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1 08:32:2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韦仙伶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

一、教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三年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会看年历卡,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2、能力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方面:在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年、月、日是教学的重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首先,我从生活实际引入:同学们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从而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年、月、日)

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2、分组探究,学习新知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我开始就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年历卡查阅有资料等,然后出示要求:(1)思考:除了前面我们学的时、分、秒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时间单位?各自的含义及他们的关系是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汇报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这样就给学生探究知识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然后再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3、系统整理,归纳概括

(1)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一张自己整理的表格,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修改、评价,并大力表扬、鼓励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使学生放开胆子畅所欲言。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再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课所学的时间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等。随后课件出示如下题目:

①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二月有多少天?

②今年二月有多少天?去年、明年呢?

完成快的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大小月的排列规律及记忆方法。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看书质疑,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

4、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重点练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比较难的是对闰年的判断。针对难点我先用课件显示1993年至2004年的二月份,让学生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之后用红色显示闰年的几个年份,引导学生“用4除”来判断闰年的方法。这是一般的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的要“用400去除”来判断是否是闰年,并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行。

(2)发展练习:说说自己的生日在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根据学生发言我又提出了下列问题:在某一个月中,都有谁过生日?其中两位小朋友的生日相差多少天?等等。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5、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按照老师板书的年、月、日给填写关系。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观察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11,三十整。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

5、6题。

教学反思

《年、月、日》 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设计这节课时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说出最开心的日子或者节日,学生回答了很多,引出了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

3、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如:大月、小月等。闰年及平年的认识应在下节课时进行学习,我在备课时以为大月、小月的判断这些知识挺简单的,就把平年、闰年的判断一起放在一节课内教学,以至于后面在教学过程只是蜻蜓点水,对知识的巩固做的不是很到位。

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保证教学过程每一步都是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推荐第2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飞机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安排“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以及通过找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折一折、猜一猜、围一围、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图形王国里认识一些新朋友,这些图形漂亮吗?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1.教师出示蜻蜓、树叶、蝴蝶、飞机的实物图,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2.你怎样证明它们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让图形“对折”,并演示对折的过程,发现两边重合在一起。

3.小结:像蜻蜓、飞机这些图形,它们的左半边和右半边的形状完全相同,大小完全相等,对折后重合在一起,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二、动手操作,真实体验。活动一:剪衣服,探索方法。

(1)老师用彩纸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能剪出这个对称图形吗?(“小衣服”贴在黑板上。)

(2)学生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剪一剪。 (3)展示学生中的不同方法,分别说说自己剪的方法,并比较:谁的方法好!

(4)全班讨论: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是对称的? 活动二: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

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在四人小组中评选出一副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活动三:认识对称轴。 1.发现折痕,引出对称轴。

2.教师用直尺画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3.学生用直尺画出自己剪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四: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1.找一找,画一画。

书上练习第1题,找出对称图形,并画对称轴,展示画法。 2.折一折,说一说。

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集体订正。

3.猜一猜,说一说。

教师剪出一些对称的图形、汉字、数学数字、英文字母等,只出示它们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或字,并说说它们的对称轴。同时通过个别图形,让学生在猜的活动中体会对称轴不仅有竖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

图形:乌龟图、鱼图。 汉字:中、美、山。 数字:0、

3、8。字母:A、M。 4.围一围。

你能在在钉子板上围出对称图形吗?生动手围一围,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图形。 5.在方格纸上按照图上给出的对称轴画对称图形。

四、总结。本节课你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对称”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发现对称美、创造对称美!

推荐第3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三年级一班的课,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紧张的表情,把心态调整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老师们欣赏到最优秀的我们,好不好? 生:好。

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老师很想把这个难忘的时刻记下来,我们一起试一下吧! (2012年3月21日10时50分20秒)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3年日历。

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3月12日植树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年历中藏着许多小秘密,你能找出来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1、认识年历

师:让学生看着书本上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及时完成46页。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 的日子等

2、观察2000年和2001年的年历卡,有什么发现? 分组观察并讨论:①一年有几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

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⑤这2张年历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⑥这2张年历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一年都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天;四月、六 月、九月、十一月都是30天. 教师指出: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使学生明确:2000年的二月 有29天,而2001年的二月只有28天. 板书:

1年 12个月

31天:

一、

三、

五、

七、

八、

十、十二 大月(7个) 30天:

四、

六、

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 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教学平年、闰年

1、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有的年份二月有28天呢?

2、学生汇报:请知道有关平年、闰年知识的学生简单介绍.

3、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年历卡,我们发现有的年份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却是29天.二月份的天数是不固定的,但却是有规律的.

4、学生观察并讨 论:1981年至2004年的二月份天数表,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每四年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5、教师:我们一起来算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1900÷4=475) 教师提问:1900年是4的倍数,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说明: 这是由于一年 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来定的.我国古代的科学水平是非常先进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测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些. 后来,经过科学家精确计算,得出其精确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按 365天来计算,每过四年就多出将近一天的时间.因此,规定每四年的二 月份增加一日,以补上过去少算的时间.但这样实际上每四年又要亏一点,推到100年时,亏了又将近一日,所以规定到公元整百年时不增加这一天,而到整 400年时再增加这一天.

