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记叙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1 08:35:0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新课程指导意见》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良好的写作状态和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欲“为文”,要先“为人”,避免为文造情,说空话套话。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人品决定了学生的文品。

但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作文是在背和编中度过的,背别人的作文,编虚假的故事,以制造感动、制造震撼,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高考作文中,把自己打造成弃儿、孤儿的,把父母写成病残、“英年”早逝的考生屡见不鲜。这样的学生,高考的成绩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教学目标

我设计本课时,力求从文本出发、从生活出发,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培养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用仁爱之心,来医治情感的麻木、粗糙,在感悟爱中回报爱,使自己的心灵日渐饱满,日渐丰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作文中“立人”,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1.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思考生活的情趣。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才能写出生动的事件、鲜活的人物。

2.体会初中、高中记叙文的差异,领悟复杂记叙文写作、散文写作的基本特点——以情动人,形散而神聚。

四、教学方法

文本借鉴、片断互评、PPT投影、交流研讨、例文学习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1.回顾文本(约5分钟)

2.问题设计: 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故乡人》,汪先生描写了王淡人哪些精彩的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你挥之不去? 参考答案:王淡人喜欢钓鱼,他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说明他特别的热爱生活。而“一只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钢蓝色”的,说明他非常有生活情趣,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还特别喜欢郑板桥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为了让瓢儿菜和扁豆花相配,他还到外地找瓢儿菜的种子,这说明他特别的天真可爱,在附庸风雅中何尝没有他的真性情?

他在风浪中救人时,“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系在一个水手的腰里”在惊涛骇浪中出没,他的这份勇气、豪气,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人们说他是个“急公好义”的侠士。

他给“发小”汪炳治疗。汪炳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底败得精光,他要给这样一个人治病,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却说“我不给他治病他会死的呀”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高尚的医德。

还有一点:汪炳没有一个钱,白吃,白喝,白治病;王淡人却——管吃,管喝,还管抽鸦片。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不能强行的戒毒,这样有生命危险。汪炳“病好后,他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道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王淡人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唤醒了一个瘾君子的感恩之心,他不仅治好了汪炳的病,还“治”了他的心。如果一个人有了感恩之心、回报之心的话,那他就真的获得了新生。 (看投影): 细节决定成败 细腻产生伟大

细微之处 涌动真情

教师总结:作为一个小作者,我们也要有细节意识,并在生活中培养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把这份激情行诸笔端,这样才会写出好文章来。汪曾祺老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感人的细节,可见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热爱家乡的人,他去世之后,在他的墓碑上只有五个字“高邮汪曾祺”,故乡永远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即使是去世了,也不忘自己的根在何处。可见作文即做人,没有了做人的“品味”,也就不会有作文的“品位”。

环节二:描写生活(约15分钟)

1.汪曾祺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细腻、丰富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那我们应该怎样观察生活呢?上周我们留了这样一个作文片断: (看投影:)在生活中,常有眼前的一瞬成为心中的永恒,请以“瞬间”为话题,写100—200字的片断。

打开周记本:选一段你认为最好的,读给同桌听。

可以推荐自己的,也可以推荐同桌的,并进行评议,说说你推荐的理由(5分钟交流,互评)

2.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一个感人的瞬间呢? (看投影)写作技巧

标点符号:“” ! ?

词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成语、俗语、修辞

多角度:视觉、听觉、触觉

多技巧:正面/侧面 对比/烘托 (看投影)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 善于观察 用心思考

要有丰富的情感 要有细腻的情怀

老师小结:作文前要先学做人,做人是我们一生的课程,这门课学好了,我们就可能有王淡人那种人淡如菊、却香飘邻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都来见贤思齐。

环节三:感悟生活(约15分钟)

1.“家”永远是一个温暖的词,而一想到生日,就更有了一份温馨,我们在诵读《论语》时学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矣,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什么?惧什么?

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在那一天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你知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日吗?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老师小结:热爱生活,就要先从体贴、关怀、爱你的人开始,在感受爱的时候施予爱,用心灵的回响来营建爱的回音壁。这才是认识人生、感悟成长的开始。

环节四:反思生活(约5分钟)

老师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那天有位同学过生日,她却一点也不开心。这是我俩的一次对话。请一位女生和我一起读:

生日话感恩 陈金华

“陈老师,今天是感恩节吧,我心里好难过,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妈竟然忘了。” “那你也忘了吗?”

“没有,我只是想——”

“你想考验他们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看来,感恩节,是要让父母向你感恩了?”她有些不好意思。 “往年你父母都怎样给你过生日?”

“给我买上生日蛋糕,我们一家三口去饭店。” “昨天是不是父母太忙,才忘了?” “不是,我妈并不忙。”

“因此你心里就不高兴?给你讲个咱们学校王校长给女儿过生日的故事:

二十年前的一天,王校长的爱人,在医院苦苦挣扎,医生向年轻的王老师下了最后通牒:你爱人难产。在医院的楼道里,咱们今天的校长——孩子的父亲——苦苦煎熬了一天一夜。二十多年后,他再给我们老师讲这件事的时候声音依然有些哽咽。当然,一切顺利。做了父亲的年轻的王老师,当晚辗转难眠,给自己刚刚降生的女儿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他瞒着妻子一直保存了14年。在女儿14岁生日那天,他拿给女儿,此后的事你也能猜到。”

“王校长的女儿一定哭了。”

“当时,我也哭了。为有这样理解女性的男士而感动。王校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每个儿女的生日都是妈妈的难日,生日是诞生的节日,也是成长的节日,更应是感激父母带给我们生命的日子。”她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生日是个神圣的日子,也是个平常的日子。你的生日,我的生日,还有你父母的生日,尤其是你的生日,大可不必那么郑重,甚至于隆重。因为我们来日方长,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日却不该忘了。他们才是你们和我们生命的来处。岁月无情,人生短暂,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撕裂我们的心。今天回去帮妈妈做点什么,周

六、周日再替妈妈帮姥姥做点什么。你是个女孩,咱延庆有句俗话: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这样你妈该多幸福呀。”她开心地笑了。

2.听了我俩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唯有真诚的爱,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丰厚而饱满,这才是写好文章的活水源头。 看投影: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选两三件事。

环节五:串起生活的珍珠(约5分钟)

1.当你的头脑中有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又如何才能把这些精彩的镜头连缀成文呢? 看汪老先生在《钓鱼的医生》中选了几件事?是怎样连缀成文的?

这篇文章共选了四件事:每天钓鱼、种瓢儿菜、风浪中救人、为汪炳治病

前两件事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后两件事表现了他急公好义的高尚医德和他善良宽厚的处事态度。

从他的兴趣爱好到医生的职业,是由主而次。从他的人生境界到工作态度,又是由因而果。

2.如果学生仿效汪先生觉得吃力的话, 我给推荐了三篇例文,大家读了,体会他们是怎样串起生活中感人的瞬间的: (投影)

串起生活的珍珠:三篇例文的结构

A、线索式: (又如我们刚学过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珠宝》) B、分节标题式:

C、议论抒情过渡式:

环节六:布置作业

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选两到三件事,不少于800字。

六、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记叙文写作指导课,我在医治学生情感贫乏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呢?在教育学生常有一颗湿润饱满的心灵的同时,教师更要成为一位精神的引领者。通过课上我们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汪曾祺老先生的爱、对班集体的爱、对亲人的爱,这是写好文章的活水源头。作文,不是坐在那里“挤牙膏”、“编传奇”,而是对自己的阅读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一次次整合,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再认识,是一种反省,也是一种升华。

在课堂上寻找这种师生亲切交流的瞬间,让彼此都忘却身份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在课堂上共同营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才是让我最享受的事。这节课,在教学技巧的处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师生营造了一种交流沟通的和谐氛围,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以后我也要把这种感觉当作一种境界去追求。

七、课后反思

初中作文最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摆脱作文就是编故事的不良习惯,摆脱一篇作文打天下的错误观念,或者干脆是背会一篇别人的作文来打自家的天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已经不简单是作文的问题了,而是学生的做人问题。指导学生真诚为人,这是作文的关键。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展示了自已真实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是本课最大的收获。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利用文本资源、进行多重对话。在教学设计中,我较好的选用了课本中的优秀篇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班级活动、家庭生活,以教师的真诚,以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来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在作文中育人,也在育人中提高教师自己的人生境界,当张伯伦说他在父亲过生日时,故意少吃一碗面时,也点燃了自己心中对老父亲的脉脉温情,教育就是双赢的艺术。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师生在共同营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是营建者,也是享受者。

八、教师评课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困惑的是无米下锅,“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瓶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陈老师这堂课,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写生活”了,这是最可喜的事。正所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陈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这节课思路清晰:从文本借鉴,到生活感悟,到生活反思,再到写作框架的指导,再到例文参考,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为学生思维的逐步延展提供了有效的辅导,课堂效果显著。

第三,在作文教学中陈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的教学理念,作文与学生的阅读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也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第四,在这堂课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在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中我们体会到了陈老师的教学魅力,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这种自然、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这节课既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同时也是一节成功的德育课,陈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即人学、作文即做人的教育主旨。这是她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们高一新课改的方向。

推荐第2篇:记叙文专题教学设计

记叙文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

课型: 讲练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复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必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

例1.(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

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

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

绿

箭头

瀑布 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2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 3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 .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 ,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激发表现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人、事) (记叙文) 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失乎情。”( 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寄)。这就是“情”的魅力。 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苗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 ......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我们队进行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自习课,时时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 .....

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 ,别介意,他们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

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 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

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

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

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

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

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

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

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 ,我的黄金时代。得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

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

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 .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 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 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

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

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

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

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

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

,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

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

,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

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

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

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 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推荐第4篇:记叙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解题指要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我们对记叙文的阅读不可掉以轻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要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要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

1 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要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要了解记叙的人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要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

第六,要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要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

2 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在各地语文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④在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对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②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有的描写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述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③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④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⑤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5.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

5 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语文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语文记叙文的阅读备考要运用如下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要掌握答题技巧。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

6 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推荐第5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 (知识点) 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

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

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 。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

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

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

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

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

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

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

推荐第6篇: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3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三)

第五课时

一、指导

关于组材。

对材料的处理,作者除了要下一番选择剪裁的功夫外,还要下一番组织安排的功夫。

怎样组材?要确定一条线索,让它把各种各样的似乎不相关的纷繁复杂的材料 , 按照

一定的顺序贯串在一起 , 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所选的材料恰当、典型、新颖,而

联系它们的线索又十分的话,那就会像红线串珍珠似的,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线索必须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 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而能够作线索的事物又是

多种多样的:时间,空间,某个人物,某一事件,某种感情,等等。

至于以什么作为组材的线索为好,这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立意的要求、标榜的具

体情况以及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特色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二。示例

雨夜登鹫峰

眼看登山的时刻就要到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大家不免懊丧了,为这次

活动担起心来。有的同学抬头望望灰蒙蒙的天空:有的伸出手探着雨势;有的三三两两

凑在一起窃窃私语,显出焦争的样子。为了看日出,大家都做了充分准备,甚至觉儿都

没睡好,虽说登山,对我们这些住在西山附近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

是在深夜中登山这还是第一次。虽说关于描写日出壮观绚丽的文章我们不止学过一篇,

但那些毕竟是别人的体会、感受。如今眼看愿望就要实现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

来。这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我们心里。天是朦胧的,黑黝黝的,我们的心是

沉甸甸的 ......时间已指向三点五十分,不能再等了。即使看不到日出,也要登山。

团委会发出了命令,大家迅速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手电,整好队伍,出发了。

天依然地那样黑暗,没有一颗星星。虽然无处天边上已经依稀有了一丝好像用水彩

笔抹过的淡白,但被这边绵的细雨以及看不风的雾气遮住了,使得我们周围没有一点亮

光。我们就好像是在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摸索着前进一样。四下里寂极了,只能听见

细雨的刷刷声和我们匆忙脚步声。两种声音在一起,我们就好像已经融化在这无边的黑

夜中,随着细雨慢慢地向前流 ......山路很滑 , 每走一步都得谨慎小心 .大家手拉着手 , 每逢遇到有石头树枝之类的东西 , 第一个就会发出 " 小心石头 , 小心树枝 " 的警告声。接着

,第二个人传给了第三个人,第三个人传给第四个人,直到队尾。第个人发出的声音有

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淳厚的,有婉转的。这声音连在一起既紧张又欢畅,既连贯又短促 , 同学们既好

像在认真地做着一种游戏 , 又好像战争期间穿插在敌人后方的夜行军在传达首长的指示

、命令。

抬头看看面前的鹫峰,它似乎比周围的颜色更深,因而可以隐约看出它的轮廓。它

别的山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壁略陡了些。有时得紧靠着山壁行走,这就给我们登山带

来了更大的不便,但没有同学抱怨,相反,大家兴致很高,有说有笑。这时,雨渐渐停

了,大家不由得精神一振。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再加上大山散发出的独特的芬芳,使

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天仍然是灰 的,看来不会看到日出了,但大家都不约

而同地加紧了脚步。不知是谁喊了声: " 快看下边,多美呀!”我们几个排头兵顺着山 路回头望下去,呀!真是,简直是一幅画呀!只见山路上二百来人,从我们这儿到半山

腰上又直到山脚,蜿蜒盘绕的样子被每个同学手里的手电光映照得一清二楚,就像一条

闪闪发光的巨龙,在缓慢地爬向峰顶。我们被这景色迷住了。这也是一种美,是大自然

同人类共同完成、创造的美。它用墨色作底衬,以这由远及近、由暗到明的点点灯光为

主体,给人以鲜明的对比。这宁静的大自然被我们这群生龙活虎般的年轻人赋予一种新

的生命力。

我们边走边回头望着这巨龙,渐渐地,天空由黑暗变成灰暗,又由灰暗转向淡白。

鹫峰的山顶已经历历在目。大家已经看到卧在山峰上的那只“大鹫鸟”。它稳稳地立在

那里,俯视着前方,观看着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瞬息变化,欣赏着这一奇特的美景。

它又好像在盼望着我们早些爬上它的北部,俯在它那宽大的翅上,它好载着我们在天空

中翱翔,抒发这一夜饱经风雨冲刷的豪情 ......

