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3:00:4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吃力,不要求学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⑴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

预设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

②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指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⑴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②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练习设计】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⑴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石猴能成为美猴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给你机会,你是乐意做美猴王还是只做众猴中的一员,请畅谈你的想法。

【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虽内容比较浅显,但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或者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词语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

2、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通过默读你知道了什么?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能够读出来。

3、对于“西游记”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

【补充资料】

《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推荐第2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西游记》原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一个陌生的老师给你们上课,后面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发现同学们表现得有点紧张,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边听边跟着唱,放松一下心情,我们再上课好吗?

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首歌《猴哥》,学生跟唱。

师:这首歌是动画片《西游记》中的一首歌,动画片《西游记》看过吗?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呢?(生:看过)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西游记》主要写的什么事啊?

生:主要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师:同学们,现在还紧张吗?(生:不紧张)

师:那现在我们上课,好吗?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主要是歌颂谁的?(生:孙悟空)

师:为什么歌颂孙悟空呢?谁能说说孙悟空都有什么本事啊?

生:他有火眼金睛,他能七十二变,他能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他神通广大„„

是啊!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降妖伏魔的孙悟空,那他在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21猴王出世(画上雪花号)

师: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这篇课文题目上有一个雪花号,它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可得需要文前的“阅读提示”来帮忙。

师多媒体出示文前“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阅读提示,找一找它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

指名学生读要求: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根据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生答: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第二部分写--(生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板书(说明: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也就是石猴出世的过程,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也就是石猴称王的过程)

石猴出世

石猴称王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课文了,那谁能说说哪些段落是写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哪些段落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第1段是写第一个问题,第2-4段是写第二个问题)

2、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语句可能不好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从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找一找答案,找不到答案的找同学、老师讨论一下。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中

提出的两个问题,读完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师:刚才同学们对照注释读了课文,谁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

来让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你解决。

4、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5、师: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指名学

生回答,并让学生找出石猴被拥戴为美猴王的情景读给大家听)

6、师:那谁能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

(生答,师帮助梳理: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石猴找到水帘洞被选为猴王的故事。)

师边讲边板书:石猴找到水帘洞才被选为猴王的,所以在称王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就是:石猴探洞

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光耀文学史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一) 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段“石猴出世”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描写石猴最生动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写得生动,好吗?

2、指名学生读喜欢的句子

师多媒体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谁来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段话写得最生动呢?

预设:(生:用了两组排比句;用了一组对联;用了一组动词,语言很生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律美„„)

4、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预设(生:顽皮可爱、自由自在„„)

师板书:顽皮可爱、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谈出了这么多读书的体会。是啊,这段话用了两组排比句,一组对仗句,还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语言短促、跳跃、有节奏。读起来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很有韵律美。短短几句话,一只顽皮可爱、自由自在的石猴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这就是经典的语言,这就是名著的

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把名著中这经典的语言再美美地读一遍!齐读。

(二)研读“猴子称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语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至4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找一找描写石猴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生快速浏览课文)

2、组织交流

(1)师:谁来读读第2段中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指名学生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师: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石猴?(生:动作灵巧、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师板书: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师:谁来读读石猴的话?(指名学生读: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从他的话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生:勇敢自信,敢说敢做„„)

师板书:勇敢自信 敢说敢做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改成“让我来试试吧!让我来试试吧!”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觉得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因为这不是石猴快言快语、敢说敢做的性格。课文中还有几处这样短促有力的语言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石猴的话:“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有力、富有韵律感,让人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

师:从

3、4自然段中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呢?

生读:“石猴笑道:这股水„„”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呢?

生:大公无私的石猴,一心为大家着想的石猴„„

师板书:大公无私

师:请同学们看第4段,读石猴的这段话,想一想你又读到了一个怎

样的石猴?

