式构建2014.4----2014.6

主要任务: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方式:分析总结法

负责人:雷光金 赵云亮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预习案的制定和分发——情境创设——成果展示——疑问展示——讨论深化——小组互助——释疑答惑——整合总结——知识构建——强化训练

2.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们意识到学生自主的合作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容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全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发展的空间,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机会。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同组的合作探究,往往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这种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走一点弯路,此时教师要本着宽容的心态,允许这种意外的发生,通过点拨或精炼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使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收获的喜悦。

3.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难点问题,学生的观点异彩纷呈,参差不一,这样一来进行讨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乱”的课堂表象,甚至于个别学生因为基础差、习惯差而浑水摸鱼,趁势作乱。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发挥作用了,而这种能力却是因人而异,需要各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完善。

4.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那就是对课堂节奏以及进度的掌控,因为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所以要对教材以及教学任务有着宏观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否则机会出现“作秀于一节课”而“作乱于一门课”的情况。

十、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

1.论文《浅谈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实施》已于2014年3月在国家二级报纸《学习报》教育研究版第61期第三版上正式发表。(作者:雷光金)

2.合作小组读书笔记9份。3.课题结题报告一份。

第20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作者:邹波 来源:十堰市东风48小学 添加时间:2013-11-20 阅读:1287次]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十堰市东风48小学课题组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是我校申报并承接的湖北省教研室的研究课题。东风48小学秉承“以生为本、素质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题。校领导重视以课题研究来引领教研工作,积极创建书香氛围,让阅读伴随师生的成长,让经典润泽孩子们的童年,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校课题组制定了《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6月)

申报立项经典诵读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8月)

1、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积累组织基本材料。

2、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研讨课、实验论坛、案例分析,定期交流,研究小结。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自总结出理论收获,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4、形成中期报告,组织课题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至10月)课题实验结题评估鉴定及课题实验特色创新学校、教师评选。

1、在中期鉴定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方案。

2、撰写相关论文,汇总实验材料,做好结题准备。3.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师生成果集。 4.接受专家评估验收。

我校课题实验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各项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以便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做好、做实课题研究工作,现就我校两年多来的实验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

为保证课题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实施组织,由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教研主任为组长,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同时我校还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之中,意在使活动正常开展,全面落实。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1.保障教学时间,落实研究工作

(1)每日一诵。参加课题班级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作为诵读时间。 (2)每周一课。学校在一至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落实在课程表中。

(3)每月一研。按照诵读的篇目、诵读要求和评价标准,由课题组牵头,分年级每月进行一次集中研讨。

(4)每学期一赛。参加课题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大赛。 2.加强环境熏陶,营造书香氛围

(1)充实课题班级的“图书角”。各班充实的图书主要为课外经典书目、唐诗、宋词、名家名作等,给本班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学经典的阅读资源。

(2)语文教师每天提前将古诗抄写在黑板的一侧,书写规范,排版美观。 (3)学校利用校园内走廊建立“传统文化长廊”,设固定栏目版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清新美观,既能使人受益,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4)校园广播台设立“我读经典”专栏。每天下午午写之前,由红领巾广播台的学生主持、播音,每次15分钟。

3.提炼诵读内容,提供精神食粮 (1)学校订购《经典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等读本,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阅读。

(2)同年级选定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片段),同学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3)每周至少有一首古诗词熟读成诵(语文老师自行选择,参考语文课标指定篇目)。

4.组织实践活动,丰富诵读形式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升旗仪式上“诵读展示”。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有一个班级“诵读展示”环节,每周安排一个班级,轮流展示。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歌美文诵读”班级展示活动。利用大课间,全校师生欢聚操场,评委就位,各班级依序入场展示所选经典诗歌美文诵读。连续举办三场诵读活动,场场内容精彩,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各班将经典诵读和音乐、演唱、表演等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中华经典诗歌美文的独特魅力。

(3)“让经典照耀童年”为主题的

一、二年级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在分局召开“减负提质”会议,取消

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后,课题实验教师精心策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选取丰富的诵读内容,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作为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内容之一。该活动既展示了学生一学期的诵读学习成果,又让学生感受了中华经典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讲“优秀经典故事”。“讲故事比赛”在班级初赛的基础上,选拔选手参加学校的决赛。举办该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理想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树立了学生自信、参与、成功的意识。

(5)诵读经典融入“六一文艺活动”。庆六一文艺演出,既让同学们感受到童年的幸福和节日的快乐,又激发了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诵读经典充分展示了48小学学生的文化素养。 (6)编写手抄报。在教师指导下,和语文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为学生提供版面设计、选材、绘画、书法、编写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机会。

(7)假期诵读作业。指定篇目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学生自诵,以暑假为主,并作为暑假作业的一部分。倡导学生“读中华诗文,过快乐暑假”。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教师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每天诵读古诗文,同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共同学习。

(2)教师“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每个年级组积极研讨,集体备课,准备一节展示课,校内评比、交流学习。

(3)运用经典调控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诵出“白日依山尽” 学生答“黄河入海流”,或者教师说“横看成岭”学生对“侧成峰”,“远近高低”对“各不同”,通过对答诗句教学过程转换到下一环节。

(4)组织教师观看经诵教学视频,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引领教师读书学习,提高阅读品味。

三、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两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也切身体会着教师们的付出与收获,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

1、诵读传统经典,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篇目,品读文化经典,感悟中华美德,学会做人道理。孝长辈、睦近邻、守诚信、惜时间、勤学习、亲自然等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

2、诵读传统经典,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情感纽带。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诗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炎黄子孙的楷模。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屈原、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闻一多……他们的爱国情怀,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传统经典,习得行为规范。

学校政教处开展“读经典,习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活动。在“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选中,学生行为规范率达到99.5%。

4、诵读传统经典,提升学习能力。

教务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诵读传统经典,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回顾已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这些果实还不够“沉甸甸”,但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到了比果实更珍贵的——实验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索、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恰恰是作为基层研究工作者——一线教师的独特的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崭露头角、焕发光彩。

6、诵读传统经典,助推“和谐教育”。

东风48小学在“打造东风教育品牌,创建和谐教育品牌”中,借力中华传统文化,助推“和谐教育”。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和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对现代文明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意义。在诵读中,大力宣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和谐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的课题实验已有两年时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在反思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积累的量有明显差异。

2、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进“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关键。

3、在读书过程中,检查评价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激励措施还需完善。

4、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感染力不够大,没有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的积极因素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1、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教师们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步积累了一些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面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延续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师生们更广泛地使用经典诗文”。

2、加大宣传的力度,发动家庭教育力量,赢得家长对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支持、配合。

3、以活动为平台,向社会、家庭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实验研究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实验证明,一个人一下子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期内养成崇高健康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便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教师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