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虽然我们没有能够看到日出,欣赏到大自然壮观

绚丽的美景,但我们却得到了另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含蓄、宁静、和谐的美,使我们感

到内心充实。

天亮了,我们胜利地到达了顶峰。

【评析】

这篇文章紧扣一个“登”字做文章,以“登鹫峰”为线索,串连了许多材料:登山

前遇雨而产生的懊丧、焦急的心情,雨夜中的景物,登山途中,二百来人打着手电在蜿

蜒盘绕的山路上行走形成的奇特画面,胜利到达顶峰等“人”、“事”、“景”。行文

集中、紧凑。记游写景的记叙文组材多采用这种“游 ......"、" 登 ......" 为线索,随

着作者行踪的变化,变换观察的视野,展开对多种景物的描写,同时插入人们的心理活

动和内在感受,把“人”、“事”、“景”与“情”揉和在一起。在描述中以时间(夜

里三点五十分──天亮了)和空间(山脚──峰顶)为顺序,也是常见的写法,自然而合

理。

三、练习

作文题:

1 .考验

2 .为了集体的荣誉

3 .假日,我们去登山

第六课时

一、指导

关于布局谋篇。

文成于思。刘勰著《文心雕龙》专门写了《神思》篇,强调神思的重要性,指出它是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没有哪个善于写文章的人,不重视构思的。构思充分,行

文敏捷。

构思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生活素材和体验中提炼并确立富有意义的主题思想,从

繁多芜杂的材料中选择出最能表达主题的东西,根据立意和选材的要求谋篇布局找到恰

当的结构形式,以及采用最有表现力的方法和语言,等等。它涉及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的

各个方面。

这里着重讲讲对布局谋篇即文章结构的构思。构思就是设计。不同的立意和自动选

材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即使是立意、选材大体相同或类似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结构设计。

这是因为结构设计既要受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制约,又与写作者本人的爱好习惯、审美情

趣、个人风格等有关系。因此,结构形式必然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能是一个模式

的。单调乏味的形式没人喜爱。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总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二、示例

芳草情

“天涯何处无芳草”,悠悠碧草,牵动了我多少情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细草,那

顽强屹立在贫土上的野草,那花儿虽小却幽香沁人的花草,总使我陶醉,遐想不已,仿

佛那芳草落英中浮起张张笑脸──我的几位挚友。

我住在成都时,有一位小朋友魏亚林,好,纤细的身体,白皙的皮肤,走路像一片

流云。说话似一缕清风,于是得了个美称“林黛玉”。她比我低一年级,虽然学习成绩

不大好,却和我一样热爱花草。我们常常在那四季常青的草地上嬉闹,虽然是极有限的

一盘绿地,它却是我们的乐园。把野花拴在阔叶木上是亚林最喜欢的游戏,有时竟把一

棵树妆扮得如对圣诞树一般,那时我们的快乐可想而知了。

一天,我们的伊甸乐园开出了一朵“圣花”,肉粉色的小花嘟起小嘴笑个不停。亚

林欣喜若狂,整天像围着小妹妹一样跪在她的身旁,耐心地数着叶边的锯齿,不让虫儿

爬上来,不让风儿吹歪她,待她不知有多好,生怕有一天她会凋谢。清晨,我发现“圣

花”不见了,我风风火火地告诉亚林,没想到亚林吞吞吐吐说: " 铃铃姐,是我把她装在

花盆里了。”说着还浅浅地笑了。我不知哪儿来股无明火,别有用心地说: " 野花可不像

你,只知道睡在摇篮里。哼,你要是有野花的一半精神,也不至于全班考 ......" 话刚出

口 , 我又觉得太伤人了 ," 林黛玉 " 的心眼小哟 , 可亚林见我没有说下去 , 就头一次迈着蹒跚

的脚步默默走开了,她一定很伤心,可我没来得及对她说点什么,就离开成都北上了,临

上火车,奶奶忽然想起了什么,递给我一个小包,我打开一看,是亚林用汉字和拼音写的

信。她说她一定把功课赶上去,靠自己的力量。信间还夹着一枝干枯了的粉色小花 .....

上北京取道去姥姥家,我又见到了对我来说阔别多年的小五姐。她还是那样黝黑活

泼,那样爱笑,笑声直飘出村外。小五姐说她还要带我出去挖一次野菜。我高兴极了,

苣荬菜的清香又把我带到了原野。瓦蓝的晴空与旭日相辉映,袅娜的柳枝抚着嫣然的野

花,青得逼眼的小草,无声地铺到山边,却又脉脉含情。我们默默地走着,三面的山像是敞开开怀拥抱着我

们,小五姐突然说:“铃兰,‘家乡美’怎么写?”我怔住了,小五姐感慨地话:“俺家穷,上不得

学,心里想说啥,咋也写不出来。铃子,以后你要会写好多好多字,写咱的岗子屯有多病美,这草

有多青,这花有多俊。”我点点头。“哎,家雀累了也知道回窝,这回你又要出远门,怕就在北京

住 下了吧 ! 多回来看看。”我禁不住想哭,五姐俯下身笑了:“莫念我,你马驹儿哥初中毕业了,

他的学问大着哩,五姐以后就跟他认字。铃子也好好学,五姐绝不会输给你的哟。”我又使劲

点点头,抬头望着那黛色的山峰,似乎向我们走来。我迎着山跑了几步,突然看见不远处一块

光秃秃的巨石上钻出一棵骄傲的草,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小草的柔嫩的纤叶使劲伸向那东

升的朝阳

我们到达北京正是“帝城春欲暮”的时候。我到十渡去郊游中,结识了和我一样望着“细 草微风岸”的朋友王武娟。她是一 一中学的好学生,可也对野花草特别喜欢。暑假里,她

约我到圆明园去玩。圆明园的一片荷塘根本见不到水,只有翡翠般的绿伸展着,几枝含苞待

放的鞭蓉挺出水面,娇美欲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可武娟的心却在那小小的珍珠梅上。这

种小小的梅花正在盛开,一簇簇拥在枝头,远远望去,似玉雪拥成,白云裁就。最妙的是近观。

只见每朵花都只有绿豆大小,却极似梅花,那瓣儿,那蕊儿,哪儿都不可少,因而显得精致极

了,玲珑极了。武娟立在珍珠梅树下,久久凝视:“我真喜欢它,她那么小,却那么美,那么香,

那么莹白,默默地生长在野外,绝不与百花争艳,绝不向蜂蝶取宠,岚岚,做人不也应该有这

样的品质吗?”噢,我明白武娟为什么这样喜欢这小小的珍珠梅了。是啊,多可爱的珍珠梅呀。

我笑了,武娟也笑了。这珍珠梅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在学习中,化作那样缤纷的春色。

我又忽然想起魏亚林和五姐。面对佳木葱茏,野芳况秀,我不知为什么长长吁了口气,舒

心地笑了。我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她们爱草,爱花,爱自然,爱生活,就像那花花草草,贡

献着美,奉献着香。

爱花的人何止我的朋友!那热爱生活的人又何止千万!你看草地上,园圃中,哪里没有

花香草翠?她们妆扮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花草也热爱这片土地,她们为这片二地增添了风采,

为生活增添了情趣。

多美的生活!

评析

《芳草情》所描述的三个小朋友,同作者一样,有着共同的爱花爱草脾性。芳草使她们成

为好友,使几个人物连结在一起,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而和谐的整体。它的结构

可称得上新颖而巧妙。文章寓意深刻,诗情浓郁。开头引用苏东坡词句“天涯何处开芳草”,

赋予新意,既点题,又暗示天下处处有朋友。由芳草引出对几位儿时挚友的思念和回忆,也就

是顺理成章事。“芳草”使文章浑然一体;而热爱芳草就是爱美、爱自然、爱生活,芳草促使

这几个小朋友更加奋发向上地学习,芳草给予她们许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大道理。结尾

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爱花的人何止我的朋友 ! 那热爱生活的人又何止千万!你看草地上。园圃中,哪里

没有花香草翠?她们妆扮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花草也热爱这片土地,她们为这片土地增

添了风采,为生活增添了情趣。 文章的意思就更进一层了,主题得到了深化。最后一句高声赞美喊出“多美的生活!”就

是由衰之言了。

三、练习

半命题作文。题目横上的话由自己补足,使之完整、明确。

作文题:

1.平生 的事

2.我从初中中明白了

3.当我 的时候

第七课时

一、指导

关于联想和想象。

成功的构思总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作家所写的东西,要以他的

亲自观察和体验为基础,但不可能对所写过的事情都亲自经历过,这就需要作家发挥想象

力。”(《小说创作二十讲》)即使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但并不在眼前,就需要进行由及彼的合

理联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形象丰富多采,光辉照人”,“才能写出比分散的普通的实际

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的生活图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生动地描写过“文思”的情景和作用:“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

动容,视通万里。”在他看来,如果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悄悄地改变了面部神情,那念头就

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的生活,那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外的情景。可见,联想和想象能够 缩短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文章具有丰满、深沉的内容和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当然,这不是脱离

生活的胡思乱想,因为那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也不是脱离主题思想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幻想,

因为那会损害中心意思的集中表述。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秦牧的散文是以善于联想和想象著称的。《社稷坛抒情》可作为代表。当他“穿过古参

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 服,戴着冕 ,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

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

情。

这是追溯到古代的想象,超越时间藩篱的想象。看到这一个“奇特的历史遗迹”,作者觉

得“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于是又突破空间的局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让这种使人微醉的感情发酵的去处可真多呢!你可以到泰山

去观日出,在八达岭长城顶看日落。可以在西湖荡画舫,到南京鸡鸣寺听钟声。可以在

华北平原跑马,在戈壁滩上骑骆驼。可以访寻古代宫殿遗迹,听一听燕子的呢喃,或者到

南方的海神庙旁看浪涛拍岸 ......

这些飞越时间、空间的想象和联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突出了社稷丢在古今的重要作 用:当年是“祭地”的场所;如今虽“已经没有一点狼神秘庄严的色彩”,但游社稷坛也是一个不能遗漏掉的“节目”。作者的想象十分新奇,联想也非常广阔。他“凭着思想和激情的 羽

翼 ”,“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

音”:

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

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这样的诗句 ......

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

......他们还远不能给世界的现象说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们终究也看出一点道

理来了,世间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 ......

“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这样地任思绪自由驰聘,仿佛是无边

无际的,事实上却是紧紧萦绕着“社稷坛”进行的。作者为的是告诉我们:“没有这些古代思想

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

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

这正是在“志气”统帅下的文思活动。“思”可“接千载”,“视”可“通万里”,但始终不游离

于中心之外,有着鲜明的目的。

二、示例

三坡夜色 京梅

夕阳沉落谷底,溅起了野三坡雾蒙蒙的黄昏,招引来又一个神秘的幽夜。

午夜梦回,拒马河的流水是野三坡唯一的声音,很近很近,似乎就在窗外,又仿佛来自天

边 ......披衣出户,我便拥有了一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幽静的星夜。

周围的一切被夜色淹没,只有远山和我共撑起这片奇妙的天空,而更远的天空浓缩成古

老的神话凝聚在世界的尽头。最远的一颗星半悬在朦胧的神话里;最近的一颗星是银白色的

萤火虫。野三坡的星会动,野三坡的银河清晰,牵牛、织女可是为了无望的相思震颤不已?只

有那一双小儿女安分地睡在各自的摇篮。我在想,那更远的星空为什么倾落成神话,是大山

的手臂和我的思想不能所及么?

人云“三坡魅力数苟各”。我却独爱这拒马河的夜色。循水声而遥望,拒马河仿佛是一条

飞龙,乘云驭雾,喷吐出雄壮和秀美。三坡的水流虽清秀;却不失其激烈。即使再纤细,再显

浅的地方,也挟带着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正如三坡的人民,从不屈服于强暴。

据传,清初三坡人因受过明皇帝朱棣的御封,而不满于清朝的统治。清政府因此对三坡

施加压力,勒令三坡人民不许介入科举之列,取消他们获取功名的权利,与此同时,境外匪盗 也乘机勾结官府对三坡人民敲诈勒索。三坡人民被迫推举“老人官”组织护坡武装。三坡人

的英勇曾使得“涿县政令不行于三坡”。官府也因此给三坡人强加了一个“野”字。抗日战争

时期位居平西根据地中心的野三坡,东俯燕京之敌,西依太行大后方。野三坡的人民为保卫

后方根据地,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甚至生命。

野三坡的夜,只有天性多情的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

野三坡的夜是深沉的。只有蟋蟀的鸣叫和拒马河幽幽的倾诉;野三坡的夜是温柔的。只

有带草的甬路默默地等你和清凉的风悄悄地吻你;野三坡的夜是自由的。任我的思想奔跑,

任我的长发飘散。披一身山水的灵秀,采一束缤纷的野花 ......

走出野三坡的夜,是如意岭草木湿湿的长叹。走出野三坡的夜,是拒马河沙滩坦坦的微

笑。布满鹅卵三的河滩上,少男少女们用金黄的细沙培筑起他们的希望── 一尊美丽的爱

情之神。

〖评析】

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野三坡的夜色,“一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幽静的星夜”使

“情”和“景”水乳般交融在 一起,给人们展现出诗一样美好的奇特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

归功于想象和联想。试想,在朦胧的夜色中,如果没有关于牵牛、织女“为了无望的相思震颤

不已”的想象,文章就会失去多少诗意;遥望飞龙似的拒马河,如果没有关于三坡人民英勇斗

争的联想,文章的主题思想还会如此深沉?