师多媒体出示: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说说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口气像一个国王一样,有领导气度、有王者风范„„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师:同学们,你们说石猴应该称王吗?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觉得石猴应该称王,他聪明机智、身手不凡、勇敢自信、敢说敢做、大公无私,又有领导才能。只有让他当猴王才能让群猴心服口服啊。

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不断学习经典名著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

2、老师课前发给大家一篇文章《辞别花果山》,这是我从原著《西游记》中选出来的一段文章,并给它加了一个标题。同学们读过了吗?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文章,想一想美猴王为什么辞别花果山?辞别花果山去干什么?还要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3、交流阅读收获。

课外作业:

1、课下请同学们把《猴王出世》和《辞别花果山》两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在小组内交流。

2、多媒体投影出示课件《西游记》简介。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板书设计:

21 猴王出世

节选自《西游记》

石猴出世自由自在 顽皮可爱

石猴探洞机智灵活 身手不凡勇敢自信 敢说敢做

石猴称王大公无私 才能出众

推荐第3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21*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主备人:李永菊 参与人:葛金波

裴兴艳

何志芬

时间:2014年4月29日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重难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精彩引入,揭示课题

(一)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二)师:这首歌是哪部动画片的片头曲?(生答:《西游记》)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四)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

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在采果子

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玩皮可爱。(板书:玩皮可爱) 2.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无畏),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还有哪里?再读读。建议加上动作。(生加动作读)(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大胆。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神异出众)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猴 顽皮可爱 猴王出世

人 勇敢无畏

神 神异出众

推荐第4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

泰山学校

邹旋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地处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资料较少,对《西游记》原著,看过的人寥寥无几。但电视剧学生却看过好多遍,对里面的人物非常熟悉,这就拉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迸裂”“避暑”“顽劣”“抓耳挠腮”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弄懂词语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是谁?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3、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二、合作交流,回报展示。

1.分小组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朗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代表汇报。

6.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堂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段多读几遍,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故事,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七、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

八、自我问答:

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朗读却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对难度的句子进行指导,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读懂。但很多同学在感情朗读上却差了很多,看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还得做出许多努力。

推荐第5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本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圈画重点、做批注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读几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标段落,画生字新词重点句子;思考问题,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班看完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正在看《西游记》的同学也请举手,在你的印象中,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的,孙悟空神通广大,英勇无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孙悟空在成为孙悟空之前的故事,我们看看,最初的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猴王出世)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说一说本课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从题目上看,这两个问题,哪个又是最重要的?

三、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解决问题一: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福地 石猴)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一段中哪一句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指导朗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学生答话板书,尊重学生的想法。可能写:自由自在、快活逍遥、顽皮可爱)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可爱。

5、小结。

(二)解决问题二: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个问题:故事中,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画一画重点词句,并做上批注。最后试着用几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品读。

(1)叙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即简要叙述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板书:水帘洞洞天 跳进 跳出 跳进)

(2)石猴为什么往瀑布泉中跳?指名读。

众猴„„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3)品读跳进、跳出水帘洞,再跳进水帘洞的句子。说一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适时板书:勇敢、灵巧、敏捷)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4)石猴这么有本事,当上了猴王吗?看课文插图,读相关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你能看出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了吗?(适时板书:机智、聪明)

(5)我们大家来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好吗?指名读。教师讲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5.小结。

四、拓展提升,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生神奇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能简单说一个吗?

2.提升:《西游记》是古典名著,,《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古典名著。中国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推荐第6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猴王出世》最新教案设计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推荐第7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1课)

红寺堡区红寺堡光彩小学 吴娟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回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查找资料,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难懂的字词做注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人物形象,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个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出示词语: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可以。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②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意思是 (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四、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课件出示):

(1)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A、自由读,指名读,正确读出节奏。

B、意思:(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 语言简练,三字句,采用排比的手法)

C、指导朗读,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自由自在,亲和友善的猴子。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交流,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⑴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自信,身手不凡„„) (课件出示)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读了这写,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孙悟空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敢作敢为,当仁不让„„) ②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同学们,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珠灿烂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