6、教师总结归纳: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 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7、计算平年和闰年(同学动手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平年和闰年19

49、1900、199

7、200

4、2008

2、填一填24个月=( )年 5年=( )个月1个大月=( )天 1个世纪=( )年1星期=( )天今年全年有( )天 合( )个星期零( )天

3、动脑筋

五、总结竞猜:

1、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老师想回到2012年3月21日10时50分20秒那一刻看看大家的表现可能吗? 生:不可能。

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推荐第4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建立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推荐第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之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重复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师: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体育健将,瞧,他们是谁?(出示姚明和刘翔图像)问:认识吗?你更喜欢哪一个?

二、探究新知

1、老师这里有一张喜欢姚明、刘翔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问: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有以下内容: ① 喜欢姚明的有7人; ② 喜欢刘翔的有8人; ③ 他们相差1人;

④ 有的同学既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等等,或许还有其它内容。 师问:现在从表上看,他们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 生:(数)12人。

师:喜欢姚明7人,喜欢刘翔8人,明明是15人,怎么只有12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生:有三人重复啦。 师:重复是什么意思啊?

生:方国、文文、小东这三个人既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在数总人数时数了两遍,所以说是数重复了。

师:(课件演示统计表中重叠名单)是的,正是因为有3名同学,既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在算总人数时数了两遍,所以参加调查的一共有12人,而不是15人。

师:如果这样统计的话,真的很不方便,有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集合图,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变-变-变!

2、课件演示统计表到集合图的转变过程

3、认识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①师:红圈表示什么?蓝圈表示什么?红蓝圈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月亮状红圈表示什么?月亮状蓝圈表示什么?(边问边点击课件演示) ②先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

③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直接提问,学生回答、点评。 重点提问:

a喜欢姚明的有哪些人? b喜欢刘翔的有哪些人?

c既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的有哪些人? d只喜欢姚明的有哪些人? e只喜欢刘翔的有哪些人?

f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先堂练本上独立列算式,再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并让汇报生解释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5、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真佩服你们!像这种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书本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实践应用

师:像这样的重叠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想接受挑战吗?

1、给小动物找家

①师:现在老师带你们进入动物世界,看看都有些什么动物?(课件出示)

②小组讨论:哪些在水里生活?哪些在陆地生活?哪些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生活? ③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④出示集合图,问:你能根据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⑤独立填写后再汇报演示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填的?(各个部分表示什么,特别是中间表示什么?青蛙和乌龟为什么要填那里?)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还真丰富,没难倒你们,再接受一次挑战可以吗?

2、献爱心

①师:希望工程进行了一次捐献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地捐钱捐物,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两个同学黄静和李海捐物的情况,(课件出示)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他们两人一共捐了几种物品吗?可以用集合图的方法,也可以列式计算。 ②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③投影学生作业,指名汇报:黄静捐的有什么?李海捐的有什么?两人都有捐的物品是哪些?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一共捐了几种物品?(集合图的要说各部分意思,列式计算的要解释每个数的含义) 师:看来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身边的数学:刚才同学们在做这两道题时,老师留心地做了个统计: 我们全班

人;

做对第1题的有

人; 做对第2题的有

人; 没有两题都做错的;

谁能计算出两题都做对的人数呢?

4、拓展练习: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三代人)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天天都能遇到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在数学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展翅飞翔。

推荐第6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金家小学 李顺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教学重点: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

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新学期,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位置好吗?(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你观察过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吗?

师:现在坐在教室里观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个方向画出太阳?(指名一个学生画,同时老师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面)

师:从黑板上太阳的位置,你能知道我们教室里哪一面是东面吗?请大家面向东面。

2.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3.游戏激趣,巩固运用

(1)用手势表示方位

老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迅速用手指出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快速应变能力)

(2)快速转向辨认方位

师: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面向东(生: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东,左南,右北)

(二)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2.模拟情景:说出物体所在的方位。

师: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公园里的游乐馆,它们分别是海洋动物馆、马戏表演馆、

海豚游泳馆、儿童影视馆。

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游客:请问我要去海洋动物馆该怎么走?

导游:向东走。

………

3.介绍自己的房间

师:谁能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三)、学以致用

学生先在操场上仔细观察,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1.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学生介绍校园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3.学生之间开展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并尝试根据所给方向寻找目的地的活动。

三、总结:

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的原则来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四、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太阳(东) 教学反思: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本单元主要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西、南、北,要求学生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辩认出另外三个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策略,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单元的教学,老师自始自终都在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方面,在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概念;另一方面,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了情景模拟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推荐第7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

学习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

3、4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习重点: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三(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二、自学交流,解决新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方阵,3个方阵,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三、展现提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跑道每圈400米,每天跑2圈,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8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平年或闰年。

根据以上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应用媒体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②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提示课题。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些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的瞬间。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说画面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最后定格在三幅画面。让学生找这里在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1、合作学习阶段:

为了有效的学习新知,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等,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变成了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阶段:

(1)这一阶段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要把自己通过查找、总结、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出示课件)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并板书:

①一年都有12个月。

1、

3、

5、

7、

8、

10、12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4、

6、

9、11每个月有30天。我们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突出2月份这个特殊月。

7个大月和4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怎样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记下来?我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推荐巧记年月日。(课件出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识大月小月,并掌握各月天数的目标)

(3)、教学到这,我考虑到小学生天生好动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报月份大月请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请女生起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使知识得升华。) 探究活动二:探究平年或闰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不一样,那么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出示 1993-2004年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问题。课件演示:闰年来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时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判断19

49、200

1、200

8、1900年都是什么年?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

最后是知识拓展计算平年、闰年的全年天数。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很重要,由于计算年份不同,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应用,开发智力 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基本练习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练习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日。

(四)总结归纳,落实主旨。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节课又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

3、

5、

7、

8、

10、12 (31天)

小月:

4、

6、

9、11 (30天)

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周庄小学人人一节研讨课

《年月日》

三堡周庄小学 李娜

2016.4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李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互相交流,各自填表。

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

表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卡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5。

(1)出示例5左图,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动手测量例5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

2)出示例5右图,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面积单位,说明每行5个面积单位,可以摆4行,一共20个面积单位,面积是20平方厘米

。 3.教学例6。

出示题目。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并汇报。

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内讨论。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讲述: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你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两组图形为什么宽相等、长越大面积越大,长相等、宽越大面积越大吗?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

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7页“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出要求的图形的面积公式,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6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集体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所运用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成教材第68页“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谈话:现在让你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估计? 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4.完成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7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用纸片和剪刀动手试一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剪下的图形。

小结:要从一个长方形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5.完成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10题。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在小组中讨论: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求出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推荐第9篇: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46—48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会判断大月、小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渗透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手段:

常规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教具学具:

不同年份的年历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问;同学们有谁记得学过的时间单位有那些?(学生自主回答) 时、分、秒。

二、激趣引入新知;

问:同学们认为哪一年的那一天最有意义,为什么?老师喜欢今天,你们有谁知道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2013年4月6日,重点勾画出年、月、日让学生齐读。

三、讲解新课:

1、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2、让学生分组,并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3、谈话: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到了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还在年历卡上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回答)

4、谈话: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在认真观察这十二个月中又有些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看。

5、有的同学找到了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它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是在那一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吗?(1949年)

申奥成功又是在哪一年呢?(2001 年)

6、请同学们在年历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的生日等,分别哪天?

7、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的?哪几个月是30天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8、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1、

3、

5、

7、

8、

10、1231天(7个)

4、

6、

9、1130天(4个)

(28天)(29天)二月是特殊月

三、认识大月、小月

1、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

1、

3、

5、

7、

8、

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

4、

6、

8、

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没有变化,因此,把每月天数是31天的叫大月,把每月天数是30天的叫小月,并随着板书(大月、小月)

2、年份不同了,你们发现了哪月的天数变化了?(2月)

从这里看出二月是特殊的月份。

3、记住大月、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年月12个月,其中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这些大月、小月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左拳记忆法,请同学们看48页,左手拳图,一边读一边想,并实践。

4、指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游戏练习,让学生加强记忆。

6、谈话: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同学们算一算2010年看有多少天吗? 指名提问学生算的结果和方法(拓展)

四、巩固练习

1、教材48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导学生做并说出方法。

2、指名回答,你知道

一、

二、三月份又称为什么呢?(第一季度)

3、12分=()秒

144时=()日

1时20分= ()分

60分=()时

5年=()月

48个月=()年

12日=()时

1星期=()时

师:一年中的12月分为4个季度,按照刚才的方法推断,同学们你知道了吧。

4、脑经急转弯:小红今年12岁,却只过了3 个生日,小红的生日是哪一天?

五、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同学们知道了班上一些同学的生日,还说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纪念日,并且学会了年、月、日的知识,开心吗?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要

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六、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

1、

3、

5、

7、

8、

10、12(每个月31天)

小月

4、

6、

9、11(每个月有30天)

2月28天29天

教学反思:

1、我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因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几乎每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发现新知,学习数学。

2、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年历上发现知识,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天数是31天是大月,30天是小月,二月是特殊月,以及平年、闰年的知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强记忆。

3、让学生感知,拓宽知识面,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了新知,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在课堂中学生通过看图片,如:新中国的成立图片,中国申奥成功的图片,我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时间的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推荐第10篇:数学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2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的: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拼图导入 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

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

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①、2个正方形拼;②、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③、4个三角形拼)

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拿掉,换上三角形,需要换几个呢?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

(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1个正方形,这种替换过程在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拼图游戏来揭示等量代换的课题,学生通过拼摆图形,在自己亲身动手实践中感知等大小的图形可以替换,从而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二、探索新知 体验等量代换

1、例题:出示例2

(1)、理解题意。

①、我们先去水果店里看看,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直接出示两幅图)让学生从中去搜集数学信息。

②、(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作用)这个叫做天平称,天平右边上是1千克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师提问:这个西瓜到底有多重?(课件的图1,生答并板书: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

③、再出示图2,生观察回答并板书: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

④、学生观察第三个天平称并提出问题: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2)、理解操作

①、提问:要解决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已知条件,同学们看,西瓜与苹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②、让学生说出西瓜与砝码有关系,苹果与砝码有关系,明白砝码是它们的中间量,并产生要把砝码换成苹果的思想。

③、请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信封里面的学具在纸上画的天平动手摆一摆,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进行操作活动)

(3)、方法交流

①、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想法。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就一共可以换成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②、说完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生上台展示)

提问:你能说说你是用谁去代换谁?(16个苹果去换4个砝码)

再提问:为什么它可以代换?