三、练习

根据下面的“开关”,自拟题目写记叙文。

1、大家都说知己难求,其实他们可能时时伴随在我们左右。

......

2、如果不是经历了这件事,也许我至今仍然不能从所谓的挫折中振作起来。

推荐第7篇: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设计

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范文展示,引导学生明确几种主要的细节描写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引导分析及写作练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细节描写的三个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细节描写的三个技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导 1.细节描写重要吗?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他在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相信同学们也曾见过或自己写过关于父爱主题的作文,但从文章内容看,为什么没有《背影》这般能深深感染别人呢?

明确:父辈的背影,我们每个人都看过无数遍,所以,本文在写作对象上,是比较寻常的。该文之所以打动人,不是因为作者写的对象(父亲的背影)有多么地新颖别致,也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表现的主题是父爱,更主要的是作者把承载父爱的“背影”放在了一个特定的环境背景(贫困父亲中年丧母失业)中,并且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最终充分地表现了父亲那深沉的爱。而我们平时的习作,往往缺乏了这些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所以常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我们写文章,通常是为了给人看的,而读者一般不喜欢记流水账似的或是骨架式的文章,文章要写得丰满细腻,易于感知,离不开适当的细节描写。所以说,细节描写对成功的记叙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哪些是细节描写呢?

看几段文字,判断各选段分别是针对哪些方面的细节来进行描写。 甲: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范进(由疯而醒后)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中举》)

乙:(看到鹤从他手中取走了青蛙,并开始觅食,)山米再次走进水里,他回头看看正在摆弄渔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多么希望外祖父能了解他,就像了解他所养的那群鸟一样;他希望外祖父能在千百个孩子中认出他来,就像认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一样。山米希望有一天,外祖父会把他也算在那些他所失去的爱物之中,用那种悲伤的声调说道:“那只山鸟已经飞走

了,那只鹤有一天也会飞走,还有我那可爱的山米也要走了。”(《山米与白鹤》)

丙: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铁骑兵》)

丁: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海燕》)

明确:细,细致、细腻;节,可称之为情节或节点。细节描写就是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对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环境所进行的细致描写。如对特定环境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等等。

(二)写作点拨 3.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看两段文字。

甲:(《背影》选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乙:(改文)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的衣着很朴素很陈旧,肥胖的他用很不灵便的脚慢慢地走到铁道边,笨拙地下去,穿过铁道后又极其艰难地爬上对面的月台。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对比这两段文字,甲文的描写是如何做到更详细具体的?

明确:甲文是将父亲过铁道的动作进行了分解、细化,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将人物的每一处细微的动作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乙文则太笼统,还不够细致。因此,细节描写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将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分解、细化,把前后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呈现出来。

(2)看《小巷深处》选段

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得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这段描写与上面《背影》中的描写有一个区别就是这段描写里没有时间的先后推移。如果我们把上例《背影》里的描写比作电影中的慢镜头,那么这里的描写可以比作电影中的什么镜头?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明确:特写镜头,即将人或物的某一个细节定格,放大,然后对其进行具体 2

刻画,或突出其动作,或凸显其表情、心理、外貌等等。因此,细节描写的第二个方式就是把人物的某个细节加以放大,并进行细致刻画,以此达到表现人物,感染读者的目的。

(3)再看《南京大屠杀》选段。

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浓郁的梧桐树阴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夏季时装大展销的广告吸引着对对情侣的目光,欢腾跳跃的迪斯科乐曲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她……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课古槐,瞪大了得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喊声。……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展现半个世纪前日寇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恶行以及其深重影响,告诫国人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那段极其黑暗、惨绝人寰的国殇。划线的这段环境描写,放在人物(静缘老太太)出场的前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去掉会对文章的开头甚至中心的表达产生什么影响?(缺少了这“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开头不再那么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也难以告诉读者,现如今的繁荣美好绝对无法掩盖过去的黑暗耻辱,而应该牢记民族之辱。)

明确:万物之间有联系,找出这联系并恰当地表现出来,有助于文章的书写。外部环境虽然是独立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但人在不同时刻会关注环境里不同的侧面,对环境的理解也不一样;反过来,对环境不同侧面的描写也会折射出人物的内心感受。我们所说的“以乐写哀”“以景衬情”也是基于此。因此,有时候我们写的事件本身可能是一件较为寻常的事,单独看事件可能很难打动人,这个时候只有把这个事情,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产生感染人的效果。如《背影》第

二、三自然段中的背景交代(让读者知道“父亲”在自身遭遇极度痛苦的事件后依然对“我”关怀备至)。所以,细节描写的第三个方式是,在叙事写人中,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或渲染烘托,或情景交融,以此来感染读者。

4.小结。

细节描写的三个技巧:(1)将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分解、细化,把前后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呈现出来。(2)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或外貌等细节加以放大,对该人物的动作、神态或外貌等侧重一个方面来刻画。(3)给人物、事件一个适当的环境(场景)描写。

需要注意的是,细节描写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应该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或表现人物、呈现事件的需要,所以,写完后要看看是否适宜、贴切,不要生硬,前后割裂。

(三)自主写作 写作要求:

1.选取自己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一件或几件事来写一篇记叙文。2.根据中心的需要,尝试运用至少两种描写技巧。

(四)互动评改 1.评改标准:

(1)文章是否有打动你或别人的细节描写?怎么打动你的?

(2)文章的细节描写与上下文联系紧密吗?细节描写能恰当的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吗?

(3)你觉得文章的细节描写还有改进的空间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2.学生互评。四至六个同学为一组,互评本组的作文。并推选出一篇作文。 3.展评交流。各组派一个学生介绍本组的佳作。 4.师生共评。教师选一篇文章,与学生共同鉴赏。

(五)总结激励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的记叙文,特别是一些叙写寻常事物的文章,要想写得真实丰满、情趣生动,以期感染甚至打动别人,贴切自然的细节描写是不可缺少的。细节描写的技巧有很多,这里只是为大家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三种,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裨益。

推荐第8篇:1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1[1]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 (知识点) 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崐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

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 。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

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

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

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

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

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 “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

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

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

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

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

„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

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

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

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

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

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

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

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

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春满校园

2.一路风光

3.在阳光下成长

推荐第9篇:记叙文写法辨析 教学设计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记叙文典型写作手法辨析 新乡市第十中学

赵自景

师:纵观近三年全国的中考试题,记叙文写作手法考查的比较多。以09年中招为例,全国40套中考卷子,涉及到记叙文写法的有14套卷子的16个题目,它们的分值多则4分,少则2分,而学生答此类试题因为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出错率极高,失分较多,可以说,记叙文写作手法的考查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课件)考点寻踪

1、(2009年山西《溃散的黑暗 》)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衬托、突出„„)盲姑娘乐观、坚强的品质。

2、(2009年黄冈《无价的奖赏》)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

答案:例句: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

简析: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

3、(2009年兰州《悠长的铃声》)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4分)

答案: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5、(2009年广东《寻石记》)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3分) 答案:为下文写寻石做铺垫

6、(2009年南宁《雨荷》《暗香》)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一个故事,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3分) 答案: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描写和议论

师:综合来看,09年中招各省市考到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对人物、事物、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考查衬托和烘托的手法;一类是从行文叙事的角度来考查伏笔和铺垫的手法;一类是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来考查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今天,老师就分三组来复习记叙文写作手法中易考易错的这六种写法,我们主要通过讲解概念、分析实例、总结答题思路的方法,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清楚明白这几种常见写法,以后遇到这类试题,能够轻而易举地答出来。

(课件)考点梳理

第一组:衬托和烘托(从对人物、事物、景物描写的角度考查) 第二组:伏笔和铺垫(从行文叙事的角度考查)

第三组: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查) 师:先来看第一组,衬托和烘托。 (课件)考点讲解 第一组之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写作手法。 2

这种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衬托,描写两种事物,前边先描写的相关事物往往是陪衬事物,后边描写的事物却是主要事物。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变化。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课件)例文分析

如鲁迅《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描写故乡冬景的作用是什么?

生:作者是拿荒凉萧索的自然景物衬托人物悲凉凄楚的心情。

师:这里描写了故乡的自然环境和我的心情。故乡的自然环境特点是荒凉萧索的,作者的心情是悲凉的。这里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特点相同,都是荒凉悲哀的,所以是正衬。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课件)例文分析

在《爱莲说》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本意是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生:菊和牡丹是衬托。 “菊”代表隐志,像陶渊明一样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

文中的“牡丹”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而莲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所以菊正衬,牡丹是反衬。

师:概括起来,(课件)考点讲解 第一组之衬托

衬托的特点:两种事物,次前主后,或正或反,突出主体。

反衬也可以称为对比。

衬托的答题思路:看到两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在一起,考虑衬托和对比。

答题策略:(次要事物的特点)衬托(正衬或反衬)(主要事物的特点)。 考查衬托的时候,有的直接问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而有的在问法上做了变通:问写某一个人是何作用? (课件)真题演练

(2009年黄冈《无价的奖赏》)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用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衬托(反衬)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 师:什么是烘托呢?

(课件)知识讲解 第一组之烘托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周围人物或环境来暗示出另一事物的写作手法。

烘托不写要写的那个事物,而是用描写另外的事物表现出要写的东西,在句子中可能找不到要表现的事物。

烘托的特点:一种事物,侧面描写,主体未现,暗示出来。 (课件)例文分析

林嗣环《口技》:作者写口技表演,为什么还要描写宾客的反应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生:这是借宾客的反应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 师:(课件)考点讲解 第一组之烘托

烘托的答题思路:见到侧面描写,考虑烘托。 答题策略:通过……描写,侧面烘托……

师:衬托和烘托常用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描写。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还经常用伏笔和铺垫两种写法来行文叙事。我们来学习第二组写法:伏笔和铺垫。 (课件)知识讲解 第二组之伏笔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或提示。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前文中先露一下“苗头”。为使下文的情节不至于突兀,它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从位置上看,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伏笔的特点:前有暗示,后有照应,间隔隐藏,点到为止。

伏笔的考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在文中寻找埋下伏笔的句子,这要结合全文来找,比如你在前文提到了雨伞,那么在后文一定要提到雨伞或下雨等与雨伞有关的事物。二是分析使用伏笔的作用,通常说“埋下伏笔,使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课件)知识讲解 第二组之伏笔 伏笔的答题思路:

1、要求寻找埋下伏笔的句子,要注意在上下文寻找出现的相同或相关的事物。

2、回答使用伏笔的作用,通常说“埋下伏笔,使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师:我们来做一道中考真题:(课件)真题演练

(2009年武汉卷《父爱陷阱》)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答案:埋下了四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师:文章行文叙事上经常用到的另一种写法是铺垫。什么是铺垫呢? (课件)知识讲解 第二组之铺垫

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铺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先描述的内容为主要内容和情节打基础,蓄积酝酿气势。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从形态上看,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可谓浓墨重彩。铺垫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铺垫的特点:极力铺陈,直引下文,显而易见,浓墨重彩。 (课件)知识讲解 第二组之铺垫

铺垫的种类: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课件)例文分析

例如:《背影》一文,作者为什么在写父亲的背影之前先写家中的情况? 生: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感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 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师:《背影》运用的是背景式铺垫。09年河南省就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课件)真题演练

如(2009年河南卷《前方遭遇塌方》)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环境的恶劣和行车的艰难,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展开情节(描写人物)作铺垫。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的作用是“烘云托月”,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前面的铺垫与后面 7

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课件)真题演练

如2009年哈尔滨卷《心灵折旧费》文中第⑤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衬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作铺垫。

师:大哥的心情是绝望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汉子不会还车,但出乎意料之外,汉子还车了,这是反差式铺垫。

4) 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课件)知识讲解 第二组之铺垫

铺垫的答题思路:看到文章中交代背景、原因的语句,看到文中浓墨重彩描述次要情节、人物和景物的语句,考虑铺垫。

铺垫的答题策略:用......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师:往年河南省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的都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还没有考试过写景抒情类散文,从来没考过就意味着考试机率更大。因而,备考今年中招尤其要关注写景抒情类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这也是这类文章重点考查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相对来说比较好识别,只要抓住借……景(特点)抒……情,就可以了。今天重点讲解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

(课件)知识讲解 第三组之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师:借物抒情是因物触发情感,产生联想,进而把情感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并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情有喜、怒、乐、哀、愁。

借物抒情的特点:借助景象,抒发情感,喜怒哀乐,蕴含其中。 借物抒情的答题思路:看到写景或写物的散文,考虑借物抒情。 答题策略:作者借……(物),抒发了……情感。 (课件)例文分析

如陆蠡《囚绿记》:常春藤的枝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发表于1940年,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常春藤抒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同时也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写得很\"巧\"。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师:什么是托物言志呢?

(课件)知识讲解 第三组之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师:托物言志是通过用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 9

等。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托物言志的特点:依托个体,描写特征,志意广泛,物志相似。

托物言志的答题思路:看到描写特征鲜明的物,尤其当物是单独的个体时,考虑托物言志。

答题策略:作者依托……,给予了……志向。 (课件)例文分析

茅盾《白杨礼赞》片断:作者描写白杨树,寄托了怎样的志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生: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激情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文章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

师: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托物言志,是一种间接抒情方式,其中往往用到一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托物言志所选之物,一般都有象征意义。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有时则又是不便明说的,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课件)真题演练

(2009年安徽《枫叶礼赞》)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3分) 【作者对枫叶寄予了怎样的志向?】

答案:象征敢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作者对枫叶的赞美,其实是对像枫叶一样具有敢于拼搏、敢于进取的人的赞美。】

课堂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辨析了记叙文的几种常见写法,其实,这些写法在诗歌中运用的也相当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写法知识也是有交叉的。希望同学们平日能多积累。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如果对每一个考点都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那么,迎战中招考试也就游刃有余了!