2、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猴)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人)

神通广大 (神)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听“课文范读视频”,图文结合,更好了解内容。再围绕“石猴 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结合本组的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组织学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认为有三处亮点:

一、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形象。

如:“这句话是什么描写?”“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的描写,读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文版的《西游记》课文朗读,美猴王的图片,《西游记》主题歌,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三、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的难点时,指导还不够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悟文本时,显得力不从心。

推荐第8篇:《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活动难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 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 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 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

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 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 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 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 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 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小结: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 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 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 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 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 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

(一)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 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 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 记》。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课前布置了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清楚障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句,学生大概知道“山里没有日期,冬天过去了还不知道一年已经过了”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推荐第9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出《西游记》,学生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说说给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创设情境:很多同学都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孙悟空神通广大主要表现在斩妖除魔上,他说在这节课上要教我们一些学习的法宝,让我们班同学在学习上变得神通广大,你们想学吗?

4、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我国古典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揭示课题《猴王出世》,板书。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猴王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二、初读(朗读课文)课文,把握整体

1、初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情况。

3、理清脉络。

4、小结法宝一:初读(朗读课文)课文,把握整体。评价。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掌握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3、在猴王出世一部分中,出世后的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从内容上体会石猴的自由自在、逍遥快乐、亲和友善、顽皮可爱,从写作方法上体会名著语言特点、语言美。

4、小结法宝二: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掌握方法。评价。

四、三读(跳读课文)课文,学以致用

1、学生自选重点句分析品悟。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机智、灵巧、敏捷、勇敢„„)

3、小结法宝三:三读(跳读课文)课文,学以致用。评价。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六、课外拓展

学习本课方法,从内容、写作方法两方面去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一)妙笔生花:

把下面两个片段多读几遍,注意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二)课外阅读扩展。

阅读《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

探洞

称王

自由

快活

友善

敏捷

勇敢

爽朗

聪明

【设计思路】

一、导入部分,我采用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由歌曲《西游记》出示书本,又由书本走进人物,创设情境:由孙悟空斩妖除魔神通广大联想到教会我们班同学在学习上变得神通广大。顺势揭题《猴王出世》,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猴王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二、初读(朗读课文)课文,把握整体。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读通读顺句子,扫除字词障碍,并把握住文章的脉络。为后面的深入学习铺垫。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掌握方法。这一环节主要学习猴王出世一部分,除了解决猴王是怎样出世这一问题?重点品析出世后的他都做了些什么呢?从内容上体会石猴的自由自在、逍遥快乐、亲和友善、顽皮可爱,从写作方法上体会名著语言特点、语言美。这一段落的设计实际是我在向学生“授之以渔”。为学生后面的自主品析重点句铺垫。

四、三读(跳读课文)课文,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选、自画、自悟品悟重点句,将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写作方法上品析重点句,从而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丰富内涵,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而且让学生从中把握学习本文的三大法宝:法宝一,初读(朗读课文)课文,把握整体。法宝二,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掌握方法。法宝三,三读(跳读课文)课文,学以致用。

五、学生练习说话: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用阅读本篇课文方法,即从内容、写作方法两方面去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来完成课后拓展:

(一)练笔,妙笔生花:

(二)课外阅读《西游记》故事书。

推荐第10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经典

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唐僧的二徒弟——无(悟)能

1 太上老君开处方——灵丹妙药

二、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孩子们,发现没有,刚才我们读的这些歇后语藏着什么秘密呀?(都有《西游记》中的人物。)说到《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了,里面你最喜欢谁?能用一两句简单的话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言。

2.看来,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他的。请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师:昨天你们预习了吗?那好,我就来检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毛遂自荐

獐鹿

猕猴

猿人

顽皮

石窍

镌刻

抓耳挠腮 指名读,齐读。

2.课题后有个小“﹡”号,表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预习时关注课前的“阅读提示”没有?指名说提示中有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汇报预习成果。