(因为它相等,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四个砝码就可以换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板书:4×4=16(个))

③、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用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过程,就是等量代换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初步能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三个天平图自己获取有关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应用创新,激发学生思维。

师:接下来黄老师给你们设置了三关的练习,只要你们能智闯三关,你们肯定是最棒的。

1、闯第一关:动物乐园露一手

①、观察图并说出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②、提问: 1只熊猫的重量=?只兔子的重量

③、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

2、做一做

提问: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2只养的重量=1头猪的重量

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2头牛的重量=?只羊的重量

(1)、生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一起交流

方法1:1头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

4头猪的重量=8只羊的重量

8只羊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16只羊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

方法2: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8头猪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

1头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二八十六,所以2头牛的重量=16只羊的重量

2、再闯第二关:肯德基店亮小脸

(1)观察图并说出数学信息: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 )个冰淇凌。

(2)生先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并说出自己代换的过程(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4个鸡腿,4个鸡腿可以换12个冰淇凌,所以2个汉堡可以换( 12 )个冰淇凌)

3、最后闯第三关:数学天地展风采

求出△和○所代表的数

△+△+○=30

○=△+△+△

△=? ○=?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心得。

(2)、学生汇报。

提问:你是先算出哪个图形?为什么?(先算出△,再算出○,因为可以把○换成△+△+△,这样△+△+○=30就变成△+△+△+△+△=30)

△+□=240

△=□+□+□

△=?□ =?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可以把1个△换成□+□+□,然后240除以4等于60就是□所代表的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动物比体重,也适合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尝试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决绝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利用闯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回归于我们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通过观察、讨论,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四、总结提升,分享学习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量代换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把在自己本节课所学收获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

第11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

教学目标: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面积 同学们,我们的家里都有电视机吧,想想看,是我们教师里的黑板大还是电视机的屏幕大呢?

二、认识面积的概念

让同学们来分别摸一摸桌子面和椅子面,说出哪个面大?

再来让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和练习本来比一比,说出哪个面大,哪个小?

向同学们提问,桌子的面、黑板的面、书本的面,都是些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得出结论,都是封闭图形。 然后,对面积下定义。

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1拿出两个事前准备好的长方形,老师来示范,比较大小,但是这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用重叠法比较不出大小,怎么办呢?问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老师鼓励学生使用数格比较大小。最后,老师总结方法,得出结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为了测量面积的方便,我们通常选用正方形来表示面积,那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1)拿出几张事前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大的正方形,分别让同学们去测量它的边长,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让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2)让同学们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生活中身边的哪些物体可以用这个单位去测量的,例如橡皮,指甲,邮票。

(3)再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请同学们站上去,然后得出结论,这些面积单位在生活中常用到,所以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四、巩固练习

1(苏教版 做做想想 第三题)比较下面四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2(人教版 做一做第二题P74)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1)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2) 先在纸上表示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再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3(人教版 做一做 第二题 P75)先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北师大版 练一练)第二题 写出下面图形的面积。(每小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苏教版 练习八)第二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6(北师大版 练习二 第一题)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五、拓展练习

1(北师大版 练一练)

2米=( )分米 3分米=( )厘米 500厘米=( )分米 400分米=( )米 22222222

30000米2=( )公顷 20分米2=( )厘米2 2(北师大版 练习二 第二题)

2米=(

)厘米

700分米2=( )米2 150厘米=( )分米 40分米=( )米 150厘米=( )分米 2米2=( )厘米2

3(北师大版 练习二 第六题)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指导我国哪个省、市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第12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 月 日》教学设计

开封市齐砦小学

丁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46—4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013年份的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里有4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们知道这些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吗?

师:你们认得图片中这位伟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这是他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你知道这是哪一年的10月1日吗?再看第二幅图片,这是北京申报奥运成功的日子,你知道是哪一年的7月13日吗?每年的植树节规定在几月的12日呢?我们的国际儿童节又是在每年的几月几日呢?

师:很对,这些重大的节日大家都应该记住。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日子吗?是哪年哪月哪日?为什么喜欢这日子呢?

师:生活中,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在哪一年(板书:年)哪一月(板书:月)哪一日(板书:日)。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

探究大、小月

师:既然年、月、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那么年、月、日它是怎样规定的呢?你知道吗,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一周,就是一年;月球绕着地球转,那么它转一周呢就是一月;地球本身呢还在自转,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请你们看,这是一张2013年的年历表。

师:观察年历表,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探索发现,汇报自己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似乎发现了许多,老师在每个同学的课桌上都准备了一张2013年的年历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这几个问题继续更深入的研究吧。 小组探究: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的?