推荐第10篇: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2

记叙文作文教学设计(二)

第三课时

一、指导

关于抒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无非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言志、说理、抒情

罢了。尤其是写记叙文,更离不开一个“情”字。

著名文艺理论它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永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 . 明诗》)这就是说: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

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记人叙事是缘情而发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内心就不断

地激发出、积蓄起并加深着种种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或是同情,或是喜爱,或是赞美

,或是不满,或是憎恶,而且产生了把它们抒写出来的强烈欲望。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创作冲动”。“情”在这里产生了作用。正是它,使我们拿起笔。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

我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是很可贵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情是写作的基础;而写真情实感,完全可以说是

作文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列出下面一个公式:

激发 表现

现实生活 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

(人、事) (记叙文)

按照这样的过程出来的文章,对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量。而以情感人,正是记叙

文体的特点,也是它的长处。记叙文,作为文章的一种体裁,它有自身的特征。它同议论文、

说明文不一样,其主要功用不是阐明道理、解说事物,而是记人叙事、状物咏志。也就是说,它

不同于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不同于说明文要使人有所知;它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通过对

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描绘,感情的抒发,去深深地感染读者,叩开人们的心扉,

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

有的习作者不明乎北,党用枯燥的介绍、冗长的议论来代替生动、具体的对人物和事件

的描述。像是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的写作意图似的,常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说”出来,而

不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体现”出来。殊不知,这种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胃口。这样的记叙文是缺乏感染力的。须知:就记叙

文来说,思想不能架空于形象之外,而是蕴含于形象之中。让人物和事件本身来说话,在记人

叙事中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得以通畅的交流,这是记叙文写作的精髓。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事”的功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失乎情。”( 与无九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淦更认为“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

寄)。这就是“情”的魅力。

怎样的“事”才能“感人”,怎样的“情”才能“动心”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

题。只有所写的“事”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文章才支产生感入的力量。同样地,只有所抒之“情”

是真实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文章打动人心才具有意义。这是 庸置疑的。否则,胡编乱造一些

脱离现实生活的离奇故事,或者流露一些让人萎麻不振的消极情绪,就会对读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可

见,“以事感人,以情动心”是同前面讲过的“立意”这个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满足于“写真情实感”,还应有更层次的要求:崇高,深刻。好的文章,会使所叙之事更加感人,

所叙之事更加感邓之怀越发令人动心。

文章既是缘情而发的,又是以情感人的。因此,写记叙文一定要表现真情实感,考虑到怀古会对众产

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无情可抒,就一定不要硬写,更不要写 一些无聊的东西。

硬写,就成了无病呻吟;写成的文章必然充满虚情 意,那就有悖于写作的初工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了。

二、示例

高中毕业前夕给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也许写给您 的这封信,您不一定有时间看,但我不是要写。因为,对于我来说,留在这个学校的时间

实在不多了 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

校长,您有没有注意到,二十中的奏真美!我踏着日日走过的 路,去找我跌然那花间树下的记忆。

苗 里的树都染上一抹绿;蔓表的缠绕着伏在铁架上,夏天又是一座绝好的凉棚;桃花什么时候开的已记

不清,可是爬山虎的遗迹却可见。厚厚的一堵山墙,满眼是绿。哦,多么的一切,就像几年前我刚来时一样。

那时,我拿着一张成绩 就一个人冒冒失失走进了校长室。您 和一个工人模样的叔叔正在交谈,一样

朴素的衣着,一样平易的态度,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您先开了口 ......第二天,我就像所有二十中的同学

一样,骄傲地踏上了这条 路。

和所有不熟悉您 的人一样,我那时认为您相当平凡,走进入流,没有人会认出您,但又如我后来亲眼看到

的,正是您,领导了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二十中。

我接触过的都是也许没有别的同学多,然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

语文课,亦庄亦谐,趣味横生,都是渊博的学识为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我喜欢历史娓娓叙来,亲切自然,从古

今,从中到外,从老师向上,我们得到了多少“前车之覆”和“历史遗训”;我喜欢地理课的紧张节奏和都是的

严密逻辑;我还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 ;数学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政治课老师大姐姐一梓的和气。我忘不了在

许多个暮色浸透的傍晚,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弄懂;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晨,班主任老师给

我们 队进行 锻炼;我忘不了,语文课老师、英语课老师为了上好 自习课,时时 到;又有多少次,我们的

试关前一天交上去,第二天就拿到手中,却多了那么多勾勾叉叉和语重心长的批语。每到那时,我仿佛总能年岁

老师窗口不灭的灯光,看见老师 边几丝 生的白发 .....

老师啊!我实在没有资格对你们的教学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想,我只想,深深地鞠一 道一 谢谢!

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健康向上,在这一年中,我听到过校田径队

多次的作品、出众的人才,生活在这一群同学中,不能不鼓起向上的勇气,永远不懈 努力!

同学们啊!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年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只是遗憾,只是遗憾,时光太短暂,但我会在心里

永远珍藏你们的笑脸。

尊敬的校长,您有一个多么强大有力的教师队伍,您 有多少活泼奋进的学生。也许您看到楼道成了练习霹

的场所时皱了皱眉,别担心,那只是他们还小,对许多事还认识不清;也许您惊讶于门外的响 ,别介意,他们

只是想接近您,了解您,了解您,而又不知用什么办法。您完全有理由为这个学校感到自豪、骄傲,而我,只能

遗憾地在这 路一走一百遍千遍--趁我还未离开之前!

这封信写给您,也写给所有辛勤劳作的老师们!写给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年 月 日

《评析》 这是一篇感染力强的上习作。它的突出长处是情真意切,贯串始终,洋溢于全篇的是动人心弦的“情”字。作者

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面地娓娓动听地向校长倾吐自己毕业前夕的心曲,清白 抒发了自己对母校--

“一个充满生机教学相长的集体”的爱,对辛勤劳作、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爱,对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同学们的爱。这种

挚爱之情,寄托在对学校美丽景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上,蕴含在对各位富有特色的老师的难忘的回忆里,也浸透在对点点滴滴

的平凡而琐碎的往事的叙述中。这种情,是高尚的,会激励人的上进,具有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三、练习

作文题

1。寸草心

2。老师啊,老师

3。同窗情

第四课时

一、指导

关于选材。 1.选材要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过九首诗,其八是: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名,得到赦免,联系作者的经

历来看,他屡次被谪贬,显然有夫子自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意思。这种

乐观、自信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沙里淘金这比喻的含义远不限于

此,人们还经常用它来比喻写作中选材的艰苦。不是吗?写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

运用的材料,与淘金者以细沙里筛选出闪亮闪亮的金屑是同样辛苦的啊!

写作的材料,不能不加选择,顺手拈来,而要精心筛选,下一番抉择的苦功夫。这就是沙里

淘金的启示。

苏联一位作家在《金蔷薇》中也叙述过一个同沙里淘金相似的故事。据说,在巴黎一家手

工业作坊里,有一位清洁工。他每天都是很早去到首饰作坊,把打扫出来的尘土装进口袋带

回家中。原来他收集尘土,为的是从中筛出金屑做成一朵金蔷薇、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

对她由衷的爱、使她得到幸福。过了许久,这朵金蔷薇终于做成了。但不幸的是,他的心上人

已经去了外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为此,清洁工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死去了。他死后,

有人把这美丽的金蔷薇卖给一位作家。作家了解到金蔷薇的来历以后,受到深深的启发,懂

得了要从生活的尘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创造文学作品的道理。

作文,一旦主题确立之后,就要仔细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加以表现了。

还是在30年代,有两位四川作家向鲁迅先生请教短篇小说的创作问题,鲁迅就指出: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其实,何偿仅限于定短篇小说,一般作文也是如此。

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选材,为找到最恰当的体现主题的材料而费尽心思。

选材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把好材料关,使材料尽可能充分地体现主题思想。

我们曾以“这事我想起来就高兴”为题让学生作文。这个作文题要求回忆一件高兴的事,

题旨明晰,又由于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

题意,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挑选出“高兴”的“事”来描述,并开掘出“事”中蕴含的有意义

的主题。

这里,简要介绍几篇作文选材和立意的大概。

作文1:几个月前,我们年级 的女,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三天的社会实践。我

照料一位认也不愿接触的残疾儿童,经常抱着他,给他讲故事,为他唱歌。这件事我想起来就

高兴。无论如何,我总算给了这孩子一点心灵的慰藉,使他多少尝到些人间的温暖与真情。我

做对了!

作文2: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一次,我去参加春节游艺晚会。游艺活动很

多,我加入了“画白兔”的长长的队伍。一个大的布幕前面有一只铁丝弯成的兔子,它的浑身

都通上了电。玩的人用一只铁丝弯成的小套圈,绕着浑身转一圈。如果小套圈碰上兔子,用

灯泡做成的兔子的眼睛就会发亮。这样,这个人就失败了,应该轮到下一个人玩了。许多人都

失败了,我也没有成功。不少人一边摇着关,一边嘴里说着:“这个游戏太难玩了。”人们纷纷

离去,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想:老师总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难而进,我决不能

半途而废,一定要争取成功。我仔细观察前面的人画兔子时的一举一动,汲取教训,总结经

验,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旁边的人都为我拍手叫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

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小事,我不但高兴,而且自豪──它使我懂得不

认碰到什么困难都 不能轻易退让,要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战胜它。 作文3: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秋季运动会就在这金

色的季节里召开。几年来,我校仪仗队一直在规模巨大的入场式上获得好评。今年,我作为

仪仗队的一员,平时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幕那天,我校仪仗队入场。在“──

二──”的口号声后,我们唰地把头摆向主席台,大地被协调一致的脚步震颤了。“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声盖过了人群的喧闹声,压过了嘹亮的进行曲的声音。我们以磅

礴的气势通过主席台。我们成功了!主席台上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校仪仗队获得

冠军。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感到高兴,因为这份荣誉中也有自己贡献的小小的一分力

量。

作文4:我要讲的这件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

件值得高兴的事。那是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终于有机会来到河北省昌黎新开

发的黄金海岸旅游。因为我很喜欢游泳,尤其置身于大海中尽情地畅游,真是快意得很。可

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午,老天换了副面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原来平静的海面,突然

波涛汹涌,一浪一浪地推向岸边卷起滚滚的黄沙。我开始了同海浪的较量,虽不过是几百米

的游程,但每游一步都十分艰难,我真正地感到了大海的威力,大海的冷酷无情。可是,我到

底还是战胜了大海!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它告诉我: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在

前头!

作文5:下午,我放学回家,推开门,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乐”的照片: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不禁又高兴地想起两年前的那件事。那天是我们全家喜

庆的日子:我妈妈被评上了主治医师,我妹妹获得优秀少先队员奖章,又是我爸爸三十年教

龄纪念日,我呢,加入了共青团。为了不忘这一天,我们照了一张“全家乐”。每当看到它,

它都给我力量,激励我为夺取新的成绩而奋斗。

作文6:拉开抽屉,我的日记本安详地躺着。这是我初中时代的纪念。它记下了我三年生

活的得与失、苦与乐、汗水与眼泪。这日记本代表着我的荣誉,我的骄傲 ,我的黄金时代。得

到它,这是我十八年来最高兴的事。原来它是一件奖品,奖励我勤奋学习取得的优异成绩。它

使我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增强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胜利前进的自信

心。 作文7:生活中使人高兴的事是很多的,然而童年的乐趣往往更令人难以忘怀。寻找我

成长的足迹,有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想起来心里充满欢欣。小五年级时,正值秋季,学

校号召我们采集树籽,支援西北的绿化建设。我们几个小伙伴,互相帮助,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不多久就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多树籽。我从这件事中感到了童年友情的温馨,感到了

奉献自己的喜悦。那是我们第一次为祖国做出贡献呀!粒粒树籽将会带着我们颗颗爱国之

心在西北荒漠上生根发芽。

指去岁月的灰尘,打开记忆的匣门,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栩栩如生地、或模糊不清地浮

现出来。而对这些从多的素材,要根据题意选择、取舍。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很风趣地讲过:

“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场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哪些是

“不是脸的地方”,哪些是“是脸的地方”,哪些需要“剔掉”,哪些需要保留,这就要比较、研究,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上面七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作文选材和立意的方法,在

选材上下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功夫。所先取的材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表面上看来,得

来全不费功夫,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来的,实际上在下笔前却仔细思考过。回想起来

的“高兴”“事”显然不仅“这一件”,但去除了别的,也就是契诃夫所说“剔掉”了“不是脸的地

方”,剩下的就只有“这一件”。“这一件”不是随意拣来的,而是反复挑选的结果。这就是选材

的功夫,“沙里淘金”的功夫。

2 .选材的标准。

了解选材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要明确的是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材。

选材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服从体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因为材料与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中心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要更好地体现中心,这里有六个字,即:恰当、典型、新颖。

恰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恰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符合题意,符合中心思想。比如:

《生动的一课》,材料要表现出这“一课”的“生动”性;《童年趣事》,这“事”一定得有“趣”,而且

发生在童年时期;《北京一角》,如果要通过“一角”的变化来反映“北京”的巨大发展,就应选

用“一角”前后不同的具体材料;《良师益友》,如果要描述人物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就应

彩能反映这两个方面不同特点的事例,等等。否则,自动检索就不恰当。有少数学生在写《这事 我想起来就高兴》这篇作文时,所选用的材料不是一件“我想起来”就“高兴”的事,而是如下

种种:

(1)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事;

(2)一个梦;

(3)一个地方的景色;

(4)一条消息;

(5)一件难忘的事,或内疚、难受的事,或令人感动的事,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显然,这些材料都不符合题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因而是不恰当的。

典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

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不少人都很喜爱秦牧的散文《土地》。这篇名作在选材上就富有特色:

材料丰富,而且十分典型。作者为了表达“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的人们对

土地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围绕着“土地”选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材料:

(1)二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拜土。这是见于《左传》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候时的仪式──封土。

(3)19世纪,外国殖民主义强盗占领太平洋各个岛屿时强迫当地土人们投降的仪式

──撒土。

(4)飘流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身上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怀土。

(5)多少劳动者和英雄义士为了土地而进行的边绵不断的斗争──卫士。这是历史

上流传的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故事。

明末御倭时有些地方妇女的装束。

有的地方曾经浒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

“寸金桥”的命名。

(6)今天人民的子弟兵守卫着岛屿,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守土。

(7)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发生的神速变化──变土。

这些材料很有代表性。材料1~3表现了中外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只知

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材料4、5表现了过去劳动者对土

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母亲”,永远怀念它,坚决保

卫它。材料6、7表现了今天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和感情,他们“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

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每一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去体现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饱

满。材料虽多,但每一件都有各自的作用。《土地》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的这个长处,是值得我 们好好学习的。有的习作者不善于选材,不懂得采用典型材料的意义,或者信手拈来,或者以

多取胜,因而影响了中心意思的表达。

新颖,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新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大地增强文

章的可读性的需要。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不能老是采用旧的一套东西,而

必须善于发现和搜集新的材料,才能及时表现新的风貌、新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这样,

文章对读者才能产生一种魅力。试想,材料陈旧,一般化,与人雷同,看了开关就知道结尾是

怎么一回事,当然人家就不想看。相反,如果材料新鲜,独特,或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感

到亲切、有兴味,或让人产生幽默感,读者当然就喜爱看了。文章是要有吸引人的魅力的。这

种魅力首先要在材料上体现出来。旧材料能出新意,当然也好;立意新材料也新,岂不更好?