(1)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指名汇报。 你们跟他找的一样吗?简单地说,这猴子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 从石猴的出世,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指名说。(神奇、奇妙、非同一般等)(板书:神)

小结:是啊,他的出世就充满了神奇色彩,也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2)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 师:石猴敢于第一个跃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 (3)读到这儿,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孩子们,一迸,迸出了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如此深入人心呢?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先去感受感受。 2.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指名汇报。 有同感的举手。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活蹦乱跳、嬉戏玩耍等) 师: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家。 (2)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

3.提问:孩子们,请您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关注语言形式——对偶;排比;精炼。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预设:

生会发现两个分号和排比的修辞。

师:这个句子有三个小分句,那我们先走进第一个小分句。 ★课件出示第一个分句

(1)师: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排比)

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还有很多秘密,自已读读,你还能发现什么?(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真是大发现啊,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2)指名读,评价指导。(谁能让石猴在我们的声音里跳起来。)还可范读。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再轻快点、有节奏点,拍打桌子读。)

(3)师小结:孩子们,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非常短促、很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

★课件出示第二个分句

(1)有什么发现?(排比)

师:这个排比和上个分句一样吗?指名说。

小结:前两个字是动物名字,分别是——

后面一个字是与它们的关系,又用上了不同的字——

这样的四字词又构成了排比)

(2)师引读:这石猴与狼虫——

虎豹——

獐鹿——

猕猿——

能像这样读读吗?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第三个分句

(1)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对偶) (2)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朝对——

宿对——

石崖之下对——

(3)来,谁能读出这种古诗文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4.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5.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上批注。 指名说。(友善、活泼可爱、有亲和力„„)老师也写一个。(板书:顽皮可爱) 6.小结:孩子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7.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经典记在心中,马上背诵。(学生背诵)指名背诵,齐诵。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1.下面我们学习“石猴成王”部分,(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石猴成王”部分,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上批注,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3 2.先自主研读,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刚才孩子们谈到了很多,我们发现作者着墨最多的是他的语言、动作。现在,我们聚焦他的语言。再读读石猴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课件出示“我进去!我进去!”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重复两次、叹号) (2)如果变一下,你们再读读,哪个好? (课件出示: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小结:是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嘴里蹦出来的。原来短促、重复的语言更能体现出石猴的自信、有活力。

(3)好好读读提示语,再想想电视剧里边孙悟空的经典动作,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自己先练习练习。

指名表演读。一起表演读。(师读提示语。“连呼了三声——”)

4.孩子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短促、重复的语言,文章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重点句子: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是“大造化”?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齐读。 (2)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3)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加上动作会读得更好,试试看! 指名读。齐读。

(朗读提醒:轻快,急促点)

5.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上批注。 (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勇敢、大胆等) 我也写一个。(板书:敢作敢为)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孩子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云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齐读。

板书设计:

21 猴王出世 猴

顽皮可爱

敢作敢为 神

神通广大

第11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白话文的接触的不多,读起来肯定不像他们现在接触的语言,教学中他们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敢问路在何方》)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这是哪部电视剧的片尾曲?(《西游记》)你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出示猴王图片)(孙悟空)除了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都很喜欢美猴王,那么他是从哪儿来的?

2、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

3、课件

4、课件

5、预习了课文,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有这样两个问题,出示:阅读提示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

答,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儿,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3、出示,生齐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

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

6、同学们,我们再来聚焦这段语言文字, 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1)①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②师:你很了不起,发现了几百年前的排比句。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

③了不起的发现!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⑤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

⑥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

⑦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2)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①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

③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 谁来读读?

(生读)

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谁能连起来读读?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生读(鼓掌)

读得特别好,一起读。

8、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活泼可爱

活灵活现

有亲和力

友善

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

三、

四、五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

四、学习

三、

四、五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勾画。

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 ①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

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④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 3.出示: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齐读,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出示动词,从这些动作中你看出石猴有什么特点? 4.再来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能发现什么? 屏幕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

“我进去!我进去!”