3、哪几个月是30天的?

4、2月有多少天?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2)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

4月、6月、9月、11月 28天

2月

师:那老师告诉小朋友,当这个月是31天时,我们把它称为大月(教师板书:大月),当这个月是30天的时候,我们管它叫做小月(教师板书:小月)。我们也看到了,二月全月为28天。

(3)

探究大小月的记忆法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些大小月的知识,如何来记住它们呢?小朋友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能说出“左拳记忆法”的学生,应加以表扬,并请其上前演示。

教师出示“左拳记忆法”,进行讲解:凡是数到凸的地方,每个月都是31天;数到凹的地方,除二月外都是30天。

师:出了“左拳记忆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大小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歌诀记忆法”: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

(4)

教学全年天数 师:既然我们用左拳记忆法和歌诀法记住了大月小月,现在你能计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计算并汇报,师小结:有些小朋友直接把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计算出一年有365天,还有的小朋友用简便方法:大月一个月是31天,一年有7个大月,31*7=217天,小月一个月是30天,一年有4个小月,30*4=120天,一共是337天,而二月一个月是28天,加上去之后算出一年一共是365天。

4、教学学生学会看日历

师:那我们继续来研究2013年的年历表,你能回答下面的这些问题吗? (1)

一、

二、三这三个月共有(

)天。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师小结:1月有31天,2月有28天,3月也有31天,31+28+31,一共90天。我们把

一、

二、三月称为第一季度,

四、

五、六月称为第二季度,

七、

八、九月称为第三季度,

十、十

一、十二月称为第四季度,所以我们说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三个月,一年呢也就有12个月了。

(2)6月1日是星期(

)。

学生观察汇报,师小结:先找到6月,在这里,再看1日,正好是星期六。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学生计算汇报,师小结:四月有30天,每个星期有7天,那么4个星期是28天,还零2天。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还能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吗?请你提一提。 师:小朋友们现在学会看日历了,那老师要布置一个小任务给大家了: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请在日历上把他们生日的这一天圈一圈,然后圈一圈自己的生日。

5、特殊月的来历

师:我们算出了一年有365天,但在计算时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特别少,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把它称为特殊月(教师板书:特殊月),怎么特殊了呢?小朋友们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二月的天数那么少呢?

出示课件,故事教学:古时候的罗马皇帝凯撒修改历法时规定了

一、

三、

五、

七、

十、十二为大月,这样的话就有六个大月、六个小月,但是这样的话一年的天数就多出了一天。那时候犯人处死都是在二月,人们希望二月快点过去,所以就在二月里减去了多出的这一天,二月就只有29天了。后来有位叫奥古斯特的皇帝发现凯撒出生的七月是大月,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就强行把自己出生的八月改成了大月,于是八月多出的这一天又从二月里减去,二月就只剩下28天了,这就是二月的天数特别少的由来。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

(1)一年有(

)个大月,(

)个小月。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学生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2、

真真假假辩一辩 (1)小明说:“今天是5月30日,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啦!”

(2)9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31日。

(3)4年有48个月。

(4)凡是双数的月份都是小月

学生判断真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

3、考考你

丁丁在外婆家连住了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整,你知道丁丁住在外婆家的月份是哪两个月吗?

学生汇报结果(大部分学生只能汇报出

7、8月份,若有个别学生汇报出

12、1月,应加以表扬)。

四、总结竞猜

1、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猜谜语。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最后给大家猜个谜语,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只见匆忙过,不见奔回头。这是什么呢?(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么宝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

大月

31天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共7个

小月

30天

4月、6月、9月、11月

共4个

特殊月

28天

2月

第13篇:数学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吃西瓜》

1.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难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2/6

6/8

4/5

3/4 2.比较分数大小 3/6○4/6 1/4 ○1/2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熊妈妈给大熊和小熊买1个西瓜,他们在吃西瓜时遇到了问题,一个西瓜,怎么分呢?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出示已知条件 大熊吃了这个西瓜的_,小熊吃了这个西瓜的_。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已知条件?)

2)﹑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

引言: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 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验证.折一折

引导学生列算式。(师板书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 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计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法的计算方法)。 引言:算式列出来了,那如何算出结果呢? (课件出示)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总结:同分母相加的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⑵ 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 引导学生列算式。(师板书算式)

2) 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减法的计算方法。) 引言:算式列出来了,那如何算出结果呢? 师:刚刚我们算一共吃了多少时怎么算得呢? 胜:同分母相加的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那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呢?想一想 课件出示 3)总结

同分母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还剩几分之几?