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文章出新意,叙新事,这是自古以来作家们孜孜不倦

的追求啊!

二、示例

落日的光华

黄昏时分,喧腾了一整天的大地平静了下来,太阳也收起了那耀人的光芒,安详地缓缓

下沉。此时, 首远望,天、山、地平线融成一体,一片金典;近处的树、屋也镶上了一道金边,

闪闪发光:此时此刻,世界成了金黄色的了。在一片金辉之中,只印着一个白色的发着弱光的球。

曾有许多诗人、墨客,赞美那初升的旭日、正午的骄阳,用它们来比喻体坛、文坛、影坛的

新秀、伟大,来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那傍晚徐徐下坠的落日,却很少有赞美之辞,

倒有人用它来象征人的暮年 , 或是比喻一些不得志的人。

这里,我要说,它不是仅代表着残年暮岁的。不是么,你看,在它即将下落、隐去

的一瞬,它把自己的全部光辉都留在了人间,使大地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一处金灿。

其实,得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注意到那落日,然而,偶然间,一件小事使我不得

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那是上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受父母之命拎着大包、小包去爷爷家。本来我全计划好

了:到了那儿交了差,赶回来看场电影。结果,我周密的安排却被搅乱了。我好不容易

气喘吁吁地挪到院门,待喘气均匀,便高声叫了起来。要是往常,还没等我嚷第二声,

奶奶便会笑呵呵地来开门,可这天,不知怎的,我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小院仍是毫无

动静。我用胳膊撞开门,好厅地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内静悄悄的,我真有些纳闷, 明明是休息日,怎么谁也不在家?突然一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于是我寻声轻轻地推开

了西屋门。一开门,立即有一股浓烈的烟草味迎面扑来。我赶紧抽出一只手来捂住鼻子

,悄悄地走进去。只见屋内浓浓的烟雾正包围着一位瘦弱的老人,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来:怎么几个月不见,爷爷竟成了这个样子。此时,爷爷正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伏

案疾书。我抱着东西正想一声不响地到他背后看个究竟,但爷爷发话了:“是小娟吗?”

说着,回过身来。我赶紧跨上一步,把东西呈上去。随即,我又向桌上的一叠写满字的

稿瞟了一眼,好厅地问:“您在写什么?回忆录?”说罢,我盯着爷爷。忽然,我发觉

他的脸泛起了红晕。他连忙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嗨,哪儿有什么回忆录啊!昨儿

,银行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不太熟悉这儿的工作,这不,我凑合写了点自己多年的工作

经验,想给他们作个参考。要不,我这顾问,可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有‘顾’不‘

问’了。”说完,他欣慰地笑了起来;而我倒有点不明白了。退休了,有福不享,却偏

给自己找事儿,真不可思议。四点多钟,奶奶挎着一篮子鲜菜和鱼、肉回来了。吃罢晚

饭,爷爷让我陪他去散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爷爷指着远处的万束金光之中的那个

白球”让我看,并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那落日,在它即将沉没西山的一瞬,却

发出那么灿烂的光,撒向大地,那光是它最后的一闪。我们这些人一线退下来的人就像

这落日,现在虽不在第一线了,但也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人民。” 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不禁仰天凝望那缓缓下沉的落日,只见它的光华竟是那样美!散步归来,

夜幕已垂下。我们到家还没站稳脚跟,就听行门“嘣”地一声被撞开,紧接着闯来一个

年轻人。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带比划。好半天,我们才弄懂。他的意思是

说,行里有个帐目搞乱了,要请爷爷去一下。别看爷爷平时做事慢悠悠的,可这会儿,

却二话设说,骑上车去了。奶奶望着爷爷的背影怜惜地叨咕着。此时此刻,我心底不由

涌起一种钦佩之情。

落日,它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还是要赞颂它,赞颂它那直至最后仍要尽力发热

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

「评析」

这篇习作──《落日的光华》,大体上符合我们上面提出来的“恰当、典型、新颖” 这三条选材的标准。它选用的材料主要有:落日的光辉景象;已退休的“爷爷”坚持工

作,“要把最后的一点余热、余光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事迹──事理工作经验,帮

助年轻人清理帐目等。这样的先材就较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赞颂“落日那直到最后

也要尽力发热为人间增添光华的精神,以及那些具有这种精神的老人们”。现在,退休

的人们越来越多,选用“爷爷”的材料有相当的代表性,选用“落日”来表现退休老人

的高尚精神也较为新鲜。

三、练习

作文题:

1.尝试

2.雨后

3.新的起点

第11篇:记叙文教学

记叙文教学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是指以记叙真人真事为基本内容的一类文章,如小说、散文、新闻、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文章。

二记叙文教学

(一)传统的教法

1、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3、了解课文的详略,弄清记叙的要点。

4、分析课文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二)新课改时期怎么教

课标教材的记叙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写人记事文在文体上属于 散文乃至小说.

这些作品的教学上,特别是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不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而要从记叙文的角度进行教学.——余映潮

(三)课标教材中的记叙文,大体上可分为

1、回忆往事类:《往事依依》 《月迹 》

2、事件记叙类: 《三颗枸杞豆》 《最后一课 》

3、人物写真类:《我的母亲 》《背影》

4、世相写生类:《孔乙己》《老王》

5、新闻报道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四)记叙文教学的内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要把握记叙文体裁的六要素,结构上的纵式、横式,时间、空间的不同布局规律,篇章技巧上人称、角度、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转折、线索、详略,叙述方式的顺序、倒叙、平叙、插叙、补叙等手法的运用。(2)记叙文写人、叙事、状物、写景的方法。(3)记叙文中优秀人物的事迹、风尚、思想、行为。(4)字、词、句、章的听说读写训练。

(五)记叙文教学模式

(一)四步法

1、整体感知。即在阅读一到两遍原文之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复述文章内容。 2、重点突破。细读原文,能够对原文段落,特别是重点段落进行剖析,编写出文章的提纲,或列出小标题。

3、综合训练。要求站在全文的高度,从词语、句子、修辞的理解,行文结构、写作特色的分析等方面实施训练设计。

4、拓展迁移。拓展指延伸原文内容(想象作文)、谈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等几种。迁移指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包括仿句、仿段、仿篇(表现方法、刻画人物技巧)和创造等训练项目。

(六)记叙文教学策略

1、从记叙文的要素入手

2、可设计为: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对时间、地点、

人物出现较多的记叙文还可问:哪个时间、地点和人物是重要的?

人称的运用

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体、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而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第三人称显灵活。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口气,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

在记叙文中运用第二人称,会使全文产生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感情,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2、从了解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入手。从这入手设疑,就可了解文章的线索。

例如,教学《记一辆纺车》,我就问:本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记叙文顺序

一、顺叙

二、插叙

三、倒叙

四、补叙

五、平叙

3、从结构入手。

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材料有主次之分,它们的安排,是根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的。 例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们可以设问:课文写了三个事例,它们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4、从人物的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入手。

例如:《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问:这段文字叫什么描写?然后再问:这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和精神?

5、从事件的意义入手。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心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在所写事件的意义上。

例如问学生《枣核》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中心思想:

一般要包括记叙的内容﹑记叙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和作者的态度。

句式:通过……,表现(反映) ……,歌颂(揭露) ……

6、从选材入手。

从选材的角度来设疑,能较快、较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问:“本文只选取三个事例来写,它们能充分反映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为什么?”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了“匿名信事件”与“观电影事件”,这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提出问题:这两件事与藤野先生无直接的关系,为何作者写了这两件事呢? 7分析选材详略,把握记叙重点.

记叙文在围绕中心选材时,是主次分明的。告诉学生,通常凡是作者重笔细描渲染的部分,往往是最能突出主题的情节或场景;凡是作者采取简笔概括交待的部分则是一些次要的材料。 8抓住典型语言或关键性词语来引导学生提问质疑。

例如“课文开头点出母亲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这勤劳一词在文中表现在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9弄清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弄清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

叙述,指作者对事件人物和环境所作的说明交代,要求清楚明白,有条有理。

描写,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摹写,使其对读者产生具体深刻的印象。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

议论,指作者通过阐明观点,表明自己赞成或反对什么。记叙文中的议论成份一般不多,往往只对描述内容作一些画龙点睛的评说而已,议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记叙文的中心 10 景物描写

是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的描写。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更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情,也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它既可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态度,也可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七)教材编者提示

1﹑学习记叙文,要理清记叙的顺序,提取文章的要点,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

2﹑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支撑它所在的单元的教学主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在人教版里安排在“成长” 单元中,在苏教版里安排在 “童年趣事 ” 单元中.

如:《背影》, 在人教版里安排在 “爱”这个单元中,在苏教版里安排在 “至爱亲情”单元中.

第12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人为主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富丽中学 周 锋

课 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的要点;

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第一课时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课内部分文章温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材料组织特点: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线索及作用: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情景交融······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

8、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重点复习描写与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描写:

按对象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社会)场面、细节; 按角度分:正面、侧面 按风格分:白描、细描 抒情:直接、间接

9、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我认为„„ 比如„„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写人为主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富丽中学 周 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例文掌握并运用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1、写作手法烘托的运用及作用;

2、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3、记叙文中心、主题的提炼;

4、语段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5、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一、探讨归纳语段阅读答题的总原则: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和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二、结合文章《感恩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按要求阅读文章,理清思路,先不动笔,讨论分析后再动笔答题。 探讨:第1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起“衬托”用。 明确: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景物描写或次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投影显示)

归纳答题:作用:突出水的珍贵,从而反衬出小比利用如此珍贵的水来抢救小鹿的童真、善良和最美丽的心灵。

探讨:第2题考查对重点语句中词语的理解。

明确: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归纳答题:‚奇迹‛指比利喂水给小鹿喝,在旁边的大鹿能感受到他的好意,并没有伤害他。‚分享的意义‛指比利与小鹿分享宝贵的水,既帮助了小鹿,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探讨:第3题中第(1)小题考查对第③自然段的理解,第(2)小题对句意的理解。

明确:第(1)小题可结合小比利的行为动机来理解。第(2)小题要在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相关的段落,归纳答案。 归纳答题: (1)‚缓慢‛是因为他要保护手中珍贵的水,‚坚定‛是因为他觉得用这些珍贵的水营救另一个生命是非常值得的。 (2)‚他‘身负重大使命’‛是指比利用小手掬成杯状运水营救小鹿的善举;‚不需要妈妈的过问‛是因为小比利上星期玩弄水管而遭到处罚,得到了不能浪费水的教训,并且他想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探讨:第4题是二选一的自主性考题。第(1)小题考查对主人公的判断及中心思想的把握,能突出文章中心,与中心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主人公。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应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分析。

明确:(1)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抒发了„„赞美„„突出了„„揭示„„等。

(2)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归纳答题:

(1)主角是比利,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写比利用宝贵的水营救小鹿的过程,来突出比利美好、善良的心灵,从而引导人们善待动物,善待自然。比利的母亲在文中起到侧面烘托突出比利精神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我认为文中母亲是一位关心孩子成长,又能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的聪明的母亲(提观点)。例如:她没有制止儿子运送宝贵的水,而是悄悄跟随,弄清缘由,还为维护他美好的心灵,加入了营救行列,让儿子独立完成救护工作,充分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心、尊重。

三、小结

近几年来,中考选文的内容侧重于亲情的感恩、人生的思考、价值观念的培养等方面。你想在中考阅读中夺冠吗?那你可要注意平时多读多练,善于动脑思考,善于总结答题经验哟,相信你能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阅读感悟》中的文段分析,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1、记叙文语言特色的赏析;

赏析=修辞、重点字词、描写+对象+特点

2、修辞方法及作用;

3、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辩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4、记叙文中事例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品析;事例概括要素:人物+事情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记叙文中的议论;

涉及篇目:《月光启蒙》、《闲读梧桐》、《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人生的阳光》,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中交流探讨答题思路和技巧。

第13篇: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写一个人

记一个人的写人记叙文,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通过写一件事写一个人。有的文章写人只写了一件事,写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画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

2、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

3、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例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

4、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使重点记叙的这件事有充分的依据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二)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就显得比较单簿,不足以充分反映人物的特点及其品质,因此,必须用两三件事才可能说的明白,再现得充分。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

2、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在一篇简短的作文中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3、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

通过对比方法写一个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变化;第二种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品质;第三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突出歌颂其中一个人。