换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大造化,大造化”

什么意思?

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还有哪里?

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就读石猴的话

(生读)

再来读,可以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齐读)

文章结尾还有一段石猴的语言,众猴在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出示: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在边上。

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文章起笔,描写石猴的出生就显得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五、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在读经典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这篇文章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著中有段描写是这样的 出示 :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一种儿童游戏。邷,wá),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 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mî ,帽子);捉虱子,咬虼蚤(gē zǎo,跳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zhuï ,洗)。

红色部分就是选文时隐去的内容,师读黑字,生读红字.

希望你们下来尝试去读《西游记》的原著,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出示: 读原汁原味的原著,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

六、拓展,思考。

1、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原著的请举手?希望你们出示:

1、积极阅读《西游记》原著.改编版?电视剧?动画片?

2、出示:课外拓展

1、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讲。

2、,举行一次讲《西游记》故事的比赛。

3、思考:《西游记》中有一集是真假美猴王,那么最后被打死的那个到底是真的孙悟空还是假的孙悟空呢?指名说。到底是怎样的?下来好好探究一下。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 顽皮可爱

人 敢作敢为

神 神异出众

6

第12篇: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下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福州市洪塘中心小学

李华清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 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相机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第13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

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附课文】

21*猴王出世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wán)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yã)!”喊一声,都拖男挈(qiâ)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qiào)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ji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juā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náo)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第14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文峰小学

廖园清

【学习目标】

1、我会认8个生字,能读读记记“灵通、迸裂、喜不自胜”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国的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熟悉吗?看过《西游记》的请举手?看过《西游记》原著的请举手。作者是谁?你说。

生:吴承恩。能介绍他吗?

师:三百多年前的人你都知道。看过改编版的请举手?看过电视连续剧的请举手?动画片?电影?连环画?

师:看样子你们非常熟悉,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喜欢的不能再喜欢了。下面,廖老师就和大家来回味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好不好?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 师:会唱吗?会唱就唱出来。

(生观看动画片) 师:喜欢看吗?

师:知道你们喜欢。我想问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师:有不喜欢的吗?这个作品里不喜欢谁?

师:都喜欢,是吧?看样子孙悟空真把你们迷倒了。好,那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孙悟空,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西游记》当中的第一个故事。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这是篇略读课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让我们怎样学习课文?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来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检测

1、字词检测

2、朗读检测

3、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 (地点)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 ,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 ,被 群猴拜为 的故事。

课文按 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三、合作探究

师: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合作交流。

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

师:简单的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神奇。奇妙。非同一般。)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预设: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指什么?在这里?

生:这里指进到瀑布里,又能出来,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说的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导读

二、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性格特点。

预设: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生3: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师: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师: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自己写自己的,王老师也写了一个,(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活泼跳跃,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预设:“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指导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很多。再读读。谁读到了? 预设: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师:像个猴王的样子。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到相应的句子边上。 生:我读到了猴王非常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勇敢。

预设: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师: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猴王。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仅仅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老师也着力向你们推荐这本经典名著,去了解更多人物形象,感受语言的精妙。

四、达标检测

师:最后来完成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 — 探洞 — 称王

(猴)顽皮可爱

(人)敢作敢为

(神)神通广大

第15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第16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1课)

塘溪小学

刘湘琴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极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 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体会石猴勇敢活泼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2.领略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白话文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研读教材,详读《西游记》,观看《西游记》电视剧, 重点句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出示文前“阅读提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自由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把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齐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再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细细品读句子。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语言规律特点?