当被减数是1时,把它变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1) 引导学生列算式。(师板书算式) 2) 计算。课件出示 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练习1.第1题。

学生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计算

本题是否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

(四)作业

教材76页第一题、第三题

板书

吃西瓜

2/8+3/8=5/8 3/8-2/8=1/8 1-5/8=8/8-5/8=3/8

第14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2搭配问题。 教学目标:

1、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面、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数及数形结合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够有序地进行搭配,用适当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衣服和裤子的卡片教具、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抛出问题

师: 同学们,你起床的第一件事情要干什么?(穿衣)穿完衣服洗漱完后一定要坐在那里?(吃早餐),吃好早餐后再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对吗?你们想过吗?穿衣服,吃饭,走路,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呢?你们一定举起了后,有很多的事值得我们去研究,今天,我们先选择这个过程中的搭配问题来研究,可以吗?(板书课题)

请看: (教师贴教具,同时和学生一起约定:短衣,长衣,短裤,长裤,裙子) 师: 杨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搭配问题:如果穿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是一种搭配,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学生大胆猜想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二)问题探究。感悟有序,体会符号的简洁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分钟,挑选出代表性的作品。) 监控: (1)无序的、有序的。

(2)采用画图连线的、文字加符号的、纯符号的等。

在采样过程中要问一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2、学生在交流中探究,对比中感知有序。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谁愿意把你的表示方法给大家看一看? (1) 预设1: 无序,用文字表达。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几种不同的穿法?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少了两种。 (2) 预设2: 有序,画图连线。 师: 这位同学找到了几种不同的穿法? 生:6 种。一件上衣配3条裤子有3种,另一件上衣配3条裤子也有3种,一共6种。

(3) 预设3: 有序,画图连线。

师: 这位同学是这样表示的,你找到了几种不同的穿法? 生: 也是6种。

师: 他这样表示能看出是6种吗? 是怎么看出来的? 带着我们数数。

生:左边一件上衣配3条裤子有3种,右边一件上衣配3条裤子也有3种,一共6种。

师:就按他的方法,谁能到前边来边摆边说? (请1名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摆并指出6种搭配方法。) 师: 刚才这两位同学,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他们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分小组讨论讨论。 3.讨论如何按顺序解决问题,理解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总结的方法。

预设1: 我们组认为的方法是: 先固定上衣,用一件上衣去搭配3条裤子(板书: 在上衣裤子图之间连线),有3种; 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3条裤子,又有3种,一共有2 个3种,是6种。(板书:3+3=6种。) 预设2:我们组认为可以固定裤子,先用一条裤子去配2件上衣,有2种,再用一条裤子配2件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条裤子去配2件上衣,还有2种。 (板书2+2+2=6种) 师:从上面两个小组同学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2个角度去思考,但是他们基本想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裤子,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4.展示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交流中体会符合表达的简洁。

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6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大家一起看一看。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多少种?他是怎样表示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2: 有序,用符号表达。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多少种?她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师:哦,(指左图)我看见刚才大家还在画上衣、画裤子的时候,他就写完了,你怎么这么快。

生:我只画了2个小圆圈和3个小三角形表示上衣和裤子,共连线表示搭配的方法,所以比较快。

5、总结。

师:我们把这几位同学的表示方法放在一起看一看。(在黑板是呈现上面所有表示方法图)

师: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

生:先选定上衣,再分别去搭配所有的裤子,或者先选定裤子,再分别取搭配所有的上衣。

师: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我们称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这些方式各有优点,其中用符号表达既简洁又明确。刚才XXX就是用符号表示的。他确实比很多同学完成得都快!(指着上左图笔画)看,2件上衣与3条裤子进行了有序的搭配,就能得到6种不同的穿法呢!

(设计意图:在无序与有序的对比中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在不断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思考方过程中将内化的思维方式再次外显出来,让学生感受符号化思想并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再次体会有序 1.第102 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展示比较简洁的表示方法。 2.练习二十二第5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是怎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来的。注意突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设计意图: 不断变化条件,促使思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抽象概括,用不同方式的练习巩固研究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体现有序思考的价值。 (四)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搭配的几个问题,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重要的是什么?对,是“有序思考”。其实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咱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非常有用。课后请你把一想、找一找,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哪里用到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感受有序思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学生的眼光引导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第1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2.课后作业 3.测验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4.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四.单元的教学策略

每节课前都与学生进行大量的对口决,并进行听算,吸引学生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大部分的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活跃,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学生能快速反应,并能听、算结合提高了口算的能力。在学习新课前先让学生笔算两道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引起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探究新知,先出现主题图(学生植树),让学生用三名话说出图中信息,教师板书完整道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2÷2=?问:猜一猜,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六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大胆的说出来:有的同学说是20,有的同学说是21。那到底应该怎样算呢?让学生思考口算应该怎样算?学生能回答:40÷2=20 2÷2=1 20+1=21 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接着让学生边摆边说,这一环节学生很顺利,而且小组讨论汇报时有几个同学回答特别好,把4捆小棒也就是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十,再把2根小棒也就是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1个一,合起来每份是21。接着提问:你们能试着用竖式方法计算吗?学生试做,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组合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坚式进行独立试算。

强调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刚才摆小棒时的思路,先分的什么?(整捆的)写竖式时,要先从什么位开始算起呢?接着请几个会做的同学讲解,说算理并板书,然后带着做练习。最后独立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且学生因为是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所以整节课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活跃。

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下体会: 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

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课堂中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时,出现的情况与课前调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3.做、说、评、改相结合。

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采用多种形式说一说,对做法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课堂练习2.课后作业 3.测验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单元分为两小节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认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学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图表的简单信息转换盒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通过认识、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学会填写信息