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要注意:

(1)要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特点。

(2)要写出人物的真实表现,不要捏造事实,采用拔高或贬低的方法。

二、写两个人

写两个人,一般是写《我和**》,**应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熟悉的人,要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必须注意:

(一)要写好人物之间的联系。《我和**》,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和”字,这就要求从双方写起,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我”和**之间的联系。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彼此之间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从双方落笔,才能把握住题目要求写的重点。

(二)用对话展开情节。写《我和**》作文时,由于要写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写好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要用对话展开情节,用对话表现文章的中心。

三、写几个人

写几个人是比较复杂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家子”、人, “这一班”,也可以写“几个小伙伴”。总之,不论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几人都行。

这类作文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列人物表似的介绍。

(二)有代表性的介绍。

(三)以一件事为线索写几个人。

第14篇: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意义

1、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 设计所涵内容广泛

说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即便在教学设计之前嵌有“小学记叙文写作”字样的限制,但范围同样还是过大。

如果辨析一下,大家就会发现“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至少应该拥有两大方面:一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二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

⑴教学整体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因为视角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①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

②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

③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篇文章”,立足点是“一篇文章”,终极归宿仍旧是“一篇文章”;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批学生”,立足点是“一批学生”,终极归宿仍旧是“一批学生”;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节课程”,立足点是“一节课程”,终极归宿仍旧是“一节课程”。

因此,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要确认到底由哪个整体角度入手。只有如此,教学整体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⑵教学局部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与整体的教学设计异曲同工,但是拥有不同视角,最起码也有三个不同领域:

①“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②“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③“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方法传授”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种方法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学生差异”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个学生、或者这批学生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课程结构”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节课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因此,你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确认到底由哪个局部角度入手。只有如此,你的教学局部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⑶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常有人说到“窥一斑见全豹”。“窥一斑见全豹”固然有其优势,“见全豹”比较费时、比较费力,“窥一斑”则可以摆脱这些麻烦。通过一个局部,了然一个规律!确实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不过,也有人喜欢先做“整体全面把控”这项工作。“整体全面把控”是学习的必要前提。倘若,我们在学习之初对于整体面貌似是而非,那么,无疑会给学习效果打上折扣。事先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之中各个环节,对于保证学习成色同样关键!

那么,我们这里的课程——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鉴于时间、篇幅等原因,到底要给大家讲授哪种教学设计呢?

请大家注意,“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中的、构思入门的教学设计”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2、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是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⑴设计是一张蓝图,是一个预案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你听说过没有蓝图的建筑工程吗,随着时代发展,蓝图的精密程度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由于发展的继续,一种大于蓝图的事物——预案应运而生。但凡组织活动,一定要先有预案。防患于未然,事先把一切可以想到的全部情况都要想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工程之中、活动之中的蓝图、预案。

⑵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成色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工程的蓝图,筹划了工程的整体面貌,算出了工程的各项数据,标注了工程的各项指标,同时也指出了工程的各项禁忌、注意事项等等许多于工程顺利开展关系极为密切的内容。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活动,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活动的预案。活动的预案,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麻烦,而且,特别是还设计了应对问题、应对麻烦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因此,无疑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假设单从教学设计而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教师倘若能够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好。反之,教师倘若不能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差。

二、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解析

1、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在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拥有三个主体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第三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三个主体阶段分为两个单元:“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是一个单元——基础单元;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是另外一个单元——生成单元。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基础单元”中的两个子项——“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教学顺序可以自主选择,先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或者先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均可。

2、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要点

⑴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从总体上设计文章的主骨架。也有人爱开玩笑,说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设计“记叙文的妈妈”!

人体不能没有骨架,没有骨架,人体就会瘫倒。人人都有妈妈,记叙文其实与人一样,同样应该拥有自己的妈妈。

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

战胜懒惰

战胜懒惰,可以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战胜懒惰,可以激发自己前进途中的信心!接受战胜懒惰的至理名言,必然进步!

我这人原来比较懒,干什么都不是很努力。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开始尝试着念书战胜懒惰。学习语文,语文课里记叙文课是最让大家头疼的。我也不是很喜欢记叙文,但是为了改变自己懒惰的毛病,我强迫自己每天设计两套提纲,同时还要从休息时间里掰出一块时间练习写作段落!不仅在学校是这样,周末,大家都愿意到外面去玩儿。哪怕不玩儿,在家里休息一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我呢?每个周末都坚持不休息,把所有休息时间全部用于做数学题,温习一周自己课上记的所有笔记。遇到有些笔记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还要重新整理一下那些笔记„„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通过努力,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外语测验,老师出的题目特别难。许多外语原本不错的人都落马了,而我却不仅把所有题目都顺利做了出来,而且名次还提升了九位„„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主动接受那些至理名言。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努力寻求助我前进的至理名言!

梳理文章构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所以,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工作。在设计过程之中,大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基础构思教学设计、实战构思教学设计。

⑵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

入门,就是基础。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需要关注三个重要问题:

①关注构思“入点句”的设计

何谓“入点句”,“入点句”就是完成构思的切入点。能够回忆起你在母腹里最先长出的是什么吗?是鼻子尖儿!听说过“鼻祖”一词吧,那就是佐证。

构思有如一个人,构思在出生过程之中,同样拥有鼻祖,构思的鼻祖就是“入点句”。

人拥有“鼻祖”之后,以它为参照,上面长眼睛,下面长嘴巴„„构思拥有“入点句”之后,以它为参照,才能完成其它句子„„

怎样完成“入点句”呢?一共是三步,我们仍以《 战胜懒惰》为例。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战胜懒惰”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念书 + 战胜懒惰。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第一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②关注构思“配合句”的设计

何谓“配合句”,“配合句”就是构思完成 “入点句”之后,设计配合“入点句”的句子。

从原则上讲,“配合句”可以分为“前配合”、“后配合”两种。“前配合”是——原因的配合,“后配合”是——结果的配合。

在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只设计“后配合”——结果的配合。具体步骤有三: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一步: 看清“入点句”—— 我念书战胜懒惰。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 我念书战胜懒惰之后,谁会什么样?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前两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③关注构思“归纳句”的设计

何谓“归纳句”,“归纳句”就是完成构思“入点句”、“配合句”之后,归纳“入点句”、“配合句”所表达意思的句子。

完成“归纳句”,应该要比完成“入点句”、完成“配合句”复杂,而且还要拷问操作者的分析、归纳、选择、提炼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一步:

提问——“入点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入点句”是“ 我念书战胜懒惰” 回答—— 战胜懒惰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结果配合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结果配合句”是“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回答—— 进步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三步:

提问——“入点词语”“结果配合词语”能够整合成一个什么句子?

比如,“入点词语”—— 战胜懒惰 “结果配合词语”—— 进步

回答——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也可以 回答—— 若想进步,你就需要战胜懒惰!

特别注意事项 1:

使用“选择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我 学习认真。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 干什么 +什么样

方法 选择法

1、删除“谁”

2、删除“干什么” 3、剩余的——中心词

注: 什么叫做“中心词”

我 学习特别认真。——中心词是“认真”,不能有“特别”这类修饰语。

特别注意事项 2:

使用“提炼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老师经常表扬我。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什么样

方法 提炼法

1、删除“谁”

2、对剩余的“词语”进行“抽象”:被表扬

注: 什么叫做“抽象”

抽象——去个性、找共性——放大“涵盖范围”。

特别注意事项 3:

怎样“整合”两个核心词语为一句话?

比如两个核心词语是“ 认真” “ 被表扬”

方法 1 “ 入点词语 ”在先

1、认真 , 就会得到表扬!

2、认真 就能被表扬。

„„

方法 2 “ 入点词语 ”在后

1、若想得到表扬,做事必须 认真 !

2、被表扬的人,大多都是 认真 的人。

„„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三句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⑶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

入门之后,拥有了基础。拥有了基础,还需要升级。

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构思教学设计升级。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需要大家关注三个重要问题:第一, 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第二,学会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第三,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①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

在完成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需要进行升级设计。升级设计的第一步,即——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不同样式的“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

小学记叙文的题目,基础题型有三:

基础题型 1、勇敢

基础题型 2、上体育课

基础题型 3、我

怎么才能面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呢?

第一,面对“基础题型 1”设计“入点句” (这是前面介绍过的方法) :

比如, 题目是《勇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勇敢》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勇敢》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勇敢”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二,面对“基础题型 2”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上体育课》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干什么”。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 上体育课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三,面对“基础题型 3”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我》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我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我 》一题,属于“谁”。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我 + 干什么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②学会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

教师在构思入门之后进行升级设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之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各类题型设计“入点句”。

什么叫做 “变易题型”呢?

所谓“变易题型”,就是“基础题型”繁衍出来的、并非像基础题型那般规矩的题型。特别需要指出,在实际写作之中,这类题型所占比重很大,务必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那么,“变易题型”到底什么样?可见下图:

记叙文题型示图:

大家看到的这 15个题目,其中前三个属于 “基础题型”,另外的 12个则属于 “变易题型”。问题来了,对于 4—— 15这些题目,到底怎么设计它们的“入点句”呢?

在数学学习之中,我们经常使用 已知条件和 未知条件这样的说法。 已知条件是人家给我们的, 未知条件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的。其实,在记叙文学习之中,在完成 “变易题型”“入点句”的时候,同样拥有 已知条件和 未知条件这样的概念。

我们这里要讲的,其实就是分析题目到底属于“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之中的哪个条件,把它视为 已知条件,之后根据题目所给的 已知条件,再去补足 未知条件!

我们给“变易题型”设计“入点句”的基本对策是:

首先,分析题目属于 “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哪一条件(把题目视为 已知条件)——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其次,根据题目这个 已知条件,去补足 “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 未知条件 。

大家可见下面的 “入点句”设计操作:

1、认真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参加考试 + 认真

2、画画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画画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我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扫地 + 任劳任怨

4、合作

谁 + 干 什么 + 什么样

—— 我和爸爸 + 合作 做饭 + 配合得很不默契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和爸爸 + 做饭 + 合作 得很不默契

5、选择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 + 扫地 + 专门 选择 明面儿的地方扫

谁 + 干 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做值日 选择 最累的扫地 + 极为认真

6、微小

谁 + 干什么 + 什么 样

—— 我 + 考数学 + 丢了一个 小 数点儿

7、雨中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冒雨 回家 + 发现了小草的坚韧

8、礼物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为同学制作 礼物 + 创意新颖

9、苦与乐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练习800米跑 + 几次几乎昏迷

—— 我 + 参加 800米跑测试 + 全班排名第一

10、心灵的距离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们 + 准备联欢会 + 什么都瞒不过老师的眼睛,老师什么也瞒不过我们的眼睛

11、读书真好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读历史书 + 考试时历史书帮了我大忙

12、失败的泪水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 # 原因

—— 我 + 坐在屋里 + 无声的抽泣 * 翻译

13、幸福的港湾(痛苦的泥潭)

什么东西 + 什么样

——我寒冷,家给我温暖;我失败,家给我安慰 # 原因

—— 家 + 是幸福的港湾

14、挫折让我成长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我不按规矩操作 # 原因

—— 我 + 糊风筝 + 风筝根本飞不起来

—— 我汲取教训获得了成功

15、在 的日子(拼搏、受挫)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准备体育考试 + 拼搏

——我体育成绩逐日攀升 # 结果

③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可能在前面开始进入“升级设计”的时候,就有人产生了疑问:自从“升级设计”开始,我们的构思设计就一直在讲“入点句”的设计,而几乎一直没有再说到“配合句”、“归纳句”。那么,“升级设计”难道就没有“配合句”、“归纳句”了吗?

事实正好相反,“升级设计”不仅不能没有“配合句”、“归纳句”,而且“升级设计”在有些时候还需要更多的“配合句”和更复杂的“归纳句”。可是,我们在前面讲授“升级设计”过程之中,确实又没有再讲“配合句”、“归纳句”,原因何在?

需要大家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升级设计”,一切都要依据题目来进行。因为题目变化了,“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或许就“不能继续支持‘新题目’入点句的设计”了。

注意,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面对“新题目(包括‘除入门讲解过的一种题型、另外的两种基础题型’和所有的‘变易题型’)”的操作,就一定会因为没有支持而变得捉襟见肘。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是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最为事半功倍、最为以逸待劳的方法,就是面对“新题目”,我们学会设计“入点句”,学会给所有“新题目”设计“入点句”,只要“入点句”设计好了,“配合句”还有“归纳句”按照“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照方抓药,一切也就都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逸待劳。

当然了,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我们上面所言还仅仅属于一个开头。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之中,完成了“入门设计”,再完成了“升级设计”,姑且不去说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不去说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后面的工作也仍旧还有许多许多,不过见于篇幅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有道是研究没有捷径,也有道研究没有极限。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的研究没有捷径,同样也没有极限。大家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继续研究下去,那样,我们一定还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体会其中更多的乐趣。

好了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次再见!