3.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4.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5. 学生分享所做批注。(板书:活泼可爱)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从他勇入泉洞中你感受到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是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些的?学生自主研读,师相机指导。

出示: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1) 品味石猴语言

a) 读句子,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b) 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c) 再读句子,感悟语言魅力。 (2)研读石猴动作 a).作者是怎样写石猴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瞑,蹲,纵,跳,睁,抬,看”

b).朗读体会。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做上批注。(敢作敢为) c).小结。

、总结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1.小练笔:概括文章内容 2.学生相互分享

3.拓展延伸: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布置作业: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提供文章《三打白骨精》

3.有条件的可以阅读《西游记》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仙石迸裂——活泼可爱(猴)

成王——勇入泉洞——敢作敢为(人)

走进—《西游记》——神通广大(神)

第17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小学生文言积累有限,并且本文重点在于对石猴形象的感受,因此只要能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就行,不要求逐字逐句掌握。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西游记短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讨论西游记。

2、明确课题《猴王出世》吴承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 阅读提示:

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的什么样儿的吗?读了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下问题: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注: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2、出示生字和注音;

遂 獐 猕 猴 顽 禽 耶 挈 瞑 窍 碣 镌 挠 腮

3、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讨论并引导。

(出示课件和视频回答问题;)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称。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它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列为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为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扶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石猴出世之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语段赏析

A: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吃喝玩乐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交友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住宿

(排比;对仗工整;节奏性强,活灵活现。)

B: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语言的重复,表现了石猴活泼的性格,并且将一个新生命对世界的好奇,觅得石洞居住的满足,所见所闻毫不藏私,对同伴据实以告,乐于分享的诚实。)

C:“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携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简单几句就概括了石洞内的大概情景,带领大家入洞居住,说明石猴聪明伶俐,后又举论语为例说服众猴称他为王,说明石猴能辩是非,有一定的才识和领导能力。)

3、分析石猴的性格:

活泼机灵 热爱交友 胆大自信

乐于分享 讲究诚信

(此处可渗透德育内容:学习石猴优秀的品质,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4、我们可以学习的写作技巧

A、重心明确,详略得当;

B、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身份;

C、动作描写细致准确,形象立体;

D、神态描写恰当;

E、对比手法,突出石猴形象;

F、丰富的想象力与现实相结合,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不至于荒诞。

四:课外拓展

1、四大名著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2、拓展思考

A、你从孙悟空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B、你最喜欢孙悟空什么特点?

五: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捕猎和破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蟒蛇、雪豹、虎、梅花鹿等等。

六:作业布置;

1、收集五个有关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成语或俗语;

2、试着将本课当作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朋友听。

三道水小学 关琳

15185591710

第18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学生介绍自己心中的孙悟. 3.那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不懂的划出来。

2.边读边想,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三、小组交流 讨论 汇报

1,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石头里蹦出来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板书

画石头——石猴

众猴遵守诺言,拜为王的(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板书:美猴王

2,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四、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生活状况的句子。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二自然段,看猴子怎样进入水洞,怎样发现水帘洞,找出句子。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找出动词,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A 请同学们自由读句子,石猴看了几次,分别是怎么看的,划出表示看的词语。 交流每次看不同之处及原因。试着读好这些句子。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表示看的词语,学生读看见的景物。

当读到:“石猴看罢多时”,教师问:石猴看了很久,他看到了什么呢?文章没有写,聪明的你能帮他补充出来吗?自由读读课文第三小节。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生补充:只见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再读这段话。

师:石猴看罢,心想————————————————————。 再次默读课文3-4节补充。点评。

交流你又发现了怎样的石猴?体会动作敏捷,胆大心细。一心想着大家。

3、学习第四节

石猴称王

石猴把大家带进了水帘洞,众猴是什么反应呢?引读众猴的表现。石猴是怎么表现的呢? 出示石猴说的话。

说说现在你有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体会石猴的聪明有心计。 齐读拜为猴王的句子。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第19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21、猴王出世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小说的语感。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①名曰、石窍、围圆、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相机板书出: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板书: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发现水帘洞——成王

石猴 {活泼,可爱,机灵,勇敢 …… }——美猴王

教学反思: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猴王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将读,想,说,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第20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4.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

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