2.教学中需要学会文字和表格之间的转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单元教学策略

1.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2.。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五.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同步练习2.课后作业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准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4.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单元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4.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扎起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5.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谈论鹅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恶化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单元教学课时

11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课堂练习和课堂作业。 2.同步练习。 3.测验

第五单元 面积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面积概念、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及其进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单元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与面积单位等概念,还应让学生经历度量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体会度量图形面积的两种基本策略,更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直观的、抽象的),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经验和体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算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意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比较面积大小、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等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四.单元教学策略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8课时

1.认识面积 (1课时)。(例

1、2,练习十四1—4题) 2.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例3,练习十四5—8题)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例4,练习十五

1、2题)

4.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例5,练习十五3—6题)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例

6、7,练习十六1—3题) 6.解决问题1课时(例8,练习十六

4、

5、

6、7题)

六.单元评价方法 1.课堂练习.2.课堂作业。 3.测验

第六单元

年 月 日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材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和记忆大月的歌诀,目的是想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月和日的相关知识。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区分了时间与时刻的不同意义。最后让学生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学以致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年、月、日,能够较容易地理解新知,为以后学习稍难一些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年、月、日,掌握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四.单元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五.单元教学时间

6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3.测验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单元教学分析

1.联系儿童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重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四.单元教学策略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恩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教学时,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单元教学课时 5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同步练习。.2.课堂作业。 3.测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进一步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全面、有序思考的分类讨论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重视习题的生活性。 排列与组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如组两位数、衣服搭配、打电话、求比赛场次、照相、取硬币、选图书等,使学生感受排列与组合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服装搭配、饮食搭配的探索过程,掌握简单事件组合方法。

2.体会符号简洁、明确的优点。

3.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的好处 。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策略

1.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教材中的“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五.单元教学课时

3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3.测验

第16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渗透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稀奇,

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给它脱一件,

年底剩下一张皮。

老师说谜语,学生猜。揭示谜底“日历”。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3月12日植树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国情操 ,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课件出示2003年年历卡。

(2)观察课件出示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卡。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3月12日、6月1日,看看各是星期几?

(4)老师: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老师板书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 (3)哪几个月是30天? (4)二月份有多少天? (5)一年有多少天?

(5)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6)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2月有28天。

一年有365天。

2、认识大月、小月。

(1)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课件出示)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的天数比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要少,所以2月我们叫特殊月,也叫平月。)

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

(2)大家都会用脑记,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书上介绍了“拳头记法”。打开课本48页,自己先学一学,同桌说一说。

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投影出示“拳头记法”) (3)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课件出示歌谣)

歌谣记忆: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谣记忆: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它各月是小月。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运用歌诀法来记忆,能迅速有效的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歌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生动而有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3、计算全年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合作计算全年天数。 (2)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算过程。

(3)集体验算:(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

1、一年有(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有( )个小月,大月有( )天,小月有( )天。

2、5月最后一天是( )日,9月最后一天是( )日

3、2004年,小明连续在外婆家住了两个月,正好是62天,这两个月是(和( )月。

4、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 ﹙2﹚写出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比教师节晚一天

我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小月的第一天出生的 我是9月30日的后一天出生的。 我出生于8月1日的前一天 我的生日比教师节晚一天。 我的生日比植树节后5天。

我妈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小月的第一天出生的。 我爸爸是上半年最后一个小月的最后一天出生的。 ﹙3﹚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

2、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3、1996能被4整除,所以1996年是闰年。( )

4、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闰年。( ) (5)24个月就是两年。 ( ) (6)4月和5月一共有61天。( )

(7)2011年5月30日是星期一,6月1日就 是星期二。 (8)闰年有366天。 ( ) 9)爸爸4月31日去杭州出差。 ( )

)月)天 )

10)2100÷4=525,所以2100年是闰年。( )

11)暑假七八两月共有62天。 ( )

观察2011年的年历。

(1)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2)四月份有( )个星期

零( )天。

1、一年有 (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 )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 )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 ( )日。

4、24个月=( )年。

(1) 一年有( )个月。1年3个月=( )个月。 (2)

1、

3、

5、

7、

8、

10、12月每月有( )天。 3)

4、

6、

9、11月每月有( )天。 (4) 二月有( )天。 (5) 全年有( )天。 一年有( )个季度,

第一季度有( ) 第二季度有( ) 第三季度有( ) 第四季度有( )

小强刚满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哪一天出生的吗?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2个月,你知道她是哪2个月去外婆家的?