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1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构思写作第四课 补充证明》

讲课教师: 范华佳(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教师)

评析教师: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教案】

课题: 构思写作第四课 补充证明 设计: 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范华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构思设计”之中的“补充证明”

2、比较“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用于自己的设计

3、让学生体会“选择”的快感

课型: 作文综合课

教学重点: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补充证明”中的“翻译法”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法

教具: 计算机多媒体

课时计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分组写出“谁”、“干什么”和“什么样”,组成各种有趣的句子。

二、复习巩固:

1、复习“设计提纲”的五步。

2、复习作入点句的前三步。

过渡:前三次课,我们学习了设计提纲“入点句”中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落实人物和落实事件,现在我们来学习完成“入点句”中最重要的一步——“补充证明”。

三、学习“补充证明”

(一)、为什么学习“补充证明”

1、以 “勇敢”为题,完成入点句的前三步,并给它加上补充证明。

2、看“勇敢”的入点句,找出哪是“补充证明”

移入法

嵌入法

翻译法

(三)、练习现在让我们做个练习来检验一下这三种方法

练习

一、请你来说说下面的补充证明用了什么方法

题目:任劳任怨

我扫地,任劳任怨

我扫地,主动、认真,一点怨言都没有。

我扫地,大家都夸我任劳任怨。

练习

二、请你自己试着用这三种方法之中的一种完成下面的补充证明

题目:胆怯

我参加考试,

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中,“移入法”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同学们在使用“嵌入法”时大多是用 “总是、一直、始终”等这样的词语与题目相加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让我们的“嵌入法”完成起来变得容易了。但是,通过练习老师也发现同学对“翻译法”掌握不好,没关系,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你会发现“翻译法”也是有小技巧的。

(四)、重点学习“翻译法”

例子: 题目:胆怯

我学游泳,刚呛了一口水 „„

看见别人淹着了 „„

„„

归总:你有什么发现?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用“找台阶”的方法来思考“在我学游泳时,发生什么事我就胆怯了呢?”这样我们会想到很多事情,再把它用一句话写出来,这就用“翻译法”完成了对“入点句”的“补充证明”。我们来做个练习。

(五)、归总“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练习

三、试试看,下面这道题,你能用“翻译法”完成几组补充证明?

题目:不认真

我写作业,

过渡: 到此为止,我们就学完了完成一个“入点句”的四步,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入点句”的出生全过程。

四、设计 “入点句”的出生全过程

⑴注意一个题目 ——胆怯

⑵设计

第一步 ——理解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勇敢,干什么都害怕!

第二步 ——落实人物: 谁?

第三步 ——落实事件: 谁 + 干什么? 我一个人在房间睡觉,

第四步 ——补充证明: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就算是勇敢?

注意这时就要找出“补充证明 ”了 ,引导学生找答案,根据答案出示: 我一个人在房间睡觉,听到一点儿声音就吓得哆嗦。

练习三: 请你自己试着完成一个“入点句”

题目:有爱心

入点句:

方法提示:再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入点句”可以用 “谁 +干什么 +什么样”的格式来完成!

五、作业

作业一: 请选择补充证明方法中的两种补完下面题目的两个入点句

题目: 仔细

作业二: 请你试着完成下面题目的“入点句”

题目:马虎

【案例评析】

范华佳 老师的构思设计第四课,是“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的第四节课。前面的第一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理解题目”;前面的第二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寻找人物”;前面的三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寻找事件”。老师的构思设计第四课“学会补充证明”是在前面三节课基础之上生成的。

本课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 比较‘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用于自己的设计 ”,我以为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设计,就是一个盘算。教师教学设计,实际就是在授课之前精心盘算如何把自己要讲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掌握。

范华佳 老师为完成教会学生掌握构思“入点句”起见,在学生领会“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前三节课之后,精心设计“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无疑是“精心盘算如何把自己要讲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的一个具体落实。

“ ‘补充证明’的三种方法 ”到底什么样?移入题目为一,嵌入题目为二,翻译题目为三。

值得一提, 范华佳老师特意把“翻译题目”设计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准确。毫无疑问,无论移入、抑或嵌入,都要远远比翻译繁复许多。那么,老师精心设计翻译法在学生课堂之上的落实,肯定就成了本课设计之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评析2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构思设计第九课 学会设计归纳句》

讲课教师: 王银玲(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教师)

评析教师: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教案】

课题: 构思设计第九课 学会设计归纳句

设计: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王银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构思设计”之中“设计归纳句”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在两个单句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3、让学生体会概括与分解的辨证关系 课型: 作文综合课

教学重点: “设计归纳句”的三步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 整合归纳结果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法

教具: 计算机多媒体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构思前三句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要想学好作文就要先学构思,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提纲。 “ 设计提纲 ” 要做五句,我们已经学习了制作提纲的前三句,谁说说哪三句?这节课我们学习设计提纲第四步——做归纳句 (板书:归纳句)

2、引入新知,理解“归纳”:

什么是归纳呢?老师查字典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归纳 就是归拢并使它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

出示水果蔬菜图,分一下类。得出水果和蔬菜两类。再进行归纳,水果和蔬菜可以归纳为同一类——食物。实际上我们刚才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进行归拢,让它们有条理,这就是归纳了。

3、学习归纳句的意义

出示《聪明》这篇文章(出示课件),师范读一遍。

师:归纳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示:归纳句,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是写出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板书:中心) 出示《聪明》这篇作文的提纲。理解小提纲。

二、学习制作归纳句

1、打比方理解归纳句

水果就好比入点句,蔬菜就好比是原因句,实物就是我们制做的归纳句。

2、学会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⑴ 出示 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指生读。

⑵ 学习第一步:把入点句变成一个词语 ①指生读第一步

②出示提纲:

聪明

原因句

入点句

归纳句 阿猫、阿狗经过特殊训练。

两个盗贼行窃,阿猫、阿狗巧施妙计抓住了盗贼。

指 2 生读入点句,第二生读时请生回忆:入点句如何制作出来的?

③寻求方法

入点句就是给题目做的一个具体句。得出入点句变成一个词语的小窍门是:题目配合法:题目是什么,就归纳成什么。为了好记,我们可以把入点句变成的词语叫做入点词(板书:入点词)在变入点词时我们看什么?(板书:题目)

⑶ 把原因句变成一个词语。

①指生读原因句

②“寻找提炼法” 问:你们判断哪个词是阿猫阿狗抓住盗贼的真正原因。指导生找到关键词——训练,小结方法:我们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原因句变成了一个词语,我们也可以叫它原因词。(板书:原因词)

⑷ 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 ①理解 “入点先后法”

②入点词在先用常用连接词组句

出示常用的连接词语有: 是、要、需要、源于、必然、使(人)、让(人)

生试着用连接词写出归纳句:

聪明是训练出来的。

„„

③入点词在后用常用连接词组句

训练原因聪明。

„„

3、总结 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结合投影、板书)

4、学会设计归纳句的设计方法

出示提纲 2

聪明

入点句

结果句

归纳句

两个盗贼行窃,阿猫、阿狗巧施妙计抓住了盗贼。

阿猫、阿狗得到了主人的犒劳。

观察:和刚才的提纲比有什么变化?

按照 归纳句的设计方法作归纳句。

第一步,把入点句写成一个词语——聪明

第二步:把结果句写成一个词语,聪明的结果是什么?找关键词——犒劳。我们写归纳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道理,所以在找到关键词犒劳时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成——嘉奖,

第三步:把两个词语写成一个句子。两种情况:入点词在先,出示常用词语,生选择,聪明必然受到嘉奖。入点词在后,选择连接词:嘉奖源于聪明。

5、总结方法:归纳句的设计方法有三步出示课件

三、练习

虚心

入点句

结果句

归纳句

四、总结(板书)

1、把 “ 入点句 ” 变成一个词语

(题目相配法)

2、把“原因句” (“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

(寻找提炼法)

3、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

(入点先后法)

五、作业 我写大字虚心 向老师学习。

我参加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

同学们,知识在于运用,学会了设计归纳句的方法,我们要在课下多加练习。出示作业:

六、回归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给入点句、原因句或入点句结果句做归纳句的方法。构思设计分五步,我们学会了构思设计最关键的第四步,学好了这四步,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的作文了,相信待你们学完整套构思设计的方法后,你们的写作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七、板书

【案例评析】 王银玲 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是“小学生构思入门系列课程”的倒数第二课——学会设计归纳句。

归纳,是关于作文、关于阅读的双重任务。在写作教学范畴,构思设计之中需要归纳。在阅读教学范畴,归纳同样拥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

这里我们需要提出一个观点:老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若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得实在,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务必竭尽全力给学生搭建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的支架。

请看 王银玲老师的构思设计第九课的支持、支架:

1、把 “ 入点句 ” 变成一个词语(题目相配法)

2、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

3、把归纳出的词语,写成一个句子(入点先后法)

关注上面这三步支持,大家需要看到以下不同:

第一,支持、支架是分步骤的。

这里的 1、2、3 ,恰恰就是步骤的落实。

第二,支持、支架是分层次的。

比如, 老师的支持 2 —— 把“原因句(结果句)”变成一个词语(寻找提炼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寻找提炼”。何谓“寻找提炼”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具体支持!寻找,是在被归纳句之中“找”出核心意思词语;提炼,是在被归纳句之中“炼”出核心意思词语。

衷心期望所有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过程之中,都能够把 竭尽全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持作为自己的备课追求。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 . http://kids.youth.cn/yzy/ 袁志勇作文网校

2 . http://blog.sina.com.cn/u/1262938800 袁志勇的博客

3 . http://www.daodoc.com/ 小学生作文网

第15篇:高中语文《记叙文的构思》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记叙文的构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作文教学几乎占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感觉最头痛的。特别是在高一的记叙文训练中,由于学生阅历与阅读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构思和教师对学生构思方面的指导已经成为记叙文教学取得进展的瓶颈。因此,我也在不断思考记叙文教学,特别是记叙文构思的问题,在周老师的点拨下,我选择了几篇学生在期中考试中的考场作文,这几篇作文都不是高分作文,而是一般成绩的作文,针对这几篇作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用优点来改正不足之处,总结出记叙文构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并应用于写作训练之中。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2.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重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2.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 教法学法:

1.师生及生生互动讨论。2.问题引导、点拨法。 3.合作、探究、归纳法。 具体教学环节:

一.导入 胸有成竹、腹稿。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略点构思的含义(广义、狭义)

(二)分析范文

(一)的优缺点

重点:反复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运用,如画眼睛。

(三)分析范文

(二)的优缺点 重点:如何能紧扣题意来构思。

【设计构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一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习作中,同学们作文中的优点是普遍多于缺点的,让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二是让同学们从自己的习作中,概括出记叙文构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

(四)让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

【设计构想】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中,一是不断引导学生与两篇文章的优点相结合,一些优点很好的构思方法;二是改正后的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就成为了构思的技巧。

四.课堂小结

【设计构想】让学生针对两篇文章的优点及改正缺点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构思技巧运用的自发性转变为构思技巧运用的自觉性。

五.课堂练习

对《那个陌生的背影》进行记叙文构思。

【设计构想】在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总结出的构思技巧。

六.作业 三.课后反思

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表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学生从日常作文习作中提炼出了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并在逐渐学习自觉地运用到记叙文的构思中。

3.学生通过对普通考场作文的修改,既看到了自己日常写作的优点,也认识到了不足之处,通过对不足之处的修改,写作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4.本节课时间的安排不太合理,课堂练习的时间不足,主要原因是在

对两篇考场作文进行讨论时,每一篇文章都是先讨论优点,再讨论缺点,然后针对两篇文章的缺点再回头进行修改,这样耗费了较多时间,可以在每一篇的缺点讨论结束之后,直接进行修改,这样就会节省出时间,使课堂练习部分得到充实。

5.学生在课堂进行作文修改,多是口头之作,没有落实到笔上,发言也只是部分同学,不能让所有同学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这节课之后,最好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升格训练,使课堂效果得到延伸和巩固。

第16篇: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了《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更加坚信自己多年来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的正确性,现就我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方法介绍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怎样写人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事情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刻画人物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 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二、怎样写事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记叙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问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二)怎样写活动 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怎样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三、怎样写景

描写景物,表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风貌,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记叙文的又一个重要类型。写景的记叙文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情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四、怎样状物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细微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

小动物也有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五、怎样写游记

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的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带领下,到公园和游览区欣赏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将游览时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所产生的联想,所获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写游记有如下一些要求。

(一)写游记必须写清游踪

要记住从什么地方到了什么地方,每个地方的名称,以及每个地方的方位。这样读者才能搞清楚你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才能确定你所要描述的景物的具体位置以及它的特征,唤起读者对你所游览之处的神往之情。同时,也使文章福有条理,层次清晰。

(二)要留心观察

观察是写好游记的基础。游览时,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观察。所谓仔细观察,就是要看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是怎样的,静态下什么样,动态下又是什么样,等等。只有这样,在写作时可选的材料才多,才便于把景物写具体、写出特点来。另外,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近及远,又远到近;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里到外,从外到里;或从中间到两边,从两边到中间;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按照这样顺序去观察,才会全面,描写时才会有条理。

(三)要做记录

学生游览的时候,看的东西多,去的地方也比较广,一时很难记住,就是当时记住了,过后也难免遗忘,不利于组织作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游览时要求学生带上笔和本,边观察、边记录,随看随记,就不会忘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便于选择。在游览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和记录的材料整理归类,看看哪些是属于作文需要的材料,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作文做好准备工作。

认真地学习了《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的课程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对小学语文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方法和升级方法有了更深入系统的理解,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和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他们想了解学校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 )、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 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 》、《早晨》、《招待客人》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四点要求去写。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小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第17篇:《记叙文的详略得当》教学设计

《叙事要详略得当》教学设计

执教者:金石滩实验学校 白 杨

2016年4月19日

叙事要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能够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或多件事。但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常出现“流水账”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欠缺对事件主体部分的详细表达。因此,我打算用一件事的叙述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以及如何详写突出事件主要部分的训练,来提升学生习作的感染力。 【教学设想】

“叙事要详略得当”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现将此内容用于初一教学,我打算从学生在处理详略关系时出现的困难着手,切实训练一个角度,在学生明确详略概念的前提下,重点训练学生运用某些写作技巧进行详写。 【教学目标】

1、了解详略的特点,明确如何确定详略。

2、恰当地运用写作技巧来详细叙事。【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基础上,学会恰当地运用写作技巧突出事件主体部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叙事要详略得当。

二、阅读文章、小组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一篇文章,说说作者围绕中心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写的详细,哪些环节写的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送你一轮明月

是的,我们又输了。偌大的露天篮球场上仍弥漫着一股塑胶漆味,巨型探照灯强烈的光刺得我睁不开双眼。

坐在寂静的考场,往事历历在目……

我躺在球场上。身旁夹杂着哀怨与欢呼的混音离我时近时远,我悲愤到想永远躺在这里,我绝望到海枯石烂……

五分钟前,这里人声鼎沸,所有人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球场,我们在和对方的殊死搏斗中只落后一分了,希望全在这最后时刻!结局掌握在我手里!然而,时间只允许我瞬间出手,当所有观众都屏住呼吸期待着奇迹发生时,我终于在最后两秒投失了那颗三分球!是的,理想似乎很难跨过现实的门

2 槛。

此时,静谧的环境与充足清新的氧气足够我安静地好好冥想,我们曾在球场上输过无数次,每次被击倒又顽强地站起来。可这次我们又被打趴下,而且趴下得这么心不甘、情不愿!什么时候才能让这样的挣扎显现意义?

突然,身旁发出一阵咳嗽,是父亲。看来他一直陪着蹲在我身边。我无力地扭过头,他马上把手搭在我肩上,眼睛微眯,仰头,指着那棵庞大的香樟树,说:“儿子,你看不看得到天上的月亮?”其时,月亮被樟树纷繁的枝叶枝条遮住了全身,无法看到,我摇头。他小声地笑了,又说:“那么,你能说它不存在吗?”当然不可以!我默不作声地再摇头。父亲突然站起来,迅速从地上捡起一根长竹竿,敏捷地跳上树旁的石台阶,踮脚,伸手,用竹竿吃力地向樟树叶挥去,我十分迷惑,但还是低下头,仍沉默不语。一会儿后,父亲用惊喜的声音唤我,我抬头一看,樟树叶被他一一拨开,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我的眼界顿时豁然。父亲用他伟岸的身姿保持着拨树叶的姿势,气喘吁吁地说:“其实,你们和我一样,都在为睹明月而奋斗,只不过我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的障碍,而你们没有。”我似有所悟,继而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羞愧地站起,抬头挺胸,心中涌起无限感动。

我没有放弃!我没有消沉!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一有时间便到香樟树下练球,虽然那轮明月仍被它遮挡。我的汗浸透上身,哪怕低头俯腰用裤子擦也不在意;我跌倒了,哪怕鲜血渗出了护膝也不停息。烈日炎炎下,我为“那轮明月”挥洒汗水;狂风骤雨里,我为“那轮明月”磨炼意志……

那晚,当我像个熟练老成的炮弹手将最后一球准确无误地轰入篮球筐后,我们终于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我蓦地抬头,那晚的月光格外皎洁,娟然如拭。在如潮的鲜花和掌声中,父亲,那拨樟树叶的伟岸身姿,呈现眼前,犹如天上那轮明月,清亮皎洁。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哽咽在喉:“父亲,谢谢你送给我的那轮明月。”

教师小结:

这篇优秀作文有详有略,层次分明。作者的思绪与情绪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详略得当”这个记叙文写作的法宝,从而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因为父亲是“我”由绝望到坚强的关键人物,所以作者详细的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而球赛只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一个抒情的载体,一个不可或缺的陪衬,不能不写,所以略写,一笔带过。因此,我们找到了详略的安排依据——要根据文章中心确定详略。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达方式来确定详略。一般记叙文以叙事为主,所以记叙为详写,议论抒情为略写。

从文章结构上看,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段需要略写,而叙事主体部分详写。

三、解决难点——如何详写。

我们平时的作文经常容易出现流水账现象,不够生动,往往因为大部分内容都在一笔带过,而详写部分不够细致,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跟这篇文章学一学如何详写?

1、朗读范文第6段,并分析这一段是如何详写的?

2、技巧小结:

(1)交代一笔,引出事件。 (2)铺垫一句,自然过渡。 (3)刻画人物,关注细节。 (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5)巧用修饰,生动描写。

四、课堂实练。

情景再现:月考过后,我带着成绩很不理想的试卷回到家,心情很沮丧。晚上,父亲(母亲、朋友等)带我去海边散步,给了我很多安慰和鼓励,我又找回了信心。

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素材应该如何合理的安排详略?并尝试写出来。

五、总结。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掌握技巧,“慢”说细微之处 有取舍,重详写,出好文。

课后反思:

紧张忙碌的区优课告一段落了,回顾一下自己从选题到正式上课的经历,想给自己留下几点记忆,以作为课程探索之路上的经验与教训,助个人成长一臂之力。

1、勤于总结技巧,助学生顺利成文。

一个技巧的归纳,都是建立在足够的资料查阅及思考的前提之下。虽然这个内容可借鉴的资料并不太多,但总归有可取之处。在阅读完所查资料后,我静下心来总结规律,最后经过一次次修改教案有了最终的写作技巧归纳: (1)交代一笔,引出事件。 (2)铺垫一句,自然过渡。

4 (3)刻画人物,关注细节。 (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5)巧用修饰,生动描写。

对于这个归纳,虽然仍有待于斟酌修改,但自己还算是满意的。在我自己的教学班试讲过后,这个技巧归纳一直还在学生写作时候常常提及,至今学生还清晰的记得行文开篇要交代、铺垫,怎么刻画人物,怎么描写细节。因此,好记的技巧归纳的确是助学生作文一臂之力的最佳选择。

2、专一也是一种选择。

对于“详略得当”这个训练角度,大部分授课思路都是在素材取舍上做文章。比如《我的老师》,七件事中有详有略;比如《社戏》,也是有详有略的七件事。但对于初一现阶段的写作要求大多数是记一件事,因此我选了一个切入点,就是如何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注意详略得当。这样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突出中心、主题,更好的提升文章感染力。

3、写作训练是一种坚持。

赛课活动结束后,我自己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写作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坚持。如果能将这一节写作课开发成一系列作文训练,比如:详略得当——描写人物抓住特点——记事的细节描写等等。甚至可以用同一个素材进行不同的训练,或同文异构,同文做不同修改等等。

4、将遗憾化作美丽的回忆。

前不久在省优课上,苏航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丽。是啊,每一节课都会有一定的遗憾。虽然我一直在关注时间,前几个环节的进行还都比预期的时间提前完成,但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却在收尾时草草了事。没能细细的修改学生的练笔,也没能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精彩。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自己在写作内容的设定上出了问题,给了一个范围太大的练笔场面。出现了教师指令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展示的机会太少,至今还觉得有点遗憾。如果将来再有机会,一定会努力回避此类状况。

小树苗接受阳光雨露定会茁壮成长。对于新加入初中队伍的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坚信,在我们庞大有爱的语文大家族中,我一定会不断的收获自己的职业幸福,祝福我,以及每一个有情怀的语文人。

第18篇: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作文主要以记叙性作文和描述性作文为主,写的最多的当属记叙文了。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记叙文中出现的问题有:

1.中心不明确,不够突出,甚至会出现一篇文章有两个中心的情况。

2.段落设置不合理,例:有的学生一篇作文,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段落。

3.结尾不够有力或者直接就没有结尾。

4.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来说。

5.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针对学生记叙文中存在的问题,我作出如下教学设计:

一、确立作文主题

首先要学生明确:他们将要写的文章是关于什么的?主题是什么?定下了方向之后再开始作文。

二、搜集素材

搜集素材也就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思索和搜集与本次作文有关的实际材料,通过加工,变成自己的作品。

农村的孩子的所见所闻基本上都在农村这个环境里,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写有关生活的记叙文时比较有优势,但是,他们不善于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在写起作文来还是感觉没啥可写。因此,我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以便把生活中的小事记录下来作为素材。

三、立意构思

在这一阶段应该在头脑中呈现出所要写作文的整体脉络。

四、列举提纲

在学生们列举提纲之前,老师可以试着举个例子,让学生明确如何列提纲。学生将构思好的所写作文的步骤用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来。

五、打草稿

在草稿纸上写出最初的作文稿。

六、反复修改

将打好的草稿感觉不太恰当的地方或需要增补、删减或丰富的地方反复修改。

对于错别字情况和标点的使用这两方面,我会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加以重视,是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会标点的使用。

第19篇:考场记叙文开头练习教学设计

《考场记叙文开头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记叙文开头的特点,会写吸引阅卷教师

兴趣的开头。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当场练习,评价提升。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作文开头的意识。在写作

中表达正能量。

教学重点:领悟记叙文开头特点。 教学难点:写好记叙文开头。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教师展示

13、

6、

1、

15、29五个数字,让学生猜一猜教师想表达什么?这是一节什么课?以此来导入作文的开头。

二、教师介绍开头事例,学生总结特点。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2、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李森祥《台阶》

3、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孙犁《芦花荡》

4、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贾平凹《我的老师》

5.绿草如茵,那是草儿在回报春天;鲜花缤纷,那是花儿在回报阳光;白雪千里,那是雪儿在回报朔风。生活,因回报而美丽。(佚名)

三、教师展示考场作文开头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展示、评价、修改学生习作。

2010年哈市市县中考作文《偶尔停一下,真好》同题作文开头:

1、人生是飞扬在生活中的风帆,航行在大海上,那茫茫的海面,等待着我们的是惊涛骇浪。生活道路上的荆棘,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挑战,我们经常遍体鳞伤,与其一直艰难前行,不如偶尔停下来。

2、“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失去了曲折的历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3、生活如同一片宽阔的大海,人生如同一叶扁舟,偶尔停下来真好。有时会被暴风海浪击打得支离破碎。生活如一片无底洞,也许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无底洞,我们总是在不停探索,追求,却忽略了停下来看周围风景的好心情。

4、一点一滴的雨,连成了雨幕,雨滴在窗框上敲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刺眼的分数,像一柄尖利的剑,深深刺痛我的心。周身的空气似乎在一瞬间凝固,变得冰冷。

四、补充开头练习,要求学生写的开头与题目、内容、结尾相照应。

带着特别的你出发

双丰中学 纪萌

……

相识

永远忘不了与你的第一次相遇。那时,我刚上二年级,初次相识的情景令我至今回味无穷。我用稚嫩的小手在本上写呀,写呀,不知该如何描绘你。窗外,阳光遍洒,鸟儿啁啾。屋内,妈妈静静坐在我身旁,她一边指导着,我一边修改着,每当大功告成时,我总会将你捧起,亲吻着,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那时,我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等待着花开。

和你相识的日子,有苦有甜。 相知

渐渐的,时光老人带走了我的童年,欣慰的是,生命里依旧有你的陪伴。这时候,我爱你、恨你。爱你——因你我常被老师夸奖,每每那时,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你会给我信心,给我力量,给我勇气,给我成功。恨你——因为我必须冥思苦想,用那被咬的坑坑洼洼的笔头换取完美的你。你考验我的耐心,考验我的灵感,考验我的智慧,考验我的心志。风雨之中,我似乎听见花开的声音。 和你相知的岁月,有爱有恨。 相爱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你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现在我对你情真意浓。每当宁静的夜晚,我倚在窗前,静听蛙鸣,清莹的月光像洒在地上的散碎白银,弥散开来。我静静的读你,把所有的心事都倾诉给你。在我眼里,你是个魔术世界,投进去的是悲伤,回报的是快乐。我手写我心,与众不同的你,随意的你,都是我的最爱。不是华丽的排比、生动的比喻搭成的美丽城堡,而是点点滴滴的真实世界。每当面对你,我的心就会如一潭秋水,紧张、愁绪和无奈挥手之间变成浮云。你在我的世界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我闻到了沁人的花香。

和你相爱的生活,有舍有得。

嘿!作文兄弟,相识、相知、相爱,感谢你一路花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写作的沃野上一定枝繁叶茂,硕果飘香。

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特别的你,手牵着手向未来出发!

五、总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与方法。

2、提出希望。

《考场记叙文开头练习》教学设计

阿城区双丰中学

第20篇:记叙文高效阅读的教学设计

记叙文高效快速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着眼于阅读素养的养成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让学生从学习阅读开始,培养学生学会熟练掌握阅读方法,进而到到学校学会根据阅读目标的要求,运用阅读策略的目的。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语文乃国学之根,百科之母。就阅读而言,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学生中,“不爱读、不会读、不知读什么”的现象十分严重:本节课通过提高阅读数度、学会整体知文本、学会读整本书。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记叙文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眼脑机能训练,训练快速阅读识别文本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记叙文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记叙文阅读.

2、加强眼脑机能训练,训练快速阅读识别文本能力

确立依据: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阅读,素养的养成和阅读目标的要求,运用阅读策略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导学生怎样多读书。读好书,培养一代阅读公民,推动全民阅读运动的开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

2、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3、在快速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个性化阅读

4、能力层次训练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 白板,高效记叙阅读、ppt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喊口号: 追求高效,追求卓越。

2.科学坐姿要求:5身正、4腰直、3肩平、2足安、1目视前方 3.课前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幻灯显示训练图) ①.定点凝视训练(1分钟)

②.横向快速移动训练(1分钟) ③.圆圈扩展训练(1分钟) ④.节奏训练(1分钟)

⑤.扩大视别间距训练(1分钟)

4.前测:高效阅读的训练:《一枚大头针》

阅读过程中做到"四不":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5、后测:《智慧的美丽》。

准备:阅读器计算阅读时长.(幻灯显示计时阅读) 分发文本材料《一枚大头针》,阅读时要求:拿到材料,不能翻看,待听到"开始"阅读的命令后,开始阅读.阅读后举手示意,并记下自己每分钟的字数即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材料总字÷所用时间 理解率=所得分÷总分

6、谈学习所得,做学后总结

七、板书设计:

一、导入:学生喊口号

二、集中训练:1.科学坐姿

2.眼脑机能训练

三、文本高效阅读训练:1.前测:《一枚大头针》

2.后测:《智慧的美丽》

四、谈学习所得,做学后总结

教学反思(包括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设计情况等):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法训练。

不让记叙文快速阅读法再需长时间未完成与巩固,因此我要把这种教学模式与平时的常态课有机结合,最终让它在常态课当中生根。

记叙文教学设计
《记叙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