四、课外作业。

收集2014年的年历,把你所知道的节日找出来,并看看是星期几?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集体汇报)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六、预习24时计时法

第17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惠台小学 马利娟 2018年3月13日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

1、例2及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60里面有几个十? 800里面有几个百? 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

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2、思考交流

探索新知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反馈 学生汇报: 我们是这样想的:

20×3=60,那么60÷3=20。

60里有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1份就是2个十,就是20。 60÷3=20,先想口诀“二三得六”。就是算60÷3=20。 我们小组的算法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口算乘法差不多。先不管60 里的那个“0”,算完6÷3=2,再在商20的末尾添上0就行了。

3、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地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5、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五 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作业布置

P17页1-2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60÷3=

解题思路:

(1)2×3=6 6÷3=2 60÷3=20

(2)20×3=60 60÷3=2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20

第18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节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节约

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

2、师:上节课,我们帮聪明的猴子解决了烦恼,猴子有什么烦恼呢?(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做人的一种美好品质——节约,《节约》里会学到什么本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师:图中的信息你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3个班卖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⑴指名读题并列出算式: 912÷3= 304(元) ⑵拆数法: 900÷3=300 12÷3=4 300+4=304 ⑶师: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049129

312120

答:平均每个班卖了304元。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竖式解释:用被除数百位上的“9”除以3,商3应写在百位的上面;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要商0应写在十位的上面;接着把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学校用卖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笔,还剩几支? ⑴指名读题并列式:522÷4= 130(支)……2(支) ⑵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1305224412122 答:平均每个班130支,还剩2支。

口算解释:先分400支,平均每个班分到100支;再分120支,平均每个班分到30支;最后分2支,平均每个班分不到1支,所以个位商0,余数是2。

竖式解释:用被除数百位上的“5”除以4,商1应写在百位的上面;余下的“1”与十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商3应写在十位上;接着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3、师:通过刚才两题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不够商1,就商0。

师:有的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有的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师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目的是巩固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试一试”。

5、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纠正常见错误。

6、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巩固除法计算和验算。

7、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第8题。引导学生尝试用估一估的方法找到可能的答案,再通过计算确认结果。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 约

30491293

130522441212

12120

第19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沙井镇古城小学

师冬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理解并表达分数。

2.通过尝试、实践,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3.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每人一张饼图;一张长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1.教师提问:“孩子们认识这个字(美)吧?你会分吗?”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2.在这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笑笑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也想去春游,他们打算本周六去,并且已经准备了好多食品:4个苹果,2瓶饮料,1个饼,要想使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同样多,你认为应该怎么分?(板书:平均分)小手准备,请用你的掌声告诉我他们分得的个数:

⑴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两人?每人可以分几个?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⑵2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人?用数字几表示?⑶1个饼平均分呢?

3.怎么没有掌声了呢?你认为他们每人能分到多少饼呢?学生都明白是半个饼。教师抛出疑问:“一人一半很公平,那怎样表示淘气分到的苹果?” 请拿出饼图,你可以折一折、涂一涂或画一画、写一写,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并解说自己表示的意思。4.师:孩子们真能干!会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淘气分到的苹果。但刚才我们是用

2、1这些数来表示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生1:0.5生2:2/1(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生3:1/2 „„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让学生来体验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和感知分数】

二、操作实践,理性认识

1.请用1/2表示的孩子写一写,并教大家读一读 师:1/2是个什么数,你知道吗?

生:分数师:那什么是分数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半个饼? 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师:(板书: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涂了几份表示淘气分到的?

生:涂了一份。教师边叙述边板书:我们涂了其中一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

师:淘气分到了这个饼的多少?笑笑呢? 2.师:我们找到了一个饼的1/2,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会表示它的1/2吗?学生完成题单上的“涂一涂”。和同桌的孩子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准确的表达了“平均分成了两份,我涂了一份,用1/2来表示”。

3.判断练习:

下面哪个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为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1/2的认识,通过分东西的过程感知分数的分法】

三、“创造”分数、深化理解。

1.师:刚才我们一直在认识哪个分数?你能创造一个其他的分数吗?拿出你的长方形纸,试着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看谁创造得更精彩。

2.学生自由创造;

3、4人小组交流,给你们小组内的孩子说说你的创作。

3.学生汇报交流:想展示的孩子把你的作品高高的举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和了解分数】

四、认读分数、巩固练习

1.我们认识了1/2,又创造了1/

3、2/

4、8/8„„,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

2.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3.请你在长方形纸的背后写出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大声的读一读。

4.巩固练习

⑴判断题,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课件出示) ⑵看分数涂色(课件出示)

⑶完成课本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灵活运用。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是?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师:你能用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分数及练习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第20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刘珍

2016-2017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大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叔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教至:第2页例1。 备课时间:2016.8.28 上课时间:2016.8.29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认识计算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教学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2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

一、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 数位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安全提示语:

购买食物时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反思:

位 位 位 位

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材教至:第5页例

2、例3。备课时间:2016.8.29 上课时间:2016.8.3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重点:

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数位顺序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5 (1) 在数位顺序表中,右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 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

8、346

1、7000、927

3、13080、

二、自主学习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认识了,那么用这些数的读法你们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出示例3:读出下面各数:

(1)第一个数怎么读?

(2) 第二个数怎么读?

(3)对第二个数的两种读法,你觉得哪种读法比较简便?

6 试读上面剩下的两个数。

(4)你觉得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总结整万数的读法

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读,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读出这些整万数呢?

(6)反馈训练:做一做第1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出示例4:读出下面各数

(1)问题:试读上面这些数。 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2)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反馈训练: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组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做一做第3题

小组交流,怎样读比较方便。 2.你能正确读出第二页的数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8 安全提示语:用热水时先放一些凉水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